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一开始,QFII们就尝试去读懂中国市场所有的故事,即便它们并没有完全理解中国市场所独具的特色,但成熟市场的经验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历程的把握,无疑是它们有益的借鉴和更好的启示。相对国内投资者,QFII们更有机会去接触政府高层,因此更能体会中国政府开放市场的想法和扶持股市的心态,所以在QFII入市之际,没有延续其一贯投资低调的做法。
在近两年的“中国生存”后,QFII们开始更加游刃有余地运用国内游戏规则,它们懂得在遵循政策、监管层划定的范围内,如何实现自己的商业利益,虽然如何恰当地把握与政府各部门间的关系并不容易。这些QFII们已经越来越多的获得了中国政府的信任,他们一直期望增加投资额度的要求即将实现,7月11日,中国证监会表示,将在现有额度的基础上增加60亿美元的QFII额度。
与国内投资者的迷茫和失去信心相比,QFII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热情却在持续升温。最近,QFII们不仅开始进驻三一重工、紫江企业,还开始投资一些因为股改而被基金抛售的大盘蓝筹股,如中集集团、烟台万华、长江电力、上港集箱等。几乎在不同场合,QFII们都在暗示:如果能够增加几个亿的投资额度,将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而资金恰恰是目前中国股市所缺乏的。
而此时,无论是证监会还是国务院都认为中国股市已经具备投资价值,所有政策信号都在传递是一个可以进入的时机,而且政府也是那样地渴求机构投资者能成为稳定市场、支持改革的助推器。但是,国内基金和其它机构却在怯场,即使在证监会明令不许卖出股票时,仍旧有不少基金抛售股票,这种行为让管理层对其日渐失望。于是,管理层更倚重于QFII们,而QFII们的态度也更加赢得了政府的信任。
当然,在中国,QFII们获得的不仅是投资的利润,更多的是对中国资本市场话语权的拥有。一业内人士认为,QFII话语权增大是因为他们做对了,他们有着上百年资本市场的经验,准确判断了中国宏观调控对股市影响的力度,而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重仓持有大盘蓝筹股的国内基金业无法回避经济周期的影响,2004年全部股票基金的加权平均净值增长率为-3.34%,基金业的整体溃退导致其投资话语权的失落,市场一步步进入QFII时代。
2003年3月,以“出品最具独立性研究报告”而著称的瑞银华宝向国际投资者推出了第一批针对A股的投资报告,对6家A股公司做出评级。同年7月9日,瑞银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高调宣布,QFII第一单已经建仓宝钢股份、中兴通讯、上港集箱和外运发展四只股票,此行为被国内投资者指责为“作秀”。
有“作秀”嫌疑的瑞银却在管理层那里赢得了高分,瑞银投资额度很快就从最初的3亿美元增加到5亿美元、6亿美元。
2003年12月,瑞银再次“作秀”,首次向外界公布其投资组合并表示,在获取的6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中,已有2/3的资金投入A股市场,很快,瑞士银行额度增加到8亿美元,成为惟一达到法规规定最高限额的QFII。
自瑞银高调入市之后,QFII们并没有如市场期望的那样将大量资金迅速投入到股市,相反,他们将国债市场作为一个避风港。现在看来,2003年下半年中国股市处于一个阶段性的高点,而交易所国债指数总体下调,但人民币升值预期却在不断增强。即使在2005年5月,里昂证券产品结构部主管FraserHowie也承认,仍旧有1/3的QFII额度停留在现金状态,目的是等待人民币的升值。
虽然QFII们更愿意将其在中国股市的投资当成一种姿态、一种借口、一种掩饰,但依然不能妨碍在这些看似非主业的投资中成为一个成功者。近两年间,除了个别被监管当局警示之外,大多QFII们都能合理地利用政策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对于国内基金市场、甚至股市来说,100亿美元额度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南方基金的总经理对QFII规模壮大之后中国股市的金融安全表示担忧,国内市场流通市值才10000多亿,而一个花旗或者高盛资产规模就有4000-5000亿,他们一个金融机构就可以把整个股市流通股全给买断了。业内人士认为,如果通过QFII来拯救中国市场,那不过是一个幻影,在拯救中国市场过程中,大多数国内投资者都将成为输家,只有QFII成为最终赢家。
“扬子基金”是最近被树立起来的模范,是一只注册于卢森堡的纯A股基金,由海富通担任投资顾问。从去年底到今年1月底,“扬子基金”已构建了接近100%投资于股票的投资组合,这比国内基金平均60%左右的仓位要高出许多。上半年,上证A股指数跌幅达到了14.66%,股票型基金上半年的表现尽管优于指数的表现,平均净值增长率也仅为-1.13%,但“扬子基金”上半年实现净值增长率达11.48%(以欧元计价),考虑其中欧元贬值的因素,在大盘走低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正回报。
但QFII却感觉额度不够用,主要是背后投资者投资愿望强烈,海富通方面透露正在积极申请扩大投资额度到8亿美元,相关申请上周已经上报监管部门,对于新增额度的获批应该在一两个月后就能通过。但即使加上60亿额度,现在100亿额度对于QFII们还是太少,因为5亿、10亿对任何一家都不算什么,他们只是借此向政府表明一个姿态,他们永远积极,永远不会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