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然后毁灭。
“昨天,华尔街成了希望正在渐渐消失的大街,这里笼罩着的是出奇安静的忧虑和一种被麻痹催眠般的景象。男人和女人们拥挤在经纪人的办公室里,其中甚至还有那些早已被清扫出局的人。到处是一小群、一小群的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以畏怯的语调谈论着日渐下跌的股价。他们正在参与金融史的创造。银行家和经纪人都一致认为,这一代人以后不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对于大多数已经入市的股民来说,这越发令人畏怯,因为他们参与金融的经历仅限于牛市。”
1929年10月30日的《纽约时报》这样记录了此前一天华尔街股市的最后崩盘。从上一个周四即1929年10月24日开始,上涨了7年的华尔街牛市走到了尽头。的确,那一代股民创造了金融史。到1932年,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下探到41.22最低点时,该指数已经比1929年10月的最高点381.17点下跌了89%。
直到将近80年后的2008年冬天,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人们才再一次领略了类似的恐慌。此时,执掌美联储的本·伯南克正是一位“大萧条”的研究者。
在伯南克安身立命的著作《大萧条》第一页,他写道:“解释大萧条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大萧条的研究不仅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持续影响着宏观经济学家们的信条、政策建议和研究进程(这一点常常没被充分认识到)”。
在又一次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执掌金融政策的恰好是这位对史上最严重金融危机最具权威的研究者——就好像,一位被担架抬进手术室的心脏病病人,碰到的正好是医院最牛的外科医生在值班。至少到目前为止,由于积极的应对政策,美国经济没有陷入到曾经发生过的大萧条中,这也算是以史为鉴的一次生动且成功的案例吧。
在另一本有关大萧条的著作,由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撰写的《大萧条时代》中,作者写下的第一句话是:“1929年10月中旬,展现在一个中产阶级普通美国人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繁荣兴旺的远景。上一年,刚刚走马上任的胡佛总统一本正经地宣布:征服贫穷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们有机会沿袭过去8年的政策,继续向前。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除出去的日子就在前头”。然而,让胡佛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几个月之后,上帝就歇工了。
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美国的“浮华时代”,也称“柯立芝繁荣”。
1923年8月2日总统哈定突然逝世,柯立芝继任总统,接着在1924的大选中获得连任。柯立芝信奉市场的力量,主张不干涉工商业的事务,被认为是一个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理论家和实践者。
作为工业国中唯一的受益者,当和平来临的时候,美国人惊喜地发现他们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他们年轻的祖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还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到1924年,美国掌握着世界黄金储存量的一半,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真正使美国走向繁荣的是技术和管理的突破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汽车业、机电业和房地产业全面崛起,把美国送入了一个工业化的新时代。
汽车业是这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动力。随着“泰勒制”、“福特制”管理方式的成熟和推广,汽车的生产速度大幅加快,汽车狂潮般地涌入普通美国家庭。福特公司为了推广新面世的A型车,在全美2000家报纸连续做了5天整版广告。1927年12月2日,当A型车揭开面纱的时候,有100万人设法进入福特展厅一睹新车的风采。从1919年到1929年,美国的汽车数量从600万辆猛增到2300万辆,紧跟其后的是无线电收音机、电冰箱、电烤炉等电器的迅猛增长。
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相关股票价格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人从成倍上涨的股票中获得他们从未梦想过的巨大财富,消费欲望被广告和商家的营销手段不断刺激着。美国人开始相信,由华尔街和福特公司们共同构成的美国经济无所不能。“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被快速致富的渴望所取代,商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
在这个新教徒国家,《圣经》被频繁的引用去解释商业,商业也被频繁的用来解释《圣经》。在一本畅销书中,耶稣被描绘成一位伟大的经理,是现代商业的奠基者,“他从商业阶级的底层挑选出12个人,把他们打造成了征服全世界的公司”。在华尔街崩盘之前的最后一期《时代》周刊中发表了这样的宣言:人们普遍同意这样一句老生常谈——美国人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商业。
美国文化史学者弗雷德里克·艾伦1931年的著作《浮华时代》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刺激销售人员的方法。在公司举行的年底宴会上,销售业绩最好的推销员面前摆放的是牡蛎、烤火鸡和精心制作的冰激凌,销售业绩次之的则没有了牡蛎。依此类推,销售业绩越差的食物就越寒酸,在业绩最差的推销员前面,只有一小盘煮豆子。这种在现在看来惨无人道的激励方式,在当时竟被作为公司的先进理念广为传播。
拥有百万财富成为唯一的成功象征,欲望号街车沿着繁荣大道一路高歌。下一个目的地在哪里呢?答曰:佛罗里达。
“去佛罗里达,那里是企业家的金銮。黄昏里坐看棕榈叶婆娑,被太阳吻红的天边留下斑斑点点。”如此文艺腔的句子,不是来自某位女文青,而是一位银行家的手笔,用来作为一篇鼓动大家去佛罗里达投资的文章结尾。
1925年的夏天,佛罗里达的迈阿密,2500多个房地产代理机构和数万投资者让这个城市更加灼热。人们卷起袖子步履匆匆地往返奔波,看地、买房、签约。投资者们相信已经成为汽车轮子上的美国,人人都想要到佛罗里达度假,到那里投资买房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什么样的房子都能卖出去,只要是在佛罗里达。与此同时,每一座大城市的周边也是一派繁荣景象,大量的耕地变成了住宅。
然而,一场飓风席卷了迈阿密,成千上万个偷工减料的别墅屋顶被掀翻。飓风之后,普通百姓对房地产投机失去了信心。但依然满心期待“柯立芝繁荣”带来无限机遇的人们,把目光从迈阿密海滨和大城市的郊区重新转到了纽约下城那条五百米长的街道上。大牛市上演了!投机热潮迅速传遍全国,一夜致富的神话挂在每一个人的嘴边。一位投资分析师这样评论道:“医生发现病人们每天谈论的都是股市;理发师也是手里拿着热毛巾,停下手里的活,和顾客谈论着股票。”
并非没有唱空者。早在1925年底,《纽约时报》的财经评论员亚力山大·诺伊斯就发出了股市可能暴跌的警告。他认为投机买卖如此红火的原因来自于华尔街巨大的银行储备、宽松的金融政策,尤其是汽车制造公司惊人的销售带来的巨大收益。而各种有关“联合”、“购并”、“控股”的谣传,使投机者的情绪达到了顶峰。人们都在寻找正在升值的东西。当这种东西是持续上涨的股票时,所有人赌一把的胃口就被吊了起来。诺伊斯在他的评论中,对于股票市场的未来表现出了深重的忧虑:“1925年的投机热在我们的工业和金融史上究竟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4年以后,人们等来大萧条。
当富人越来越富的时候,千百万中低收入者也在掏空他们的积蓄,降低他们的购买力,通过投机抵押他们的未来。终于,这个建立在沙滩上的高塔坍塌了。
当我们回顾发生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那个浮华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再回头看看在中国近10年所发生的故事,其相似之处,让人脊梁发冷。
制造业的高度繁荣,带来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的快速增长带来信心的爆棚。通过投资快速致富,成为每一个人的梦想。那么最后,我们会沿着这样一个惯性走向1929年吗?因为有前车之鉴,发生的概率已经要小得多,但这一切,都要基于一种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让我最后再重复一遍我的同行诺伊斯说过的话: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