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泡沫爆裂后只剩下金融大厦的残垣断壁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7-10-22 08:57     标题: (转)泡沫爆裂后只剩下金融大厦的残垣断壁


“太阳底下从无新事”,《圣经》里面的这句话,华尔街炒家百年来总是挂在嘴上。确实,如果我们拿当年的通用汽车股价走势和后来制造芯片的英特尔公司比较,单单从图形走势上看,几乎一模一样。贪婪和恐惧,人性的弱点从中一览无余,历经百年不变。博弈场中人,能笑到最后的从来都是少数,大多数投资者都化作功成一将脚下的皑皑白骨。

1900年,英国的100强股票里,铁路业是绝对的老大,占49%的市值。此固一时之雄也,而今安在哉?100年以后,铁路业股票只占0.34%的比重;纺织业当时占5%,百年后变成0。

1910年美国股市百家汽车公司,现在活下来的有几家?如此惨绝人寰之事,甚至连股神巴菲特也难以幸免,当年美国航空业刚刚起步,其发展前景让股神食指大动,慷慨解囊购进航空股。结果输得鸡毛鸭血,让股神破口大骂:“莱特兄弟对资本主义的破坏超过马克思,当年试验飞机时候如果我在场,肯定将这两家伙干掉!”再看看2000年纳斯达克网络神话的破灭,无数投资者的钱财灰飞烟灭。而泡沫破灭前,展望互联网革命美好明天,雄姿英发,一时多少豪杰!从当年荷兰郁金香到现如今,股市泡沫轮回不止,兴衰自有定数,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如果就这点看,股市和赌场没有区别。但股市另外一个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为社会繁荣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燃料,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根据物质不灭定理,投资者投向上市公司的钱全部转为机器设备、研制开发等资产,并没有因为上市公司股价大跌而消失。价格跌到让投资者跳楼的时候,自有行业老大进场扫货,兼并重组,原先看上去不可行的商业计划,由于基础设施等资产廉价又变得可行了。

投资先辈的皑皑白骨,化作行业参天大树成长不可或缺的肥料,最后物化为资本主义社会势不可当的先进生产力,改善着社会中所有人的生活水平。今天我们固然要沉痛悼念无数投资前辈的冤魂,但更要明白这个牺牲是值得的。没有中外股市无数前辈们的烧包,哪有我们今日幸福的现代生活?廉价的汽车、电话、手机、互联网等等事物,是在一轮又一轮的股市泡沫中膨胀碰撞成长壮大的啊。

今日中国资本市场泡沫已经吹起,这是实际负利率下的必然。这轮牛市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先进生产力呢?而学者陈志武对此忧伤不已:这一轮大牛市居然没有引发民间创业潮。要知道,盯着K线图炒来炒去发财的有几个?真正发财都是靠创业然后IPO上市,可中国A股市场中,民营公司从来都是绿叶,而且大多是政府背景的绿叶,国有垄断企业才是真正的红花。那些经营有方锐意进取的民营企业,不仅国内上市难,就是到境外市场忽悠洋鬼子、二毛子的钱,都被政府前堵后截,美其名曰保护境内市场优质资源!目前监管层急于推向市场的,全是脑满肠肥、腰缠万贯利用垄断地位大发其财的国有大型企业,而国内急缺资金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是步履艰难,望市兴叹。更别提创业者将自己的资产证券化,享受股市放大财富功能的乐趣了。

1980年代的日本股市泡沫中,各大上市公司都擅于“财技”,助推股价上涨后就能从银行手里套取更多现金做账挥霍,再助推股价上涨。换句话说,这都不是“正经钱”,用的都不是正经地方。泡沫爆裂之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幻灭感和金融大厦的残垣断壁,看不到任何生产力提升的迹象和可能。这说明日本政府管制下的金融系统存在重大的缺陷,造成资本市场无可救药的低效。

中国A股市场的泡沫迟早要爆裂的,目前才刚刚发酵,对于炒家而言,因为泡沫最终要爆裂所以不炒,这好比人迟早都要死所以不吃饭一样可笑。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必须思索泡沫爆裂后,最终会留给我们什么?如果投资者最终死得轻于鸿毛,那说明我们的资本市场其实和当年日本一样低效。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7-10-31 09:04

股市泡沫只能且必须维护和充实而不能刺破

与A股市场历史纵向比较,还是与周边股市横向比较,当前A股市盈率的确明显偏高,即资产价格偏离资产价值,而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股市“泡沫”各种议论随之而来,而且成为焦点话题。一些外资投行的经济学家们主张刺破股市泡沫,与此同时,国内部分经济学家和股票市场分析人士,也主张股市泡沫早破比晚破要好,甚至警告曰:如果错失良机,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将从现在的11%以上下降到8%以下,所以需要认真考量。

中国资本品股市泡沫在膨胀已没有异议,但是我国股市泡沫出现并非是独特现象,是在美元泛滥,日元多年零利率或超低利率,充当国际货币“供款机”,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地区过剩资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动,近两年中国股市上涨4倍,印度上涨5倍,巴西上涨7倍,俄罗斯上涨11倍,可见新兴市场的资产和股市形成泡沫化趋势有着共性。

我国经济经历30年高速增长,财富积累必然会导致价格(价值)需要重估,正因为如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反映,加之股权分置改革成功,2007年度开始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的新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到位,称之为制度性“溢价”不断落实,资本品股市价格上涨是有其合理性,所以讲,这轮牛市根本动因是这些主要因素促成的。毫无疑问,支持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股票市场向好格局继续保持。

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在如此国内外环境中,所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那么股市泡沫形成也就难免了,问题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甚为关键。

在美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产业升级都伴随着资产市场泡沫,可以说,没有泡沫,就没有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得以完成和产业成长的顺利展开。华尔街股市近20年来,从2000点左右一直涨到现在14000点,历经1987年全球性股灾次日,美联储买入大量国债创造120亿美元的流动性,联邦基金利率一天内下降0.75个百分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一役打爆美国一些对冲基金,格林斯潘动员资金注资于对冲基金;2001年“9·11”事件,以及担心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近期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美国为首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央行,向市场注资超过3600亿美元,防止次贷泡沫破灭。

可见美国发展资本市场方式,清晰地告诉我们:一方面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虚拟经济的泡沫,当一旦遇到泡沫危机时,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来充实泡沫,就形成泡沫——充实——泡沫——充实循环发展虚拟经济逻辑或模式,以此使美国虚拟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虚拟经济市场,并且依靠庞大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来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始终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而且领跑于全球科技水平的发展。

所以我们目前,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美国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如当前股市出现泡沫时,政府监管层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来充实泡沫,现在让H股回归、增发收购母公司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吸收合并、并购重组、加快IPO速度、并且准备红筹股、S股、N股等海外上市公司陆续回归A股市场,就是为了吸收流动性充实或做实泡沫。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是资本过剩的国家,需要大量资金,只有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把资金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就要打通货币市场与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渠道,把货币市场过剩的流动性,疏导到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各个行业或区域去,尤其是我国正闹“干旱”的中西部地区。因此,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要象爱护我们眼睛一样爱护,象珍惜我们生命一样珍惜,千万不能当作“敌人”来打,要利用全世界资金来推升产业结构。

目前股市的泡沫,正是我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必须把握和利用好。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经济发展时指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一个完善、高效、强大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将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能否承前启后的关键。因为,当今强国无不是金融强国,都是依赖资本市场发展来推动,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很好地利用虚拟经济资本市场适度泡沫发展的历史。

我们千万不能向20世纪80年代末,当年本币升值时的日本和台湾,在我国台湾新台币升值时,台湾当局为控制股市泡沫,以增收资本利得税方式刺破了股市泡沫;日本也是在很短时间内,将再贴现利率从2.5%很快提高到6.5%,主动刺破了股市泡沫,致使多年的经济成就毁于一旦,同时经济持续低迷十几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日本股市泡沫被刺破之前,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解决了贫富差距的问题。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进行中,倘若此时主动刺破资产市场泡沫,那么工业化过程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将很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烂尾楼,贫富差距的拉大,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由此可见,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当年日本本币升值时,股市泡沫破灭形成的危害。

因此,对待目前股票市场泡沫,只能也必须维护和充实,而不能主动去刺破股市泡沫。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7-11-8 09:00

防泡沫的底线是银行不能进入股市

时下拿日本股市泡沫说事的人不在少数。笼统地拿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前的某些特征谈论中国股市,在不清楚日本股市泡沫破灭根源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对中国股市起到借鉴作用,反而十分有害。

相互持股并不可怕

有人以A股上市公司日渐增多的相互持股现象推论中国股市泡沫。的确,法人持股曾是日本股市独特而普遍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要因是日本股市1965年出现的证券恐慌,背景则是日本1964年加入经合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日本财团法人充分意识到外国资本对本国企业权益性资产的渴望。说白了,就是防止外国资本逢低吸纳本国优质资产。

如果说法人相互持股可以稳定股市,那么由于中国股市的法人持股其实就是所谓的“大非”,因此即使眼下不出现上市公司相互持股热,也不会威胁到股市稳定。我倒希望中国去借鉴日本的法人相互持股,因为那样预期中的“大非”减持压力就不会令股市过度波动。

在中国,法人的长期相互持股几乎还不是一个问题,倒是随发行方式改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人短期持股现象。许多人担心由此增加的一次性投资收益令上市公司业绩不够真实以及不够稳定。我的看法是,如此担心大可不必。虽然是一次性收益,但在它足够大并且进一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就不是一次性的。当然,随着IPO以及非公开再融资活动日渐活跃,所谓一次性投资收益现象将越来越多,以至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也不是一次性的。

高散户比例不是见顶信号

曾有外资机构研究员称高散户比例是股市见顶信号。然而,来自日本股市的数据根本不支持这一说法。当日本股市1949年重建时,受较早前颁布的《禁止垄断法》以及解散财阀措施影响,散户持股比例高达69.1%。此后,随日本股市节节攀升,散户持股比例不是进一步提升,而是持续下降。到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前,散户持股比例降至22.6%。

筹码分散的过程往往是股价下跌过程;反过来,筹码集中的过程则往往是股价上涨过程。我也相信中国股市的散户比例将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即使不是企业法人,也会是机构投资者。牛市中出现的股价下跌是机构吸筹的大好时机,但真正到了熊市大跌时,机构离场速度比起散户要快得多。于是,在当前中国股市尚无熊市迹象的情况下,散布高散户比例为见顶信号的言论,其动机值得怀疑。

鉴于过去、现在及未来国内居民存款利率都难赶上CPI,储蓄决不是好的家庭理财选择,因此目前的高散户比例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惟一改变现状的路径,是散户开始转向持有证券投资基金,但这尚未形成主流。

直接融资比例远不及日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那种危害性极大的股市泡沫总是发生在规模巨大的市场当中。其中,衡量股市规模的标准主要还不是所谓总市值对GDP的比率,而是直接融资比例。

虽然A股总市值已开始超过GDP,但无论怎样计算,目前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依然处在极低水平,而间接融资比例过高或对银行借款的依赖还非常普遍。

那日本当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日本银行的一项研究,日本主要企业来自银行借款的融资占全部资金筹措的比例在1970-1974年平均为23.3%,来自证券市场的股票及公司债所占比例平均为9%。到了1985-1988年,该等比例前者大幅下降到3.2%,后者大幅提升到28.7%。作为背景数据,这两个时期日本主要企业内部或由折旧与利润留成形成的筹资比例分别为35.7%和59.5%。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直接融资比例越高。考虑到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恰恰处在快速增强阶段,而且非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居然比上市公司更加出色,没理由相信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不会快速提升。既然如此,在中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远远落伍于当年日本企业的情况下,凭什么硬要说中国股市面对泡沫破灭的极度风险呢?

反过来讲,由于目前中国企业依然主要选择间接融资方式,即使股市出现过度波动,在缺乏相应的传导机制情况下,也不会对银行体系构成冲击,当然还不会对宏观经济构成重大损害。

关键是银行持股问题

说来说去,很多关于中国股市将步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尘的说法都忽视了一点,这就是日本银行曾对股市的高持股比例,而中国的银行至今不得对企业进行投资,更不得持有上市股票。

依据东京证交所提供的历史数据,除信托投资及证券公司以外的日本金融机构对日本股市的持股比例,1949年仅为9.9%,而泡沫破灭前的1989年为42.5%,一度曾超过45%。这其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没有不断提升的银行比例持股,日本股市就不会由1965年的1000点上涨到1989年12月的38915点;如果不是银行的高持股比例,日本股市也不会在随后短短4个月内暴跌到14000点以下,而且一蹶不振长达15年的时间。

大家想想看,股票市场最忌讳的是负债投资。由于银行可以动用的资产全部来自负债,甚至超过负债,股市一旦出现过度波动,最先无法承受风险的无疑就是银行。

我相信,只要中国继续严格限制银行对外投资,即使出现其他类似于日本股市的情况,日本股市泡沫也不会在中国重演。需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为缓解流动性过剩而贸然允许国内银行进入股市,哪怕是通过参股基金公司的途径。这应当是防止中国步日本股市泡沫后尘的最后一道防线。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