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南沙群岛由230 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虽然单个岛礁的面积很小(最小的太平岛只有0.43平方公里),但是分布面积却达24.4万平方海里,约8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冲,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海上通道,每天约有400 艘船只通过这里。南沙群岛不仅能扼制南海的海上交通线,而且能对马六甲、巽他和望加锡等海峡(美国要控制的咽侯点)产生重大影响。各占据我南沙岛屿的国家都在把南沙问题推向国际化,以图在漫长的谈判过程中肆意掠夺南海资源。

  按已知储量和目前开采量计算,南沙海域的海底石油尚能开采17年,天然气尚可开采40年。在1986年以前,越南是石油进口国,石油产量只有6 万吨。自从80年代开始大量掠夺南海石油以来,91年石油产量超过450万吨,目前石油产量已达700 万吨,使越南成为石油输出国,石油工业已成为越南经济支柱产业。

  马来西亚自从在中国南海发展海上石油生产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石油出口总值已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 ,海上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

  就连文莱这个只有5770平方公里、人口27万的小国,也使从南海掠夺的石油成为其主要收益。

  目前南沙岛群中中国仅控制着9 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大部分岛屿都不在中国控制之中。

  有关国家抢占我南中国海岛礁约50个。其中越南占据着南沙的28个岛礁,菲律宾占据9 个。印度尼西亚2 个。马来西亚抢占9 个。文莱1 个。

  南中国海之争,表面上看是岛礁之争,实质上是资源之争。

  越、菲、马等国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40个岛礁和大片海域,并加紧寻求侵占的法理依据和政治支持,不断强化军事占领,抛出各种否定中国主权的解决方案,还企图使美、日等地区外大国卷入以遏制中国的行动。只要中国在南沙群岛稍有行动,越、菲、马就大叫大嚷,其他东盟国家也在外交上联合对中国施加压力;而越、菲、马继续侵占岛礁,并在岛上大兴土木,增派驻军,扩大警戒范围,向中国在这一海区作业的渔船开枪,抓捕中国渔船,其他国家则默不作声,使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遭到不公正对待。

  黄岩岛扼马六甲海峡至台湾、巴士海峡的南海航线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中国领土,中国历史上许多文献都有中国对该岛享有主权的记载,中国曾多次对该岛命名或更改名称,对该岛行使主权管辖。国际社会普遍承认黄岩岛是中国领土,菲律宾对此从未表示过异议。但从1997年4月以来,菲律宾多次出动军舰和飞机在中国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对中日美三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的探险活动进行无端跟踪、监视和干扰,菲国会议员还数次登岛竖旗立碑,菲军舰和飞机至今仍对该岛进行监控。

  而美国也不失时机的频频插手南海事务,并积极与东盟接触,联合菲律宾等国举行罕见的大规模军事演习。1999年,美军与南海周边各国的联合军事演习多达14次,2000年更达16次之多,这两年的演习仍有增无减。美国意在激发和巩固东盟与中国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决心与斗志,以便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狡猾的美国人不用自己前来挑战,东盟便成为美国借刀杀人的利刃![94]

  中国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是中国要有一个持续稳定和畅通的海外资源、能源及海上贸易交通线。保护海上贸易所必需的海军力量存在的前提是海上基地。中国所面临的最有争议的问题也与近海岛屿的主权争端直接相关。从地缘角度看,台湾和南沙群岛这两个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领土,对中国下一步的发展生死攸关。[95]

  “台独”与南中国海的问题是紧密连在一起的,如果中国失去了台湾,紧接着就会失去南中国海。因为一旦“台独”取得成功,就表明肯定是中国实力不济,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就会趁火打劫,争相掠夺南中国海的领土与领海,那时中国也没有能力进行制止,南中国海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就会拱手让人。

  与南海相比,东海、黄海不过是池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失去台湾和南沙地区属于中国的海上岛屿,中国海军就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没有强大的海军,中国的未来就没有希望。反过来讲,一旦中国成功统一台湾,台湾岛和台湾海峡优越的地理位置将为我所用,我国防实力将成倍增加,将其威慑力投射到几千公里之外,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会知难而退,中国在南中国海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中国如果再度丢失台湾,台湾将很容易地再度变成受人操纵的航空母舰。凭借这个不沉的航母,将封锁住中国大陆所有的出海口,这样,世世代代都为中国领土的宝岛不仅不能有益于祖国,相反它却会变成插在中国腹部的一把匕首。中国的国防将危如累卵,更罔论现代化建设了。遭受沉痛挫伤的,不只是中国的海洋事业,还有文化社会诸多领域,整个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将受到严重伤害。或如明眼人所评论:“如果不把台湾拿过来,中国就可能永远难以外向,永远困守在中国大陆”。[96]

  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台湾“独立”了,西藏和新疆的分裂就为时不远了,中国四分五裂,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人民,这方面苏联解体的教训太惨痛了。

  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美国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专家斯蒂芬·科恩在《失败的征战》一书中引用的统计数字使人触目惊心。书中说,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地区国民收入下降了50%以上,与之相比,美国在大萧条期间也只衰退了27%;前苏联地区的工人收入减少了一半;牲畜和奶牛减少了75%。

  1989年,前苏联地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有1400万;到了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前,这一数字已剧增至1.47亿,相当于俄全国人口的总和。“休克疗法”造成了空前的社会灾难,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数量超过了苏联卫国战争的伤亡人数(2000余万)。与此同时,霍乱、伤寒、酗酒、卖淫、吸毒和艾滋病流行,数百万儿童营养不良,成年男人寿命骤减。[97]

  我国人口增长很快,每年要增长一千多万人。尽管我们的国土面积较大,但真正能够开发利用的并不多,人均耕地很少,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相 当严重。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南方地区的荒漠化很严重,河流的污染很厉害,北方几乎所有城市都缺水。而且我们现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进口量越来越大,比如石油,现在我们供不应求,每年进口的数量已经超过总用量的30%;我国现在使用的铁矿石每年也有相当比例从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进口;每年的铜、铝进口也不少;另外,化肥、农药、木材、纸进口的比例也相当大。

  中国的耕地面积、水资源的总量分别占世界的7%,却养活着占世界人口总量21%以上的人口。而中国有限的其他自然资源及资本资源、知识资源等,也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还能退到那里去。

  一个民族要生存,就必须拥有相应的陆地、海洋和领空。
第二章 台湾是美国遏制中国的王牌
第一节 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曾经指出,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美国问题。没有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就不会有台湾问题。半个世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表明,台湾问题中的外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变化,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具有爆炸性的核心问题。美国的对台政策直接影响到台湾局势的发展。

  简单地说,台湾问题是一场未曾结束的内战的产物,阻碍中国收复台湾,使冷内战得以维持的是美国。

  美国直接介入台湾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管美国政府心里是怎么想的,不管它出于何种考虑,也不管美国政府内部有多少种声音,至少在1950年以前美国政府的公开立场是明确的。美国政府积极参与并促成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的签署与发表,明确承认并支持了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战后立即归还中国。

  从1943年开罗会议到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整个过程中,对于中国恢复行使台湾的主权与治权,美国从未提出过异议。直到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台湾问题发表声明,还重申美国在有关国际协议中的承诺,并称台湾已归还中国。杜鲁门在声明中说美国“要求国际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这一原则在目前的局势下对于台湾特别适用。……”美国是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的签字国。《波茨坦公告》称:“《开罗宣言》条款应即执行。日本投降时亦曾接受此宣言的规定。按照以上各宣言台湾已经交给蒋介石委员长。过去四年来,美国及其他盟国亦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同一天,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声明说:“当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的时候,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律师的疑问。这是被认为符合过去的承诺的”。2月9日,美国务院官员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时指出,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在战后收回台湾从未质疑,“包括美国在内的各盟国在过去四年中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这一立场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也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如果美国信守这一正确立场,也许战后中美关系史会是另一种写法,而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曲折与迷雾。

  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面对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全面崩溃,美国政府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有过将自己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的想法,美国政府的要员也公开表示过要抛弃台湾蒋介石政权。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为了阻止解放军攻打台湾,决定以协防的名义,直接出兵台湾。那只缩回去的罪恶之手又重新伸向了中国的领土台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名为《在亚洲遏制共产党的战略计划》,明确提出台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应立即给予蒋介石广泛的军事援助,并派出海、空军“保卫”台湾。麦克阿瑟还建议请蒋介石派一个军到朝鲜参战。杜鲁门在与国务卿艾奇逊商量后,认为台湾派兵到朝鲜作战的建议不可取,这将引发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但以朝鲜战争为借口进兵台湾则有“必要”。6月27日,杜鲁门宣布,派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八艘舰只,包括六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驶向台湾海峡,“以阻止共产党对台湾的进攻”。杜鲁门并称,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目的是要保持台湾海峡的“中立化”,美国海军不仅要防止共产党从大陆进攻台湾,同时也将阻止国民党向大陆进攻。这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径找到“合法”的理由,明眼人早就看出,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已是苟延残喘,自保尚不足,还奢谈什么进攻大陆?

  更为险恶的是,杜鲁门政府为了证明其出兵台湾的正当性,还抛出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杜鲁门无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即已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事实,无视美国政府参与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竟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就在四个多月前,杜鲁门自己还信誓旦旦地发表声明,说什么“过去四年来,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台湾)行使主权”,“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局势”云云。仅仅过了不到半年,为了实现其防御共产主义的战略,杜鲁门就自食其言。“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笼,暴露了美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险恶居心。

  1951年9月8日,美国操纵47个国家在旧金山签署了针对日本的《旧金山和约》,该和约至今仍让中国人感到酸楚的两点史实是:第一,当时,豪气冲天的美国根本就没邀请中国政府参加,既没有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蒋介石的台湾当局,尽管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者;第二,该条约为今天的“台湾问题”埋下伏笔。条约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和西沙群岛等岛屿的权利,但只字未提它们的未来地位,也故意没有明确规定把它们交还中国。“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炮制者和鼓吹者都把此条约奉为圭臬。因此,条约草案一出台就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和强烈谴责。

  1951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创刊号在头版发表《从“美国对日和约草案”上看美国的狼心狗肺》文章指出,美国单独媾和日本“表明了几件事”:第一,美国要排斥中国和苏联。“在美国鬼子的‘对日和约草案’里规定说:它的这个条约,不管别的国家同意不同意,只要它的走狗日本反动政府答应了,9个月以后就生效。谁要是不参加,谁就没有权利。”第二,“美国想赶快武装日本,利用日本法西斯来帮它侵略朝鲜和我们中国。……从前杀人放火的日本军阀,也都可以从监狱里放出来。”第三,“美国一心要侵害中国和苏联的主权和利益”,草案“故意不说台湾和澎湖列岛应该归还我们中国”,还“规定从前受日本侵略的国家,不准向日本要赔偿”。

  自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美国一直未向台湾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和外交机构。自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1950年7月28日,杜鲁门派蓝钦为驻台“公使衔”代办,海军少将贾那德为驻台武官。7月31日,麦克阿瑟率领美军代表团访问台湾,与蒋介石商定,国民党的一切武装力量归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共同防守台湾。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入驻台湾,建立“台湾前进指挥所”;美海军也在台北成立“联络部”,负责协调指挥台湾海军;美国政府还派出一个名叫“美国远东军驻台军事顾问团”的正式代表团长驻台湾,将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

  对于美国政府的政策转变,蒋介石可以说是欣喜若狂,认为自己望眼欲穿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终于来了。在朝鲜战争爆发当天,蒋介石对部下分析:“韩战对于台湾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面临的中共军事威胁以及友邦美国遗弃我国,与承认匪伪的外交危机,已因韩战爆发而局势大变,露出一线转机。中(台)韩休戚与共,今后韩战发展如果有利南韩,亦必有利我国(台湾);如果韩演成美俄世界大战,不仅南北韩必然统一,我们还可能由鸭绿江、由东北而重返中国大陆;如果韩战进展不顺而不利南韩,也势必因此而提高美国及自由国家的警觉,加紧援韩决不致任令国际共党渡海进攻台湾了。”应该说,蒋介石的此番分析确有见地。蒋介石决心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天晚上,蒋介石一方面向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发去电报,表示声援,承诺给予南朝鲜必要的援助;同时召开紧急军政会议,决定台、澎、金、马即日起进入紧急战备状态,三军将士停止休假,加强台湾海峡的巡逻和台湾空防,全岛实行宵禁。蒋介石还应麦克阿瑟的请求,决定派出3万余人军队赴朝配合美军作战。6月29日下午,国民党驻美大使顾维钧正式将派兵赴朝的文件递交美国国务院。杜鲁门政府在处理蒋军参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军方主张同意,而国务院方面则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蒋介石的军队开进北朝鲜打北朝鲜共军,毫无疑问,中共必将加倍地进行还击,这样一来,朝鲜战争马上将会扩大,局势的发展就难以控制,其结果是不仅美国会深深地陷进去,而且也会把美国的盟国吓跑。”。美国政府担心此举会将美国大量兵力长期牵制在远东地区,从而削弱美军在欧洲的兵力,使其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基于将朝鲜战争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的战略考虑,7月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正式回函蒋介石,婉言拒绝了蒋介石的出兵请求。

  为了讨好美国,保存自己,蒋介石顾不上讲什么民族尊严了,全部答应麦克阿瑟的要求,同意将台湾的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美国统一调度。

  对于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麦克阿瑟曾有过一段明白地说明: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驻扎10到20个航空大队,是不可多得的空军基地。同时,如果取得台湾作为潜水艇基地,不但可以对前方作战提供短程潜水艇支援,而且可以控制从南方菲律宾到日本、南朝鲜的海运,切断西太平洋所有海上通道。当然这只是麦克阿瑟站在军事战略方面的分析,从更深层次看,美国政府控制台湾最大的意图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组成南朝鲜、日本、台湾、菲律宾一线的西太平洋防线,封锁、围堵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10月,美国大选揭晓,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第34届美国总统。不久,艾森豪威尔即任命杜勒斯为国务卿。杜勒斯是国际上臭名昭著的顽固反共派。朝鲜战争结束后,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为首的美国政府,出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考虑,加紧了对台湾的控制,美蒋进一步全面勾结。

  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任命金兰为驻台“大使”。这是美国自蒋介石败退台湾以来首次向国民党派出“大使”,向全世界表明美国承认台湾、支持国民党。8月,美国和台湾的海、空军在台湾海峡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公开向新中国示威和挑衅。11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这是1949年以后访问台湾的美国政府最高级别的官员。尼克松还在台北发表演讲,称“美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代表整个中国”。与杜鲁门时代只派军事人员访台不同,此时大批美国政府、军事官员以及各界人士纷纷访问台湾,给台湾当局打气。一时台北冠盖云集,美台关系进入“蜜月期”。

  对于美国政府“关爱的眼神”和“厚爱”,蒋介石自然是欣喜若狂,感激万分。正像他在朝鲜战争爆发时所分析的那样,这场战争使美国把自己已经准备扔掉的国民党政权又捡了回来,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蒋介石得到喘息的机会,蒋介石甚而至于还从中依稀看到了自己反攻大陆的希望。美国的支持是国民党在台湾生存的保障,蒋介石要想方设法进一步拉近、巩固与美国的关系。

  当时,美国与其西方盟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共同对付苏联。在亚洲和远东地区,美国则与其庇护的南朝鲜、日本、菲律宾等国单独签定了双边的“共同防御条约”和“安全保障条约”,唯独与台湾没有。于是,蒋介石通过其驻美“大使”顾维钧于1953年10月向美国正式提出了签定结盟条约的建议。

  对于美国实现其在远东地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来说,台湾处于新月形防线的中央,位居要冲,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因此,在美国政府看来,与台湾签定结盟条约,显然有其必要性。但艾森豪威尔却对台湾的提议迟迟未予肯定的答复,原因是美对蒋介石不断高喊的“反攻大陆”心存顾忌。艾森豪威尔担心,一旦签定了结盟条约,如果蒋介石冒险发动对中国大陆的进攻,则将会把美国拉下水。刚刚经历了朝鲜战争的失败,国内反战情绪空前高涨,美国政府再也不敢冒卷入中国内战、与中国再打一仗的风险。

  为了争取早日与美国签定同盟条约,1954年6月,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通知美国“大使”金兰,只要美国同意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承诺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前,先征得美国的同意。金兰当即向国务院报告,称蒋介石“愿意放弃任何可能为美国反对的进攻共产党的军事行动”。蒋介石的重大让步,解决了美蒋间的分歧。1954年12月2日,叶公超和杜勒斯在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文本上签字。台湾“立法院”立即通过,美国参议院也于1955年2月批准。3月3日,双方在台北互换批准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生效。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定,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它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步骤。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其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的用心十分明显。同时,条约又约束国民党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实际上在于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这样,既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又不准台湾进攻大陆,美国政府企图将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最终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在这以后,美国国会又于1955年1月通过所谓“台湾决议案”,竟然“授权美国总统于其认为必要时使用美国武装力量确保台湾与澎湖列岛免受武装攻击”。根据此一决议案,美国第七舰队及航空母舰“中途岛号”于1月28日驶入台湾海峡巡游。1958年10月,杜勒斯访问台湾,美蒋签署“联合公报”,公报要求蒋介石靠“实行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实现中国统一,而非“凭借武力”,进一步限制国民党向大陆进攻,这就是后来蒋介石所声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来历。[1]

  到了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美国到处进行武装干涉和军事侵略的方针遭到极大的失败。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改变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并在全球形成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当时的美国尼克松政府感到苏联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就改善美中两国的关系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并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指出:“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识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2]美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

  据《纽约时报》报道,华盛顿独立研究机构“国家安全档案”公开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秘密访问北京时的谈判文件内容,文件中显示的真相是,会谈的前三分之一内容都是关于台湾议题,周恩来清楚的向基辛格说,美国必须承认北京“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而台湾“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必须归还给祖国。”基辛格除了承诺美国将从台湾撤军外,美国对台湾的政治未来,也不主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一个台湾”的解决方案。[3]

  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第二章 台湾是美国遏制中国的王牌
第一节 美国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曾经指出,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是美国问题。没有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就不会有台湾问题。半个世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表明,台湾问题中的外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变化,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具有爆炸性的核心问题。美国的对台政策直接影响到台湾局势的发展。

  简单地说,台湾问题是一场未曾结束的内战的产物,阻碍中国收复台湾,使冷内战得以维持的是美国。

  美国直接介入台湾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管美国政府心里是怎么想的,不管它出于何种考虑,也不管美国政府内部有多少种声音,至少在1950年以前美国政府的公开立场是明确的。美国政府积极参与并促成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的签署与发表,明确承认并支持了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战后立即归还中国。

  从1943年开罗会议到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整个过程中,对于中国恢复行使台湾的主权与治权,美国从未提出过异议。直到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台湾问题发表声明,还重申美国在有关国际协议中的承诺,并称台湾已归还中国。杜鲁门在声明中说美国“要求国际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这一原则在目前的局势下对于台湾特别适用。……”美国是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的签字国。《波茨坦公告》称:“《开罗宣言》条款应即执行。日本投降时亦曾接受此宣言的规定。按照以上各宣言台湾已经交给蒋介石委员长。过去四年来,美国及其他盟国亦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现在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同一天,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声明说:“当台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的时候,没有人对此提出过律师的疑问。这是被认为符合过去的承诺的”。2月9日,美国务院官员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时指出,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在战后收回台湾从未质疑,“包括美国在内的各盟国在过去四年中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这一立场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也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如果美国信守这一正确立场,也许战后中美关系史会是另一种写法,而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曲折与迷雾。

  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面对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全面崩溃,美国政府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有过将自己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的想法,美国政府的要员也公开表示过要抛弃台湾蒋介石政权。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为了阻止解放军攻打台湾,决定以协防的名义,直接出兵台湾。那只缩回去的罪恶之手又重新伸向了中国的领土台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名为《在亚洲遏制共产党的战略计划》,明确提出台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应立即给予蒋介石广泛的军事援助,并派出海、空军“保卫”台湾。麦克阿瑟还建议请蒋介石派一个军到朝鲜参战。杜鲁门在与国务卿艾奇逊商量后,认为台湾派兵到朝鲜作战的建议不可取,这将引发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但以朝鲜战争为借口进兵台湾则有“必要”。6月27日,杜鲁门宣布,派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八艘舰只,包括六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驶向台湾海峡,“以阻止共产党对台湾的进攻”。杜鲁门并称,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目的是要保持台湾海峡的“中立化”,美国海军不仅要防止共产党从大陆进攻台湾,同时也将阻止国民党向大陆进攻。这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的侵略行径找到“合法”的理由,明眼人早就看出,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已是苟延残喘,自保尚不足,还奢谈什么进攻大陆?

  更为险恶的是,杜鲁门政府为了证明其出兵台湾的正当性,还抛出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杜鲁门无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即已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事实,无视美国政府参与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竟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就在四个多月前,杜鲁门自己还信誓旦旦地发表声明,说什么“过去四年来,美国及其他盟国承认中国对该岛(台湾)行使主权”,“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局势”云云。仅仅过了不到半年,为了实现其防御共产主义的战略,杜鲁门就自食其言。“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笼,暴露了美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险恶居心。

  1951年9月8日,美国操纵47个国家在旧金山签署了针对日本的《旧金山和约》,该和约至今仍让中国人感到酸楚的两点史实是:第一,当时,豪气冲天的美国根本就没邀请中国政府参加,既没有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蒋介石的台湾当局,尽管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者;第二,该条约为今天的“台湾问题”埋下伏笔。条约规定,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和西沙群岛等岛屿的权利,但只字未提它们的未来地位,也故意没有明确规定把它们交还中国。“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炮制者和鼓吹者都把此条约奉为圭臬。因此,条约草案一出台就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和强烈谴责。

  1951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创刊号在头版发表《从“美国对日和约草案”上看美国的狼心狗肺》文章指出,美国单独媾和日本“表明了几件事”:第一,美国要排斥中国和苏联。“在美国鬼子的‘对日和约草案’里规定说:它的这个条约,不管别的国家同意不同意,只要它的走狗日本反动政府答应了,9个月以后就生效。谁要是不参加,谁就没有权利。”第二,“美国想赶快武装日本,利用日本法西斯来帮它侵略朝鲜和我们中国。……从前杀人放火的日本军阀,也都可以从监狱里放出来。”第三,“美国一心要侵害中国和苏联的主权和利益”,草案“故意不说台湾和澎湖列岛应该归还我们中国”,还“规定从前受日本侵略的国家,不准向日本要赔偿”。

  自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美国一直未向台湾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和外交机构。自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1950年7月28日,杜鲁门派蓝钦为驻台“公使衔”代办,海军少将贾那德为驻台武官。7月31日,麦克阿瑟率领美军代表团访问台湾,与蒋介石商定,国民党的一切武装力量归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共同防守台湾。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入驻台湾,建立“台湾前进指挥所”;美海军也在台北成立“联络部”,负责协调指挥台湾海军;美国政府还派出一个名叫“美国远东军驻台军事顾问团”的正式代表团长驻台湾,将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

  对于美国政府的政策转变,蒋介石可以说是欣喜若狂,认为自己望眼欲穿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终于来了。在朝鲜战争爆发当天,蒋介石对部下分析:“韩战对于台湾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面临的中共军事威胁以及友邦美国遗弃我国,与承认匪伪的外交危机,已因韩战爆发而局势大变,露出一线转机。中(台)韩休戚与共,今后韩战发展如果有利南韩,亦必有利我国(台湾);如果韩演成美俄世界大战,不仅南北韩必然统一,我们还可能由鸭绿江、由东北而重返中国大陆;如果韩战进展不顺而不利南韩,也势必因此而提高美国及自由国家的警觉,加紧援韩决不致任令国际共党渡海进攻台湾了。”应该说,蒋介石的此番分析确有见地。蒋介石决心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天晚上,蒋介石一方面向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发去电报,表示声援,承诺给予南朝鲜必要的援助;同时召开紧急军政会议,决定台、澎、金、马即日起进入紧急战备状态,三军将士停止休假,加强台湾海峡的巡逻和台湾空防,全岛实行宵禁。蒋介石还应麦克阿瑟的请求,决定派出3万余人军队赴朝配合美军作战。6月29日下午,国民党驻美大使顾维钧正式将派兵赴朝的文件递交美国国务院。杜鲁门政府在处理蒋军参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军方主张同意,而国务院方面则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蒋介石的军队开进北朝鲜打北朝鲜共军,毫无疑问,中共必将加倍地进行还击,这样一来,朝鲜战争马上将会扩大,局势的发展就难以控制,其结果是不仅美国会深深地陷进去,而且也会把美国的盟国吓跑。”。美国政府担心此举会将美国大量兵力长期牵制在远东地区,从而削弱美军在欧洲的兵力,使其与苏联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基于将朝鲜战争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的战略考虑,7月1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正式回函蒋介石,婉言拒绝了蒋介石的出兵请求。

  为了讨好美国,保存自己,蒋介石顾不上讲什么民族尊严了,全部答应麦克阿瑟的要求,同意将台湾的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美国统一调度。

  对于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麦克阿瑟曾有过一段明白地说明: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驻扎10到20个航空大队,是不可多得的空军基地。同时,如果取得台湾作为潜水艇基地,不但可以对前方作战提供短程潜水艇支援,而且可以控制从南方菲律宾到日本、南朝鲜的海运,切断西太平洋所有海上通道。当然这只是麦克阿瑟站在军事战略方面的分析,从更深层次看,美国政府控制台湾最大的意图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组成南朝鲜、日本、台湾、菲律宾一线的西太平洋防线,封锁、围堵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10月,美国大选揭晓,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第34届美国总统。不久,艾森豪威尔即任命杜勒斯为国务卿。杜勒斯是国际上臭名昭著的顽固反共派。朝鲜战争结束后,以艾森豪威尔、杜勒斯为首的美国政府,出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考虑,加紧了对台湾的控制,美蒋进一步全面勾结。

  1953年初,艾森豪威尔任命金兰为驻台“大使”。这是美国自蒋介石败退台湾以来首次向国民党派出“大使”,向全世界表明美国承认台湾、支持国民党。8月,美国和台湾的海、空军在台湾海峡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公开向新中国示威和挑衅。11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这是1949年以后访问台湾的美国政府最高级别的官员。尼克松还在台北发表演讲,称“美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代表整个中国”。与杜鲁门时代只派军事人员访台不同,此时大批美国政府、军事官员以及各界人士纷纷访问台湾,给台湾当局打气。一时台北冠盖云集,美台关系进入“蜜月期”。

  对于美国政府“关爱的眼神”和“厚爱”,蒋介石自然是欣喜若狂,感激万分。正像他在朝鲜战争爆发时所分析的那样,这场战争使美国把自己已经准备扔掉的国民党政权又捡了回来,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蒋介石得到喘息的机会,蒋介石甚而至于还从中依稀看到了自己反攻大陆的希望。美国的支持是国民党在台湾生存的保障,蒋介石要想方设法进一步拉近、巩固与美国的关系。

  当时,美国与其西方盟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共同对付苏联。在亚洲和远东地区,美国则与其庇护的南朝鲜、日本、菲律宾等国单独签定了双边的“共同防御条约”和“安全保障条约”,唯独与台湾没有。于是,蒋介石通过其驻美“大使”顾维钧于1953年10月向美国正式提出了签定结盟条约的建议。

  对于美国实现其在远东地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来说,台湾处于新月形防线的中央,位居要冲,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因此,在美国政府看来,与台湾签定结盟条约,显然有其必要性。但艾森豪威尔却对台湾的提议迟迟未予肯定的答复,原因是美对蒋介石不断高喊的“反攻大陆”心存顾忌。艾森豪威尔担心,一旦签定了结盟条约,如果蒋介石冒险发动对中国大陆的进攻,则将会把美国拉下水。刚刚经历了朝鲜战争的失败,国内反战情绪空前高涨,美国政府再也不敢冒卷入中国内战、与中国再打一仗的风险。

  为了争取早日与美国签定同盟条约,1954年6月,国民党“外交部长”叶公超通知美国“大使”金兰,只要美国同意签署共同防御条约,蒋介石承诺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前,先征得美国的同意。金兰当即向国务院报告,称蒋介石“愿意放弃任何可能为美国反对的进攻共产党的军事行动”。蒋介石的重大让步,解决了美蒋间的分歧。1954年12月2日,叶公超和杜勒斯在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文本上签字。台湾“立法院”立即通过,美国参议院也于1955年2月批准。3月3日,双方在台北互换批准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生效。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定,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它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步骤。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其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的用心十分明显。同时,条约又约束国民党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实际上在于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这样,既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又不准台湾进攻大陆,美国政府企图将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最终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在这以后,美国国会又于1955年1月通过所谓“台湾决议案”,竟然“授权美国总统于其认为必要时使用美国武装力量确保台湾与澎湖列岛免受武装攻击”。根据此一决议案,美国第七舰队及航空母舰“中途岛号”于1月28日驶入台湾海峡巡游。1958年10月,杜勒斯访问台湾,美蒋签署“联合公报”,公报要求蒋介石靠“实行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实现中国统一,而非“凭借武力”,进一步限制国民党向大陆进攻,这就是后来蒋介石所声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来历。[1]

  到了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美国到处进行武装干涉和军事侵略的方针遭到极大的失败。与此同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增长,改变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并在全球形成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当时的美国尼克松政府感到苏联已经成为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就改善美中两国的关系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并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指出:“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识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2]美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希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

  据《纽约时报》报道,华盛顿独立研究机构“国家安全档案”公开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秘密访问北京时的谈判文件内容,文件中显示的真相是,会谈的前三分之一内容都是关于台湾议题,周恩来清楚的向基辛格说,美国必须承认北京“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而台湾“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必须归还给祖国。”基辛格除了承诺美国将从台湾撤军外,美国对台湾的政治未来,也不主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与一个台湾”的解决方案。[3]

  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在1979年4月1日以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在中美《建交公报》中不仅进一步重申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且是第一次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同于以往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的立场。

  但是,1979年3月26日,美国国会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申明和强烈反对,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于4月10日由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生效。《与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国的政策是(1)保持并促进美国人民同台湾人民,以及同中国大陆人民和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其他人民之间的广泛、密切和友好的商务、文化和其他关系;(2)宣布该地区的和平和稳定符合美国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并为国际上所关切;(3)表明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4)认为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制或禁运来决定台湾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对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并为美国严重关切之事;(5)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6 )使美国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在政策的执行上,该法案声称:一旦出现任何足以危及台湾安全的情况,美国将“依照”其“宪法程序”来决定美国应付任何这类危险的适当行动。在台湾的地位问题上,该法案实际上把台湾视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将台湾与主权“国家”相提并论。

  《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是美国对台政策玩弄的两面手法,即一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又把台湾看作是一个“国家”,其实质仍然是搞“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

  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没有什么改变。虽然美国在1982年的中美《八一七公报》中表示,美国“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追求‘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但美国在此期间不断加强对台军售,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台湾在国际上发挥作用。

  冷后结束后,中国重新被美国定位为敌人,而台湾重新获得了冷战前期的对华战略包围圈的桥头堡地位。

  1993年7月,美参议院外事委员会通过一项由默考斯基发起的修正案,给《与台湾关系法》第三节增加一款,即取消对美售台武器质量和数量上的限制;

  1994年2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称,《与台湾关系法》在法律上优先于1982年公报(即八·一七公报);

  1994年4月,美参众两院通过默考斯基修正案称《与台湾关系法》第二节和第三节效力优于美国的政策声明;

  1994年6月,美参议院通过决议,敦促克林顿政府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199 4年9月,克林顿政府调整对台政策,宣布美国将与台湾当局进行更高一级的接触,允许台湾高层领导过境,允许两国高级官员互访,同意台湾驻“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台北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处”;1995年4月,美众议院就台湾加入联合国问题形成“众议院共同决议案”,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1995年5月,美参众两院以全票通过邀请李登辉访美。

  正是美国敌视中国、支持“台独”的实际政策鼓励下,李登辉有恃无恐,掀掉了“两国论”的盖头帕。“两国论”刚出台时,克林顿政府重申“一个中国”政策,各国也纷纷表态支持“一个中国”立场,李登辉不得不辩称别人误读了他的讲话。但是,1999年7月30日,美国防部宣布将卖给台湾一批价值1.5亿美元的军用器材!紧接着,7月31日,美又宣布将向台湾出售另一笔价值4亿美元的军事设施!其中赫然包括两架E-2T“鹰眼”空中预警机、先进的地面雷达和可以识别我空军各型作战飞机的相关软件。美国防部称,这两笔重要的对台军售,既可以增强台湾的“自卫能力”,又不影响台海两岸的基本军事力量平衡。然后,美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吉尔曼率团访台,公开支持“两国论”,摆明了美国的态度。

  有了美国的支持后,李登辉高兴得眉飞色舞,干脆去掉了“特殊”二字,变“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为“国与国关系”,说“两国论”闹得越大越好,好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华民国”的委屈。[4]

  1995年,由于李登辉访美,中美关系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点。美国认识到中美两大国之间战略关系的重要性,卷入台湾海峡两岸的冲突对美国来说是仅有害而无利。因此,美国重新调整了对台政策。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在上海,克林顿总统宣布了美国对台政策“三不原则”,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与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参加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组织”。美国宣布对台政策“三不原则”,表明美国从支持“一中一台”转向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但与此同时,美国一再声称台湾问题必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美国仍有协助台湾防务的义务。

  美国人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哲学,其对外政策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从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美国在1949年前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承认台湾属于中国所有;1949年到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美国出于对抗中国的战略需求,认为“台湾地位未定”;972年到1979年,美国放弃“台湾地位未定论”,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但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1979年到1997年,美国承认台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实质上仍把台湾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奉行“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政策;1997年后,美国声称不支持“台湾独立”,但又认为台湾问题必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继续对台军售,实质上是维护台海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使台湾成为遏制中国的筹码。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美国的对华战略——遏制中国(上) 战略思想脉络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从那时起,美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苏联作为美国战略敌手的意义大大下降,中国作为美国遏制苏联的盟友意义日益淡化。1991年苏东剧变后,在柏林墙的轰塌声中,美国和西方高声庆祝出乎他们意料的辉煌胜利,并重新审视全球形势,制定新的全球战略。1990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世界新秩序”的美国全球新战略构想,声称要在全世界推行美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自由、人权和民主制度盛行”的国际体系,而其军事战略的重点则将转移到防止和对付足以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突发事件。在美国统治精英看来,凡是不符合甚至挑战这一“世界新秩序”构想的国家、地区、组织和思想文化,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都是美国的明显的或潜在的敌人。

  布什提出这一战略时正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时,其意图在于借轰炸伊拉克来为“世界新秩序”奠基。这一构想得到了美国统治精英的一致认可,并通过海湾战争昭告世界。

  克林顿接任总统后,换了一个不那么露骨的口号:“参与和扩展”。但细究起来,仍然是布什总统“世界新秩序”的那一套:所谓“参与”,即要保持美国在世界新格局中的领导地位,所谓“扩展”,就是要在全世界扩展美国的“民主制度”。按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安东尼·莱克的解释,“扩展”即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与世界自由民主力量。根据这一总目标,他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四类:“民主国家”、“基本民主国家”、“转折过程国家”和“无赖国家”。对前二类国家美国将与其合作、加强协调,对于第三类国家,即剧变后的苏东各国,美国将采取措施巩固其变化,对于第四类国家,美国将从外交、经济、军事、技术上采取孤立政策。

  那么中国属于那一类呢?很不幸,中国事实上被看作第四类国家——在美国的眼里,中国还远远没有达到“美国的朋友”的资格。如果中国也是象伊拉克、朝鲜这样的蕞尔小国的话,很有可能已经被美国公开称为“无赖国家”了。
苏东剧变后,中国既失去了对苏冷战的战略价值,又是剩下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还是一个有潜力挑战美国全球战略绝对优势的大国。因此,美国政治和传媒精英一致认定,中国是美国冷战后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其所著的《大棋局》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美国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依照长期的潮流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建立一个真正合作的全球大家庭。但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上不出现能够统治欧亚大陆从而也能够对美国进行挑战的挑战者”。也就是说,21世纪的美国国家战略是以保持和促进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布氏称之为“美国首要地位”为其根本目标的。[5]

  著名国际关系大师基辛格认为如果国际关系领域还有一门科学理论的话,就是均势。何谓均势,就是国际各种力量之间平衡的维护、打破、建立等现象。从均势角度分析,国际舞台上必有几种势力,一种是秩序的维护者,另外一种是挑战者,还有就是各自的支持者。

  由于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西方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的眼中是一个国际秩序的挑战者。

  正如美国“国师级”智囊塞缪尔·P·亨廷顿(美国政治学会会长)所指出的,美国要继续维持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及西方优势,就必须立足于美国已从世界霸权颠峰衰退这一前提上;也就是说,美国要以既存“文明(文化)形态边界”划分世界势力范围,强调“美国领导”的“美欧团结”去巩固现存西方优势(大西方主义)和美国霸权,便也要承认世界上其他重要文明的“地盘”和影响,亦实行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合作,但却必须同时削弱、争夺、阻遏其他重要文明的扩散影响。在整个美国社会主流派眼中,西方文明以外“最威胁西方”的重要文明有二:其一是中国文明,其二是伊斯兰文明,他们一般将“西方文明”连结为“基督教文明”,认为“文明冲突”甚至“文化战争”难以避免,骨子里其实是美国霸权;至于印度文明,人口虽仅次于中国,但由于领土细、资源相对少很多,而且国内宗教分立,千百年的种姓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在西方人眼中近世曾被英国统治二百年,力不足以挑战西方,却可作为西方(美国)牵制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助力。

  亨廷顿认为:“如果历史的经验应验的话,那麽,经济上辉煌的亚洲,将制造一个政治上阴暗的亚洲,一个不稳定和充满冲突的亚洲。中美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冲突,也不是两种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的冲突,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的冲突。”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亨廷顿指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是完全异质和冲突性较重的文明,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和自我伸張的中国可能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是要迁就“中国的霸权”,放弃“自己的普世主义”,“心甘情愿地眼见自己決定太平洋遥远的另一端事物的能力显著下降”,还是以軍事实力为后盾,以美日同盟为基轴,以军事威慑为底线,以接触交往为补充来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需要对此作出明确选择。冷战后一系列事态的发展证明,美国人选择了后者。

  美国人认为,一国的实力越强,越容易自行其是,不听它的指挥,与之发生摩擦。在衡量一国实力的时候,美国当然会计算它的领土、人口及自然资源这类静态因素,但更注重的,是其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这类动态因素。增长越快的国家越易于动摇现有的国际力量对比,挑战现存国际秩序的主要得益者。

  中国人口众多,领土庞大,中国人聪明勤劳,苏联解体后,中国又是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不管中国改革过程中引进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愈来愈多,也不管事实上即使到21世纪中叶还是中等发展国家,美国的主流势力仍将中国当作头号潜在的对手。因为目前排名第二、三、四、五、六位的日、德、法、英、意都无赶超美国的潜力,第八位的巴西和被挤出十位以外的俄罗斯无论在资源抑或在人口和发展现状上都无法同美国匹敌。美国为了自己利益想提前遏制中国使其不能成为美国真正的对手。

  在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或“头号敌人”)的情况下,美国对中国的主要战略考虑是:防止中国进一步成长为与美国同等级接近的战略竞争者;防止中国在亚太地区向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利益挑战;防止中国与其他地区竞争者结成可能的联盟。

  美国国防部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在200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年度报告中,首次将中国列为“潜在的对手”;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美国一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执行所谓《与台湾关系法》,欲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体系(***),严重、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助长了台湾当局“挟洋自重”,抗拒统一的的心态;同时,美国以中国的人权为借口不断在“三(台、疆、藏)独”、“宗教自由”(包括**功和“地下”教会)等问题上发难,攻击中国。

  美国在长期战略上以中国为“假想敌”,实行所谓“软围堵”中国,以尽可能阻遏中国进一步兴起,维持美国在“后冷战”的唯一“超强”地位,维持美国资本主义对世界的优势,显然已是美国精英势力的基本战略取向。

  美国对华一个长期不变的根本性战略目标就是遏制中国走向强大。克林顿任总统时采取的办法是实施接触性遏制,即软遏制。而小布什总统时代的政策则似乎更倾向于硬遏制,即武力遏制。 小布什总统在9·11后明确说过:凡不是美国朋友者都是敌人。

  小布什总统当今所确定的关于美国敌人的定义是:“任何持有或谋求对美国具有威胁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都是敌人。”这个定义的潜台词是:只有美国有权拥有和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罗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是一个百分之二百的反华分子。这位冷战高手迄今依然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问题。副总统迪克·切尼负责以副总统为中心的国家安全和情报会议,他和拉姆斯菲尔德一起被美国媒体评论为美国两个最强硬的“鹰派”分子。他们和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兹组成了白宫外交和防务政策上的“铁三角”,强烈主张推行对华强硬政策。

  布什政府目前正在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调整。美国将推行“新军事战略”,著名的鹰派人物,“当今美国政府的思想家、战略家”,美国现任副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是炮制这一“新思维”的核心人物之一。布什在1999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第一次称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而这一提法的始作俑者正是沃尔福威茨。在他的主导下,最近五角大楼完成了《2025年的亚洲》研究报告。该报告强调,中国将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最大威胁,美国若要继续在南亚和东南亚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解决在这些地区没有前沿作战基地的问题,还必须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联盟以约束中国。

  美国右派报纸《华盛顿时报》2001年8月28、29日连续登载了该报反华军事记者葛茨采访沃尔福威茨的长篇报道。这位五角大楼的二把手说,“我认为,对中国的正确看法是,这个国家将在未来半个世纪———甚至头25年———几乎肯定会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按照历史的标准来衡量,这是非常快的发展速度。”沃尔福威茨说:“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将密切关注中国政策的走向以及中国发生的变化。”

  沃尔福威茨还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称如果中国“低估了美国阻止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中国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会全力执行《与台湾关系法》赋予我们的职责,总统先生已经明确强调了这一点。如果中国认为他们能够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他们将是大错特错。”[6]

  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及其在亚太地区地位的上升,使得美国国内一些右翼保守势力深感恐惧。他们担心中国的强大会损害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利益,为了给自己寻找扩军备战遏制中国的理由,并拉拢盟友为其助阵,美国人因此千方百计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

  主张“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家”,主要是来自美英的一些政治学者。这些人极力认为中国是美国未来最大的敌人,这些政治评论家甚至鼓吹21世纪的战争将是因受中国威胁而引起的。

  综合起来,认为中国威胁亚太国家的主要论调有:

  中国是一个不满现状、满怀挫折、受过150年历史耻辱的国家,因此,中国会试图改变国际现状,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威胁论学者认为中国要改变国际秩序,恢复过去中国历史辉煌时代如郑和七下西洋的时代,使整个东南亚成为中国势力范围之内。换句话说,中国威胁论者认为中国有大中华沙文主义思想,因此,对未来全球和平是一种威胁。

  甚至,中国在40年以后,人口将增到16亿,因此,中国人也是未来的“黄祸”。

  中国经济今后每年保持7%到9%成长,将加强中国的军力与国防费用,因此,40到50年之后,中国将崛起成为经济与军事强国。如果中国继续不满现状,将会对未来的国际秩序与和平产生重大的威胁。

  他们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好战,有用武力来对付邻国的倾向。例如,中国的志愿军在1950年参与韩战;1962年攻打印度;1974年用武力打败南越,把越南从南中国海的西沙群岛赶出去;1978年对越南在南沙赤爪礁动武,后来在南沙占领七个岛礁;1979年2月攻打越南北部,“教训越南”占领柬埔寨和搞苏越军事联盟;1996年2至3月之间,发射导弹威胁台湾。

  他们认为中国可以随心所欲加强武装,购买高度杀伤力的新型武器,而日本却不能如愿以偿地增加国防开支。日本宪法规定,其国防开支只可在国民生产总值1%之内。如果日本不断地增加国防开支,将会引起邻国的非议。如果这个不平衡的局势不断地发展下去,未来的日本将视中国为不可抗拒的威胁,咄咄迫人,使日本不得不重振军备,应付中国的威胁。

  中国威胁论学者还认为“一党独大”的中国领导人性好攻击。60年代的中国在毛泽东领导之下,鼓吹文化大革命,向第三世界输出革命都加强了这一印象。

  最后中国威胁论者认为中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的国家。如果中国内部发生重大的权力斗争,就会使中国采取激烈革命式的外交威胁到东南亚安全。[7]

  芝加哥大学“重量级国际关系学者”米尔斯·海默2000年在一次战略研讨会上说,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3个强国中,日本人口数量仅仅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其离岸岛国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难以在亚洲大陆立足;而俄罗斯由于人口、经济问题和需要关注欧洲,也不可能主宰东亚。这样,有潜力成为东亚地区霸主的就只剩下了中国。米尔斯·海默危言耸听地说:“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带来的威胁将是前所未有的,它将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和二战时的日本帝国、纳粹德国甚至前苏联。”

  “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们似乎觉得从经济角度入手,更能煽动某些国家或某些人对中国的恐惧。于是,他们费尽心机,编造种种谬论,似乎中国穷了是“威胁”,富了也是“威胁”。

  2001年9月美国陆军军事学院院刊登载的一篇文章称,中国的资源需求对世界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原油和粮食价格上涨,而较落后国家受到的打击将会比较严重。文章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对资源的庞大需求,“中国可能为资源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以南海为例,“中国宣称南海为中国所有的主张,不仅涉及主权,也牵涉到对天然资源的争夺”。“对原油和粮食的需求使中国越发认为世界秩序不符合其利益,因此北京可能在许多国际议题上更趋强硬。中国对外要争夺资源,就必须扩充舰队,在全球掌握战略据点,抗拒西方国家的干预,展现他们不惜与美国作对的态度,并与立场一致的国家结盟。”文章认为,若要维持目前世界秩序,就不能光靠对中国进行劝说和消极的“围堵”来化解与中国的冲突。
还有另一种论调认为,中国现在是“吸收外国投资的海绵”。美国有媒体报道称,在20世纪90年代初,流入东亚(不包括日本)的直接投资只有20%被中国吸收,东盟则吸收了50%,但现在这一比例正好倒过来了。“只要中国大陆和美国不发生严重的冲突,而中国大陆又能提高其教育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中国肯定能在50年后成为一个比日本大5倍甚至10倍的经济体。

  按照美国人的逻辑,有了这么多理由,遏制中国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二十世纪的历史表明:一旦美国认定某国为其首要敌人,它就有意并且有能力动员强大的资源去对付这个敌人。为了搞垮“头号敌人”,美国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不惜与它的次要敌人联手。例如,为了击溃纳粹德国,美国与斯大林的前苏联结盟。击败德国后,立即又把前苏联确定为“头号敌人”。为了对付前苏联,美国又不惜与红色中国联手。

  美国击败德国打的是热战,人员伤亡代价沉重。它与前苏联打的是国力消耗战——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与对峙,最终苏联退出了第一世界。现在,美国正运用它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在战胜前苏联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要像搞垮前苏联那样拖垮中国,而台湾问题就是事半功倍的筹码。

  二十一世纪初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危险的时刻。一方面,美国会继续在中国周边制造日益巨大的战略压力,迫使中国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战备;另一方面美国会收紧对中国的高科技转移——《考克斯报告》是最明显的信号(考克斯先生在多年前就献身于搞垮前苏联的冷战斗争,与共产党国家打交道的身手不凡),缩减中国汲取国际科技资源的机会。这两手的综合作用就好像是要弄一只口袋,扩大它的破洞,扎紧它的袋口,它不早枯竭才怪呢!资源远比中国丰富的前苏联在五十年里就是这样被活活拖垮的。[8]

 围堵中国

  中国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步增大,对美国霸权构成的威胁也在增加。美国估计,政治上,中国在21世纪初将成为东亚地区的“头等政治大国”;经济上,有可能在2020年前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军事上,中国可能成为冷战后新的军事强国,逐渐向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军事存在提出挑战。因此,近年来美多次明确提出“2015年前后,中国和俄罗斯有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战略对手,对美构成意想不到的严峻挑战”,并认为中国“更有可能成为挑战者”。

  因此,美对华一方面采取了全面接触政策,积极寻求与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试图通过接触和交往来影响和改变中国,将中国“纳入国际体系”,规范中国的国际行为;另一方面又着眼中国的崛起可能对美构成的各种威胁,主张对中国进行必要的牵制、防范和预防性遏制。[9]

  美国要独霸世界,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亚太新秩序,不仅通过鼓吹“中国威胁论”为其扩军备战制造舆论,而且通过联盟形式,将其在亚洲的众多盟国拴在自己的战车上,加紧在我周边进行战略部署,已逐步形成针对我国的战略包围圈。

  目前美国正在加紧构建针对中国的军事攻防体系。其主要措施有:继续维持和拉紧由日本列岛、韩国、琉球群岛、台澎列岛、菲律宾群岛为核心的第一岛屿锁链;此外,加紧拉拢印度和印度尼西尼,进一步完善这条所谓“太平洋锁链”;并通过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发展不同层次的军事合作关系,企图重返东南亚;利用美日安保条约在西南方向重点保证1000海里海上通道的安全,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被划入美日防卫的区域之中;以美日为核心,构建***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同时,把台湾、韩国、澳大利亚等纳入这个体系之中;利用日本和韩国军事基地扩大美军装备的部署类别,重点是加强巡航导弹、远程隐形轰炸机、航空母舰、核潜艇、岸基航空反潜兵力的部署。同时,对中亚国家和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渗透也明显加强。旨在在我周边打入“楔子”,加大对我的“战略遏制”力度,使我在“谋篇布局时相士不全”,在“行兵布阵时首尾难顾”。[10]

  自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一直是以欧洲为重心,并与苏联阵营展开建基于意识形态的冷战围堵。及至九十年代苏联瓦解,美国的战略部署开始步入后冷战过渡期,其主要目标就是确立美国一极霸权、对付那些不合作的地区性“流氓”国家,为此美国特别强调“同时应付两场地区战争”的军事方针,务求令美军有能力同时在海湾及朝鲜半岛作战。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兴,美国的军事外交部署出现战后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高官的言论和多份政策文件,便揭示了这个战略部署变化,美国国防部2000年发表的一份名为《2020年远景》的报告,便指出“两条战线策略”已经过时,表示会彻底改变过去几十年先重欧洲的方针,将军事部署改为亚洲,并暗示会以中国作为主要针对目标。事实上,克林顿政府末期已明显积极调整全球战略,对中国作出针对性部署。[11]

  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冷战结束10年来,在欧洲已经没有能够对美国具有挑战性的军事力量。俄罗斯虽然余威尚存,但已经是日薄西山,没有与美国争斗的资本。由于普京的务实外交及美俄互不为敌手的承诺,致使美国根本就不把俄罗斯再当作是主要威胁。科索沃战争后,南联盟不再与美国作对,而且正在积极争取加入北约。基于这样的判断,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即把战略重心从传统的欧洲方向转向亚太方向,主要是聚焦于东亚地区,具体讲就是针对中国。[12]

  布什政府上台后,公开宣称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者,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又宣布将把美国的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向亚洲,美国政府的一些智囊组织也推波助澜,纷纷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报告,公开将中国视为美国未来的敌人,并建议美国政府据此制订一套围堵中国的策略。五角大楼综合评估办公室主任马歇尔提出一份题为《2025年亚洲》的报告称,无论中国今后成为“民主社会”或是成功地转型为市场经济,美国都已决定视中国为未来的敌人。兰德公司发表也一份题为《美国与亚洲:朝向一个新的美国策略与武力态势》的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接触与围堵”交叉运用的策略。

  2001年5月15日,以布什的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主任扎勒米·哈利勒扎德为首的一个专家小组发表一份有关美国亚洲新战略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为了应付亚洲地区的新挑战,美国必须开始构建一个相互协调的综合性的亚洲新战略。报告说,在政治和军事安全领域,美国的亚洲新战略应由四个方面组成:首先,美国应深化并扩展与亚洲传统盟国之间的双边安全联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多边伙伴关系。其次,对于亚洲地区目前尚不属于美国盟国的主要崛起国家和关键性国家,诸如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美国应采取力量均衡战略;同时与这些地区大国,尤其是对美国战略利益挑战性最小的大国,发展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再者,美国务必处理好可能诱发武装冲突的地区热点问题。最后,美国应推动所有亚洲国家展开安全对话,并促使这些国家逐步构筑一个多边安全框架结构。报告说,为了推行亚洲新战略,美国应对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进行重大调整,包括将地区军事部署的重点由东北亚向南方转移、发展和完善与盟国的军事安全网、将关岛建设成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中心、加强海空联合力量、发展远程作战能力等。至此,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政策正式出笼。[13]

  战略重心转移之后,美国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反华包围圈方面,以便在战略上对中国形成围堵和遏制之势。有专家指出,美国正在联合其盟友构成围堵中国的两道“岛链弧线包围圈”。第一道是连接千岛群岛﹑日本﹑台湾﹑东协和澳新﹔第二道以美军正在兴建核潜艇基地的关岛为中心﹐并利用英国在印度洋中部的迪戈加西亚岛海军基地﹐“有效瞄准中国西北内陆”。[14]

  具体表现在,在我东南方向,积极建立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四个亚太盟国组成的“亚太小北约”。共同防范中国。

  2001年7月,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美国将放弃在欧、亚两个地区同时打两场战争的战略,新军事战略将战争准备的重点转移到亚洲,以应付该地区可能出现的“有损于美国家利益的安全隐患和重大事态”。 新的战略重心主要聚焦于东亚地区,具体讲就是针对中国。拉姆斯菲尔德在赴澳参加澳美防卫与安全部长级会议之前说的明白:美国应该在亚太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以“遏制来自中国的威胁”。[15]

  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政客甚至认为,包括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在内的美国的亚太盟国“都有义务协助美国保护台湾的安全,而最终目的则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

  美国利用日本和印度对中国壮大的疑虑,鼓励他们合作围堵中国。对美国来说,日本和印度是围堵中国的最好配搭,皆因日印两国都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争议,另两国均对扩大地区事务影响力颇有野心,有意与中国一争雄长。从战略观点看,日本和印度一个在中国之东一个在中国之西,将逼使中国军队难以同时兼顾,必须分散部署。

  日本对中国的忌惮近年已颇为明显。有日本官员扬言,中国提升军力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正驱使日本考虑是否应重新审讯对华的经援贷款。美国军方人士认为,美国的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向亚洲,意味着日本将成为亚太地区安全机器的核心。日本的地理位置为履行美日安保协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为了充分利用日本这枚“棋子”围堵中国,美国极力鼓励日本支持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日本政府虽未明确表示支持,但“对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表示理解”。日本方面还称,“日本面临着包括朝鲜导弹在内的弹道导弹的威胁,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日本防卫政策上的重要课题。”因此,日美双方决定共同推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研究。美国还私下鼓动日本修改修改和平宪法中禁止日本参战的第九条。美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在日本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日本内部在集体防卫问题上缺乏一致意见,这是强化美日同盟的一大障碍。”[16]

  在美国的极力鼓动下,澳大利亚表示,有可能允许美军利用其松树峡口的卫星中继站,这意味着澳大利亚的某些设施有可能被美军纳入其导弹防御计划之中。美国可以利用松树峡口的卫星中继站,来传输有关导弹发射的信息。[17]

  在我西南方向,美国不断拉拢印度、越南、菲律宾(其参议院已于1998年5月25日二读通过美菲军事协议,使整个菲律宾成为美国的军事基地。)、新加坡、中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主要是租用军事基地,以便构筑和缩小对华包围圈。

  印度长期以来把中国视为亚洲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并不断扩充军备,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验,企图成为地区军事大国。印度官员曾私下告诉华府,中国的崛兴,将自然地令到印度和美国成为盟友。美国军方人士认为,印度的战略地位对美国实施亚洲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美国可利用印度和中国在边境和其他问题上的分歧,利用印度国内部分政客持有“中国威胁论”的心态,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构成一种牵制,迫使中国将更多的战略资源西移。9·11后,美国已全面撤销对自1998年以来对印度实施的经济和军事制裁,印度方面则突然改变了过去一直反对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立场,宣布印度将支持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印度官员表示,印美正致力于商讨建立一种全新的全球安全体制。《华盛顿邮报》报道指出﹐印度是首个毫无保留正面肯定布什的发展导弹防卫演说的国家﹐甚至比美国自身的传统盟友还走得前。美联社报道说,“全世界两个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和印度之间的冷战敌意正在迅速解冻”,预料“两国将加速发展战略伙伴关系”。[18]

  除了拉拢印度外,美国军事战略的另外一招是直击中国的软腹部——南中国海,利用南中国海周边国家与中国在此地区的主权争端,唆使、挑动它们与中国纠缠,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租用军事基地,从而不断军事渗透南中国海。

  南中国海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是联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走廊。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分别在菲律宾苏比克及克拉克和越南金兰湾驻有海空军部队,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南中国海地区一度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南海地区实行战略收缩,美军也相继撤离菲律宾克拉克和苏比克湾海空军基地,南中国海一时“风平浪静”。但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调整其亚太战略及南海政策,逐步增强其在南海地区军事渗透的力度,整合其对我防范、遏制的“岛屿锁链”,南中国海再次“阴云密布”。

  冷战时期,美国的基本对外政策是反对苏联扩张,其南海政策也直接服务于这一大的目标,在南海诸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基本持“中立”立场,不支持任何一方的要求。1974年,中国和南越在西沙群岛发生军事冲突,中国政府在保卫西沙群岛时被迫采取军事自卫行动,在打败南越海军的挑衅后收复了金银、珊瑚和甘泉等岛屿。南越政府在军事上遭到失败后曾向美国请求帮助。当时美国在南越和南中国海地区驻有很强的军事力量,但却表示无意卷人这一争端,它的舰队也没有靠近冲突地区。

  克林顿时期美国政府关于南中国海问题的立场出现了新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开始把该问题看成一种“威胁”,并认为有可能演化成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第二个变化是,开始倾向于认为有关南中国海问题挑战或威胁是中国引起的。美国南中国海政策的第三个变化是,对解决南沙纠纷表现出明显的干涉倾向。

  1996年11月下旬,美国总统克林顿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强调美对亚太地区的安全承诺,重申将保持美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继续以传统双边联盟为主,多边安全机制为辅构筑亚太安全体系。为此,美在1998年底发表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指出,美在战略布局上继续把亚太地区作为美全球战略的重点,而美军在东南亚建立勤务支援设施,有利于维护美的战略利益,并可加强美向该地区乃至海湾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美在重申美日同盟仍是其亚太安全战略基石的前提下,表示将进一步重视并扩大与东南亚国家在“军事互访、联合演习、后勤支援、训练安排以及军售”等领域的合作,并以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大力提高美军在东南亚“威慑地区冲突、对危机作出灵活反应”的能力。

  美国为寻求东南亚国家对其在该地区军事存在的支持,频繁派出军事高层官员赴东盟国家进行访问。美国国防部长、参联会主席、太平洋总部司令、太平洋空军司令、太平洋舰队司令和第七舰队司令先后出访了东南亚部分国家,其中国防部长科恩仅1998年以来就四度出访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期间重点与上述国家军政领导人就拓宽双边军事合作渠道,提升军事合作关系以及南沙等问题交换意见,向东盟国家强调美在亚太地区保持驻军的必要性,重申美维护该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承诺,希望东盟国家继续加强与美在防务和安全方面的合作关系。

  目前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已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获得这些国家的基地、机场、港口、维修补给和后勤保障设施的使用权。1999年5月菲律宾国会批准了《美菲部队访问协议》,菲律宾苏比克和马尼拉港开始对美舰开放。1999年11月,美与新加坡达成了一项军事准入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军舰(包括航母)从2000年起可使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目前新加坡的森巴望基地已成为第7舰队的后勤基地,樟宜正在建造一座能容纳航空母舰的新码头,2003年竣工后将成为美军在东南亚最大的海军基地。美还与马来西亚达成了“开放天空”协议,与文莱达成了“允许美军舰机进入辖区”协议。印尼和马来西亚同意为美舰提供舰船修理设施。泰国同意美军在泰储备战争物资,并提供军队过境权。美国继续与印尼商讨租用纳土纳和比亚克岛为军事基地,并多次与越南蹉商,希望使用金兰湾海军基地。如果美国的上述计划得到实施,将会完善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体系,并在中国南部海域形成一条巨大的“封锁链”。这些基地设施,不但能为美军提供战争补给,还可作为发起军事进攻的前进基地。

美在加强同东南亚国家发展军事关系的同时,利用东盟国家与我存在领土、领海主权争端,大肆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填补真空论”,迫使东南亚国家开展军备竞赛,并寻求美的安全保护。
为“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近年来美频繁与东南亚国家举行各类规模不等的联合军事演习。仅1999年,美军与南海周边各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就多达14次。2000年,美国与东南亚国家联合举行的重要军事演习有:美菲“肩并肩2000”、美泰新“金色眼镜蛇2000”、美盟“卡拉特2000”系列双边演习等。[19]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崛起,美现已将我看成其称霸世界的主要威胁,逐步将亚太战略重心南移和西扩,加大对台湾和南海两个热点问题的干预力度,把它们作为遏制中国的两条重要杠杆,并加强与东南亚和中亚等我周边国家的军事联系,对我形成合围之势。

  2001年3月23日,以“小鹰”号航母为核心的美国第七舰队战斗群缓缓驶入新加坡樟宜码头,庆祝美军海军基地改建一期工程完工。落脚新加坡后,第七舰队能控制的范围就大大向南延伸了。美军及其盟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布阵,已经势成了一条东北起日本,西南达马六甲海峡的“常山之蛇”——“蛇头”是日本,“蛇身”是台湾、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东南亚国家,“蛇尾”则是新加坡——以第七舰队为流动兵力,再加上关岛美军的随时支援,美军及其盟军在太平洋完全可以做到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

  再深入一点看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兵力部署,就可以发现这条“常山之蛇”势力的强大:驻军15万人,设立军事基地256个。这样庞大的军力,甚至超过美国驻欧洲的兵力:10万驻军,228个军事基地。这表明,美国已经将其全球战略的重心,真正地从欧洲转向了亚洲——在北约东扩完成前,美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西太平洋地区“东扩”的任务。

  日本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主要战略盟友,位于“常山之蛇”的蛇头位置,在冷战时期起到的是西边制约中国、朝鲜,北边抵御前苏联的地位,冷战结束后,这个“蛇头”的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目前,美国在日本有近4万驻军。1997年,美日签署防御合作指针,将保安区域扩大到“周边地区”。而美国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也定下以美日为轴心的发展方向。

  将“蛇尾”设置在新加坡,美军用心良苦。放下马六甲海峡钳制太平洋、印度洋要冲的地理位置不说,第七舰队将基地设在这里可以说是绝对安全。由于美国早已和东南亚诸国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来自周边地区的军事威胁微乎其微。2003年樟宜港设施全部完工后美国海军在世界主要大洋海域上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战线。

  “常山之蛇”最薄弱的环节不在七寸,而应该是“蛇腹”。如果“蛇腹”无法顶住首轮攻击,“蛇头”、“蛇尾”再灵活也无法及时救护,之后将面临被逐一击破的命运。所以位于“蛇腹”要害的台湾是美国最希望加强的地区。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向台军售。除此之外,近年来,美军还加强了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东南亚国家的联系,通过签署军事合作协定,获得了在这些国家的基地和港口停泊军舰、起降飞机的权利,以此形成有一定纵深的战略大后方,对“蛇腹”形成强大的支持。[20])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001年夏天,美国民间机构国防资讯中心主任布莱尔称,他建议政府把战略目标从俄罗斯转向中国,把对准俄国的核武器减少一半,对准中国的增加一倍。为因应这种转变,美需将把更多“三叉戟”潜艇部署于美国西海岸,并在关岛部署B-2轰炸机。[21]

  事实上,最近几年美国已经开始在亚太地区按此模式投子布势。

  美国防部证实,2000年8月,美军已在其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关岛安德逊空军基地部署了63枚攻击范围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AGM—86B型机载巡航导弹,还决定派3艘“洛杉矶”级战略核潜艇到这里常驻,使美国战略轰炸机有能力“在12小时内攻击亚太地区任何地方”,这是美首次在本土以外部署此类高性能的武器系统。美国在关岛部署战略轰炸机和核动力攻击潜艇,矛头直指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是为未来介入台海危机和南海冲突作准备。

  关岛是美国的海外领地,位于北纬13度26分、东经144度43分,是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最大、最南端的岛屿。它东距夏威夷群岛6000多公里,离日本、澳大利亚均约2000公里,是美国与远东、东南亚和澳大利亚间的海空交通和通信枢纽。

  关岛距离菲律宾二千四百公里,是美国最接近亚洲的前沿基地。鉴于一九九一年海湾战争经验,美军深刻体会“前沿部署”的重要。当年若没有德国和西班牙开放其军用机场,作为美国空军运补物资至战区的中转站,美军将难以对海湾危机做出快速反应。

  关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521年,葡萄牙人麦哲伦首次发现关岛。它1565年被西班牙占领,1898年又被美国所占。从此,关岛成为美国的领地,美军开始在此建立基地。1941年,关岛被日本占领,1944年被美军夺回。

  关岛地处西太平洋的中心,扼亚太地区的咽喉,与美军东北亚基地群、东南亚基地群等30多处基地构成一线基地网,并处于重要位置。关岛素有美国“海上长城的心脏”之称,它是美海军各类舰艇编队,尤其是航母编队进入西太平洋的必经之地。美国的战略轰炸机从这里起飞,可以在12小时内抵达亚太地区各国的领空,到朝鲜半岛只要5个小时,到中国的台湾仅需3个小时(从美国本土起飞到朝鲜半岛和台湾需要20多个小时)。 美军在关岛主要有三大基地,即阿普拉海军基地、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和阿加尼亚海军航空站。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大型空军基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等历次战争中,美国战略轰炸机均以此为出发基地。美国空军在关岛部署了约占其和平时期总数1/3的63枚AGM—86B型空射巡航导弹,可见其对关岛的重视。[22]

  美军把AGM-86C型空射巡航导弹部署在关岛,是该型导弹首次部署在美国本土之外,它主要由B-52G型轰炸机搭载,飞行时速为八百公里,B-52战机从关岛起飞后二小时空射AGM-86C,能在一个小时内打到中国大陆领土。

  AGM-86C巡航导弹以攻击重要战略设施为主,包括发电厂、输电设施和军用通信场站等。在近十年美军参与的各项大型战役中,该型导弹均扮演第一波攻势的主力,达到突袭对方神经中枢系统的目的,让对方的雷达通讯功能丧失而陷入“盲聋”被动状态,展现“远程精确打击”的威力。[23]

  B-2隐形轰炸机是美国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B-2A隐形战机是从美国本土起飞,历经三十个小时才飞抵南斯拉夫上空。该战机若部署关岛,数小时内可飞抵西太平洋盆地外缘。
B-2A是美军性能最佳的战略轰炸机之一,1999年在科索沃战场首度曝光。美军虽出动六架,但它投掷的六百五十枚的JDAM炸弹发挥罕见命中精度,摧毁目标数达到北约摧毁总数的10%以上,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就是被它击中。

  B-2A可对点状目标实施精确攻击,精确度在十公尺以内,且不太受气象条件影响。它善于攻击重要指挥据点和机场跑道,以阻止对方飞机起飞应战。美军把它部署在关岛,显然是企图在首波攻势中压制中国的指管通情系统和机场,让中国先进战机飞不起来。[24]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美国的对华战略——遏制中国(下) [cod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luohongencode("美国攻击型核潜艇从圣地亚哥驶向夏威夷珍珠港需三天半,从珍珠港到关岛需要五天。亚太一旦有事,以美军有限的攻击型核潜艇是难以做出及时反应。而美军核潜艇从关岛出发,到中国大陆沿海、台湾和菲律宾周边只需2—3天。在现代战争分秒必争的今天,美国海空军以关岛为部署基地,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将使美军在未来战争中掌握较大的主动权。难怪美军太平洋潜艇部队发言人日前表示,“洛杉矶”级核潜艇来到关岛将“大大加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应变能力,并将美海军的活动中心转向亚太地区”。[25]

  美军在关岛部署攻击型核潜艇,让解放军最难以防范。因为潜艇隐蔽性和突击性高,而且,美国“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经过改良后,它的远程反潜导弹能接近二百公里、反舰导弹能接近五百公里,并能对二千五百公里外实施陆地攻击。

  除在关岛强化空军战力,美国海军方面也做出相应的部署。据解放军掌握的资料显示,美国海军计划在关岛部署三艘大型两栖战舰,其中“塔拉瓦”级两栖战舰可运载三千名海军陆战队,并能起降约四十架战机,状似一艘中型航空母舰,是美军吨位最大的两栖攻击舰。两栖战舰具有强大突破和快速部署的能力,美军在关岛做出如是部署,显然是企图对解放军进行登岛作战产生吓阻力。[26]

  2002年5月15日,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表了一份由美国国防部赞助的“美国与亚洲”战略研究报告,赤裸裸地建议美国把亚洲驻军重点转移到靠近台湾的地方,以方便其对中国实施军事讹诈和武力阻挠中国的统一。报告毫不掩饰地提到琉球群岛南部一个叫“下地岛”的地方,认为是实现其军事图谋的上选之地之一。

  下地岛位于东经125度、北纬25度附近,距离台北不到250海里。岛上有一个建于1979年的飞机场,它拥有一条3000米的跑道,可供大型客机起飞降落,主要作为日本航空、全日空等航空公司飞行员的训练基地而存在。

2002年4月28日,前往菲律宾参加联合演习的驻冲绳美国海军13架军用直升机和加油机途中无视冲绳县要求其自律的请求着陆该机场,回途又再次登陆。5月,兰德公司就在它的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下地岛机场有作为空军基地使用的可能”。5月22日,驻冲绳美国总领事意味深长地前往视察该机场。

  在日的美军基地虽然持续经历着要求返还和缩小的过程,但出于防范和围堵中国的战略需要,美国似乎已经不惜代价瞄上了下地岛这样的更靠近台湾的岛屿。兰德公司的报告指出:为了在台湾海峡周围的重要地区取得一个据点,华府也许可以付出撤离或削减驻冲绳海军陆战队的代价。[27]

  所有这些军事部署,都清楚地体现了美国的军事企图,即:确保具备对中国进行战略核威慑的能力,确保对中国本土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确保在东亚地区始终掌握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的能力,确保对海上、水下和空中目标、特别是来袭导弹等进行打击和拦截的能力。[28]

  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美国可以构筑由“美日核心”、美国盟国以及“周边友好国家”建立的三层安全网。这个态势带给我们的,即使不是立即的威胁,至少是巨大的战略压力,使我们在亚洲的安全空间受到很大压缩。这和北约东扩给俄罗斯带来的态势是相似的。[29]

  以台制华 ——台湾是最佳筹码

  台湾问题,从历史上看,它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晴雨表,也是两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从现实来看,它又是美国的一张王牌,在其对华战略中有着异乎寻常的价值。

  纵观“台独”的形成和发展史,可以发现,虽然日本是“台独”的开山鼻祖,但是其发展壮大基本上是在美国。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岛内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是去美国,去日本的越来越少。再加上联合国在美国,而且美国影响力又比较大,“台独”势力为了能够得到美国和联合国的承认,所以就把重点慢慢向美国转移。

  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变发生之前,有一部分台湾人向驻美国的台湾官员提出一个文件,要求台湾由联合国托管,或者建立一种自治机构。当时美国很犹豫,因为对蒋介石政权美国是支持的,但是也在观望中国大陆到底会不会被共产党控制。所以,当时美国派到中国的巡回大使威德曼公开拒绝了托管的要求。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的政策就改变了,美国杜鲁门政府公开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论”,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台独”分子的主要诉求。这就是为什么说美国是靠山的主要原因。

  此外美国提供了“台独”生存的土壤,如避难等。主要的“台独”组织都在美国,中心也在美国,“台独”联盟是1969年讨论,1970年元旦成立的。还有一个就是美国为“台独”分子提供实质性的,包括经济、军事的支持。这些都说明,美国是“台独”的一个最大靠山。“台独”分子之所以敢于嚣张,最大的依靠就是有美国的保护。

  从战略的角度看,国际冷战开始以后,美国不能够把新中国政权纳入到它自己的体系之内,于是借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出兵台湾海峡,最终阻挠了新中国政权解放台湾;后来又通过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以及在台湾海峡的美国军队,阻挡了中国统一的进程。到了70年代,中美建交以后,美国又搞了一个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当局出售武器,直到今天。在这个问题上,真正阻挠中国统一、使“台独”坐大的,就是美国。[30]

  二战结束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台湾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共产党占领台湾,那将对美国的战略地位十分不利;大陆被共产党控制,美国将不可能在战争期间长期获得中国大陆沿海的港口、空军基地和铁路;所以台湾作为停泊军队、控制海空作战能力的军事价值,变得尤为重要;而一个不友好的政府控制台湾海峡的周围海域,也将会对美国在日本、琉球群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利益构成威胁。

  为此,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如果可能,美国应利用外交和经济手段防止共产党对台湾的控制,而一个非共产党的政权对美国的军事安全利益是极具价值的。用麦克阿瑟的著名词句来说,“台湾是美国远东防线不可分割的部分,如被共产党掌握,它就像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供应站,其位置对苏联完成其进攻极为理想”。[31]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行动并不限于朝鲜半岛。对朝鲜和台湾的入侵行动是同步实施的,侵台构成美国参战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6月27日即朝鲜内战的第三天,中国还未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美国就以举世罕见的效率双管齐下,向朝鲜和台湾一起出动。杜鲁门总统一方面命令远东美国海空军对韩国军队提供“掩护和支持”,另一方面宣布派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侦察巡逻”,并且一反自己不到半年前的立场,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美国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一系列占领台湾的后续军事行动:海军第七舰队先后进驻基隆、高雄两大港口,空军第13航空队进驻台北空军基地,在台湾海峡组织演习,在台北设立隶属于远东美军总部的台湾地区指挥机构──“驻台考察团”……等等。若非蒋介石对美方的意图怀有戒心而持保留态度,美国控制的程度还要高得多。1950年的政治环境与1945年截然不同,中国并没有邀请美军前来会战日军。这些不速之客的举动纯属干涉内政,不仅干涉内政而且介入(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不仅介入内战而且入侵领土,是不折不扣的敌对行为。

  就美军占领台湾的意图而言,最明显的一点当然在于保护、支持与新中国处于内战状态的国民党,从政治方面遏制新中国。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美方在意识形态外表之下怀有阻止中国统一从而限制、削弱整个国家民族的动机,无论统一的力量来自国内何方。美国与大英帝国一样,传承安格鲁-萨克逊文化中传统的二元或多元机械平衡思想,在国内、国际事务上都惯于分而治之,如国内的三权分立、国际上的德国分治等。美国不断干涉世界各地的诸多争端和冲突,而且经常支持劣势的一方,自称“锄强扶弱”,人称“离强合弱”。稍有头脑的人都懂得,国家的行为不可能象西部好汉那样单纯,无原则地“锄强扶弱”,无非是感到其他强者“妨碍”了自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就有了建立世界霸权的雄心,并把亚洲划入其势力范围。它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中国是个上升的亚洲大国,有朝一日可能难以驾驭,因此从来不希望我们统一。国民党自大陆撤退后,台湾问题就成了美国制约中国最有效、最廉价的筹码。[32]

  进入冷战时期,台湾更成为美国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桥头堡,美国认为“只要共产党仍与台湾对抗,他们就不会向南部扩张”。因此,冷战时期,台湾对于美国的战略价值大大提高。

  冷战以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台湾在美国战略中的地缘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在实际上有所提高。许多美国人甚至因此主张重新武装台湾。他们宣扬“台湾对美国具有长久的地缘战略价值,因为它地处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之间,这两个海峡是连接东北、东南亚和中东的两条关键海上交通要道。一个强大的友好的台湾政府若帮助这些通道的畅通将符合美国利益。在失去了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湾海军基地之后,台湾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潜在的作战基地,是美国军事计划制定者所不应丢弃的战略资产”。[33]

  美国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异常狡诈。中美建交20多年来,两国关系此起彼伏,风雨不断,其根本原因就在台湾问题上。中国要统一,而美国政府虽然在口头上承认“一个中国”,但在实际运作上却在鼓励“台独”势力“以武拒统,以武求独”。台湾成为牵制中国 大量人力物力的廉价筹码。[34]

中美自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以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长足进展有目共睹。官方往来、民间交流、经贸关系等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毋庸讳言,中美关系的进程一直充满跌宕与坎坷,台湾问题一直是笼罩在中美两国关系上空的一片阴云,而美对台军售和美台军事联系问题更是台湾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台湾最大的武器供应国。

  1979年3月卡特执政时期,中美建交公报的墨迹尚未干透,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违反建交公报原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所谓《与台湾关系法》,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制造了人为障碍。

  1982年里根入主白宫后,在《与台湾关系法》的幌子下,美售台武器更是变本加厉,致使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危机。经过中方针锋相对的斗争和双方多轮的艰苦谈判,中美两国于1982年8月17日专门就美售台武器问题发表了1972年以来的第三个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但是,另一方面,里根却私下又对台湾作出了包括向台军售不设期限、不与中方磋商、不修改《与台湾关系法》等所谓六项承诺。

  1992年,老布什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总价值高达60亿美元,再次将中美两国关系推向了低谷。

  此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几乎年年都有交易,军售范围更是涉及海、陆、空三军领域,品种由飞机零部件到空中预警机、“爱国者”导弹、反潜鱼雷、主战坦克、反潜直升机等等,不胜枚举。

  在克林顿执政前期,实行对华全面扼制政策,但收效不大。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共和党关系密切)于1993年上半年发表了题为《结束美国对华政策的混乱》的报告,建议政府应该“ 永久性地和无条件地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但是,同时应该“使在台湾的中华民国获得更多的国际承认”。1994年5月,进步政策研究所(与民主党关系密切)发表了题为《重新开始:从最惠国待遇到面向未来的对华政策》,共提出了12条政策建议,其中的要害是:第一条,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第七条,通过“提高同台湾的关系”表明“对中国民主的支持”,包括内阁级经济官员的接触和“同北京探索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允许台湾加入联合国体系”的可能性;第十一条,在北京和达赖喇嘛之间,促进第三者的“调停”。这两个思想库的见解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直接导致了克林顿执政后期实行对华接触政策。
事实上,所谓对华“接触”政策本身也有最后要控制中国的潜在含义。“接触”一词是从英文“Engagement”译过来的。而“Engagement”就有“锲合”、“约束”等的含义。看来,美国人选择这个词,是煞费苦心的。

  正是根据这一两党共识,美国一方面于1994年5月宣布将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脱钩;另一方面却紧锣密鼓地“提高同台湾的关系”——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邀请李登辉访美;向台湾出售大量高性能武器。全力提升美台关系,加速台湾独立进程。

  据2000年7月25日《洛杉矶时报》透露,自1996年台海危机以来,克林顿政府不动声色地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关系,授权国防部与台湾武装部队进行战略对话,允许台湾军事领袖访问美国,非制服官员也可以就东亚的军事战略和台湾对外来侵略的反应等问题交流意见,“讨论范围从采购到政策层次不等。”1998年10月,台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唐飞实现访美。

  1995年夏天,为了打击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中国采取了中美建交以来第一次落地有声的行动,在台湾海峡及附近举行军事演习。第一次是1995年7月21日,第二次是8月15-25 日,第三次是10月海军诸兵种合成演习。美方的反应是,派“尼米兹”号航空母舰驶过台湾海峡,9月两架E-2T预警机运抵台湾,美国国防部制定台湾海峡危机“因应计划”,而台湾当局则大幅度增加防务预算,达到104.8亿美元。199 6年3月,针对台湾“总统直选”,中国又一次举行呈钳形攻击之态的军事演习,意在警告“台独”势力,并阻止李登辉当选。而美国则宣布“独立”和“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驶向台湾海峡。

  克林顿的对华政策是明打交道、暗中遏制;布什则是明打交道、公开遏制。

  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任以来,一改美国历届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所谓“模糊政策”立场,声称要“做所有需要做的事”,“协助台湾自卫”并宣布向台湾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美国与台湾之间的军事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美台军事关系进一步提升。

  2001年初,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披露,美国防部下属的国家安全局已经完成为期5年的台湾军事数据处理中心的升级工作,升级后的台军事数据处理能力是过去的10倍。报道还透露,长期以来,台军情部门收集的所有情报在经过粗处理后,都要通过卫星传至美国家安全局进行分析。近期,美还开始帮助台筹建代号为“精进计划”的大型卫星接收站,该接收站启用后,台可通过美军事间谍卫星,有效掌握我军事动态。

  在2001年4月的台美军售会议上,布什政府宣布将向台湾出售价值40亿美元的武器,包括4艘基德级驱逐舰、12艘P3-C“猎户座”反潜艇侦察机、8艘柴油动力潜艇、自动助推的“骑士”火炮系统、MH-53E扫雷直升机、AAV7A1两栖进攻型机动车辆、“复仇者”地对空导弹系统及关于“爱国者”反导弹系统的技术介绍等。这些武器中,包含了高性能的进攻性武器,这是20年来第一次,其数量也是1992年以来最大宗的军火交易。

  另据了解,2001年4月,美方宣布军售台湾八艘潜艇后,美军以太平洋司令部为主编成一个“美军售台潜艇专案小组”,由美海军一位少将转任文职负责,该小组已于9月底首度秘密来台,双方协商潜艇规格需求、工作进度等事宜。潜艇购案的先期规划为三年,包括选厂、构型设计整合、规格需求订定等。美方已于10月16日公开邀商参与,并选定潜艇构型与火控系统。三年后台与美方签约,随后开始建造潜艇。第一艘潜艇的建造工期快则6年,慢则9年,这样台湾最快能于2010年可获得美国军售的第一艘新型潜艇。

  就在“9·11”事件发生前六天的9月5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同意出售40枚AGM-65G空对地“小牛”导弹及相关设备给台湾,供台空军F-16战机使用。这种新型导弹有辉煌的实战纪录,以红外线导引,具有“射后不理”的能力,是专门对付大型目标,可增强台军的反登陆战力。在这笔军售价值1800万美元中,除了40枚导弹之外,还包括48具LAU-117发射器、10枚练习弹、各种零件、相关软件、以及训练设施、后勤支持项目等。如果装备AGM-65G型“小牛”空对地导弹,台湾的F-16战机将更有能力对抗两栖攻击。

  “9·11”事件后,美国虽然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但并没有忘记与台湾加强武器方面的交易。就在10月2,美国会参议院以99票对零票,通过2002年度国防部授权法案,允许美国总统出售四艘“纪德级”导弹驱逐舰售予台湾。售台“纪德”舰条款允许美国总统以出售方式转移4艘“纪德”导弹驱逐舰给台湾。

  10月26日,美国国防部又宣布计划出售36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给台湾,以强化台军的反登陆战力。在这笔军售中,包含相关系统、零组件、以及售后服务等,总价约5100万美元。这是美国该年第三笔对台军售,也是首次出售“标枪”导弹给台湾。过去四年,美国先后同意售予台湾多种导弹,有地对空的,如“刺针”及“拖式”等;有空对地及空对海的,如“鹰式”、“鱼叉”、“地狱火”、“小牛”等;还有空对空飞弹,如“AM120”等,但是未见步兵使用的地对地攻击导弹。1998年美军在阿拉巴马州测试“标枪”导弹时,以M60装甲车为目标,从500~2000公尺不等距离发射,结果创下6发6中的纪录。台湾方面要求采购40套“标枪”导弹指挥发射器、360枚导弹、以及模拟设施等。据有关方面分析,这项军售可提升台湾步兵侦搜,以及工兵的中程反坦克能力,并可提升与美军互通的能力。美国在宣布这项军售时,用了“可提升与美军互通的能力”一词,这是以往极为罕见。因为这个字眼隐含“联合行动”之意。由此可见,美国从军售项目就开始强化与台军的互通能力。

  继美国防部宣布将向台湾出售标枪反坦克导弹之后,10月30日,美国防部再次宣布向台湾出售近3亿美元的军机零部件。美国这次出售的项目都是空军现役使用的F-5E/F、C-130H和F-16A/B飞机及IDF经国号所使用的美国系统与次级系统的零组件。这是继美方上周末宣布出售台湾40套“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后,又一次公布对台军售案。布什此时宣布对台军售,显示布什政府既要与大陆进行联合反恐怖,但也不放弃在台湾的利益。正在台湾活动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也声称,美国不可能因与各国协同反恐怖主义而牺牲台湾的利益。

  “9·11”事件后的一段时间,美台军事合作尤为频繁。其表现如下:一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包润石11月2日表示,美国按照《台湾关系法》对台出售防御性武器的立场,不会因与中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而改变;二是台军高层人员11月3日透露,台高层已向军方下达政策性指示,要求军方在年底美台军售会议预备性会议上,向美方提出采购8~12套PAC-2plus“爱国者”导弹,以分别部署于台中南部的大肚山、高雄骆驼山;三是美国防部官员3日还私下表示,美军方对售台“阿帕奇”直升机的“决策环境”已明显改变,台明年有望购得;四是美国军方人士3日还宣称,五角大楼支持在美本土为台制造潜艇,美海军日前已秘密举行了招商说明会,准备重开传统动力潜艇生产线。

  另外,11月5日美方已原则同意出售M1A2型“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给台湾,以提升反登陆战力。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是美国陆军目前最负盛名的主力战车,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力发展的新型坦克,现已成为美国陆军的最锐利的一把尖刀。M1A2型主战坦克除越野速度及加速力异常优秀外,其攻击能力特强,在两千米距离外仍能发炮击穿七百毫米厚的装甲。坦克的主炮为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可发射贫铀穿甲弹,这种火炮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威力最强大的坦克炮,有效射程达3500米。M1A2型主战坦克还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令坦克具备了“猎—歼”一体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了坦克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追击猎物的能力。在防御性能方面,其保护装甲可阻挡强力穿甲弹的攻击,而弹舱及燃料箱的保护装甲更具备防核生化及抑爆能力。新坦克一辆售价大约400万美元。2001年4月台美的军售会议上,台方曾要求44辆,当时美方暂予保留,现在美方现已原则同意,实际数量和装备细节有待进一步敲定。[35]

  这次对台军售,售台的装备比周边几个小国全部海军家当加起来还多,虽没有卖“宙斯盾”,但8艘潜艇已尤其可怕。美国此举不但违背《八一七公报》,也有违美方自已声称的“防御性武器”精神。柴油动力潜水艇等明显带有攻击性特点,将大大加强台军的防空、反潜、水下、水面防御能力。记得印巴核试后,巴方面对显著的战略劣势,曾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后被外界爆光),而台湾何尝不想这么做,这次得到了8艘纯攻击性的隐型利器,加上在役荷兰的2艘,10艘现代化潜艇,不比中国的“基洛”039差多少,如果台湾想独立,完全可以先发制人,率先攻击大陆大陆港口内的军舰、民船、沿岸军事与民用目标,打大陆一个措手不及,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削弱大陆的登陆能力,别忘了台湾已经得到了美制AGM-84L型对海、对陆双重任务巡航导弹,台湾自己也研制成功了雄风IIE型对陆巡航导弹,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导弹潜射攻击离海岸只有500米的深圳大亚湾核电站,相信是防不胜防的,到时是否会看到浓烟滚滚的大亚湾核电站和正在港口内着火下沉的“现代级”的悲惨一幕呢?

显然,如果这些装备及系统全数配置到台湾三军,形成台湾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尤其指﹙挥﹚﹑管﹙制﹚﹑通﹙讯﹚﹑情﹙报﹚的系统与美方卫星联机后,台湾海军将直接纳入美国太平洋舰队指挥,成为美国对北京的第一道防卫链的最前沿。

  2001年10月,媒体还披露,台湾海军计划依照美军评估小组建议,与美方合作在台海周边海底绵密布置水下听音“海底音响监听栅栏”,以监视大陆潜舰活动。[36]

  最近美国正准备售给台湾长程预警飞机,使台湾能够侦知远在新疆的导弹发射。

  2002年2月3日,美国方面同意以300亿新台币的价格向台湾军方出售“铺爪式”长程雷达。同月26日,台湾宣布有意购买“阿帕奇”战斗直升机30架。并且,数目可观的台湾军购申请表正在筹划之中。台湾当局购买的各类武器,成为台湾军队“二代武器”的主要构成。

  在2002年2月布什结束访华之后,华盛顿向台北倾斜的步骤明显加快,3月,华盛顿多年来首次邀请台湾国防部长汤耀明前往访问;美国国防部在核机密报告中声称要在台海冲突中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布什在公开场合发生“台湾共和国”的口误;布什亲自签署国会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法案;美国国会两党议员成立“台湾小组会议”;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维茨再次声称美国要尽其所能协防台湾,等等。这些事件都是在仅仅一个多月时间里发生的,其密集程度相当罕见。

  2002年3月10号,台湾的汤耀明访问美国,和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一起,召开所谓的美台军事防卫高峰会。这在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是从来没有过的,根据中美建交公报,美国规定美台的军事主管是不能互访的,即使私下见面,也不能进入五角大楼。这次的突破,等于又给“台独”势力一个错误的信号。

2002年5月,美国会众议院在“2002——2003财政年度外交关系授权法案”中,要求美政府在移交武器和防卫服务时,应给予台湾“等同非北约重要盟国”的地位;美总统在美方官员与台湾举行军售会谈前30日之内应与国会就此问题进行磋商;美方每年至少应与台湾“副参谋总长”以上级别的官员在华盛顿举行一次对台军售会谈。[37]

  据不完全统计,中美建交、美台断交20年来,美国不断提升对台军售的质量和数量,共向台湾出售了高达三百八十多亿美元的高性能武器装备。美国在售台武器问题上,无论在数量、质量和性能方面,还是在时限上,都是对“八·一七公报”原则的公然违反。

  另据不完全统计,台湾每10万居民平均拥有军人1650人、军用飞机2架、大中型火炮4门、坦克4辆,1万平方公里保持10.5万名军人、139架军用飞机、278门大炮、278辆坦克、23艘军舰。台湾地区成为武器部署密度最高、人均占有武器量最多的地区。这些数字高于正在发生战争的任何地区,高于大陆地区更达几十倍。[38]

  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完全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为了防止中国强大起来而妨碍其霸权主义的推行,美国一直视台湾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主要手段,并竭力阻碍海峡两岸的统一。

  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在某个地区制造内斗是西方大国的惯用伎俩。当年大英帝国在印度之所以能超过葡萄牙殖民者和荷兰殖民者,后来居上,成功地摆平了印度亿万之众,一统南亚天下,关键就在于高超地制造和利用了当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冲突,使其陷于内斗,然后以“公正”的仲裁人身份“渔翁得利”。为了取胜,内斗双方都不得不尽力争取、讨好英国殖民者,结果这个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世界文明古国,竟落了个忍气吞声接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80年之久的下场。以至于连西方学者自己都承认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将印度带回了前农业文明。

  在东亚,美国也在玩这个游戏,在台湾问题上更是如出一辙。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以种种名义,制造并维持台海两岸的无法统一,然后打着保持地域军力平衡的旗号,助弱抑强,尽力制造模糊,使紧张局势得以无限继续下去,使美国成为双方都必须依靠的“仲裁人”,从而达到美国控制这个地区的目的。[39]

  2002年03月月9日,美国《洛杉矶时报》透露,根据国防部的机密文件,布什政府指示军方在面对威胁时动用核武对付中国、俄罗斯、伊朗、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和叙利亚等七个国家。报告还列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使用核武,诸如阿拉伯和以色列发生冲突,台海发生战争或朝鲜对韩国发动攻击时采用核武器。这份报告曝光之后,世界舆论哗然,俄罗斯和中国也有强烈的反应。

  白宫制定两岸政策,包括在台海发生冲突时,美国的卷入程度,历来刻意保有模糊空间,使北京在考虑对台使用武力时,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明确地估算后果。此次评估报告的披露,则是第一次比较具体地提示了冲突可能导致的灾难性结局,意图通过提高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成本,来维持乃至固化台海现状。

  在前苏联垮台之后,中国成为最大的“非民主国家”,成为在经济和军力上唯一有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国家,这是美国政府十几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尽管中国政府一直采取所谓韬光养晦的政策,对美国尽最大可能退让,包括对大使馆被炸,军机被撞等严重事件都一忍再忍,对台湾问题也一次次降低底线,甚至专门去为美国消气,但美国却不仅不给半点面子,却一再打破过去的规矩。布什政府到中国两次访问,在正式场合都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尽管这是中美关系中的“重中之重”,倒是明确提出对台湾的义务;美国一直在向台湾大宗军售,而且武器越来越先进,数量越来越多。虽然台湾一再表现出独立的倾向,如护照加注“台湾”字样,公开称台湾是主权国家,但美国不但不反对,还支持有加。

  不管中国愿不愿意,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强盛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中国想躲也躲不开的。要遏制中国的强大,最好的筹码是台湾问题。让台海永远分裂是美国最佳选择。当台湾的经济联系与大陆越来越紧密的时候,美国政府心急了,政治上可不能让两岸走太近。所以小布什在国际场合可以不提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但是对台湾的承诺不能不提,即使在中国访问时也是这样。小布什总统在中国访问信誓旦旦的说要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但是刚回到美国不久,美台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却在美国会面了。这还不够,美国政府还有意的泄露所谓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白无误的告诉中国,台海问题将导致美国对中国使用核武。为了把中国拖向军备竞赛,核讹诈的招数也使用出来了,看中国怎么办。[40]

  大陆流行过一句讽刺司法**的话曰“吃了被告吃原告”,意指两头敲诈,美国打“台湾牌”的行为可谓“吃了小头吃大头”。从70年代两国开始建交谈判以来,美国仅靠一些模棱两可、甚至“各自表述”的语句,就迫使大陆在其它许多重要问题上,以牺牲自己利益或委曲求全,作出重大让步,遭受重大的政治、经济损失。更在这个问题上被美国弄得颠三倒四、筋疲力尽,只剩下反复说“听其言,观其行”的力气,完全分散了处理其它国内外问题的精力。这样的效果,换到其它方面,就算美国把台湾交的保护费再加倍用出来都办不到。

  美国要和中国对弈,台湾这颗棋子可以玩不完,只要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刻意采取模糊的政策,那么,中美之间永远有闹不完的摩擦,永远有没完没了的利益交换。台湾问题成了美国政府时刻敲诈制约中国的王牌。

  现在美国是左右逢源:左手挥着三个联合公报,右手高举《与台湾关系法》,游刃于两岸之间——同大陆做生意,向台湾卖武器。既吃定台湾,又套牢大陆,把两边中国人耍得团团转,不得不仰美国的鼻息行事。中国主权成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工具——在现有的分治状况下,两边都要看其脸色,谁不听话,就给其对手一个糖果,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山姆大叔已从两岸的中国人身上谋得了本来绝不可能得到的好处——因为台湾被其扣为人质。台湾已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最大一笔战略资产。
")
<script>[/code]美国攻击型核潜艇从圣地亚哥驶向夏威夷珍珠港需三天半,从珍珠港到关岛需要五天。亚太一旦有事,以美军有限的攻击型核潜艇是难以做出及时反应。而美军核潜艇从关岛出发,到中国大陆沿海、台湾和菲律宾周边只需2—3天。在现代战争分秒必争的今天,美国海空军以关岛为部署基地,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将使美军在未来战争中掌握较大的主动权。难怪美军太平洋潜艇部队发言人日前表示,“洛杉矶”级核潜艇来到关岛将“大大加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应变能力,并将美海军的活动中心转向亚太地区”。[25]

  美军在关岛部署攻击型核潜艇,让解放军最难以防范。因为潜艇隐蔽性和突击性高,而且,美国“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经过改良后,它的远程反潜导弹能接近二百公里、反舰导弹能接近五百公里,并能对二千五百公里外实施陆地攻击。

  除在关岛强化空军战力,美国海军方面也做出相应的部署。据解放军掌握的资料显示,美国海军计划在关岛部署三艘大型两栖战舰,其中“塔拉瓦”级两栖战舰可运载三千名海军陆战队,并能起降约四十架战机,状似一艘中型航空母舰,是美军吨位最大的两栖攻击舰。两栖战舰具有强大突破和快速部署的能力,美军在关岛做出如是部署,显然是企图对解放军进行登岛作战产生吓阻力。[26]

  2002年5月15日,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表了一份由美国国防部赞助的“美国与亚洲”战略研究报告,赤裸裸地建议美国把亚洲驻军重点转移到靠近台湾的地方,以方便其对中国实施军事讹诈和武力阻挠中国的统一。报告毫不掩饰地提到琉球群岛南部一个叫“下地岛”的地方,认为是实现其军事图谋的上选之地之一。

  下地岛位于东经125度、北纬25度附近,距离台北不到250海里。岛上有一个建于1979年的飞机场,它拥有一条3000米的跑道,可供大型客机起飞降落,主要作为日本航空、全日空等航空公司飞行员的训练基地而存在。

  2002年4月28日,前往菲律宾参加联合演习的驻冲绳美国海军13架军用直升机和加油机途中无视冲绳县要求其自律的请求着陆该机场,回途又再次登陆。5月,兰德公司就在它的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下地岛机场有作为空军基地使用的可能”。5月22日,驻冲绳美国总领事意味深长地前往视察该机场。

  在日的美军基地虽然持续经历着要求返还和缩小的过程,但出于防范和围堵中国的战略需要,美国似乎已经不惜代价瞄上了下地岛这样的更靠近台湾的岛屿。兰德公司的报告指出:为了在台湾海峡周围的重要地区取得一个据点,华府也许可以付出撤离或削减驻冲绳海军陆战队的代价。[27]

  所有这些军事部署,都清楚地体现了美国的军事企图,即:确保具备对中国进行战略核威慑的能力,确保对中国本土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确保在东亚地区始终掌握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的能力,确保对海上、水下和空中目标、特别是来袭导弹等进行打击和拦截的能力。[28]

  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美国可以构筑由“美日核心”、美国盟国以及“周边友好国家”建立的三层安全网。这个态势带给我们的,即使不是立即的威胁,至少是巨大的战略压力,使我们在亚洲的安全空间受到很大压缩。这和北约东扩给俄罗斯带来的态势是相似的。[29]

  以台制华 ——台湾是最佳筹码

  台湾问题,从历史上看,它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晴雨表,也是两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从现实来看,它又是美国的一张王牌,在其对华战略中有着异乎寻常的价值。

  纵观“台独”的形成和发展史,可以发现,虽然日本是“台独”的开山鼻祖,但是其发展壮大基本上是在美国。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台湾岛内的留学生基本上都是去美国,去日本的越来越少。再加上联合国在美国,而且美国影响力又比较大,“台独”势力为了能够得到美国和联合国的承认,所以就把重点慢慢向美国转移。

  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变发生之前,有一部分台湾人向驻美国的台湾官员提出一个文件,要求台湾由联合国托管,或者建立一种自治机构。当时美国很犹豫,因为对蒋介石政权美国是支持的,但是也在观望中国大陆到底会不会被共产党控制。所以,当时美国派到中国的巡回大使威德曼公开拒绝了托管的要求。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的政策就改变了,美国杜鲁门政府公开宣称“台湾地位未定论”,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台独”分子的主要诉求。这就是为什么说美国是靠山的主要原因。
此外美国提供了“台独”生存的土壤,如避难等。主要的“台独”组织都在美国,中心也在美国,“台独”联盟是1969年讨论,1970年元旦成立的。还有一个就是美国为“台独”分子提供实质性的,包括经济、军事的支持。这些都说明,美国是“台独”的一个最大靠山。“台独”分子之所以敢于嚣张,最大的依靠就是有美国的保护。

  从战略的角度看,国际冷战开始以后,美国不能够把新中国政权纳入到它自己的体系之内,于是借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出兵台湾海峡,最终阻挠了新中国政权解放台湾;后来又通过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以及在台湾海峡的美国军队,阻挡了中国统一的进程。到了70年代,中美建交以后,美国又搞了一个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当局出售武器,直到今天。在这个问题上,真正阻挠中国统一、使“台独”坐大的,就是美国。[30]

  二战结束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台湾对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安全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共产党占领台湾,那将对美国的战略地位十分不利;大陆被共产党控制,美国将不可能在战争期间长期获得中国大陆沿海的港口、空军基地和铁路;所以台湾作为停泊军队、控制海空作战能力的军事价值,变得尤为重要;而一个不友好的政府控制台湾海峡的周围海域,也将会对美国在日本、琉球群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利益构成威胁。

  为此,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如果可能,美国应利用外交和经济手段防止共产党对台湾的控制,而一个非共产党的政权对美国的军事安全利益是极具价值的。用麦克阿瑟的著名词句来说,“台湾是美国远东防线不可分割的部分,如被共产党掌握,它就像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供应站,其位置对苏联完成其进攻极为理想”。[31]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军事行动并不限于朝鲜半岛。对朝鲜和台湾的入侵行动是同步实施的,侵台构成美国参战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6月27日即朝鲜内战的第三天,中国还未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美国就以举世罕见的效率双管齐下,向朝鲜和台湾一起出动。杜鲁门总统一方面命令远东美国海空军对韩国军队提供“掩护和支持”,另一方面宣布派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侦察巡逻”,并且一反自己不到半年前的立场,散布“台湾地位未定”论。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美国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一系列占领台湾的后续军事行动:海军第七舰队先后进驻基隆、高雄两大港口,空军第13航空队进驻台北空军基地,在台湾海峡组织演习,在台北设立隶属于远东美军总部的台湾地区指挥机构──“驻台考察团”……等等。若非蒋介石对美方的意图怀有戒心而持保留态度,美国控制的程度还要高得多。1950年的政治环境与1945年截然不同,中国并没有邀请美军前来会战日军。这些不速之客的举动纯属干涉内政,不仅干涉内政而且介入(尚未结束的中国)内战,不仅介入内战而且入侵领土,是不折不扣的敌对行为。

  就美军占领台湾的意图而言,最明显的一点当然在于保护、支持与新中国处于内战状态的国民党,从政治方面遏制新中国。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美方在意识形态外表之下怀有阻止中国统一从而限制、削弱整个国家民族的动机,无论统一的力量来自国内何方。美国与大英帝国一样,传承安格鲁-萨克逊文化中传统的二元或多元机械平衡思想,在国内、国际事务上都惯于分而治之,如国内的三权分立、国际上的德国分治等。美国不断干涉世界各地的诸多争端和冲突,而且经常支持劣势的一方,自称“锄强扶弱”,人称“离强合弱”。稍有头脑的人都懂得,国家的行为不可能象西部好汉那样单纯,无原则地“锄强扶弱”,无非是感到其他强者“妨碍”了自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就有了建立世界霸权的雄心,并把亚洲划入其势力范围。它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中国是个上升的亚洲大国,有朝一日可能难以驾驭,因此从来不希望我们统一。国民党自大陆撤退后,台湾问题就成了美国制约中国最有效、最廉价的筹码。[32]

  进入冷战时期,台湾更成为美国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桥头堡,美国认为“只要共产党仍与台湾对抗,他们就不会向南部扩张”。因此,冷战时期,台湾对于美国的战略价值大大提高。

  冷战以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台湾在美国战略中的地缘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在实际上有所提高。许多美国人甚至因此主张重新武装台湾。他们宣扬“台湾对美国具有长久的地缘战略价值,因为它地处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之间,这两个海峡是连接东北、东南亚和中东的两条关键海上交通要道。一个强大的友好的台湾政府若帮助这些通道的畅通将符合美国利益。在失去了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湾海军基地之后,台湾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潜在的作战基地,是美国军事计划制定者所不应丢弃的战略资产”。[33]

  美国政府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异常狡诈。中美建交20多年来,两国关系此起彼伏,风雨不断,其根本原因就在台湾问题上。中国要统一,而美国政府虽然在口头上承认“一个中国”,但在实际运作上却在鼓励“台独”势力“以武拒统,以武求独”。台湾成为牵制中国 大量人力物力的廉价筹码。[34]

中美自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以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长足进展有目共睹。官方往来、民间交流、经贸关系等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毋庸讳言,中美关系的进程一直充满跌宕与坎坷,台湾问题一直是笼罩在中美两国关系上空的一片阴云,而美对台军售和美台军事联系问题更是台湾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台湾最大的武器供应国。

  1979年3月卡特执政时期,中美建交公报的墨迹尚未干透,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违反建交公报原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所谓《与台湾关系法》,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制造了人为障碍。

  1982年里根入主白宫后,在《与台湾关系法》的幌子下,美售台武器更是变本加厉,致使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危机。经过中方针锋相对的斗争和双方多轮的艰苦谈判,中美两国于1982年8月17日专门就美售台武器问题发表了1972年以来的第三个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但是,另一方面,里根却私下又对台湾作出了包括向台军售不设期限、不与中方磋商、不修改《与台湾关系法》等所谓六项承诺。

  1992年,老布什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总价值高达60亿美元,再次将中美两国关系推向了低谷。

  此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几乎年年都有交易,军售范围更是涉及海、陆、空三军领域,品种由飞机零部件到空中预警机、“爱国者”导弹、反潜鱼雷、主战坦克、反潜直升机等等,不胜枚举。

  在克林顿执政前期,实行对华全面扼制政策,但收效不大。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共和党关系密切)于1993年上半年发表了题为《结束美国对华政策的混乱》的报告,建议政府应该“ 永久性地和无条件地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但是,同时应该“使在台湾的中华民国获得更多的国际承认”。1994年5月,进步政策研究所(与民主党关系密切)发表了题为《重新开始:从最惠国待遇到面向未来的对华政策》,共提出了12条政策建议,其中的要害是:第一条,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第七条,通过“提高同台湾的关系”表明“对中国民主的支持”,包括内阁级经济官员的接触和“同北京探索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允许台湾加入联合国体系”的可能性;第十一条,在北京和达赖喇嘛之间,促进第三者的“调停”。这两个思想库的见解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直接导致了克林顿执政后期实行对华接触政策。
事实上,所谓对华“接触”政策本身也有最后要控制中国的潜在含义。“接触”一词是从英文“Engagement”译过来的。而“Engagement”就有“锲合”、“约束”等的含义。看来,美国人选择这个词,是煞费苦心的。

  正是根据这一两党共识,美国一方面于1994年5月宣布将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脱钩;另一方面却紧锣密鼓地“提高同台湾的关系”——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邀请李登辉访美;向台湾出售大量高性能武器。全力提升美台关系,加速台湾独立进程。

  据2000年7月25日《洛杉矶时报》透露,自1996年台海危机以来,克林顿政府不动声色地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关系,授权国防部与台湾武装部队进行战略对话,允许台湾军事领袖访问美国,非制服官员也可以就东亚的军事战略和台湾对外来侵略的反应等问题交流意见,“讨论范围从采购到政策层次不等。”1998年10月,台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唐飞实现访美。

  1995年夏天,为了打击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中国采取了中美建交以来第一次落地有声的行动,在台湾海峡及附近举行军事演习。第一次是1995年7月21日,第二次是8月15-25 日,第三次是10月海军诸兵种合成演习。美方的反应是,派“尼米兹”号航空母舰驶过台湾海峡,9月两架E-2T预警机运抵台湾,美国国防部制定台湾海峡危机“因应计划”,而台湾当局则大幅度增加防务预算,达到104.8亿美元。199 6年3月,针对台湾“总统直选”,中国又一次举行呈钳形攻击之态的军事演习,意在警告“台独”势力,并阻止李登辉当选。而美国则宣布“独立”和“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驶向台湾海峡。

  克林顿的对华政策是明打交道、暗中遏制;布什则是明打交道、公开遏制。

  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任以来,一改美国历届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所谓“模糊政策”立场,声称要“做所有需要做的事”,“协助台湾自卫”并宣布向台湾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美国与台湾之间的军事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美台军事关系进一步提升。

  2001年初,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披露,美国防部下属的国家安全局已经完成为期5年的台湾军事数据处理中心的升级工作,升级后的台军事数据处理能力是过去的10倍。报道还透露,长期以来,台军情部门收集的所有情报在经过粗处理后,都要通过卫星传至美国家安全局进行分析。近期,美还开始帮助台筹建代号为“精进计划”的大型卫星接收站,该接收站启用后,台可通过美军事间谍卫星,有效掌握我军事动态。

  在2001年4月的台美军售会议上,布什政府宣布将向台湾出售价值40亿美元的武器,包括4艘基德级驱逐舰、12艘P3-C“猎户座”反潜艇侦察机、8艘柴油动力潜艇、自动助推的“骑士”火炮系统、MH-53E扫雷直升机、AAV7A1两栖进攻型机动车辆、“复仇者”地对空导弹系统及关于“爱国者”反导弹系统的技术介绍等。这些武器中,包含了高性能的进攻性武器,这是20年来第一次,其数量也是1992年以来最大宗的军火交易。

  另据了解,2001年4月,美方宣布军售台湾八艘潜艇后,美军以太平洋司令部为主编成一个“美军售台潜艇专案小组”,由美海军一位少将转任文职负责,该小组已于9月底首度秘密来台,双方协商潜艇规格需求、工作进度等事宜。潜艇购案的先期规划为三年,包括选厂、构型设计整合、规格需求订定等。美方已于10月16日公开邀商参与,并选定潜艇构型与火控系统。三年后台与美方签约,随后开始建造潜艇。第一艘潜艇的建造工期快则6年,慢则9年,这样台湾最快能于2010年可获得美国军售的第一艘新型潜艇。

  就在“9·11”事件发生前六天的9月5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同意出售40枚AGM-65G空对地“小牛”导弹及相关设备给台湾,供台空军F-16战机使用。这种新型导弹有辉煌的实战纪录,以红外线导引,具有“射后不理”的能力,是专门对付大型目标,可增强台军的反登陆战力。在这笔军售价值1800万美元中,除了40枚导弹之外,还包括48具LAU-117发射器、10枚练习弹、各种零件、相关软件、以及训练设施、后勤支持项目等。如果装备AGM-65G型“小牛”空对地导弹,台湾的F-16战机将更有能力对抗两栖攻击。

  “9·11”事件后,美国虽然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但并没有忘记与台湾加强武器方面的交易。就在10月2,美国会参议院以99票对零票,通过2002年度国防部授权法案,允许美国总统出售四艘“纪德级”导弹驱逐舰售予台湾。售台“纪德”舰条款允许美国总统以出售方式转移4艘“纪德”导弹驱逐舰给台湾。

  10月26日,美国国防部又宣布计划出售36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给台湾,以强化台军的反登陆战力。在这笔军售中,包含相关系统、零组件、以及售后服务等,总价约5100万美元。这是美国该年第三笔对台军售,也是首次出售“标枪”导弹给台湾。过去四年,美国先后同意售予台湾多种导弹,有地对空的,如“刺针”及“拖式”等;有空对地及空对海的,如“鹰式”、“鱼叉”、“地狱火”、“小牛”等;还有空对空飞弹,如“AM120”等,但是未见步兵使用的地对地攻击导弹。1998年美军在阿拉巴马州测试“标枪”导弹时,以M60装甲车为目标,从500~2000公尺不等距离发射,结果创下6发6中的纪录。台湾方面要求采购40套“标枪”导弹指挥发射器、360枚导弹、以及模拟设施等。据有关方面分析,这项军售可提升台湾步兵侦搜,以及工兵的中程反坦克能力,并可提升与美军互通的能力。美国在宣布这项军售时,用了“可提升与美军互通的能力”一词,这是以往极为罕见。因为这个字眼隐含“联合行动”之意。由此可见,美国从军售项目就开始强化与台军的互通能力。

  继美国防部宣布将向台湾出售标枪反坦克导弹之后,10月30日,美国防部再次宣布向台湾出售近3亿美元的军机零部件。美国这次出售的项目都是空军现役使用的F-5E/F、C-130H和F-16A/B飞机及IDF经国号所使用的美国系统与次级系统的零组件。这是继美方上周末宣布出售台湾40套“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后,又一次公布对台军售案。布什此时宣布对台军售,显示布什政府既要与大陆进行联合反恐怖,但也不放弃在台湾的利益。正在台湾活动的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也声称,美国不可能因与各国协同反恐怖主义而牺牲台湾的利益。

  “9·11”事件后的一段时间,美台军事合作尤为频繁。其表现如下:一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包润石11月2日表示,美国按照《台湾关系法》对台出售防御性武器的立场,不会因与中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而改变;二是台军高层人员11月3日透露,台高层已向军方下达政策性指示,要求军方在年底美台军售会议预备性会议上,向美方提出采购8~12套PAC-2plus“爱国者”导弹,以分别部署于台中南部的大肚山、高雄骆驼山;三是美国防部官员3日还私下表示,美军方对售台“阿帕奇”直升机的“决策环境”已明显改变,台明年有望购得;四是美国军方人士3日还宣称,五角大楼支持在美本土为台制造潜艇,美海军日前已秘密举行了招商说明会,准备重开传统动力潜艇生产线。
另外,11月5日美方已原则同意出售M1A2型“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给台湾,以提升反登陆战力。艾布拉姆斯系列坦克是美国陆军目前最负盛名的主力战车,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力发展的新型坦克,现已成为美国陆军的最锐利的一把尖刀。M1A2型主战坦克除越野速度及加速力异常优秀外,其攻击能力特强,在两千米距离外仍能发炮击穿七百毫米厚的装甲。坦克的主炮为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可发射贫铀穿甲弹,这种火炮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威力最强大的坦克炮,有效射程达3500米。M1A2型主战坦克还安装了车长独立热像仪,令坦克具备了“猎—歼”一体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了坦克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追击猎物的能力。在防御性能方面,其保护装甲可阻挡强力穿甲弹的攻击,而弹舱及燃料箱的保护装甲更具备防核生化及抑爆能力。新坦克一辆售价大约400万美元。2001年4月台美的军售会议上,台方曾要求44辆,当时美方暂予保留,现在美方现已原则同意,实际数量和装备细节有待进一步敲定。[35]

  这次对台军售,售台的装备比周边几个小国全部海军家当加起来还多,虽没有卖“宙斯盾”,但8艘潜艇已尤其可怕。美国此举不但违背《八一七公报》,也有违美方自已声称的“防御性武器”精神。柴油动力潜水艇等明显带有攻击性特点,将大大加强台军的防空、反潜、水下、水面防御能力。记得印巴核试后,巴方面对显著的战略劣势,曾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后被外界爆光),而台湾何尝不想这么做,这次得到了8艘纯攻击性的隐型利器,加上在役荷兰的2艘,10艘现代化潜艇,不比中国的“基洛”039差多少,如果台湾想独立,完全可以先发制人,率先攻击大陆大陆港口内的军舰、民船、沿岸军事与民用目标,打大陆一个措手不及,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削弱大陆的登陆能力,别忘了台湾已经得到了美制AGM-84L型对海、对陆双重任务巡航导弹,台湾自己也研制成功了雄风IIE型对陆巡航导弹,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导弹潜射攻击离海岸只有500米的深圳大亚湾核电站,相信是防不胜防的,到时是否会看到浓烟滚滚的大亚湾核电站和正在港口内着火下沉的“现代级”的悲惨一幕呢?

  显然,如果这些装备及系统全数配置到台湾三军,形成台湾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尤其指﹙挥﹚﹑管﹙制﹚﹑通﹙讯﹚﹑情﹙报﹚的系统与美方卫星联机后,台湾海军将直接纳入美国太平洋舰队指挥,成为美国对北京的第一道防卫链的最前沿。

  2001年10月,媒体还披露,台湾海军计划依照美军评估小组建议,与美方合作在台海周边海底绵密布置水下听音“海底音响监听栅栏”,以监视大陆潜舰活动。[36]

  最近美国正准备售给台湾长程预警飞机,使台湾能够侦知远在新疆的导弹发射。

  2002年2月3日,美国方面同意以300亿新台币的价格向台湾军方出售“铺爪式”长程雷达。同月26日,台湾宣布有意购买“阿帕奇”战斗直升机30架。并且,数目可观的台湾军购申请表正在筹划之中。台湾当局购买的各类武器,成为台湾军队“二代武器”的主要构成。

  在2002年2月布什结束访华之后,华盛顿向台北倾斜的步骤明显加快,3月,华盛顿多年来首次邀请台湾国防部长汤耀明前往访问;美国国防部在核机密报告中声称要在台海冲突中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布什在公开场合发生“台湾共和国”的口误;布什亲自签署国会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法案;美国国会两党议员成立“台湾小组会议”;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维茨再次声称美国要尽其所能协防台湾,等等。这些事件都是在仅仅一个多月时间里发生的,其密集程度相当罕见。

  2002年3月10号,台湾的汤耀明访问美国,和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一起,召开所谓的美台军事防卫高峰会。这在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是从来没有过的,根据中美建交公报,美国规定美台的军事主管是不能互访的,即使私下见面,也不能进入五角大楼。这次的突破,等于又给“台独”势力一个错误的信号。

2002年5月,美国会众议院在“2002——2003财政年度外交关系授权法案”中,要求美政府在移交武器和防卫服务时,应给予台湾“等同非北约重要盟国”的地位;美总统在美方官员与台湾举行军售会谈前30日之内应与国会就此问题进行磋商;美方每年至少应与台湾“副参谋总长”以上级别的官员在华盛顿举行一次对台军售会谈。[37]

  据不完全统计,中美建交、美台断交20年来,美国不断提升对台军售的质量和数量,共向台湾出售了高达三百八十多亿美元的高性能武器装备。美国在售台武器问题上,无论在数量、质量和性能方面,还是在时限上,都是对“八·一七公报”原则的公然违反。

  另据不完全统计,台湾每10万居民平均拥有军人1650人、军用飞机2架、大中型火炮4门、坦克4辆,1万平方公里保持10.5万名军人、139架军用飞机、278门大炮、278辆坦克、23艘军舰。台湾地区成为武器部署密度最高、人均占有武器量最多的地区。这些数字高于正在发生战争的任何地区,高于大陆地区更达几十倍。[38]

  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完全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国家利益。为了防止中国强大起来而妨碍其霸权主义的推行,美国一直视台湾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主要手段,并竭力阻碍海峡两岸的统一。

  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在某个地区制造内斗是西方大国的惯用伎俩。当年大英帝国在印度之所以能超过葡萄牙殖民者和荷兰殖民者,后来居上,成功地摆平了印度亿万之众,一统南亚天下,关键就在于高超地制造和利用了当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冲突,使其陷于内斗,然后以“公正”的仲裁人身份“渔翁得利”。为了取胜,内斗双方都不得不尽力争取、讨好英国殖民者,结果这个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世界文明古国,竟落了个忍气吞声接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80年之久的下场。以至于连西方学者自己都承认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将印度带回了前农业文明。

  在东亚,美国也在玩这个游戏,在台湾问题上更是如出一辙。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以种种名义,制造并维持台海两岸的无法统一,然后打着保持地域军力平衡的旗号,助弱抑强,尽力制造模糊,使紧张局势得以无限继续下去,使美国成为双方都必须依靠的“仲裁人”,从而达到美国控制这个地区的目的。[39]

  2002年03月月9日,美国《洛杉矶时报》透露,根据国防部的机密文件,布什政府指示军方在面对威胁时动用核武对付中国、俄罗斯、伊朗、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和叙利亚等七个国家。报告还列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使用核武,诸如阿拉伯和以色列发生冲突,台海发生战争或朝鲜对韩国发动攻击时采用核武器。这份报告曝光之后,世界舆论哗然,俄罗斯和中国也有强烈的反应。

  白宫制定两岸政策,包括在台海发生冲突时,美国的卷入程度,历来刻意保有模糊空间,使北京在考虑对台使用武力时,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明确地估算后果。此次评估报告的披露,则是第一次比较具体地提示了冲突可能导致的灾难性结局,意图通过提高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成本,来维持乃至固化台海现状。

  在前苏联垮台之后,中国成为最大的“非民主国家”,成为在经济和军力上唯一有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国家,这是美国政府十几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尽管中国政府一直采取所谓韬光养晦的政策,对美国尽最大可能退让,包括对大使馆被炸,军机被撞等严重事件都一忍再忍,对台湾问题也一次次降低底线,甚至专门去为美国消气,但美国却不仅不给半点面子,却一再打破过去的规矩。布什政府到中国两次访问,在正式场合都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尽管这是中美关系中的“重中之重”,倒是明确提出对台湾的义务;美国一直在向台湾大宗军售,而且武器越来越先进,数量越来越多。虽然台湾一再表现出独立的倾向,如护照加注“台湾”字样,公开称台湾是主权国家,但美国不但不反对,还支持有加。

  不管中国愿不愿意,美国要遏制中国的强盛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中国想躲也躲不开的。要遏制中国的强大,最好的筹码是台湾问题。让台海永远分裂是美国最佳选择。当台湾的经济联系与大陆越来越紧密的时候,美国政府心急了,政治上可不能让两岸走太近。所以小布什在国际场合可以不提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或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但是对台湾的承诺不能不提,即使在中国访问时也是这样。小布什总统在中国访问信誓旦旦的说要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但是刚回到美国不久,美台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却在美国会面了。这还不够,美国政府还有意的泄露所谓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白无误的告诉中国,台海问题将导致美国对中国使用核武。为了把中国拖向军备竞赛,核讹诈的招数也使用出来了,看中国怎么办。[40]

  大陆流行过一句讽刺司法**的话曰“吃了被告吃原告”,意指两头敲诈,美国打“台湾牌”的行为可谓“吃了小头吃大头”。从70年代两国开始建交谈判以来,美国仅靠一些模棱两可、甚至“各自表述”的语句,就迫使大陆在其它许多重要问题上,以牺牲自己利益或委曲求全,作出重大让步,遭受重大的政治、经济损失。更在这个问题上被美国弄得颠三倒四、筋疲力尽,只剩下反复说“听其言,观其行”的力气,完全分散了处理其它国内外问题的精力。这样的效果,换到其它方面,就算美国把台湾交的保护费再加倍用出来都办不到。

  美国要和中国对弈,台湾这颗棋子可以玩不完,只要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刻意采取模糊的政策,那么,中美之间永远有闹不完的摩擦,永远有没完没了的利益交换。台湾问题成了美国政府时刻敲诈制约中国的王牌。

  现在美国是左右逢源:左手挥着三个联合公报,右手高举《与台湾关系法》,游刃于两岸之间——同大陆做生意,向台湾卖武器。既吃定台湾,又套牢大陆,把两边中国人耍得团团转,不得不仰美国的鼻息行事。中国主权成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工具——在现有的分治状况下,两边都要看其脸色,谁不听话,就给其对手一个糖果,站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山姆大叔已从两岸的中国人身上谋得了本来绝不可能得到的好处——因为台湾被其扣为人质。台湾已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最大一笔战略资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