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本帖最后由 风景 于 2012-2-19 08:50 编辑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简评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

  2004年2月22日,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以"五角大楼告诉布什:气候变化将摧毁我们"为题目,披露了美国国防部给布什政府提供了一份"秘密"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报告的披露引起轩然大波,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引发各种争论和猜疑。次日,我们得到了报告的全文,并对该报告的背景、主要观点及其科学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还提出了几点启示。
1、 "秘密"报告是如何出笼的?外界如何评论?
  据《观察家报》报道,美国五角大楼在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quot;秘密"报告中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届时,因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升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资源将锐减,并因此引发大规模的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成百上千万人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死亡。 "秘密"报告还称:20年后人类的头号威胁不是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陷入无政府状态;气候变暖将摧毁"我们"。

  "秘密"报告被披露以后,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新闻媒体也在借机"炒作"。比如,在绿色和平组织的网上发表了题为"全球变暖发出红色警告"的评论,副标题是《天气的大范围破坏力超过了恐怖主义》。萨克拉曼多(美国加州首府)报纸的文章说,五角大楼警告新的冰期即将来临。以色列《国土报》发表评论说,这份报告的两个颇具影响力的因素将最终改变人们谈论全球变暖问题时的态度:一个是这份报告首次把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稳定联系起来;另一个则是这份报告背后的赞助者的非同寻常的身份。

  据了解,这份报告是由五角大楼出资10万美元,邀请彼得o施瓦兹和达哥o兰德尔完成的。施瓦兹是一个知名的未来学家和商业策略家,曾在壳牌石油集团资源计划部任职,负责未来情景的策划,目前是全球商业网络(Global Business Network)的主任。报告的幕后人物是在美国政界颇有影响力的国防问题顾问安德鲁o马歇尔。他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对五角大楼政策施加重要影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马歇尔以82岁的高龄主持这个项目无疑增加了这份报告的分量。而且,马歇尔本人长期主持与美国国防安全直接相关的各种领域的研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评估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并最终把评估报告转化为实际的国家政策。值得注意的是,马歇尔本人并非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而且在环境问题上也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特别的兴趣。

  为了平息事态,施瓦兹和五角大楼的官员都纷纷出面解释说,报告中提出的情景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是非常极端的情况。施瓦兹还批驳《观察家报》的说法,指出这不是一份"被压制了的秘密报告",不是"对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预测","(媒体)全都搞错了"。实际上,该报告研究的是一种"最坏情况"的可能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一旦发生,将是灾难性的,尤其对美国的军事行动来说。虽然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但其影响却是巨大的。施瓦兹还强调说,"尽管报告中所提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景象似乎超乎人们想象,但是却非常值得提前采取措施,正如美国对历史上其他一些颇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发生前就作出评估一样。比如美国在1983年就开始为前苏联的解体提前进行筹划;又如1995年对世界贸易中心是否会遭受飞机撞击进行过评估等等。"施瓦兹认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应该立即被作为一个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的政治与军事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五角大楼的发言人强调,人们把预测同这种非常不可能的事件搞混了。在严格意义上,这份报告不属于五角大楼的报告;这是一份由科学家和军事顾问完成的报告,并不代表国防部的官方立场。而且施瓦兹也不是大气科学家,只是使用了大气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马歇尔出面说,这份报告反映了现有的气候模式和信息还不足以预测气候突变的影响。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科学上的证据,但报告中提出的严重影响是否真实,尚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这份报告被"泄密"的背景耐人寻味
  自上任以来,布什政府一直否认气候变化的存在,甚至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太大和发展中国家未参与减排为由武断地退出了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协议书》。最近,英国科学界从"气候变化能否被忽略?"出发,对美国布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批评和指责。首先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首席科学顾问大卫o金于2004年元月9日在《科学》上发表文章《气候变化科学:适应、减缓还是漠视?》,批评布什政府对待气候变化的态度。文章指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应更加认真地对待全球变暖问题,而布什政府现行的环境政策致使气候恶化成为比恐怖主义更严重的问题,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更威胁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大卫·金是全球变化科学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最近,他又率领欧洲从事气候研究的资深专家代表团出访白宫以宣讲他们对全球变暖的担心,敦促美国更为认真地对待气候变化问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美国60余位知名科学家于2004年2月18日发表声明,批评布什政府为了政治目的而曲解科学成果,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复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科学诚实性"。科学家们在声明中说,当布什政府发现科学知识与其政治目标有冲突时,经常对科学知识进入决策的过程进行操纵。有时还通过倡导一些科学上不太可靠的政策,曲解科学知识,误导公众。

  五角大楼的"秘密"报告,在这种对布什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立场的一片批评声中被"泄密",非常耐人寻味,很可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由于这份报告所描绘的可怕情景非常生动,甚至耸人听闻,很可能会对美国的大选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选举中领先的约翰o克里接受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实问题的观点,因此该报告将助克里的竞选一臂之力。报告的真实意图可能是提醒白宫在大选年来临之际,要更多关注许多选民所关心的气候及环境问题。由于一大批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对布什的现行环保政策非常不满,这对布什寻求连任非常不利。
3、 "秘密"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纵观这份报告,其基本思路是目前发生的并将继续出现的气候渐变(变暖)将引起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崩溃或减缓,引发显著的气候突变,如气候将变冷、变干、风暴增加,从而造成承载能力的降低(如食物、水和能源供应的匮乏),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边境管理问题、全球冲突以及经济衰退。

  报告首先引用科学上的证据,指出21世纪全球将显著变暖。迄今为止,这种变化是渐进式的,预计未来的发展仍会以渐进式为主。但这种渐进式的全球变暖可能会相应地导致海洋温盐输送带突然地减弱,从而造成世界某些粮食主产区冬季更为恶劣的天气状况,土壤湿度的急剧下降,以及强风的频繁出现。若准备不足,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会明显下降。

  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一旦超过某一阈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突然增多,伴随着大气环流的持续变化,可以在某些地区导致10年内5~10华氏度的温度(2.8~5.9℃)下降。古气候证据表明,与现在不同的气候型态可能会持续一个世纪之久(如8200年前海洋输送带崩溃的时候),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持续长达千年(如始于12700年以前的新仙女木事件时期)。

  根据发生在8200年前的具有百年尺度的气候突变情景,五角大楼的报告假设2010年温盐环流将崩溃,则地球气候将呈现出如下特征: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北欧下降6华氏度(3.3℃);在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的主要人口密集区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的增强,无形中增强了这种变化的影响。西欧和太平洋北部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这种气候突变,将会对地域政治环境的平衡构成潜在威胁,并导致由于资源紧张而发生的冲突、战斗甚至战争,如:由于全球农业净产量的下降而产生的食物短缺;由于降水型的转变,导致洪水和干旱事件更为频繁发生,一些关键区域淡水的可供给量和质量下降;由于大范围的海冰和风暴袭击,能源供应发生中断等。

  随着全球和区域承载能力的下降,全球性的恐慌将导致两种基本的策略:防守和进攻。拥有能源的国家可能会加强防守,以保护自身的资源;而深受影响的国家,特别是那些与邻国具有仇视历史的国家,可能发动战争以获取食物、洁净水源或能源。原本不会结盟的国家可能会首先考虑结盟这一自卫手段,而结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再是宗教、意识形态或民族尊严。

  该报告认为,由于这些可怕的潜在后果,气候突变的风险尽管其科学不确定性很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完全应该把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不应只停留在科学的争论上。为此,报告提出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改进气候预测模型,增加气候变化预测的可信度;发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综合评估模型,开展关于气候突变对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潜在影响研究;建立关于脆弱性的评估体系,包括气候对农业、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评估,也包括对技术能力、社会凝聚力和适应能力的评估;制定无悔策略,如提高水资源的管理能力;进行适应反应演习,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研究气候突变对局地的影响,尤其是对战略性粮食产地的影响;探索控制气候的地球工程技术。
4、 "秘密"报告是否可信?
  如果抛开报告中那些耸人听闻的可怕描述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应该说,报告所引用的科学结论基本上是得到大多数科学家公认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报告中所给出的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都没有超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结论。而且,在报告中作者反复使用的是plausible(似乎可能的),而不是possible(可能的)。这说明作者在描述气候突变的严重后果时是十分慎重的。正像作者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该报告的目的不是预测气候将如何变化,而是描绘出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没有做好准备的话,气候变化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因此,从积极的方面看,该报告提醒人们,如果最坏的情况出现,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准备,则无从应变。而且从科学上看,该报告具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它拓展了气候变化研究的范围,把气候变化从科学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待气候突变问题的严重性;其次,报告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分析,有别于以往仅考虑气候渐变的影响,强调气候突变的影响可能更可怕。报告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慎重对待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

  当然,报告中所描述的情景仅是极其极端的情况,也许有可能发生在某些地区,但不会是全球所有地区,而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当低。

  从科学上来说,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很大,尤其是气候突变的不确定性更大。IPCC有关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不是预测),仅仅考虑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土地利用变化等等),没有考虑自然变化的作用(如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等)。现在看来,人类活动尚未达到如此激烈的程度,气候变化中自然变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该报告对未来气候突变及其影响的分析中,既包括了气候方面的因素(海平面上升、温盐环流崩溃、干旱、寒冷等),也包括了非气候方面的因素(如水资源匮乏、人口爆炸、土地退化、粮食和能源供不应求等等)。对非气候因素的预测更为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慎重、清醒对该报告加以认识。既要重视此问题的严重性,又不能盲目炒作。
5、 这份报告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需要关注什么?
  从科学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和监测能力不足,尤其对海洋、沙漠、高原等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不十分清楚。我们尚无法确定地给出过去的气候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变化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在对气候变化极为重要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反馈机制的认识方面,亟待加强研究。对温室气体,尤其是对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也不十分清楚。

  作为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定量预估的有效工具之一,气候模式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大型计算机运算能力的空前提高,另一方面也与观测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对气候系统各个物理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但是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资料的局限性决定了气候模拟中必然存在缺陷。不同模式对降水和土壤水分的模拟差异很大,可靠性较差,而这两个因素往往可以决定农业的形势;对由海陆表面和大气动力、热力特性决定的区域气候分布形式和气候极值、气候变率的模拟还没有取得信度较高的、能够用于影响评估的结果。

  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也很大,这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与排放构想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一般只是在研究气候渐变的影响,对气候突变潜在影响的研究很少。

  因此从科学和技术上,我们要加大支持力度,组织各方面专家加快对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和对我国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其次,在政治方面我们要关注该报告对美国的可能影响。由于布什忽视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工作,近期遭到美国学术界及其盟国的批评。而美国民主党的领先候选人约翰o克里是接受气候变暖的科学事实和结论的,这可能会影响到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美国政府可能会对气候变化加倍重视,并进一步影响到美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立场和态度。2004年无论布什是否连任,由于五角大楼的这一份报告,预计美国政府会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美国是否会因此而全面调整或部分调整其在气候变化政策上的立场,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三,在防止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应变能力方面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报告中对于气候突变潜在影响的描述过于耸人听闻,但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万一类似的气候突变真的发生了,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加以应付。与去年发生的"非典"和今年发生的禽流感一样,气候突变的发生及其影响虽然可能性很小,却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我们应未雨绸缪,加强对气候突变应变能力的建设,把它纳入到国家的紧急应变体系中加以考虑。
  来源:《气候变化通讯》第九期
  作者:罗勇 董文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王绍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
  2004.04.16

 



祁斌:中国经济的围城与穿越
2012年02月18日16:21 来源:和讯网


和讯网消息 《金融时报》整理并发表了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今年1月的一次内部讲话。祁斌在讲话中分享了他对未来10年全球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前瞻,以及他对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些思考。他的主要观点有:
  1. 中国经济现在人均GDP为4000美元。4000美元之后的长期竞争力靠体制和机制,所以必须加速体制改革。2. 如果保持7%的年增长率,中国经济总量有望在2020年超过美国,并突破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所以未来10年对中国最为重要。3. 养老金入市,能够让普通百姓成为中国经济的股东,得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4. 中国资本市场就像《非常勿扰》,要让大量中小企业和大量的剩余资金找到彼此。
  以下为祁斌演讲内容:
  我想借今天的会议,谈两个方面的认识和思考。一是谈一谈对2011年的回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叫做:不平静的世界格局。二是谈谈对2012年的前瞻,用一句话概括,叫做:纠结中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增长和转型的纠结。
  首先,先回顾一下2011年。
  第一,没有最乱,只有更乱。2011年中东发生了剧变。那里的情况印证了毛主席的著名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突尼斯的一个小商贩开始,中东大地最后到处都是抗议的人群,随后很多强人离开了政治舞台,甚至生命也结束了,但并没有因此带来和平,也没有带来民主。今天的中东已经从抗议人群升级为坦克大炮。所以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中东局势,叫做:没有最乱,只有更乱。一个主题字“乱”,这是去年发生的第一件事。
  第二,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欧洲一觉醒来,发现世界变了。大家可能不太认识这只狗,它荣登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名叫“抗议狗”,是希腊抗议者中的一员,“希腊抗议者”成为2011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中国去年上演了一部电视剧叫《步步惊心》,听名字以为是演欧洲经济的。危机扩散得很快,从希腊开始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芬兰、意大利,愈演愈烈。所以去年欧洲的情况也是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第三,没有最恨,只有更恨。2011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有一种爱叫做放手》,2011年我们也发现“有一种恨叫世人皆曰可诛”,那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各位都是搞金融的,这么说好像有点不合时宜,我也算是搞金融的。1860年时美国作家福勒有这么一段著名的名言:人们都认为华尔街是一个塞满不洁之鸟的笼子,那里人们的所作所为令人憎恶,他们进行了可怕的交易,靠榨取朋友和邻居的财富来养肥自己。150年之后,我们发现,美国社会对于华尔街没有最恨,只有更恨。
  第四,没有最险,只有更险。我们不能忘记去年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金正恩同志。朝鲜虽然一个很小的国家,但是东北亚的局势,但是牵动着全球列强。套用以前的老话叫东西方对峙的前沿,所以叫做受命于危难之际,没有最险,只有更险,形势非常凶险,而且对于中国的发展改革和崛起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五,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1年还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在增长、转型、通胀之间寻找艰难的平衡。
  我想用上面这几句话,简单地把我们对过去一年的思考和认识做一个汇报。后面我想讲两部分内容。
  理解2011:世界很奇妙
  2011年有几个不可思议。第一,美国人去中东煽风点火,点燃了中东,烧到了后院,突然发现美国老百姓上街了。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地震,结果欧洲垮了。第三,过去几年,大家都说金融危机过去了,结果金融危机三年祭,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危机。这个有点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如果把过去三年中,所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谈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论断拿出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经济学确实还是一个比较难的学问。
  欧洲的三大沉疴
  那么,怎么理解欧洲和美国发生的现象?欧洲的问题其实就是四个字概括:积重难返,因为它的社会透支得比较厉害。
  欧洲有三大沉疴。第一个是高福利社会,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我们大家原来不知道它有多么高的福利。我们最近看到一个资料说,希腊有一个修道院,这个修道院养了40个园丁,养了30年,而且还准备再养30年,最近发现修道院里没有花园,所以都是吃空饷的。所以说欧洲的情况,用马列主义解释最简单:生产力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现在只能往回找。
  第二个问题,以前有一首歌曲叫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美丽的传说叫欧元。蒙代尔最近在谈亚元,未来几百年之后,我们搞亚元是可以借鉴欧元的教训的。当初欧元设计的时候,可能有一个因素忽略了,或者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学叫“劣币驱除良币”,但是我们很难说谁是劣币,谁是良币,所以我们就不去指名道姓。去年我请谢国忠来会里做了一次讲座,挺受欢迎的。他讲的其中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他说如果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被绑在了一起,最后是德国人变成了法国人,还是法国人变成了德国人?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他去参加国际会议,碰到参会的人年纪最大的都是德国人,白头发、白胡子、白眉毛,为什么?他不退休,退休以后也返聘,跟中国人一样,德国人是欧洲最勤奋的民族。在会上有个人讲了个笑话,全场都笑了,就德国人不笑,因为他脑子里还想着自己那点生意。法国人不是,法国人是白天开会讲什么,他基本上没听见,就想着晚上吃什么、喝什么酒,这个比较重要。而法国人或希腊人出了问题,最后是德国人去买单。德国人到最后肯定想明白了,这个事不能干,我也变成法国人算了。所以德国人有可能会变成法国人,而法国人变成德国人的机会几乎是零。当不同竞争力的经济体被绑在一起之后,有可能共同趋向一个比较差的状态。当然我并不是认为欧元会崩溃,因为谁也承受不了这个代价,欧洲几百年来血流成河,不能再崩溃了。
  第三个因素最核心,就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产业空心化。我经常举的例子是沃尔沃,沃尔沃被中国的汽车业收购了。我去瑞典,跟他们讲收购沃尔沃的是中国的一个农民,他们不相信,他们觉得是一种侮辱,我说李书福十年以前真就是个农民。瑞典有些人对这个收购案很有情绪,萨博不让中国人收,结果破产了,但沃尔沃现在已经扭亏为盈了。今天放眼望去,欧洲的产业,没有什么产业中国人不会做了,中国人只要一做,价格直接下降80%。大家知道不知道全球哪个国家的奥迪最好?中国的最好,为什么?因为市场大,因为挣钱了,可以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高服务。1992年我去美国留学的时候,老留学生给我们最大建议就是千万别买奥迪,因为奥迪质量特别差,还特别爱尝试新技术,过一收费站,电动窗户摇下来就回不去了。现在中国的奥迪是全球最好的奥迪,未来中国的宝马奔驰也将是全球最好的宝马奔驰,这个没有任何疑问。我讲的这些例子好象是笑话,但是想揭示一个严肃的问题,欧洲这些产业,原来山高水远,中国人没有机会去;全球化了,中国人一去一看,全会做了,iPhone都是农民工在做,有什么学不会的?欧洲的产业比较优势瞬间崩溃。欧洲的尴尬是没有能力产业升级,没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这跟它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是高度相关的,而美国,恰好有个硅谷。
  欧洲需要什么?需要改革开放,我经常举的例子是,撒切尔夫人说欧洲的高科技产业落后,是因为欧洲的资本市场落后,这个是对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欧洲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但我们记住,现代科学之父、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牛顿,他是英国人,他是欧洲人,大家说这有点古老。最近的例子是,互联网之父叫贝恩,大家猜他是哪的人?波兰人,也是欧洲人。贝恩在欧洲一事无成,到了美国成了互联网之父,开创了跟互联网相关的几十个产业。所以我们在想,还是一套比较弹性的、比较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才是决定因素。欧洲现在正好是非常顽固抵制改革开放。比如中国人去收购他们的产业,买那里的一片地,并购他们的一个企业,他们都很生气,但这只是延缓了自己改革的进程。欧洲出台各种政策阻止新兴市场对它的并购,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有人说欧洲现在有点像大清帝国,有点像。
  一场没有目标的占领
  关于“占领华尔街”,我们看了全世界那么多对这个事件的报道,还是我们中国一张报纸说得最好,它说这是一场没有目标的运动,是迄今为止我看到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最深刻的描述。历史不断地重复,今天发生的所有一切以前都发生过,而且还继续在发生。华尔街和美国的经济社会的关系,简单地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华尔街曾经起了、而且继续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但在偏离了正确航道时,如果监管不到位的话,它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同时,金融业本来和其他产业应该是平等的,一个资本,一个劳动力,谁也缺不了谁,但是因为资本比较稀缺,对于劳动力具有了巨大的谈判力,所以金融业的从业者就拿了很高的工资。2006年年底,高盛全体员工的平均奖金好像是60万美元,底特律的老工人干一辈子也就三万五。所以美国社会对于金融业五个字概括:羡慕嫉妒恨 。所以并不是资本本身就邪恶或者罪恶,是因为它有比较大的谈判力,所以就比较放纵自己。
  我们中国今天有一个另外产业,一个非常小的子产业,叫做保姆行业,也是很好的例子。这个行业具有非常好的技能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所以你很少听说过有谁把保姆炒了,一般都是保姆把他们家炒了。我听说过一个比较夸张的事情,是一位朋友一年被30个保姆炒了。
  回到严肃的话题。如果这么一场运动,没有目标,会不会有结果?有可能有正面的影响,促使美国的金融业回归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如果有一点这方面的作用的话,对美国的竞争力又是加强的。尽管美国走出低迷需要假以时日,但是美国的制度优势远胜于欧洲,这是我个人观点。举两个例子,最近美国的两个产业,一个叫iPhone。我以前一直拒绝使用iPhone,后来用了一次,就回不去了。这叫什么?这叫革命性的变化。所以iPhone横空出世,诺基亚全面崩溃,在全球纷纷退市。第二个东西叫Facebook。Facebook上市,社交网络成为一个产业,之前我们谁能想到?发改委同志没想到吧?我相信美国发改委也想不到。是谁发现的?市场发现的。所以美国非常市场化的经济体制、非常市场化的金融体制、相对高效的资源配置,我相信它的制度优势还是非常强大的。
  欧美金融动荡的研判
  五句话:第一,不改变发达经济体衰退、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态势。第二,加速了这个趋势。第三,发达经济体的加速衰退,或者简单说西方经济的衰退拖累了新兴经济的崛起。第四,在对未来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中,东西方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是干细胞?风能发电?光伏产业?还是云计算?物联网?不知道是正确答案。竞争最后是看哪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比较市场化、金融体制比较市场化。当然我们还有个优势,我们的市场比较大。
  第五,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围堵中国的步伐加快,这不是我们在庸人自扰。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周边的经济体,每一个都是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政治上反对中国,这是个现实。所以,我非常赞同吴晓灵同志最近说的一句话: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同时,我们要知道这个局面也并不可怕。100年前世界最流行的理论是美国威胁论。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对今天的中国非常有借鉴意义。
  纠结中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发展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高增长了30年,过去10年,回头看,非常关键。因为正好世界在错车,西方出了这么大的危机,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原来的G7,就是“七国集团”。它经常开会,研究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最后形成什么决议也不告诉我们,因为中国不在里面。后来扩展了,“G7+2”,还是没中国什么事。金融危机之后,出来一个G2,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重要,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甚至中国比美国还要重要,为什么?因为中国代表着增长。全世界现在只有一个国家不承认G2,谁?中国自己。说千万别叫我是G2,一叫G2还要给联合国捐钱,成本比较高。但是中国的实力已经非常清楚,所以我们讲要感到非常自豪。
  未来10年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人均GDP4000美元,如果保守地预测,就是7%的年增长能够保持10年,10年之后正好翻一番。翻一番就是8000美元,如果其间人民币升值20%,那就是10000美元。所以在2020年左右,中国人均GDP会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口正好是美国的4倍。所以说,中国经济有望在2020年前后总量赶上或者超过美国。这个对中国非常重要,为什么?第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人均GDP还是美国的四分之一。第二,中国达到了人均10000美元,我们有机会去推动一些更深层次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突破了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所以未来10年,保持平稳、稳健的增长,怎么看都是对中国最重要的。
  能不能做到,有很多挑战。中国今天的经济落后程度,其实可能是我们很多人不能想象的,尽管我们发展很快、很强大。比如人均GDP,全球排到第99,可能很多人说我们挤进百强了,也确实不错了。但全球排第98的国家,叫阿尔巴尼亚,这是我们文革时的兄弟国家。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还是兄弟,人家还排在我们前面。我想就这一个数据,就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2011年年底,央视又开始评“感动中国人物”,我没看。但是2010年的“感动中国”我看了一眼,第一号人物是什么人呢,他的事迹是连续20年没有拖欠工人工资。开始我还以为听错了,再听一遍,没错。开工厂不拖欠别人工资,那不是应该的吗?怎么能因为有一个人他连续20年没有拖欠别人工资,就成了民族英雄,感动中国第一号人物?我说这条消息千万别翻译成英文,咱们别让别的国家知道,丢不起这人。这个背后是什么呢,中国经济的高污染、高能耗、经济附加值低。我们今天有若干城市被评为全球最肮脏的城市,最近荣登榜首的城市叫临汾,这个我们不去评论了。我们的能耗,我们每产出等量GDP,需要发达国家2至8倍的能耗。我们的经济附加值低,更不用说,一个iPhone360美元,富士康拿不到7美元的加工费,所以有“13连跳”。你们听说过苹果有“13连跳”吗?没有吧,因为它有足够的奖金分配给它的员工们。
  惊险一跳与《非诚勿扰》
  所以中国经济,过去30年走得很好,但是我们不能这么走了,因为各种条件不允许你这么走,必须要产业升级。我把它称为中国经济的“惊险一跳”。怎么跳过去这个龙门?资本市场是一个重要环节。
  我经常用《非诚勿扰》这个电视节目来比喻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是我的发明,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现在遭遇一个现象叫“温州现象”,这个事情怎么想怎么不可思议。温州是中国最有钱的地方,就这么一个地方,大量的企业需要融资,最后因为资金问题纷纷倒闭。而也是在温州,大量的资金找不到出路,到全世界去投机、炒房,后来炒煤矿、炒绿豆、炒棉花,成群结队到温哥华、到澳大利亚炒房子,就没有人去支持本地的企业。温州现象是中国经济今天结构性缺陷的集中表现。同样在一个国家,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有大量的资金没有出路,为什么?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我们前30年很穷,那时我们最大的困扰是没有钱。现在有了钱,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最大的困扰之一是这些钱成了社会危害,成了热钱。
  《非诚勿扰》为什么这么火爆,因为一大批大龄男青年,一大批大龄女青年,找不到对象,还特别想找对象,最后只好把自己“IPO”了,上了《非诚勿扰》。所以我们今天要让中国经济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大量的剩余资金找到彼此。具体来说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市场体系。今天中国有这么多企业排队上市,很多投资者可能对这件事情很有意见,这点我完全理解。但我们中国的股份制公司有12万家,浙江省销售过亿的企业有1万家,中关村科技园区符合IPO条件的有1千家。很多国家都是哭着喊着拉中国企业去上市,因为它们没有增长动力。企业上市大家有意见,但殊不知我们中国的钱也需要投资于这些企业,需要投资于中国经济的成长,弄好了对双方都是好事。但因为渠道太窄,只有一座独木桥,叫IPO,只好再架三座浮桥,一个叫做债券,一个叫做三板,一个叫做PE。
  然后呢,这么一个“非诚勿扰”的平台需要公开公平公正,需要提高监管水平。我们监管机构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也需要方方面面包括媒体的监督。要强化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最近强调一个分红机制,强调一个退市机制。
  还有一定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这个非常重要。如果去“非诚勿扰”的每一个小姑娘都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那就太投机了,那这个“非诚勿扰”的平台很快就会被唾弃。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长期、理性机构投资者,要能够看到基本面,看到长期价值,所以我们在推动所谓的中国版的401K计划等等。
  历史上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
  要理解中国经济转型这么一个阶段,其实看看历史非常简单。美国历史上,跟现在中国对应的有两个阶段,一个是重工业化,一个是高科技产业崛起,分别发生在跨度100年的历史中。
  中国今天的汽车、钢铁、化工轰轰烈烈,与此相关的一个主题一定是并购,并购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尽管我们有很多行政上的约束和各种制约,但是它一定会发生。而且我们应该利用资本去推动产业并购,这应该成为投行最主要业务之一。第二是高科技产业崛起,中国希望能够在未来30年抓住一些高科技产业。美国因为有一套制度安排,抓住了过去30年的四大产业: PC、电信、互联网和生物制药。
  我们希望美国花了100年完成的两件大事重工业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浓缩至未来30年完成。所以我们要用好资本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
  乔布斯和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社会最近总是讨论乔布斯的问题。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乔布斯的奇迹不是乔布斯个人。苹果全球有46000个员工,他们不是天天以创新为使命,人家得过日子,得养家糊口,他们都是依靠股权激励。所以这个奇迹背后是一整套制度安排。美国有这么一套制度安排,没有乔布斯,也会有李布斯,没有李布斯也有比尔盖茨。他们的故事千差万别,但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乔布斯是1976年创立苹果公司,1980年一上市就是亿万富翁了,所以衣食无虞,可以专心创新,有机会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人,也是受益于资本市场的支持。
  我去年看到一个段子说,我们总是告诉我们的孩子们,我们中国有四大发明,从来都不告诉他们过去100年中,全世界主要的发明都是美国人发明的,从缝纫机、洗衣机、电视机、航天飞机、到iPhone、原子弹,我们要想想为什么。我们怎么去产业升级?还是硅谷的经验:科研、人才、专利、资本,再创造一个好的交换平台。
  看2009年的IPO,硅谷有1个,中关村科技园区有23个,尽管很多同志们对IPO的意见比较大。最近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两个东西,一是三农,二是中小企业,强调金融为他们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可能比你想象得重要。我们证券系统有一位同志叫陈树隆,原来是证券公司老总,后来去做了芜湖的书记,现在做了安徽副省长常委。我到芜湖去,陈书记跟我说,他那有一个创业企业,做了一种地模,以前的地模都是塑料做的,这帮年轻人创业搞了个土豆做的、淀粉做的,有什么好处?第一,自然降解无污染;第二,苗长出来以后,自己就可以钻出来,几百亩地都不用人管,这个企业想干什么?想上创业板
  还有一帮年轻人跑到甘肃去创业,干什么呢,在沙漠里种蔬菜,种出来没有?他们告诉我种出来了,沙丘还在移动。眼见为实,我还没去过。我们中国这个国家最缺的是什么?耕地。这个发明我想很了不起。这些年轻人的动力是什么?是为了上创业板,当然,创业板现在是人人皆曰可诛,咱们不提创业板,他们想上资本市场。这说明什么呢,第一,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弄不好就是现代农业。还是要靠市场去发现、去推动,第二,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资本市场与养老体系建设
  资本市场对于养老体系或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就不展开讲了。中国版的401K计划,被一些人批评,但是我们看一看美国。1984年-2008年之间,美国老百姓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产增值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相关系数平均是98%,接近100%。美国的资本市场完全是因为长期资金逐步推动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引入,才走上了健康良好的发展道路。美国养老体系也因为投资于资本市场才得到了分享的经济成长的机会,这个机制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机构、部委、公司、个人。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证监会正在努力推动这个机制的建设。
  同时,资本市场要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治理水平。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关乎我们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半夜鸡叫》的课文,周扒皮和高玉宝的矛盾是一对典型的劳资矛盾,如果周扒皮给高玉宝做了股权激励,可能高玉宝三点半就自己爬起来了。193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的第一任总裁威尔逊首次鼓励工人用养老金买股票,此举激怒了当时美国的资产阶级,他们说,这样工人不就也变成资本家了吗?事实是,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的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因为参与资本市场而成为了美国经济的股东。当然他的这种参与不是自己抱着一捆钱冲到股市去买股票,而是通过养老金体系的建设、国家的税收优惠支持、专业机构的专业投资和股票债券等一系列金融品种的组合,实现了相对稳健的增长,使得美国民众得以分享美国经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巨大增长。这一套制度建设,人家资本主义国家都搞成了,我们社会主义没有理由搞不成。
  中国经济的围城与穿越
  以前大家都说围城现象,里面人看外面好,外面人看里面好。现在是,里面看外面肯定不行了:欧美债务危机,外面看也里面也说不行:卖空中国。挺奇怪的,围城现象消失了,而且现在中国人自己也说自己不行了。我看来看去,现在只有一种人说中国好,我把他称之为穿越。就是老外来了中国,觉得中国挺好的,中国人一出国,说原来还是祖国好。
  老外到中国来为什么觉得中国挺好的呢,第一,中国跟他的想象很不一样。中国今天的决策的分散化程度远远穿出了他们的想象。有一些老外总觉得中国会某一天突然就不行了,他们不知道其实中国已经是非常分散化的决策机制了。我现在倒是想不清楚一个问题,民主和官僚主义,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或者它们俩之间是什么关系?一个部门不同意,别人怎么说都没用,这个确实也是问题。第二,老外到中国来一看,发现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么有活力的,他会非常震撼。
  2000年的时候,世界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是2050年之后的事情,IMF最近说是2016年。具体什么时候超过并不重要,即使超过了我们人均还是比他差很远。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加速,这个问题听上去很复杂,但其实用亚当斯密最简单的理论就能够解释。自由经济的本质叫做free trade,就是自由贸易或交易,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是排列组合。两个人做一个交易,三个人做三个交易,四个人做六个交易,五个人做十个交易,六个人是十五个,七个人是二十一个…… 这样排列组合,越来越快,所以当13亿人在一起搞自由经济的时候,结果是非常可怕的,英文叫exponential(指数增长),是爆炸式的增长。所以中国经济的总量会有加速效应。况且一个中国人一天做十个交易,一个德国人十天做一个交易,一个人希腊人十天一个交易也不做。
  所以,怎样更加深入地推动市场化改革,怎样更好地释放这十三亿人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前景的最大因素,其他的因素相对而言可能都是较小的因素。
  岁末岁初,回顾一年,总有一些小事让你难以忘记。去年一次我去一个中等城市,参加当地政府搞的一个金融节的活动。活动结束,收到通知说返城飞机晚点一小时,司机说可以带我去转一转,开始聊起来。我说您怎么这么大年纪还开车,50多岁了,他说其实这个旅游公司是他的,因为这两天活动太多了,司机不够用了,只好亲自开车,所以人家是个老板。他看见我用iPhone,和我聊,我说您也了解iPhone?他说我是这个城市的iPhone总代理。走着走着他又问,现在IPO好不好上?我说你这个旅游公司难道想上市不成,他说不是,我投了个PE,投的一个公司差不多可以上市了。我后来想,中国13亿人究竟有多少老板?说不清楚。
  所以,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动力所在。年终年初,如果我们要对自己给力一点,稍微阿Q一点的话,今天的中国是八个字:问题很多,劲头很大。反之,今天的欧洲也是八个字,问题很多,劲头没有。
  中国经济的两个30年
  中国经济现在人均GDP4000美元,阿根廷100年前就是我们这个水平,美国100年以前也是这个水平,当时阿根廷跟美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今天,美国人均4万8,阿根廷6000。世界无独有偶,今天世界在猜,是中国崛起还是印度崛起。所以4000美元之后的长期竞争力靠什么?历史证明,不靠资源,也不靠大跃进,靠什么?靠体制机制,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快体制的建设,不断改革。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经济要有两个三十年,第一个30年到世纪末,人均达到800美元,结果2000年中国超过了1000;还要有一个30年。而这个后面的30年,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去发展。狄更斯有句非常著名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这句话被用得太多了,我们换一个说法:这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具挑战的时代。小平同志说,如果我们再发展30年、50年,我们可以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人口众多的中国对人类做出了贡献。我想,我们这代人非常幸运,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今天可以非常理性、非常清晰、非常冷静地看到这个目标就在我们前面,就在不远的将来,而且很有机会实现,我们不应该辜负时代赋予我们这样的机遇。
  有一首儿歌,名叫《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我把今天的中国比喻成为两个老虎的的故事,一个老虎叫改革,还有一个老虎叫社会矛盾。这两个老虎什么都有,就是看不见彼此,不知道对方在哪里,两只老虎都在拼命地跑,我们希望改革这只老虎跑得比另外一只老虎快一点,谢谢大家。
  (祁斌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经在美国任职于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后加入中国证监会,历任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基金部副主任,现任研究中心主任。)(全文完)
本帖最后由 风景 于 2012-9-11 17:07 编辑

郭主席回应资本市场六大关注2012年03月02日03:20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中国股市注重“消息”听信“题材”闻风炒作追涨杀跌等现象盛 任职仨月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首次接受专访:  关注一
  民间资金投资难,小企业借钱难:经济生活中存在金融压抑
  记者:您从间接融资领域“转型”到直接融资战线,履新三个多月来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郭树清:到证监会工作以来,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实体经济是基础,是根本,“百业兴,金融兴;百业稳,金融稳”。同时,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于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经20多年风雨,我们已建立起一个市值排名全球第三的股票市场,一个余额居世界第五的债券市场,还有一个交易量名列前茅的
期货市场。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推动着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但要看到,我国直接融资仍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间接融资占比还是太高,集中了过多的风险。
  如果把政府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扣除,直接融资的增长确实相对较慢。2011年企业部门通过证券市场筹措的资金只占20%左右,甚至比上年还有所下降;全部贷款余额56万亿元,全部股票市值和公司债券余额约26万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银行业为92%,保险业和证券基金业只占8%左右。国际经验表明,这种过度依赖信贷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环境下会形成系统性风险。
  更重要的在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必然不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1—2012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十六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排名第四十八位,金融服务便利程度居第六十位。对“三农”科技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足,“民间资金多投资难”而“中小企业多融资难”的矛盾非常突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压抑现象。
  关注二
  股市估值已经降到历史低点
  投资者不要想赚快钱赚大钱
  记者:我国股市一直存在着炒新炒小炒差风气,管理层多年来一直宣传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效果并不明显。投资者教育有用吗?
  郭树清:截至2011年底,我国自然人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达26.5%,但整个市场自然人的交易量占85%以上。散户在新股认购中占发行股数的70%左右,在上市首日的交易账户中占99.8%。加上我国特有的文化习惯影响,市场中注重“消息”听信“题材”闻风炒作追涨杀跌等现象盛行。中小投资者承担了新股高定价的主要风险。新股高价发行及与之相关的炒新股炒小股炒差股破坏了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从最基础层面上扭曲了市场结构。
  我们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就是要鲜明地反对赚快钱赚大钱“一夜暴富”的投资心态,深入推广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买者自负”的理念。对大多数人来说,投资股市遵循常识是最可靠的。一是购买绩优大盘股;二是适当分散;三是买入价格不要过高。
  我们必须反反复复地告诉投资者,市盈率是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它的倒数就是投资回报率。一只股票,如果市盈率是20倍,那么它的投资回报率就是5%;如果是25倍,回报率就是4%,这就有可能跑不赢通货膨胀。如果市盈率是40倍50倍,则投资回报率可能就只有2.5%和2%,也就是说,按照静态收益计算,需要40年或者50年才能回收投资。除非你认定它是真正的高成长的公司。
  我国股市估值长期偏高,平均市盈率经常达到数十倍,但是现在已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与国际上的主要市场基本相当,具备了长期投资价值,倡导理性投资遇到了最好时机。
  关注三
  投资者10年无收益?
  记者:市场上流传着上证指数“十年股指归零”的说法,您怎么看?
  郭树清:去年底上证综指数值确实和十年前一样了,但是这不意味着投资者十年无收益。理由在于:第一,股指是时点数也即存量,收益是区间数也即流量,不具可比性。上证综指从1991年创立以来,大幅波动,如果选择在最高点,就增长了61.2倍,这并不意味着对应时段里买了股票的人收益达到那么多倍。第二,上证指数的成分和权重其间有很大调整。如采用绝对可比口径计算,过去十年股指累计涨幅为28%,年均涨幅为2.5%;加上分红等因素,指数投资收益率为40%,年化投资收益率为3.4%。第三,由于指数的不可比性,相同指数水平反映的
上市公司估值水平完全不同。2001年6月平均市盈率接近60倍,而2011年12月只有约13倍。至于现金分红收益,那就更无法相比,现在的总量比十年前增加12倍。
  关注四
  证监会已摸底
  有净利未分红公司
  记者:这段时间,证监会密集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举措,有人比喻为您上任后烧的“几把火”。其中最受市场注目的是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相关措施。在推动上市公司更多回报投资者方面将有哪些安排?
  郭树清:我很不赞成新官上任就要烧几把火的说法和做法。这些事都是证监会正在做和将要做的,每一件都没法拖延。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经济中的股本约束和投资回报机制还较薄弱,不少上市公司分红意愿不强,主动回报股东的意识明显不够。这影响到市场的气氛和投资者的信心。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利润分配属于公司自主决策事项,只有董事会和股东会才有权决定是否分红。监管部门将在充分尊重上市公司自主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上市公司建立持续清晰透明的决策机制和分红政策。具体措施包括: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做好利润分配相关信息披露;澄清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相关立场和态度;引导上市公司明确股东回报规划;降低上市公司与分红相关的操作成本;加强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决策过程执行情况以及信息披露的监督检查,等等。相信这些举措将起到积极作用。
  对累计净利润为正数但未分红公司的情况,证监会派出机构前期已进行了调查摸底。我们将督促公司充分披露其未分红的具体原因未分配资金的用途和预计收益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不吻合的原因等信息。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的公司要加强监管约束,帮助企业牢固树立回报股东的观念,持续推动企业完善其公司治理。
  关注五
  新股发行
  关键是降低超高价格
  记者:目前,市场对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有较多期待。有观点认为,新股发行应该取消审核制,实行注册制。您认为相关条件是否成熟?
  郭树清:实行审核制还是注册制,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政府监管机构交易所平台和其他市场中介的职责和义务,如何保证企业能够完整准确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在那些实行注册制的市场,有些审查得比我们要严得多细得多。我国登记在册的规模以上股份公司有数万家,完全放开使其自由到交易所上市很难操作。我们需要加快发展多层次的股本和债券市场,同时也要把审查重点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转移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上来。
  我国资本市场通过前几轮新股发行改革,市场约束逐步增强,新股发行市盈率逐渐下降,新股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投资人认购新股更加审慎,市场参与者的角色日益清晰,归位尽责的意识明显增强,市场出现了
八菱科技(002592,股吧)朗玛信息(300288,股吧)发行中止的案例。新股之所以能高价,是因为过多的投资者有过多的热情,有人说是“众人拾柴烧火”,也有人说是“打碎自己的骨头熬油”,得利的是极少数人。我们必须看清这个实质。
  深化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是年初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重点任务。近期,将重点从增强买方定价约束加大承销商定价责任提高股票流通性加强对定价行为的监督等方面,完善定价机制,抑制“三高”恶炒新股等现象。长期看,还必须不断强化信息披露质量,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法制环境。
  关注六
  债券市场改革
  关键是消除政府
  为企业信用背书
  记者:今年资本市场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推进债券市场改革。您能否具体阐述一下未来债券市场发展的方向?
  郭树清: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管理不统一,偿债的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信用责任模糊。不同的部委审批,最大的问题就是提供了某种隐性的背书或担保,长期积累下去就会形成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按照国务院要求,
人民银行发改委和证监会初步建立了公司信用类债券的部际协调机制。现阶段,我们着力推进债券市场制度规范的“五个统一”,即统一准入条件信息披露标准资信评级要求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和投资者保护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场内场外市场互联互通,逐步建设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比如发展高收益债,目的是弥补债券市场制度空白,更好满足社会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我们正在研究推出中小企业
私募债。作为公司债的一个种类,它包含高收益债的市场需求,但又不局限于高收益债。发行此类债券符合法律规定,也有利于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工具和途径。我们已对地方政府发债企业和中介机构做了初步调研,正抓紧研究制订方案。此外,如市政债机构债等,也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分散银行体系风险。我们也将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这两类债券产品的发展。最后,国债期货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实施。
  文/人民日报记者 龚雯 许志峰
  新华社记者 韩松
赵晓
  漫画/陈彬
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新华社符拉迪沃斯托克9月8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8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深化互联互通 实现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深化互联互通 实现持续发展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2012年9月8日,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尊敬的科斯京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同亚太工商界的朋友们相聚在美丽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主题交换看法。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不稳定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远未消除,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复杂难解,保护主义势头上升,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亚太地区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世界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应对。
这次工商领导人峰会,聚焦关系经济复苏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分析世界和亚太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大家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合作方向和重点、合力推动亚太经济持续复苏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愿结合工商界朋友关心的问题,就稳增长、促复苏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经济复苏、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服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提高农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等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和完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参与机制。
第二,提高供应链联通性和便利化程度,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效能。提高供应链联通性和便利化水平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本地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持续推进《亚太经合组织供应链联接行动计划》,突破供应链瓶颈限制,消除货物、服务流通障碍,争取2015年前在时间和成本等方面实现本地区供应链便利化程度提高10%的目标。要加强物流网络建设,简化海关程序,推动各成员建立“单一窗口”系统。要深化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计划合作,促进商务人员流动便利化。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和物流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方提出了中小物流企业跨年度(2012-2014年)能力建设倡议,旨在为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跨境合作、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希望各成员尤其是广大工商界人士积极支持和参与。
第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机遇。工商界是亚太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国际经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促进亚太经济增长需要工商界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兴业空间和成长机遇。政府部门应该倾听工商界意见和建议,支持民营部门进入基础设施产业,消除政策壁垒和体制障碍,拓宽社会资本进入渠道和途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要发挥好金融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和合作方式。
第四,加强交流合作,合力推动亚太互联互通建设。当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亚太各成员共识,各方通过双边渠道以及本地区多个组织和机制开展了大量务实合作,取得丰富成果,为深化亚太地区互联互通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亚太经合组织应该继续发挥在供应链联通和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加强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倡议、东盟、东盟加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在互联互通领域的交流合作,互相借鉴,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亚太地区在多个方向的国际运输通道网络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此外,各成员应该加强法规制度协调和人文合作,推进多领域、立体式互联互通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
2011年,面对国内外严峻挑战,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城镇新增就业水平提高,民生持续改善。今年以来,中国着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外贸保持基本平衡,经济增长的内外需动力更趋协调。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出口行业面临困难增多,解决新增就业人口就业任务繁重。
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我们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着力推动内生增长。我们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们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我们将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我们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投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是着力推动包容性增长。我们将坚持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推进民生优先的社会建设。我们将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我们将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解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是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将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四是着力推动互利共赢。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坚持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我们将继续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为各方投资创造良好条件。我们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同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深化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
世界经济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和持续增长任重道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保持亚太经济健康发展势头是亚太各国的共同利益和责任。中国的发展将为亚太地区创造良好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将达到15%左右,国内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望超过5000亿美元。这将在亚太和全球范围创造出大量商机和就业机会,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亚太各成员尤其是工商界人士提供宝贵的发展机遇。
中国欢迎亚太工商界人士继续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和成果。中方愿同各方携手合作,共同为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作出不懈努力。
谢谢各位!
本帖最后由 风景 于 2012-9-20 21:23 编辑

李克强:城镇化是最大内需潜力所在
李克强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强调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效释放我国内需巨大潜力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座谈会上,国家行政学院介绍了研讨班举办概况,黑龙江、浙江、河南、云南等省及青岛市政府负责人作为学员代表,谈了本地城镇化情况和建议。大家认为,研讨班题目选得好,时机选得好,研讨深入,很有收获。在听取发言后,李克强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形势下,研讨城镇化科学发展问题十分重要。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从世界上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很高,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因此,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李克强强调,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讨。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最大表现在城乡差距,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着二元结构的问题,甚至表现为城市中最突出的差距。比如,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较多困难,城市和工矿还存在不少棚户区和困难户。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甚至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近几年,我们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其中50%是棚户区改造,并努力采取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一方面可以惠民生、促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抬高城镇化门槛,使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还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
  李克强说,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要抓住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结构调整的机遇,把发展城市经济与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构建创新转型的大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他强调,工业升级需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要顺应这一趋势,做大做强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
  李克强强调,推进城镇化,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夯实“三农”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李克强指出,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对中西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要研究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
  李克强强调,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改革。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持续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全体学员,同期举办的部分省辖市市长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全体学员,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本次研讨班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行政学院共同举办。(全文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