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07年金银岛年度投资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7-12-28 16:10
标题:
2007年金银岛年度投资报告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现在由我来给各位总结金银岛2007年的投资情况。
在进行全面总结之前,先说说投资收益的情况:
2006年12月31日,我在股市上管理的总资产为568万。
2007年12月31日,我在股市上管理的总资产为1181.13万。年收益率+108%。
2006年12月30日,上证指数收盘2675点。2007年12月28日,上证指数收盘5261点。涨幅+96.67%。
和指数相比,同期超过大盘+12%。当然,和收益率相比,我更看重的,是把事情(股票)做得尽量正确。
《中国证券报》举办的2007年度投资者收益情况网上调查显示,在今年的股市行情中,获利小于10%的投资者为13.51% ,获利20%--50%的投资者为16.88% ,获利50%--100%的投资者为11%,获利100%以上的投资者占7.26% 。今年投资获利的投资者总体为48.65% ,投资亏损的人占51.35%。
展望2008,我的希望还是和从前一样,希望自己所操作的股票,在数量上更少些,在质量上更好些;希望投资的大门,对我开得更大些;希望大家在金银岛上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金银岛投资收益表:
年份- 上证指数涨跌幅 -金银岛收益率- 同比
2004 -15.4% -1% +14.4%
2005 -8.3% +16.6% +24.9%
2006 +130% +117% -13%
2007 +96% +108% +12%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15 14:23
中国证券市场的2007
200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是骄傲但并不值得自豪的一年。07年虽然A股市场规模膨胀了十倍,达到近30万亿元,上证指数也近翻了一番,股票市值在07年也首次超过中国国内生产年总值,并列居世界股市第六。但它仍是2005年年中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行情在粗放型方式上数量膨胀的延续,未能实现07年初管理层在机制上的战略目标,在制度建设上至少错过了一年时间,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诸多制度上的改革设想均推迟到了2008年。
2007年成为中国股市制度建设的“断层”。
07年有关“股市泡沫论”成为一条主线惯穿全年始终,也正因为这一争议始终没有结论,而令07年的行情不是稳中有涨而是大起大落。
从07年元月成思危在英国的讲话,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到“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出对股市的忧虑;从“5.30”准行政政策的仓促出台,到11月初温总理在海外发表对A股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的讲话等,有关对股市上涨的评估从最高决策层到散户就没有停止过。
而在这一年中,中国证监会也同样处在矛盾与怀疑之中。
面对年初刮起的“股市泡沫论”,令证监会感到空前的压力,证监会某高层针对性发出“幼稚论”;面对上半年大量新股民入市,证监会在大力推动风险教育同时,借“5.30”调整试图改变推动行情上涨的投资者结构,以机构尤其是以基金为主流取代普涨格局,但却引发了持续近三个月的“机构行情”,上证指数突破6000点。在下半年随着宏观经济通胀预期加大,经济过热明显,有关楼市、股市资产价格泡沫再度成为从上至下的焦点。
在以上背景下,作为2006年度新闻人物的尚福林主席,在2007年不得不抛开年初制定的战略,迎战两大新问题:面对股价上涨要不要坚守市场化,面对流动性过剩如何组织资产供给。而那些规划中对中国股市发挥潜能的制度、产品创新,也便在全年“搁浅”,同时,也滋生出重重危机。
200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资本市场的规划与2006年不同的是,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分解到“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发展期货市场”,但总理的声音未落,不同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却潮水一般涌向同一个市场,证监会不得不将注意力全面转向投资者教育;
证监会07年初制定了一系列交易制度与产品的创新,却因资金流动性过剩而没有形成资产供给链,无法对冲资金对股价的不断冲击,市场化调控的手段被市场化更强的资金流动性给大大削弱,行政性干预的思潮自然浮出。
其实,针对资金流动性过剩,在央行货币政策与股市加大资产供给双双不彰显的情况下,2007年下半年全国经济的焦点是集中在怎样削减资金流动性过剩的策略上。这才有“特别国债”与“港股直通车”两大新闻热点,但随着“美国次债危机”的升级,“港股直通车”被迫叫停。
于是解决资产价格泡沫又回到了加大央行的货币政策与股市资产供给上,期间有关房市的第二套房政策,以及央行对2008年信贷的计划才纷纷出台。通过国内为主来缓解资金过剩对物价与资产价格的冲击成为主流“紧缩”思想。
虽然出其不意的资金流动性过剩,助推了始料不及的2007年A股的火爆行情,但同时演绎出A股市场在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必然路径,暴露了整个市场的机制与市场需求间的断层。
这个断层除了还没有建立好多层资本市场来适合不同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需求,同时分流过剩资金的客观条件外,还有主观上对机制创新推出时间上的优柔寡断。
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2007年股指是如何辉煌,是在交易机制与此前没有什么不同,却以相同的资金推动型方式取得的数量型增长,尽管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取得佳绩,但没有制度机制能令估值定价真正发挥作用,没有制衡机制让估值定价有所作为,这种系统交易机制的风险至今仍然存在着。
从数字上看,2007年资本市场的成绩是斐然的。2007年度A股总市值近32.71万亿,较2006年底的9万亿,翻了三倍;投资者开户数约1.36亿户,全年新增3400万户,是去年全年新增A股开户数总和308.35万户的11倍;沪深两市合计日均股票成交量为1934亿元,是去年日均成交量的三倍;2007年的新股IPO家数为120只,募集资金高达4469.96亿元,是2006年IPO募集资金量的2.7倍。
从质的转变而言,2007年资本市场几乎是在“原地踏步”。我们清楚的记得,证监会对2007年A股市场中一系列制度、产品创新是有详细规划的。在2006年下半年,证监会即开始受理创新类券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申请,07年上半年推出的声音不绝于耳;2006年上证所创新实验室三度在《上证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建议引入“T+0”、“放宽涨跌幅”;2006年12月,尚主席放言,证监会将在2007年年初推出股指期货等等。
2007年由于缺乏“先进”制度的引导,加之,一方面,资金流动性过剩以及资产供给难以满足资金需求情况下,唯一方式只能是将存量的股价推高,来谋求存量资产总量市值的上升,与资金总量的对等,从而引发资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没有对冲机制或新的创新金融品种下,投资者唯一通过单边上涨获取差价。
以上,这一切客观因素中的必然突变,既令0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在数量级上取得如此之辉煌,也令2008年的中国股市难以承受规模膨胀后的风险,甚至将A股市场置于险境。
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在完成数量级上的规模增长后,2008年急需从机制上对冲数量上的膨胀风险,并以市场化的新产品完善市场制衡机制的制订。
因此,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机遇与命运,取决于政策的制订者在方向策略上的抉择。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21 20:25
2008,考验股市泡沫
08年能重演普涨行情吗?08年经济增长与上市公司业绩还能对冲高市盈率吗?08年的资金流动性过剩还能将股指翻番吗?监管层如何再次面对股市的“疯狂”?
一、政府与市场对垒,空间将严格限制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2007年的上涨行情,那么“顽强”二字可当仁不让。不管是“2.27”,还是“5.30”;不管是“泡沫论”还是“投资者教育”,都没能阻挡A股顽强的上涨脚步。回顾2007年行情,明显分成散户主导的上半场,和机构(主要是公募基金)主导的下半场。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无论是上半场还是下半场,最终都狂热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在行政干预下饮恨而终。政策调控似已成宿命式的必然。
6124点前的股指运行轨迹,呈现非常清晰的两个休整平台,将上攻行情分成两阶段。上半场在“2.27”后稳起步,至“5.30”结束。下半场在7月20日以银行股的集体上涨启动,并在10月“声嘶力竭”地攻占6100点后戛然而止。
上半场的市场特点概括为“三全”,全民皆股,全面上涨,全是消息。这一阶段散户掌握了行情的主动权,在此期间,新增A股开户数从2006年底的日均5万户,上升到07年3月底的17万户,接着持续攀升至5月底的日均35万户,五个月的时间,日均开户数上升了7倍。与此同时,市场热点呈现全面开花的格局。与2006年有节制的板块轮动不同,这一阶段小道消息满天飞,垃圾股“鸡犬升天”,市场狂热情绪渐渐占居上风。而这一切居然是在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发起,学术界展开“股市泡沫”大讨论的背景下完成的。可见行情的上攻是何等“顽强”。
下半场在机构主导下历史性地出现了“二八”、“一九”行情,机构在这一阶段“集中兵力,精确打击”,市场热点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钢铁、煤炭、有色五大板块,市场的炒作思路再度回归理性选择,但个股的价位却与理性渐行渐远。虽然行情的资金推动特点越来越明显,但正如纳斯达克泡沫推动了美国网络经济的发展,2007年下半年的“蓝筹泡沫”同样有着它历史性的积极意义,“二八”行情所体现的经济意义,及其操作手法都值得给予充分重视。
不管是散户的上半场,还是机构的下半场,结束的方式都惊人地一致,在一切警示与教育都不再管用后,政策调控终于出山,从而结束了一切纷争。而从印花税的狂轰滥炸,到关紧基金水龙头,调控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也在大大增强。总体上看,2007年的行情运行与政策动态博弈结果贡献给我们三点结论:
1、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流动性必然推动股市“顽强”上涨;
2、在缺乏做空机制的市场,如要控制泡沫的膨胀,必须进行政策干预;
3、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在增强。
从这几点结论看,如果继续缺乏股指期货等市场化博弈工具,2008年的股市还将继续“流动性”与“行政调控”的对垒。当行情超出管理层的“泡沫”容忍度时,政策调控又必将出山。因此我的看法是,在市场普遍担心“奥运撤资”效应导致泡沫破灭的情况下,监管层在08年上半年将主动抑制股市泡沫。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调控决心的加大,调控精确性的升级,政策调控的频度与有效性都在增强,以此观之,不论以何种方式治理泡沫,08年指数的上涨空间至少从管理层的意愿上,是要受到严格限制。
二、08年股市行情缺乏“增值”基础
我来对2008年A股市场的政策制度环境先作个展望。
其一,证券市场在08年多大空间上进行制度创新,取决中央高层对特殊年份的战略定位。是维持前几年的高速发展,还是“从紧”确保稳定?
其二,“大部制”实质上表明中央对现有职能架构不能高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作出的上层建筑的大调整,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是否需要等待?
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08年“从紧”战略或是国策
08年中国国内主要面临两件大事,经济上的通胀与政治上的奥运,中国台湾地区的选举暂不列入。
从去年年底的一系列高层动向上看,治理通胀已成为08年中国高层的重要战略,经济的局部过热已向外有延伸的趋势,奥运除了热烈的开场、平稳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如何规避“奥运后期症”,避免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急刹车”。
具体的中央战略将如何定调2008年,目前并不十分清晰,这有待3月份的“两会”。
但我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从政策与执政的导向上看,“从紧”的战略方针是很可能的。人为降低一些经济的增长与偏快,保持奥运后的增长潜力是有必要的。
制度变革的进度不乐观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2008年中国证券市场如果不能有效推进制度创新,那么08年行情将不会有太好的表现。从2006年开始持续两年的大行情,或许6100点基本上就是高点了,股改制度变革的溢价已开始透支了。
因为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当前生产力,取决生产关系的两大要素:经济制度与经济结构,而上层建筑支配着这两大要素。
我要表达的是,“大部制”何时适应性运转,决定解定着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进度。
如果结合第一个问题来看,如果中央战略力促(经济)“从紧”与(政治)“稳定”,那么,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政治资源并非是充足的。股指期货一再推迟,管理层当前不再是强调技术上准备不足,而是安全。
“大部制”目前尚处内部讨论阶段,还需经过人事调动,职能的规划与设计,从这个角度看,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在2008年的进程,我并不乐观,从而对08年行情的预期,也同样是谨慎的。
总结一下,我认为,基于08年中国政治经济的特殊性,08年股市再现07年行情是缺乏价值基础的,留给行情上涨的空间是有限的;基于制度建设在08年难有大的作为,行情若仍依据资金推动上升的空间,是具有很大风险的。
三、08经济三大不确定,对冲高估值不乐观
本节主要探讨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困境和流动性的可能变化方向。
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无疑是本轮牛市最大的支持背景,虽然今年的“两会”尚未召开,全年经济工作尚未定调,但我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将面对较大的不确定性,增长放缓的速度可能高于市场预期。
第一个不确定性来自“从紧”的货币政策。目前中国经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所谓的“结构性通胀”正在演变为全面通胀。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通胀已从食品领域向其他领域漫延,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自2007年8月以来增幅逐月上升,从8月的2.4%上升到11月的4.6%,几乎翻了一番。在此影响下,居民通胀预期上升,通胀的自我强化效应开始显现。
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把“双防”作为2008年的工作重点。在国际政治局势敏感的2008年,如果面临增长与稳定的选择题,我相信政府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一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民生”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十几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变为“从紧”货币政策可以一斑。
因此,在通胀成为日益严重的政治问题后,政府不可避免地要采取严厉措施,甚至不顾一切地治理通胀,给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第二个不确定性来自出口下滑。
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已被削弱,07年出口增速之所以没有大幅回落,是因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下降。但情况已发生逆转,随着国内通胀水平在下半年的大幅上升,美元指数降到相对低点,07年11月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幅度超出名义有效,对出口形成打击。如果弱势美元在2008年转强,对出口的打击将更为沉重,而这种可能始终存在。
再考虑到美国经济衰退迹象明显,欧盟前景亦不明朗,外需减速已成定局。为节能减排取消出口退税,提高投资品出口关税也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所有这些原因使我相信,出口下滑的问题在2008年将较为严重。
第三个不确定性来自“从紧”政策与投资拉动经济的矛盾。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受到严重削弱,内需的启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期内难以见效,那么剩下的只有投资了。基于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2008的确可以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北京市政府已宣称奥运后尚有多项投资项目可确保经济增长),但这又与信贷紧缩和抑制通胀产生了一定矛盾(信贷紧缩目的就是压制投资增长,而投资的增长会加剧通胀)。政府究竟会对“从紧”的货币政策执行到何种程度,会不会因恐惧重演97年政策调整滞后造成经济严重下滑,而在年中进行政策调整,目前仍是未知数,需要视奥运后经济增长水平而定。
以上三个不确定性关乎中国经济增长水平,也关乎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我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已上升为国策,控制通胀是2008年政府的第一要务,那么一旦出现“保增长”和“抑通胀”的矛盾,政府会选择后者,而牺牲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水平堪忧,可能难以对冲A股市场当前的高估值水平。
流动性萎缩,市场难胜出
2007年行情基本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对垒中完成,从指数的涨幅看,市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胜利的支柱是充裕的流动性。但是,2008年流动性出现减缓趋势。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市场将难以获得足够的推动力,实现相对于政策调控的“胜出”。
第一,外贸顺差增长趋缓。普遍认为,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巨额外贸顺差。08年外贸出口可能出现下滑,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新兴市场继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较大,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继续高位徘徊。由于我国对此两类产品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进口增速可能大幅上升(2007年11月的海关数据已出现此种趋势),从而使外贸顺差额下降。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顺差下降的速度也可能加快。
第二,银行信贷创造能力受到严控。2007年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六次加息缩小存贷利差,也降低了银行的主动信贷创造冲动。机构普遍预计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会加到17%-18%,加息一至两次,同时信贷规模控制将更趋严格,行政干预和窗口指导手段也会增加。由于信贷紧缩减少了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替代资金来源,会直接减少资本市场的资金量。国企在2008年开始上缴红利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自有资金量。
第三,“储蓄搬家”局面有所缓解。储蓄是最难以控制的一部分资金,但它受投资者预期的强烈影响。随着沪深股市由单边牛市转为震荡市,央行多次加息的累积效应在第六次不对称加息后集中体现。商业银行储蓄资金出现了回流,投资者情绪趋于冷静。储蓄资金的这种理智反应,正是管理层调控行为希望达到的目的,也会无形中“鼓励”管理层在2008年采取相同的调控策略。
第四,国际热钱自顾不暇,并有所顾忌。次贷危机至今未能“见底”,风暴中心的美林、大摩、花旗,已一再变卖资产,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兴趣明显减弱,国际战略投资者近期大举减持中国概念应该就是反映。不过国际热钱更为担心的恐怕是“奥运后”效应。统计显示,历史上奥运会的11个主办国,有八个在奥运会后陷入衰退。当然,A股市场上市公司以占GDP34%的主营收入,创造了200%于GDP的市值也是恐惧之一。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资产泡沫破灭的可能、资本项目下严格的外汇管制,都会增加国际热钱顾虑,阻止其赚取人民币升值好处的冲动。
第五,2008年的资产与资金供给出现反向变化。资产供给上,进入股改第四年,2008年将迎来解禁高峰,市场流通规模将在年内增长36%,在2009年增长73%。这种增加一方面带来资金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增加市场对扩容的恐惧。同时,大量的H股、红筹股也将在年内回归(普华永道和安永估计在4500亿)。中美战略对话允诺外商投资企业在A股上市,已有多家外国公司寄望A股上市。资产供给的迅速增加可能引致供需不平衡,从而带来价格压力。
资金供给上,开放式基金已停发几个月,基金拆分的申购规模在缩小,A股资金扩容尚无起色。而QDII却加快了发行节奏,近日有多家券商QDII获批,显示流动性输出的工作并未停滞,只是输出方式由“直通车”转为QDII。
第六,市场的心理预期正在发生变化。股票市场的波动实际是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反映。现在我们看到的情景是,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正在“严控资产泡沫”、“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发生逆转,“私募教父”赵丹阳的毅然清盘也给投资者以震撼性的冲击。尤其要顾虑的是,国内外投资者对于“奥运后”效应似乎已形成共识,心理预期的共振可能加大行情的震荡幅度。因此我认为,管理层正是出于对奥运后国际热钱集中撤退的担心,才放慢了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直通车”无限期延期),并会在奥运前严控资产价格,避免资金同时撤出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认为2008年A股市场的流动性将远不如2007年充裕,多项敏感事件将影响各方资金的预期,给行情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大背景下,2007年成功的资金推动行情将难以再度上演,2008年将是股市泡沫经受考验的一年。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2-11 14:46
第二部分:金银岛个股操作
迎春花(600037歌华有线):在寂寞和苍白中,守望着一世的繁华。
歌华有线是北京市唯一的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营运商,它的主营核心业务就是为北京市18个区县1700万人口修建、维护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并对收看有线、数字电视的用户进行收费。
它是一家区域性传媒垄断企业。
我是在2004年12月买进它的,一直持有到2007年11月卖出,持股3年,获利6倍。
今年我着重说说为什么要卖出它。
在前几年的年报里面,对于这只股票的卖出时间,我都是相同的一句话:“至于什么时候卖它呢?我不知道。只能说,如果当它的基本面发展无力支撑股价的涨幅时,就要逐步卖出了。”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年歌华的发展情况:
2001年,公司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50万户。
2002年,公司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20万户。
年增长70万户。
2003年、2004年,公司拥有的有线电视用户数字不详。
2005年,公司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86万户。
03年到05年,公司发展的有线电视用户明显低于02年。我们可以把02年的发展速度视为超常的快速发展阶段,而把03--05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视为正常发展速度,也既是每年增加22万户有线电视用户。
2006年,公司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20万户。和05年相比,年增长34万户有线电视用户。
以上数据可以这说明公司正在稳步成长中。在不提价的前提下,公司收入的增加,一是靠新的服务项目(数字电视),一是靠有线电视用户的增加。
有线电视用户的增长势头很好,公司的收入自然也会稳步增加。
到了2007年,从公司的半年报上可以看到,截至6月底,公司拥有有线电视用户334万户。半年增加14万户,按此速度,全年可增加28万户,增长速度将低于2006年。
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传统业务发展速度放慢?年报上并未说明原因。我们只能猜测。
是用户源枯绝?北京市18个区县1700万人口,按照一户3口人计算,北京市有566万户人口,何况还有众多的宾馆酒楼写字间。公司的用户源还很充足。
是公司全力发展新业务(数字电视)而放缓了传统业务?
歌华有线从2004年开始决定发展更具前景的数字电视,这个决策也是市场看好它的重要原因。从2004年到2007年,该项业务的发展进程如何呢?在07年半年报上得知,公司的数字电视用户为73万户。也就是说,北京市差不多每8户人家里只有一户可以看到数字电视。
当然,这可以说明公司今后的发展前景可观。但从近期来看,这个结果明显低于我的预期。
我们再来看看2007年当公司基本面出现迟缓状况时,股价的情况。
彼得.林奇曾说过,如果你只是考虑公司的某样产品畅销或者前景可观,而不关注它的股价走势,那么你的金钱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失。对于歌华这家公司而言,如果你只是被它的远景规划所吸引,而不考虑它目前发展趋缓的现状和股价走势,那么你的金钱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失。
歌华有线这只股票,从2005年6月最低价3.56元开始上涨,持续上涨了两年多时间,强过大盘走势。在07年上半年公司发展趋缓之后,股价依然继续上升,并于8月底达到它上市以来的最高价37.40元。该股从07年10月进入调整,至今仍然处于回调之中。
如果说06年年增长34万户可以支撑20多元的股价,那么07年30多元的股价应该由更多的有线电视用户来支撑才行。但07年它的增长速度却比不上06年。很明显,它飞速上涨、勇攀高峰的股价已经无法支撑它现阶段的基本面,所以必须以价格的回调来完成和基本面的对接。
另一方面,从金银岛的周均线系统可以看到,经过07年10月的调整,11月它依然无法回到正常的走势轨道中,加上当时中央改变政策基调,防止资产泡沫被列为宏调重点之一,大势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我卖出了这只持有了3年的股票。
07年12月该股有一波强劲的反弹,股价最高达到34元,然后再次进入调整。和8月底的最高价37元相比,它的股价走势明显进入一顶(34元)低于一顶(37元)的调整趋势中。
今后还可以买它吗?
当然可以,它毕竟是一只基本面不错的公司。现阶段发展趋缓,并不意味它就此一蹶不振。几百万户的数字电视用户在等着它去发展,何况还有三网融合的前景规划。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买它呢?
当然是等到它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
图片附件:
600037.GIF
(2008-2-11 14:53, 12.74 KB) / 下载次数 3536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01&k=181b51776fc36d3ea6a8e12ef1329390&t=1734855394&sid=aP2Tep
图片附件:
迎春花开.GIF
(2008-2-11 14:53, 84.24 KB) / 下载次数 3539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02&k=fa0b679ad827e381bc5a5be2642bf922&t=1734855394&sid=aP2Tep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2-12 12:05
石榴花(600011华能国际):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中长期持股的一个好处就是,每年写年报的时候可以不用多费脑筋,去年甚至前年所写的内容,今年依然管用,可以原封不动搬过来。因为,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是不容易改变的,特别是一家好公司,它的基本面更是很难改变。
华能国际是亚洲最大的独立发电上市公司,中国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从上市至今,它的基本面状况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从它的年报可以看出,它每年主要的变化就是收购或发展了多少新的装机容量或设施。
另外一个变化,和公司内部的基本面无关,但却深刻影响公司的盈利----煤炭价格。
华能的电力产品属于“中游公司”,上游受制于煤炭的销量和价格,另一方面,电的售价受到政府的管制,无法将煤价的升幅,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这两年,煤炭价格上涨很快,但是电价却无法同期提高,大家都寄期望于“煤电联动”。不过,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呈现全面、持续的趋势,中央政府以防通胀为首要任务,电价上涨迟迟得不到通过。这个不利因素无疑成为电力公司盈利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
而华能股价的走势,也充分体现出投资者对高煤价侵蚀公司盈利的担忧。
这只股票,我是06年3月开始建仓,07年7月卖出,持股1年3个月,获利1.4倍。
图片附件:
600011.GIF
(2008-2-12 12:05, 11.31 KB) / 下载次数 3475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03&k=1e857c90892038f46dab770931b1ae84&t=1734855394&sid=aP2Tep
图片附件: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gif
(2008-2-12 12:05, 90.49 KB) / 下载次数 3534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04&k=2c2f985451e0352d4a643d2bf5ad2f01&t=1734855394&sid=aP2Tep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2-12 13:27
牵牛花(601006大秦铁路):蔓叶攀经绕,牵牛倩影傲
大秦铁路的基本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分析。
一是公司现在拥有的大秦铁路、丰沙大线是我国“西煤东运”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路段执行的煤炭运输费率为特殊运价,由国家批准制定的特殊运价,较其他企业的高出73%,这一特殊运价具有很强的支撑能力,成为了公司拥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公司具有的这部分价值,已经充分体现在上涨了一年多,股价达20元以上的价格中了。
如果股价要继续上涨,就必须有更多的运煤路段来支撑它不断攀升的价格。
大秦铁路、丰沙大线的运力总有饱和的时候,那么公司要发展,就需要公司的外延式扩张。虽然公司控股股东太原局承诺“在对下属铁路运输主业资产改制时,如该类资产与公司业务相关或经营范围相近,将给予公司优先收购权或参与权”。太原局所辖线路有京原线、石太线、太焦线、南同蒲线、北同蒲线(宁武-太原段)、侯月线、侯西线等7条干线。一旦公司并购股东资产,必将带来盈利的大幅提升。但遗憾的是至今“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自然,由于公司发展进程迟缓,公司的股价也就失去再度攀升的动力。
我是06年8月该股上市时开始建仓,07年11月结束操作,持股1年3个月,获利2倍。
图片附件:
601006.GIF
(2008-2-12 13:27, 9.44 KB) / 下载次数 3539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05&k=7ce5e8a506a561090730e685f5c679f1&t=1734855394&sid=aP2Tep
图片附件:
蔓叶攀经绕,牵牛倩影傲.gif
(2008-2-12 13:27, 55.72 KB) / 下载次数 3528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06&k=ea63007f9a84a341f19fb9c8aa63a878&t=1734855394&sid=aP2Tep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2-16 12:47
茉莉花(601600中国铝业):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
2004--2007年受益于全球经济由复苏转为强劲增长,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强劲发展,全球各种金属需求量增长迅速,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
铝在金属中消费量仅次于钢铁排第二位,在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现有的124 个产业部门中,有113 个部门使用铝产品,占比91%;在101 个物质生产部门中,有96 个使用铝产品,占比95%。由于铝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其消费增速高于工业产值增速及GDP 增速;据IMF 的数据,原铝消费量对工业品产量的弹性系数为1.1,即工业品产量增长1%,原铝消费量增长1.1%。近几年全球及中国原铝消费的增长也给出了佐证:1999-2006 年,全球原铝消费量由2349万吨增长到3405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5.45%,高于同期GDP 增速;1991-2005 年,国内原铝消费量由87 万吨增长到711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16.19%,也高于GDP 增速。
中国铝业是世界级的铝生产商,其电解铝、氧化铝的产量分别位居全球第四、第二,并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当之无愧为中国铝行业的龙头公司。
作为龙头企业,中国铝业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
1、市场优势。公司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的矿产开采到中游的原铝、氧化铝、电解铝再到下游的铝加工公司。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公司先后与国内90%的原铝企业、80%的铝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优势的市场地位、优质的客户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匹配关系,使公司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市场竞争优势。
2、技术优势。公司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氧化铝方面,开发了一系列适合我国一水硬铝石铝土矿特点的氧化铝生产工艺和技术,如强化烧结法、选矿拜尔法、管板式降膜蒸发技术、管道化溶出技术、石灰拜尔法等,提高对国内矿石的利用率及公司的生产效率。公司利用国内低铝硅比一水硬铝石铝土矿生产氧化铝的技术,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
3、规模优势。公司已形成了铝土矿、氧化铝、原铝、铝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是目前国内铝行业中唯一形成纵向一体化经营架构的大型铝生产经营企业;也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大氧化铝生产供应商和国内第一、世界第四大原铝生产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公司销售进口冶金级氧化铝累计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50%以上。
随着非中铝氧化铝产能产量的迅速增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氧化铝市场占有率将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依然会保持国内氧化铝市场的主导地位。
未来几年国家对于电解铝行业的调控力度将不会减缓。小电解铝企业会被纷纷关闭,一般的电解铝企业也将面临亏损倒闭的困境。但是中铝凭借自己的规模优势,在电解铝行业中反而更具强势,霸主地位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4、资源优势。公司现控制资源量6.3 亿吨的铝土矿,可以支持现有氧化铝规模生产30 年以上。公司还积极开发海外资源,在澳大利亚、越南等国铝土矿资源开发的工作已经顺利推进。
5、扩张优势。中铝集团已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是,努力构建以铝为主的轻金属、以铜为主的重金属、以优势矿产品为主的稀有稀土三大业务板块,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多金属国际化矿业公司。近年中铝国内整合、海外扩张步伐紧密,凭借资金优势,对国内群铜无首的局面进行收购兼并,并且成功收购秘鲁铜业,有做国内铜业龙头的趋势;近期联合美铝收购力拓公司,更加凸显中铝的世界扩张决心。
中国铝业今后面临的风险因素是:国际金属价格周期性波动,令整个行业进入低迷;政府对铝行业的限制、政策变动,对行业发展前景不利;矿产品位下降、铝土矿、煤炭等原料价格的上涨、电价提高等等,都会大幅抬高生产成本。
我是07年5月25日买进中国铝业的,那天正好是我女儿的生日,我开玩笑说,这是我买给她的生日礼物。
这是一家好企业,我本来打算长期持股。但事情发展的速度却出乎意料,股市经过5.30的打击,基金成为管理层扶持的主要力量,掀起了蓝筹泡沫。中国铝业刚刚上市,生正逢时,股价拔地而起,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从最低价17元多涨到了60元,市值一下超过加拿大铝业和美铝的总和,跃居全球第一。
一家好公司并不等于一只好股票,特别是当它的股价脱离价值,高高在上的时候。鉴于中铝泡沫正浓,我在买进该股三个月之后,9月中旬清仓出局,获利1.1倍。
我女儿收到中国股市的好大一个生日红包。
图片附件:
601600.GIF
(2008-2-16 12:47, 9.42 KB) / 下载次数 3565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12&k=93146b2302f26c1322053209610135a5&t=1734855394&sid=aP2Tep
图片附件:
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清香压九秋.gif
(2008-2-16 12:47, 90.15 KB) / 下载次数 3518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13&k=2f4cf207bed0705abeb09278e0de9c0f&t=1734855394&sid=aP2Tep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2-23 15:18
芙蓉花(600018上港集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
一年过去,上海港依然维持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地位,在世界集装箱港口中也还是位居第三,但与新加坡、香港的差距已进一步缩小。
这一年来,上港集团的基本面并无多大变化,公司的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于上海市和长江三角洲腹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公司正在大力推动“长江战略”,通过投资参股、输出管理、合作结盟等方式,促使整个长江流域的集装箱货源向上海港集中,而外高桥港区则主要为长江流域的货物作运输服务。同时,上港集团在尝试性展开跨国码头收购业务,不过,世界性跨国码头经营公司的成长需要较长时间,公司目前只是起步试水阶段。
另外,公司在07年10月把外高桥集装箱码头外贸箱提价10%,洋山港提价21%,这对公司07年的利润影响不大,但肯定会增加08年的利润收入。
这只股票我在06年6月建仓,07年5月小部分减仓后,一直持有大部分股票没卖。我看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位置以及无法替代的商业价值,所以愿意忍受短期股价的下跌,继续持股。
图片附件:
600018.GIF
(2008-2-23 15:18, 12.92 KB) / 下载次数 3491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21&k=d691c6977e6de17d0879833129c8315a&t=1734855394&sid=aP2Tep
图片附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gif
(2008-2-23 15:18, 50.5 KB) / 下载次数 3529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22&k=efe338e51bc0f7deeac4c5d2fde73abd&t=1734855394&sid=aP2Tep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3-1 14:12
金银花(600036招商银行、601328交通银行):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
08年银行业的基本面和06、07年相比,有了几个转变。其中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三点:
一、宏观调控之下,从紧的货币政策,令快速发展的银行业被拦腰一撞。央行的多次加息和大幅提高准备金率以及对信贷投放规模的严控,都将影响以净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全年业绩。特别是在银行股股价已经连续攀升两年的情况下,外在调控政策引发内在业绩增速放缓,高股价也就失去以往的支撑能力。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传统信贷客户资源的挤占。根据《2007年亚洲银行业竞争力排名报告》的研究结果,大客户信贷的衰落以及“金融脱媒”将是未来5年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资本市场扩容对“大块头”优质资产的需求量递增,2008年大型企业上市融资将继续加速,而我国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仍主要依赖对大型企业的信贷生存,大企业被称为“优质客户”。在资本市场与银行的争夺战中,银行往往处于劣势。这一方面有直接融资优越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观念落后有关。
信贷增长的紧缩,客户资源的减少,对于一直处在政策调控下,欠缺风险管理,没有真正商业贷款经验的国有银行将产生持续性打击,并迫使各银行进行市场化转型,加强零售业务发展,开发中小企业客户资源。但这种转型仍需假以时日,并且在转型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08年银行股的大小非减持。大量的流通股解禁,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市场还在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否影响银行股估值而争论不休的话,那么大小非解禁造成的流通盘大比例扩大,就成为空方战胜多头的最后武器。
大小非解禁除了加大资产供给、平抑股市泡沫的作用之外,还有一项潜在的、但更为重要的职能----帮助国家更好的掌握股指期货的控制权。
股指期货具有相当重要的“国家战略价值”,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应该也必须牢牢的掌握在国家的手中,而决不能够“大权旁落”,更不能够被国际资本所蚕食、窃取。而要确保期指的控制权,掌握构成期指的权重股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但眼前的问题是,市场上的流通股仍然有限,非流通股依旧占据了约三分之二左右的市值。由于流通股有限,所以某种力量要通过市场控制权重股,进而把持期指控制权的门槛和成本就相对低得多。
这种状况在当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有限的情况下,可能还暂时看不出问题,但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庞大的国际资本集团,面对“微型”的A股市场流通股(更不说权重股只占其中的20%左右),期指必将有被国际资本所控制的可能。
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除通过各种手段防止外资渗透之外,加大现有“暂时”被禁售的国有股的流通,使得这部分“即使在全可流通之后,仍然要绝大部分被国家持有”的股份,能够体现其对期指的控制力(不流通也就无法起到作为权重股的“权”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股的加快全流通,实质上是恢复其曾经长期被“冻结”的,对股指影响力的“权利”,是让非流通的国有股真正开始“含权”。果真如此,那么未来市场上,构成期指的权重股将有60%(甚至以上)始终掌握的国家的手中,无论二级市场投资人结构如何变化,作为上市公司的国有大股东,都将“绝对”的掌握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金融衍生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进而也就保障了“金融安全”。
从这一点说,大小非解禁关系着国家战略层面的胜负,决不会因为股市行情暂时不好而中断。这也决定了银行股短期不会有大行情出现。金融股的风云再起,必定要等到大小非解禁了一定规模,股指期货推出之时。
我卖出银行股,特别是卖出交通银行,就是因为它将接受132亿小非解禁的考验。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基本面上的差异并不大,业务也有同质性。当初买进交通银行,一是因为它由于暂时的07年中期业绩增长不如其他几家银行而遭到机构错杀;二就是考虑到它的流通盘相对偏小,突出了股价不高的优势。但进入08年,由于它的小非数量特别大,而且持有小非的股东很分散,很多并不是长期投资者,面对二级市场的暴利(和他们购入的原始价格相比),卖出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方面中盘股突然变成大盘股,另一方面股指期货迟迟不出来,交行的股价只能向工行、建行看齐了。
图片附件:
600036.GIF
(2008-3-1 14:12, 14.11 KB) / 下载次数 3549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38&k=c73ec73664cfabb8b37e5ab21d33bd49&t=1734855394&sid=aP2Tep
图片附件:
601328.GIF
(2008-3-1 14:12, 10.39 KB) / 下载次数 3492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39&k=cf9e39d7c68e83875f1dcb1b13e853f7&t=1734855394&sid=aP2Tep
图片附件: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gif
(2008-3-1 14:12, 97.18 KB) / 下载次数 3508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40&k=041a0afd1bde9b6d74c77012d9083336&t=1734855394&sid=aP2Tep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3-8 14:27
一品红(601628 中国人寿):不随百卉霜冬隐,层层叶片叠红开
中国内地的保险业务大致可分为个人寿险、财产保险及再保险。
寿险是最传统的保险业务,主要为投保人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当中又可分为个人与团体两种。目前上市的寿险公司有三家,分别是行业内的前三名企业: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太平洋保险。
财产保险是第二大增长的保险业务,主要为财产提供保障,包括汽车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等。财险的索偿率较寿险高,对从事财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盈利产生压力。目前内地股市尚未有财险公司上市。
再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把其受保业务向再保险公司投保,从而分散赔款风险。因再保险以承接财产保险为主,故再保险公司需要承担较大的索偿风险。 目前内地股市也没有再保险公司上市。
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已经上市的寿险公司上。
首先说说行业情况。
中国的保险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有很深厚的潜力:
1、保险的市场渗透率偏低。经济成熟国家的渗透率约占GDP10%,香港保险市场渗透率7.9%,内地渗透率约占GDP2.2%。这反映了国内保险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保险业将进入起飞期。今天的中国寿险行业相当于40 年代的美国、60 年代的日本,以及80 年代的台湾。伴随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成长,中国的富裕群体已形成并呈现稳步上升势头。据国家统计局调查,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级。他们将是零售金融业务的主要客户。人口红利、城市化、理财意识强化等因素是零售金融潜在需求的持续刺激因素。保险是最为纯粹的零售金融业务,同时又有风险保障的特殊属性。随着风险安全边际的扩大,保险尤其是寿险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瑞士再保险研究报告显示:“人均收入介于1000-10000 美元之间的国家,保费收入的增长会比整个经济增长快1-2 倍”。我国2006 年人均GDP 为1974 美元,根据历史数据,1991--2005 年我国保费收入对GDP 的平均弹性值为1.84 左右,也就是说,我国GDP 每增长1 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大约增长1.84 个百分点。如果未来10 年预计我国GDP 的增长率8 %--9%之间,弹性水平将处在1.8 --2.0 之间,由此计算中国保费收入复合增长率15 %左右。
2006年中国实现寿险保费收入451亿美元,居全球第8位。寿险深度1.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准的4.3%,位居全球第47位;寿险密度34.1美元,位居全球第70 位。由此可见,保险作为社会消费品在我国尚处于不饱和阶段,关键是如何将潜在市场逐步转变为现实需求。
3、保险公司资产膨胀快速。十一五规划预期保险业资产将由2005年的1500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5万亿元,但2007年保险业资产已达到3万亿元,肯定会超标完成。资产对保险公司非常重要,其依赖客户的保金进行投资增值,没有资产则难以争取资产在增值过程中的利益。由于中国保险业正在萌芽,有源源不绝的保金可供保险公司用作投资。中国保险公司有新单,退保人少,到期提款又少,因此不停积累资产,再作投资,所以资产膨胀快速。
另外,人民币正处于升值阶段,07年兑美元上升6.9%,预期08年升势将加速,而美元大方向贬值几乎是无何避免。保险股拥有大量人民币债券、定期存款、现金及国内股份,均极具升值潜力,投资保险股有如拥有人民币资产。
保险公司持有大量现金,央行加息令其银行存款收入上升。保险公司不断有新保费收入,在加息的环境下,新购入的债券及新订的定期存款回报较高,直接提高整体盈利。
中国人寿及中国平安两家公司于寿险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最高。
平安保险,寿险的市场份额比不上人寿,产险的市场份额比不上中国财险。该股最大的卖点是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于一身的金融公司,这两年银行业务提供的盈利贡献明显,发挥经营效益的优势极强。但从世界范围看,这种大而全的金融公司最终成功概率很低。
中国人寿,规模为三保之最,投资收益虽然逊于平保,但可投放股权型投资的资金优势却远高于平保。再者,公司深获中央眷顾,未来在投资业务拓展,以及农村保险业务的潜力不容忽视 。
中国人寿的增长引擎有三,分别是农村市场、养老金及财险。中国人寿于农村保险市场具有垄断性,公司在内地县域保险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至90%,并贡献了人寿总保费收入的55%;欧美发达国家的养老金业务,所占比重约15%至20%,在中国市场这个比重不足3%,人寿率先发展,成功率甚高;至于财险业务方面,现在仍在发展初段,以人寿多达5,000个营业网点,去开展与财险业务的交叉销售,人寿的财险业务同样令人憧憬。
中国人寿赚钱能力比平安保险较高的原因来自:
1)平安保险以高佣金吸引保险代理,所以成本较高。
2)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平安保险推销利润较低和股市有关联的投连险;但股市市况走向平稳或低迷时,该类保客亦容易退保断单。中国人寿只是专注分红险及万能险,完全没有提供投连险,所以在股市蓬勃时,显得有些落后。
3)90年代人寿保险市场发展初期监管比较宽松,由于竞争激烈,平安保险及中国人寿均以每年高达9--10%固定回报作招徕客户。90年代初调控令利率高企,这类保单勉强有利可图,但是自97年国内利率急速下滑,两者均需要为这些保单作出补贴,出现亏损。03年中国人寿在香港上市前,将这些固定高回报的保单回拨给母公司。而04年上市至今,平安保险仍然背负这些亏损人寿保单,只有按年销蚀。
4)从开支看,07年上半年国寿的行政费为45亿,平保同期的行政费36亿,但国寿有60多万保险代理,平保只有20多万,显示了国寿在控制开支方面较优胜。
5)平安保险管理作风进取而中国人寿管理作风保守。人寿保险公司每日都生活在投资回报及风险管理中,谨慎踏实是长远成功的座右铭。平安保险领先走向混业经营,也是最先走出去,入股富通。但投资最大的风险莫过于走出去入股处于老化期的过气名牌企业。富通近年业绩增长缓慢,徘徊在低位。平安保险是否有在国外力挽狂澜的能力,我充分怀疑。
我是07年2月开始建仓中国人寿,一直持股。直到08年1月,大幅减持该股,但2、3月又开始慢慢补仓回来。平安保险的巨额再融资拖累了人寿的股价,正好给了低吸的机会。
图片附件:
601628.GIF
(2008-3-8 14:27, 11.58 KB) / 下载次数 3516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55&k=5fb76e000926ec85643a90efe7099b20&t=1734855394&sid=aP2Tep
图片附件:
不随百卉霜冬隐,层层叶片叠红开.gif
(2008-3-8 14:27, 47.5 KB) / 下载次数 3519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56&k=2317b1649424e806106f45a0b3e31577&t=1734855394&sid=aP2Tep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3-15 17:31
菊花(002133 广宇集团):
这是我07年投机失败的一只股票。
该股是杭州一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在杭州房地产市场的地位,仅次于在香港上市的绿城房地产公司。
房地产行业在07年遭遇宏观调控,一是政府准备加快廉租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这个影响是远期的,加快廉租房建设工程浩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不上规模,是很难撼动目前的市场格局。二是控制房地产公司的直接融资和信贷。这个影响是近期的,对地产公司的资金周转、业绩等造成的影响会很快表现出来。一些小房地产公司将会因此破产倒闭。
广宇集团位于中国房价最高的地区之一,公司项目规划已经从07 年延伸到了11 年。07年和本地另一家房产公司联手在杭州市中心拍得一块土地,修建住宅和商铺,楼面地价为19037.67 元/平米。目前该地段附近的住宅销售价格约为4 万/平米,商铺预计将会更高,因此未来土地升值空间较大。按照4 万元/平米、78358.7 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和51%的权益计算,预计未该地块住宅部分就将为公司带来约16 亿元的收入。
对于广宇不利的是,由于上市融到资金,该公司于07年加快了土地储备速度,今年以来增加土地储备63 万平米左右,使它的土地储备接近200万平米。碰上宏观调控,如果银行融资困难,公司的快速扩张步伐可能就会放缓。因此,公司很可能会把再融资的眼光放到股市上,这将对它中短期股价形成打击。
抛开基本面负面因素,我操作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最后一次加仓买进的价位太高,头寸放大,把每股成本抬高许多;而卖出的时候因为该股交易量小,稍一犹豫就没法在成本之上全身而退。
最终以-6%的收益率失败而告终。
图片附件:
002133.GIF
(2008-3-15 17:31, 15.12 KB) / 下载次数 1937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6599&k=555a8844e23979c645afa0a921d31204&t=1734855394&sid=aP2Tep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3-15 17:51
2008,国企还将唱主角
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促成了“5.30”前的垃圾股升天和“7.20”后的蓝筹泡沫?在看似毫无关联的市场热点背后是正是中国A股市场历史性变迁的见证----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优质资产的崛起。
07年行情上半场,垃圾股暴炒受到了借壳、整体上市两大因素的刺激。起始于06年下半年的券商借壳概念在07年继续大行其道,海通、国金、东北、国元、广发等证券公司借壳上市过程中,壳资源暴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激发了市场充分的想象力。在广发证券借壳横生枝节后,房地产企业则担当了借壳上市的主力军。同样上演了垃圾股的财富神话。
而1月份沪东重机定向增发则拉开了整体上市的序幕,连续8个涨停、几近翻番的股价给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注资整体上市成为另一重炒作题材,而国资委明确的政策支持,也使这种炒作带有更深刻的国有企业崛起背景。
07年行情的下半场在沉默中暴发,却同样在狂热中灭亡。行情启动之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大型保险公司已基本完成上市,城商行加盟资本市场的序曲也已奏响,一批电力、煤炭、石油、铁路等行业龙头也正在上市的路上。此时的中国资本市场,不但已可全面反映金融业全貌,也是所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的展示窗口。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在2007年上半年达到历史最高增长速度,“5.30”将大部分公司股价打了7折,饱受打击的股民黯然地将资金交与基金。此时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合”齐备,于是机构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历史机遇,演奏了最为眩目的“蓝色畅想曲”,最后将中石油的市值炒到了俄罗斯全国GDP之上。其实,如果从企业性质讨论,“蓝色畅想曲”完全可以改称为“国企交响乐”,因为翻看7月20日到11月2日的涨幅榜可以发现,金融、船舶、煤炭、石油、有色高居行业涨幅前五位,而这五个行业,无不是国企占居垄断地位。
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列车呼啸而至时,大量的借壳与整体上市颠覆了众多个股原有的估值体系,基础行业龙头顺着流动性洪流集体上市,资本市场的狂热与混乱也就难以避免。在回首07年的疯狂时,除了贪婪的人性,我们毕竟看到了完整的金融梯队,看到了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基础行业军团,看到了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崛起……
而这一切,也将延续至2008。
简单说,2008年国企的机会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资源将继续向国企倾斜。目前市场最没有分歧的是2008年的流动性依然过剩。严防资产泡沫就必须继续对冲过剩的流动性,而从对冲效果看,国企“大块头”明显要好于中小板。同时,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允许外国公司发行A股,扫清了红筹回归的政策障碍。普华永道预期,2008年H股及红筹股回归A股的募资金额分别达1450亿元,合计2900亿元。有钱好办事,大量的资源倾斜为国有企业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是股指期货带来的权重股溢价效应可能再一次为国企带来集体爆发机会。期待已久的股指期货各项条件已经具备,可望在2008年下半年推出。一旦推出,市场的博弈格局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沪深300前50名权重股名单中,国企占了74%,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随着08年限售股解禁浪潮的来临,预期还会有更多的国企股权重上升。如果存在指数期货推出前的权重股溢价效应,那么受益的非国企股莫属。
三是央企整体将为国企带来业绩与股价的超预期增长。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7年底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表示,2008年,仍将主推央企整体上市。数据显示,当前中央直属企业实体经济的总资产额和净资产额分别为12.27 万亿和5.35万亿,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总资产额和净资产额分别只有3.2万亿和0.94万亿,也就是说,非上市的央企控股公司中依然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可以成为潜在的资产注入来源,这决定了相关上市公司未来资产注入的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从市场层面看,即便下跌了2000点,A股的估值水平依然偏高,高估值意味着股价已透支未来的增长,上市公司即便在2008年继续增长,股价的反映余地已不大,而一旦增长速度慢于预期,股价将迅速垮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继续保持超预期高增长的企业才有胜出的希望。而依靠资产注入实现超预期高增长无疑最稳操胜券。
四是自主创新需要国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曾经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不管背后的社会制度如何,国有企业的功能与行业分布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在投资数量大、周期长、利润低,私人资本不愿或无力兴办,但却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部门,比如铁路、电信、石油、电力、煤炭、钢铁等行业;另一类是投资额巨大,利润前景不明朗,风险系数很高,涉及国际竞争的高新技术产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将“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放在一起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说,“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提出,“必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自主创新工作未来将受到业自产业、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并将形成两大趋势,一是创新要素资源将从大学、科研院所向企业聚集;二是国有企业将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
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一直是我国科研工作的瓶颈,创新与生产的脱节并不仅仅是浪费了研究经费,更关键的是制约了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我国无法跟上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在国际分工中继续处于赚取微薄加工费的不利地位,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我国企业难以像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一样,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只能在别人的技术标准框架内,用别人的知识产权从事简单出卖劳动力的加工工业。数据显示,我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电子、机床等“高科技”出口商品售价的20%-40%需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这种简单加工生产虽然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却由此引发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并在金融领域形成了惹事生非的流动性过剩。可见,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紧迫性,已到关乎国运的地步。这也决定了,与美国人在车库中鼓捣出来的“start-up”不同,我国的自主创新将主要由国企“担纲主演”,国企有能力担纲的原因有三:
一是国企出于国家安全目的,已经在航天、通信、船舶、特种车辆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培养了专业人才。继续加大对这一类国企的投入,可以高起点、高速度地向全球制高点发起冲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许多基础科研项目和重大技术创新,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收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国家的直接参与和布局。在这样的环境下,国企的嫡系“出身”为其带来了其他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
三是受益于人民币升值下的出口结构升级,并因其“出身”优势逃过信贷“从紧”,又因对冲“流动性”而资本市场上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挟如此之多优势的国企,已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中小企业难以撼动的地位。将重任交付他们可以确保创新企业平稳渡过基础投入期,迅速抢夺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并在某些行业实现重点突破。
因此,对于自主创新机会的把握应聚焦于国有企业,不但因其有技术、人才优势,还因为国企拥有中小企业无法比拟的资金、“出身”优势。但在投资机会的选择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自主创新企业并不仅限于传统认识上的高科技企业,其范围应扩大到具有品牌优势和定价权,可以提升我国相关行业国际地位的企业。
因此,答案已经非常明了,2008年在股市唱主角的依然是----国企。但我是要提醒的是,蓝筹股的机会在于它们的价格经过大幅调整之后。而股指期货的推出会让大盘蓝筹股如虎添翼。
08年还有一件大事是创业板的创建。这也是一个机会。但是由于缺少相关资料,创业板只能等明年的年报再进行总结了。
金银岛岛主
2008.3.15.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7-20 16:49
金银岛投资俱乐部
岁月流淌
彰显
卓越品质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