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汇源196亿港元交易 PE或为卖出诱因

一切都进行得悄无声息。总计196.5亿港元——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正准备以此高价将中国最大的果汁品牌企业汇源收入囊中——这也将成为可口可乐迄今为止在中国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朱新礼为什么?可口可乐开出相当于汇源果汁市值3倍的高价,又是为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的一份交易资料将为我们揭开疑惑。

“这场交易进行得很隐秘,外界几乎都不知情。” 据知情人士透露,汇源方面与可口可乐就此项交易的谈判时间仅仅两个月不到,“进行得很快”。而双方的接触则直接源于投行在其中的穿针引线。但目前具体哪家投行担任了“桥梁”的作用,还不得而知。

知情人士透露,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果汁的收购洽谈仅有两三个月时间,而汇源出售其股份的原因或许在于,参股汇源的PE到了退出之时,获利了结是PE的本性。在汇源将股份转让给可口可乐公司之前,汇源的三大股东分别为汇源控股,持股比例为41.53%,达能公司,持股比例为22.98%,以及“其它”,持股比例为35.49%。

从公告中,看不出持股比例为35.49%的“其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但从公告中的不可撤回承诺中,一家根据英属处女群岛法律注册的名叫Gourmet Grace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公司浮出水面,这家公司由一个叫Warburg Pincus Private Equity IX,LP的公司全资拥有(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华平基金)。GourmetGrace持有汇源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的6.37%。另外,荷兰银行香港分行、汇源控股与GourmetGrace还持有汇源的可换股债券,经兑换为股份,荷兰银行香港分行持有占已发行汇源股份的6.14%,汇源控股持0.57%,GourmetGrace持0.22%,总计占已发行股份的6.93%。

而PE退出或将是汇源转让股份的诱因,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印证,汇源果汁的盈利很好,没有转让自己股份的理由。汇源果汁于2007年2月23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上市距今仅一年零6个月。而从2007年汇源果汁的年报中可以看出,汇源果汁上市以来的业绩不错。截至2007年12月31日,汇源果汁收入达26.563亿元,较2006年增长28.6%,股东应占溢利较2006年增长188.9%,达6.40亿,按照汇源果汁的说法,2007年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果汁市场的持续增长,百分百果汁产品系列占市场领导地位,导致营业额稳定上升。

从汇源的股份结构(被收购前)可以看出,汇源控股的持股比例为41.53%,而达能公司与“其它”的持股比例共为58.47%(分别为22.98%与35.49%),达能公司是一家根据新加坡法律注册成立的公司,是Group Danone S.A的全资附属公司。

如果达能公司与“其它”联合退出汇源的股份,那么他们将占据一半以上的股份,但“其它”是如何组成的,未得到披露,有一部分是小股民的流通股是可以肯定的,但都可以从市场买到。而如果依据知情人士所言,PE的退出是诱因,PE的性格是只要受让方开价合适,就愿意出售变现,这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可口可乐公司愿意以汇源股价近3倍的价格收购汇源。

知情人士透露,朱新礼退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于汇源这样以单品牌和品种销售的企业,相比多品牌的饮料公司,其在渠道方面面临的成本压力相对较大,随着未来竞争的激烈,运营难度将随之加大。事实上,在上市之前,朱新礼曾有意选择统一进行合作。当时,汇源方面就表示,除了资本支持以外,统一与其在产业链和销售渠道上还有整合的可能与需求。而此次收购之后,可口可乐方面也表示,将会利用其分销网络和原材料采购能力,为汇源带来协同效应。

伴随朱新礼一起退出的还有达能,它的撒手同样值得探究。“按理说,如果朱新礼退出,达能应该是最合适的接盘者。”有业内人士指出。众所周知,对国内饮料龙头企业均有控制欲望的达能是在经历长达五、六年的追逐之后,才得以牵手汇源的。2006年7月,赶在汇源上市之前,达能同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共同以约2.2亿美元的代价,持有汇源35%股权,其中达能持股约22.18%。

2007年2月,距达能参股汇源仅半年时间,达能就在汇源IPO时行使优先认购权,以1.223亿美元的代价,将所持汇源果汁的股份由上市前的22.18%增持至24.32%,但随后遭遇汇源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摊薄至21.3%。不过,达能在汇源果汁的第二大股东身份却一直牢固,外界普遍认为,一旦有机会,达能将会继续增持汇源的股权。

而此次达能选择了一同退出。对此,达能方面给出的说法是,达能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身份,在可口可乐全面收购后,没有理由再继续持有汇源的股权。同时,可口可乐的身份还是达能的行业竞争方。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汇源并购案重估中国资产价值

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计划斥资大约24亿美元全资收购中国果汁与饮料生产商汇源果汁集团。令市场意外的是可口可乐出价高达每股12.20港元,不仅远远高于停牌前的4.14港元,也比去年汇源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价高出一倍。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正常的商业并购案,不仅在资本市场惨淡之际刺激了投资者的神经,也有撩起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可能,毕竟,中国民族品牌将易主美国公司。《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的评论文章称,在国民心理不适之际,我们更应该思考汇源股东为何要出售,而且卖出了高价。

汇源在国内快速发展的果汁市场占据龙头地位,建有400多万亩的水果基地与30多家工厂,并成为拥有顾客忠诚度的著名品牌,形成成熟链条。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多次通过合资、并购与被并购方式获得跨越式成长,并于去年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应当说,合资或出让部分股权对这家大企业来说属情理之中,但汇源三大股东同意出售所持全部股权令人意外,股东动机(尤其是创建人朱新礼)仍然是一个谜。

不过,这也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困境:发展遇到天花板后茫然而失守。中国最为著名的那些民营企业与中国经济一起飞速成长,但是由于缺乏人才,在渠道建设、产品创新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遭遇瓶颈,随着市场产能过剩和竞争激烈,容易因疲惫而追求眼前的快钱。

每一次经济衰退,都是企业并购的最好时机,尤其是资本市场大跌之际。但是,拥有世界最多外汇储备的中国,主要是由国家机构与垄断性国企在全球金融、能源以及矿产等领域进行股权投资,以获取资本收益和资源供给。中国最强大企业大都处于国有垄断的资源或服务性领域,而当前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则面临被国企和外资大规模并购的可能。尤其中国市场潜力吸引大批外资,在中国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之时“收割”,以低成本获得资源、渠道和资产,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之所以出现这种景象,主要是民营企业生存环境较为恶劣,难以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创品牌过于艰难。

由于对健康的担忧,含糖和卡路里过多的碳酸饮料市场逐渐式微,可口可乐一直渴望借助其碳酸饮料已经成熟的生产和销售平台进入非碳酸饮料领域。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饮料市场潜力最大, 2007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大幅增长,若以价值计,果蔬汁已成为碳酸饮料后第二大饮料市场,这可能是可口可乐在资本市场低迷而以高溢价收购汇源的主要原因。

在并购游戏中,中国投资者在股市亢奋期经常有“贱卖论”的声音,但在当前股市大跌之际,可口可乐的高溢价收购正在嘲笑“中国式估值”。目前,已有一些公司股票跌破净值,所谓大国崛起的“价值重估”已经没有信仰者。这说明中国投资者更像投机者,缺乏对资产估值的能力,眼里没有价值只有价格。当然,可口可乐整合汇源有其品牌和能力的自信与溢价,这也正是中国所缺乏的品牌价值。

但是,它也警示在这个世界上市场成长性最大的国家,以当前经济的波动而丧失对一个优秀公司或经济体的信心是多么幼稚。当然,在一系列民族品牌易主之后,我们在感到惋惜之余不是纠缠于价格,而应思考中国的百年企业在哪里。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前车之鉴(一) —— 何伯权“急流勇退”

朱新礼退出汇源与何伯权退出乐百氏,有异曲同工之处。

曾经的乐百氏创始人,从乐百氏全面退出后,何伯权的新身份是——风险投资者。他在2003年成立广东今日投资有限公司,开始进行风险投资,目前其参与投资的项目包括全国食品连锁店久久丫、经济型酒店7天连锁等。

2000年,达能与乐百氏高调“合资”。1年后,何伯权等五位创业高管集体辞职。

据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时的“总说明”显示,该公司报批形式,并非中外合资,而是外商独资企业。其投资双方为安基投资有限公司和Calvon Private Ltd。其中,安基投资的法定代表人为何伯权;Calvon则是法国达能的全资附属子公司。安基公司出资208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8%,达能的子公司Calvon则出资2392万美元,占注册资本92%。而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的“投入资本明细表”显示,何伯权控制的安基投资有限公司并没有投入相关的208万美元注册资本金,也没有实物资产注入。

不难发现,何伯权的退出之心已相当明显。“乐百氏的创始人在决定将其卖给达能时,他们已经面临困难。”2006年下半年,达能集团亚太区总裁范易谋曾如此表示。

“在卖给达能之前,乐百氏的业务一直徘徊不前,国内受娃哈哈的紧逼,国外被达能等巨头虎视。”有人推测这是何伯权当时退出的动因。



前车之鉴(二) ——娃哈哈“联姻”达能

与选择退出乐百氏的何伯权不同,宗庆后更为强势。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娃哈哈与乐百氏命运大相径庭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达娃之争”,娃哈哈成为与外资合作曝光率最高的本土饮料企业。而精明、强势的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最初选择引入达能,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他的计划中,引入达能,不仅能够解决娃哈哈当时面临的市场困境,同时也能推进其产权改革。

娃哈哈的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于1987年。当时,宗庆后以14万元借款,靠生产口服液起家。尽管宗庆后曾表示,国家一分钱都没投,但当时的娃哈哈仍然100%属于国有。

1992年,娃哈哈以向内部职工募集的方式,融资2.36亿元人民币,组建了杭州娃哈哈美食城。很快,娃哈哈又在杭州投资了一座华东最大的美食城。该工程耗时六年之久,同时困住了娃哈哈巨额资金。

据悉,娃哈哈曾尝试运作相关资产上市,未果。与此同时,宗庆后从保健品领域转战饮料领域,尝试开发多种业务,但收获甚微,娃哈哈一度陷入绝境。

这时,达能出现了。1995年,宗庆后开始与达能方面洽谈合资意向。1年后,娃哈哈、美食城与达能、香港百富勤,合资成立杭州娃哈哈百立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等五家合资公司。

曾有人评价,正是有了达能的注资,宗庆后找到纯净水产品,才有了后来的“奇迹”。事实上,除了资金外,娃哈哈也开始推动集团改制。

不过在改制的同时,娃哈哈集团独家拥有的“娃哈哈”商标,其归属也发生了变化。按照娃哈哈与达能在1996年2月29日达成的商标转让协议,中方要使用娃哈哈商标,必须经过合资公司董事会通过。而这也成日后双方纠纷、交恶的根源。

2007年3月,号称银行一直保持着几十亿存款的宗庆后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声称“娃哈哈中了达能恶意收购的圈套”。其透露,达能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娃哈哈集团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股权,收购娃哈哈后达能将在中国的食品饮料行业造成事实上的垄断。

几天后,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否认并购一事,并声称达能在中国不可能形成垄断。于是,原本携手的本土饮料企业和外资巨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虽然有知情人士称,达能最终退出的可能性很大,但目前二者仍胜负未分。

据了解,尽管达能持有合资公司51%股权,但整个娃哈哈集团经营、生产的决定权都集中在宗庆后手里。娃哈哈员工曾透露,合作之初,达能曾派驻研发经理和市场总监,但都被宗庆后赶走。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达能是收购汇源的“幕后推手”?

对于朱新礼而言,其汇源品牌的所有产品都注入了上市公司,卖掉上市公司之后,自己拥有的资产只剩下赣南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蓝猫淘气音频营销有限公司以及果园等为数不多的资产。

卖还是不卖?朱新礼挣扎了两三天。

据知情者称,按照各方的计划,汇源果汁和可口可乐的收购协议应该是在8月27日签订。

8月27日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报价日,报价当天朱新礼必须签订转让协议,但朱一直推了几天。就在这两三天当中,朱受到了来自达能以及华平方面的压力。

直到8月31日,朱新礼不得不在合同上签字。而原因是汇源控股早先和达能、华平签订过一份三方关于股权转让的备忘录。按照备忘录,汇源控股必须和达能以及华平一起捆绑出让汇源果汁的股份,否则必须赔偿后者的损失。

“朱新礼是中了达能的捆绑之计。”上述知情者称。

其实,达能早在5个月前就谋求单独退出汇源果汁。但达能有两点顾虑,一是如果达能单独退出,国内的舆论会对达能比较不利。其二,达能单独退出,其持有的汇源果汁的股票将卖不出高价,其持有的22.98%的股份对可口可乐来说没有诱惑力。

截止到目前,达能是汇源果汁的第二大股东。其持有的股份是在2006年7月,达能联合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共同以约2.2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汇源35%股权,其中达能出资1.41亿美元持股约22.18%。

2007年2月,达能在汇源果汁IPO时又行使优先认购权,投资1.223亿美元增持至24.32%,但随后遭遇汇源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摊薄至21.3%。稍加计算,此前达能获得这部分股权的总投入应该在2.6亿美元左右,每股大致6港元。

众所周知,对国内饮料龙头企业均有控制欲望的达能是在经历长达五六年的追逐之后,才得以参股汇源果汁的,但为什么两年后又突然放弃汇源?

事实上,达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过乐百氏、娃哈哈、益力、正广和、光明、蒙牛等众多饮料企业的经营,但合作总不完美,特别是“达娃之争”之后,达能改变了投资方式,包括退出光明等等。是以,达能转让汇源是其整体战略考虑,“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

但如果达能单独退出,按照市场价大致只有4港元/股,达能的这项投资将是一桩亏损的买卖。如果能整体出让汇源,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意义就非同一般。

至此,达能为什么选择汇源控股以及华平一起捆绑转让股份,目的一清二楚。对于华平而言,能够以12.20港元/股转让何乐而不为呢,“否则华平的投资退出将是一个难题”。

事实上,达能随后发表的声明称,达能拥有的22.98%汇源果汁股价将全部转让可口可乐,每股做价12.2港元。达能也因此收益5.51亿美元,两年时间,投资收益翻番。

其实,达能才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幕后操刀者。上述知情者称,在达能确定退出汇源果汁之后,达能就动员朱新礼一起转让股份。有意思的,在这次收购过程中,聘请的投行是法国高盛。在此次可口可乐收购之前,法国高盛积极斡旋,此后达能、华平基金和朱新礼签定了一份股权转让备忘录,按照备忘录,三方将一起捆绑转让股份。

接近朱新礼的人士称,备忘录是英文书写的,朱新礼对当中的关键条款并没有领悟清楚,特别是其中的惩罚性条款,同时签订备忘录也没有告诉家人。按照备忘录,在对方报价之后,三方一致行动,当有一方反悔,反悔方必须承担相应损失。如可口可乐报价12.20港元,如果一方不同意,就要补偿差价(12.20-市场价)。“这将是一个巨额数字。”

而就是这条惩罚性条款,让朱新礼最后在收购协议上签了字。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汇源并购案”幕后推手痕迹:推动者与被推动者

汇源果汁(1886.HK)发布的2008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出现倒退,利润增长失去强劲势头——这被视为朱新礼套现的主要动因。“卖掉汇源肯定不是突发奇想,此事是跨国投行主导的,朱新礼只是在最后做了一个决定。”知情人士如是透露,“汇源曾在今年年初时,在上述的跨国投行的主导下,与外资接触,商讨整体出售事宜。但整个事件真正有进展是在7月到9月之间。”

《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上述知情人士的评论称,尽管经历了与德隆的资本博弈,先后引入过统一、达能,但朱新礼并不擅长资本运作。发家于山东沂源县的朱新礼也坦言,“我更感兴趣的是做果园、做水果加工。”那么,在这场看似多赢、充满利益纠葛的收购案中,到底是谁先拉开了序幕,谁才是真正的幕后资本高手?

半年报解读套现动机卖掉汇源在汇源内部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寻。汇源果汁的半年报显示,汇源果汁今年上半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其雇员总人数从去年年底时的9772人减少为7180人,其中销售代表人数由3926名减至2520名。裁员是因为收购还是市场变化,汇源未正面回应。

虽然此前朱新礼反驳了公司经营不善的传闻,但汇源果汁的半年报似乎暴露了一些问题:该公司毛利仅为3.91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033亿元,大幅下降了22%;该公司摊薄后的每股盈利仅为0.07元,较2007年的0.25元降幅高达72%。虽然报告期内,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增加7.2%,但2007年同期该指标是增长210.5%。

不仅如此,该公司2008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12.94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上半年的营业额13.65亿元减少5.2%。其中,核心果汁业务的销售额(包括百分百果汁、中浓度果蔬汁及果汁饮料)减少7.3%,由2007年上半年的12.76亿元减少至2008年上半年的11.82亿元。

同时,该公司销售成本比去年增加4000万港币,其中,存货造成的开支增加1346万港币,存货周转天数也由去年同期的144天增加到223天。在上一财年,汇源失去了包括四川和贵州在内的3个销售区。“对朱新礼来说,卖掉汇源还有一个理由是,将来可以专心地做上游产业,加重大果园开发,集中做农产业,这才是他的长项。”知情人士透露。

根据附加协议,跨国投行为朱新礼做的设计是,在同等条件下,可口可乐要优先采购汇源的浓缩汁。这或许是金钱外的又一大吸引力。朱新礼也表示,“这一点很重要!”

达能变身财务投资“其实汇源除了近年来资本运作的优势以外,在其它任何一个方面都很‘中庸’,几乎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在品牌的推广上,汇源肯定不及农夫山泉;在渠道建设上,肯定跟娃哈哈、康师傅无法竞争;并且汇源在资金上也较为吃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汇源除了在百分百果汁产品的领域当中占据市场优势以外,多元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汇源无论在品牌的张力、管理能力和渠道均不能支撑汇源在新的领域内扩张,之前果汁饮料品牌真鲜橙和饮用水都夭折了。”

“入股汇源2年期间,达能有足够时间了解汇源存在的所有问题。”接近交易方的知情人士则认为,这也是达能选择退出的原因之一。期间,达能向汇源派驻了包括市场总监在内的诸多高层参与汇源整合。因此,达能开始逐渐由产业投资者向财务投资者转型。这无疑进一步拉近了达能与华平基金等财务投资者距离。而财务投资者只要价格合适,就可以考虑出售。甚至有投行人士推测,达能正是这笔交易的始作俑者——这是达能的惯性做法,从产业投资转向财务投资。

“从光明到乐百氏到娃哈哈,达能贩卖品牌的商业手段有迹可循。”2年时间,达能于汇源的投资增值了2.9倍。

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达能与华平基金所持的股份近30%,如果考虑财务投资者,风险太大,难找到接盘者;而产业投资者所看中的又是整个公司的控制权,这意味着,达能、华平基金必须联合朱新礼。“华平基金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知情人士说,作为财务投资人,华平基金、荷银和香港惠理基金等PE也对该收购案起到了推动作用。

于是,汇源三大股东在深圳的内部谈判会议上,除了达能、华平基金这样的财务投资者外,还出现了大股东朱新礼的身影。在投行斡旋下的这场谈判会议上,几大股东对于出售及底价达成一些共识,并签订了一份备忘录。该备忘录对三方未来可能出现反悔的行为做出了规定。出高价接盘的可口可乐正是产业投资者。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超越并购是非之争看汇源事件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最近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网上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高达80%以上的网民反对汇源“卖身”可乐。饮料行业的一些企业也准备上书有关部门,拟阻止此桩并购。网民反对主要是因为不想看到一个民族品牌的消失,而企业,则更多出于并购产生的垄断可能危及自我生存的担忧。现在看来,尽管并购遭遇到了强大的舆论阻力,可口可乐和汇源方面并不打算退却。汇源现任董事长朱新礼用“企业应当儿养当猪卖”以及“品牌无国界”等来应对舆论的指责。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多赢的市场行为──可乐得到了它一直想要的市场,汇源解决了资金和营销渠道方面的发展难题,朱新礼则将获得近70亿港元的收入。即使对消费者而言,除了牌子可能不是那个牌子外,果汁还是那个果汁──但现在的争论表明,有关各方并不这么认为。

《华尔街日报》刊登的署名文章认为,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来看待民族品牌。在这一点上,我与朱新礼先生看法不同。我认为,品牌的经营固然没有国界,但品牌的归属是有一个特定企业和特定国家的。你总不能说,可口可乐给北京奥运会进行了赞助它就不是美国的品牌了?事实上,可乐收购汇源本身,就足以说明品牌的力量,如果汇源不是中国的驰名商标,在目前资本市场十分低迷的情况下,可乐还肯花三倍的溢价收购它吗?

但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此。创立一个品牌也许比较容易,但要成就和巩固一个品牌,做百年长青之企业,就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在内共同努力的。我想这点朱新礼先生应体会最深。朱先生曾表示要将汇源做成百年企业的。那么,是什么使得朱先生改变想法,赞同“品牌无国界”,并要将汇源当猪卖掉?

我想不能不提的一个因素就是汇源的资金链存在问题。虽然朱新礼先生对此加以了否定,但最新的半年报显示,汇源的资金链确实存在很大压力。今年上半年,汇源果汁营业额为12.9亿元,同比减少5.2%,毛利率则从36.9%猛降至30.2%;集团的“现金与现金等价物”只有6.6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跌48%,并非如朱所说有30多亿元,而存货却增加了2.48亿元,增长33.42%。

事实上,在最近几年,汇源一直在寻找合作伙伴,它先后与德隆、统一组建合资公司,又引入法国达能、美国华平投资、荷兰发展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并很早就筹划上市。如果汇源不是资金不宽裕,很难解释它这么频繁的融资行为。

但这也不是什么奇怪之事。因为近几年正是汇源的高速发展时期。而今天的果汁饮料市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市场,它已经演变成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从原料基地的建设、运输和加工环节,广告推广,一直到销售通路,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外,果汁饮料行业产业的技术门槛不高,也使得汇源虽身为行业“老大”,但为了防止被其它竞争者超越,不得不大量投资于开辟水果种植产业园和建造现代化的加工厂。

这些都造成了汇源财务成本的超常攀升。以去年若干公开财务数据为例,汇源的生产成本蹿升了22.8%,营销成本增加50.3%,但果汁的价格只提高了7.5%,今年的半年报也显示,集团的销售成本同比增加4.8%。因此,朱新礼面临的财务压力是局外人难以体察的。

汇源的经营困境不过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今年来,在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下,全国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倒闭了5万多家。很多民营企业现在都面临被收购的命运。而有实力收购行业龙头的企业,现在看来只能是资金雄厚的跨国巨头们,因为国内的企业包括部分垄断国企,在紧缩政策下自身也在艰难调适。

从夹缝中生长和壮大的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始终面临着两面作战的窘境:一方面要跟国企尤其是垄断国企抢地盘,一方面又要应对外资的蚕食。而国家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态度,却一直摇摆不定,在市场准入、贷款、上市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限制和歧视措施,从而造就了民族品牌和民营企业资本力量薄弱的现状。

不管朱新礼出于何种原因卖掉汇源,我都无意苛责这位在饮料行业打拼了大半辈子的企业家。但对整个国家来说,从这一事件中应思考如下问题:假如中国没有了像汇源这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本土公司,假如民族企业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力越来越小,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培育民族品牌,壮大本土企业,企业家、政府和社会都有责任。

为此,须营造一种尊重本土品牌的人文环境,使民营企业家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价值认同,实现其财富价值;与此同时,政府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以及资本市场等方面,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使之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发展。



(邓聿文/文  作者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