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外资私募基金操盘手 [打印本页]

作者: winwjf    时间: 2007-6-3 12:17     标题: 外资私募基金操盘手

本帖最后由 show 于 2015-7-17 17:04 编辑

作为一个外资私募基金操盘手,我感到有愧于自己的同胞
作者:大禹相国
我,一个外资私募基金操盘手。我的权力并不大,在这个总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私募基金里,我可以调动的资金从来没有超过5亿美元,负责操盘的范围从来没有超过两只股票。基金认为技术含量比较高、风险比较大的权证交易,B股交易和三板交易,我从来没有参与过。我只做过A股。
  
  我是从2006年1月开始加盟这家外资基金的,此前,我在某家外资投资银行在上海的代表处工作。外资投行的薪水很高,但与对冲基金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在投行一开始做的是销售,后来转做交易。由于投行没有A股牌照(明年才可能有A股牌照,圈内人都知道是谁),只能通过地下钱庄、与内资券商合谋甚至开设大量散户账户来满足投资需要。其实那不是投资,纯粹是投机,赚中国股民的钱。
  
  在这家投行做了累计两年,我感到很没有意思,想尝试束缚更少的生活。于是,在一个前董事的介绍下,我到了现在的这家外资私募基金,其实就是对冲基金。只不过,它的全部业务都做中国,在中国是被禁止的,所以它不能漂白,甚至连官方名字都没有,与原先的国内私募基金没有差别。
  
  由于有人推荐,我只经过了简单的面试就被录取了。其实,这家私募基金是由美国几个大家族的家族办公室办起来的,其中有两个互联网新贵的家族资产,其他几个都是“老钱”,他们的总资产肯定超过1000亿美元,投到对冲基金里的是少数。我只见过一次某家族的成员到基金办公室来谈话,态度非常高傲,我感到说不出的难受。这些美国巨富家族其实看不起我国,只是想利用我国赚钱,而我却充当了他们的工具。
  
  2006年2月,也就是我进入基金第二个月,这个基金的初期资金全部到位了,开始建仓。当时,沪市能不能突破1300点都是问题,3月的大部分时间是在1300点攻防战中度过的。但是,我们的基金经理自称有内部消息,说1300点不是大顶,是大底。我还记得他当时的一句名言:“1300点?3100点还差不多!”当时我们自己都不信,中国股市哪能到3000点呢?可是今天,连4000点都突破了,不得不佩服经理的远见卓识。
我们的基金经理是美籍华人,看起来挺年轻,其实已经过四十岁了。他的履历写出来可以吓死一堆人——华尔街、东京、香港和伦敦四地都有工作经验,先后供职于四家顶尖投行和两家对冲基金,还担任过新加坡政府的投资顾问。据说在来中国之前,新加坡淡马锡聘请他主管对西亚地区的投资事务,他拒绝了,说自己更喜欢Trading. 实际原因恐怕是中国监管比较少,到中国做对冲基金更爽,而且薪水也很高。新加坡人虽然很有钱,却很吝啬,给的钱不是很有竞争力。
  
  我们的经理正式的头衔是某欧洲基金公司在中国的代表,事实上这家基金公司在中国根本没有业务,所谓的代表处就是我们的办公室,跟这家基金没有关系。我们的股东,也就是那些美国富豪家族,同时也是那家基金公司的重要投资者,所以通过关系给我们捞到了一个正式的“身份”。所以,我们基金里的人,表面上都是欧洲某基金公司在中国的办事人员,其实做的都是自己的事。那家欧洲基金公司主要做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做的都是对冲基金,两码事。
  
  我相信中国的监管部门也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不过没有意识到我们做的那么大。当然,就算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上面自然有方法用钱、用关系去摆平。我们的经理平时经常说:“在中国,关系就是一切。”虽然我们基金里没有“太、子、党”或前政府官员,但与监管部门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闲话少说,下面讲讲我们基金经理的一个大手笔。大家都说中国股市有庄家,最大的庄家就是外资基金。国内一家券商的自营部门有上百亿人民币资本就了不起了,不到外资私募基金的平均水平。而且外资基金敢想敢做,广泛利用各种关系和内幕消息,捞一把就走,不像证券公司还要为客户着想,所以外资是中国最大的庄家。
  我们的基金有超过20名操盘手,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立盈亏账户,但那是用来核算利润、衡量业绩的,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金库。重大投资决策都是基金统一做出,基金允许你动用多少资金,你就动用多少资金。如果基金的投资策略改变(说白了是投机策略改变,就是换了忽悠新股民的方法),原先风光无限的操盘手突然变得没事干也是有可能的。在权证初始炒作的阶段,就出现过这种事情。
  
  其实我们基金单独操盘的股票很少,答案很简单:目前中国股市游资太多,盘子适中、有一定题材而且不容易被干涉的股票是有限的。太大盘的股票诸如中石化、宝钢之流是不可能完全控盘的,即使控盘了也会被大股东和国家立即制止;流通盘价值几亿人民币以内的小盘股交易成本太高,你还没来得及建仓完毕,股票已经涨上去了——在基金行业里,这叫做“交易冲击”。所以,最适合被炒作的是一些盘子中等,大股东不会干涉的股票。当然,如果与大股东合谋进行炒作就更好了,这目前正在成为风气。但是在股改完成之前,大股东的股票一般不能流通,参与炒作的兴趣不大。股改之后,大股东主动参与炒作的热情更高了,我敢说现在至少有1/3的所谓业绩题材是大股东控制董事会制造出来的,XX钢构只是其中一个典型而已。
  
  一只股票有许多庄家很正常,但一般总有一两个主心骨,几个搭车的,几个拾柴的,几个添乱的(如果有的话)。比较典型的如去年上半年的某某银行,谁都看的出有两大主力斗法(其中一个是国内券商);还有十几只有色金属题材的股票,都有许多庄家。其实与人们想像的不同,外资私募基金没怎么参与有色金属股的炒作,因为外资大举建仓是2006年第一季度的事情,当时有色金属的价位已经很高了,为了控制风险,大部分外资都选择了其他行业作为重仓,典型的是军工、银行和保险行业。
做A股的国际对冲基金很多,我们不是其中收益最高的,因为我们的历史有限,风险控制手段不完善,人员也比较少,无法像某些老牌基金一样做风险很高的买卖。
  
  另外我纠正一下某些朋友的观点,单个对冲基金超过100亿美元的的确很少见,但是一个对冲基金家族(同一个公司,同一套班子管理)是由许多对冲基金构成的。比如目前美国很有名的做Subprime的Magnetar Capital(一般投资者不知道,因为不准大肆宣传),它出名的Subprime基金的总金额只有几个billion, 但总规模早已超过了10个Billion, 因为它不止一种策略、一种基金。按照基金家族来计算,全世界超过10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家族(也可以说是对冲基金公司)是不少的。
  
  我们在中国做的比较出名的一笔单子是去年上半年的某只军工股票。其实这只股票的操盘是有问题的,拉升过快,涨停频率过猛,看的出严重的控盘现象。但是当时全体航空军工股票都在炒作,大家也没有特别注意。我们的管理层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多次批评负责该股票的两个操盘手“不懂基本的掩饰措施”。那两个操盘手都是ABC(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对中国庄家的苦心经营之道并无太多了解,所以搞出了特别明显的痕迹。不过,事后证明基金管理层是过虑了,去年3-6月有严重控盘痕迹,甚至董事会与庄家勾结控盘的例子太多了,即使监管部门想处罚,也难以一一处罚过来。对异常交易进行处分是今年才开始流行的,去年只要你别闹翻天,多半是没事。
  
  我们的基金管理层对于中国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存在一定的顾虑,虽然对冲基金理论上是依靠波动才能赚钱,但中国市场波动也太大了,在全球新兴市场里都是最大的之一,而且缺乏做空手段和衍生工具,根本无法保护头寸。尝试了许多风险控制途径,都不够理想。在计算VaR (value at Risk, 做过投资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这个主要是国外基金很重视,国内基金的风险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的研究人员不止一次惊叹:“疯了!”或“太过分了!”,因为我们做中国A股的同等概率下的VaR经常超过我们在美国的兄弟基金的3-5倍,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根本没有风险管理。
  
  不过基金管理层自然有他们的办法,既然没有衍生工具可以管理风险,那就采取最古老的方法——“竖起你的耳朵”,随时监听一切风吹草动,如果有重大事件发生,要在第一时间整理头寸。因为中国股市对消息的反应速度很慢,不像美国的反应几乎是瞬间发生。对冲基金不需要提前知道消息,只需要在知道消息之后迅速行动就可以避免大量损失。何况对冲基金如果想知道消息,是肯定可以知道的,许多上市公司的保密做的很差,甚至是主动泄漏内幕消息(原因我不说,大家都清楚)。
  
  典型的例子如去年第一季度的一只化肥行业的股票,由于财报不理想,加上市场热点转移,游资大量撤出,在公布财报之后居然近乎跌停。当时这是我们的重仓股,由于事先判断出财报可能不理想,已经出掉了一半以上的头寸,当天在一开盘后较高的价位又大量卖出,最后损失控制在很小。这是一种不可靠的风险控制,完全依靠经理的临场决策和研究人员搞消息的能力,但是在中国,只能如此了。
  鉴于许多朋友怀疑本帖子的真实性,本来不打算继续贴。但是又有不少网友给我发信,希望看到下面的内容,甚至希望我直接寄给他们,避免公开发表。我想,写就写吧,与其藏着不如发出来。头头说的好,又不是什么严重违法的勾当,敢做还不敢说不成。
  
  一般来说,国际上的对冲基金做交易有三种主要理念:Market Making(做市),Speculating(投机)和Arbitrage(套利)。做市本来是投资银行的专利,就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但对冲基金往往也在一些大盘股中充当Market Maker. 当然,据我所知只限于纽交所,纳斯达克实行的是专营商制度,对冲基金很难获得资格。事实上在国外,股票、债券的做市基本上已经被投行瓜分殆尽了,对冲基金主要是做ETF(不知道怎么翻译,常见的译法是交易所交易基金),High Yield(就是垃圾债券)等等的做市。现在美国上市的ETF交易额大概1/3是由对冲基金做市的,其中就有我所在的基金家族的另一只基金。
  
  不过做市这个东西在中国是不行的,中国是完全由系统自动撮合,不用谁提供流动性,这也是中国市场波动性比较大的原因之一。
  
  至于套利,大家都在讲,但是中国目前也很难做。最简单的例子,A股和H股同股同权,但价位差距很大,2005年多是A股折价,现在变成了A股溢价,这个如果在美国早就创造无数套利机会了,可是在中国不行,为什么?买了A股无法去香港卖,套不了现。还有可转债套利、并购套利,在美国很盛行,香港玩的人也不少,可是大陆可以交易的可转债就那么几只、十几只,根本不够对冲基金喝一壶。并购套利?到目前为止A股市场最大的并购有两桩,一个是宝钢收购邯钢,已经失败了;一个是中石化收购它自己的上市公司,这个完成了。其他大小消息,除了大股东收购自己的子公司,几乎没有真正搞成的。当然,借壳上市是经常存在的,问题在于被借的壳往往盘子很小(盘子不小,别人也不会想到收购它),根本没有留给对冲基金重仓持有的余地。所以在中国做套利,此路不通。
  
  当然,话不能说死,中国的权证市场是可以套利的,而且机会颇多。不过我平时没有涉及过任何权证操盘,不敢说这方面的话题。前一段时间邯钢、包钢等认购权证都出现了良好的套利机会,但我们基金涉入不深,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机会成本。持有认购权证固然可以无风险套利,但是周期往往比较长(买来的正股还不能立即卖,得等几个交易日),给基金自身的现金管理带来了麻烦。此外,权证本身的波动性也过大,基金自己的VaR已经够大了,再加上一个高波动性资产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对权证套利做的很少。
  
  所以说,海外对冲基金在中国基本上只有一种投资理念,就是Speculating. 要定义什么是投机,非常困难,基本上就是利用市场消息传递的延时性和市场反应的迟钝性,进行短线买卖赚取差价。当然在中国还多了一条,高度控盘之后操纵股价
事实上,为了丰富在中国的交易手段,管理层已经做了相当大的努力。目前看来,结果不太理想。其实管理层主要关注的是风险管理,说实话这两年的中国股市赚钱很容易,如何在保持高盈利水平的情况下控制住风险才是大问题。不过这个风险管理实在太难了,VaR始终下不来。记得去年九月左右,在美国的管理层搞了一个什么Risk Management远景方案,提出要在一两年之内把VaR降低到“合理的水平”, 就是一般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或者略高,总之不能高到可怕的地步。
  
  大话是说了,不过肯定执行不了。就算我这样的小人物也知道,没有卖空机制,没有足够的衍生工具,没有无风险套利手段,此外就连现金管理都不健全(现金管理可是门大学问,不过咱们中国人至今还没开始学),VaR怎么降?那位看官要说了,可以依靠分散投资来降。这话说的可好,但不适合我们中国的股市。中国的股市有个特点,大部分股票的Beta都很大——具体什么意思就不解释了,大体就是“大部分股票都是跟着大盘走。”大部分股票都跟着大盘走,大家肯定心里有数,尤其是大盘下跌的时候,所有股票相关性之强有目共睹。在这样一个相关性过强,没有明显的“反市场板块”的市场上搞风险管理,简直是噩梦。
  
  那位看官又要说了,嫌A股风险高,你买点债券啊,均衡配置一下不就行了。可惜咱们中国的债券市场几乎是没有,有的只是零散孤立的债券,想靠那几只流动性差、收益率一般的债券搞资产配置,分散组合,简直是梦话。所以说,咱们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全球风险管理人员的噩梦。我不知道学术大牛怎么看的,只跟香港东京的同行偶尔聊过,大家一致认为A股市场唯一的风险管理手段就是疯狂搞内幕消息,争取在坏消息公开之前就走人,而不是期望自己的投资组合在坏消息出来之后受的影响小。这种方法也只有在中国有效,如果美国本土哪个对冲基金敢这么做,隔天就被SEC灭了。
  那位看官要说,基金在中国股市做投机是这么好做的?民间高手一致认为,虽然中国投机气氛浓厚,但要想依靠投机取得远远超过市场回报的回报率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民间高手就不说了,就算中国一些以投机闻名的基金(名字就不点了,反正以价值投资为理念的中国基金几乎就没有),好像回报率也就那么回事,今年基金整体不是已经落后大盘了嘛?
  
  话不能这么说,国内基金做投机有成功的,但成功的幅度普遍不如外资基金。2006年做中国股市的外资对冲基金,做到300%-450%盈利的是有的,做到200%以上的更不在少数,同期几乎没有国内基金有这样的战绩,只有少数国内私募基金取得了类似的成果。据说去年私募基金收益最高有3000%的,不过未经证实,不知道他们具体怎么操作。总之,私募比国内公开基金强,外资作为整体又比私募强。为什么?因为外资操盘手有严格的纪律,研究部门有先进的理念,而且关系广泛,耳听六路眼光八方,这样强大的研究部门和交易部门结合起来,想不赢都难。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国内某些共同基金的交易员连什么是VaR, 什么是Sharp Ratio都不知道,理论水平如此之低,实践又能强到哪去啊?
  
  外资当然不一样,操盘手都是喝过洋水、经历过实战考验的,而且关键一条,培训到位、纪律严明。国内有的券商交易员因为敲错键盘,导致股价异常波动,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这种事情日本的银行也出过,瑞穗曾经因此亏损一大笔。要是出在外资对冲基金,交易员和招聘他的HR经理早就一起滚蛋了。至于一时头脑发热违背指令自己乱搞,更是在严厉禁止之列。所以说外资的强主要是强在科学的管理体制,内资是比不了的。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度过了一个多星期的煎熬之后,还有机会和大家见面。
  
  B股市场的下跌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当然,这个打击已经过去了。最令人沮丧的是A股和B股的合并又成为了一个遥遥无期的许诺,现在甚至连这个许诺都没有了。我当然不相信所谓B股会与H股合并之类的鬼话,这仅仅是用来搪塞投资者的。管理层深知B股一旦与A股合并,真正的盈利者会是谁,所以它在竭力拖延。
  
  此外解释一下第一个帖子里的部分内容:我从来没有说过基金将100亿美元全部投入了中国股市——世界上有一只对冲基金把100%的资产全部投入一个市场吗?即使有,那也一定是美国市场。我也从来没有说过交易员可以拥有完全由自己操纵的独立账户,与此相反,我强调交易员账户只是用来衡量业绩的,交易员的奖金要依靠它来计算。
  
  我们不是一家私人股权(Private Equity)基金,而是一家对冲基金。有时候我感到很困惑,中国大陆把私人股权经常翻译为“私募股权”,而他们又经常把地下基金、对冲基金等“不公开”的基金叫做“私募基金”,这样很容易产生混淆。但是,我相信所有懂金融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认为“私募股权”是一个非常恶劣的翻译,应该改为私人股权。重复一遍,私人股权和我说的私募基金是两码事,目前国内所谓的私募基金在事实上都近似于国外的对冲基金。
  
  对于那些希望看到具体市场预测的人,我想,首先我没有足够的大局观(如果有的话,我早就是基金经理而不是交易员了),其次我不可能准确预测政府的动向,第三我也不可能泄漏具体的操作步骤。我只能说,根据我可以透露的最大限度的消息,我们正在减仓。我指的是减少A股、B股和封闭式基金在内的全部中国股市仓位。只有一个市场例外,就是第三板。据我所知,不少外资基金正在投资第三板,但投资的总规模很小,因为这个板块本身的规模太小,而且流动性过低。我想,如果监管部门放宽对外资整体收购第三板公司的限制,它必将有一个伟大的牛市行情——但那又算什么呢?即使第三板整体上涨3倍,对中国股市来讲仍然是微小的。
  
  如果投资者希望在这个变幻莫测的行情中找到方向,我只能建议他们:缩小风险暴露的头寸,投资于原材料行业和能源行业,而回避那些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听起来谁都会说,对不对?但我坚信这是下一步应该采纳的策略,我知道的外资基金大部分都将筹码集中到了非周期性行业,尤其是有硬资产支持的行业。我无法透露更多的信息,希望各位在这个大牛市中玩的愉快,离开的时候至少还留下一点钱。
很遗憾,看样子大部分人并没有相信我。昨天我本来应该多说一点关于今天的事情,如果我早知道根本没有人相信我的话。当然,我没有料到会跌的如此惨重——一天之内又是几乎全盘跌停。我们都认为会有一次持续几天的大跌,但每天只跌一点。可是大盘一跌就是深幅度下跌,这充分证明目前的市场上有许多基金采取了程序化交易(Program Trading).
  
  我们的风险头寸调整很及时,但还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把部分头寸缩减放到了今天中午以后。但是,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尤其是与那些完全不知死活的内地私募基金相比。
  
  真是令人高兴,在今天的打击之后,内地私募基金已经遭到了灭顶之灾。我刚刚接了几个电话,无一例外的是与内地私募界的朋友有关的。由于违规使用大杠杆操作,不少基金已经濒临破产。他们说,许多投资者还没收盘就急忙要求撤回投资,甚至甘愿付出高昂的罚金。
  
  真是一个疯狂的市场。我曾经做过香港市场的交易,香港不太成熟,但中国大陆更疯狂。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F彩| 六合投F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F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