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外资已对中国新兴投资品种“下手”

虽然是炎炎夏日,但一蹶不振中国的股市、楼市似乎将中国机构带入了寒冬。然而,国际资本却一如既往在中国驰骋,渗透到一些中国机构不屑进入的产业——

投行在中国养猪

据《中国经营报》了解,高盛近期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PE渗透的不仅是中国养殖业的整条产业链,更涉及中国农业上下游各个领域。

事实上,在中国“养猪”的投行并不止高盛一家。据了解,德意志银行同样正在大规模布局国内的养殖业。2007年中,德意志银行面向全球发行了“德银DWS环球神农基金”,该基金起购点在1万美元以上,将投资定位于以农产品为主的食物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向中国,可见中国农业市场存在的巨大机会。

据了解,近年来在天津发展势头很猛的农业产业集团宝迪也在进行大型私募,德意志集团也参与其中,计划注资金额同样达到6000万美元。

尽管高盛此举更像技术性的操作而非处心积虑的产业布局,但有着资深国际投资经验的辜勤华博士还是提醒说,国内大的投行如中金、建银等可能都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国际资本在投资方面更加现实,更懂得通过资本与产业的结合获得超值利润。

更重要的是,在目前关系全球经济命脉的几大行业领域,如能源、金融、矿产、电讯等,中国对资金的进入尤其是外资的进入都保持了高度警惕,并高度关注产业安全问题,唯独农业,中国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开放态度,很多在该行业的并购对外资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限制。在辜勤华看来,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农业问题对于全球经济的利益攸关,中国的农业及食品产业链正在为国际资本创造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而国内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各类补贴以及财政扶助措施同样可以惠及进入这一领域的国际资本。

在辜勤华看来,国际资本的机会还并不止于此。这些国际资本可以一手控制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大豆、玉米及豆粕的价格,同时可以一手控制中国的生猪养殖企业,从中直接获取利润。

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引发“两房危机”的影响,7月份,美国大宗商品价格高台跳水,相应的投资额高达1500亿美元的指数基金开始撤离。中国正在成为资金新的逐利场所。

决策部门须警惕风险

辜勤华认为,政府决策部门必须警醒,了解风险的根源所在,通过制订不同的政策,在利用资本的同时,同时化解和防范潜在的风险。

中国农业最大的风险在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吃饭。一旦出现大的气候危机,问题就会陡然而现。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目前工业发展迅速,温室效应增加,自然环境变得很不正常,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化的转移,中国迫切需要在政策链条上加强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其次,中国农业正处于急缺资金与技术的发展时期,外国投资者看到了机会,首先下手,掌握了资源性产业,除非我们以更高价格买回,否则很难回转。因为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与中国都签有‘保护双边投资协议’,这等于是为他们的投资上了保险。即使我们之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做出调整,也不会溯及既往。

俄计划成立国有谷物交易公司

也许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应该学习俄罗斯,据英国《金融时报》透露,俄罗斯计划成立一家国有谷物交易公司,以控制该国近半数的谷物出口,这加剧了人们的忧虑:即俄罗斯政府打算像通过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垄断天然气销售那样,将粮食出口作为一种外交武器。

作为全球第五大谷物出口国,俄罗斯政府此举被美国农业外交人士尖锐抨击为向前苏联时代的“巨大退步”。

俄罗斯控制粮食出口的决定,是表明粮食价格不断飙升正如何重塑农业领域的最新迹象。俄罗斯重建前苏联式的国有交易,将加剧粮食进口国对于自身依赖国际市场的忧虑。今年,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出口国实施了限制性对外销售关税或出口禁令后,出口国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被打破。

外资图谋中国碳排放  

作为碳减排权“供应”的大户,中国在失去了一级市场的定价权后,在碳减排发生地的地方政府建立碳交易中心是最合适的选择,完全市场化的资金可以弥补交易上的弊端。另外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很多项目因为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措施而难以上马。而开发瓦斯发电等环保能源项目,通过出卖碳排放权,可以创造新的盈利模式,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的业绩。

日前,吕梁市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已经启动,该中心将通过市场化手段,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经过测算,仅山西一地,就拥有上亿吨的碳减排量。按照一吨8欧元折算,光山西就可以靠出售碳排放权获得近百亿元人民币。

对于地方政府的热情,发改委一位官员表示,发改委经过多次会商后,意见趋于否决。而发改委也表示,已经注意到国际金融资本可能炒作碳排放的问题,也正在评估其中的风险,考虑相应对策。

外资觊觎中国炭排放权

另外,国际资本对中国炭排放权业已虎视眈眈。据了解,国际投行的碳基金代表旗下都已经准备大笔资金,准备投入这个市场,这还不包括在山西等地活跃的碳交易中间商,他们背后的客户都拥有庞大的资金实力。他们都希望以低价在中国拿到碳排放权,然后拿到欧洲市场去交易,利润都是100%甚至更高。

国际投行则直接指出,如果中国想把碳减排额度卖给他们,就必须采用他们国家企业的技术来进行项目建设。业内人士对此很郁闷——其实国内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可以达到联合国所规定的标准,这是买家变相提高交易对价。

更加令人担心的是,目前中国有近90%的CDM项目是外资企业采取投资或者技术合作的方式与中国企业合作,通常会与中国签订5年、10年的买断合同,以博得碳排放的低价。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军红提醒:“低价买断,我方图的是短期利益,而在未来,我们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后,很可能还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去高价买回这些碳排放权。”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