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上最危险的趋势是什么?信贷危机恶化,银行陷入困境,美元汇率暴跌,抑或是原油价格超过110美元/桶?也许用不了多久,一个新的答案便会后来者居上——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
仅过去的一个月,国际市场稻米价格就上涨超过50%。与去年同期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小麦价格涨幅超过140%,稻米价格涨幅超过80%。暴涨的粮价相继在海地、菲律宾和埃及等37个国家引发抗议和骚乱。甚至在香港这样的成熟经济体,也出现了抢购大米的风潮。
一场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悄然袭来。世界银行警告,全球超过一亿人口面临因粮价剧增而陷入赤贫。为保障本国市场,阿根廷、乌克兰、印度等国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近日举行的博鳌论坛上,粮价上涨亦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国内关于粮食问题的讨论正在升温。
令人迷惑的是,近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既然产量未减,目前粮价暴涨、粮食短缺的局面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7年,被直接用作人类食物的粮食仅占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一半不到(10.1亿吨)。全球消除饥饿所需填补的粮食缺口仅0.5亿吨,剩下的粮食到哪去了?
首先,更多的粮食被用作饲料。随着人类变得更加富裕,食物结构中肉蛋奶等副食的比重大幅上升。生长1公斤牛肉大约需要8公斤谷物饲料,1公斤鸡肉大约需要2公斤谷物饲料。去年,全世界用作饲料用途的粮食达7.6亿吨。
近年来,这一趋势在亚洲和拉美的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凸显。人们以间接的方式更快地消耗粮食。在中国,粮食除饲料之外的另一大用途是酿酒,生产1公斤普通白酒大约需要粮食2-3公斤,而酿造1公斤茅台或五粮液这样的高档白酒则需要消耗近5公斤粮食。
第二,能源价格暴涨是造成粮食紧张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民为化肥、柴油(使用农业机械和运输)支付更高的成本,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生物燃料技术的发展,和一些国家的补贴政策,使大批粮食被转化为燃料,如玉米乙醇。世界银行一份报告称,给一辆SUV的油箱加满生物燃料所需的粮食大约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随着油价暴涨,越来越多的粮食正被人类“烧掉”。2007年,全球用于生产燃料的粮食超过1亿吨。恰恰是这1亿吨,打破了世界粮食市场维持多年的供需平衡关系。2007年,全球粮食储备总量已经下跌到3.09亿吨,仅仅相当于54天的全球消费量,而1999年全球粮食储备水平相当于115天的全球消费量。
第三,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加剧了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采取限制出口或高额出口关税的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国内市场的涨价压力,同时也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需矛盾,给全球粮价带来更大波动。受害最深的便是那些需要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食物消费的非洲贫穷国家。
近年来,中国尽管面临耕地面积下降和异常天气增多,粮食产量依然保持在5亿吨左右的高水平。总体供需基本平衡,短期内出现粮食危机的风险很小。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上述推动此轮国际粮食危机的三大因素,完全适用于中国国内市场。
国内猪肉价格的上涨可以视作第一个因素的作用。玉米加工业(燃料乙醇等)扩张推动玉米价格上涨,可以视作第二个因素的作用。尽管中国的稻米和小麦基本自给自足,但大豆则大量依赖进口(超过70%)。大豆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受国际市场影响大幅涨价,直接推动国内市场食用油价格上涨。从长期看,替代效应会进一步推动其他农产品涨价(农民可以选择不种小麦种大豆),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会逐步显现。
食品价格可以影响社会稳定,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稳定粮价当然不能靠提倡少吃肉。而针对后两个因素,中国已经取消了对粮食出口的补贴,且开始征收出口关税。国家发改委多次表示,对玉米乙醇项目的审批实施严格控制,防止粮食能源化。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是,允许粮价温和上涨,提高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同时增加对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补贴。
(吴钉/英国《金融时报》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