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转帖]政策逼空

乐曲响起,大幕拉开,剧目:政策逼空。演出开始了!政策,还是政策。政策奏响“救命交响曲”,沪深股市再现井喷。
喝彩,观望,质疑。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这些,对于垂危的股市并不重要。让投资大众牵挂于心的是,在高昂的序曲之后,接下来的演出有哪些实质内容?是将“国九条”逐一落到实处,还是虚晃一枪,重蹈覆辙?这无疑决定了本轮行情的高度、广度和持久性。市场在等待,也面临抉择。 始自9月14日的这一轮暴涨,锋头盖过“5·19”。揭竿而起的巨资来自何方?基金、券商是静观其变,还是顺势而为?研判买卖双方资金流向,有助于发现市场中新的力量,新的赢家,新的价值取向。 当然,一轮行情与市场新生,毕竟不能划等号,其间的转化,尚需扎实、艰苦和长久的付出。这一次,仅仅是历次政策市的简单重复,还是真的不一样,我们的记者在为你寻找答案 一“国九条”进展调查 短短一周时间,市场猛涨了200多点。可以说,此次大盘起死回生,“国九条”相关政策将要落实的预期,成为激发投资者信心恢复的一把火。此后,有关政府部门部分落实“国九条”的实际措施出台也再次强化了投资者的预期,如央行允许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长期资金入市的问题有望最终很快解决等等。
然而,越来越理性的投资者也明白,这次由股市危机倒逼出来的相关救市政策,虽然表明监管层的态度,但是若以后就此止步,具体的政策落实不佳,股市仍会再次陷入困境。因此,有必要对今后将要出台的与落实“国九条”有关的某些政策提前进行梳理,以解投资者心中的疑惑。 资本市场税收改革
据记者了解,股市交易印花税的研究工作由财政部、国税总局统管,发改委和证监会参加,目前方案制定已完毕,初拟方案有两种,一是改目前的双边征收为单边征收,即不再向买入方征收印花税,卖出方按0.2%的税率缴纳证券交易印花税;另一种方案是维持双边征收不变,但整体税率下调0.1%。至于哪种方案能够推出,以及具体何时颁布,决定权掌控在国务院。虽然如此,专家分析认为,批准前一种方案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印花税改成只向卖方单边征收,既可减轻交易成本,还将刺激投资者买入股票,并更加愿意持有股票,从而促进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不过证监会新闻处称“目前还没有可以对外公布的消息”。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同样低调,均表示“还没有收到通知”。预计管理层此次会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类别股东表决制
据接近证监会权威人士透露,继刚刚出台不久的“新股询价”政策之后,中国证监会很可能推出的下一个利好政策举措是“类别股东表决制”。目前,中国证监会上市监管部已完成类别股东大会表决机制指导意见的草案。其中的特定事项基本锁定于一些中小流通股股东与控股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矛盾突出与集中的方面,如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问题、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涉及流通股利益的重大资产重组归入召开类别股东大会的决议之例。近阶段,该草案正在向有关各方征询意见,但意见反馈中有较大的分歧,目前有关部门对于何时推出还未达成统一意见。 强制分红提案
日前,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给国资委全体人员作报告时正式提出强制分红问题,尚福林建议,不分红的公司要限制再融资。此方案得到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呼应,他表示要配合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强制分红,实现路径是国资委准备对下属企业的利润考核指标中加上“分红利润”这一条。目前,该政策提案已在酝酿制定过程中,近期出台的可能性较高。 合规资金入市
据了解,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鼓励合规资金入市专题工作小组”已初步完成相关制度起草工作,正在征求有关各方的意见。合规资金包括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经初步测算,可能有近7000亿的资金能够进入股市。而目前,保监会原来的保守态度已开始有较大转变,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曾于瑾日前表示,保险监管部门将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认真研究和组织落实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具体内容。由此可知,保险资金已入市在即。社保基金目前也正在酝酿修改《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将其入市比例提高到40%。 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
由央行、银监会牵头,证监会参加的“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专题工作小组”也已展开工作,目前,专题小组的工作已初见成效。其中《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已基本成形,出台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决策拍板的,则是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和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以配角身份参与专题小组的证监会,承担了证券公司收购兼并贷款业务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就此征求证券公司的意见,并将在此基础上拿出方案,预计最早也要年底前才出台。 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
国务院虽原则同意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是,据记者了解,银监会的官员表示,银行成立基金公司尚需时日。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监管。银行基金作为商业银行的子公司,银行监管有个延伸监管的问题,基金作为一个专业机构,它的监管分工是证监会,但证监会需要面对这两者怎么结合起来的监管问题,另外,对两个监管机构的相互协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监管层进行制度设计和沟通磨合都需要时间。因此,国务院原则上已经同意设立的银行基金公司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推出。
金融专家曹红辉指出,预期中的政策利好有助于缓解近期市场压力,解决股市的短期失衡,但并不意味着市场恢复全部功能,具有健全的机制。一旦各类应对短期需要的措施逐步弱化或被消化,市场将会产生预期上的差距,可能再次陷入剧烈波动与信任危机之中。因此,在消除短期失衡的同时,市场的管理者还必须着眼于完善市场结构,健全市场机制,推出治本的政策。而这最重要的就是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积极解决股权分置
目前,解决股权分置的研究课题组由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谢庚牵头,国资委产权局参加,据了解,双方态度上已有很多积极的反应。如:全流通问题的解决将采取“由下而上”方式推动,证监会已授意上海方面着手选择试点;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资委要密切配合证监会搞好各项工作”、“许多改革看似很难,真要做起来也比较简单”,都清晰地显示国资委态度的转变。但双方在试点工作的推进上还有各自的见解。证监会希望试点最好从国有股东下手,与国资委共同承担市场风险,而国资委认为,监管部门完全可以先找不含国有股的上市公司先行试点,以规避风险。双方利益之间的冲突决定该政策出台可能还有待时日。
当然,以上种种实际政策出台很可能要视具体的市场形势而定。若管理层迫切希望完成某类任务,而该类任务的完成又特别依赖某项政策的推出时,管理层就会冲破阻力,利用落实“国九条“的尚方宝剑,提前出台相关政策。如当前有关部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扩大直接融资、化解间接金融风险。扩大直接融资要求有稳定持续的资金供给,原计划要发行不少大盘股,而市场又持续低迷,因而长期资金的入市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合规资金入市的步伐将比预料中的快。而由于合规资金更多的是获取投资收益,因此,一系列旨在保护长期投资者利益的相关制度届时也将有望加速出台步伐。 二 五日暴涨资金进退求解 抓紧落实“国九条”的政策部署,挽救了股市。9月14日,上证指数收复40点稳立于关键点位1300.36点。14日到20日的5个交易日,两市连续放量上扬,上证指数“井喷”203点至1463点,累计涨幅16.11%,大大超过“5·19”行情连续5个交易日的涨幅。
在鼓舞和机会面前,数百亿资金拥入股市。前4天日均成交量达230.76亿元,为之前4个交易日的3.58倍。9月20日,沪深两市更放出近半年来的天量418亿元,短线增量资金集中入市的迹象十分明显。
游资回流无疑为行情的深化演绎提供了条件。从资金进退的角度,“9·14”行情中资金博弈的内涵和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资金面的信息显示,基金借“9·14”行情启动之机进行大幅换仓,老的核心资产遭抛售,接盘的大多是500万元以下的资金账户。而券商重仓股的表现则表明券商“困兽犹斗”,化解资金链危机将成为券商在本轮行情中进退的当务之急。 游资回流
市场人士观察,“涨停板敢死队”在4个交易日中表现十分活跃,披露公开信息的股票中,大面积显现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银河证券宁波和义路、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东吴证券苏州西北街、华泰证券大桥南路等营业部的身影。上榜营业部多数集中在江浙、广东等民间资本活跃的地区,大多为当地短线资金的大本营。
《证券市场周刊》了解到,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9月15日沪市放量171亿元,但当天大多数基金在抛售老的核心资产,如钢铁、石化类股票,而买进的基本上是一些50万-500万元的资金账户,其中一部分是沉淀资金,一部分是新进资金。新进资金又以江浙一带的中等规模游资为主,游资回流显示其对市场的投资机会恢复信心。
不久前,某证券研究所研究发现,8月份沪深股市短线资金即开始活跃,虽然量能不大,但游资进出比以往频繁许多。一研究人士分析,股市中的游资其实就是一些资金量比较大的短线炒家,大多以私募基金形式存在,有些仅是股票工作室和个人大户。2002年后宁波“涨停敢死队”的显山露水,使民间游资被市场广泛关注,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敢的行动力是游资的一大特征。
“9·14”行情率先活跃起来的相当部分是中小板个股、中小盘股、超跌低价股和次新股等等,这正合游资的投资偏好,契合其快、准、狠的操盘模式。市场人士估计,包括沉淀的游资在内,9月14日至20日5个交易日约1338亿元的成交量中,回流的游资可能在500亿以上。 基金换仓
根据基金重仓股的表现显示,基金并没有在老的核心资产上有大规模增仓行为。基金前期在价值投资理念下重仓的股票,由于宏观调控影响已经改变了行业增长优势,基金酝酿换仓在情理之中。“9·14”行情中表现较好的股票集中在纺织、造纸、农业和生物医药等行业,这些恰是基金二季度增仓幅度最大的的行业。这也表明,一些主动调整自身股票配置的基金,在“9·14”行情中应当没有袖手旁观。
从9月10日至9月17日开放式基金的净值情况看,融通100、天同180、华安180等指数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表现较好,相比之下,大部分非指数基金的净值增长表现要弱于大盘,究其原因,要么是尚未大规模换仓的基金持股,导致在“9·14”最初4个交易日的表现并不突出,要么可能由于换仓导致资产组合尚未显现整体收益。资料进一步显示,基金的换仓早已有所酝酿,中小盘个股走进基金视野,如仅有2000万股流通股本的益佰制药,在半年报里赫然显现8家基金和2家社保基金组合,共持有了717万股,占其流通股本比例达35.87%。
作为主力机构投资者,基金的投资策略取向无疑将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天相投资公司分析师张先龙认为,从各基金经理工作报告看,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以及可能从证券市场制度创新中受益的上市公司,下半年会受到青睐。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的行业包括:具有“瓶颈”性质的煤、电、油、运等行业,具有防御性质的公用事业、医药保健等行业。而可能从制度创新中受益的上市公司,是指具有全流通、整体上市等概念的上市公司。
不同的观点认为,基金重仓股仍有相当潜力。9月15日的方正证券投资策略特刊分析,目前基金平均仓位在60%,空仓资金共有1200 亿左右,由于其天然的决策流程复杂,导致目前这些资金普遍处于未启动状态。 券商尴尬
太极集团、上海电气等一批券商重仓股逐步活跃,表明券商正在积极寻求自救,但资金压力无疑将极大地制约券商自救行动的实际成效。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魏道科分析,最近4家券商被托管,10月1日之后证券公司备付金分户管理,预示着多年来反复强调的解决客户资金被挪用问题,提上了具体的日程;规范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相应地要付出代价。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张刚经过研究发现,半年报资料显示,证券公司减持的股票多于增持,说明券商调仓幅度较大,但也有八分之一比例的股票在上半年之内被锁仓没有任何变化。这种情况既反映出部分券商急于套现,也显露其由于接受清理整顿而被迫锁仓。
半年报显示,6月30日券商投资股票和转债的市值为242.98 亿元。由于券商资金危机,被迫斩仓必然加大市场做空动能,对市场承受力也是一个考验。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士近日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股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看证券市场能否逐渐成长而不消亡,就要看市场能否承受券商的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只有解决了拓宽融资空间问题,券商才能更好地在本轮行情中进退自如。 资金宽松
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普遍认为,暂停新股发行,短期内可有效缓解对资金需求的压力。而新股询价制实施,发行价将进一步降低,单个公司融资规模受制约,将间接改善股市供求关系。在增加资金供给方面,预期中的500亿元保险资金入市是管理层手中的一张王牌。QFII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券商等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支持,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等都是增加资金供应的潜在举措。股市税收制度的改革,无论是调整印花税还是免红利所得税,都有利于增加股市的资金供应量,改善股市供求关系。
谈及QFII 的资金供给效应,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张刚分析,由于2004 年获批的公司家数增多,投资额度相应增加,新进股票也较多。2003年底获得QFII 资格的机构才有10 家,今年9 月下旬已经达到21 家,已获批投资额度上升至27.25 亿美元,但6 月底投资所有股票和转债的市值仅为38.53 亿元人民币,说明QFII手中的自己资金仍有较大的操作余地。
张刚认为,企业年金在不断增加投资额度,其投资股票和转债的市值为4.60 亿元。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有300 至400 亿元,预计企业年金制度全面启动后,年增幅应超过500 至800 亿元,到2010年企业年金的市场规模应超过5000 亿元。按30%的比例计算,短期内企业年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仅会对股票市场“供血”90 亿元,但制度启动后每年将增加150 亿元至240 亿元,具有较大增长潜力。 估值风险
与历史上的几次行情无异,“9·14”也是政府重大政策利好刺激下催生的,因此,行情的持续性不仅受股市资金供给状况、政策利好的落实和可持续等因素制约,也受到股市估值水平向价值回归的动力影响。
中金公司市场策略分析师陈昊飞认为,政府救市不会很大地改变市场长期的合理估值水平。随着机构等理性投资者规模上升,以及A股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对合理估值水平的关注将不断提升,市场估值水平的价值回归动力也将不断上升。目前A股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仍然偏高,如果救市仅仅带来股价上涨,估值水平将随之提高,为今后埋下更大的估值回归风险。
陈昊飞分析,通过提升上市公司的每股盈利水平,降低当前股价下的估值风险,是长期缓解股市风险、提升上涨空间的有效手段。提升每股收益的手段有:以分类表决制提升当前盈利水平的可持续性和可预测性;增量解决的方法,即以合理价格向二级市场配售新股,稀释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包括以海外价格将H股或红筹股回归A股上市,把部分国有股向二级市场配售;存量解决的方法,即“由上而下、一刀切”地进行不涉及转手交易的“缩股全流通”。 三 政策效应与根治股市 “越抓紧落实“国九条”的政策部署,挽救了股市。9月14日,上证指数收复40点稳立于关键点位1300.36点。14日到20日的5个交易日,两市连续放量上扬,上证指数“井喷”203点至1463点,累计涨幅16.11%,大大超过“5·19”行情连续5个交易日的涨幅。
在鼓舞和机会面前,数百亿资金拥入股市。前4天日均成交量达230.76亿元,为之前4个交易日的3.58倍。9月20日,沪深两市更放出近半年来的天量418亿元,短线增量资金集中入市的迹象十分明显。
游资回流无疑为行情的深化演绎提供了条件。从资金进退的角度,“9·14”行情中资金博弈的内涵和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资金面的信息显示,基金借“9·14”行情启动之机进行大幅换仓,老的核心资产遭抛售,接盘的大多是500万元以下的资金账户。而券商重仓股的表现则表明券商“困兽犹斗”,化解资金链危机将成为券商在本轮行情中进退的当务之急。 游资回流
市场人士观察,“涨停板敢死队”在4个交易日中表现十分活跃,披露公开信息的股票中,大面积显现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银河证券宁波和义路、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东吴证券苏州西北街、华泰证券大桥南路等营业部的身影。上榜营业部多数集中在江浙、广东等民间资本活跃的地区,大多为当地短线资金的大本营。
《证券市场周刊》了解到,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9月15日沪市放量171亿元,但当天大多数基金在抛售老的核心资产,如钢铁、石化类股票,而买进的基本上是一些50万-500万元的资金账户,其中一部分是沉淀资金,一部分是新进资金。新进资金又以江浙一带的中等规模游资为主,游资回流显示其对市场的投资机会恢复信心。
不久前,某证券研究所研究发现,8月份沪深股市短线资金即开始活跃,虽然量能不大,但游资进出比以往频繁许多。一研究人士分析,股市中的游资其实就是一些资金量比较大的短线炒家,大多以私募基金形式存在,有些仅是股票工作室和个人大户。2002年后宁波“涨停敢死队”的显山露水,使民间游资被市场广泛关注,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敢的行动力是游资的一大特征。
“9·14”行情率先活跃起来的相当部分是中小板个股、中小盘股、超跌低价股和次新股等等,这正合游资的投资偏好,契合其快、准、狠的操盘模式。市场人士估计,包括沉淀的游资在内,9月14日至20日5个交易日约1338亿元的成交量中,回流的游资可能在500亿以上。 基金换仓
根据基金重仓股的表现显示,基金并没有在老的核心资产上有大规模增仓行为。基金前期在价值投资理念下重仓的股票,由于宏观调控影响已经改变了行业增长优势,基金酝酿换仓在情理之中。“9·14”行情中表现较好的股票集中在纺织、造纸、农业和生物医药等行业,这些恰是基金二季度增仓幅度最大的的行业。这也表明,一些主动调整自身股票配置的基金,在“9·14”行情中应当没有袖手旁观。
从9月10日至9月17日开放式基金的净值情况看,融通100、天同180、华安180等指数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表现较好,相比之下,大部分非指数基金的净值增长表现要弱于大盘,究其原因,要么是尚未大规模换仓的基金持股,导致在“9·14”最初4个交易日的表现并不突出,要么可能由于换仓导致资产组合尚未显现整体收益。资料进一步显示,基金的换仓早已有所酝酿,中小盘个股走进基金视野,如仅有2000万股流通股本的益佰制药,在半年报里赫然显现8家基金和2家社保基金组合,共持有了717万股,占其流通股本比例达35.87%。
作为主力机构投资者,基金的投资策略取向无疑将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天相投资公司分析师张先龙认为,从各基金经理工作报告看,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以及可能从证券市场制度创新中受益的上市公司,下半年会受到青睐。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的行业包括:具有“瓶颈”性质的煤、电、油、运等行业,具有防御性质的公用事业、医药保健等行业。而可能从制度创新中受益的上市公司,是指具有全流通、整体上市等概念的上市公司。
不同的观点认为,基金重仓股仍有相当潜力。9月15日的方正证券投资策略特刊分析,目前基金平均仓位在60%,空仓资金共有1200 亿左右,由于其天然的决策流程复杂,导致目前这些资金普遍处于未启动状态。 券商尴尬
太极集团、上海电气等一批券商重仓股逐步活跃,表明券商正在积极寻求自救,但资金压力无疑将极大地制约券商自救行动的实际成效。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魏道科分析,最近4家券商被托管,10月1日之后证券公司备付金分户管理,预示着多年来反复强调的解决客户资金被挪用问题,提上了具体的日程;规范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相应地要付出代价。
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张刚经过研究发现,半年报资料显示,证券公司减持的股票多于增持,说明券商调仓幅度较大,但也有八分之一比例的股票在上半年之内被锁仓没有任何变化。这种情况既反映出部分券商急于套现,也显露其由于接受清理整顿而被迫锁仓。
半年报显示,6月30日券商投资股票和转债的市值为242.98 亿元。由于券商资金危机,被迫斩仓必然加大市场做空动能,对市场承受力也是一个考验。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士近日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股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看证券市场能否逐渐成长而不消亡,就要看市场能否承受券商的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只有解决了拓宽融资空间问题,券商才能更好地在本轮行情中进退自如。 资金宽松
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普遍认为,暂停新股发行,短期内可有效缓解对资金需求的压力。而新股询价制实施,发行价将进一步降低,单个公司融资规模受制约,将间接改善股市供求关系。在增加资金供给方面,预期中的500亿元保险资金入市是管理层手中的一张王牌。QFII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券商等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支持,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等都是增加资金供应的潜在举措。股市税收制度的改革,无论是调整印花税还是免红利所得税,都有利于增加股市的资金供应量,改善股市供求关系。
谈及QFII 的资金供给效应,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张刚分析,由于2004 年获批的公司家数增多,投资额度相应增加,新进股票也较多。2003年底获得QFII 资格的机构才有10 家,今年9 月下旬已经达到21 家,已获批投资额度上升至27.25 亿美元,但6 月底投资所有股票和转债的市值仅为38.53 亿元人民币,说明QFII手中的自己资金仍有较大的操作余地。
张刚认为,企业年金在不断增加投资额度,其投资股票和转债的市值为4.60 亿元。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有300 至400 亿元,预计企业年金制度全面启动后,年增幅应超过500 至800 亿元,到2010年企业年金的市场规模应超过5000 亿元。按30%的比例计算,短期内企业年金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仅会对股票市场“供血”90 亿元,但制度启动后每年将增加150 亿元至240 亿元,具有较大增长潜力。 估值风险
与历史上的几次行情无异,“9·14”也是政府重大政策利好刺激下催生的,因此,行情的持续性不仅受股市资金供给状况、政策利好的落实和可持续等因素制约,也受到股市估值水平向价值回归的动力影响。
中金公司市场策略分析师陈昊飞认为,政府救市不会很大地改变市场长期的合理估值水平。随着机构等理性投资者规模上升,以及A股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对合理估值水平的关注将不断提升,市场估值水平的价值回归动力也将不断上升。目前A股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仍然偏高,如果救市仅仅带来股价上涨,估值水平将随之提高,为今后埋下更大的估值回归风险。
陈昊飞分析,通过提升上市公司的每股盈利水平,降低当前股价下的估值风险,是长期缓解股市风险、提升上涨空间的有效手段。提升每股收益的手段有:以分类表决制提升当前盈利水平的可持续性和可预测性;增量解决的方法,即以合理价格向二级市场配售新股,稀释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包括以海外价格将H股或红筹股回归A股上市,把部分国有股向二级市场配售;存量解决的方法,即“由上而下、一刀切”地进行不涉及转手交易的“缩股全流通”。 政策救市情结
“政策是纲”,政策作为主导股市的“生命线”,在本轮行情中再次显示了其特有的号召力。 “有形之手”化解危局
事实上,从“边缘化”到“危局”,国内A股市场积弱已久。
有这样一组数据:上证A股综合指数已从2001年6月的2245点下降到今年9月13日最低的1259点,指数近乎腰斩;有50多只股票跌破净资产;有三成多今年以来发行上市的新股跌破发行价;沪、深两市总体动态市盈率也跌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市场已极其脆弱,崩盘完全有可能发生。
而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0.145元,同比增长38.7%,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
专家纷纷呼吁,这种明显的背离,政府没有理由坐视不理。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决定了我国股市和西方成熟国家的股市运行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一个很多市场要素尚不完备的非成熟股票市场中,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解决我国“新兴+转轨”市场中的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
统计显示,到今年8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已经达到了1380家,投资者开户数超过7000万户,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正是在当前关键的十字路口,政府的“政策之手”再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9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
“市场并不缺资金,真正缺的是信心。”这是投资者近来提及最多的一句话。随着意在降低交易成本的税收制度有望调整,央行明确表态支持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监管层着手推出“保护流通股股东权益的暂行办法”,长线资金入市有望破题,以“为国企上市融资为主导”的市场转向“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导”的市场这一共识的形成,股票市场有望迎来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 历次救市多含“纠错”特征
中国证券史上,政府的历次救市多少都含有“纠错”的特征,无论是1992年深圳的“8·10” 骚乱,1995年暂停国债期货,还是2002年的“6·24”救市,大都如此。而以往有两次对市场影响深远,大的政府救市举措非常值得回顾和反思。
1994年7月底,针对上证指数从1993年2月1558点连续下跌到1994年325点的极度萧条市况,管理层推出了“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作基金”三大利好政策。利好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全线井喷,股指一天上涨超过30%,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股指超过1000点,涨幅超过200%。
当时的市场背景是,1993年和1994年国内股市第一次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容。1992年两市上市公司只有53家,而到1994年底,已经发展到291家,规模扩大了5.5倍。但有专业人士测算, 1993年初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超过100倍,最低的公司市盈率也在30倍以上,加上1993年开始治理经济过热,当时股指的下跌似乎有充分的理由。从这个角度说,1994年7月的救市并无太大的必要,在1994年9月之后的半年里,股指又重新回到500点。
1997年5月到1999年5月两年时间里,股市从1500点附近下跌到1000点左右,萎靡不振的走势令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而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缺乏政策性利好的支持”。
为此,管理层推出了“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等政策建议。股市由此产生了“5·19”井喷行情。 并非简单历史重复
从1994年到1999年,再到2004年,5年一个政策救市周期,但各个阶段的政策调控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政策目标在逐渐明确和清晰,政策手段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对目前来说,政策救市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没有疑问的是,在政策稳定了投资者预期的情况下,市场又进入了一轮新的发展周期。
采访中,也有资深投资人士在比较本次政策救市与以往不同之处时谨慎提出,在市场人气大大提振的时候,投资者也不能盲目乐观,还需深入分析,更好地把握机会。
首先,宏观经济背景不同。目前宏观经济调控影响在逐步体现,货币政策取向越来越受到关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难以逆转,这些重要的因素不会因为一两个政策的出台而有所改变。
其次,市场理念不同。近两年来价值投资的理念深入人心,投资者越来越重视投资的长期回报,投机炒作很难持续。如果政策确实能改善证券市场长期回报,市场或许能走得更长、更远。
第三,市场参与者不同。历次政策救市行情中,券商、基金、民间资本、股民资金等各路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从而推动市场向纵深发展,而目前普通股民资金大为缩水,私募基金大部分被消灭,券商更是奄奄一息,而基金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作为相对理性的投资者,基金能将“博傻”行情推至多远还难以预料。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