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低迷让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雇员感觉无奈,不过,日本民众对此反应平淡。
欧洲的债务危机似乎看不到头,坏消息接踵而来,全球股市也在此冲击下,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下跌。
股市低迷,很多国家的股民却并不那么紧张,他们也关注股市的涨跌,不过,某只股票的盈亏似乎不会特别影响他们的收益。
澳大利亚:股民盯紧中国经济
10月14日澳大利亚各大投资机构、股民都锁定了电视频道,每个人的双眼紧盯电视屏幕,专注收看、收听——中国统计局在公布中国9月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
中国的经济数据为何引起澳大利亚股民如此高的关注?
原来,中国CPI数据是审视中国经济现状的标尺,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澳大利亚股市,特别是资源股股票的走势。
据澳大利亚宝泽金融集团投行部董事,投资理财专家艾伯特介绍,澳大利亚股民与其他国家的股民有很大不同——股民占澳大利亚总人口43.5%,占比堪称世界之最。
但其中差不多七成股民的股票是由祖父辈传下来的,他们乐于定期收受股息。
所以在澳大利亚要看一只股票是否走好,主要看股息派发的好坏。
过去十多年,澳大利亚许多国有公司如银行、电信公司、及保险公司等通过股票上市进行私有化,很多澳大利亚人是因为这些上市公司对其配送股份而成为股民。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股民委托他人理财,并不是自己开户炒股,仅有5%~7%股民为活跃股民。
澳大利亚股市的单日交易量不大。因为九成股票是由澳大利亚各个投资机构如银行、基金来操作,由散户持有的比例很小。
不过,不直接参与投资、不直接参与股票买卖不等于澳大利亚股民对股市不参与、不关心。
澳大利亚股民的参与程度这几年越来越高。从2008年后,每年11-12月召开股东年度大会,股民都积极参与,而且在会上责问、大骂董事会,一点都不客气。
这样的参与度造成澳大利亚股民对投资理财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金融危机前,澳大利亚股民通常很潇洒,由投资理财师负责其股票投资,常常是几个月不过问一声。
现在大不相同,只要股市一有风吹草动,股民电话一个就接一个打进来。
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的发达,股民与投资理财师收到的股市信息只相差很短时间。
澳大利亚股市的海外资金量很大,如今,欧洲各国都把投在澳大利亚股市的资金调回本国,澳大利亚股市现阶段出现了反常性走势。
不过,澳大利亚股民对澳大利亚资源股还是非常充满信心的。由于担忧美国的经济和欧洲的主权债务,他们对金融股持谨慎态度。
随着澳大利亚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甚至出现了澳大利亚的资源股是否走好全看中国经济“脸色”的情况。澳大利亚股民对中国来澳大利亚投资的欢迎程度,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对中国投资的欢迎程度。
日本:“渡边太太”不炒短线
日经指数(日本经济平均指数)是亚洲股市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受欧美股市影响,日经指数最近处于下挫状态。
但是,日本民众和媒体对这次股市震荡的反应很平静,大部分讨论仅仅停留在专业媒体和报纸的财经版块。
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人的投资态度就日趋谨慎,许多日本人发自内心警惕并拒绝暴富,因为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他们:一夜暴富的神话幻灭后,必将带来无尽的哀伤与痛苦。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人仅将股票、基金、债券等当作“比银行利率高些”的理财方式,而非赚钱方式。
也因此,在日本的散户股民中,家庭主妇和单身白领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一般的日本主妇,在缴完房子和汽车的分期付款、安顿好全家日常生活、计划出每年的节庆和度假之后,才会拿出余款的25%至40%进行各类投资和理财。
股票一时涨跌,并不会对她的家庭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的散户只要买了股票,基本都会长期持有,很少有“炒短线”的股民。
他们也只会在认可了一家上市企业具备长期成长价值之后,才买进这家的股票。
和面对股票指数时的无所谓态度相比,一部分日本主妇在面对汇率时却显得不那么平静。
上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后,日本的银行储蓄利率降为0.02%,被称为“零利率”。
这一政策,促使许多原本靠银行利息理财的家庭主妇,不得不考虑将手里的钱换成外国货币,存到利息较高的外国银行。
而这种方式一旦操作熟练,就演变成了我们非常熟悉的“炒汇”。
加拿大:职业股民比较少
加拿大的主板和创业板股票数量繁多,但大多数股票股性呆滞,每天成交寥寥无几,一天交易结束拉出一根横线或一条折线,绝不是什么出奇的事,因此传统上加拿大股民并不总盯着盘面看。
过去加拿大人通常都是委托专门的股票经纪人代理炒股,因为北美股票数量庞大,属性繁多,且各种权证、分配方案十分复杂,许多都需要专业操作,如果股民自己动手,会十分辛苦。因此如果找到可靠的经纪人,炒股很方便。
但找经纪人最大的问题,一是门槛高,二是手续费高昂。
一般的正规经纪人都会要求开户资金的下限,15万加元(1加元约合6.3元人民币)算是低的,一些知名经纪人根本不接百万以下的小客户;经纪人当然不会白给你服务,除了交给证监会的印花税,他们都会收数额不小的手续费。
近年来这个门槛开始一点点降低,一些银行或投资公司推出一种“自助式炒股”服务,股民参加这种炒股组合,可以不受开户门槛的限制,手续费也会低很多(因为没有经纪人为你服务)。但这种玩法不太符合传统北美股市习惯,所以吸引的多数是亚裔移民。
加拿大很少有所谓“职业股民”,除了自己“开盘子”做投资公司或独立经纪人的(这要在中国得算“券商”)。
在加拿大,主流股民是有部分闲钱的白领和中产阶级,他们资金充裕但时间有限,委托经纪代理是常态。
加拿大也有各种股指期货和“放大盘”的操作,敢入场的倒都是“职业股民”,但为数较少。
号称G8中金融监管最严的国家,加拿大券商和股民投资心态都较保守、稳健,因此尽管加拿大股市和美国一样,实行T+0和无涨跌停板的规则,理论上更便于投机,但交易却相对清淡得多。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加拿大股市最大的特点,是资源公司多、“壳”多、资产重组多,一旦某资源公司宣称发现新矿,或某个“壳”传出并购消息,资金便会蜂拥而至,炒家们利用“放大盘”和T+0规则不断地在一日内买进卖出,股价上蹿下跳,成交量会顶破天花板。
但这种行情往往只有“一日富贵”,第二天便偃旗息鼓半死不活,甚至打回原形。
在加拿大,许多人都关心股市,因为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等投资几乎家家都有,而这些基金往往投资股票,股市的涨跌对基金收益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