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 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 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 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大丈夫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 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金刚经的上半部,都是须菩提编出来的问题,及佛的答覆。到了下半部,佛自动的 说了,怕他不懂,一步步的说。金刚经开始,佛吃饱了饭以后,想打坐,想休息,碰到 须菩提不懂事,拚命问问题。他慈悲来了,乾脆不打坐,一点一点给你讲吧!我们仔细看看,金刚经就是这样一本书嘛!前面已经一层一层讲过,三十二相都不是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下面他又婆婆妈妈的,很慈悲的,就怕你不懂,再说的又是这个。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佛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你注意啊,这里用‘佛’, 不用如来了。有些地方,他用如来如去的,有些地方他用佛呀佛的,每一个字都要注意, 不然金刚经是白念了。
  这里的佛,代表佛的报身、肉身。佛的报身很漂亮啊!尽管饿了十二年,仍是很漂亮。佛是一个美男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难就是因为看到佛那么漂亮,才跟随佛出家的;结果被佛骂了一顿,骂阿难出家是为了好色。佛就是具足色身,大丈夫相,与 一切常人不同;不但有三十二相,还有随之而来的八十种好,是普通人所没有的特点, 这个叫做‘具足色身’。
  当人成佛的时候,就要具备大丈夫相,佛经上很多地方赞叹大丈夫相之重要,等于佛经上很多地方说,女性要成佛的时候,必须先要转男身,转大丈夫相,才能成佛。但 是有几本大乘经典,佛都吃瘪了,碰到河上女,碰到胜蔓夫人,都是结过婚,而且生过孩子,但却即身成佛。她们把佛当面说了一顿,佛说:‘如是如是’,夫人啊,对的, 没有什么分别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也不须要转男身。所以不要落在小乘知见上。现 在这个金刚经,佛又把女性不能成佛的说法推翻了。佛,可不可以具足色身而见呢?你 看到三十二相,那个相貌堂堂的,叫做佛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 足诸相见’。
  大家天天想见佛,如果你打坐看到佛来,那个绝对是魔,不是佛。佛吃饱了饭在那 里打坐,他不想来看你,只有你去看他差不多。所以,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 的观念来看佛。佛接著说: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这是真正告诉你佛法的 奥秘。他说一个真正得道的人,佛经上讲,一得了道,他就现出来大丈夫相,就有特别 的相,这个叫做具足色身。色就是肉体的四大,地水火风,平常我是这样告诉你,但是 真正的道理,‘即非具足’,是不可以著相的,有形有像都不是啊,因此叫做‘具足色身’。

  世上的肉身菩萨
  什么道理呢?得道的人,自然有一股道相,那个道相不是在这个形象上见的。譬如 我经常告诉年轻的朋友们,当年在大陆的时候,看见过几位有成就的老师,有成就的和 尚。有个师父,人家都晓得他是肉身菩萨,有人叫他肉身罗汉;那个样子难看到极点, 两个眼睛比铜铃还要大,露光的,他还戴起近视眼镜,怪里怪气;鼻子有大蒜那么大, 两个大眼睛,配了个大蒜鼻,嘴吧快弯到耳朵边了,牙齿细得像玉米,小小的。反正啊, 五官分析起来一无是处,可是长在他脸上,愈看愈可爱,愈看愈庄严。走路摇摇摆摆的, 但是觉得很庄严。他的衣服几十年也不换洗,一身都是□子,养起来就那么抓,有徒弟 看到□子爬出来了,他还说不可以杀生,就是这么一个怪人。
  还有一个和尚,几十年不洗澡不洗脸,不洗脚的,他睡觉的地方有一个帐子,大概 也几十年没有洗了,连眼洞都没有了,只有灰尘。他睡觉也在里头,打坐也在里头。有 一天我要离开了,向他告辞,他正在帐子里打坐。他说:我也懒得出来送你,你过来我 有话给你说。这下要我的命!非要把头伸进他帐子里去不可,我也是个有洁癖爱乾净的 人,可是师父之命,只好硬著头皮把头伸进去。结果发现这个帐子里清香,是什么花香, 也讲不出来,一股清香,头伸进去就不想出来了,心里有个感受,有道的人确实不同。
  另外我当年在西藏看到一个活佛喇嘛,他喜欢喝我们中国茶,汉人卖到边疆的茶, 都是最粗的茶,加上牛油、酥油叫做酥油茶,一半油一半茶,喝惯了的很好喝,你们没 有喝惯的,一定第一口就吐掉了。他只有一个钵盂,吃饭喝茶都是这一个,招待客人也 是这一个,几十年也不洗,其脏无比。有时候我们去看他,因为他有神通,他觉得与你 有缘,看得起你,他就把自己喝的那个茶盂,给你喝一口。有些人是怕脏,有些人是恭敬,不敢喝。你怕脏也好,恭敬也好,他都知道。你恭敬的,叫你勉强喝一口,据说喝了这一口,消灭了好多的罪业。有些人怕脏,他就骂了,你的嘴也是肉做的,我的嘴也 是肉做的,你为什么不用我这个碗啊?这一类的人,仔细一看他,非常庄严,那个庄严 不在鼻子上,不在眼睛上,五官上看不出来,他有一股道气,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真正成佛的人,不应该以具足色身见;在他的身体上找他的道,那是找不 到的。当然,一个得了道的人,气质一定起了变化,肉身一定也起了变化,自有道气, 色相庄严。但是‘即非具足色身’,你不要著相,这个肉体的身还是有生灭的,‘是名 具足色身’,所以叫做具足色身。这个具足色身,要注意,就是肉体之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 见。】
  第一个具足色身是实质的,肉体的这个身体叫做具足色身,所谓的报身。但是第二 个问题来了,可不可以著相来看?譬如说,眼睛里忽然看见佛站在你前面,这是相,现 象。他问须菩提,可不可以著相呢?须菩提当然说不可以,这个问题,金刚经前面已经 说过了,不应该落在宗教偶像的观念,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什么理由?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真正的佛,是见到法身,才是见到真正的佛。什么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无相, 法身无相,也没有境界。如果你在一个境界上,就已经有所住,有所著,就不能明心见 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我们这一节的结论如下:

  第二十品偈颂

  形象由来不是真
  都依心色起闲因
  可堪举世疑狂客
  偏向枯桩境里寻

  ‘形象由来不是真’,这个形象是一切虚妄偶然的存在,不是真的。但是物质世界与形象是那里来的呢?‘都依心色起闲因’,唯心是道,心物一元,是心的力量生成了 这个形象。‘可堪举世疑狂客’,佛法本来叫你不要著相,不要执著物质世界的东西, 可怜这个世界上,这一班没有智慧的凡夫众生们,‘偏向枯桩境里寻’,偏偏都向那个枯了的树桩里头去找。我们打起坐来,一念不起,等于是个枯桩,这个枯桩有个典故, 就是雪窦禅师的一首诗: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一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
  只向枯桩境里寻

  一只兔子横躺在一条路上,打猎的时候,老鹰在空中一看,大路中间躺著一只兔子, 这个老鹰冲下来就把兔子叼走了。可怜猎犬无灵性,打猎的时候,那个猎狗靠鼻子闻, 跑过来闻了半天,到处找兔子。只向枯桩境里寻,只好向枯树根的空洞里拚命找。雪窦 禅师是禅宗的大师,骂世上这一班学禅宗的人,参公案啊,参话头啊,都像这个猎犬一 样,只向枯桩境里寻。
  如果是大智慧的人,会像那个老鹰一样,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这个境界 就空了。我们后面的猎狗勤快得拚命跑,转啊转啊,跑啊跑啊,就在那里找这个境界, 找一个空!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 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 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 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什么都没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 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这是佛自己提出来的,就是自说自话,提出来告诉须菩提。他说你啊,千万不要有 这么样的一个观念,什么观念?你不要认为佛在这个世界上说了法──实际上,他老人 家三十一岁悟道后就开始说法,八十岁入涅盘,说了四五十年,他这里都一慨否认了。 ‘莫作是言’,千万不要有这个观念,认为我说过佛法,‘何以故’?什么理由?假使 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真正说过某一种法,‘即为谤佛’。
  譬如说,佛叫我们念佛,叫我们修止观,叫我们修戒、定、慧,所谓三十七道品, 说般若,说法相,说唯识,都是他说的。现在他都说,如果有人讲我有说法,即为谤佛, 就是毁谤他。这很奇怪了!他说这个人在毁谤佛法。什么理由呢?‘不能解我所说故’。 因为这个人虽然学佛法,听了佛法,但他不能理解我所说的佛法,他没有懂,所以才说 我有说法,这是错误的话。
  我们先从教育来说,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会体会到佛说的这个道理,的确一句都不 假的。一个教书教了几十年的人啊,在我认为是受罪,是罪业深重才教书,那真是非常 痛苦。这话怎么讲呢?假使有一百个人听课,同样一句话,这一百个人的反应和理解, 统统不同。有时候甚至老师说是白的,结果很可能有五六个同学告诉你,老师说是灰的。 所以从事教育多年的人,会感觉到教育是一件受罪的事,非常痛苦。另一方面讲,一切 众生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人的意识。所以,现 在有一门新的学问叫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譬如我们说,‘你吃饭没有?’这一句话随便问人,会产生几个结果,一种是觉得 这个人非常关心自己,连有没有吃饭,他都知道,多关心我。另有一种人会觉得是在耻 笑他,分明晓得今天没有钱吃便当,偏要问我吃饭没有,可恨!还有一种人会觉得这个 人很滑头,你看,故作关心状,故作多情的样子,很讨厌。同样一句话,四面八方反应 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意思的沟通,有如此之难。
  有时候不说话反而容易懂,一说话反而生误会。不但人是如此,世界上很多的生物, 也不大会用语言的。鱼跟鱼两个眼睛一看,彼此就懂了。蝙蝠在空中飞,两个翅膀一感 觉,就飞开了。人类的语言,除了嘴吧说话以外,身体皮肤都会讲话;我们被人家靠近, 就会感觉热,就想躲开一点,皮肤会说话的原故。语意的道理就是如此,光凭说话是极 容易误解的;所以佛说,他说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众生听了不要著相,不要抓住他所说 的不放。
  悟道、成佛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所说的法如筏喻者;等于一个过河的船, 你过了河不必要把船背在身上走。换句话说,如果过河不要你的船好不好?当然好!你 会游泳就自己游过去,佛并不要你一定坐他的船过去。禅宗就有许多教育法,有时连船 都不给你,要你自己设法过去,你只要有方法过了这个苦海就行了。
  所以佛的说法,就是要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殊不知大家学佛听了他的法,自己没有 明心见性,没有悟道,反而拚命抓住他所说的法,当成真实,真是拿著鸡毛当令箭。所 以他现在否认这个,因为这些人‘不能解我所说故’,不能理解他所说法的意思。接著 他陈述理由。

  迦叶笑了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话说完了,就是不可思议。后世到了禅宗,讲释迦牟尼佛在 灵山会上,有一天上座说法,学生徒弟们都等他讲,等了半天他没有说话,忽然抓起面 前讲台上一朵花,那么一转,大家也不晓得他什么意思,谁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 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典籍的记述。这个‘破’字形容得妙极了,大家等了半天,心 情都很严肃,场面非常庄重,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来。这一下被佛看到了, 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诃迦叶。’因为迦叶懂了,这是禅宗的开始。
  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是什么?佛拿一支花那么看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正表示 说法者无法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来表达。真正佛法到了最后是不可说不可说,不 可思议;说出来都非第一义,都是第二义。无上妙法本来不可说,所以佛在菩提树下悟 道以后,马上要入涅盘,就要走了。本来他也不想讲什么金刚经,什么都不想讲。根据 经典的记载,那时帝释天人都下来向他跪著请求,你老人家不能这样搞啊!你多生多世 发大愿,说大彻大悟之后要度众生,现在你大彻大悟证道了,你反而要走路,不管大家, 这个不行啊!佛讲了一句什么话呢?华严经、法华经上都有:‘止。止。我法妙难 思。’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含义了。他连级续个字,止,止,就是说你停止,你停止,我 证得的法,说了你们也不懂。‘止’这个字,也告诉了你一念不生全体现。止,一切妄 念不生,一切烦恼不起,万法皆空,定在这里,然后你可以懂佛法了。所以说,止,止, 我法妙难思,一句话说完了,金刚经都用不著讲了。
  实际上只有一个止字,就是此心难止,此心止不了。如果能止,一切戒、定、慧, 六度万行,就都从此而建立,从此而发生。所以所有的说法,都是方便;换句话说,佛 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 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关于老师教学生,禅宗大师有几句话‘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 授。’如果徒弟的见解与老师一样的话,减师半德,这个学生减掉老师一半了。假定老 师八十岁,徒弟三十岁悟道,见解跟老师一样,但却差老师五十年功夫,所以说减师半 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学生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够得上做徒弟,继承衣钵。许 多大德祖师都感叹找不到衣钵传人,就是他说的法,也都是教授法,他说出来的法,是 希望你悟道而成佛,见过于师,那就用不著抓住他方便的说法,当成是真实了,这一段 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接著转了一个方向,大家注意!前面都是须菩提,须菩提,接著这里加了几个 字。

  须菩提与佛对答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这里对须菩提突然加了两个字,称为慧命须菩提,好像鸠摩罗什翻译经典时故意多 写两个字一样。其实佛也没有说什么法嘛!他只叫我们第一不要把肉体身当成佛;第二, 不要著相;第三他说他没有说法。除了这三个要点外,他并没有讲一个什么法门!可是, 好像有一个人懂了,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大师兄须菩提。懂了就是荷担如来慧命,所以这 里称慧命须菩提。佛的弟子里说般若的空性,须菩提属第一位证得空性的人。今天我们 大家在座学佛的人,一念之间证得了自性空,这个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续了慧命,所 谓然灯也就是这一念之间证得了自性空,这个人就是得到了慧命,延续了慧命,所谓然 灯也就是这一盏灯可以点下去,不会熄了,可以传灯了。
  慧命须菩提听到这里就懂了,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说的。因为 他懂了,所以他担心一件事。他说:佛啊,‘颇有众生’,他说也许将来有众生,听你 那么讲,能生起信心吗?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嘿!佛答的更妙,根本不理他这个问题。
  什么叫众生?本来就没有众生。这个话很严肃了,后世一切众生都被否定了。什么 叫众生?本来就没有众生。
  这是什么话!照儒家顾亭林的解释,就是两个桶,一桶有水一个空,倒过来倒过去 就是那一桶水;是法者,即是非法,是名为法。色身者,即非色身,是名色身,都是这 个话。
  是啊,表面一看是不通嘛!须菩提一问,将来有些众生听你老人家这样一讲,会起 信心吗?佛并没有说会不会起信心,只说什么众生啊?‘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 不众生。’所谓众生,根本就没有众生。
  听佛这么说,我们赶快下课吧!大家也不要听金刚经了,因为我们都不是众生。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顽石点头为什么
  不是众生是什么呢?个个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揭穿的方法。换句话说, 你不要替大家担心,个个都会成佛。这个道理,佛在法华经,涅盘经上就讲过。中国文 学上有两句话,‘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与涅盘经有关的典故。
  当南北朝的时候,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年轻的法师,现在来讲,就叫做才俊法师。 当时佛涅盘时最后的说法涅盘经,才翻译过来半部,这个翻了半部的经,中间提到一个 问题,就是一阐提人能不能成佛?一阐提是罪大恶极,坏透了的人。他们不孝,杀父杀 母,杀佛杀罗汉,坏事做尽,罪业深重,下无间地狱;就好像世间判罪无期徒刑,永远 不会翻身。这些大恶性众生能不能成佛呢?当时佛法还没有完全过来,涅盘经只有半部, 这位青年法师写篇论文,认为一阐提人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
  道生这个论点一出,全国的法师都要打死他,这还得了!佛都没有敢这样说过。当 时这个道生年纪轻,文章好,学问好,最后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赶到 江南去了。那个时候佛法都在长江以北,道生被赶到江南,就到苏州,金山这一带,在 山上住茅蓬,也没人听他讲了,他只好对著一些石头讲。
  有一天他又讲到这个问题时,他仍说一切罪大恶极的众生,最后还是能成佛,你们 说对不对?这时那些石头就摇起来了。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道生离开北方的时候曾说:我说的法绝对是合于佛法的,如果我说的法合于佛法, 我死的时候坐师子座。以后涅盘经全部翻译过来了,原来佛也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皆 会成佛。所以金刚经这里,告诉慧命须菩提,所有众生,即非众生,不要看不起人啊! 一切众生都是佛。

  众生与佛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个道理就说明,一切众生生命的存在,都是幻有的,是幻相。三界六道和二十五 有的众生,都是因缘所生,是没有固定的。法身的生命,在六道轮回中迁流不息,也是 根据自己的业果因缘而来的;所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它的本义是说明,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自己能够反照而明心见性,就不叫做众 生了,个个都是佛了。刚刚提出来,道生法师说的一阐提人,最后都要成佛,这个意义 在涅盘经、法华经中,也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劫数中第四尊佛,就是第四个 梯次的佛,这个劫数叫贤劫,有千佛出世,最后成佛的是楼至佛,现在化身为韦驮菩萨 的,因为他的愿力,要护持贤劫里一千个佛,待他们个个都成佛以后,他才最后成佛。 这是佛教对于贤劫组织的一个说法。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 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要彻底的研究这个道理,就是法相唯识的道理,这个地方揭发出来见法,就是见地。 人世间因为一切众生有我见,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烦恼; 有烦恼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连串下来。我们虽有一个身体,但身体非我之所有,暂时 归我之所属,这是因缘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总归会幻灭的。
  真正的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须要无我才能达到。当你 修证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就得到一个智慧,就是唯识中所讲的平等性智。无我就无人, 无人就无他,无众生相,无烦恼,无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无众生之相。这个唯识是 表诠,金刚般若法门是遮诠,说明这个道理。

  对于这一段我们给他的偈语是:
  第二十一品偈颂

  为谁辛苦说菩提
  倦卧空山日又西
  遥指海东新月上
  夜深忽闻远鸡啼

  ‘为谁辛苦说菩提’,佛不是说了吗?我没有说过法,别的经典也曾经讲过;我说 法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
  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法身之体是不可说处。所以,他辛辛苦苦说这些菩提证道的 法门,为谁而说?为众生而说。等于唐人罗隐的两句诗,‘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 为谁甜’。
  这一首诗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来如此,像蜜蜂一样,把百花辛辛苦苦采来,酿 成蜂蜜,结果呢?这个蜂蜜自己吃不到,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感叹人生。
  那么佛呢,他倒不是为这个辛苦,他为了度一切众生,为使众生个个见自性成佛而 辛苦。可是本来无我,为谁辛苦呢?
  ‘倦卧空山日又西’,所以后世佛的弟子们之中,许多高僧悟了道,永远隐山高卧 不出,不说一句。譬如天台宗的祖师慧思禅师,在南岳悟道后,始终没有下过山,人家 劝他说,你这位大师悟道了,为什么不下山度众生?他独住孤峰顶上,一个人都没有去 过。他说我何必下山度众生呢?我独坐孤峰顶上,已经一口吞尽诸方,一切众生我度完 了。
  后来有人也提这个问题来问过我,我说他当然可以那么讲,慧思大师一辈子不下山, 他却有一个智者大师这样的徒弟,号称东方的小释迦;这一个徒弟就够了,用不著他出 来,所以他可以说这样的话。如果没有这样福报,这样成就的人,也得不到像智者大师 这样的弟子的话,这个话就不能随便讲。但是,的确有人悟道以后,一生不说法而度人 无数。
  譬如我们晓得禅宗一位大师,画上经常画的布袋和尚,他的说法就是背著一个布袋, 人家问他佛法,他把布袋一放,就在你前面一站,什么都不说,他看你懂了,他笑笑; 你不懂,他把布袋一背又走了。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圣,据说是弥勒佛的化身来的,他永远背个布袋。实际上他说 得很清楚呀,人家问他,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一放,我们现在这个布袋还放不了呢! 这个妈妈给我们的布袋永远放不下来,所以他把布袋一放,叉手一站,这就是佛法。
  他看看你不懂,布袋又背起来走,你放不下就提起来走,都一样,佛法就是那么简 单,他没有说一句话,这就是佛法了。那么,不说法能不能度众生呢?不见得不能,但 众生还是靠方便教授法来度的。
  ‘遥指海东新月上’,后世的禅宗,把祖师悟道的故事编集为指月录。佛在楞严经 上说,一个人问月亮在那里?有人用手指向月亮,说月亮在这里。但是你不要看指头, 只看月亮,你光去看指头,不看月亮,是没有用的,指头不是月亮。
  佛说的法,不是这个指头;我们大家学佛学了半天,都抓到指头当月亮,都错了。 不过这个故事,说明众生都是同样的心理。
  另一个是道家吕纯阳的故事,也与指头有关。吕纯阳最后是由禅宗悟道,是黄龙禅 师的弟子,所以吕纯阳也变成佛教的大护法。他就有一句话,‘众生易度人难度’,他 说的‘众生’不是佛学这个众生,是指人以外的生命。众生容易度,人最难度,‘宁度 众生不度人’。
  有一天吕纯阳到南京,变成一个很可怜,苦恼的老头子,到一个专门卖枴鮆的老太婆 那里,天天去吃枴鮆,吃了不给钱,吃了好几年,这个老太婆永远不问他要。他后来问这 个老太太,为什么不要钱?我看你这个老头子没有钱啊!吕纯阳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好 人,只有你是个好人,你要不要成仙呀?老太婆说我不要成仙,我卖我的枴鮆,很舒服。 你要不要发财?我有一个法子传给你可以点铁成金。吕纯阳说著就在她那个铁锅上一点, 铁锅就变成黄金了。老太婆说:嗯!蛮有道理,我还是不要。
  吕纯阳心里想,这个人真好,世界上只有这个人是好人。最后又问:老太太,你究 竟要什么呢?老太太说把你的指头给我就好了。吕纯阳只好摇摇头说,众生易度人难度, 宁度众生不度人。
  佛经上有一个指月的公案,叫我们看月亮,不要抓指头,可是一般学佛的人,也同 吕纯阳碰到这位老太婆一样,专抓指头不看月亮。这就是第三句遥指海东新月上。
  ‘夜深忽闻远鸡啼’,不要灰心,远远听到鸡啼了,总归有一个人会出来的,不要 看长夜漫漫,总会有天亮的时候。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 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指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佛说二十一品的时候,是无法可说,这一品更严重了,是无法可得。须菩提说,请 问你老人家,当年大彻大悟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老人家那个境界,没有得到一 个东西吗?‘佛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这样又是那样呢?就是话头了, 要你去参!就像是禅宗那个一指禅一样。
  唐代的一位禅师,他是金华山的俱胝和尚,我们要修道就要学学他,他始终没有出 来参学过。有一天,他要出来参学,夜里,虚空中一个声音告诉他:你不要出去,有肉 身菩萨亲自来给你说法。肉身菩萨就是活著的人,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肉身,可是他是 菩萨再来身。第二天天龙和尚来看他,他就问天龙什么是佛法?天龙和尚是大禅师,手 一指,俱胝就大彻大悟了。所以俱胝和尚悟道一点都不吃力,他得的是一指禅。以后他 说法,什么是佛法?手指一比,你懂得也是这个,不懂得也是这个,第二句话也不说; 很多人因他这么一指也悟道了。
  有一天他出门去了,他的徒弟小沙弥,跟他好多年,看到人家跟师父磕头啊,顶礼 啊,求佛法啊,师父总是手一指,这个。这一天师父出门了,有人来找师父问佛法,小 沙弥说,我师父那个佛法,我也知道。那个居士就跪下来,小师父,那请你告诉我。小 沙弥也手一指,这个!那个人也悟道了。小沙弥很高兴,原来师父的佛法就是这个样子。 等到俱胝和尚回来,小和尚向他报告,今天来个居士,我接引他悟道了,就说了经过。 师父哦了一声就进去了,转身又出来了,对小沙弥说,你再说一遍怎么接引人?那小和 尚就把手一指说,这个。师父等他指头一伸出来,一刀把他指头砍断了,流血不止,小 和尚又痛又唉唷,悟道了。指头砍断了一节,就是这个。所以,‘如是,如是’,就是 禅宗的这个。这个究竟是那个,就要自己参了。
  金刚经有五六种的翻译,反覆研究,还是鸠摩罗什翻译得最高妙。后来玄奘法师重 新翻译过,道理是更清楚,但是佛法的意义却模糊了。鸠摩罗什的翻译,许多地方都是 禅宗讲话,如珠之走盘,不著边际,不落一点。所以后世的禅宗采用金刚经,可以悟道, 就是这个道理。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他告诉须菩提:我告诉你,当时我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你以 为得到一个什么菩提吗?了不可得。也就是六祖后来悟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埃’!了不可得。如果有一点少法可得,就还有一点空,有一点光明,有一点境界;看 到一点圆陀陀,光烁烁的,都不是了,都著相了。‘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叫做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这一节很简单,就叫无法可得。我们给他偈语的结论:
  第二十二品偈颂

  多年行脚觅归途
  入室知为道路愚
  检点旧时新衣钵
  了无一物可提扶

  ‘多年行脚觅归途’,很多人从年轻学佛、修道、出家,多年行脚到处参访,觅归 途,都是找一个归家之路,都想找到生命的根源。
  ‘入室知为道路愚’,真正悟道的时候,你才了解道路愚,被道路骗了,被方法骗 了。八万四千法门都瞒了你,前面说过,禅宗有位祖师,跟过很多法师学种种法,修了 一辈子,最后悟道了,告诉那些老师说:‘我眼本明,因师故瞎’。我两个眼睛本来亮 的,老师啊,你把我弄瞎了。
  东学西学,结果把自己眼睛弄瞎了。不是真的眼睛弄瞎了,道理看不清楚了。所以 入室方知道路愚,都被方法骗了。
  ‘检点旧时新衣钵’,真正悟了道的人,我还是我,一切皆空,了无所得。这个衣 钵还是旧的衣钵,不过是好多年前你自己把它捆起来找不到了,现在你把它拿出来,这 个东西还是旧时的那个东西。
  ‘了无一物可提扶’,本来无一物,没有一个境界可得的,这就是无法可得。
  这五六节,佛都是叫我们不要著相,不要执著一切法。现在虽然叫你不要执著一切 法,但是有一个法要执啊!就是善法。所以下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净心行善。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 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 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 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用白话文的说法,复次就是其次的问题,或者另一个问题。前面他什么都否定了, 佛也不是,有相的也不是,有色的也不是,有法可得的也不是,一切否定。这里却告诉 你,要想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有善法的成就不可。不是看几 本佛书,谈谈禅,说说公案,盘个腿,打个坐就可以成佛。造了一辈子的业,跑到庙子 去盘个腿,吃两天素,就要得菩提,那个菩提多少钱一个啊!有那么简单吗?许多青年 人都犯了这个毛病,看了几本禅学的书,青蛙跳进水,噗咚一声就开悟了,那么容易 吗?你去买一个田鸡来跳跳看吧!所以要‘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日行一善我们都做不到,检查自己的行为,我们日行一恶则有之,谁能做到日行一 善?不修一切善法,你说到达无相,那是骗骗自己罢了。佛告诉须菩提,‘是法平等’,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 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 等,无有高下的。佛在前面也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是没有差别的。

  南山高北山低
  后世禅宗有个公案,说有个法师讲金刚经,碰到一个禅师,这位禅师就问一个问 题:既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这位讲金刚经的法师 没办法了。是啊!金刚经上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 低?万法是有高下,怎么说没有高下?所以说这又是一个话头。
  我们晓得平等性智,那是要到达第八地成就,才能证到的。第六识空,是证得妙观 察智;第七识我执空了以后,才证得平等性智,一切众生人我就平等了。我们之所以觉 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 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但是要修一切的善, 才能证得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果说有所为,为了求佛果,为了求自己的福报及功德而修一切善法,这是人天果 报,凡夫的修法,凡夫的为善。真正的善法是为菩提道果的行善,虽行善而不著行善之念。‘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不要求福德之念,这个才是真正的善法,这是 加以注解。下面是这一品的偈语:

  第二十三品偈颂

  镜花水月梦中尘
  无著方知尘亦珍
  画出牡丹终是幻
  若无根土复何春

  ‘镜花水月梦中尘’,就是说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等。 佛经经常用这种譬喻,说人生一切万有的现象,如镜中的花朵,你不要认为没有花啊! 有花,只是抓不住摸不著;水里的月亮也不是没有啊!有的,水里不会自己出月亮,后 面有一个真月亮。镜里的花也是一样,后面有一个真花。梦中的境界固然不实在,但是 没有你,还不会作梦呢!因为有我们的身心,才能做梦,但是梦中的一切只是影像。所 以大家研究佛学,要注意这一点,镜花水月并不是说绝对的没有,只是告诉你是虚幻的, 不实在的,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这个暂时存在的有,是把握不住的,不常的。
  ‘无著方知尘亦珍’,了解了这个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的道理,才了解了空与 有之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空也是佛法,有也是佛法。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修法的 要点是,无住,不执著。不要认为,因为不执著所以空;抓住一个空啊,空已经变成一 个东西了,空还是尘。真正的无著,连空都无著,因为空不著,所以敢到入世中去,在 入世中修行。众生不敢入世,怕‘有’把他沾住,真到了无著,方知尘亦珍,才敢入世, 因为有也是的嘛!
  古人有一句话: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学佛修道,打坐念佛,一念万缘放下, 蛮好!但是,如果你不修一切善行的话,没有这个福报,你想放下也放不了!有许多朋 友说,现在退休了,年纪大了,我准备明天开始修行。结果明天,家里又有事了,或者 自己又感冒了。嘿!你不要认为放下容易,放下、清净,要大福德大福报的啊!
  ‘画出牡丹终是幻’,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若无根土复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贵之花,但是牡丹还须绿叶来陪衬,也须要根, 牡丹没有根,花也开不开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 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开悟,那 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个是自误,聪明反被聪明误。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 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现在连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于是中间的一个结论。这个题目当时取的是福智 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要成佛,就 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也称为福德资粮, 智慧资粮。
  现在这一品,再三重复的提出来这个观念。这同一问题,为什么又重新出现在这里 呢?因为上一品讲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要想悟道,不 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须要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 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后,还以法身实相般若本体来解说,‘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 名一切善法。’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执著才 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义所当为,是本份 的事。
  现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结论:

  修资粮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诉须菩提说,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个娑婆世界的南赡部洲,中间有一个须弥山, 勉强用喜马拉雅山比作须弥山;究竟喜马拉雅山是不是须弥山,老实讲到现在还是一个 严重的问题,不能够贸然断定。把佛经上说的须弥山解释为喜马拉雅山,是近几十年研 究佛学的假设肯定,这个假设的肯定很有问题,不能随便相信。
  打一个比喻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山,称它为须弥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 都有一个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这个‘等’不要认为 是把七宝布施了,把须弥山也布施了;须弥山布施给人没有用,房子里装不下来,这个 ‘等’是作比喻,等于须弥山那么大的财富,七宝,珍珠,钻石,集起来布施,这是一 个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 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经讲过,这里 又重复强调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 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 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大,这是一定的,这个问题 就不要说了。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此’是专指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因为般若波罗密的经典很多,大般若波罗密经,就是大般若经,另 外还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这种波罗密,那种波罗密,走的路线不同,都是讲智慧成 就。现在本经上讲‘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一本经。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 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 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受持读诵
  这里我们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 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我们诸位学佛研究金刚经,如果懂了这个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时候,有没有领受于 心?你说现在你还蛮舒服的,有点领受,那是没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 光,骂你一句话,或者把你的钱倒了,或者现在就要到医院开刀了,下一个钟头活不活 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说空得了,那是真金刚了,你真能够受用了。
  受还不行,必须能持,以此来修持。持者,等于拿一个拐棍,拿个手杖,永远靠著 它走路,牢牢抓住,这个境界才不会动摇。就算现在去开刀,说不定麻醉回不来了,但 此心这个定境仍保持著,这就是受持。读是看书,或轻声赞过去,诵是要念出来,高声 朗诵。现在年轻人只是看书,看书却不容易背得来。我们旧式的教育,是要背书的,背 是没有用脑筋的,唱戏一样,等于进到阿赖耶谶,不要用脑筋,随时背来了。所以金刚 经读了还要朗诵,有所体会,就是受持读诵,四个含义。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真教化的功德
  他说假使有人,不要说全部金刚经,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读诵,懂了这个道理, 教人家,使人家解脱烦恼;教人家并不是要自己当老师,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 使人家能够解脱烦恼。如果做到这样,那么这个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说用须弥山王 那么多的财富来布施,更大。前面那个布施是财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这个法布施, 佛学就叫做法布施。中国文化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 解决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说这个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财富的功德,更大更多,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 形财富来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较起来,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万亿分也不到。总而言 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么说呢?如果我们那么一讲,听起来不能比就是不能比,很 土,很粗,就不像经典了;经典翻译得非常美,‘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数都 算不清。换句话说,拿现在夸张一点的话来讲,电脑也算不清,数字是没有办法计算的。 真到达不可算的数字是什么?是譬喻那个东西很大。就像我们经常说天一样的大,这是 譬喻,你说那个天有多大啊?佛经上经常作譬喻,恒河沙那么多,恒河沙有多少啊?谁 都不知道。这既说它的多,也说它的大,是譬喻的数目字。换句话说,当世界上最大的 数目字没有办法以数字代表的时候,只好拿譬喻来作代表。
  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说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 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因为那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简称为慧命。 慧命就是智慧寿命的观念,属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别大。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说 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们给它的偈语如下:

  第二十四品偈颂

  富嫌千口犹伶仃
  贫恨身存似□刑
  何事庄生齐物了
  一声青磬万缘醒

  ‘富嫌千口犹伶仃’,禅宗祖师有句话:‘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说一个很 有钱的家庭,有一百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十来个孙子、佣人,所以全家有一千个丁口。 因为财富太大,又养那么多人,感觉人还是不够用。一个人穷到极点,如果连一碗阳春 面都吃不起的时候,真恨这个身体活著都是多余!这两个是很强烈的对比。富嫌千口少, 贫恨一身多。就拿这两句话作比方,富嫌千口犹伶仃,也是这个意思,富贵人家千口的 家庭,自己还认为人口太少了,很寂寞。
  ‘贫恨身存似□刑’,穷的时候,觉得这个身体活著是受刑,很痛苦。在这个贫富 之间,我们可以看到,福报大了就是富贵功名、钱多地位高;但是天天都叫你忙,天天 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钟都很困难,没有经过这个环境的不知道这个味道。也许有人会说, 情愿少睡五分钟过过那个味道的瘾。但是如果尝够了这种味道的人,再也不想回头去试 了,每天不是为自己活著的,不愿意笑的时候也要笑,那个味道真难受啊!可是世界上 的人,认为这个是福报,这是世间的福报,真是多福多寿多难受!
  相反的,穷的人在山里住著,有一位禅师一个人住在茅蓬里,有人问他觉得怎么 样?他说:‘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还有站脚的地方。‘今年贫,连锥也无’,连 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你看穷成什么样子!这是形容穷吗?不是的,他是形容自己真正 到达了空。换句话说,去年空还有个空的境界,今年空,连空境界都没有了。
  空没有了,你说是什么东西?真是彻底的空了,就是形容这个。所以我们说,真觉 得自己形体存在是受刑、受罪,还是有个东西在那里。但是贫跟富是代表有福报的人及 没有福报的人,两种人生活的现象是相对的两头。好看与不好看,漂亮与不漂亮,胖与 瘦,长与短,都是相对的两头。世间法都是相对的,有好看就有不好看,有穷的时候就 有富的时候。穷人的富是什么呢?本来一块钱都没有,突然有了五十块,那比有钱人突 然中了马票几十万的港币还舒服!所以穷富是对比。有福报,没有福报,都是对比,这 是生灭的两个现象,不究竟。
  ‘何事庄生齐物了’,庄子的齐物论,拿本体来看,一切都是平等,有钱有财富, 最后也要死。穷的人最后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样,谁都是一样。一切万有皆是齐物, 大家坐在这里,白的、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个人不平等,但有一件事情 很平等,今天夜里四点钟到六点锺,大家都沉睡了,沉睡中,那个糊里糊涂的境界很平 等。有智慧也是那么糊里糊涂,没有智慧也是那么糊里糊涂。有钱的也是那么糊里糊涂 睡著,没有钱的也是那么糊里糊涂睡著,这个是平等的。拿这个作比方来说,在本体上 一切都是平等,这就是齐物。
  万物是不齐的,不平等,有高低,五个指头都不齐的,但是它变成一只手的时候, 通通是齐的,它就是一只手。手跟脚也不平等,等到没有手脚时,也没有我了,也就齐 了,就平等了,这是庄子的齐物论。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福报也就无所谓大与不大。
  ‘一声青磬万缘醒’,真正的福报是什么福报呢?清福,人间的清福。当我们真正 烦恼痛苦到极点,当我们一切的痛苦烦恼无办法解决的时候,跑到深山古庙,偶然听到 一声‘叮’,青磬一响,被它敲醒了,万念皆空。那个时候啊,什么都没有,那真是大 梦初醒,这个是大福报。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所有的福报,都不如了解金刚经般若的 解脱真义。般若解脱真义,就是我们给它的一句结论,一声青磬万缘醒,这个时候是真 福报。
  中国的文学为什么把木鱼叫红鱼呢?因为庙子上的木鱼多半漆成红颜色,磬放久了, 颜色都变成青铜色,所以叫做青磬,红鱼青磬,红跟青是文学上的形容词。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 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 夫。】

  有教无类
  金刚经快要作整部的结论了,化无所化,什么叫‘化’?在唐以前,多半的佛经用 这个‘化’字。唐宋以后用‘度人’。度也好,化也好,反正度也度不了,化也很难化。 到元明时代,乾脆两个字合起来,叫做度化。这个度化,实际上就是教育了。化也就是 感化人,变化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这也是佛自己讲,告诉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汝等勿谓’,你们千万不要讲佛 说过这个话,说过什么话呢?‘我当度众生’,认为佛说过,要度一切众生。
  你看佛是很妙的,你仔细把金刚经研究,他的一生许多事情,在金刚经里通通否认 完了。说法四十九年,他在金刚经里却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他讲的啊!这个金刚经 摆在我们面前。他本来发愿要度众生,现在又否认了,嘿!你不要搞错了,你们不要那 么想啊!你们千万不要那么想,认为我要度一切众生。这是文字的解释。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 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莫作是念’,千万不可以有这个观念,上面已经讲了,下面还要很肯定 的重复,莫作是念,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好了,我们现在记住他的话,你不要磕头说 佛啊,你来度我。他老人家不承认,他现在很忙,在那里入涅盘,你也莫作是念,不要 这样想。什么理由呢?‘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个话严重了,刚才我们还用笑话的 办法来说,佛一切否认了,下面进一步告诉我们理由,听得我们都有一点五里雾中了。 什么理由啊?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你注意啊!没有一个人须要 佛来度的,这是佛自己说的。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拿禅宗里的话说,这叫做一个棺 材两个死汉,一个说你是被我度的,一个说我需要佛来度。大禅师们会说,这两个都是 没有悟道的。佛也讲嘛!第一,我没有度过一个人,你不要有这个观念。什么理由呢? 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这个文字摆在这里,对不对?我们自己研究。还有, 佛说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 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不要什么顶礼啦!磕头啦!好麻烦。我一生最怕这个事, 碰到人家合掌,我现在都有点马上出汗,很麻烦,还要答礼,乾脆像现在人眼睛一瞪, 注目礼,很好嘛!意思到了就行了。如果说磕个头,认为我是老师,该受这一拜的话, 十八层地狱都不够。不过不要紧,据说现在地狱里头还有地下室,那就该要下地狱的地 下室去了。一个人如果自觉有道,足以为人师,如果有这一念的存在,他再有道也不值 钱了。真正足以为人之师,真正足以度人,他必定已经证到空的境界了,何以会有自我 崇高的观念呢?绝对不会!因为他自己已经没有这个观念了;而是一切众生,人我平等。
  所以佛说,佛如果有这样一个观念,也就不叫做佛了,他处处著相,觉得我是佛, 我是老师,你们通通是我的子民,你们都是我的信徒,那他就绝对不是佛了。
  说到‘信徒’这个名辞,是很难听的,佛教里从来没有这个名辞,只有信众。用个 ‘徒’字,那只能够牧师用。牧师翻译的‘牧’字,就是指赶牛的,赶羊的,赶人的, 看这一些子民都是他下面的徒众。徒众都在下面,佛法不可以这样。
  曾经听到佛教界有人用‘徒众’这两个字,听得我一个头八个大,连信众这种说法, 都算是很严重的了。过去大陆随便那一个庙子,对信众都是称居士的。我在峨嵋山时, 老和尚看到猴子出来,就说猴居士出来了。蛇来了,蛇居士来了。从没有说猴众,猴徒, 蛇徒,没有这样说的!老和尚的声音使人一听肃然起敬,看一切众生平等,猴居士,蛇 居士,这个是佛法的精神。佛法如果还有统治性,那怎么会是佛的精神呢?希望修正修 正,不要犯这个错误。
  佛现在讲,假定他有一个观念,认为众生是受他的教化而得道的,这些人是他的徒 弟,应该对他如此如彼的恭敬……假如他有这样观念的话,完了!‘即有我人众生寿 者’,那不算成佛!
  好,佛啊!我们了解啦!你老人家谦虚,不承认自己在度人,实际上我们是受你度 的。你谦虚,那是你的嘛!我恭敬我的,各走各的路,没有错。但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解 决,你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这是个问题啊!不过,这个大问题,佛在 下面解答。

  自己的解脱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 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他说,所谓人,有众生就有人,真正的佛法教我们一件事,八万四千法门只教我们 一件事,就是如何证到自己真正无我,那就成功了。这很简单,修行只修行一件事,修 到真正的无我。既然无我了,我当然不须要佛度呀,我本来就是佛嘛!佛有这个度人之 相,佛就著了人相,我相。我如果真正能够悟道,就是无我,就没有被你可度之处。
  所以,佛说的没有错,没有一个众生须要我度。再彻底的讲,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把他老人家修道,证道的法门,通通告诉我们了,你依照这个样子做,你一样可以成佛。 他没有办法帮你成佛,要自性自度,他没有办法替你修啊!修要自己修,修成功自度了, 是你自修自度,自性自度。所以佛说的是老实话,他说没有一个众生是需要我度的!我 也不能度呀!必须他自己有信心,自修自度,自性自度。
  所以他的话,一点都没有错。不过他表达的方法是语出惊人,每一句话说出来都很 难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人都要自求解脱,自性自度,自我得救,谁都救不了你。
  求上天的保佑,菩萨保佑,保佑不了的,不要迷信啦!只有自助天助,自求多福。 你要想菩萨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怎么保佑自己呢?行一切善法,那么自助就天助了, 佛菩萨与你中间的电线、电波就接得上了。你一天到晚去杀人放火,然后说,菩萨保佑 我,你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众生他可以度的,众生都 是自性自度。他说,什么叫做我呢?一切众生本来无我,这是佛法;佛法三藏十二部经 典,总归起来就是告诉我们这句话。本来无我啊!就是我们做不到,做到了个个成佛。
  佛又说,‘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凡夫就是一般人, 是佛经翻译的名辞,现在我们一听到凡夫,好像在骂人。如果我们随便对朋友说,你是 凡夫,他肚子里头一定不高兴,你好看不起我!一般人,你告诉他无我,他就害怕,因 为人都要贪著‘我’。究竟那个是我呢?佛经告诉我们,人体是三十六样东西凑拢来, 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
  拿现在来讲更严重了,人体上许多的细胞都是我,每一个细胞都不是我,你说我在那里?身体上没有我,死了以后,我到那里去了?说灵魂是我,你看到灵魂了吗?一声 青磬万缘醒,就是这个境界。这一声敲了以后,无我,本来就是什么都无我,没有一样 是我。这个无我的境界,佛只好分析给‘我’听,所以我们学禅啊,打坐啊,求证一个 什么东西呢?就是求证到一个无我,就成佛了。结果大家打起坐来,在里头嘀咕,都在 玩‘我’,不然就玩呼吸来呀,去呀,好像在那里数钱!一二三四,又数息又观。第一 口呼吸早就跑掉了,你后面数到一千,一口呼吸也留不住呀!在那里干什么呢?所以都 在玩‘我’,作不到无我,不能证得佛法!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无我以后
  佛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凡夫之人,以为真有一个我的存在,等到肉体死亡了,抓不住了,还要抓个灵魂。其实那个灵魂也是自己意识境界偶然的存在,还不是真的我,还不是这个。但是凡夫之人,总归要抓一个有相的我,都抓错了。真做到四大相皆空,就 是人我众生寿者皆空的时候,可以找到生命本来的自我了。那个自我是假称的,叫他自 我也不对,叫他是佛也不对,叫他菩提也不对,各种名称都不对。
  现在讲到这个地方,佛又加以解说,他提出来: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为什么他要加这个尾巴呢?因为他说了一个尾巴怕大家又抓住它。我们也看到过很 多学佛的,他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圣人,那你就当凡夫好了,他肚子里又不服气,不肯做 凡夫。
  所以一般学佛学道的人很可怜,在圣人凡夫之间,就像公园里小孩子玩秋千,汤过 来汤过去,永远下不了台,挂在空中甩。
  佛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 换句话说,严重的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 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 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样平等。
  那么这一品说完了吗?没有完!还有个重大的问题在里头,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 这一品开头的话。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重点在这个‘我’字上,佛说:我,没有度众生。文字是那么解释,佛为什么那么 讲呢?全篇的意思告诉我们,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持证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 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 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接著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 那么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
  但是,无我以后叫什么呢?注意啊!一般研究佛学的人,听到无我,下意识给它下 一个注解,空的。佛没有这样说,他只说无我而已,这个空的是你加的。如果真能把凡 夫境界有我的观念通通放弃了,所谓放下,放下放到无可放处,找到生命本来,勉强才 可以叫那个是我们生命的真我,那就是佛境界。但是在本经上,佛不说出一个真我的名 字,那么你就要看全部的佛经了。全部佛经,总归起来三藏十二部,实际上有些真的, 有些假的。所谓假的并不是什么假的,是后来佛弟子们自己修持到了,所写的经典,假 托也是佛说的,这很有可能。这些笼统的算进去,佛经大概有五千多部。
  过去有些人念经,为了自己念,为了父母念,要念一藏经,一藏经就是五千卷。大 藏经佛的这一部分是五千卷。后世弟子们作的论,乃至佛经的注解,未算在内,如果通 通把它算在内,连后世的也都加进去,现在一共有一万三四千卷了,越来越多。
  佛说法四十九年,这么多的经典中,他的几个要点是,世间一切无常,都靠不住, 都要变去,都不属于我的。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一切 皆空,一切都无法把握,都要变去了,变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个情况,那个境界 定个名辞叫做空,所以无常、苦、空、无我,本来无我,这是所有佛说的都是这样。
  佛在世的时候,许多佛的弟子们,依他所教示的方法修持,都证到了无我的境界, 脱离了苦、空、无我的束缚。但是也因此之故,都落于偏空之果,这是我们后世佛学给 它加上的,就是偏向于消极的空。
  佛到了八十岁,他老人家要请假走路了,请长假了,懒得再教了,快涅盘了,这个 时候,他告诉我们相反的四个字,常、乐、我、净,与他平常所讲的完全相反。最后他 又告诉我们,真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持到一切放下了,连 空也空了,空到了最彻底,你找到生命的本源,这个生命的本源永恒不变。
  但是这不是像人世间有个不变的东西一样,那样了解又错了,那是属于真常唯心论, 属于外道的说法。佛说的这个常,是对无常而言,金刚经后面就给我们解释了。乐,不 是苦的,得道的人离苦了;一般认为得了道的人,一天到晚都是快乐,那会把你乐死的。 譬如我们头痛,当然很难过了,但是痛个六七天也痛不死,你说头不痛了,我的头好快 乐啊!快乐的不得了,真这样快乐的话,这个人不到三天一定发了疯。苦乐是相对的现 象,著了相就会发疯。所以什么是乐?无苦即是乐,清净之乐。清净没有境界,所以这 个乐不是世间看的乐,是常乐。这个时候是真正的我了,不生不灭,这是不生不灭之我, 并没有像我们现在世俗的观念,有个我相的存在,所以这个我是乾乾净净的。
  所谓净土,没有一个净的境界,你说我们的地下很乾净呀!这不算净,你说虚空很 乾净,虚空才不乾净呢!物理科学家都知道虚空里有很多东西。真正的虚空是看不见的, 那个是无善亦无恶,无苦亦无乐,那是真正的乐,那个是佛境界。
  本篇所讲化无所化,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给它作一个结论偈语:

  第二十五品偈颂

  同为物化到娑婆
  忧乐无端且放歌
  钟鼓歇时魔舞散
  悠然一曲定风波

  ‘同为物化到娑婆’,我们一切众生都是物化,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老庄的观念, 宇宙是一个大化学炉,我们是其中的化学物质而已。草木、蚂蚁、蝼虫,都是宇宙大锅 炉里所化的一点点,所以叫做物化。中国固有的文化,人死了叫做物化了,就是物质走 了。这个身体生命死了而变化,骨头变成灰呀,肉变成水呀,质能互变,它的能量还是 存在的,不过形象变化而已,所以叫做物化。一切众生都到这个娑婆世界来,都在物化, 都在唱戏。
  ‘忧乐无端且放歌’,可是大家忘记了自己是在唱戏,而且更不会自己欣赏,自导 自演,结果唱啊唱啊,自己还真掉起眼泪来了。唱到高兴的时候,自己把肚子笑痛了, 被自己骗了,骗了几十年。一切忧愁烦恼,一切的痛苦、快乐,都是莫名其妙的事。无 端,没有理由,你看通了这个道理就要逍遥一点,爱跳舞就跳舞,爱唱歌就唱歌,就是 解脱了人世间的一切。庙子上打钟打鼓敲引磬、念经,我们在这个十一楼念金刚经,清 清净净,隔几条街有人家还在那里跳舞蹦擦蹦擦呢!他们同我们也差不多,各有各的境 界。我们钟鼓打完了,他们的歌舞也打烊了,最后大家都回去进入那个黑洞洞的地方去。
  ‘钟鼓歇时魔舞散’,最后清净与不清净,善与恶都了不可得。
  ‘悠然一曲定风波’,你懂得一切了不可得,一切不著相就到家了。定风波本来是 古代一首歌曲的名称,现在我们不讲这个歌曲的本身,借这个歌曲的名称来说明这个意 义。一切风波隐定,钟鼓也不敲,魔舞也不跳,歌舞皆散。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 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 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见佛与观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 来。】
  金刚经的重点中心来了,这里佛又提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佛已经提出来好几次了。 须菩提被佛这么一搞,又昏起头来了,我们如果把佛经当作佛的教育法研究,你看这一 位大老师大教授,当时的教育法真够厉害,须菩提明明答对,佛又东教西教,须菩提失 去自信,答案也错了。他本来答错的,佛东教西教,他的答案又变对了,此所谓佛的弟 子都叫声闻众,跟著佛的声音受佛的教化。禅宗骂人的话,鼻子被人牵著走,骂人骂的 很巧妙,禅宗祖师都有骂人的艺术,他并没有骂你笨,他只是骂你鼻子牵在人家手里, 只有牛才被人牵著鼻子,其笨如牛的意思。
  你看金刚经佛的教授法多有意思啊!前面佛也问过须菩提,如来可以实相见不?须 菩提言:‘不也,世尊。’不是的啊,不可以拿形象来见啊。须菩提不是讲过吗?正讲 到好的时候,佛又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能不能用三十二 相来观佛啊?注意这个‘观’字!‘须菩提言。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佛本来 成了佛,有三十二种相好,所以三十二相来看如来是对的呀!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大概在鼻孔里‘哼’了一下,佛经不好意思记录出来,你真是糊涂,假使用三十 二相来看佛的话,这些转轮王,这些帝王们,就是佛了。你看须菩提,好可怜啊!被佛 搞昏了头,马上转弯立刻就说,佛啊,我讲错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那我懂了,我刚才讲错了,如果照我理解你的意思,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看佛。你 看,这个须菩提好惨,把这个金刚经,读通了很有意思,越看越有意思,而且这个文章 的写法,越写越妙,所以我们把很好的文学,拿木鱼一敲,把自己敲昏了头。
  声色与邪道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须菩提话刚说完,佛就岔进来说很重要的话: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比那一颗广岛的原子弹还厉害,崩咚就炸下来,所以这个里头要加那个‘尔时’, 把握时机,晓得须菩提快要悟道了,就把他东搞一下西搞一下。等于拿个香板晃,这里 晃一下,那里晃一下,把他晃头昏了,站住!就是这个!须菩提悟道了。不过他没有讲须菩提悟道了,讲出来就不叫金刚经了。
  现在我们来研究这四句话,一般人学佛都以色见佛,就是‘以色见我’。佛代表自 己的我,也代表我们的我,两重意义。一般人学佛都想见到佛在前面,用观想法门的, 拜佛的,都有人抱怨没有见到佛。佛不现前呀!如果真有的话,第一你神经已经有问题了,第二血压已经很高了,心脏也出问题,那是幻相,佛那里可以以色相见呢?心经大 家都会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有色相出现,那就是魔,不是佛了。佛在很多经典 上都告诉你,不能著这个相,所以以色见佛是错了。
  还有些人是‘以音声求我’,打起坐来念咒子,五千块钱传你一个咒子。但据我统 计起来,大概有一千四百多个咒子,如果一个咒子卖五千块钱的话,我相当有钱了。咒 子念一念说,喔唷,得定了,然后有些人念久了以后说:唉唷,我另外听到一个声音了。 劝你赶快去看医生吧!佛经告诉你,不能以音声求我,因为音声是耳根的幻化,属于意 识境界,是下意识的幻化,是最糟糕的事,人体里头本来就有音声。
  你要听人体的音声很简单,用手把你的耳朵蒙起来就听见了嘛!两边都蒙起来,心 脏里头的血液咚咚的流行,再配合下意识作用,里头也听到念咒子嗡啊嗡啊,□啊□啊, 啊啊啊啊,就念出来了嘛!这都是幻觉,一般人不懂,以为音声是有道,是另外一个音声在念佛,都著相了,不得了。所以佛说,有人到了声色这种境界,认为是学佛有进步 得道了,佛说那‘是人行邪道’,这个人走的邪路,著魔了,‘不能见如来’,永远不 能见真正的佛境界。何况一天到晚去研究灵魂啊,还说为了研究才去看鬼,念念咒子就 跳起来。好好一个人不去做,为什么要去发抖,人真是奇怪。佛现在明白的告诉你,声 色两样都不是。
  但是要注意啊!这是拿佛境界来讲,如拿‘我’境界来讲,很多人都是以色见 ‘我’,打坐坐的好的,忽然自己看到自己,坐在那里头歪歪的,都看得见。另外,好 像‘我’出来了,看到自己身体坐在这里,许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出阴神了,千万注意 啊!若以色见我,这个身体本来已经是个假我,那个出来的是第二个假我,那个就是楞 严经里所谓精神飞越。因为你打坐坐久了,身体上的血液循环,呼吸往来,生理作用并 没有停止,也就是说这个动力没有停止。心念在静,生理上的活动没有停止,两个一磨 擦产生幻相,就成为另外一个投影,是凡夫之人贪著有‘我’的这个意识的投影。所以, 另外一个自己看到自己睡,看到自己在打呼,蛮好玩的,自己睡的姿势不好,不过一动 念就回去了,两个又变成一个。
  如果认为这样是道的话,就是‘以色见我’,错了。
  还有些人念佛念咒子,念著念著,虚空中也有个声音在念,声音大得很,甚至于很 多声音念。有人以为自己有功夫了,这个是道,这是以音声求我,佛说的,注意!你们 ‘是人行邪道’,走入魔道了,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一般人受这个迷惑蛮厉害的。
  平常我们不在研究佛法的时候,有人问到我,我也只好一笑,为什么不讲呢?我有 一个观念,世界上的人都要吃饭,我为什么说话妨碍人家吃饭呢?所以你问我对不对? 我说不知道就好了嘛!因为我也要吃饭,人家也要吃饭,人家正把饭拿上来吃,我说那 是不对的,这多缺德啊!那岂但没有福德,还是缺德!所以不能讲。
  现在讲到佛法的正念,要把重点告诉大家,这一篇问题多得很,我们先回过来看, 从这一品的开始再来研究。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我刚才首先向大家报告,这一篇重点在‘观’字。‘观’是什么?佛法的修法叫做 止观,修止观,尤其修密宗,更须要修观想,修观修想。真能够观得起来,止得住,就 可以得定了。要修佛法,先要能够观得起来,想得起来,止得住,定得住,入佛之门就 快了。
  大家学佛,几个人能够观得起来?能够把念头止得住啊?大家打坐,不管你用那一 种法门,能够止吗?更不要说定,定更谈不上。此一心念能够止于一样东西上,或者止 在空上,或者止在清净上,谁能做得到?没有人做得到!形式上好像在用功,根本都没 有上路;要止而后能观,止观双运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所以叫做止观双运。佛告诉我们止观的方法,如果拿止观来讲,八万四千个方法都是止观。譬如念佛,心里念, 嘴里也念,你能不能杂念不起,只有一句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做到了,就是念佛法 门的止。
  止以后,并不是死亡,也并不是万事不知道,而是清净到了极点,智慧大开,所有 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这叫做观,就是净土的一种。还有一种观,譬如佛经上叫 我们观一个月亮,太阳,就是想,观想。大家都看过月亮太阳,我们用意识起一个形象, 观在心窝里也好,胃这里也好,是观想的,假的啊!一个月亮,太阳,开著眼睛也好,闭著眼睛也好,前面假想一个月亮,设法把这个假想止住它。或者假想一个佛像停在这 里不动,止得住,人就傻掉了一样,不是疯掉了,疯掉了就有问题了,是傻里傻气的那 么想。等于人想钞票啊,男同学们想女朋友啊,或者女孩子们想男朋友啊,好久不来信 了,想得傻了!也就是西厢记上讲的,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就是那么想著,止住, 这就是观。
  密宗有很多的方法修止观,但是告诉你,那只是方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方法是方 便,叫我们把非常混乱的思想,先拿一个东西把它钉住,这就叫止观的初步。如果说不 用佛像好不好呢?当然可以!我们一念清净,前一个念头过去,后一个念头不起来,当 念即空,你永远止在这儿,旁边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声音都知道,一切动静都知道,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清清净净,这也是止观,并且是正止观。
  做到做不到?做不到!当然,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那当然是做不到, 当然叫凡夫嘛!做到了,凡夫那个‘凡’字,中间一点可以拿掉,叫做‘几夫’,就是 ‘几乎’了,进入佛法就差不多了。佛进一步告诉我们,连最后观起来的观像都要舍掉, 所以说不要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他这个问题,不是须菩提被他搞迷糊了,金刚经的前面,佛问须菩提,‘可以具足色身见不’是讲见,明心见性,见地的‘见’。这里是讲做工夫的‘观’字的观。所以读书、读经、做学问都要留意,不然,刚才我给大家也耍了一点花样,把你带领迷糊一下,过去这个问题讲过的呀,须菩提答的对呀,现在怎么又答错了?须菩提没有错,由于同样一个问题,上一次是问一个物理学家,下一次问一个化学家,回答当然不同,因 为观点不同。如果碰到一个数学家就又不同了;所以佛法的问题,我们读经要非常小心, 一字不能错,错了一字,你错的问题就太大太大了,可能就完全搞错了。
  现在他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观佛。这个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间鼓出来一点亮光放光,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没有成就的凡夫怎么办?女孩子们从小在两眉之间挖个洞,拿个亮玻璃嵌进去,因为东方人认为,那里有颗明珠,是智慧的成就,是福报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间有一点珠子样的亮光,同时还有根白毛,拉起来很长,收拢来刚刚贴在那里,是一种特殊的相好相貌;这一根白毛 还会放光,所以佛经上说白毫宛转五须弥,这是讲阿弥陀佛;这些都是三十二相之一, 相好庄严。
  金刚经讲了半天叫大家不要著相,学观想的人,把这个佛像的庄严抓得牢牢的,他问须菩提照这个方法观,可不可以?须菩提说,当然啦!学佛观佛的修法,应该是这个样子去观如来。这话,须菩提答的没有错!佛也是那么教的呀!佛亲口教我们观阿弥陀佛,就是这样观的。
  今天佛教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我真替佛打抱不平,念阿弥陀佛之前,应该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介绍人嘛!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来的,现在你只念阿弥陀佛,自己的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不管,岂不是白给你介绍了吗?这等于讲一句难听话,新娘一进房,媒人抛过墙。这怎么可以啊!这是不对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有阿弥陀佛,是佛说出来的,教你这样修。因此,你想修成功,不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话,我告诉你,那是修不成就的。要成就,人不可以忘本,更何况修佛法!
  但是,佛为什么只介绍你修阿弥陀佛就行了?有个道理,十方三世同一体性,如果你理上明白了同一体性,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于南无观世音菩萨,此理通了,是可以的;不通此理就是迷信。我讲话要负责的,用佛法的立场来讲,这个话随便讲要下地狱的,而且下地狱还要下地狱的地下室!我是随时准备下去的,没有关系,有电梯快得很。(众笑)现在这是讲观如来的观法,重点在这里,非常 重要。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