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是中国热带海岛,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人们就惊叹于亚龙湾天生丽质的自然环境,在刚开发的时候,海南岛是以“东方夏威夷”来推广宣传的。随着近年急速发展,海南已不屑于跟在竞争对手后头,自身定位变成“国际旅游岛”。
“国际旅游岛获准的消息传出后,三亚有一个楼盘一个月内均价上涨了7000元。乐东是海南非常偏僻的县城,房价都已达到每平方米3000元。”一个地产经纪兴奋地接受内地电视访问时说。除了市场定位国际化之外,看来楼价也“国际化”了不少。大兴土木,沙尘滚滚,不禁令人想起了九十年代的海南。曾经,海南是最多烂尾楼的省份。
90年代的泡沫教训
1983年年初,国务院批转《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指出,“海南岛有条件逐步建成国际避寒冬泳和旅游胜地。”五年后,邓小平力主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旅游业因此出现了第一个高峰。198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一百一十八万五千人次,其中国际游客十九万八千人次,整体旅游收入2.87亿元。2009年,海南接待游客二千二百万人次,旅游收入206亿元,二十一年来海南的游客增长了十七倍,旅游收入增加了七十倍。
一堆的数字,显示了海南的成功,但不能掩盖的是九十年代海南泡沫爆破的惨痛,其后海南用了整整十年来修正。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轰动全国,开放的政策使海南成了全国投资者、投机者渴望发财的乐土。炒楼、炒地、炒股票、一切都被拿来“炒”,就连农业也被用来作为投机的道具(当时海南种姜竟是可以一夜致富的生意)。
烂尾楼曾冠绝全国
海南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1989年海南完成房地产投资3.25亿元,从1990年至1993年开始连续四年急剧膨胀,最高峰1993年完成投资额达93亿元。1991年的每平方米均价才1400元,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时为每平方米7500元。最疯狂的时候,楼价以每天200至300元的速度上涨,地价最高涨至每亩680万元。1992年年底,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五十多平方米,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七平方米,占全国人口6%的海南岛,商品房库存数目占到全国的10%。
转折点发生在1993年6月24日。6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次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十六条措施,意在引导过热的经济实现“软着陆”。1995年海南泡沫爆破,海南留下的是六百多栋烂尾楼、二十八万多亩闲置土地。800亿元资金积压在海南,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红极一时的海南发展银行直接破产。
今天,购房一个月净赚数十万的“神话”再度上演。海南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1月至11月,海南房地产累计投资高达248.5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48.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达四百二十四万九千五百平方米,较去年同比增长44.8%。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海口市岛外投资者比例分别达到55%、54.86%和57.99%,而三亚的比例更高达85%、83.89%和88.19%,这些数字反映的,都是海南房地产急速膨胀的投资需求。
雅居乐清水湾推出的一线海岸城邦别墅,单价达到每平方米7万元,略高于上海新天地公寓每平方米6万的售价,该项目首度在全球进行岛外发售,一口气就拿下64亿元合约销量。除了雅居乐之外,富力也在自2006年开始投资海南,在陵水二千五百亩的富力湾完成,海口、澄迈的项目也在进行中,富力在海南土储超过一万亩。另外,万科、保利、中粮、鲁能、绿地、万达、华润置地、合景泰富,先后都在海南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投资者总是好了伤就忘了痛。在国际旅游岛获批后,更多游资蜂拥而至;这次,海南能避免重蹈覆辙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