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无辜”的李青原会不会有当年许小年一样的“委屈”——“我的这个所谓的‘千点论(成功标准)’是一大‘冤假错案’。”而日前,新浪网以专版的形式刊登了“诸生”对李青原的“学术批斗”。这些“诸生”包括“著名经济学家”韩志国、华生,“知名市场人士”张卫星、刘纪鹏、水皮以及一些多如牛毛的网评人士。
我前两天对李青原的讲话作出了客观的分析,这里不再重复。令我感慨的是李青原一番亦官亦学的讲话,竟然引来了市场各方对她的“人身攻击”。
目前看来,关于“股改成败标准论战”已经丝毫没有学术争鸣的味道,似乎“争鸣”发挥到“极致”,就必然要和“人身攻击”挂上钩:谁“论战”的更有语言“艺术”,谁就在“学术”上占了上风,谁就“天然”的占据了道德的、正义的“制高点”,就可以以胜利者和卫道士的姿态,把对手叱责为“罪恶的、不道德的”。“诸生议政”几乎要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借着“标准”的幌子,展开的“争名夺利大战”。
这种“艺术论战”很多,如今年3月16日《经济》杂志中,“对于‘股权分置’,李青原的用词仍然一次比一次坚决,脾气似乎也越发的急躁”。而近期网上的《李青原言论的实质就是“野蛮改革”!》中也有,“李青原女士不仅没有‘先进’的思想,而且也全然没有‘中国智慧’,是不折不扣的‘李德式教条主义者’”,“当此之时,还是请‘野蛮股改论者’闭嘴,也请证监会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纠正一下证监会某些不甘寂寞的官员‘乱放炮’的恶习吧”。
其实这种现象不光在李青原身上,其他学者也有。就在前几日,74岁的吴敬琏指出,“网上骂得狗血淋头的,他们是不是真的代表小股民的意见?有些人号称‘大学校长’一会儿变成‘经济学教授’,但他也看到有人说,那些人哪是‘校长’、‘教授’,其实自己就是庄家”。
也许是巧合,这些言论马上得到了回应。在“学术”争论之余,张卫星也顺便带了句,“我对吴敬琏教授的观点是持反对意见,因为吴敬琏教授的观点有失他作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身份的”。同时,与其“携手”的华生也表示,“吴敬琏教授讲流通股的权利大于非流通股,我认为这真是黑白颠倒”。
老子曾说过“大音希声”。真正的学者发表的言论实在太少,有些虽然寥寥数语却受用数年。而在中国目前这种“言论自由”的环境下,那些少言但敢言的学者,一旦指出了问题,就受到了像刘姝威、许小年等一样的人身的威胁。
古人曾经总结: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谓之国宝;口不能言,身能行之,谓之国器;口不能言,身不能行,为之国愚;口能言之,身不能行,谓之国妖。四者相较,“国妖”更令人可憎。
李青原一番言论本身的价值已经被市场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成为一些曾经被“捧上天落下来”的“学者们”,再次吸引市场眼球的工具。张卫星、华生“携手”再次对股改问题展开“长篇大论”,或许唯一值得投资者拥护的,只是因为亏损而对管理层怨气的释放。
其实我实在对这几个人的言论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客观的。股市下跌就说是管理层的股改失败,股市上涨就说是上市公司设的圈套。其言论的“艺术性”大于他们的“实用价值”,煽情、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实在高人一等。
不过,看一个人的势力要看他的对手。就这几个人的对手而言,他们提李青原还是比较少的,驳斥较多的还是证监会、国资委。这必然会提高他们的身价,但政府会不会成为他们就是对手?这或会贻笑大方。
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认为李青原的“一年之约”太短,为什么?这可能还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有一点似乎张卫星认识的很清楚,“毕竟在过去五、六年股权分置改革大讨论当中,韩老师,刘老师和华老师,我们争论什么”。因为讨论了五、六年的股权分置是他们的“生存之本”,这些争论使得他们受益颇多。而李青原却只让他们再“威风”一年,能不反对吗?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股改推出之后,股市上涨、下跌他们都反对股改的原因。
这次好了,李青原帮了他们一把,其言论给了他们能够走到一起的机会。虽然这几个人内部都曾互相发生过“攻击”,但由于“共同利益”和其难以左右的股改时间的限制,他们必须抢在股改完成之前,再次跳出来。这次,其或许希望能够争到“名垂青史”的美誉。
不过管理层实在不给他们“面子”,这些人的观点一直没有被管理层采纳。虽然当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他们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也的确争取到些许“政策”。但眼见行情上涨,市场注意力转移,他们急了!因为行情上涨使得投资者的怨气减少,他们难以“深入民心”。虽然他们一直喊涨,但下跌才是他们的生存环境。
这些人拿不出一个真正符合现实的、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他们的建议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市场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