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今年夏天的连衣裙


今年夏天我一共买过三条连衣裙。

然而,这个夏天却仍然不停地有人问我,怎么总不见你穿裙子呢。

今年夏天的第一条裙子,是在国贸买的小黑裙。那天是因为L姐在一本时尚杂志上看到一句话,每个女人一生中都应该有一条经典的小黑裙。便拉着我和明静冲到国贸,哗哗哗一共刷了八千多大元。自此,小黑裙便成了L姐和明静的所爱,穿在身上,娥眉多姿,摇曳生采。L姐的小黑裙,被她带回了美国;明静的小黑裙,轮流每天在她同事们的几十双眼睛前展现光采;而我的小黑裙,只能留在衣柜里,偶尔在我开关柜门的时候和我打个招呼而已,既不能穿去菜场和菜贩子讲价,也不能穿在身上一个人在家对着电脑傻笑。但是无论如何,在那个角落,我有一条赫本风格的经典小黑裙,每个女人一生之中都应该有的一条经典的小黑裙。

今年夏天的第二条裙子,是陪妈妈逛街,在百盛买的一条粉红色吊带裙。妈妈喜欢,可惜青春不再,非要我买下,帮她了却心愿。真的很美,虽然粉红色太柔,吊带太媚。但是贵阳满街的美女们就是这样不顾旁人眼光,充满自信地在大街小巷穿梭留连的。在贵阳的灰色天空下,这个城市的色彩,靠贵阳女人的敢穿会穿的勇气和品位而浓墨大笔绘上。相形之下,我的牛仔裤和T恤实在是太简单太朴素。所以总是被人问,为什么你不穿裙子呢。只是从牛仔裤到粉红色吊带裙的跨度实在太大,那条裙子,始终还是没穿。自此,每天在衣柜里和我打招呼的裙子,又多一条。

今年夏天的第三条裙子,是一帮疯女人在商店大减价期间买下的。中学同学聚会,大家说要穿得美美的一起吃饭,比如说穿旗袍一起吃中餐,再比如说穿正装一起吃西餐。平时当大家在各自郁闷地面对办公室的工作压力时,便是靠着这些优雅的幻想打起精神度日。但是有机会见面吃喝时,偏偏还是穿得非黑即白休闲牛仔。这一次是例外,从小朱带头买了一条很波西米亚的裙子并且马上换上之后,大家的疯狂变身行动便开始了。除了纱质摇曳的裙子之外,其他风格一律不在考虑之中。和一大帮女伴购物,基本不用售货员极力推荐怂恿,十来个女人,完完全全把大家平时穿衣服中规中举的风格大颠覆,然而效果是出奇的好,只要有勇气,美丽的确是可以千姿百态的。直到天黑,大家穿着新裙子,没有去优雅的中餐厅,也没有去浪漫的西餐厅,而是坐在街边的大排挡,吃辣子鸡火锅,加一碟凉拌折耳根和小菜若干,配上啤酒和废话,完美结束。虽然经过这一天,衣柜里又多一条闲置的连衣裙。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是被逼无奈的

不过只有最后一条裙子是我自己掏的钱,还是减价打折的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中国股市市盈率已居世界第一


在昨天(12月18日)央视的《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中,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郭晓亭表示,截止到目前,沪深股市A股的平均市盈率为35倍,位居世界第一,比韩国高了两倍还多,这说明中国股票的价格已经很高。股市从来没有只上涨不下跌的股市,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的投资者应该保持一份冷静,多点理性,少点狂热,坚持价值投资理念。

我记得,在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为60倍,也是世界第一。在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时,上海市场平均市盈率达44倍,深圳市场达55倍。目前深、沪平均市盈率已上涨到35倍,还有多少上涨空间?

我注意到,当年《人民日报》文中“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缓涨可能缓跌,暴涨必然暴跌,这是各国股市的一条共同规律”这句话,目前在市场出现类似的言论已越来越多。


~~


注:此文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所谓的“中国崛起”仅仅是开始


所谓“中国崛起”迄今为止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的总量上,如果从人均意义上来看,“中国崛起”实际上谈不上。

比如,中国的贸易顺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出口高峰,人均出口额都曾达到8000美元以上,人均贸易顺差额则在1500美元以上。按中国的人口规模15倍于德国计算,则未来中国的贸易顺差额最高可以超过2万亿美元,则2005年1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只不过是刚刚下了一场毛毛雨而已。
  
中国的贸易顺差会不断扩大吗?可能性很大。最主要的一点是中国的人均贸易顺差还非常低,平均起来一个人还不到100美元。

从这样一个角度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现中国的崛起远未完成。

不过,中国仍然蓄积了巨大的增长势能,虽然经济增长会有周期性,高高低低的波动不可避免,但长期内增长空间仍然是极大的。

中国经济增长“势能”最主要的体现在人均收入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03年,我国城镇劳动力的平均工资约为14040元/年,约合1708美元。如果平均每年增长约10%,大概30年以后才能接近美国2003年的水平(17.75美元/小时)。如果按目前实际工资增长,也就是中国年增长6%,发达国家年增长3%,则需要100年才能赶上。

在这期间,肯定会有汇率的调整。但即便人民币在2030年前升值3倍,中国与美国的工资差距到2030年仍将相差10倍。

导致这一巨大收入鸿沟无法快速填平的原因是漫长的“冷战”。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精辟地指出,由于冷战使南北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隔绝,由此形成了南北国家间高达几十倍的生产要素价格差距,这一巨大的价格体系落差拉长了中国等后发国家的追赶道路,并且传统的通过汇率来调整贸易平衡的机制完全失效――对贸易双方来说,汇率调整一般只能使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水平在百分之几十的范围内变动,而由生产要素价格差距所决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商品价格差距却高达百分之几千,这样汇率变动幅度如果不足10%,对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影响还不足0.1%,超过10%也不足1%,所以汇率调整无法纠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态。

除了劳动力价格外,中国的土地生产要素的价格差距也还没有上升到足够的地步。比如,按人均计算,美国可用于工业化发展的耕地资源是中国的25倍以上,但过去几年内虽然中国城市地价惊人上涨,直到今天与美国城市地价平均相差3倍以上。

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巨大差距的存在意味着未来20多年内中国仍将保持住对发达国家极其明显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消费类产品已经基本覆盖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消费类产业仅占发达国家制造业1/3的比重,而发达国家占2/3的重型制造业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转移。然而,由于巨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未来10-15年内,发达国家的金属工业、化工工业、机器设备制造业,甚至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向中国大规模转移,而中国将以相当于目前这些产品国际价格的1/3乃至1/4的价格进军国际市场。

这也就是说,中国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还在后面,今后中国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将重演家电等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故事,中国崛起更大的步伐实际上在后头。而现在,所谓的“中国崛起”仅仅是开始。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岁末慈善--如何正确理解股市的消息(股市MBA教程)


股市历来是个消息繁多、满天乱飞的地方。绝大多数投资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理解股市里面的消息,特别是在资讯快捷的网络时代,各种利益机构混杂在股市里面,兴风作浪,网络、报刊杂志、记者、经济学家甚至政府官员都成为他们利用的棋子。于是,我们便常常会看到在股市行情走到比较关键的时候,带着各种目的的消息通过记者、经济学家甚至政府官员的嘴中“飞扑”市场,掀起轩然大波......

那么,投资者该如何正确理解股市里面的消息呢?2006年转瞬就要过去了,在岁末之际,我准备写两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权当做慈善活动,教教大家该如何来正确理解股市里面的消息。

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12月初所谓新华社记者谢登科--《怎样理解当前股指上涨?》的内容。

新华社“谢登科文章”并非官方特定授意

12月6日新华网刊登了谢登科的《怎样理解当前股指上涨?》一文,第二天《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也纷纷转载,本来没什么大不了,但恰巧的是,12月7日收盘前15分钟沪指近50点的下跌,使得市场不由自主的和这篇“官味十足”的预警文章联系起来了。一时间,不少投资人“误将”此理解为管理层要“打压”行情。但我并不相信“谢记者”的文章,是经由高层的授意来“打压”行情的,这一点必须明确。或许管理层的确很“关注”行情的“暴涨”(也可能在管理层内部有部分人,对于当前行情的走势有“不同的看法”),但此时此刻,绝无打压之意。这也是我在“新华网”、《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以及咱们金银岛先后刊登、转载该文之后,置之不理的原因。但不少投资人仍然“误将”这当作“新华社给股市泼冷水”,认为行情就因此将“如何、如何”。

此外,我记得,在今年6月8日谢登科也曾发表过类似的文章,也正好让市场找到了前一天(6月7日)下跌5.33%的“理由”。

既然这个消息在“误导”大众,那么我就此事来说上几句,以理清事实的真相。

之所以说我并不相信,这是管理层“授意”来打压行情,是因为,该文的内容,以及刊载该文的媒体,有诸多值得推敲之处。

第一,如果管理层的确觉得当前的行情有很大的问题,进而决定要对行情“下手”,那么应该是有统一的安排、有高度的组织性和严谨性、严密性。但我发现,有关主流媒体在处理该文时,却并没有体现出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严谨性”。

来看看刊登此文的三家媒体――“新华网”、《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各自处理这篇文章的不同:

首先来看该文的原籍“新华网”――

刊登位置:新华网证券频道――证券要闻栏目

标题:《怎样理解当前股指上涨?》

题头: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

署名:新华社记者谢登科

其次,来看和新华网同属新华社旗下的《中国证券报》――

刊登位置:A2版第三栏

标题:《如何看待当前股指涨跌》

题头:无

署名:新华社记者谢登科

再来看和新华网渊源并不那么“深厚”的《证券时报》――

刊登位置:第2版 要闻栏目

标题:《正确认识股市现状 理性把握股市发展》

题头:无

正文前署名:谢登科

正文后标明:据新华社电

通过这种对比,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这么几个问题:

1、看标题。三家媒体所用标题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各家媒体有“各取所需”的空间,“自由度”较大,显然这并不是对“统一性、严谨性”要求极高的新华社“通稿”、“社论”的特征。如果是通稿,特别是作为管理层有意要借此“打压”行情的舆论武器,必然不会让旗下媒体出现这种“口径不统一、火力被分散”的“差池”。

实际上,如果读者仔细对照这三家媒体各自刊登的文章内容,就会发现,“新华网”的“原文”,在第一、二段段落的处理上,和其他两家转载的媒体并不一样。特别是,不知出于何故,“新华网”的“原文”在最后一段当中,比其他两家的转载文章,“少”了一句话。可见,各主流媒体在处理这篇文章时,“自由选择、自由裁量”的余地还是很大的。如果该文是出于管理层的“授意”、“安排”,会这样吗?

2、看排版。如果新华网文章真的具有某些人所谓的“权威性”,那么,为何《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要把它安排在第二版?而非头版?更非“头条”?而“三大报”当中的另外一家,和《中国证券报》、新华网“分属同门”的《上海证券报》,却没有“买”新华网的“帐”?

其次,也许是出于“同门之谊”的缘故,《中国证券报》尽管只将该文放在“二版”,但仍然给与了其“准头条”的“待遇”――不仅位置居中,而且标题比旁边其他文章的标题,来得“大且粗”,也算“够意思”了。

而隶属《人民日报》旗下的《证券时报》,则没那么“给面子”――不仅将这篇文章放在了“二版”,而且,还给“塞”在最左边,被其他文章“挤兑”成了“瘦长条”,远不及在《中国证券报》那样“庄重、大气”。

而另外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就在《中国证券报》赋予该文标题两倍于旁边的,《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颁布》这个标题的同时,《证券时报》则恰恰相反,同样是以上这两条消息,标题的大小和文章位置的主次,截然相反――《治理规范公司方可试行股权激励》这个标题恰好是谢登科文章的两倍,而且居中……

3、看署名。该文的“原始出生证明”是“新华网北京12月6日电”。但随后,无论是《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还是其他媒体,都冠之“新华社”的“头衔”。

首先,要知道,“新华网电”和“新华社电”之间,是有差别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文章题头有“新华社电”,那就是“新华社通稿”,否则就不是。此外,虽然“新华网”是“新华社”的网络平台,但由于“新华网”更多具有面向公众的媒介性质,因此,在很多方面不能够将其简单的,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划上“等号”;毕竟后者是政府的“喉舌”,而前者更多是公众媒介,不能够简单的将来自“新华网”的消息,都当作是“政府的声音”;

其次,如果是代表政府意志的新华社“通稿”或者“社论”,发布的主体就是“新华社”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它将具有国家或者政府的政治利益属性;否则,仅仅是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对内、对“外”投稿,在作者的“头衔”上,虽然冠之以“新华社”,但却仅仅代表作者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即所谓的“文责自负”。

我认为,将谢记者的这篇文章解读为,“新华社给股市泼冷水”,有关方面要“打压”行情,除了少数“别有用心者”要“拉大旗当虎皮”外,多数属于“不明真相的群众”,由于并不清楚,所谓的“新华社记者”、新华社与中国证券报之间的隶属关系,“新华社”与“新华网”二者之间差别,才会出现将谢登科“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简单的“混同”为“新华社”本身,将“新华网”和“新华社”这两个“关系密切”,但有所不同的主体,直接划上了等号。这是明显的“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谢登科文中诸多与官方原则相违背

实际上,除了上面谈到的,谢记者的文章,在有关主流媒体上的排版、布局上的“问题”,“泄漏”了其并非“新华社通稿”,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内容的权威性之外,我从对该文的解读当中发现,该文也并没有多么深刻的“管理层意图”,于是“管理层打压行情”的这种成分也被“质疑”掉。

首先,该文指出“世界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之上,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则慢。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股市的运行显然不会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我认为,如果该文确属管理层授意来“打压”行情,那么肯定不会用这一条,来作为其“股市应该降温”的理由。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当前的情况下,将持续向好,尽管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今后GDP的增速可能比之前几年,有所放缓,但在此前平均每年10%左右的高速之下,即使下降1-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依然是“高增长”,而且随着“又好又快”战略的提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使得国民经济的增长对股市上涨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直观,况且,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代表性也在不断的提高。

因此,这段内容非但不可能给股市降温,反而有“火上浇油”之嫌。

其次,该文认为,“非流通股对于二级市场的实质性压力却尚未开始体现,这些压力的真正到来之时才是对中国股市发展的真正考验。”

这句话同样无法让人“解读”出,打压行情的意图和分量。或者说,如果管理层刻意通过此文来打压行情,只会适得其反。

统计数据显示,非流通股的解禁高潮在明年4、5月和10月份,而且今年底、明年初的解禁压力并不大。

那么,按照该文的意思,是否可以解读为,未来数月,行情依然有很大的活跃空间?而今年8月,非流通股解禁的第一个“高潮”时,与之相伴而生的,却是沪指从1541.41的“低点”,一路过关斩将,直奔现在2300点而来,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嘉实基金旗下的新基金在为期1天的募集期内,便发行约400亿元,非流通股解禁,并未对行情造成多大的影响。

第三,文章称,“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对股市发展运行的把握不能只看一时一处的涨跌而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那样势必导致矫枉过正的局面,只有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实际上,在谢登科今年5月9日的文章,《如何看待沪指突破1500点?》当中,也同样指称,“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必须对市场的发展胸有全局、统筹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十分稳妥地处理股市的问题”。

同一个人,同样性质的文章,连续两次都出现类似的文字,显然不符合具有管理层意图的“新华社通稿”的“身份”。

综上所述,无论从谢登科这篇文章的排版方式,以及有关行文内容看,都看不出是“新华社通稿”的“样子”,因此,也就不能得出管理层要借此“打压”行情的结论。

如果说,管理层内部有部分人士对于当前行情“有看法”,那是有可能的,但如果说管理层现在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要就此打压行情,我则并不敢苟同,至少从谢登科这篇文章,我是看不出这层意思的。

市场历来不“买”谢登科的“帐”

我注意到,除了12月7日《中证报》和《证券时报》均转载了新华社记者谢登科对股市的评论文章,在今年5月10日和6月8日,谢登科均有类似“理性”的文章,通过新华网发表。而这些文章刊登的背景,均是在股市如火如荼上涨的时候,但对行情的作用力几乎没有效果。

在今年5月10日,行情在“五一”后短短3天时间上涨100多点,谢登科通过新华网发表文章《如何看待沪指突破1500点?》,而网络对这篇文章转载的标题是《新华社:投资者必须理性看待股市的暴涨行情》。当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仿佛1996年12月1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又来了”。不过,投资者显然没有理会谢登科的“理性”,在5月12、13日又上涨了100多点。

在今年6月8日,此时恰逢前一天沪指大跌5.33%,300多只股票跌停。谢登科又发表一篇文章《锻造牛市的基础任重道远》(《上证报》在第二天转载)。不过,在行情经过几天的修正之后,再次向上。

而这一次行情在一个月上涨300多点后,谢登科再次发表文章,并被《中证报》和《证券时报》转载(《上证报》并未刊登)。

从上述文章和行情的关系来看,谢登科每次在行情阶段性恐慌或狂热的时候,都会出来发表评论。不过,每次谢登科“阶段性”提醒之后,行情又向上而去。

那么,谢登科的评论和行情的联系紧密吗?以下一篇文章,是《证券市场周刊》主编方泉对谢登科文章的看法,可以让大家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谢登科这篇“大作”的“风采”。

说管理者“得意忘形”是要负责任的!(方泉)

昨晚不断有朋友打电话来说“新华社发文章了”,说“新华社给股市泼冷水”,说“新华社还批评了证监会”,说“正值中央经济工作会召开之际发这样的文章是否上边的意思”……

细读谢记者的文章,发现说得特在理,只是这理无论2000点时说、还是1000点、甚至再涨到3000点时说都可以。比如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绝不会只涨不跌,只跌不涨”,比如说“指数飞涨之间透出的数字变化,并不能必然地说明资本市场的内在质量已取得了根本性提升”,……

比较有“刺”的是说管理者“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这话是要负责任的。上周末尚主席、屠副主席及几位主任都在媒体上发表了对发展证券市场的最新看法,怎么也没看出“得意忘形”。相反却看到中国证券市场必将稳定发展的理性判断,而且是源于市场现实的判断。

记者一般是以报道新闻为主的,记者一般是不发表什么言论的,大若“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新闻单位,即使要发言论,也都由专门的评论部评论员来写。想必谢记者的言论是不代表“新华社”的。但在中国这地界,狐假虎威的事情和对狐假虎威的误解比比皆是,难怪有人说“新华社发文章给股市泼冷水啦”。我想这是“抬举”人家谢记者了。

当然这些朋友如此重视谢记者的文章,还因为股市正处于冲高回落的敏感之际,朋友们按十几年来形成的“政策市”思维定式,疑心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上边”有意让股市降温——即使是这样,我们这个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股市也是自有其内在运行规律的。但股市中投资人心理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股市本身的运行,果真有大多的投资人认为谢记者的文章,是代表新华社,代表“上边”的意思,那么股市也会应声而跌。

不过作为同行,笔者还是厚着脸皮劝一下谢记者,发表关于股市的言论时,别再特别标明是“新华社记者”,为股市规范发展考虑,为可能产生误解的投资者考虑,为自己对自己言论负责考虑。

关注李青原的出面“唱多”

行情涨了,争论也跟着来了。在谢登科挟“新华社”之名,向市场提示风险,“打压”股指之后,已卸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并久未露面的证监会官员李青原,则立即出来“消毒”――她通过新华社旗下的《上海证券报》“喊话”(有意思的是,在三大报当中,恰恰只有《上海证券报》没有转载谢登科的文章),称中国股市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始。我注意到,李青原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矛头“直指”谢登科。

对于谢登科所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之上,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则慢。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股市的运行显然不会违背这一规律”的观点,李青原指出,“中国经济一定会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是整体向上的,市场稳步上升的趋势不会有改变,不会有大的震荡”。

同时,对于谢所指,“非流通股对于二级市场的实质性压力却尚未开始体现,这些压力的真正到来之时才是对中国股市发展的真正考验”。李青原认为,“股权分置这个瘤被割掉了,以后也许还会感冒,但什么地方不适去治疗就行了,不会出现前两年解决体制问题时的震荡”。

而对于谢登科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对股市发展运行的把握不能只看一时一处的涨跌而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那样势必导致矫枉过正的局面,只有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李青原则指出,“现在很多资金都进来,大家都非常看好,如果我们的改革能抓住这个时机,把发行体制、中介体制理顺,产品市场也能跟上,我觉得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

在我看来,李青原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证监会对行情的“看法”,虽然李青原已卸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但并未离开证监会,而且,从历史情况来看,李青原的数次“个人言论”,事后往往被证实是代表了管理层的“心声”,从这个角度看,李青原的出面“唱多”, 矛头“直指”谢登科,值得引起关注。


~~~

附谢登科的文章:

最近以来,沪深股市在指数的表现上呈现出扶摇直上的态势,特别是沪综指突破2000点以后的持续上行,使人们对股市的高歌猛进充满期待。与此同时,对于股市是否"过热",指数是否"虚高"等话题的议论和担心也渐渐多了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认识中国股市的现状,理性把握中国股市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世界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稳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之上,而是能快就快,该慢则慢。作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股市的运行显然不会违背这一规律。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股市的起伏波动是必然现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都是在动态平衡中发展,只有振幅的高低不同,而绝不会只涨不跌,只跌不涨。
但是,相对年轻的中国股市而言,在市场深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在指数的一夜暴涨下完全消失。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接近尾声,困扰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正在逐步得到消除,但是,非流通股对于二级市场的实质性压力却尚未开始体现,这些压力的真正到来之时才是对中国股市发展的真正考验。
随着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政府对其战略地位认识的提高,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在市场上弥漫,但是,相对于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市场而言,中国的股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和赢利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有的还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国家政策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总要有一个贯彻和作用的过程,其运行的趋势不会一下子得到改变。股指飞涨之间透出的数字变化,映衬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活力,但并不能必然地说明资本市场的内在质量已取得了根本性提升。
股指上涨的背后蕴藏着中国股市在价值估值体系上发生的变化。今年以来,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批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代表意义的企业在国内上市,股票指数在权重上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庞然大物"的入市,成为左右股指的决定性力量,它们每涨跌一分钱,就会影响到股指上下浮动几个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股指的上涨显然不能等同于股市行情的上涨,因为这些"龙头"企业的业绩并不能代表其它上市公司的业绩,投资者对这些"龙头"企业前景的看好并不能代表对所有上市公司前景的看好。
随着规模的发展壮大,中国股市的抗风险能力也相应增强,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突破7万亿元人民币,仅今年以来的市场融资总额就超过了2000亿元。股指期货即将诞生,意味着中国的股市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会为监管层和市场带来新的考验。在一个操纵和投机得不到有力遏制的市场里,对于一些机构来说,让股指疯涨到多少点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当前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期,有关部门正在按照"标本兼治、内外并重、远近结合"的思路,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市场长期发展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这是中国股市的希望所在。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对股市发展运行的把握不能只看一时一处的涨跌而得意忘形或惊慌失措,那样势必导致矫枉过正的局面,只有放眼长远,胸怀全局,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只要存在市场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市场发展和竞争的需要进行投资,必须承担投资风险;只要股市开门交易,就会发生股指涨跌。投资者根据对公司发展前景和效益风险的评估,决定购买哪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样也需要自担风险。从这个意义上看,股指的涨涨跌跌倒在其次,能否以清醒冷静头脑和科学理性的心态参与市场,对投资者来说才是最大的考验。  



谢登科简介:

1993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同期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历任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新华社郑州记者站站长。现任新华社国内部经济采访室主任记者。

谢登科年均发稿100篇以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谢登科有新作出炉,其中获社级和部级以上好稿共70多篇,每年均获有5篇以上的社级和部级好稿。其采写的内参作品有80多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先后两次受到新华社总编辑室通报表彰,两次被评为新华社内参报道先进个人。

谢登科的个人评价是,“记者的工作是容易让人兴奋的,但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兴奋过。记者的工作最需要的是勤奋,很显然,我不是一个勤奋、敬业的人。记者的工作更要依靠灵性,遗憾的是,这恰恰是我身上最缺乏的细胞。因此,我不是一个好记者。我想,我本不该当记者。”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岁末慈善--如何正确理解股市的消息(股市MBA教程)


要求申报“股票转让所得”另一层诉求

对于我国广大投资者来讲,炒股票和交税向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随12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明确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口径的通知》,今后如果公民个人炒股赚的钱加上其他收入年所得在12万元以上,有义务自行申报纳税。

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强调,《通知》明确六项所得的计算口径,主要是为了方便纳税人履行自行申报义务,仅适用于个人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年度自行申报,不适用于个人计算缴纳税款(即其中炒股所得不收税)。但还是有业内人士担心,此举或许是中央征缴股票转让收入所得税的开端。我认为,只要管理层还保持冷静,这种担心就是多余的,管理层要求进行纳税申报应另有所图。

短期不会征收

首先,目前征收个人股票转让收入所得税于法无据,《个人所得税法》只规定对股息和红利征收20%的所得税,并没有将股票转让收入纳入缴税范围。

税收乃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立法法》第8条明确规定,“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而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并没有将股票转让收入纳入应纳税范围,所以,国家如果要对此项进行征税,则应通过制定法律(这里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程序对原《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而制定法律的程序非常严谨与繁琐,一般耗时几年,短期内很难实现。

其次,现在征收股票转让收入所得税,与管理层此前提出的“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公众投资人利益”的初衷。

中国股市此前经历了长达四年的熊市,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现在行情刚开始好转,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弥补此前的亏损,如果管理层要对股票转让收入征税,势必会打击他们对于中国股市的信心。如果因为投资者信心不足而导致股市行情出现较大波动,更会影响到中央“蓝海战略”的实施,这也是管理层不愿见到的。

要求申报“另有所图”

既然短期内不会征收股票转让收入所得税,那么为何税务总局还要多此一举呢?

我认为,管理层这么做应一方面是对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加强基础制度建设,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执法活动做准备。此前尚主席专门谈到证监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就是严查“股价异动”,还特别提到,此前在查处券商“借壳”乱像时出现的无法调查等现象。这实际上透露出,目前我国相关经济制度无法保障证监会的调查顺利进行。而一旦实施收入申报制度,那么管理层将较为准确地掌握,股市中所有收入较多的散户获利状况,由于股市中造成“股价异动”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多是通过伪装的散户账户实施的,此举将有力的打击这类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失去生存的空间。

实际上,证监会公布的七起行政处罚中,已明确的指向了券商和企业利用散户账户炒股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估计,在收入申报制全面开展之后,管理层将有可能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开展证券市场的治理活动,而券商、机构和公司等,将是清理的重点对象。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芳华绝代梅艳芳


今天是一代巨星,“百变天后”梅艳芳(阿梅)逝世三周年。

在学生时代我曾经是她的“粉丝”,搜集一切有关她的信息,买磁带听她的歌,看她演的电影,托人到深圳、香港买她的演唱会录像带,在学校里跳舞也选用过她唱的快歌“坏女孩”和“似火探戈”......

梅艳芳5岁踏上舞台,为了生活,小小年纪就奔波在香港的各种演出活动中,为了提防被搔扰,无论走到哪里,衣服里总是藏着一根木棍。19岁那年,梅艳芳穿一袭金色舞衣,披着长卷发在台上唱"吹呀吹,让这风吹……",以沧桑低沉的嗓音嬴了第一届新秀冠军。那时候,有人说她是徐小凤第二,有人嫌她太丑。结果,梅艳芳红透了八、九十年代,成为天皇巨星、影后、演艺界的大姐大。

只要努力,便可以做到最好。阿梅告诉人们。

从起步到辉煌再到所谓E时代,阿梅都屹立不倒,她不仅演艺成绩斐然,在做人上,更是堪称香港演艺界的楷模。辞世前的2003年11月,梅艳芳在香港红馆抱病连开8场个人演唱会,她用自己的坚韧品性和动人才艺,谱就了最美丽的人生绝唱。

20多年来在香港歌坛,除了梅艳芳,没有人可以称为“大姐大”,其实这并非她的音乐造诣达至无人可敌之境,而是她“声色艺俱全”的全能武功,以及江湖女王仗义疏财、豪气云天、谁与争锋的如虹气势。

5岁登台唱歌,40岁与世长辞告别舞台,在演艺界摸爬滚打一生,梅艳芳见证并经历了香港演艺界二三十年来的整个过程,一位瘦弱的女性,用她坚强的肩膀扛起了香港演艺界的大旗,这位“大姐大”成为香港演艺界的代名词之一。

娱乐史记中,梅艳芳与张国荣、谭咏麟这三个人曾以不可逾越的气势凌驾于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娱乐之巅。而张国荣和梅艳芳的相继离去则标志着一段青春回忆的终结、一个美好时代的句点。



似水流年

望着海一片
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
望着天一片
只感到情怀乱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谁在命里主宰我
每天挣扎人海里面
心中感叹似水流年
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只有思念
一串串永远缠
浩瀚烟波里
我怀念怀念往年
外貌早改变
处境都变
情怀未变

阿梅大姐大.gif (118.65 KB)

阿梅大姐大.gif

阿梅似火探戈.gif (90.04 KB)

阿梅似火探戈.gif

阿梅4.GIF (44.03 KB)

阿梅4.GIF

阿梅3.GIF (63.4 KB)

阿梅3.GIF

阿梅2.GIF (98.16 KB)

阿梅2.GIF

阿梅.GIF (66.39 KB)

阿梅.GIF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要告别时,才发现对你有着无限的依恋和不舍


2005年12月31日,我在股市上管理的总资产为291万7千元。在06年,划出30万元支付第一批房款。 扣除该笔现金,总资产为261万7千元。

2006年12月31日,我在股市上管理的总资产为568万。年收益率+117%。

2005年12月30日,上证指数收盘1161点;2006年12月30日,上证指数收盘2675点。涨幅+130%。

和指数相比,2006年我的投资成绩虽然翻番,却没有超越大盘,而是低于指数-13%!

中国证券报举办的2006年度投资者收益情况网上调查显示,在今年的股市行情中,70%的投资者盈利在10%以上,但不同投资者的获利水平差距较大。在整个中小投资者群体中,“只赚指数不赚钱”现象仍较突出。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者获利10%左右,30%的人收益率为20%-50%,14%的人获利50%-100%。此外,5%左右的被调查者收益率超过100%。14%的投资者表示不赔不赚,7%的人亏损10%左右,亏损20%-50%的占7%,亏损超过50%的占2%。

虽然我站到了“5%左右收益率超过100%”的队列里,但由于没能超过同期指数涨幅,2006年多少留下了些许遗憾。


从来不曾忘记,一段艰辛的过往岁月。

一年一年,走过高低不平的K线,有时衣着光鲜,有时尘埃满面。

努力奔跑,是生活的唯一法则。

无论跌倒多少次,如何疲惫与无助,都只是爬起来继续奔跑。

一路奔忙跌撞,一贯磨损粗糙。深刻了解:每一串汗水换每一个成就。

惶恐是有的,只是对生活从来没有畏惧过。多年股市上的摸爬滚打,早就明白十分耕耘,一分收获。

锦衣华食自然更好,但疲倦的时候,能坐下来喝一杯热开水就很满意。

我对今后的股市生涯有信心,不因其他,只是有过往的困窘为基础,习惯了从容迎接迎面而来的任何困难,且一直做好最坏打算。

No one knows future

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无所谓明天会发生什么,起风落雨,云开云淡,不过继续往前走,无论天涯多远,路有多长。

那些曾经的悉心呵护,容忍坚持。

那些曾经的千辛万苦,山长水远。

那些曾经的快乐悲伤,痛哭流涕......

2006,要告别时,才发现对你有着无限的依恋和不舍……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凑热闹的答案



提问1:2007年,你的野心是什么!

希望自己在投资上更上一层楼


提问2:叙述你或者你想象中的最后的一次恋爱经历。

永远爱


提问3:如果你可以变成动漫/卡通里的角色,你想变成谁,说出原因。

史奴比,诚实可爱


提问4:如果重新让你选择一次已经过完的这段人生,你会想从什么时候开始?换句话说,你对自己什么阶段最后悔,想重新来过?

从大学重新开始。但不是后悔,而是因为那是我一生最快乐的日子,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肆意而为


提问5:你最后一次发自内心的笑是什么时候?

记不清楚了


提问6:一般你睡前最后一个念头是什么?

上帝,又一天结束了


提问7:另一半如果出轨的话,你会怎么做?

平静分手


提问8: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提问9:你最近一次感动到哭是......

和朋友QQ聊天的时候,对方突然说,我只是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


提问10:在你特别不爽的时候,你一般用什么手段去发泄?

和多数女同胞没有区别,上街购物、吃很多东西


提问11:回想一下五年前的自己,你想说点什么?

好样的,我知道你会坚持到底!


提问12:适合作情人的人,你会把他/她升级成配偶么?

从理论上来说不会


提问13:现在碰到初恋情人,你想对他(她)说什么?

你还好吧


提问 14: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怎么让他(她)知道?

也许会直接告诉对方,也许只是深藏心底


提问15:说出你一个不为人知的有点搞笑的生活习惯?

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进厨房


提问16: 请如实叙述什么是你认为的纯视觉化、器官化的性感?

我认为性感是一种气质


提问17: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娱乐休闲方式:

自驾游;可以让自己出一身汗的运动;坐在沙发上一边吃品客薯片一边看喜剧,捧腹大笑


提问18:  如果你被赐予超能力改变下周围的世界,你会做些什么:

没有战争和疾病、贫困


提问19 : 说说你快乐的源泉来自于什么:

心底的平静


提问20: 你最近一次比较大的转变是:

从未想过爱一个人,需要那么残忍才证明爱得深


提问21: 列几个性幻想对象出来。

《Roman Holiday》里的Gregory Peck,因为他温暖的眼神和浑身散发出来的优雅


提问22: 对于异性,列五个你最不喜欢的行为。

怯懦、不负责任、斤斤计较、大男人、虚伪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个人投资者理念仍活在“旧社会”


当我经过去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对于“蓝海战略”这一资本市场大格局进行研究之后,已经明确认识到了,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一个蓝筹(或者说是央企)主导的市场,而市场的投资机会也大多集中于此,其它那些与国民经济转型无缘,或者说,既没有纳入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又没有成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这两个范畴之内的资产,将很难获得良好的表现。但由于这两类股票在整个股市当中的家数,并不是很多(尽管它们权重已经很大),从而就导致了所谓的“二八现象”,以及个人投资者不断报怨“只挣指数不挣钱”的情况。

投资人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其投资理念并没有随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的转变而改变,不仅仅是所谓的熊市思维没有破除,更为根本的还在于对国家宏观战略的转型,所导致的资本市场发展格局的根本转变认识不足,也就由此错判了市场格局,投资也就难有好的表现。

有统计显示,这种“指数牛市”的现象,在成熟市场早已司空见惯。比如,香港恒生指数目前已高达20000点,其成分股仅36只,市值却占整个市场(1177家上市公司)的7成以上。再比如国际上其他作为股指期货标的的美国标准普尔500、日经225指数等,其为数不多的成分股不仅支撑着整个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值,且代表着市场的绝大部分盈利。与其他股票相比,这些成分股不仅流通性好、波动性强,而且业绩优良、股价长期处于上升通道中。

但刚刚从股权分置改革中“苏醒”过来的中国投资者,还并没有摆脱传统投机文化留下的烙印,中国证券市场中根深蒂固的“庄家崇拜”,对绩差、重组公司的炒作预期,并不是仅仅通过制度改革,就能够迅速扭转过来的,毕竟投资文化需要投资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学习过程。投资文化作为一种没有明示的制度,有时候会比明示的制度和规范作用更大。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投资人在做出投资行为时,往往是按照文化暗示给他的规则去做,而不是按照制度和规范告诉他的那样去做。

以此而言,我认为,目前大多数投资者赚了指数不赚钱的现象,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市场在通过残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事实,来教育盲目的投机者,如何学会价值投资。这对管理层而言,也是一条帮助A股市场尽快树立投资文化的“捷径”。毕竟,市场上已有相关的指数基金,“二八”现象中“二”的容量也并不小,投资者顺势而为,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既赚指数又赚钱”!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