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华语精品电影

霸王别姬

    段小楼和程蝶衣自幼梨园为伴,妓女的儿子程蝶衣在他人的歧视中惟独得到段小楼的怜悯和关爱。长大后他们都成了红极一时的名角,段小楼因救助沦落红尘的菊仙,与其缔结因缘,却令程蝶衣失落和反感。三人间的纠葛在抗战、解放、文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着, 段小楼与程蝶衣最后一次在空旷的体育馆合作《霸王别姬》的绝唱,程蝶衣最终实践了他的人生和艺术理想,虽然那理想是已经破碎了的。
    与张艺谋相比,陈凯歌在西方电影评奖中屡屡受挫,心情不可谓不焦急。于是,在《霸王别姬》中出现了京剧舞台的小世界——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经典,再加上青楼女子与梨园子弟,“婊子”与“戏子”间的恋情,陈凯歌又将有着切肤之痛的当代中国政治情境引入其中,使影片在西方获奖无数。
    《霸王别姬》是我在济南人行工作时闲暇时间看的一部电影,确切地说是碟版电影,不到半个小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尽管当时并不知道此影片已荣获多项大奖。张国荣将程蝶衣演得出神入化,据导演陈凯歌讲,在其中一场戏中,张国荣完全深陷其中,将角色和自身融为一体,在人力拉车的蓬中长时间沉静,导演和工作人员待其平静后才将其从饰演的角色中拉回现实。这部影片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同志电影,但反映了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活着

20世纪40年代,大户人家的少爷徐富贵游手好闲,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已身怀六甲,屡劝无果,便带着女儿离开。当晚,富贵把全部家产输给了皮影班主龙二,父亲气死,老母重病,富贵穷困潦倒。不到一年,家珍带着儿女回来,富贵决心痛改前非。富贵从龙二处得到一箱皮影,从此四处唱皮影戏谋生。经过解放战争、大跃进、文革,富贵的家庭物是人非。
    影片改编自余华 的同名小说,从富贵曲折而又平凡的一生映射出中国几十年苦难而又荒诞的历史,也暗示着民族顽强的生机。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牵连着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生死荣辱,在电影观众眼中都足以震撼人心,但在时代的大浪潮中,又显得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水珠而已。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顽强地活着。
    《活着》是一部诗史,充满了浓郁的中国独特的生活气息,也充满了枯涩的幽默。叙述是轻松的,心情却是沉重的,情节是虚构的,历史却是真实的。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活着》反映的主题无疑是沉重的,但却是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生活写照。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光芒普照下的神州大地,许多人仍然过着如徐富贵般并不富贵的生活,充满希望地顽强生存着。

[ 本帖最后由 夜幕下的流星雨 于 2008-1-10 21:55 编辑 ]

小城之春

抗战结束,江南小城满目疮痍。黯黑的城墙垛子,乍暖还寒的季节。破落大户人家的少爷戴礼言,因久卧病塌神情颓唐,使得家中了无生气。幸有妻子周玉纹贤淑善良,妹妹戴秀天真无邪,还能给这户人家一点希望。
    初春某日,礼言幼年的同学、玉纹初恋的爱人章志忱医生突然来临。一方面是老友重逢,一方面是旧情复燃,而戴秀与志忱又不避形迹,成天外出游玩。玉纹对此颇为不悦,礼言却认为这是一门十分相称的亲事,却要玉纹去说合。此时的志忱,便陷入矛盾的心情之中,欲爱不得,欲走不能。戴秀16岁生日的晚餐上,玉纹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向志忱挑战,换大杯喝酒。礼言目睹此状,悄然退席。午夜,玉纹更趁着酒兴去会志忱,幸而志忱竭力克制,未几于乱。
    翌日清晨,玉纹独自徘徊于城头,志忱则执意要求离去。而礼言,他认为自己应该做出牺牲,吞服了不少安眠葯,尽管药片的剂量已被志忱减轻,但还是使他休克过去,经志忱抢救才脱险。志忱终于走了,城头上站着的玉纹,目送志忱远去。
    我看的是田壮壮的新版本,2005年到北京出差的时候,费穆的老版本和田壮壮的新版本都买了,先欣赏了田壮壮的新版本,又看了费穆的老版本。但费穆的老版本可能是因为时间较长的原因,音画质量不是很好,没有坚持看完。电影评论普遍对老版本看好,对新版本不怎么看好,但我认为田壮壮的新版本也挺好的。虽然在时代背景上新版本逊色于老版本,但在技术和音像质量上胜过老版本。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在于反映了抗战即将结束之际,国人的迷茫心态。当时,不仅玉纹是迷茫的,志忱是迷茫的,整个中国都是迷茫的,不知道将来如何,将向何处发展。其实,社会发展到现代,多数人还是很迷茫的,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而生活。我觉得生活就是过好每一天,每天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整个人生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说不定我们每个人哪天出事就完了,所以不如过好每一天。

[ 本帖最后由 夜幕下的流星雨 于 2008-1-13 16:27 编辑 ]

城南旧事

20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小胡同里。经常伫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认识并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偷偷相爱,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残死在火车轮下。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在附近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 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九岁那年,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后,英子也随家人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北平。影片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和心理展示了一个凄凉苦难的人间生活,也是小主人公对在北平的童年生活的真实记忆。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林海因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电影和小说都充满诗意。每个人都有金色的童年,也就有自己的人间天堂。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岁月的过滤,所有的烦恼和忧愁皆随风而去,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淡淡的清香。随着英子随同家人离开北平,北平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北京;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成人,快乐逐渐离我们远去,虽然不乏灯红酒绿、莺歌燕舞的生活;随着快乐的日子越来越少,愈发想念在农村度过的童年时光。

新龙门客栈

明朝景泰年间,东厂大督主曹少钦将正直的兵部尚书杨宇轩陷害致死,并流放杨宇轩的儿女,以引出杨的部下周淮安,妄图一网打尽。江湖女侠邱莫言受周淮安之托,经过浴血厮杀,救出杨家儿女与周淮安在大漠中的龙门客栈会合。东厂密探尾随而至。龙门客栈店主金镶玉风骚多情,以开黑店为生。她看上了周淮安,而周淮安早已心属邱莫言。此时,曹少钦的大队人马正向龙门客栈杀来,而店内的东厂密探对周淮安及同行江湖义士进行牵制,使周淮安等人无法脱身。周淮安凭借江湖经验得知龙门客栈必有一条出关密道,为救杨家遗孤,周不惜与金镶玉假结婚,以此来问出密道所在。
    该片是武侠片经典作品之一,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张曼玉饰演的老板娘神采飞扬,林青霞饰演的邱莫言英姿飒爽。片中武打招式干净利落,大漠景色过目难忘。林青霞主演的影片,出演最好的角色莫过于江湖侠女了。穿上男装的林青霞更是光彩夺目,英俊爽朗,影片《笑傲江湖》2和3中就有其出色的表演;如果演绎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估计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主了。

那山,那人,那狗

——苏七七
    《那山那人那狗》应当是霍建起的代表作。这是个散文诗式的影片,背景设在1980年代,关于山村邮递员,父亲老了,儿子又背起了邮包,走在漫长崎岖的山间小路上。中间穿插了几个小故事,而以父子之情贯穿着始终。——从编剧的角度看,那几个小故事很有些过于生硬的地方,但整体上保持着一种优美的气韵。——这个影片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着急,它想表达的东西——责任、爱情、亲情、理想,其实都是些老话,不见得有什么深刻与超越之处,但它那么耐心地讲到底,体现了作者内在的真正的一点坚持:最后总也让人克服了烦躁,而安心听下去。就好像是个成年了的子女,听长辈讲话,就算觉得他们有点不合时宜,可也还是笑着认真听——这里头还是有道理情分在。
    这个影片在日本获得相当的发行成功,一年累计票房达8亿日元,对于一个中国艺术影片来说,殊为难得。但这种“境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除了我们的发行机制甚为僵硬以外,还可以看得出一点“距离美”来。对于《那山那人那狗》这样设定在一个1980年代的影片,我们实际上看不太到“真正的”1980年代的,它更像是一种想像。怀旧情绪寻找的一个时空坐标。一个中国观众看《那山那人那狗》,会觉得细节有些不合榫的地方(里头的人民币都是1990年代才有的新版人民币》,这些东西会使一个切实从历史中走过来的观众,难以完全地投入到“想像”中去。——但对于隔邻的日本观众来说,他们可以直接地抽离出其中的“意蕴”来欣赏,他们没有对情节与细节的基于真实性的怀疑。——可以说,这样的欣赏更纯粹,它是从“隔”中产生出来的“美”,但这种感受本身并没有错。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曲关于过去的牧歌。而霍建起的气质,似乎也适合于乡村,适合于过去。他之后的两个影片,《蓝色爱情》与《生活秀》都显得有些没精打采,他的节凑与城市节凑不合拍,他的气韵与现代的气韵难以融合。《蓝色爱情》根据方方的小说《行为艺术》改编,《生活秀》根据池莉的同名小说改编,但都不是在武汉拍的,地点选在大连与重庆。霍建起的问题在于,他没有方方的锋利,也没有池莉的世俗。《蓝色爱情》是一个没什么意思的解释,而《生活秀》是一次没什么激情的叙述。这两个片子都拍得老老实实的,可是这样的题材——是需要精明的。总而言之,霍建起像在做着完全不适合他来做的事,然后他勉为其难地把这些事办“完整”了。没有想象力,没有幽默感。也打动不了人心。
    所以霍建起后来的片子,《暖》又回到过去,回到乡村了。这对他也许是件好事。为什么一个导演,一个艺术家就一定要不停地“挑战自己”,不停地“创新“呢?新有新的好,旧有旧的好。好奇有好奇的好,耐心有耐心的好。热有热的好,凉有凉的好。——《暖》有《暖》的好。
    那山,那人,那狗,远去了,而霍建起来到影院与观众交流。我坐在800人的标准放映厅后座,台上的他看起来显得有些模糊:他显然不是那种演说家型的人,容貌朴实,声音低沉。——因为音箱出的问题,观众几乎难以听清他的声音。他确实有一种较为安静的气质,一种耐心。如他所说:”我的影片特别安静,有时候自己从头看这些片子,也会沉浸在其中。我是有乡土中国情结的,影片全都是写人性、感情的,需要看的人能沉下心来,在特别安静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味道。”

[ 本帖最后由 夜幕下的流星雨 于 2008-2-25 20:44 编辑 ]

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于2000年出品,由著名的华人导演李安执导,不仅在中国本土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奖,还在第16届美国独立精神奖颁奖典礼上,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三项大奖,并最终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等殊荣。这是华语影片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获奥斯卡奖前的周末,《卧虎藏龙》成为美国电影史上首部获得一亿美元票房的外语片。
    李安史目前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导演之一,祖籍江西,生于台湾,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系。在《卧虎藏龙》之前,他既拍过着力表现中国传统人伦关系和中西文化冲突的影片《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也成功执导过英语片《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可谓中西合璧的华人导演。2006年,他又以表现同性恋题材的《断背山》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卧虎藏龙》最惹眼的是它全方位地展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故事是关于中国古代侠客的,男女主人公都拥有腾云驾雾、飞檐走壁、舞刀弄剑的中国功夫。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清代,由于年深日久,这个东方故事即使对现代的中国人而言,也变得古色古香、神秘玄虚。东方的韵味由于时间的封存,反而历久弥香。李安要的就是这种陈年佳酿的感觉。清代民居、清代家具、清代服饰、清代字画、清代的酒楼集市、清代婚丧嫁娶——这一切在影片中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成为东方神韵的具体体现,包括官宦小姐玉蛟龙绣满暗花的青纱罗帐、闺房之中古铜色的香炉和香炉中缕缕飘散的麝香的青烟,都让人恍惚回到了古典的东方,进入了唐诗宋词的意境。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最能表现东方风情的地方:从帝王之都的北京古城到荒凉辽阔的新疆戈壁,从杏花烟雨的江南水乡到重联叠嶂的武当群山。天南海北的风景一幅幅画轴般展开,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东方山水画的九曲长廊。从本片的影像风格伤看,摄影师力求把中国画的水墨淋漓带进影片:江南水乡的烟雨凄迷、蓝色月光下的刀光剑影、大漠孤烟里的金戈铁马、武当山清晨的山色空蒙——每一个镜头都被处理得淡雅清新、诗意盎然。
    除了引人注目得东方情调,《卧虎藏龙》之所以触动了东西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观众,关键还在于它其实只是借用了武侠故事的外衣却表现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困惑与内心冲突。《卧虎藏龙》讲述的其实是一种心情故事,是人到中年之后对曾经热烈绚烂的青春岁月充满神情的再度回首。和以往任何一部武侠片不同,它不去追求故事情节的额激烈紧张,对复杂纠结的江湖恩怨也漫不经心,它甚至也不愿多花功夫把人物性格刻画得血肉丰满。整部影片是那么简洁优美、清新古雅。它看上去是关于武侠、复仇、荣誉和爱情的,在骨子里却是一篇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的散文诗。音乐和摄影更增加了这份诗意,一起演绎导演对人生的感悟。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想冲破一切束缚,却失去了更多的自由;你想挣脱一切羁绊,最终却仍然身不由己。但追求自由人生的渴望不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梦想吗?自由和道德,礼教和浪漫,人的天性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东西方社会都会有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一个传统的东方故事得到了西方人的共鸣。和一般打打杀杀、一味地血雨腥风、快意恩仇地武侠片不同,《卧虎藏龙》只是借武侠故事这个外壳换一种角度关注人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天下无贼>也不错

站台

——苏七七
    《站台》书写的是历史,历史中的人。从1980年到1990年。再隔了十年回头去看,贾樟柯有了一段让自己平静的距离——他用的,几乎全是中景和全景,没有特写。在这个距离外观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细节的记忆,而悲欢不再如当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他们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会意的笑,一个沉默的动容。
    这个影片的情绪,化成了一个标志式的影像。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辆自行车上,前面的人展开手臂,后面的崔明亮,向着观众坐在后座上,他斜侧着头,有一种茫然而又隐忍的表情。他们在汾阳灰暗的街道上如此飞翔。
    这些年轻人,在1980年到1990年间,经历了他们的20岁到30岁。他们都太普通,可是这不妨碍他们也有梦想,虽然这些梦想,只能是服从于流行文化带给他们的高度。他们在贫瘠的家乡粗劣地仿制“现代”,当然也只能是一些被根植在现代场景中显得可笑的符号。崔明亮的喇叭裤,张军的长发,钟萍烫的头,这些符号是他们与梦想接近的标志,但他们在此,远方在彼,站台在哪里?电影中没有站台。黑夜里出发的车厢里,年轻人模仿着火车的汽笛声,过了一站又一站。站台,是一个虚设的存在。
    对于“我、我、成吉思汗”的歌声中茫然而混乱地挣扎地青春来说,有过的快乐与悲痛都太过卑微,甚至带有残酷与可笑的面目。在城墙上往车顶扔石子的笑声,钟萍打掉孩子的哭叫声。而这一切,都还是让人辛酸。——尹瑞娟在一间幽暗的办公室里,跟着音乐跳起舞。不美。但让人感到,还有东西,溢出于现实之外。他们不幸,可是比起另外一些人,也许也说不上不幸。——如果不幸,还是有程度的区别的话。
    在《站台》中,有一个镜头让我不可抑制地流下泪来。崔明亮的表弟三明。他也不过是二十多岁,但是没有一点青春的气息。他不认字,像哑巴一样沉默,与煤矿签下“生死合同”,在矿上干活。演出的车经过他,大家叫他上车吧,捎上一段,他说不不这边近,从一座小山上爬过去。镜头是静止的。他沿着一条小路,走上山去。他是真正的无语的底层。
    《站台》中,声音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影像。对于导演来说,他的记忆中有那样清晰的各种声音,是这些在时间中稍纵即逝的声音组合出时间的因果,记载下各种观念与情绪。
    在影片中,广播、电视的字正腔圆的新闻宣读着被切分的一个个历史时期的到来,而嘈杂的各种流行音乐则是文化的制造者与回应者,直接引导起种种向往与激情。这是个喧哗的片子,考验着耳朵的记忆力与分辨力。这些声音里,有些是意识形态对耳朵的强制,也有些是耳朵的自觉的寻找与归依。
    但也许对于导演来说,这个影片在声音上确实是“用力太过”了。他的影像是沉静的,声音却要热切的多。这种热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影片忍耐的气质。片子有三段大提琴,他们在一些“重要”的时刻响起,构成了这部纪实风格的影片中三个温柔的抒情段落。但半野弘作的这段曲子太过优雅了,不属于中国的那个年代。它与现实疏离得这样远,甚至,与崔明亮都隔得太远。这三段音乐对整个影片的纪实风格产生了破坏。他们把观众从影片中拉了出来,当音乐这样明显得要作用于人得感情时,反而容易引起今天敏感得观众的猜疑——这个地方是不是一定要动用这样细致优美的感情?
    在影像与声音之中,导演讲了一个故事。主要有四个人物。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他们都是普通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是“文艺工作者”。于是他们比别的青年人,可能要更为敏感与尖锐些,走到风气之先。——小县城的沉闷空气。但是他们,很难走得高而远,自身的力量太微弱,可借助的外力也太单薄。他们在一个"改革“的时代里,但是干戈,很大程度上只是提供了一个梦想:一个外在的现代世界。而他们能做的,只是拙劣的临摹。他们的行程达不到那个世界,最后的复归是青春那种原生动力沉寂之后的必然。
    钟萍是现实中不安定的因素,而尹瑞娟要实际得多,终是并入到日常生活的水流中去。张军对于外面的世界,有向往有模仿,但他不可能有鉴别力与反省力,而崔明亮似乎要与大家都不同些,他的目光中有隐忍的渴望,他对于僵硬的教化有直觉的嘲讽之色,他天生与现实有一种疏离。可是还有善意,甚至幽默。也许在一个更为自由与多元,有更多机会的场合下,崔明亮可以走得更高更远些。但是环境只允许他走那么远。他只能在离家之后又回家。在电视的声音中,他躺在沙发上睡着,那沙发原来是父母家的,有大红喜字。他手上的烟有半截烟灰。
    影片中对两队恋人关系的描写,张军与钟萍间,好像身体的成分更重些,而崔明亮与尹瑞娟,好像情感的成分更重些。但身体之上,却又有切实的情分,情感之间,却有更多的焦虑与假想。渴望在现实之外的崔明亮,爱的是现实之内的尹瑞娟,这是怎样的情感逻辑?也许情感与逻辑并不相关。
    《站台》是一次回忆与诉说。导演说:”这是压在我心上的一块大石头,不把它搬开,我也许永远也没法做别的事。“比起《小武》,这个片子要芜杂与混乱些。十年间,也许他有太多东西要表达,两三个小时的容量,总难免顾此失彼,而他又难舍彼此。《小武》有一种即兴创作的举重若轻的气质,而《站台》,则举重则重了。这段时光,混杂着卑微与理想,残酷与善意,在无可去处,生活中却还存在着笑声。生活总是容得下笑声的。真正从生活中来的作品,不像是从理念中来的作品,可以单向度地荒漠虚无下去。它有一种奇特的幽默。
    贾樟柯是个从容而诚恳的人。我认为他有思想——对中国的现实,他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而对于家乡、人与电影,的确有一种诚挚的感情。他有一种平和的态度,在平和中努力。
    贾樟柯说:“在我的很多同学中,很多人中途就退下去了。他们回到现实中去,没有办法坚持理想,其实都是有很具体的理由在。只能回去,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有人认为我是强者,但我知道,我自己是弱者。在生活中有勇气与耐心坚持着的,是强者。我尊敬这些人。”
    理想与现实,一定是分开的两条岔道吗?哪一条路上的人更坚强?这里头,其实是有一个悖论在的。现实是一个巨大的洪流,包裹着崔明亮与尹瑞娟,钟萍与战军,贾樟柯与三明,赵涛与周强,还有观众,无数的人,和事。站台不曾出现,它也许只是一个象征,一个无法到达的终点。
    但是,一切努力,现实与理想的,都值得尊敬。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电影也是在给人讲道理。

霸王别姬拍的不错,它把人世上的某些事讲透了。举个例子,段晓楼经历了达官,日本人,国民党,都没服过软,不知啥叫怕,但在文化大革命面前崩溃了。这种感觉,活着拍不出来。

世上整人最狠手段,还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套,我看陈凯歌是看明白了。
股市不会为你的皮大衣付钱——我不需要皮大衣,我需要BMW X5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