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英镑霸权引发“二战” 美元霸权导致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7-8-15 13:59
标题:
(转)英镑霸权引发“二战” 美元霸权导致什么?
《亚洲时报》2006年6月24日刊登了美国著名金融理论家亨利·C.K.刘题为《黄金与货币》的文章,将当前的美元霸权体制与20世纪初崩溃前夕的英国金融霸权体制作了分析性比较,认为20世纪早期英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全球金融体制中的霸权地位,先是顽固坚持金本位制,后来又利用币价重估和提高关税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终于导致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前的美元霸权既没有黄金支持,又没有经济作后盾,日益只靠军事力量和地缘政治支持,已经导致全球特别是中国向美国持久大量出口,各国国内得不到发展,这些将导致大萧条更严重地重演。
金本位制与大萧条
中央银行的管理者往往不关注经济状况变动从而调整货币的价值水平,往往只关心维持先前制定的货币与黄金的兑换率不变,这将严重损害经济进程。中央银行的管理者很少认识到,固定利率是问题,动态经济不是问题所在。当货币的汇价下跌时,中央银行的管理者常常有一种挫败感,而当经济由于货币价值过高崩溃时,他们只是耸耸肩,将此归因于金融自然法则。
20世纪20年代,饱受战争创伤后,欧洲回归金本位,这是由大西洋两岸的资本主义国际主义的中央银行家联合推动的,他们将之作为战后经济重建的前提条件。贷方希望确保其贷款收回时的货币价值与贷出时的相同,这与当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处理债务问题的手法几乎完全一样。当时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长斯特朗及其在摩根财团的前同事与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奥地利、荷兰、意大利和比利时的中央银行,以及这些国家的一流私营银行家密切联系在一起。1920年至1944年任英格兰银行行长的蒙塔古·诺曼与斯特朗私交甚笃,在意识形态上也有共识。有关文件清楚地记载,他们共同致力于重建欧洲的金本位,以恢复战前“国际金融的正常状态”。诺曼认识到,英国金融霸权已受到削弱,为了维持英国战前利益,在战后经济重建中欧洲将“需要与我们的美国朋友积极合作”。
与其他纽约银行家一样,斯特朗也将此视为一个扩大美国参与国际金融的机遇,并可能使纽约迈向其觊觎已久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与伦敦的历史性优势相抗衡。由于1929年的股市崩溃,赫伯特·胡佛在其第二任总统竞选中败给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他开始批评斯特朗是“欧洲的附庸”,谴责斯特朗推动欧洲战后经济恢复的国际主义做法造成了美国1929年的股市崩溃和随后的大萧条,从而剥夺了其再次当选总统的机会。胡佛义正词严地把斯特朗的国际主义政策归咎于他所认为的诺曼和其他欧洲银行家,特别是德意志银行的赫尔玛·夏赫特和法兰西银行的查尔斯·瑞斯特的恶意说服。欧洲回到金本位,英国坚持1英镑兑换4.86美元,这使斯特朗通过保持不现实的过低贴现率扩大了美国信贷,以帮助英镑减轻由于估价过高带来的市场压力。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历了信贷引起的通货膨胀,这扩大了最终于1929年崩溃的股市泡沫。
在美联储系统内部,20年代中期,斯特朗的低利率政策也引起一些地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美国中西部和农业区,它们普遍认可胡佛后来的批判性分析。
胡佛断言的公平性还有待商榷,但白宫和美联储在政策优先选择上存在分歧这一事实已无需争论,因为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往往未必有利于一国经济。这在当前又得到证实:在现行金融体系中,经济体一个接一个崩溃,而各国中央银行都出于机构团结的意识,本能地支持该体系。如今,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香港、上海等地方金融中心都正在竞争世界金融中心的角色。为此,它们必须遵循要求本国经济付出一定代价的国际金融体系规则。民族主义者与国际主义者的对抗,正如30年代胡佛与斯特朗的对抗一样,也正危及欧盟的进一步一体化。
1927年7月和8月,斯特朗不顾市场投机和通货膨胀均不断增加的不祥数据,推动美联储将贴现率从4%下调至3%,再次帮助英镑缓解估价过高带来的市场压力。1927年7月,英国、美国、法国和德意志魏玛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家在美国长岛开会,讨论增加英国的黄金储备和稳定欧洲货币局势的办法。斯特朗通过美联储推动了贴现率的降低,而不顾米勒和代表中西部银行家、来自芝加哥储备银行的美联储董事詹姆士·麦克道格尔的强烈反对。
1927年,美联储放松银根,但已过热的实体经济无法吸收进一步的投资,货币无法流入实体经济,被迫流入投机性金融市场,导致了1929年的股市崩溃。斯特朗逝世于股市崩溃前一年的1928年10月,没有亲眼目睹其政策的破坏性后果带来的痛苦。
学术界仍在继续争论斯特朗的努力是否是在牺牲美国国内经济的情况下,促进欧洲经济重建,尤其是他是否是将美国的货币政策从属于国际金融体系的需求。然而,对于如下观点,人们几乎没有异议:欧洲中央银行的总体货币战略一直受到金本位的误导。批评人士指出,斯特朗、诺曼和其他国际主义银行家推动了英镑、马克及其他主要欧洲货币以兑换黄金的过高平价恢复金本位制,并不惜任何代价加以维持,甚至对通货紧缩漠不关心,其后果是阻碍了一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斯特朗及其中央银行家同事不仅以货币政策促成了大萧条,而且其持续地钉住黄金政策充当了经济的紧身衣,严重地阻止了政府采取任何扩张主义的反周期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是预演
当前美元霸权以类似的方式对当今的全球经济造成同样的破坏。1971年,“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制建立的、基于黄金支撑美元的固定汇率制瓦解了,但依然将美元纸币作为贸易和金融的主要储备货币,这会引起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结构的全面崩溃,带来同样的灾难性后果。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只能依靠地缘政治因素支撑其价值,这推动了美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军国主义和好战的单边主义。在当今的美元霸权下,就如同在1930年的金本位下一样,贸易战是通过比关税更关键的货币估价展开的。
90年代的美国财长罗伯特·鲁宾正确地认识到,强势美元支持美元霸权,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当然,美元也会出现选择性贬值,但是,美元不论是过高估价,还是过低估价,其结果都将是全球经济的衰退。20世纪90年代的美元霸权就曾推动日本和德国进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1985年的5广场协议6迫使日元升值,此后日本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陷入螺旋式下滑。另一项事实上的“广场协议”迫使欧元升值,使欧洲经济陷入停滞。一项事实上针对中国的新“广场协议”也会将中国经济打入长期的通货紧缩。当前,中国的通货紧缩将导致中国银行系统崩溃,国际清算银行的管制体制已压弯了中国银行系统,将国家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变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中国银行系统的崩溃将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可怕的后果,因为富有活力的中国经济是现今世界经济增长的惟一发动机。
1925年斯特朗没有考虑到,当英镑恢复与黄金的可兑换性而美联储降低贴现率,以缓解英镑估价过高的市场压力时,世界经济将不再扩大(因为与黄金挂钩的货币没有任何弹性),并留给美国经济一个没有任何收益增长支持的金融泡沫。
20世纪20年代,英国控制的金本位被证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紧身衣。在胡佛时代,诺曼和斯特朗鼓励以投机消除黄金引起的通货紧缩,却导致泡沫经济。美联储的融通性货币政策(又译调节性货币政策)造成了美国的泡沫经济,与1987年以来格林斯潘的泡沫经济类似。但有两点差别:1930年,美元是由黄金支撑的,而1987年它只是一种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1930年,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在英镑霸权的基础上,而当今它建立在美元霸权的基础上。1929年秋,华尔街泡沫正接近其不可持续的顶峰时,它给人一种错觉:美国经济欣欣向荣,于是诺曼大幅度地降低英国的银行利率,试图刺激英国经济同步发展。短期利率下调给英国的跨国银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它们持有大量以高利率借来的长期基金,现在只能放出低利率的短期贷款。它们不得不从纽约遣返英国的热钱,以弥合破坏性的利率鸿沟,却让纽约的投资者身处困境。这是热钱蔓延的第一个案例,而1997年打击亚洲银行的危机是反向的流动:亚洲的银行借来低利率的短期贷款,再放出高利率的长期贷款。当本地货币汇率下调,利率上升时,借款人拖欠债务,信贷制度于是崩溃。
1997年7月开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造成香港、新加坡等充满活力的流动性市场上出现大量抛售,到10月份甚至影响到华尔街。但泰国的物价下跌并不是由于国内的潜在买家手里没钱。问题是,泰国股价是以本国货币衡量的,当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开始瓦解后,以外汇衡量,泰国股价迅速下跌。这样,随着泰铢自由落体式地快速贬值,以本国货币作为收入的泰国公司股票,包括以本国货币为收入的健康的出口公司的股票,都逻辑上自然地崩盘了,而以本国货币衡量,那些以硬通货作为收入的公司股票其实升值了。投资者不愿变现资产,以免遭受损失,就设法不抛售,其结果是追加保证金。投资者持续追加保证金的动机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声明,该组织称,危机只是暂时的,援助即刻就到,也就几个月,问题就会解决。但口头承诺的援助从未兑现过。兑现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加“附有条件”的计划,将处于困境的亚洲经济体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该计划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外国债权人。“暂时的”金融危机被制造成持续多年的经济危机。
其间地缘政治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财长罗伯特·鲁宾在初期就决定,泰国危机是亚洲的一个小问题,并告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亚洲办法解决问题,但不能让日本当头。香港捐出了10亿美元,基于对鲁宾的泰国问题将被控制在泰国境内(毕竟,冷战时期,泰国是美国的忠实盟友)这一说辞的盲目信任,中国也捐献了10亿美元。1997年12月,韩国爆发危机。鲁宾又认为,这是亚洲的另一个暂时性问题。韩国中央银行吐血抛售美元储备,设法支持钉住美元、估价过高的韩元,到了12月底,仅剩几天时间,其美元储备就难以为继。鲁宾还是坚持他的立场,直到其财政部助手星期天早上告诉他,巴西人手中持有许多韩国债券。如果韩国不履行还债义务,巴西的经济就会崩溃,而美国的银行也会遭受重创。直到那时,鲁宾才让花旗银行在下一个周二在韩国制订一个重组计划,并与美联储沟通,允许美国的银行将韩国的短期债务转化为不用付息的长期债务,这样,那笔债务就不是不良资产,从而,使美国的银行免于遭受利润下滑的负面影响。
大萧条一旦重演将更为严重
1931年9月,由于英国无法履行黄金支付的义务,并随后将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作为开展新的国际贸易战的国家战略,加重并延长了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英国的政策包括蓄意应用当时世界上惟一的货币体制——英镑霸权,将之作为国际贸易战中的国家货币武器,导致世界贸易不可逆转地走向崩溃。为了应对英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德意志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等正崛起的经济体形成了不同的货币集团。这些国家很快就意识到,它们必须发动战争,以得到石油和其他维持其经济不断扩大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因为已经崩溃的世界贸易在此时已不再能提供这些。对英国和美国来说,速战速决正是推动本国经济走出衰退所必需的。没有人预料到“二战”将造成那么大的破坏。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在第一次炉边谈话式的广播演讲中,他告诉惊慌失措的民众,“人的自信比黄金更重要”。3月9日,美国参议院迅速通过了《紧急银行法》,赋予美国财长如下权力:强制国内每个人和每家公司放弃黄金,接受兑换来的纸币。第二天,3月10日星期五,罗斯福发布6073号行政命令,禁止民众向海外出售黄金,禁止银行以黄金代替美元作为支付手段。4月5日,罗斯福发布征收民众黄金的6102号行政命令,要求全国民众将黄金和金券上交联邦储备银行,兑换为纸币。每人可以保留价值100美元的黄金,一旦超过均属违法。黄金成为美国法律限制的物品。私自持有黄金,罚款最高达1万美元,判刑最高达10年。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发布另一项行政命令,1美元在原先兑换23.22格令黄金的基础上贬值59.06%,1美元降到只值13.71格令黄金,也就是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该汇率一直持续到1971年。
20世纪20年代,短视的政府货币政策是导致市场崩溃的主要因素,但随后的大萧条是由世界贸易的崩溃造成的。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决策者认为,商业是社会的目标,就如同当今的决策者信奉文明的目标是自由贸易。从而,政府未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非建设性的投机,而是认为市场知道该如何自我调整而且冒险者应自食其果。该观点的缺陷在于,投机后果的承担者主要不是专业投机者,而是无辜的民众,这些民众还不能理解自己正受到操纵并可能买高卖低。经济建立在投机基础上,但风险不均衡地主要由不知内情的老百姓承担。
投机获得的国家财富也不是均衡地分配的。相反,大多数钱都掌握在极少数富人手中,他们很快地离开风险,维持住了利润。他们将钱用于储蓄或投资,而不是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不久就出现了供大于求。有些人从中获益,但大多数人没有。物价比收入上涨得更快,人们只有借债才能负担生活所需,而他们还对魔法般地摆脱债务满怀希望,将其可支配收入都投向摸不着头脑的投机。农民、工人和上班族根本就没有从中受益。虚假繁荣背后的不平衡使经济难以复苏,因为收入集中于那些无需花钱的人手中。当前的形势极为相似。1929年股灾发生后,美国国会试图通过实行高关税来解决高失业率的问题,此举保护了美国的工业,却伤害了美国的农业。国际贸易陷入停滞状态,既因为贸易保护主义,也因为贸易金融的冻结。
这次,世界贸易也会崩溃,高关税将再次成为其结果而不是原因。即将发生的世界贸易崩溃将是美国过度利用美元霸权优势的产物,如同英国在1930年对英镑霸权所做的那样。美元不应是主要贸易货币,因为它既没有黄金支撑,又没有美国的财政和货币纪律的支持。人们想买的大多数东西都不再是美国制造的,因此美元已成为一种非自然的贸易货币。世界贸易体系将走向崩溃是因为虽然美国有巨额贸易逆差,但在美元经济体之外并没有全球性的货币循环。所有国家的货币只在美元的货币供应量范围内流通,这哄抬了美国经济,为美国的全球化魔爪(更不用提军事冒险主义了)和国内吃喝玩乐提供了融资,挤干了全球经济的其他所有经济体,剥夺了非美元经济体独立于美国贸易逆差的必要购买力。这次,世界贸易走向崩溃不是因为限制贸易的关税,那些只不过是暂时让人分心的小事,而是因为美元霸权造成的购买力在全球的分配不公。
当前,美元霸权切断了货币向所有非美元经济体的再流通,迫使贸易盈余不断增多的所有出口国虽然收获大量外汇,但却根本不能用于国内发展,从而陷入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描写的古代水手那样的地位:“水,水,到处都是,可一滴都不能喝”。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