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生 命 的 真 意

译  者  序  

  

    在我们译完这部书稿的时候,奥修(Osho)的名字已经随着《生命·爱·欢笑》等书的出版,在许多中国大陆读者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名字带着他全部生命的智慧流向每一个读者。
    只要读过奥修著作的人,一定不会把他叫做“哲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家”和“者”之类的,他只是一个令人赞叹的、充满智慧的而又平凡无奇的生命存在。他说他象老子,老子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存在。奥修是开悟的,老子是成道的。“开悟”与“成道”同是生命的飞跃,它并不象“凤凰涅”那么壮美,它只是向着最平凡的生命形态的回归。这就是奥修这个名字的内涵。或许有人会把他叫做“哲人”、“诗人”,这似乎比较接近奥修那样的生命形态。但是作为译者,我们认识的奥修应该是平凡的。“平凡”是生命的家园。奥修的一生充满“实力”:喜玛拉雅山麓的金色的童年,争雄一时的青年时代,以及成年以后的洋洋大业,但他还是平凡的。他一生的所有激流细水都汇入了“平凡”的大海。
    我们是在这大海里认识奥修的。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大海溅起的水珠,它们会闪现七彩光色,但它们仍然是平凡的。记得大珠慧海禅师有一句“开悟”名言:“饿的时候吃饭,困的时候睡觉。”这正是对奥修的“平凡”的昭示。在这部译稿的最后一章里,奥修谈到智慧和悟性。他说:“悟性从来不会来临,它既不是一个突然的现象,也不是一个逐步的现象。……逐步地发生或者突然地发生都不是开悟本性的一部分。”开悟是从焦虑和虚幻中解脱出来的生命回归,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本性──“你就是开悟”。而任何顿悟和渐悟的期待,都还在焦虑和虚幻之中。开悟就是完全回到这个生命个体本来的位置上真实地生活,它摆脱了虚幻,使生命成为真实的、贴切的存在。再引用一句大珠慧海禅师的话作为补充:“(那些不真实地活着的人),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百般思索;睡觉的时候又不肯睡觉,千方计较。所以开悟和未悟是不同的。”
   在奥修的眼里,老子和庄子,以及佛、禅师、耶稣、苏非等都是这样一种“平凡”的开悟者,是“真实”、“贴切”地活着的生命存在。这种生命存在正是荣格心理学及其后学所关注的人生主题。荣格认为,人格不是由各部分拼凑而成的,人生来就是完整的。从奥修的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这个“完整”应该就是一种“开悟”──“你就是开悟”!荣格的观点是: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他所应该做的,并不是致力于人格的完整;他应该做的,只是在这种生来就有的完整人格基础上,去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续性”和“和谐性”,小心警惕着不让它“分裂”成彼此分散的、各行其事的和相互冲突的系统。这只是心理学家对完整人格的一种描述,而在奥修那里,“开悟”的生命存在已然超越了语言的描述,他“就是”完整的──这个“完整”不同于任何有关“分裂”的开悟学说:奥修说,开悟不是“精神”的,不是“灵魂”的,也不是“精神和肉体”的,它是完整“精神肉体”的,它没有分裂和拼凑。同时,这个“完整”也完全不同于一种仅仅是语言的描述。荣格并没有亲证这个“完整”,他只是对精神病人进行分析和治疗;而奥修是亲证者,他亲证了平凡而真实的完整人格。
    老子和奥修的生命存在,是我们作为另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镜子”,一面觉知的镜子。当“平凡”和奥修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它便有了生命的真意;当奥修的名字和“平凡”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永远不会给他下定义。奥修是谁?我们只是记录了一些关于奥修的文字,但那并不是他。在我们的另一部译作《奥秘心理学》中,奥修如是说:
    “觉知你在不断地用文字表达,而且能够停止它。仅仅看着事物;不要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奥修,自然的镜子,仅仅看着──看着奥修,看着自己。

  

                                                  译  者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日于上海


--------------------------------------------------------------------------------



  

[下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