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性的弱点,再加上股评的误导,大众投资者本能的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股价的短期走势上。而很多靠写滥竽充数的“八股”文章养家糊口的人,以每天一匹黑马,一周一头狂牛的速度,炮制了无数诱人上当的陷阱,极大的干扰了大众投资者的视线。
如果有两家投资咨询公司同时于1998年3月底成立。甲公司推崇“长线是金,买进质量优秀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不必理会股市指数的波动。6年之后将获得2倍的投资回报。”乙公司宣传“短线是钻石,在我们职业操盘手的指导下,你完全可以获得一周5%的收益。一个月20%的收益不是梦,一年下来会获得原始投入资金7倍的投资回报!6年之后你将……”(这种广告我在1993年就常常看见。)
估计大多数人会对甲公司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对乙公司神秘的操盘手、一周5%的收益双眼发亮,趋之若骛。
6年之后的2004年10月底。翻开记录中国股市各种传奇的任何一张报刊杂志,我从来看不到一篇报道某个人可以连续6年获得每年7倍投资回报的文章,记者们连杜撰的胆量也没有。别说一年7倍了,能在这6年里一共获得1倍投资回报的人都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如果你跟随乙公司操作6年,最大的可能将是破产。
但是当你打开沪深股市所有股票的走势图,你可以看到在1998年3月-2004年10月这6年的时间里,当上证指数从1243点(98.3.)艰难上涨到1320点(04.10.),一小部分质量优秀的股票,根本不理会股市指数的涨跌,带给长期持有者不错的回报――
上海机场:1998.3.收盘价4元,2004.10.收盘价15.15元,回报为2.87倍。
同仁堂:1998.3.收盘价8.57元,2004.10.收盘价20.73元,回报为1.41倍。
兖州煤业:1998.7.收盘价7.06元,2004.10.收盘价14.19元,回报为1倍。
第一食品:1998.3.收盘价2.97元,2004.10.收盘价8.33元,回报为1.80倍。
福耀玻璃:1998.3.收盘价1.31元,2004.10.收盘价6.67元,回报为4.09倍。
天津港:1998.3.收盘价2.82元,2004.10.收盘价7.18元,回报为1.54倍。
通宝能源:1998.3.收盘价1.68元,2004.10.收盘价5.06元,回报为2.01倍。
东方锅炉:1998.3.收盘价3.34元,2004.10.收盘价14.03元,回报为3.20倍。
深赤湾:1998.3.收盘价5.61元,2004.10.收盘价23.73元,回报为3.22倍。
中集集团:1998.3.收盘价6.34元,2004.10.收盘价23.32元,回报为2.67倍。
华侨城:1998.3.收盘价2.18元,2004.10.收盘价6.89元,回报为2.16倍。
盐田港:1998.3.收盘价4.85元,2004.10.收盘价13.15元,回报为1.71倍。
金融街:1998.3.收盘价1.37元,2004.10.收盘价8.95元,回报为5.53倍。
健特生物:1998.3.收盘价1.68元,2004.10.收盘价6元,回报为2.57倍。
东阿阿胶:1998.3.收盘价5.27元,2004.10.收盘价8.84元,回报为0.67倍。
云南白药:1998.3.收盘价5.82元,2004.10.收盘价16.80元,回报为1.88倍。
佛山照明:1998.3.收盘价8.71元,2004.10.收盘价16.55元,回报为0.90倍。
石油济柴:1998.3.收盘价3.68元,2004.10.收盘价13.79元,回报为2.74倍。
长安汽车:1998.3.收盘价3.84元,2004.10.收盘价5.97元,回报为0.55倍。
盐湖钾肥:1998.3.收盘价2.29元,2004.10.收盘价8.85元,回报为2.86倍。
……
(以上股价全部复权计算,不包括每年分红送股。)
我想不用我再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打开软件看看。
另外,在中国股市的第一个熊市里(1993-1994年),根本找不到一只能逆市创新高的股票;而在中国股市的第二个熊市里(2001-2004年),创新高的股票已经不再罕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难道这些现象不值得你深思吗?
不过,我们中国股市现阶段的中长线投资还明显带着主力坐庄的痕迹。只有当大众投资者从大户崇拜(百万~千万资金)--庄家崇拜(一个亿到几十亿资金)--基金崇拜(几十亿~几百亿资金)的怪圈中走出来,形成重视企业真实质量的主流趋势后,中国股市依靠资金推动的人造牛市才会走到尽头。否则,无论基金钱再多、无论制度如何创新,都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面对券商泡沫的迅速破灭,管理层不遗余力的大力发展另外两个机构投资人——基金和QFII。但如果管理层治市思路没有改变,不根治一些股市的顽疾,这两个新生的机构投资人,恐怕也难逃今天券商倒下的厄运。
2002年6月,有关方面为挽救濒临破产的南方证券而起用贺云、阚治东。他们曾是早期证券界风云人物,前者因炒作深发展被撤去深发展行长职务,后者因操纵股价受罚,并都被认定为金融证券市场的禁入者。两人履新南方证券时,才刚刚解禁。但是,从南方证券后来的运作看,其路线依然是“坐庄”,哈药股份就是佐证。只不过更多的体现了贺、阚二人强悍坐庄的风格。这场被认为带有“试验”性质的换将行动最终没能力挽狂澜,但它却清楚地表明,资本市场已今非昔比。资金推动型“坐庄”的这种模式随着大众投资者的觉醒已经行不通了。
我估计,当下一个熊市结束后,当基金如同现在的庄家、券商般倒下后,这种粗放的模式才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本世纪的头10年还会成为主力的炒作模式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必须看到,这10多年的股市历程,主力的坐庄理念已经由“只要钱多就可以成功坐庄、公司的业绩和前景只是一种为出货服务的概念”在转变为“钱不是万能的,还必须兼顾公司的真实业绩和发展前景。”
这种转变在最近几年尤为显著。
但是,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大众投资者对乙公司深信不疑,而继续对甲公司不感兴趣。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天一匹黑马、一周一头狂牛”的股评们依然幸福的生活着!当然,他们不会再吹嘘连记者都不敢杜撰的一年7倍的投资回报,不过相信一年1倍投资回报的投资者,还是大有人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