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07年年终盘点之十大忽悠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7-12-8 14:00     标题: 2007年年终盘点之十大忽悠

回顾2007年,从整个市场的角度,堆砌怎样的华美修辞来描述它的快速发展似乎都不为过。但表面上的花团锦簇也掩盖了市场一贯的险恶崎岖。磕磕碰碰间,新股民也成了老股民了。不过,对他们而言,比起在市场的起落中摔打更为让人郁闷的,恐怕就是落入那一处处有心或无意掘出的“陷阱”了。

 在这里,我们评选出了2007年里最经典的“十大忽悠”案例,虽然它们未必是市场里跌幅最大、套牢股民最多的“罪大恶极”者,但它们各自诱人入彀的花巧,和从其中能得出的教训,却能给我们以最多的启发。


十大忽悠之“估值靠不住”类

下半年里,由于机构投资者主导了市场行情,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多建立在研究机构的估值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估值成为了市场的关注热点。但中小投资者们很快发现,按照机构的估值操作,往往与市场的走势南辕北辙,无怪乎有散户牢骚道:“估值靠得住,大象能上树。”
  
1、“天价还是神话”的中国船舶(600150)

 忽悠记录:

中国船舶以831%的年内涨幅(截至10月11日,未做复权处理)和“中国A股市场首只200元股”等等出色表现完美地诠释了“蓝筹”的涵义。但该股从10月11日没能戴稳“A股市场首只300元股”这顶新的高帽开始,一路骄傲高飞的股价就一口气落了下来,截至12月7日,收盘价为211.38元,较10月11日最高价300元下跌近30%。

事件回放:

通过定向增发形式,中船集团成功借壳原沪东重机,实现其造船业务的整体上市,无疑是2007年里多起借壳上市案例中最为经典的一个。我国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带来的对海洋运输和船舶制造持续旺盛的需求,控股股东中船集团持续地将各造船厂资产注入公司的预期,为许多研究员在对中国船舶进行估值时提供了太多的溢价。统计各份关于中国船舶的估值报告,其中最乐观者给出的估值其2008年市盈率最高达到将近50倍,而12个月内目标价的最乐观估计为400元!

事实上,预支未来发展潜力的估值完全经不起市场调整的检验。在10月间,公司的股价终于被日渐增大的调整压力压垮,截至11月23日,中国船舶达到近3个月内的最低价190元,从最高价300元下跌超过30%。

记者观察:

分析师们在对公司进行估值时考虑到将要注入的优质资产的影响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第一,承诺中并无相关资产注入的详细确定的时间表,因此将这部分资产完全计入公司未来1~2年的盈利预测中是不尽恰当的;第二,计算相关资产注入后的业绩贡献时,多数研究报告是建立在现有行业景气的基础之上,但由于资产注入时机未定,因此,分析师们其实是对其盈利贡献做出了最乐观的预计;第三,中船集团的资产注入承诺在7月底8月初就已出台,但以此为据密集地上调公司估值的报告则扎堆在9月至10月间,估值调整动态和公司基本面信息变化明显脱节。

忽悠星级:★★  

2、“不是踏空就是站岗”的中国神华(601088)

忽悠记录:

有句老话: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如果拿这句话来形容研究机构在对中国神华估值屡屡出错的事件时,则多了那么一丝苦涩的滋味。中国神华上市前,机构预测的合理价格价为50元上下,结果却开在了68元;眼见势头不对的机构忙不迭把估值上调到70-75元,结果神华又一口气涨到了90元以上;在随后几日沪指大跌的影响下,神华的股价很快回到了80元左右;但在这个位置也终究没有坚持多久,宽幅震荡了十几个交易日以后,又一路山崩水泻,跌回到了62.66元,才算稍稍稳住阵脚。说起来,机构判断频频失误事小,惨的是在机构上调估值后,趁热追进的股民们纷纷在高价被套,而解套则遥遥无期。

事件回放:

今年三季度里,中海油服、建设银行、中国神华等大型央企回归在市场里掀起了一阵波涛。为实现监管层“摊低市场估值水平的愿望”,新股发行价格的市盈率水平都大幅低于A股市场可类比企业的市盈率水平。而新股上市后,市场上对于这些价格偏低的新股的热烈买兴又迅速推高了它们的价格,使其市盈率水平表现出迅速向A股市场水平回归的趋势。而且,由于这部分企业的特殊地位(央企、行业龙头等等),市场往往认可其估值的市盈率高出A股市场上的可类比企业。

于是,新股的价格在市场整体高市盈水平和企业个体溢价因素的双重推动下,股价大幅上涨。而市场规律决定了,这样的股票往往不会在它“应有的价位”就稳稳停住,而是很有可能带着巨大的惯性继续上涨,从而把机构们早先的预测远远抛在身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反应迅速”的研究机构则根据市场反应迅速上调了估值。表面上,这些短期内被修高的估值跟从了市场的趋势;但如果在一个更长期的时间段里审视,我们发现,这些从市场出发的估值的严谨性大成问题。于是我们有了跌幅超30%的中国神华,和在90元左右被套的近300亿资金(10月12、14、15三日的成交额之和)。

记者观察:

各研究机构在给神华这样的企业做估值时可谓“老办法遇到了新问题”,陷入两难境地。他们发现,即便不考虑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经偏高,以市场现有市盈水平给这些新股估值,也会无法追随市场的强烈购买欲望,导致估值大大偏低;而如果在估值中预先考虑到市场反应,以种种理由给予更大幅的溢价,则得出的估值又完全经不起市场调整的检验。在这种两难局面的压迫下,我们注意到一个微妙的变化就是:10月中下旬出炉的许多研究报告中,仅给出了对企业的评级,而具体的估值,则被有意地忽略掉了。

10~11月间的这轮调整,许多大盘蓝筹股股价都遭遇了重挫,从而也清楚昭示了大盘蓝筹股中存在的泡沫。而在10月前市场的上涨阶段,那些给出过高估值的研究报告不能不说在泡沫的持续膨胀中多少发挥了作用。但由于这种两难局面的存在,我们也许可以不必过分苛责那些给出了过高估值的分析师们。不过,正如在本刊从前的专题文章中所提到的,我们应当仔细检讨“给出估值”这件事情的本身。

忽悠星级:★★

3、“忽悠你没商量”的中国石油 

忽悠记录:

48.6元,从11月开始,对一些不幸的股民来说,它就成了一个很令人气结的数字。作为一家公认的优质企业,有着“亚洲最挣钱的公司”的名号的中国石油,谁也没有料到它11月间发行上市的A股会在上市的首日以48.60元的高价开盘后,就开始一路狂泄,从而把那些在开盘时分就抢入的投资者留在了高高的峰顶。截至12月7日,中国石油股价报收31.31元,30%以上的跌幅,让被套投资者欲哭无泪。

事件回放:

要谈中国石油,就不能不谈前面提到过的中国神华。正是它上市后前4个交易日里的大幅上涨,对中国石油的估值与定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事实上,各研究机构就是循着这一思路在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前对其股价的近期目标值做出了种种大胆地预测,不乏有机构的预测与首日开盘价十分接近。但48元的开盘价把市场的种种殷切盼望“一次性透支到位”,而大家翘首盼望的“机构抢筹”局面则没有出现。失去了托举力量的中国石油,一路下行到30元这一研究机构在更早时候给出的“合理价位”上。

记者观察: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石油之“忽悠”与神华的最大不同在于:在中国神华那儿,投资者们是被部分盲目追涨的估值报告误导;而在中国石油这边,投资者们则被研究机构和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一起“组团忽悠”了一回。但是,公正地来说,研究机构和基金之间存在“合谋”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从基金的角度出发,基金需要配置中国石油是必然的。但是考虑到中国石油上市的时期,大盘已经进入了调整,而市场对开盘价格存在着一个如此高的预期,这就决定了这一高价是难以持久的,那么基金顺势做一个波段——把开盘价抬高而后乘机减持套现,再放任其股价下滑以便低位吸入——也是无可厚非的投资技巧。另一方面,其实绝大多数研究机构给中国石油的估值都在30元左右的区间,40元以上的股价预测则多是针对首日开盘价的。而且,如果基金真的在开盘当日积极购入中国石油的话,该高价也许是可以像神华一样维持一阵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机构和散户们一样,被基金的“正常投资技巧”给忽悠了。

忽悠星级:★★★★

4、“小利好吹大泡泡”的中国远洋(601919)

忽悠记录:

今年6月底回归A股市场的中国远洋,曾因在9月初由于成功实现向控股股东中远集团定向增发,完成集团对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从而连续拉出了6个涨停板而受到市场的关注。而从9月底开始,尽管公司基本面并无明显变化,公司股价再次摆脱了整理行情重拾升势,在9月27日至10月25日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公司股价最大上涨了71%。但随后在大盘大跌的压力下,截至12月7日,中国远洋收报43.13元,基本回吐了10月间的全部涨幅。

事件回放:

6月底在A股市场上市的中国远洋,在上市交易仅仅一个月后,其控股股东中远集团就宣布通过认购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多项优质资产。该资产注入事项使上市公司跻身全球最大的综合性航运公司之列,也使公司股价在复牌以后就一路高升,一连拉出6个涨停板以后才告收手。但好消息不止于此,9月中旬,国际航运行业的重要价格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BDI)突破9000点,这一事件标志干散货海运价大幅上涨,而对刚刚完成干散海运业务资产注入的中国远洋来说无疑是利好。

于是很自然的,各家研究机构在9月上中旬密集地发布了大量研究报告。略为统计后,我们发现,发布于9月上旬的报告给出的估值,相比9月中旬,BDI指数冲破9000点后给出的估值略低。无论那些偏乐观的预期中BDI指数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可以肯定的是,10月底以后,股价的走势已经无法继续支撑这些乐观预期了。

记者观察:

单就中国远洋来说,BDI指数所带来的利好拉动股价继续上涨70%,很难说是正常的。过度解读利好和透支预期,是下半年大盘蓝筹泡沫里的一个典型现象。另外,完成定向增发后的中国远洋,加上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船舶,以及中色股份、中铝股份等“中”字头企业一起,构成了一个龙头央企板块。这批企业由于其资产质量的优良,吸引了机构投资者的重仓配置。而散户在跟随机构的脚步时,有时就难免落入这样或那样的陷坑里面去了。

忽悠星级:★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7-12-8 15:44

十大忽悠之“公告陷阱”类

今年上半年里,市场处于一种较大的非理性状态当中。一条无中生有的传言,往往能带动出真实的大行情,不能不让许多理智的投资者哭笑不得。但事实上,如果不能充分理解相关信息中的不确定性隐含的风险,即便是以上市公司公告——最权威的官方信息来当作投资依据,也未必能比轻信传言保险多少。


1、“矜持”的安信信托(600816)

忽悠记录:

从去年开始,关于中信信托将借壳安信信托上市的传闻就已经漫天飞舞。而即使是忽略掉各种坊间传闻,仅仅是从公司历次公告的信息来看,安信信托与中信信托之间也可谓是一场马拉松般漫长的“暧昧关系”,不仅令市场上的各位看官很是辛苦,更糟糕的是,让满怀希望买入安信信托的投资者们很是受伤。

事件回放:

2006年底,关于公司与中信信托之间的传闻在11月22日该股以“重大事项未公告”为由连续停牌后达到了沸沸扬扬的程度,而直到12月11日公司才终于就此事发布了第一份公告,称公司已与中信信托签署《合作意向书》,拟与其进行全面重组。

公告发布以后,被停牌“关住”的投资者们,莫不欢欣鼓舞。果然2007年1月16日公司股票复牌以后,连续拉出9个涨停板,而在复牌的当日,公司公告拟向控股股东上海国之杰以及中信集团等法人定向增发10~15亿股,似乎也昭示着公司与中信的重组开始走上轨道。

2007年8月22日,公司再次因重大未公告事项停牌。而同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的关于公司与中信信托的重组事项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则在次日被公司的澄清公告否认,公司称:“相关事宜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但也称“还存在不确定性”。无论市场如何解读这一份干巴巴的澄清公告,许多投资者的资金再次被“关住”了。

9月24日公司公告称,重组各方签署了《股份认购意向书延期备忘录》,将原认购意向协议延期至2007年11月30日。此后到11月26日,公司每周例行发布“重大事项进展公告”,内容一致称“程序正在进行中,相关工作仍将继续推进”。

11月30日,公司再次发布与9月24日内容相似的公告,称各方同意将认购意向再次延期至2008年5月31日。当日公司股票宣告复牌,开盘价为38.42元,但开盘后数分钟内即告跌停;12月3日公司因召开股东大会停牌,12月4日股价再次跌停,截至12月7日,公司股价收于24.74元,自8月22日收盘价下跌41.19%,而同期内沪指涨幅为2.76%。

记者观察:

安信信托不只打出了“与中信信托重组”金字招牌,更拿出了已签署的《合作意向书》。在投资者们看来,重组事宜已是铁板钉钉,却没有料到双方一番媚眼乱飞以后便无实质下文,两度连续停牌,又两度延后。相关各方如此矜持而又暧昧不绝,的确是让投资者、特别是二度停牌前追进的投资者们“伤透了心”。

忽悠星级:★★★

2、“悲惨”的*ST阿继(000922)

忽悠记录:

*ST阿继自9月28日之后一直停牌到10月18日,这期间,*ST阿继大股东哈电集团出尔反尔,违背股改承诺的股权转让方案使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截至目前,哈电集团未商讨通过任何方案。*ST阿继自10月18日复牌起,股价从之前收盘的16.14元一路跌到目前的9元附近,市值接近腰斩。值得注意的是,*ST阿继还有一个月不到的“寿命”,如果到期未能有实质性改观,退市在所难免。

事件回放:

*ST阿继上市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沦为清欠困难户,巨额占款直接影响到公司股改进程,因此重组成为了最终选择。公司早在06年7月时就称与有意向的几个投资方进行了初步接触,截至2006年12月22日,公司股票因为重大事项停牌,市场即传出哈电集团要亲自出手拯救公司的消息。

2007年1月9日,公司称,将把持有的国家股16413.5万股全部转让给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10月7日又公告称,拟向东兆长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转让控股权,公司股票于10月8日起停牌。10月18日,由于涉嫌违背股改承诺,公司大股东哈电集团称,将严格履行股改承诺,在禁售期内不转让公司的控股权,并保证根据公司存在退市风险的情况,继续依法合规地探讨和推进对公司的资产重组方式。

之后,有媒体报道,哈电集团领导正在紧急研究新的注资方案,或许将以“现金+资产”的方式闪电救赎*ST阿继。而公司却在10月25日发布澄清公告,称截至目前,哈电集团未商讨通过公司整体上市事宜,近期也没有相关计划,并保证最近三个月不会提出该事项,相关传闻不属实。

记者观察:

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是哈电集团未来发展的致命瓶颈。而面对*ST阿继这样一个平台,如何将之与H股上市的哈动力(1133.HK)进行整合以达到融资效益最大化成了公司战略决策层面考虑的重点。然而即使如此,投资者依然认为以哈电集团的实力,挽救公司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且不谈哈电集团最终将如何解决目前问题,但作为国资委旗下重点管理的央企,如果哈电飞集团公然违背股改承诺,势必会引发一场信用危机。

严格地说,哈电集团如果不作为,没有按照股改方案中作出的承诺完成资产重组工作,甚至如传言所称的将股权转让出去,这将是一个明显的违反承诺的行为,其他股东可以追究其责任。从法律方面分析,如果哈电集团继续违背股改承诺,造成流通股股东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将承担法律责任。若以公司退市1.7亿流通股每股赔偿15元计算,大约需要赔偿30亿元。 

忽悠星级:★★★

3、“倒霉”的沱牌曲酒(600702)

忽悠记录: 

今年二季度,随CPI指数不断上涨,贵州茅台、五粮液拉动了整个高档白酒板块的启动。而同为传统名酒的沱牌曲酒走势却一直落后于其它川酒企业,而也恰在此时,沱牌曲酒发布了发行9000万股募资5.8亿元的定增计划。由于公告的时机恰逢5·30前“最后的疯狂”,公告发布后公司股价大幅上涨,截至5月29日,达到历史次高价16.18元。而所谓无巧不成书,另一个巧合则让人哭笑不得:10月25日,公司公告增发方案未获通过,但这次恰逢市场处于大幅调整阶段,结果公司股价加速下挫,即便有表现良好的三季报和全年业绩翻番的预期也无济于事。截至12月7日,公司股价收于13.21元。

事件回放:

沱牌曲酒在今年的5月8日发布公告称,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9000万股募集不超过58275万元,募投项目包括投资“舍得”系列酒陈酿及精加工技改扩能项目;投资年处理50万吨酒糟综合利用项目;投资建设公司高档产品“舍得”、“沱牌曲酒”专卖店项目;购买生产设备;对四川天马玻璃有限公司增资。公司表示,实施本次非公开发行后,可以进一步优化公司现有的产品结构,提高中高档酒的销售比重,公司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升,可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受定向增发的消息影响,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一路走高,从消息公布前最低7.72元一路涨至20.10元。

然而,公司10月25日发布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未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消息一出,公司股票接连跌停两次。

其实,这之前,进入2006年之后,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日益恶化,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数据显示,公司在2006年应付票据和短期借款均开始出现了大幅增长,公司流动资金日渐紧张。而随着负债的大幅增加,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已远低于行业平均值。之所以造成短期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与其费用大幅增长和应收账款管理水平较差有很大的关系。而且,2007年,中报显示公司财务费用猛增,从2006年上半年的1.21万元激增到今年上半年的1134.73万元,增幅达93709.19%。这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加大舍得酒、高档曲酒的储备和销售,公司今年上半年大规模增加了银行融资。一方面也是由于对以前年度滚存的应付账款加大支付力度。由于公司的现金流较弱,有很大的融资需求,上半年公告的定向增发项目若能够及早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公司紧张的现金流状况。现在一切落空,公司发展的未知成分又增加了。

记者观察:

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募集资金通过投建收购优质资产,极有可能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增厚了每股收益,实现了业绩的确定性增长。同时对参与增发的其他机构来说,定向增发方式可以使之以简洁和低成本的方式参与高成长公司或行业,轻易获得公司或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定向增发的股权一般锁定期只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随后可以流通,投资周期短且收益将非常丰厚。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更直接的是,上市公司为了增发的成功,也有动力做好业绩,这就成为股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

所以,很多公司,尤其是业绩较差、资金缺乏的公司都把向特定对象定向增发购买资产,看作扭转命运的“救命稻草”。然而,如果一旦公司并不是真材实料,比如定增项目没被通过等等,而使定向增发流产对股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这和希望越高失望越大是一个道理。与此同时,对上市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没有益处。所以,投资者在看待定向增发的公司的时候也应该审慎,仔细了解公司的定增项目,不要盲目地以为只要是定向增发必定是利好。

忽悠星级:★★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7-12-8 16:58

十大忽悠之“公司也骗人”类

如果说估值的误导是由于基本面研究本身就存在的缺陷,机构的“阳谋”是出自合理的投资技巧,公司重大事项公告内容的“不配合”是市场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使然的话,那么某些上市公司以种种灰色操作影响公司股价的行为,则就更接近纯粹的“忽悠”了。


1、“折腾之王”*ST大唐

忽悠记录:

说到折腾功夫,*ST大唐(600198)绝对是数一数二。一个跟3G毫无关系的公司,却一直坐靠TD概念炒作。即使在被戴上ST帽子之后,大唐电信仍打着TD的金字招牌使劲折腾,和中移动、华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甚至是国资委都曾“闹出绯闻”。直至财报出来,令人大跌眼镜。

然而,大唐重组传闻似乎没有了结的迹象,刚刚公告称公司半年之内都不会有重组计划的*ST大唐,4天之后竟又发布另一则内容相反的“阴阳”公告,称公司的重组计划开始启动。

别忙,事情还远未就此结束。在数个过山车似的连续涨停、连续跌停,又连续涨停、再连续跌停之后,*ST大唐又开始了其波诡云谲的重组倒腾。一会儿说注资,一会儿说重组,一会儿申办,一会儿出售,一会儿公告,一会儿澄清。总之,不把人折腾疯誓不罢休。

事件回放:

中国通讯业界对3G牌照的数年期盼使所谓的“3G概念股”,不分青红皂白地涨了一轮又一轮,尤其3月份中移动启动TD网络建设以来,3G股更是在此起彼伏的采购招标消息中不断攀升。大唐电信就是其中之一。

资本市场对大唐电信的追逐,都是基于大唐电信与大唐移动的关系。虽然大唐移动是政府力挺的中国3G标准TD-SCDMA的拥有者,但其实,大唐电信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并非与3G直接相关的交换及移动通信类业务,而是其控股31.71%的子公司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可以说大唐电信的主要业务和3G没什么关系。

4月5日晨,大唐电信发布预亏公告,向投资者“深表歉意”,称2006年全年业绩仍将亏损。之前,大唐电信曾经于2006年10月28日披露关于2006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信誓旦旦地预计公司2006年度将实现盈利。当日,大唐电信跌停。事实上,在过去一年,大唐电信已经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股价由不足10元一路上涨超过20元,平均市盈率已高达176倍,远远超过了另一3G概念龙头股中兴通讯。

4月19日,公司年报披露,报告显示,公司净利润出现了负增长,亏损总额高达7.19亿元,每股巨亏1.64元。

对此,上证所进行了公开谴责,认为大唐电信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4月30日,由于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大唐电信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大唐。

尽管如此,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对*ST大唐还是充满预期。

事实上,这一两年,有关大唐电信或者大唐移动重组的消息不断,包括中国移动可能重组大唐移动,国资委注资大唐集团支持其重组,产业链上其他公司如普天、阿尔卡特、华为也都先后成为与大唐移动重组的绯闻主角。其间,又夹杂着大唐电信不断的澄清、公告,而每次澄清或者公告后,事情不仅不能“清”,甚至可以说更加“混”,因为若干公告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如,针对“国资委40亿注资大唐”的传闻,公司发布公告否认,但同时又称大唐移动正在洽谈私募资金,以解决TD后续研发的资金匮乏问题,这又为大唐引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凡此种种,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5月11日,市场再次传出“大唐控股借助大唐电信的资本平台实现整体上市”的声音。

5月24日,*ST大唐再次发布澄清公告称,电信科研院没有计划对大唐电信进行业务或资产重组,没有计划进行以大唐电信为主体的院整体上市的相关安排。在可预见的6个月之内,电信科研院也没有实施上述相关事项的安排或者计划。

时隔4天,5月28日,*ST大唐又发布公告称,经书面函证,公司控股股东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考虑采用国有股无偿划转形式,将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公司股权无偿划转给大唐电信科技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并管理。

在此之前,*ST大唐因3G概念及与大唐移动的兄弟关系,股价在过去6个月内上涨了125%,5月23日达最高点32.42元。24日“不重组”公告后,*ST大唐股价应声下跌。但受5月28日“重组计划开始启动”公告的影响,当天该股开盘又涨停。

这之后,七月份,又传大唐控股或50亿注资大唐重组新平台。

更为搞笑的是,8月21日,*ST大唐又公告表示收到中国证监会下达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称其2004年年报存在虚增利润等违法行为,并对其处以30万元罚款,同时责令改正违法行为。*ST大唐的2004年年报显示,期内其净利润为1982万元,如果扣除其虚增的3719万元利润,*ST大唐当年亏损1737万元。另据公开资料显示,*ST大唐在2003年亏损1.87亿元;在2005年亏损6.96亿元,在2006年亏损7.19亿元。也就是说,*ST大唐如果不是在2004年年报中存在虚增利润的违法行为,可能早已被强行退市。

进入11月,*ST大唐又开始故伎重施,“因重要事项未公告,自11月20日起连续停牌。”关于*ST大唐重组、大唐移动资产注入的消息又开始甚嚣尘上。同时,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出示公告称,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即大唐集团)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大唐移动13%股权,挂牌价确定为10.01亿元。然而,一如既往,*ST大唐又开始公告“辟谣”。总之,大唐移动股权竞购依旧雾里看花。

记者观察:

综观*ST大唐今年以来的多次公告,总能给投资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戴帽之前预盈公告让公司股价持续上涨,随后更正预盈公告并被戴上*ST的帽子。之后,市场马上就开始传出大唐重组的传闻,股价在该传闻的刺激下涨幅惊人。之后,公司又公告澄清半年之内无重组计划,但4天内又发布一纸内容相反的“阴阳”公告,让市场猜测四起。

不光如此,*ST大唐坐靠TD概念疯狂炒作,却至今没有结果,而且估计这样的折腾还要一直延续下去,真的让我们叹为观止。对于*ST大唐,我们只能说一言难尽,但要提醒投资者的是,公司能否重组、重组的时间及方式仍有相当的不确定性,重组过程会相当复杂。大唐电信下属公司中最有价值的资产仍是大唐移动,但这种“乾坤大挪移”尚需梳理。所以,尽管在此种预期下*ST大唐股价又现连续多个涨停,但风险仍然不可忽视。

忽悠星级:★★★★★

2、“涨停之冠”*ST金泰(600385)

忽悠记录:

42个连续涨停,7个连续跌停!自今年7月9日以来,*ST金泰(600385)股价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连续涨停次数之最。从4.16元一步不停上涨至26.58元!短短2个月,*ST金泰股价翻了6、7倍。接下来,8月31日上午,*ST金泰开盘直奔第43个涨停后瞬间又被打到跌停板,开始了7个连续跌停。

事件回放:

*ST金泰本来是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1年以“募集设立上市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身份获得上市批文。而从正式挂牌那天起,公司就一直在亏损的边缘徘徊。上市时金泰的实际控制人为刘黎明,利用金泰混乱的经营状况,日积月累挖空公司。可以说金泰上市就是为了解决社会法人股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不是为了发展企业。

这样一个天然形成的壳资源被新恒基系看中,将其定为收购对象。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司前高管介绍,新恒基系连无偿拨款带担保,一共向金泰“输血”超过一亿多元的现金,加上买壳支付的股权款,在金泰上已经花了差不多3亿元,然而最终没有闹腾出什么名堂。

今年2月28日,公司的股价开始了涨停板之旅,到3月5日已经连续4个涨停板。

3月6日,公司突然公告称,正讨论重大事项,开始停牌。

经过了漫长的四个月,7月9日,公司公告称,公司将向新恒基控股集团等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0亿股A股主要用于购买新恒基控股集团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房地产,发行价格确定为3.18元。这个公告的影响不同一般,这意味着*ST金泰由此将完全“脱胎换骨”,从一家化学药品制造企业摇身变为房地产企业,而且,发行和注入资产规模之大也创造了一个纪录。<BR>  7月9日10时30分,*ST金泰复牌,连续涨停。到8月30日,该股上涨到25.31元,已经是连续42个涨停板,是A股市场建立以来连续涨停次数最多的股票,涨幅高达676%。

8月30日,一篇题为《东北第一高楼已被勒令停建,*ST金泰还能涨多久》的文章刊发并被各门户网站转载,文章指出,曾号称“东北第一高楼”的东北世贸广场是公司即将注入资产中的第三大项目,开工四年却没有规划和施工许可,被勒令停工后,公司未作任何公告。

受次消息影响,8月31日,*ST金泰在早盘维持了很短时间的涨停价26.58元后,就迅速被打开,随即展开了连续跌停。

9月5日,公司披露,“由于多年前的借款担保合同纠纷,第三大股东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ST金泰限售流通A股股票520万股被法院冻结。”

9月12日,在股价连续7个跌停后,*ST金泰紧急停牌,公告称:东北世贸广场是沈阳市政府的重点工程,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该项目边施工边办理相关手续,所以之前确有个别手续尚在办理中。目前东北世贸广场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手续齐备,正在按计划施工。

9月14日,*ST金泰继续停牌至今。

记者观察:

*ST金泰连续42个涨停改写了亚洲富豪排行榜,如果以新恒基集团未来用房地产资产认购*ST金泰增发的70亿股计算,即将注资*ST金泰的新恒基集团持有该股的市值就可达1680亿元,而持有新恒基集团80%股份的黄俊钦身价陡增至1344亿元。虽然,公司停牌前的股价已经回落至17.91元,但是不能不让人感叹黄的资本运作手段。事实上,自黄俊钦入主*ST金泰以来,市场对*ST金泰及黄俊钦的质疑从未间断过,主要质疑包括虚假注资、内幕交易等。

有意思的是,此股还牵扯到“史上最牛散户”刘芳,对于连续亏损的*ST金泰,刘芳敢于在一季度重仓介入312万股。而就在3月6日,*ST金泰就停牌了。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刘芳提前获知*ST金泰将停牌的消息,然后大量买入该股的可能性。毕竟,敢于买入几百万股、而且是远远超过第二大流通股股东的数量,疑点的确不少。

虽然*ST金泰还在停牌中,但是专业人士认为该股早就没了投资价值,庄家操盘的嫌疑比较大。按照七个跌停后停牌前的价格和增发后总股本,*ST金泰总市值仍然接近1500亿,这对于仅仅注入了几个乏善可陈的项目的*ST金泰来说,简直匪夷所思。

忽悠星级:★★★★★

3、“超涨之霸”ST浪莎(600137)

忽悠记录:

*ST长控(ST浪莎前身)在4月13日股改复牌当天破纪录的冲天一跃,绝对有资格在A股市场2007年的若干大事中添上一笔。刚于股改复牌前公告了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将盈利2.84亿元左右的*ST长控,不出市场所料以集合竞价的上限——14.36元开盘(停牌前,2006年12月20日该股的收盘价才仅仅5.74元),成交31400股。接着,仅两分钟后便被迅速推高到40元,之后持续一路上扬,最高冲至85元,早盘收盘达到68.16元,比复牌前上涨了849.3%,当天最大涨幅达到1080%,复权后幅度超过1380%,换手率76%。由于股价的异常波动,上海证券交易所不得不对其紧急停牌,并要求其停牌至07年第一季度季报披露之日才能复牌。

事件回放:

ST浪莎曾是一个相当烂的公司,当然,它之前的名字叫S*ST长控。之所以复牌当日直冲云霄,创下一个世界纪录般的涨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复牌前发布的盈利剧增的公告。2007年4月11日,公司公告称,经财务部门初步估计,预计公司07年第一季度将大幅盈利,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左右,这意味着按其6000万(原*ST长控)总股本计算,公司2007年一季度实现每股收益高达4.73元,创上市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不过,S*ST长控业绩上的大幅提升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的改善而导致收入的提高。一季度大幅盈利主要是因为债务重组已于2006年完成,2007年1月1日起相关债权人已豁免了公司相关债务,按照新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收益(2.71亿元)计入了该公司当期损益。若除去债务重组收益,*ST长控的净利润仅为1300万元,相当于每股收益0.214元。(注:公司上年同期业绩,净利润-433.31万元,每股收益-0.071元。)

也有分析认为,暴涨另一方面的原因缘于“市盈率”对新会计准则的不适应。市场早已习惯用可参照的市盈率乘每股收益,以给股票定价。但新会计准则允许*ST长控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的债务重组收益,属于偶发性经济业务,公司也不可能有对应的现金入账,理论上并不应被参照市盈率相乘来确定股价。

实际上,在复牌后的4月20日,公司就回报了投资者另外一个惊人的结果,那就是连续跌停12日。有市场人士分析,像*ST长控这种走势,原先的控盘机构肯定会出货,他们只要在高位能走掉三分之一的筹码就已经挣大钱了。在A股市场,庄家的操作手法可以简单描述为:预先搜集筹码,然后等待上市公司发布利好消息,拉高股价吸引散户跟风,同时出货。二级市场上的*ST长控恰好表现出了类似迹象:炮制利好,股价被炒高,散户买入,卖单集中。当新入场者明白2.84亿元的净利润仅仅是会计游戏的时候已经晚了,85元的买入价或许永远不见天日。

记者观察:

类似于ST浪莎这样的,上市公司用亮丽年报忽悠一番然后“套你没商量”的事件在A股市场其实屡见不鲜。只是,ST浪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刚复牌就来了个大的,利用债务重组脱去包袱,创下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最高水平。

但是分析ST浪莎(*ST长控)神话会发现这是并不能持久的。新准则将债务豁免记入当期损益的做法对上市公司整体利润的影响不会很大,而且这种所谓的每股高收益对每股实际现金流也无太大意义,这种利润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从持续经营的角度说,公司今后的价值,更多地将由新东家浪莎控股所注入“浪莎内衣”的质量决定。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从风险和收益关系权衡,投资ST类股票应提高谨慎。

忽悠星级:★★★★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