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金银岛股花传奇
金银花(600000浦发银行,600036招商银行):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
如果喜欢一只股票,但又感觉不是买进的时机,你能为它等待多久?
1951年,刚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巴菲特花了10282美元,买进350股从事保险业的盖可(GEICO)公司的股票。1952年,巴菲特以15259美元卖出。赚了钱的巴菲特后来深深地后悔,因为20年后,他所卖的盖可股票价值1300万美元!整个20世纪50、60年代,是盖可公司的黄金时代,股价突飞猛涨,而巴菲特在1952年卖错后,虽然又投资了其他几家保险公司的股票,但却一直没有追涨买回盖可的股票。
70年代初,盖可公司的新管理层犯下一连串严重的错误,导致公司几乎面临倒闭的命运。直到1976年,公司再次更换管理层,才使公司幸免于难,但公司股票的价格此时已从每股61美元跌到了2美元。就在这时,巴菲特出手了,他从1976年下半年开始大量买进盖可的股票,最后竟买下了该公司的全部股权,一直持股至今。
巴菲特为了找到恰当的时机买进自己心怡的股票,足足耐心的等待了25年!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位杰出的大投资家吉姆.罗杰斯所说的话:“我不会拿自己的钱去冒险,永远都不会。我做事的方法通常就是什么都不做,一直等到我看到钱就在那里摆着,就在墙角那里,我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过去把钱拾起来。这就是投资之道。”
1999年11月,中国股市上的第二只银行股――浦发银行,在上海市场上市流通。由于沪深股市绝对的龙头股深发展历年杰出的股价表现所带来的赚钱效应,令人们对浦发银行寄予了厚望。大家一致认为浦发银行是“深发展第二”,铺天盖地的赞扬吹捧随处可见。记得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写了一篇《寻找大众情人》的文章,详细分析介绍了浦发银行的方方面面,认为浦发银行是一只人见人爱的股票,必将取代深发展,成为股市上的“大众情人”。
浦发银行以19元多的价位亮相,至少在股价上是取代了深发展。很多人经受不住媒体的引诱,纷纷买进。
我很幸运的避开了这个陷阱。因为我在深发展上面赚过一大笔钱,所以在感情上根本不相信浦发银行能取代深发展的龙头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记得彼得.林奇的教诲,他曾说道:“我避而不买被吹捧成IBM第二、麦当劳第二、英特尔第二,或者迪斯尼第二之类公司的股票。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被吹捧成某某公司第二的公司从来都不会像某某公司做的那样出色,不管是百老汇、最畅销书籍、国家篮球协会还是华尔街都不例外。你看到过几次‘某某不存在了某某第二仍然存在’的情况呢?
事实上,当人们把某一只股票吹成是某某股票第二时,这表明不仅这只‘某某第二’的股票牛气将尽,而且那只‘某某股票’也将成为昨日黄花。当其他的计算机公司被叫做‘IBM第二’时,你可能已经猜到IBM将会经历一段很差的时期,并且它确实经历了。”
很不幸,浦发银行就是在“深发展第二”的光环笼罩下升空,然后坠落的。而深发展也的确从此开始经历一段漫长而很差的时期。
彼得.林奇一语成谶。
浦发银行一上市,立刻就从众人想象中的“大众情人”变成了现实中的“吸血僵尸”,为了补充资本金,一次又一次的增发A股、发次级债,肆无忌惮的在二级市场上吸血,让爱它的股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私底下给它改了个名字,叫增发银行。
但我还是一直在关注着它。毕竟,上海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作为一家区域性小银行,它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世界各国的银行所经营的业务都大同小异,同质性较强。若要以业务相比,浦发银行、深发展、包括后来的招商银行等,是无法和四大国有银行相提并论的。不过比较而言,招商银行的发展趋势要胜过其他的小银行,有追赶四大国有银行成为“老五”的架势。
如果说深发展在早年之所以能成为绝对的龙头股一统江湖,是因为它作为筹码的稀缺性和身处银行业的朝阳优势,那么当浦发银行上市后,深发展独一无二的稀缺性也就随之消失了,也就是说,深发展的投机价值被浦发银行瓜分了,再加上两家银行在业务上并无突出优势,因此,双双沉沦的命运在所难免。
浦发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一样,优势不在业务上,而在于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本身的规模较小。它们就像一个城市黄金地段上的两幢旧房子,房子本身并不吸引人,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一旦被实力大的房开商开发重建,身价就会扶摇直上。
也就是说,象浦发、深发展这种区域性小银行,它的价值在于被大银行收购或者重组,焕发新的生命力。
02年2月初,浦发银行公告:“日前,有关媒体报道了花旗将参股浦发行等消息,本公司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目前,多家国外商业银行正与公司进行接触,研究有关合作事宜,迄今为止尚未签订任何法律文件。日后一有实质性进展,公司将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规定进行公告。”
无独有偶,同年9月,深发展以闪电的速度开始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到9月底,深发展公告:“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同意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公司作为国外战略投资者进入本行,双方将争取尽快完成此项交易,现正按要求积极进行尽职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
我开始留意这两只银行股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从感情角度上说,我更在意深发展一些,因此,我关注的重点还是深发展。
03年1月2日,浦发银行公告:“同意公司与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花旗银行将以股权受让方式首期入股公司总股本5%股份,作为长期战略股权投资,并已接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通知。”受到此消息的刺激,浦发银行的股价由8元涨到了13元。而同样有外资入股消息的深发展,股价由10元涨到12元,明显弱于浦发银行。
我开始研究它们股价上涨强弱差别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入股方实力的区别: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银行,历经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金融集团;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其管理的资金为17亿美元。新桥投资1994年由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是全球知名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公司管理着超过130亿美元的资产。)和布兰投资公司发起设立,新桥最著名的收购,是1999年击败汇丰银行,以4.16亿美元收购韩国第一银行51%的股权。显然,美国花旗银行的实力远大于美国新桥投资集团。
原因之二,花旗入股浦发银行比较顺利,而新桥入股深发展却一波三折,到03年5月,深发展公告称,鉴于公司四家国有股东与美国新桥投资未能达成协议,决定撤消收购过渡期管理委员会。这标志着新桥投资收购深发展股权一事告吹。此后,双方分分合合,闹个不停。
经过比较,很自然的,我把目光集中在了浦发银行身上,放弃了“老情人”深发展。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只需要留意花旗入股浦发的进展即可,同时耐心等待合适的价位伺机买进。
2005年,浦发银行经过漫长的价值回归,股价从初上市时的19元跌到了7元附近。在等候它6年之后,我第一次强烈感觉到机会在走近。
一方面,花旗银行在同意继续增持浦发的股份至19.9%的同时,在南方竞标广东发展银行,开始了它在中国的全方位布局。可以预见,在今后金融业全面开放后,花旗极有可能通过二级市场大量收购处于全流通中的浦发的股份,然后将浦发和广发合二为一,成为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中国股市经过5年下跌后,中央政府已经把股市纳进了战略规划,05年6月政府救市,股市绝处逢生,正是买进的时候。
到了2005年10月,趁着大众惊魂未定股市回调之际,我开始建仓浦发银行。同时,顺带也买进招商银行。如果当时还有钱,我会把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也一同收入囊中。中国股市至今尚未离开板块效应的特点,这就为我们带来偷懒获利的机会。03年,我就因此一口气买了3只汽车股,获利不菲。05年6月,我也是如此买了3只商业股而获利。
事有凑巧,就在我建仓未完的时候,11月初,范思妮在论坛转贴了一篇中国建设银行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在香港力挺建行股价的文章。文章说建行在香港股市遭到沽空,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在未向市场公开承诺,对股价下跌也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投入巨资把建行拉回到招股价,维护了自己的信用和作为承销商的长期利益。并以此事指责宝钢公司在A股市场的承诺如一纸空文,不负责任。
这篇文章立刻让我想到郎咸平教授揭露国际炒家联合做庄炒香港H股的情况,先是一家机构进场低吸股票稳住股价,然后其他几家大机构一起进场猛拉股价,最后一齐卖给高位接盘的机构和散户,自己一旁数钱偷着乐。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资本市场上的职业机构以盈利为天职,决不会为了维护自己的信用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摩根士丹利出巨资稳住建行的股价,“大庄舞剑,意在暴利”,维护信誉只是额外获得的一点“利市”罢了。
一旦从文章中捕捉到在香港上市的内地银行股极有可能暴涨的信息,我立刻加快了建仓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节奏。本来,我还想等它们的股价多跌一些再加仓,但那篇文章让我重新审视了它们可能下跌的空间,结合技术方面的判断,我决定不再等待它们下跌,提前满仓。
刚满仓,银行股就开始发动,并成为带领大盘冲击1300点的主力板块之一。
为了找到恰当的时机买进自己看中的股票,我耐心的等待了6年,一直等到我看到钱就在那里摆着,就在墙角那里,我走过去,弯腰,把钱拾了起来。
有时候,赚钱就这样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