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华尔街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2-20 09:49     标题: 华尔街



从华尔街到白宫,看起来只有一步之遥。这条小小“墙街”里的世界牵系着美国与世界风云变幻。与华尔街相邻的就是世界的声色舞台百老汇,如果在华尔街上也铺上一块红地毯,几百年的历史中走过的将不知有多少在华尔街翻云覆雨的明星级人物。从JP•摩根到巴菲特,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这些声名显赫的人,川流不息的资本博弈,弱肉强食的法则,都在这块区域里进行着权利与利益,尊严与体面的追逐。在这个物欲弥漫、金钱横行的十里洋场,人人都是博弈者,而博弈的人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智慧又愚蠢。

首席执行官的时代

在华尔街这块热血江湖上,可谓是群雄逐鹿。有业内人士称,前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裴熙亮丢官罢职的原因之一就是摩根士丹利的股价连续4年落后于竞争对手。面对挑战性的市场环境,面对着一个更加国际化的疆场,执行官们只有使出浑身解数,为其股东谋利益,才能争得一席之地。

风光无限的鲍尔森,曾掌舵高盛这个被《财富》杂志称为“华尔街最著名和最诡秘的公司”。 1999年IPO前后,高盛经历了天翻地覆的人事震动,联席高级合伙人乔恩•科占恩和两位最高层主管都先后拂袖而去,但鲍尔森还是顶住了这个新官上任后面临的“下马威”,并迅速网罗起一支新的领导团队和专业投资家队伍,并在2000年前后攀上了全球并购业务第一的排名,从此屹立不倒。根据彭博的数据,高盛的两位并购部联席主管(52岁的杰克•利维和48岁的吉恩•塞克斯),包揽了2005年全球最大的五个并购案中的四个,其中包括最大的一个价值570亿美元的宝洁并购吉列公司案。

在榜单中紧随鲍尔森其后的是现任莱曼兄弟公司总裁的富尔德(Richard S. Fuld),《商业周刊》曾经称他为 “华尔街的斗牛犬”,在“9•11”期间,他镇定自若地指挥员工撤离,并且能够果断、快速地将一家酒店立刻转换成为雷曼总部,在华尔街被传为佳话。

2002年是华尔街的坏年头,安然公司破产,世通公司董事长兼CEO本纳德•艾伯斯引咎辞职,一时间大大打击了人们对于CEO的信心。然而就在那一年,《首席执行官》杂志将“最佳执行官”的桂冠,授予了花旗集团的CEO,69岁的长者桑迪•韦尔(Sanford Weill)。桑迪•韦尔被业内冠以“兼并重组大鳄”的头衔,他曾以闪电般的速度在四个星期内和花旗银行的CEO 约翰•里德达成合并共识。里德作为世界知名的银行家曾把世界带入了ATM机和全球银联时代。而桑迪•韦尔则不断地打造着花旗这架收购机器。2003年桑迪•韦尔淡出江湖,把一个光芒耀眼的宝座留给了他56岁的继任者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这个情形恰似若干年前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向杰夫•伊梅尔特交班。

桑迪•威尔在权力移交的时候,对查克•普林斯说:“最好别把事情弄糟了”。 而普林斯一开始就提现了大约50亿美元去“摆平”花旗集团由于深度涉入安然公司事件及环球电讯丑闻造成的负债缺口。但是,花旗最近两年却还是官司不断。2005年,美联储颁布禁止花旗集团进行大型收购的禁令。普林斯就像一个救火队员,世界各地都是棘手的麻烦等待他去解决。《财富》杂志当年2月刊“十大CEO”故事策划中则干脆称其为“热锅上的 C E O ”(C E O on the hot seat)。2006年4月4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鉴于花旗在改善内部监控上取得“明显进步”,终于解除了禁令。随着笼罩在花旗身上的阴云消散,普林斯仍将祭起跨国并购这个被韦尔玩转得炉火纯青的法宝,以推动这个资产超过1.4万亿美元的“大象”继续在金融市场翩翩起舞。

2006年一季度,华尔街证券承销业务排名中,花旗继续占据头把交椅。最近,花旗又拿到了广发行20%的股权,当然离50%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这也是摆在普林斯面前的一个难题。在这之中,各方面利益的纠葛,面对中国人寿这样的强大对手,加之中国银行业改革 “国家绝对控股”的前提下,或许花旗最多也许只能增持到40%。但无论如何,面对新一轮强劲挑战,普林斯不敢怠慢。不久前,他宣布,在美国本土推出网络银行 Citibank Direct,花旗还在上海开设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私人银行,普林斯从不停歇。

天使与恶魔有时是很难分清的

纽交所的创始人之一威廉•杜尔是华尔街第一轮投机狂热中的弄潮儿。他可以称的上是美国股市的第一位著名的“庄家”,也是此后两百多年股市操纵者们的鼻祖。人们一直试图寻找一条分界线来区分像杜尔这样的无赖赌徒和受人尊敬的投资者。但两个多世纪以后,或许正如约翰•戈登在《伟大的博弈》一书中所说,“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喜忧参半的结果”。

在华尔街,除了那些大权在握的CEO外,为市场提供意见的分析师也是一言九鼎,主宰着股市的沉浮。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更以拥有明星分析师为荣:谁拥有最具话语权的分析师,谁就更有可能博得企业的青睐,从而获得IPO项目。摩根斯坦利公司的网络分析师玛丽•米克((Mary Meeker)曾经以“全球商界影响力最大的第三号女人”的身份登上《财富》杂志的封面;《华尔街日报》更是将她归入能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股神巴菲特相提并论的角色,连好莱坞的明星都想巴结她。但是随着2000年网络股的泡沫破裂,玛丽•米克变成了过街老鼠。事实上,华尔街大投行的分析师们常常扮演很不光彩的角色,诸如2003年官司不断的所罗门美邦分析师布鲁格曼和一干同伙,在安然、世通丑闻中,这些“布鲁格曼的人马”一边向投资者推荐上市公司,一边收取这些上市公司的服务费用,丧失了其独立性和职业操守。

华尔街就像是魔方一样旋转出光怪陆离的悬念,Google的市值神话重建了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信心,而能把难缠、傲慢的Google搞定,为摩根斯坦利承销Google IPO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应该算是玛丽•米克了,有人说,网络女皇又开始复辟了。亦正亦邪,人心冷暖,在这个大的博弈场中,华尔街或许自始至终就是一个这样的博弈者,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既智慧又愚蠢。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正是体现华尔街这种双重气质的一个鲜活个体。在世界很多地方,他的名字就是魔鬼的替代词。1997年7月,泰铢大幅贬值,索罗斯动用手中220亿美元的庞大基金对付泰铢,给泰国货币危机火上浇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厉声责骂索罗斯暗中操纵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然而,索罗斯却在东欧、俄罗斯、亚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大量的慈善基金,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能保护公民权利、支持民主政府和市场经济的“开放社会”,索罗斯又被很多人拥戴为天使、慈善家。

或许,正像是那句话所说,天使与恶魔有时是很难分清的。

美国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越来越上纲上线了

在20世纪80年代杠杆收购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时,专长于风险套利的博斯基用装满现金的箱子换取内幕消息,而垃圾债券的创始人密尔肯也被牵连入狱,并被处以6亿美元的罚款,开创了当时美国商业史上最高的个人罚金。历史在不断的重复中,昭示着那些最后走向毁灭的金融家,都犯了同样一个毛病,认为好日子会继续下去。他们不像摩根那样对事物极限具有把握能力,对周围势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的主人。

2006年10月,安然公司前CEO杰弗里•斯基林被判24年,这桩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丑闻暂告一个段落。早在2001年安然事件曝光后,华尔街见不得天日的黑幕与猫腻似乎像一个雪球般越滚越大,在经历了世通公司的破产,以及安达信这样的老牌会计事务所的倒闭,那些大公司、大投行的老板们都犹如惊弓之鸟,格外地留意华尔街上一个局外人的意见,这个人就是纽约州总检察长埃利奥特•斯皮策。在股票交易界,大家把他叫做“斯皮策警长”。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斯皮策对金融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使得斯皮策成为当时的“华尔街之王”。

自由与监管历来是资本市场中发展的矛盾两极,找寻两者的平衡,是一个资本市场的永恒命题。最终,对华尔街信心的重建,以美国证监会重罚10家华尔街知名投行14亿美元而暂时了结。当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威廉•唐纳森(William•H•Donaldson)说,这个案子书写了美国商业历史上沉痛的一章。2003年9月,纽交所前CEO格拉索因1.3亿美元的天价高薪而辞职,而后又招致美国司法当局独立检查官的接连调查。要知道受到如此高规格待遇的只有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和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可见,美国对于证券资本市场的监管越来越上纲上线了。

华尔街敢于冒险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

在华尔街这个资本的集散地,谁的手中能够流转出巨量的资本,谁在华尔街上就拥有了至高的话语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各种危机中,《谢尔曼白银法》引起的黄金外流、1907年的挤兑恐慌,政府最后都不得不求助于摩根。据戈登的《伟大的博弈》中描述:有人冲进交易大厅,报告说看到摩根和财政部长一同走下国库台阶,正在泛滥的恐慌情绪立刻奇迹般地抑制住了。摩根用自己的财力和威望,一次次为解决危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在事实上调节了货币供给。摩根的央行角色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而走远,而美联储在1987年的股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格林斯潘 “开闸放水”,使钱充斥市场的有效手段,也让他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巨大的金融资本就像是华尔街上的武器,从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到操盘手斯蒂夫•科恩,这些驾御着巨量资本的华尔街大佬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注脚。

除了巨量资本的博羿,现在的华尔街也越来越敢于冒险了,可以称得上是登峰造极。以古板老派而著称的巴菲特在今年的一个年度会议上,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一旦某个领域的体系被注入了巨额债务,这个领域将变得岌岌可危。”事实上,各大投行为了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比以前所投入的赌注越来越大。美林公司的分析师称:“从现在起,华尔街不冒险就不会获得收益” 。以摩根士丹利为例,当年的裴熙亮不愿承担更多风险。而有“快刀麦克”之称的现任执行官约翰•麦克(John.J.Mack)突破了被裴熙亮曾经视为高危禁区的领域,如抵押贷款、股票衍生性商品及垃圾债券。他还为私人股权基金增加了10亿美元资金,使私募基金的总额达到25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目前的在险价值比2003年高出了61%,而带来的效果也是明显的,极大地缩小了与高盛的营业额差距。

作者: 给点阳光就灿烂    时间: 2006-12-20 16:10

本帖最后由 show 于 2015-7-17 16:59 编辑

鲍尔森
●1946年3月,生于佛罗里达州。达特茅斯学院英语学士,哈佛工商管理硕士
●1970年,供职于五角大楼,担任美国国防部助理国防部长的助手
●1972年,进入白宫,任尼克松政府的助理人员
●1974年,“水门事件”发生后,进入高盛。1982年升为合伙人
●1999 年,任高盛CEO
●2006年5月30日,受布什提名出任美国财政部长
●这一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的年薪将从去年的3800万美元锐减为不到20万美元
------最新公布的高盛CEO年薪为5000万美元,而朝鲜存在澳门银行的“黑钱”也不过区区2000多万.55,朝鲜真的够穷的了。而鲍尔森,在出任美财长前将手中股票股权悉数抛开,是我新一时期的偶像呵呵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N彩| 六合投N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N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2-26 16:44

谁是华尔街最有权势的人?

谁是华尔街最有权势的人呢?不是基金经理,也不是证券公司CEO,甚至不是巴菲特,而是艾比•科恩女士,高盛集团投资政策委员会主席。

中国投资者对她可能并不熟悉,但在美国,她却是大名鼎鼎,她在福布斯2005年最有权势的100名女性中排名19,被路透社誉为“华尔街最有影响的分析师”,是华尔街的预言家,每年年底投资者都会认真聆听她对来年的看法。

1991年美国股市探底2365点,科恩开始鼓吹阶梯式上涨的牛市,她认为科技进步将迎来一个以科技和电信为代表的长期牛市,她从不看空。而曾任富达基金的维尼基则不这样认为,他想股市有涨一定有跌,所以在1995年他坚决看空股市,卖出股票,大量持有债券。但1996年美国股市继续上涨,债市大跌。同年5月,维尼基辞职,这个事件可能是富达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挫折。

而就在这一年,由于谣传科恩看空后市,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抛售,以至于她不得不出面辟谣。但到了2000年3月,科恩却突然在媒体上宣布,“10年来,我们的组合模型首次不再超配科技股,我们也将股票的权重从70%降为65%”。差不多同时,摩根士丹利的迪安却仍旧看好后市,他宣布将股票权重从70%调升至75%。但市场显然只能听见科恩的声音,纳斯达克开始崩溃,众多网络股也随之消失。


图片附件: 艾比·科恩女士.gif (2007-1-12 22:58, 20.59 KB) / 下载次数 1630
http://j-y-d.net/attachment.php?aid=4552&k=9d0942edd3e4b521be5a2206f2d1bfdf&t=1716128482&sid=8686KQ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2-27 09:18

华尔街薪酬争霸

面对最近公布的一个个惊人的薪酬数字,一位伦敦投行家感慨道,“他们说的不是法拉利或者阿斯顿•马丁,他们说的是私人飞机。”摩根士丹利12日公布了其首席执行官John Mark价值4020万美元的奖金方案,创下华尔街首席执行官的薪酬新纪录,但没几天便被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的5340万美元所打破。据统计,美国前五大证券公司高盛、摩根士丹利、莱曼兄弟、美林和Bear Stearns今年的员工总奖金大约36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30%。

除Lloyd Blankfein和John Mark外,美国第五大证券公司Bear Stearns首席执行官James Cayne的年收入也达到约3400万美元。拿高薪的并不仅仅是一把手。除Blankfein外,高盛其他11位顶级管理人员今年的个人红包也不少于1500万美元。其中,高盛副总裁Gary Cohn和Jon Winkelried分别拿到2570万美元。董事总经理的职位意味着已处于华尔街“薪酬链”的顶端,这个职位今年的年薪分布在100万-300万美元的区间内。

相对于那些顶级对冲基金经理们来说,大型证券公司高管们的收入或许只能算“零花钱”,更何况对冲基金经理到手的是现金而非期权或股票。“今年对冲基金行业中有10个人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而且是现金。”中华对冲基金首席执行官姜凯日前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

根据Alpha杂志今年5月的报告,去年对冲基金行业10位最好的基金经理的收入都超过2亿美元。在姜凯看来,对冲基金才是金融界的巅峰。对冲基金Amaranth的明星交易员Brain Hunter去年的收入就达到7500万美元,该基金今年由于在天然气市场上的错误投资而崩盘。

提到薪酬还不能忘了私人股权基金的老总们。私人股权基金是个新兴行业,今年生意火爆。私人股权基金不仅为高管层提供丰厚收入,同时也为华尔街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私人股权基金聘请知名投行担任交易顾问,并提供资金支持和大量佣金。私人股权基金Kohlberg Kravis曾表示,它一年支付给华尔街的费用就超过7亿美元。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也给华尔街的大型证券商带来很大压力,它们必须大幅提高员工薪酬,否则明星员工很可能被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挖走。

位于曼哈顿的房地产交易商也已经感受到华尔街奖金浪潮的威力。据《纽约时报》25日报道,曼哈顿的房地产经纪公司Gumley Haft Kleier的总裁Michele Kleier上周接到一个30多岁的对冲基金经理的电话。这位对冲基金经理刚在2年前买了一套价值600万美元的住宅,现在他觉得这套房子已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希望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只要不超过2000万美元就好。他说。

作者: 给点阳光就灿烂    时间: 2006-12-27 11:19

本帖最后由 show 于 2015-7-17 16:59 编辑

水涨船高与水落石出呵呵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7-9 09:50

华尔街承销股权增发:赚钱并冒险着

股权增发已经成为华尔街最活跃的收入来源,但金融行业大规模的融资活动加上股价走低,使承销商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6月6日,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价值123亿英镑(约合244亿美元)的股权增发活动结束认购,现有股东认购了超过95%的新股。不到5%的剩余新股,让外界为这次增发的承销商——美林证券、瑞士银行和高盛集团松了口气。金融行业大规模的融资活动加上股价走低,使承销商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RBS的股价曾在6月2日报收2.26英镑/股,距离新股的发行价2英镑仅一小步之遥。二级市场股价走低,一度令RBS的融资计划前途堪忧。特别是其中两家承销商——美林证券和瑞士银行,均在次贷危机中蒙受惨重损失,并且已累计向外界融资473亿美元。今年以来,全球投资银行已从承销股权增发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部分抵消了首次公开募股(IPO)活动减少近一半带来的损失。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1月份以来,欧洲金融企业已经宣布了共计785亿美元的股权增发计划,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额。

“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传统的收入来源,”《华尔街日报》引述美林证券驻伦敦的欧洲股权资本市场主管John Crompton的观点称,对于承销商来说,“股权增发已经成为最活跃的收入来源”。但是随着金融股价格的走低,承销股权增发对投资银行的吸引力也可能减退。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金融指数今年以来已经下跌了24%,在10个行业指数中表现最差。

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银行HBOS Plc价值41亿英镑的股权增发活动在本月结束,由摩根士丹利和安联集团旗下投行部门Dresdner Kleinwort担任承销商。但令人担忧的是,上周HBOS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都徘徊在2.75英镑/股的配售价格附近。这降低了投资者认购新股的兴趣。英国Bradford & Bingley银行,就因股价下跌在6月初调低了发行价格。该公司计划通过股权增发募集2.58亿英镑,并且将在7月7日安排股东大会投票表决。

承销商们可能错误判断了参与担保融资交易的风险,法国枫丹白露的Insead商学院金融学教授Theo Vermaelen指出,“这是少数还没有崩溃的业务之一,但是投资银行对于股价被低估的想法可能过分自信。”

随着承销风险的加剧,投行索取的承销费用本应有所提高,但是全球IPO活动的急剧放缓,使股权增发承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并且压低了承销费用的水准。此次RBS所支付的承销费率为1.75%;瑞士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在各自的融资活动中所支付的承销费率,分别为1.65%和1.5%;5月份,意大利西雅那银行(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S.p.A.)50亿欧元的融资计划中,支付券商的承销费率只有1.2%,这些都远远低于安联集团在2003年4月增发44亿欧元新股,所给出的4.3%的承销费率。

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门的副主席James Renwick对彭博表示,该公司的资金问题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承销活动,通过设定新股发行价大幅低于市价,收取更多承销费以及寻找分销商,已经降低了承销风险。但他承认,全球金融市场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而人们对于承销的态度也将更加谨慎。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7-9 09:51

基金经理、分析师言行不一的游戏

两周前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信贷策略师鲍伯-亚纽阿(Bob Janjuah)预计9月前标准普尔500指数将再暴跌25%,这在投资者听来有如世界末日一般。

且慢。这位仁兄到底是个伟大的预言家,还是个竭力想提高自己知名度的炒作者?在我看来,上面这个问题倒不如下面这个问题来得重要:亚纽阿自己为这场预言中的大跌押上了多少真金白银?亚纽阿去年时曾先知先觉地指出银行业将因信贷危机出现亏损,不过他近日做出如此预言,究竟是嘴上说说而已,再押上今年奖金或有小亏,还是已将全部家当掏出了四分之一、按照自己的预见投资看跌期权了呢?

这恰恰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华尔街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诚意到底有多深?当你把自己的筹码下注到股市下跌的时候,给你提建议的人是不是也拿出了自己的一大笔钱押宝于此?《华尔街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称,你要是知道跟投资者同一战壕的“顾问”少得多么可怜,一定会惊讶得大跌眼镜。

先看看基金经理们。晨星公司(Morningstar)跟踪调查了6000只美国的共同基金。46%投资美股的基金表示自己的基金经理们在里面没有投资。对于投资海外股市的基金以及平衡型基金而言,基金经理们一分钱不投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1%和70%。即便在对华尔街素有恶感的人看来,上述数据都很是令人吃惊。我们说的不是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骗子基金。很多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Putnam Investments和Vanguard Group旗下基金的管理者都不往自己掌管的基金里投钱。

当然,人们普遍认为基金经理不需要再把自己的钱和赖以为生的工作搅和在一起,因为他们业绩的好坏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生死。既然基金的成功与否已是事关重大,基金经理们也就没必要加倍下注了。但是投资的要义就是实现回报的最大化。你应该去找一个把自己的利益和你的利益完全结合在一起的顾问来指导你投资。

在这一问题上,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旗下两只破产基金的管理者拉尔夫•乔菲(Ralph R. Cioffi)和马修•丹宁(Matthew M. Tannin)就提供了反面教材,他们可能因此而锒铛入狱。东窗事发前乔菲曾在人前大肆吹捧这只前景黯淡的基金,而人后则把自己投在里面的200万美元转到他处。丹宁也力捧这些基金,并表示自己正在追加投资,而事实上他根本没这么干。

简而言之,乔菲和丹宁与他们的投资者根本不是一条心。他们要是在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面前还想粉饰自己的话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再看看研究分析师们。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分析师来说有点让人犯难。他们提供给投资者的建议应该是不偏不倚的。华尔街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如果一个分析师押注于他所跟踪的公司或市场,那么他的公正性可能会令人生疑,其研究报告的质量也会打上折扣。如果他要是自己做空哪只股票,那么以后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长和首席财务长恐怕都会对他报以冷眼。

说的没错。但总的来说,分析师的利益应该和他所服务的投资者看齐。如果出现错位,那么灾难将接踵而至。互联网泡沫就和研究分析师的煽风点火脱不开干系。这些人的收入来自那些为互联网公司提供资金的银行家,而不是投资者。信用泡沫则是在评级机构和经纪业分析师的运作下得以成型,毕竟将那些有问题的信用产品拦在门外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如今这个“后斯皮策”(Post-Spitzer)投资者仍普遍对华尔街分析师的动机持怀疑态度。人们担心这些分析师仍不愿对公司以及市场表示出太过负面的看法。为了化解这种担忧情绪,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不久前调整了自己的股票评级系统。

此时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帮助投资者重新建立对分析师所选股票的信任,那就是允许分析师用自己的钱“说话”,无论他们选择做多还是做空。许多华尔街公司都不允许自己的分析师这么做。但分析师的行事方式越来越向投资者靠拢却是明摆的事实。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放弃了原有的研究工作转投对冲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

举例来说,过去几个月里,不少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的石油行业分析师都跳槽到了对冲基金领域。当然,他们的收入会更好,而且总算可以畅所欲言了。如果华尔街经纪行想要提高分析报告的可信度,他们应该重新考虑一下对分析师的投资禁令。他们会发现一些投资者早就心知肚明的事情。

事实胜于雄辩,而和钱沾边的行动就显得更加有力,特别是当你自掏腰包之时。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7-10 09:45

华尔街投行互相拆台引发行业性危机

6月26日星期四是糟糕的一天,道指当天暴跌358点(跌幅3.03%),至2006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曼哈顿中城的一家对冲基金办公室里,原本打算在当天收盘后接受记者采访的基金经理取消了计划安排。一边看着股价图一边摇头的他实在没心情讨论基金的未来发展大计。

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当天早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是引发金融股暴跌,并拖累整体股市的导火索。在其报告中,高盛分析师William Tanona将美国证券经纪行业评级由“具有吸引力”下调到“中性”,行业的“基本面还在继续恶化,但恶化的程度比我们原本预计的还要糟糕”。Tanona在将美林公司2008年盈利预测由每股盈利8美分下调到每股亏损3.55美元的同时,将花旗集团的评级列为“强烈卖出”(conviction sell)。高盛预计,美林第二季度与次贷相关的资产减计将达到40亿美元,而花旗为89亿美元。

将火力对准自己的同行,多少显得有些“残忍”,但高盛自己也未能幸免。就在同一天,Wachovia分析师将高盛股票评级由“表现优于大盘”调整为“与大盘持平”。尽管如此,该公司的分析师Douglas Sipkin还是将高盛股票列为证券经纪行业的首选,但是在全球商品价格高涨、经济前景不明的情况下,Wachovia认为华尔街公司在夏季的增长会进一步减缓。

这些只是评级下调大战中的一部分。6月24日,瑞士信贷分析师Susan Roth Katzke削减了其对于花旗的盈利预测,并预计花旗第二季度将损失60亿到100亿美元。之前一天,她就削减过对于美林的盈利预测,并同时警告,美林可能会通过出售其在布隆伯格(Bloomberg)或者黑岩(BlackRock)的股份来进行筹资。Katzke在瑞信的同事Daniel Davies则瞄准了其对手瑞银(UBS),认为瑞银管理层将面临重整局面的巨大挑战,将其评级从优于大盘调整为中性。

6月23日同一天,美国银行分析师Michael Hecht表示,他原本预计美林和瑞银二季度每股盈利将是正值,但现在将两家公司的预期分别调整为每股亏损1美元和1.7美元。

美林看起来成了众矢之的,就连不知名的小券商Sanford C. Bernstein和Buckingham Research Group也发布了对于其股票的负面报告。

与此同时,摩根大通也下调了其对于摩根士丹利的评级。《商业周刊》评价,华尔街券商现在是“彼此间残忍地训练着分析火力”。看起来高盛的“分析火力”较为强大,6月26日当天花旗下跌6.3%,价格跌到了1998年以来的新低;而美林则下跌6.8%。高盛未能幸免,下跌4%;其它公司如美国银行跌6.8%,贝尔斯登之后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雷曼兄弟跌8.4%。这些导致6月26日标准普尔投行和券商指数下跌4.4%。

暴跌持续了三天,6月30日,市场上开始流传雷曼兄弟可能被贱卖的消息,其股价当天再跌11%,创8年来新低。在最近一个季度,雷曼兄弟就已下跌47%。而Wachovia则在这一天跌至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

三月份的时候,高盛分析师Tanona曾上调金融行业到“具有吸引力”,因为他认为在贝尔斯登之后其它银行倒闭的可能性不大。而这一次下调,他的理由是“短期内看不到有任何改善的希望”。前美林全球首席经济学家Straszheim表示,华尔街证券公司的盈利前景与以前相比要黯淡得多。

一年多以前,美联储还允许证券公司使用较大的杠杆比例,如20:1或者30:1,“这是很大的杠杆,在市场好的时候,他们赚了很多钱;但如果市场不好,风险就很高。监管者现在也说风险太高。”Straszheim表示。

他认为,一个多月前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危机将会持续多久,也不知道证券公司使用杠杆的比例会下降多少。“现在投资者已经意识到,这种模式已经不管用了。当高杠杆商业模式无法持续时,盈利能力就比以前要低很多。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将至少削减50%甚至更多,结果就造成了股价大幅下跌。”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7-29 09:07

血腥的华尔街:高盛被传给同行“背后放枪”

要小看华尔街上谣言的力量,特别是在这样的坏年景。今年以来,谣言已击垮贝尔斯登,重创雷曼兄弟。关于自身的谣言,两家公司总是极力否认,“太荒谬了”。但当谣言扩散到其主要竞争对手高盛的时候,他们却倾向于相信,这是真的。一周以来,华尔街上最热门的消息莫过于高盛操纵贝尔斯登和雷曼股价,该消息迅速成为纽约金融界人士在周末聚会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在纽约摩根士丹利工作的Doris Yang称,“大鱼吃小鱼,华尔街的历史从来就是这样的,特别是在这样市场不好的年份,大家就相互要把对方推倒。”

两个问罪电话

贝尔斯登倒塌前,Alan Schwartz是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华尔街日报》上周引用知情人士的话称,Schwartz最近给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打电话,询问高盛在伦敦的交易员是否在贝尔斯登倒闭前操纵该公司股票。

雷曼兄弟的首席执行官Richard Fuld也给Blankfein打了电话,“你不会喜欢这样的对话的”,Fuld开头就说。Fuld称自己最近听到了“很多杂音”,说一些高盛的交易员在散布关于雷曼兄弟的“谣言”。为此,Fuld最近还专门接触了不少他认为可能散布了“谣言”的交易员。

对于Schwartz的质询,Blankfein说他感到十分震惊,并强调说他并未发现所谓的操纵行为,但高盛交易员倘真有此类情况存在,必将严惩不贷。Schwartz也很客气地表示,相信Blankfein不会对这样的违法行为坐视不管。高盛新闻发言人Lucas van Praag愤怒地宣称:“公司感到被这样的指控冒犯了。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们,这一点贝尔斯登和雷曼的高管们都是清楚的。”他指出,在3月份贝尔斯登的债方和交易伙伴纷纷撤资的危机中,高盛也没有更改过与贝尔斯登的交易条款。

这位新闻发言人还说,贝尔斯登不仅是高盛的竞争对手,也是贸易伙伴,在某些领域还是高盛的客户,高盛不具备整垮贝尔斯登的动机,因此对高盛的指控是“极端荒谬的”。

致命邮件的杀气

但事实上,在3月份,高盛的一封电子邮件确实对贝尔斯登造成了重大打击。《财富》杂志曾报道,3月11日,高盛的信贷衍生产品业务部在向其客户发送的一封电子邮件中称,高盛将不再就贝尔斯登的衍生产品交易为他们提供担保。而在此前几周,高盛等银行都还在积极开展业务,同意对担心贝尔斯登这样无力履行其利率互换交易义务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并从中收取不菲的佣金。

尽管高盛发言人当时声称该邮件不构成全面的拒绝,但资金管理公司Hayman Capital首席执行官Kyle Bass收到这邮件时还是感到异常震惊。Bass让同事给高盛打电话确认一下,问是不是搞错了。“没有错,”Bass称,“高盛告知华尔街说,他们和贝尔斯登的关系完了,风险太大了。这是他们关系的终结。”

高盛的这封电子邮件的内容泄露以后,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和其它客户开始撤资,最后撤资者多达上百家,加速了贝尔斯登的崩溃。在贝尔斯登倒塌后,有关该公司的种种调查一直在进行之中。而高盛在其倒塌过程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则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血腥的华尔街”

7月15日,SEC主席考克斯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表示,SEC已与其它证券监管机构共同开展了全行业的检查,以避免有意放出不实谣言操纵证券价格的情况发生。他特别提到了贝尔斯登的案例,SEC希望了解,是否有人故意制造和散播不利于贝尔斯登的谣言。按照美国法律,在交易者中转述负面消息并不违法,但编造谣言以有意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则是违法行为。

考克斯称,在贝尔斯登崩溃后的几周之内,SEC就发现一名交易人员用即时通讯软件传播未经决定的收购谣言。这一谣言传出之后,贝尔斯登的股票开盘30分钟就狂跌17%,市值损失10亿美元。为此,SEC不仅对该交易人员处以罚款等制裁措施,也终身禁止此人涉足证券交易。

SEC收集到的一份交易文件显示,在3月16日贝尔斯登由大摩接管之前的几周内,高盛十分频繁地交易从贝尔斯登买入或向贝尔斯登售出的名为“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的证券,比贝尔斯登其它交易伙伴的交易活动都要活跃。信用违约互换是一种类似对债务违约进行保险的私人合约。受保对象可以是一家大公司,也可以是一种抵押贷款证券。如果受保对象出现债务违规,那么互换出售者将向购买者支付一笔钱。互换合约有效期通常可持续多年,因此互换有效期之内出售者和购买者都安然无恙十分重要。

3月10日那一周,正当贝尔斯登陷入现金困境时,由贝尔斯登前高管John Paulson管理的纽约的对冲基金Paulson 基金退出了40项交易。该公司高层人士透露,在那一周进行的互换交易中绝大多数都转让给了高盛。对这一交易,高盛发言人Van Praag表示,以此来作出(操纵股价的)推断是不明智的,因为高盛除了自己交易以外,还要“代表全球各地的客户”进行交易。

不管怎样,高盛在这方面受质疑是有前科的。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时,就有人指控高盛交易员在这家即将倒闭的公司身上赚钱。对此,摩根士丹利员工Doris Yang的评价是:“虽然你没有什么义务管它,但也不应该落井下石吧。”她进一步举例说,去年次贷危机刚刚爆发时,贝尔斯登的两个对冲基金倒闭就是因为该基金的最大债权人美林出尔反尔,提前撤资。

然而,资本是不讲人情的,特别是对那些颓势已显的同行更是冷酷无比。“大家都很贪婪,经济好的时候扩张,也没有风险控制;经济不好的时候就裁员,然后大的把小的吃掉,华尔街就是一个很血腥的地方。”Yang表示。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8-1 10:06

过冬季节  华尔街大鳄不忘“内讧”

有句话说:“华尔街是这样一条街,街这头是一条河,街那头是一座坟墓。”人们都知道此话准确地道出了华尔街的地理位置,但在前几年没有人知道这讥讽华尔街的邪恶笑谈源自何处,也很少有人琢磨它的含义,因为似乎没有人真的相信它。但是在全球经济困难时期,面对着华尔街倒闭的一家家机构,这句话显得格外有分量。

从合谋到互指

“在华尔街,每隔几分钟都有警车的警报声响起,似乎是为华尔街的血雨腥风提出警示。”一位从华尔街考察回来的国内投资人士称。

从2007年开始,纽约、芝加哥、伦敦的商品交易市场都迎来了大牛市,过去的一年大约有超过2600亿美元的基金涌入了商品交易市场,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也就是有1300亿美元转战在原油期货品种上。撰写《石油战争》的德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指出,美国那些著名的投行在这轮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上涨。

恩道尔没有点名雷曼兄弟,实际上,雷曼兄弟在石油的判断上同高盛一唱一和。高盛从2005年起唱多石油,高盛首席分析师Arjun N. Murti认为到2009年,国际油价将会在50美元到105美元之间运行,今年5月,他又撰写报告认为,未来两年内国际原油将由于供应短缺而上涨至15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在Arjun N. Murti报告发布后不久,雷曼兄弟分析师Edward Morse表示,资金流入具有在短时间内保持自给自足的特性,这意味着商品市场可能继续目前的牛市行情。他判断油价在短期内有可能突破150美元乃至200美元。

在石油市场,雷曼兄弟同高盛似乎同仇敌忾,但是7月中下旬出现华尔街大行互相炮轰的场面。在某些领域是合作伙伴,在某些领域又剑拔弩张,华尔街大行的脸孔变换缤纷。“大行有时自弹自唱,有时互相攻击,有时又联合造势。连横合纵,各种手段都有,整个一部春秋战国志,精彩纷呈。”一网友如此总结国际大行间的关系。

现居上海的贺明曾在华尔街某投资公司供职,他表示,华尔街其实很江湖,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是黑的。

大行互削评级不遗余力

当下,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大行的争端将会更为激化。贺明比喻:“一个池塘有5只鳄鱼,在食料丰富的时候互不干扰甚至互相合作,但在食料匮乏时便自相残杀。”

今年3月25日,因瑞士信贷发生28.5亿美元的资产减值以及第一季度可能无法实现盈利,瑞银将该行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瑞银的理由是因瑞士信贷此前发布内控机制无效而导致定价失误最终使得银行发生28.5亿美元的资产减值以及2008年第一季度很可能不会实现盈利的消息。近3个月后,6月19日,瑞信又发布报告,将瑞银的评级降至“中性”。理由是认为瑞银管理层将面临重整局面的巨大挑战,将其评级从优于大盘调整为中性。

当瑞士的两家大行窝里斗之后。 6月23日,美国银行调低美林和瑞银的盈利预测。美国银行证券分析师Michael Hecht预测,上述两家投行在第二季将减值更多问题资产,而且销售和交易的处境更加艰难。根据Michael Hecht的推算,美林二季度亏损一美元/股,推翻了之前每股盈利21美分的预测。至于瑞银,二季度预计每股亏损1.70美元,之前为盈利31美分。

6月24日,瑞士信贷分析师Susan Roth Katzke削减了其对于花旗的盈利预测,并预计花旗第二季度将损失60亿到100亿美元。

6月26日,美国投行之间再展开“斗争”。高盛调低整个美国证券行业为“中性”,降低美林的盈利预测,并把花旗贬至“强烈沽售”。但同日,高盛也遭到背后一枪,被Wachovia(美联银行)调低至“与大市同步”。

大行评级“猫腻”多

表面上看,大行之间的评级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评什么不评什么,什么时候发报告则由公司自行掌控。”深圳某基金公司投资经理认为,大行之间的评级同大行对其他公司评级不同,“对其他公司评级就好比持枪者对待赤手空拳者,而大行之间的评级则是两个拿着武器的高手较量。”什么时候发火可是要掂量的。

虽然国际大行内部都有着“中国墙”(指投资银行部与销售部或交易人员之间的隔离,以防范敏感消息外泄,从而构成内幕交易),但在华尔街内部,都没有人相信中国墙能起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贝尔斯登在倒塌前的首席执行官Alan Schwartz给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打电话质问高盛在伦敦的交易员是否在贝尔斯登倒闭前操纵该公司股票。

在华尔街工作期间,贺明就对大行评级感到怀疑。他表示,“投资人不要想得太理想化,评级只是参考。大行的评级有很多背后的故事,而且他们有一套理论,先决定站什么立场,找各种证据支持自己的立场。”

今年3月,贝尔斯登倒掉了,7月11日,抵押贷款机构indymac bank被联邦监管机构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大银行倒闭案。接下来又会是谁呢?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8-7 12:06

新一轮银行业减记风潮即将来临

美林意外宣布大额减记,令竞争对手们冲减次优抵押贷款资产价值的压力大增,因他们正在艰难应对债务的攀升,同时经济面疲软。全球信贷危机目前已持续近一年,其可能会令金融服务企业的账面资产缩水1兆(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远高于迄今为止已公布的4000多亿美元减记。美林公布其减记57亿美元资产并拟发售85.5亿美元股票,令市场更加担忧瑞银集团、巴克莱等欧系银行以及其它华尔街投行和美国的商业银行可能会有更多坏消息传出。

摩根大通分析师已经调高了对六家欧洲银行的资产减记预估,其中包括瑞银和德意志银行,尽管他们同时表示这些银行还没有必要进行筹资。“欧洲银行将不得已步美国银行的后尘,清算其资产价值”。摩根大通分析师称,瑞银迄今是欧洲银行中遭受信贷危机打击最严重的一家,预计将进一步减记84亿瑞郎的资产。

分析师之前预计瑞银会减记65亿瑞郎的资产。分析师们还将对德意志银行资产减记的预估从49亿欧元上调至56亿欧元,对法国兴业银行的资产减记预估从26亿欧元上调至30亿欧元。美林驻伦敦分析师Stuart Graham称,欧洲的大型银行未来可能要减记580亿美元资产,较他此前预测的220亿美元大幅上升。

华尔街投行的处境也不容乐观。花旗集团、美国银行、雷曼兄弟和瓦乔维亚银行等各自仍有数以十亿计美元的复杂债务或抵押贷款相关资产敞口。花旗表示,其截至6月底的次贷相关资产敞口为225亿美元,这包括181亿美元的超优先级资产支持债券CDO。德银证券分析师Mike Mayo称,花旗可能面临着80亿美元的CDO资产减记,Fox-Pitt Kelton分析师David Trone则估计减记额为40亿美元。Oppenheimer & Co分析师Meredith Whitney表示,雷曼兄弟截至5月底的资产支持债券CDO总敞口约为6亿美元,其商业抵押贷款敞口为294亿美元。美国银行称,其截至6月底的CDO净敞口为84.3亿美元,包括51.7亿美元的次级债。

美林是次减记额中约44亿美元来自其以仅相当于面值22%的深度折价出售担保债务凭证(CDO)——其将306亿美元的CDO作价67亿美元出售给私人直接投资公司Lone Star Funds。而仅四周前,美林对这些CDO资产的估价为111亿美元。“这个减记幅度非常之大。现在的问题是,这是不是所有CDO资产持有者的清仓价格呢?”MFC全球投资管理公司投资组合经理Chris Henson表示。由Kian Abouhossein所带领摩根大通的分析团队表示,“我们认为美林执行长塞恩做出的减记举动是符合现实的,并不属于贱价出售。”

美林折价出售债券,或许亦可为竞争对手的所谓二级和三级资产的估价提供一些借鉴。花旗信贷策略师Michael Hampden-Turner表示,“其它买家将以此为参照”。对于外人来说,准确评估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质量仍然是件难事。如巴克莱等一些银行自称资产质量较好,且受到更好的对冲保护。

全球最大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投资长葛罗斯上周估计,全球银行可能因信贷危机和资产价值缩水而面临1兆美元的损失。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8-8 09:38

对冲基金经理利用熊市大展拳脚

那些追随前辈索罗斯脚步的对冲基金经理们,长期以金融危机为契机榨取财富。而如今,他们遇到了自2003年以来的最好机会,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及全球经济的持续低靡,这些年轻的投机者们正在财富上迅速超越自己的同辈。

Clarium LP公司的两位投资者透露,今年以来,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对冲基金公司在经理 Peter Thiel的领导下,已经创造了47%的收益;而另一家对冲基金Brevan Howard Fund Ltd.公司则在其股东报告中表示,公司在基金经理Alan Howard的带领下,已经利用美联储连续7次减息的机会实现了18%的资本增长。总部位于伦敦的市场研究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分析师Christopher Watling表示:“宏观经济的投机者们目前分裂为观点不同的两派,他们一部分人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如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经济低迷期,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目前的经济形势类似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

据《和讯网》引用瑞银公司的数据称,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这些宏观基金(Macro funds)的年收益率高达18.8%,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他们的投资范围极广,可以包括从苹果电脑公司股票到国际锌材期货的所有投资品种。尽管上月他们在卖空金融股票及买进石油期货的两项操作上颗粒无收,但是这些战绩显赫的对冲基金公司仍认为,经济状况的恶化仍在继续。

Thiel今年刚好40岁,在2002年运作完将PayPal以15亿美元出售给eBay公司之后,便着手建立了Clarium LP基金公司,他曾大胆预测,国际油价将在2008年末达到200美元每桶。另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出于对政府调控油价的担心,Thiel对于油价走势的观点已经出现松动。今年以来,美联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参与了政策性救市,截止目前,他们已经向华尔街各公司注资了3500亿美元,以帮助其抵御金融危机。根据Clarium公司的投资者透露,这家掌管74亿美元资金的公司主要以卖空美国股票及套汇为赢利手段。

Alan Howard于2002年离开了瑞银集团,在伦敦创立了Brevan Howard Fund Ltd.对冲基金。在美国政府将基准利率由4.25%调低至2%期间,Howard已经先后两次成功预测了美国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间的利差的扩大。另外,通过在商品期货及新兴市场上的投资,Howard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与Thiel的观点不同,今年44岁的Howard在上月的股东报告中预测,未来美国、欧洲及日本的经济将陷入低增长伴随高通胀(滞胀)的状态。

伦敦公募基金公司BH Macro Ltd的分析师Ian Plenderleith表示:“当前的世界经济仍处于高物价及高风险的调整阶段,但是我认为,这一时期的结束并不遥远。”据悉,这家公司也参与了Brevan Howard公司的投资组合。

今年已经78岁高龄的索罗斯,是公认的宏观投机业教父,长期以来,他根据宏观经济走势进行货币、债券、股票及商品期货的交易,并取得了极大的经济回报。在1992年那次著名的英镑阻击战中,他成功赢得了10亿美元的利润并且使得英国央行被迫推出货币汇率机制。另外,他还成功完成了1990年两德统一时期的投机,并在去年的中国及印度市场上获得了31%的投资收益。

对冲基金公司Cook Pine Capital LLC的高管Scott Baker表示:“如果你能察觉到宏观经济的漏洞,那么这里将是一个很好的资本积累场所。它将给投机者们一个利用经济危机的极佳机遇。”今年以来,那些利用所谓索罗斯模式的多位战略投机者们,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尽管他们的赢利水平还赶不上Clarium LP及Brevan Howard这样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进行宏观经济投机的同时,也进行诸如蓝筹股买进等稳妥型交易。

在这些公司中,资产规模达111亿美元的Tudor BVI Global Fund Ltd公司今年的收益率为4.2%,而总部位于纽约的Moore Global Investment Fund 公司的收益率约为2%。纽约另一家基金公司Caxton Associates LLC 目前的收益率为3.44%,而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目前的收益率为5.5%。

另一方面,那些对股市持乐观态度的基金公司目前则损失惨重,总部位于伦敦的Lansdowne Macro Fund Ltd.公司今年以来的损失已经到达了7%。而另一家豪赌美股市场将出现反弹的Traxis Fund LP 公司,今年以来的亏损已经到达了10%。

Biggs在纽约一家基金公司工作,今年5月5日他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曾表示:“企业们并没有失去经营信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形势并不是太坏。”但是自那之后,Biggs又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将既不会出现增长,也不会出现衰退。他同时预测,标准普尔500指数将上升到1350点左右,但之后又将出现回落。

作者: 以交易为生    时间: 2008-8-10 17:08

华尔街的故事会不断重演.轮回.人性不会变.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8-12 10:56

“秃鹰”孤星大量吃进打折次贷资产

欲对坏账除之而后快?这正合“秃鹰公司”的心意!7月31日,美国投行美林(Merrill Lynch)减记57亿美元坏账后,《华尔街日报》报导称,华尔街的分析师一致感叹:孤星基金(Lone Star Funds)捡了个大便宜,仅以17亿美元的实际出资买下美林面值306亿美元的抵押债务债券(CDO),而一旦出现最坏情况,损失仍由美林承担。

除了美林,孤星基金还以折上加折的价格先后买下贝尔斯登、美国金融服务公司CIT Group Inc.等多家金融机构的坏账,并想方设法恢复坏账的原有价格。像孤星这样的“秃鹰公司”(华尔街对此类公司的戏称)正努力淘金。“这项交易是个预兆,类似事件恐怕会在投行的减记风潮中出现得越来越多。”7月末,美国大型对冲基金MAXAM发起人Sandra Manzke表示。

孤星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引起了外界的好奇。Sandra表示,“这个基金很受欢迎,长期回报率很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就以处理坏账闻名。”孤星专爱收购资金周转不灵的公司,在公司渡过难关后转而高价出售,或者让公司上市。这项业务一直是这家基金的主要赚钱手段,目前孤星名下的6只基金共掌管着230亿美元资产,投资者表示年投资回报率25%。

在最近的这笔买卖里,美林面值306亿美元的ABS CDOs为该类产品中评级最高的组合,美林作价67亿美元,而孤星实际出资约17亿美元。据公告,美林向孤星旗下一只基金提供了约占交易金额75%的贷款,资产估值为原1美元资产作价22美分,美林公司为其中约17美分提供了融资(完全以上述资产为担保),而孤星则向其旗下基金提供其余5美分的融资。

美银证券(Banc of America Securities LLP.)称,如果资产价值减少5美分以上,孤星旗下基金实际上将分文不剩,损失还得由美林公司承担。而如果资产升值,所有收益均属于孤星,美林公司分文也得不到。“事实上美林玩了个手段,这笔坏账从资产负债表上挪出,转而以贷款的形式回到表上。”Sandra表示。

但对孤星而言这是一笔好生意。基金Global Leveraged Capital Management创始人Tom Benninger认为孤星能赚很多钱,“尽管市场认为CDO是‘毒性的’,但很多没有违约行为的CDO还在产生良好的现金流。”

次贷之后孤星已经依法炮制了多项交易,此前它还用15亿美元买下了cit group inc原价值93亿美元的次优抵押贷款业务,同时承担了后者44亿美元债务;用2.59亿美元买下Accredited Home Lenders Holding Co.的部分抵押贷款资产。此外,孤星也是贝尔斯登不良资产的购买者之一。

熟悉该类公司运作模式的一位业内人士说,“秃鹰”公司首先要做的是在投行撇掉的各类坏账中搜索,找到能赚钱的项目,做出估值判断,然后买下来恢复原有价值,“他们可能会建立一个团队,催收账款,或者持有资产直到能卖出去,总之想方设法让资产还原其原价值。孤星可能是少数几家能做好这种买卖的基金之一,他们具有解决坏账的能力,能以非常大的优惠吃下资产,然后把它做得很好。”Sandra表示。

孤星成立于1995年,现年52岁的CEO John P. Grayken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并于1982年在哈佛商学院获得MBA学位,他曾在摩根士丹利工作,后来成为美国德克萨斯州巨富Robert Bass的助手。在上世纪80年代,Grayken以处理资产清理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的储蓄坏账一炮而红,以此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

在日本,孤星于2001年以约4亿美元从日本政府手中买下一家贷款公司,4年后转手卖出获得28亿美元利润。此外,其还在日本持有大量酒店和高尔夫球场。在韩国,孤星于2003年以13亿美元买下以外汇业务见长的韩国外换银行(Korea Exchange Bank),尽管这项交易给孤星的韩国高管带来牢狱之灾(韩国法院认为孤星故意压低银行价格和操纵股价)。目前,孤星正与汇丰银行谈判出卖韩国外换银行股权,如果谈判顺利,孤星将获得50亿的利润。

随着不良资产未来大规模释放,对这种另类投资者来说,饕餮的时候到了。Sandra表示,这桩交易将成为华尔街未来流行趋势,只要能让坏账从资产负债表上消失,投行什么都愿意做。据一位熟悉孤星的内部人士透露,孤星对此类资产的胃口远未得到满足。市场测算,如果孤星都以上述形势来做买卖,他们至少还有80亿美元流动资金将撬起320亿美元、面值145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8-29 08:33

次贷恶化下华尔街投行互相拆台

华尔街正在上演一出闹剧:被次贷危机伤得体无完肤的各大投行,过去几天却在纷纷忙着互相“拆台”。这边高盛刚刚发布报告宣布猛砍对摩根士丹利、雷曼、美林和花旗的业绩预期,另一边花旗和雷曼们也很快“以牙还牙”,宣布不看好高盛的盈利前景。

按照惯例,华尔街投行的研究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经营。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类似的互相拆台举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冲击在进一步恶化。

投资银行高盛本日前发布报告,宣布大幅下调对银行和券商类股的盈利预期,并称未来金融业还会出现更多与抵押贷款业务相关的冲减和亏损,形势并没有好转。

高盛对雷曼的前景尤其表示悲观,后者是华尔街四大投行中规模最小的一家。高盛预计,雷曼兄弟2008年每股亏损将近10美元,较此前预期亏损多出7.50美元。除了雷曼,高盛还大幅下调了对大摩、摩根大通和花旗的每股收益预期,并预计美林第三季度将出现每股亏损4.75美元。高盛还建议投资人买进摩根士丹利,卖出花旗集团。

有意思的是,一天之后,雷曼针对高盛的报告就不期而至。雷曼的分析师表示,因大环境低迷,且进一步减记资产可能让盈利缩水,该行大幅下调对高盛和大摩的盈利预估。雷曼将摩根士丹利第三季每股收益预估由1.13美元降为75美分,并将高盛每股收益由3.77美元猛砍至1.70美元。雷曼还将对高盛2008全年每股收益预估自16.81美元调降至14.42美元。

被高盛“中伤”的另一大行——花旗,也很快实施了“还击”。在随后的报告中,花旗大砍高盛的盈利预期,并大幅提高对雷曼第三季亏损的预估。花旗集团分析师称,预计雷曼、高盛及摩根士丹利第三季将累计冲减资产64亿美元。花旗将高盛的每股收益预估由4.50美元降为2.50美元,并预计后者第三季度将冲减资产18亿美元。

对于这样的貌似互相拆台行为,有观点认为,这恰恰反映出当前金融业盈利前景的极大不确定性。如同高盛分析师塔诺纳所言,相信市场还要几个季度的时间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复苏,该行预计,未来几个季度整个金融行业还将出现更多的资产出售和冲减。高盛指出,最近住宅和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损失有所扩大,形势每况愈下。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9-23 08:17

华尔街缘何“笑看”雷曼破产?

【《华尔街日报》消息】雷曼兄弟的路最终走到了尽头──倒得并不惊天动地,却带着丝丝呜咽;残酷的清算命运似乎正等着这家老字号投行。事实是,雷曼兄弟坠入破产保护符合所有人的狭隘利益──除了该行股东、债权人和员工。

过去的这个周末,雷曼兄弟的结局已经明显变成了一个零和游戏。不甘心就此放弃的雷曼兄弟还在挣扎──出售资产管理业务Neuberger Berman,将商业抵押贷款业务分拆成单独实体。然而,该行仍然无法回避帐面上高达530亿美元难以脱手的坏帐资产。

美国财政部早就明确表示,不会用纳税人的钱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同样对此兴趣寡然。因此,虽然财政部已经尽力劝说雷曼兄弟的华尔街同行们出手相助,但结果依然是无人响应。

问题是,华尔街投行们凭什么要拔刀相助?

想像一下你是美林公司首席执行长塞恩。和雷曼兄弟首席执行长富尔德死攥着不肯贱卖不同,你在7月份就以2.2折的跳楼价挥泪甩卖了票面价值高达310亿美元的债权抵押证券(CDO);但你还是感到资本捉襟见肘。

别忘了,保尔森当年没提拔你当高盛的首席执行长。现在他跑来要你掏出数十亿美元拉雷曼兄弟一把?你不买的话,巴克莱和美国银行就可能便宜购入雷曼兄弟,然后和美林竞争?问题是,你自己可能都很快需要某家银行来解救,这已经够丢人的了。

雷曼兄弟的坍塌已经成为了一场讽刺剧。该行并不是筹不到外部资本才陷入破产的。雷曼兄弟的问题资产也不是无人问津,只是买卖双方一直在讨价还价上僵持不下。当然,这530亿美元的庞大资产是难以出手,但真肯贱价甩卖的话,总会有人愿意接手的。这些资产现在还有十分之一或者一半的价值么?雷曼老总富尔德不敢正视事实,因为他知道如果一折甩卖这些资产,雷曼兄弟可能也同样摆脱不了破产的厄运。

华尔街仍然有上百亿美元的资本对这些资产有兴趣。高盛、J.C. Flowers、Kohlberg Kravis Roberts、凯雷投资集团、TPG或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等一干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对冲基金、高风险债务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手上都有钱。这些家伙都虎视眈眈地在一旁等着,打算以清算价收购雷曼兄弟资产大赚一笔。

这就是为什么雷曼兄弟会破产。这不是财政部和华尔街之间复杂的小鸡博弈,你即将迎来直截了当的拍卖。雷曼兄弟破产了,该行的资产将出售给报价最高的买主。只有这样才能让买卖双方都履行为自身利益而战的责任。

但市场的集体利益又何在呢?难道他们不担心资产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的雷曼兄弟破产会引发一场金融市场灾难吗?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华尔街显然已经认定届时的拍卖价格不会低得离谱。要不然,他们早就投钱收购了。

如果雷曼兄弟依据《破产法》第七章申请破产保护,华尔街大鳄们肯定会随之跟进。在距离纽约联储不远的各家投行办公室和会议室中,银行家们可能已经在商谈此事,准备在雷曼兄弟清算之际廉价竞购后者资产。未来几周,华尔街上的秃鹫们会瓜分雷曼兄弟尚带余温的尸体,然后等着更多的不幸者重蹈覆辙。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9-24 08:20

展望“后华尔街时代”

这不仅仅是美林和雷曼兄弟的终结。过去的72小时无疑已表明:现代华尔街已经灭亡。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未来在……瑞士想像一个只有几家银行业巨头的国家,这些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地位对国家的成功举足轻重,以致于它们本质上几乎成了准政府性质的机构。这就是瑞士,在这里,瑞士信贷集团和瑞士银行(UBS)在主导着国家的金融事务。这也将是美国经济的命运,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甚至花旗集团如今都代表了那些最后屹立不倒的巨头。我们尚未看到全面的整合,而这一趋势必会在全国各地的一系列中小型银行中蔓延开来。

这一变化的影响对整个经济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后果:资本来源减少、借贷利率缺乏竞争力以及一个几乎集中式的银行决策结构。这或许会在未来造就一个更健康的金融体系,但经济上付出的代价却是增长萎缩。

未来在……私人资本运营业鉴于Apollo Management、黑石集团和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等若干私人资本运营公司遭遇的问题,这或许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不过这些公司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它们能低价创建一些盈利能力极强的业务,推动其从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向成为业务全面的金融机构转变。KKR已获得经纪自营商业务许可,并已涉猎债券和股票发行。随着华尔街很快将有大量银行家流落街头,KKR可广拦各类人才,填补自己的业务空白。

这类公司要对现有的巨头们构成挑战还需要一定时间。尽管如此,在周一这个对金融类股来说恐怖之极的交易日里,百仕通股票却逆势上涨,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尔海姆(William J. Wilhelm)说,对投行机构来说,参与者在发生变化,不过需求是相同的。威尔海姆从事投行历史的研究。

未来在……,但不在纽约市不久美林就会被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的美国银行所收购。雷曼兄弟也会和灾难深重的Hornblower & Weeks或Hemphill,Noyes & Co.一样成为历史。在金融领域,纽约以及从某 意义上讲还有美国的主要作用现在都受到了严重质疑。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正在放眼海外,也就是中东和亚洲,以便筹集新的资金。随着资金而来的是更大的实力,包括新的金融机构、新的用工和新的规则。

据Dealogic的数据,去年美林和雷曼兄弟分别是世界第四和第五大债券承销商,同时也是第二和第九大股票承销商。如今这两家公司都已是今非昔比。所以,试想一家在未来几周要筹集更多资金的公司。当然纽约会在它的筹资路线上,不过它会更谨慎地在新加坡、迪拜、北京和伦敦花更多的时间。美国看起来已经死于自己的创新。

未来在……实实在在的工程仅在纽约州,就有大约20.6万名证券从业人员,距离2000年鼎盛期时的21.7万人相差无几。数万名银行家、交易员和后勤员工将很快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美国最聪明的学生现在或许意识到,新的财富之路不是在华尔街上或是对冲基金里有干上几年走人。

这是一项积极的转变。它鼓励美国重返创造、建设和做事上去,而不是弄些纸上的东西来回交易。截至2006年底,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中金融类股占了22%的权重。但金融类股在过去11个月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所占权重降至14.4%。如果美国有更多的人考虑实际的工程结构问题,而不是华尔街上的结构性产品,这个国家的情况或许会更好。

市场开口说话了。它传达的信息很清楚:现在该是回去工作的时候了。脚踏实地的工作。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9-24 09:11

华尔街:混乱仍在持续

华尔街从上周日开始的混乱仍在持续。当地时间9月16日凌晨零点,对冲基金highbridge投资总监徐建海表示,“我们这里今天一天收到好多求职简历,全是雷曼员工的。”他说。除了收简历,徐所在的公司也和成百上千家与雷曼进行交易的公司一样,正在紧张清算与雷曼相关的仓位。据《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高盛执行董事苏晖的表述称,清仓行动将至少会持续数周,更大的卖盘在后面。在市场的恐慌观望中,华尔街的乱局可能还将持续1-2个月。

观光潮-简历潮-清仓潮上周日对于24000名雷曼员工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很多人都在看新闻。同时有传闻说,周一公司大楼将连同里面的所有物品一同被封闭,大批的雷曼员工于是立即来到公司位于曼哈顿岛纽约时报广场附近第七大道的总部大楼,“抢救”自己的办公物品。

当员工们周一上班的时候,发现大楼并没有封锁,反倒是成了纽约最热门的旅游景点。游客们从七个街区之外的时代广场涌来,纷纷在楼前拍照留念。此前的周一凌晨零点30分,雷曼在公司网站上正式宣布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抱着纸箱走出大门时,感觉就好像大人物从飞机上第一个走下来一样,无数相机对着我闪光。”一位在这里工作的员工表示。

这位员工和他的同事当天还收到雷曼管理层的一封邮件,称自这一天起,他们可以将自己手中持有的雷曼股票套现。雷曼员工的每月收入中都会自动扣除一部分,用来购买雷曼股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员工离开公司时,才能够套现。这位员工表示,不清楚自己持有多少雷曼股票,但可以肯定,他的最初买入价是60多美元。而周一开盘后,其价格从直接上周的3.65美元跌到0.26美元。

雷曼员工抢运自己的财物时,其他金融机构的交易员急匆匆赶到办公室,清理计算的是与雷曼相关的投资仓位。“雷曼一倒,我们基金在雷曼做的交易马上就有数百万美元的损失”,一位曾经在雷曼担任风险部门总监的人士说,他目前在一家对冲基金工作。 这位交易员表示,全球有上千家金融机构和雷曼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主要的交易方倒下了,就像一个地震波一样,到处都有很多影响,牵扯到成千上百的机构。

断腕逃生人-迟疑丧命者美林是周一当天唯一上涨的金融股。美国银行离开雷曼之后,当天就与美林达成交易,以500亿美元收购后者。美林固定收益部门副总裁Cheng Yuan说,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美林把自己卖了“是个好事情”。美林和美国银行本身是互补的,并且美国银行本来就一直想买美林。美国银行是美国储蓄量最大的银行,而美林是全球最大的证券零售商,这两家公司合并将诞生另一家金融巨头,可与花旗集团相匹敌。

高盛执行董事苏晖表示,美国银行宁可出29块一股买美林,也不愿意出5块钱买雷曼,美林最主要是零售证券业务,这个对美国银行是很有吸引力的。美林一直在痛苦之中挣扎,其风险资产的仓位甚至要远远高于雷曼。但在去年11月,美林CEO奥尼尔下课,塞恩上台后,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资产减记。就在两个月前,美林就将手中账面价值306亿美元的资产以76亿甩卖,这些在业内看来,是非常大胆的行为,同时也给其他投行带来巨大的资产减记压力。

多位交易员都表示,灵活的美林CEO赛恩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固执的雷曼CEO富尔德则应该为这家公司的破产承担全部责任。“富尔德整个职业生涯都在雷曼,看着雷曼从一家小基金发展成世界500强企业,舍不得卖掉雷曼。”徐建海称。

徐曾是雷曼员工,他透露,韩国产业银行出价收购雷曼时,出价是每股25美元,但是富尔德开价每股35美元,价钱没有谈拢,韩国产业银行最后走开了,而这原本是雷曼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谁的方舟-谁的末日但接下来的问题或许还是会让白宫手忙脚乱。AIG在上周末提出向美联储借款40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如果不紧急借款,AIG很可能活不了几天。苏晖透露,市场上已经开始传言,AIG第三季度资产减记可能是180亿美元。最终,美国政府接管了AIG,AIG死里逃生,但这并不意味着风暴的终结。

而Wachovia和Washington mutual在近期倒掉的可能性非常大。前述雷曼董事总经理说,直接看Wachovia的盈利报告,就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对未来一年房价前景过于乐观,而实际情况比他们估计要糟糕得多。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0-7 09:14

旧华尔街的死亡和新华尔街的重生

华尔街在过去一两年及过去几天大起大落的强烈反差,既是一场世纪金融大风暴的生动写照,也是一个金融大变革序幕的开端。一场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无情而又充分地暴露了华尔街在过去年代累积的冷酷与贪婪,傲慢与偏见,自私与堕落。

在二百多年前由梧桐树下协议演变而成的证券交易所正像华尔街上的铜牛一样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牛鼻子。华尔街的朝圣者爱屋及乌,把对华尔街的顶礼膜拜转移到了这头牛身上,渴望这头牛能给自己带来财运,以致把这头牛摸得通体发亮。前些年,个别国人带着同样的感情骑在牛身上合影,还遭到国人的集体谴责,认为是对这头神牛的亵渎。殊不知,这头牛在华尔街大师手中,也仅仅是个招牌和道具而已。华尔街大师们的呼风唤雨有时能把这头倔强的牛变成恐怖的熊,正如当下的市场。

这条小街经历了太多的跌宕起伏,最近发生的金融大风暴也许是192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叱咤风云的五大投资银行中的三个瞬间消失,全球最大的保险企业轰然倒下,政府隐含担保的两个房贷机构(房地美、房利美)被迫由政府接管,一个个令人敬畏的总裁成了穿上皇帝新衣的金融炼丹术士而原形毕露。在9月18日股市指数低点时,这场风暴使全球股市市值蒸发了19.5万亿美元,全球银行为此拨备超过5160亿美元,并将信用利差迅速推高,短期国债收益率压至二战以来的最低点。

华尔街从希望的春天,走向了绝望的冬天,不是它的愚昧,而是它的智慧。华尔街创造性地发明了给无还款能力的人提供结构性还款方式的次级住房贷款,又聪明地将之证券化,打包卖给追求利差的同行。为追求高额利润,他们像赌徒般不断地放大杠杆,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的杠杆比率都超过30倍。为实现超额利润,他们又不遗余力地推动信用违约互换(CDS)业务的迅速扩大,使其规模达到了62万亿美元之巨。为了逃避市场监管,他们高举自由主义大旗,甚至不惜扛出弗里德曼、米塞斯、哈耶克等大师的金字招牌,对于任何干预都傲慢地视为对市场经济原则的侵犯,把疏于监管的格林斯潘捧上了“神坛”。

贪婪的本性,使他们全然忘却了风险、客户利益、债权人利益和股东利益。这些创新在给机构带来了暴利的同时,这些高管们也分享了巨额财富。甚至在企业倒闭时,都不忘通过合约拿走天文数字的分手费。但恰如哈耶克所写的那几本名著的标题那样,《致命的自负》使他们把自己并把华尔街带向了《通向奴役的道路》。这真是巨大的讽刺,又是巨大的悲剧。两千年前老子所说的“智慧出,有大伪”,看来也适用于21世纪的美国精英们。

一场金融大风暴宣告了旧华尔街的死亡。一个新华尔街正在孕育中。

一个新的华尔街是什么面貌?首先它是商业银行与投行的整合,随着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吞并,雷曼投行业务被巴克莱收购,美林被美国银行购并,传统商业银行的势力大增。独立的大型投行只剩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它们形单影孤,且被商业银行并购的传言所困扰。75年前,Glass-Steagall法案将投行与商业银行分开,75年后的这种整合使原有的模式又回归了。

其次,新华尔街将面对凯恩斯幽灵的回归。自由主义的潜台词是放松监管,鼓励冒险和创新。经历这场风暴后,华尔街必将面对更多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面对更为严厉的金融监管。《今日美国报》9月19日的民意调查显示,59%的人同意加强对华尔街的监管。首先,信用违约互换将被迫要求更加透明,并实行公开、集中交易。其次,过往用于赚取超额利润的杠杆比例将被限制。最后,高管人员将会接受更多监督。

第三,新华尔街将面对金融权力中心的削弱和信任度的降低。这场金融风暴重创了美国的金融业,金融权力中心的地位无疑将被削弱,而其中暴露出的无数道德风险,使当前美国两党候选人麦凯恩、奥巴马都不得不表示要“清理和清扫华尔街”。

第四,新华尔街将面对几个从未出现过的准国有化金融大机构。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在危难时期强烈呼唤传统社会主义的国有化,并为国有化欢呼雀跃,这是对标榜自由市场经济的极大讽刺。仅在过去短短的十多天中,美国政府就托管了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国际集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禁止在10月3日前抛空799只金融股,并考虑终止适用公允价值会计办法(fair value accounting),终止适用巴塞尔协议II,布什政府上周末正式请求国会批准可动用上限为7000亿美元的计划,用于购买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资产,并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单独设立一个4000亿美元的基金池以保障货币市场的投资者。这是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政府干预行动和市场拯救行动,它正在构成21世纪华尔街的最新生态。

当然,新华尔街还得面对一段相当长时间的信用和债务紧缩,将面对挑战。风暴后的华尔街将会忙于寻找替罪羊,律师们将会因华尔街的官司而忙得不可开交,又高兴得不亦乐乎。正如经济学大师熊彼特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讲的那样,“大萧条仅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次冷水浴”。浴火重生的华尔街的康复需要时日,但康复后的华尔街仍将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华尔街,其自私、贪婪将与从前如出一辙,因为那是华尔街的信仰。

对于已在这场风暴中消亡了的机构,只能用凯恩斯的墓志铭告慰它们:“不用为我悲哀,朋友,千万不要为我哭泣;因为,以后我将永远不必再辛苦;天堂里将响彻赞美诗与甜美的音乐,而我甚至也不用去唱歌”。让我们为它们歌唱吧,它们再也不必为贪婪而去损害客户、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了。

(缪建民/文  作者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0-7 09:15

历数搞垮华尔街的大鳄们:携巨款全身而退

美林、雷曼兄弟、AIG、花旗……一个个不可一世的金融大鳄轰然倒下,而作为公司的最高层领导,他们是首当其冲的“罪魁祸首”!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倒是带着巨款“全身而退”。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贪婪的金融大鳄们。

斯坦利-奥尼尔,所属公司:美林;离职带走:1.6150亿美元。去年10月他离职不久后,美林银行就公布了一份高达79亿美元的亏损报告,而这正是由于奥尼尔的错误判断造成的——2006年底,美林银行收购了次贷债权公司FirstFinancial,此后,美林由于次贷危机而造成的损失高达450亿美元。

安吉罗-莫兹罗,所属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离职带走:1.2150亿(他放弃了其中的3640万美元,但现在正为离职时带走的巨款接受调查)。69岁的莫兹罗在次贷风波中所做的错误判断,直接加剧了整场次贷危机的严重程度——当时他发誓Countrywide Financial 一定能度过这场风波并更加壮大。然而事与愿违,Countrywide Financial 在今年的表现逐渐走下坡路。今天,该公司的市值已经从250亿美元贬值到25亿美元。

查尔斯-普林斯,所属公司:花旗银行;离职带走:6800万美元。去年11月普林斯下台前,作为世界最大银行的花旗银行公告其季度收益下跌57%并损失近1/4的市值。普林斯彼时承认:“是我的错误判断导致这一后果,我所能做的便是引咎辞职。”

罗伯特-维尔伦斯坦德、马丁-苏利文,所属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离职带走:维尔伦斯坦德3个月的工资是700万美元,而苏利文则有4700万美元。在维尔伦斯坦德任期中,AIG的股价从27美元/股下跌到2美元/股,现在,AIG已经接受了美国政府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苏利文是在公司经历次贷危机后两个季度亏损达200亿美元后宣布离职。

里查-福尔德,所属公司;雷曼兄弟;离职带走:2200万美元。4月,福尔德曾向投资者宣称:“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了。”他的话言犹在耳,但最坏的情况却在9月15日出现了——雷曼兄弟宣布清盘破产。

丹尼尔-穆德、里查德-塞隆,所属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离职带走:无。今年早期,穆德预期房利美将会在贷款市场上减少竞争,但事实上,他们却经历了大萧条时代以来最严重的房市危机。同样,塞隆据说也拒绝了能够保住房地美的内部警告而使得公司最后倒闭。随着美国政府的支持,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务分别达到8000亿美元和7400亿美元。

吉米-凯恩,所属公司:贝尔斯登;离职带走:6130万美元。出任公司总裁15年后,吉米·凯恩在该公司最后几个月的生命中消失了。当贝尔斯登去年公布其亏损时,凯恩正在参加桥牌比赛。8个月后,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股价由2007年的170美元/股下跌到10美元/股。

迈克尔-佩利,所属公司:IndyMac银行;离职带走:不明(但《福布斯》称佩利5年从公司所获赔偿金总额为3749万美元)。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该银行于2008年7月倒闭。2007年,尽管遭受次贷风波影响,但年底时佩利依然坚称IndyMac能在2008年下半年获利。

托普森,所属公司:瓦乔维亚;离职带走:870万美元。在2008年4月公告亏损以及股息亏损41%后,股东要求托普森下台,此前托普森曾保证股息不会减少。5月,托普森辞职。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0-13 08:55

暴风眼里的华尔街

9月26日,一个雾蒙蒙飘着小雨的日子。当美国国会共和与民主两党的衮衮诸公正为是否支持布什政府多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舒困案而吵得脸红脖子粗,美国股市也为此忐忑不安,进退失据的时候,和讯驻美国特约记者石尔来到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华尔街。

正值中午时分,证交所墙外的屏幕显示,股市交易清淡,到中午时分都没有上涨的意思,显然前一晚白宫的挽救华尔街的方案搁浅后,投资者的信心跌到低谷。证交所的斜对角,曾是美国最早的联邦大楼的台阶上,美国国父华盛顿的铜像前,一个脸上戴着白色面具,胸前挂着‘贪焚的杀人犯’(Greedy Killer)标牌的女子一动不动,无声地表达对华尔街巨鳄们的谴责。

她的旁边,则是拉着‘接管案是臭大粪’(Bailout is Bullshit!)的横额,其中的BUSH几个字母还使用特别的字体,暗含对布什(Bush)的治国无能的讽刺。另两人则戴着粉红猪的面具,胸前挂着‘接管那些猪?’(Bailout the pigs?)。这场由建筑工人、运输工人、机械工、教师和其他工会成员组织的反对政府的7000亿美元金融舒困方案的示威已进入第二天,他们抗议政府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大手笔援助本就薪资惊人的华尔街高管,却听任黎民百姓的房屋被银行没收拍卖,投入房屋的资金血本无归。

一切都那么飘忽不定。华尔街,这个美国资本主义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仿佛一夕之间就黯然失色;世界金融中心,这个曾造就千万个亿万富翁的美国财富堡垒,竟然会因一场次贷风暴而显得不堪一击。

人心惶惶

‘现在哪一个不是人心惶惶?’趁着午餐时间出来与记者见面的一位友人的儿子刘达文称。自小从香港移民来美的他,两年前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尔街的明星公司高盛,在总部的投资核心部门工作。高盛虽然是华尔街未被击垮的两个投资银行之一,但也将被改造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从此寿终正寝。两年前刘达文尽管只有大学本科学历,上的也只是纽约州的普通大学,但他的过人的敏锐和持重,加之他拥有商科和电脑双学位,使他在与哈佛、耶鲁等高材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签合约时高盛就发给1万美元合同费,希望留住这位人材。他得到的礼遇曾那样让旁人羡慕。

但他透露,进去以后他才发现要在那里站住脚太不容易。高盛的管理非常特别,每个季度,员工之间都要‘背靠靠’写评语、打分,风评不好的,马上就得走人。尤其现在华尔街大搬风,裁员之风日盛,即使业绩最稳的高盛,工作也没有保障。两周前的一天,与他同办公室邻座的一位白人女孩,突然被副总裁叫走,从此就再没露过面。过了几天,公司有人进来替她收东西,说是她业绩不佳,已被炒鱿鱼,办公室的东西要用速递(UPS)寄给她。

刘达文称,8、9月份以来因为并购案的原因,他办公室的人经常要忙到很晚才下班,连续几个星期,即使周五晚上工作到凌晨1点,第二天早上7点还得起来赶去加班。尽管他以商业机密为由婉拒透露并购的对象,但仍忍不住慨叹:‘保住这个饭碗已经不易了,谁敢吭气?’他说,他在公司算小字辈,本不奢望能拿多少奖金,今年就更不指望了。

华尔街员工今年的年终奖金可能出现史无前例的最大单年度跌幅,幅度之深之大,超过2001年‘九一一’当年的程度。总部设在纽约市的多家最大型金融公司最近发布的声明显示,它们今年发出的奖金将比去年减少至少八成。

刘达文表示,最近公司内部网站上突然出现不少公寓求售的贴子,都是要卖出在曼哈顿的豪华公寓。价钱比以前低多了,可见恐慌中大家都急着把房产出手。同事中许多人都在考应去商学院造,他也有些心动。尤其在现在的动荡时刻,与其整天提心吊胆,不如先去念书,两年后有了MBA学位,加上有高盛工作的背景,不愁找不到工作。

华尔街金融公司共约雇用17万8000人,据估计2009年以前将裁员多达4 万人。在华尔街的德意志银行美国总部任职的华裔部门副总裁汪勤表示,他进入公司近四年,正在公司担保下申办绿卡。他考虑的不是增加收入和职位升迁,而是如何保住工作,以免一旦被解雇后丧失居留身分。

萧条如瘟疫,无人能幸免

华尔街股市有如过山车地往下俯冲,祖籍湖南、在华尔街附近华伦街 (Warren Street)开特级雪茄店的胡家鹏特别敏感。老客人总爱在收盘后来店里点个卯,古巴雪茄一点上就大摆龙门阵。胡家鹏说,‘雪茄还是以前的雪茄品牌,只是他的熟客们这几天都不见踪影了。’胡家鹏的雪茄店已有10来年历史,他的熟客遍及交易所的大盘商、诉讼律师其至FBI探员和一些金融公司的职员。

胡家鹏雪茄店的生意以华尔街顾客为主要来源,他的收银机也和华尔街的收盘指数一起上上下下,而且比起附近的礼品、服饰店更敏感。一周前股市崩盘,老顾客不是没心情,就是被老板关在办公室,他的生意也突然清淡了。

胡家鹏说,雪茄是和香槟酒一样的奢侈品,最贵的35美元一枝,都是在股价大涨时才供不应求的。华尔街卖雪茄,旺季刚好也和证券公司分红的时机配合,12月年终分红的消息传出,雪茄最畅销;1、2月份拿到红利,雪茄销售更创佳绩。那些每个月固定整盒订购古巴雪茄的顾客,如果哪个月突然暂时不抽了,必然表示他在股市里赔惨了,或者可能被炒鱿鱼了。

他称,他不爱炒股,否则常常可以从客人那里听到最内线的股票‘明牌’,曾有一位熟客欠了几百块钱尾数,坚持不给,神秘兮兮地告诉他一只必赚的‘明牌’来抵帐,他只当是玩笑话。不料另一位听到的客人却当真了,两个星期后,这位旁听者向他炫耀说,他赶紧买了那只股票,结果赚了20几万。

华尔街金融危机正改变许多人的生活型态。有消息说,倒台的雷曼兄弟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富尔德(Richard Fuld)夫妇上个月悄悄委托佳士得公司拍卖他们拥有的16张名画,其中现代画大师Arshile Gorky的作品‘痛苦一号’(Study for Agony I)颇能反映富尔德此刻的心境。雷曼公司破产后,随着该公司股票变成废纸,富尔德的身价也大跌。去年2月雷曼股价达到86.18美元的颠峰时,他拥有的公司股份总值9亿9350万美元。现在雷曼股价只有大约33美分,他的财富也跟着大大缩水,以至于要出售名画。世事实在难料。

如果说富尔德损失的只是公司分配的股票,普通从业人员和纽约市普市民的损失则更大,甚至他们的安身之处都受到威胁。最近几个月曼哈顿的租屋市场十分疲软,高级公寓大楼的房东已开始用各种优惠吸引富有的租户,位于华尔街金融区Exchange Place 20号的一栋57层出租公寓大楼,为吸引租户,更使出不少怪招:大楼房东愿意为租户付仲介费,免收一个月房租,不收押金,还提供搬家日让租户的爱犬免费享受Spa,尽量减轻宠物和主人搬家的紧张和劳累等,但即使这样,房客仍是难找。

雷曼、美林、华盛顿互惠一个个倒下了,华克维银行还在苟延残喘,全美规模首屈一指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虽然保住了,但未来前景如何,还难逆料。美国许多人都在担心他们积攒了一辈子的退休基金,他们在投资银行的金钱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下一个倒下的骨牌是什么?信用卡债?社安基金?不确定的情绪仍在像瘟疫一样蔓延。

求助于算命与宗教

通往华尔街的地铁车厢里,随处可见到一张这样的传单:‘你是否不如意和沮丧?你的运气是否比以往差?’在全美金融业起伏不定的时刻,这些话语似乎说中了许多民众的心事。这个算命广告还保证任何问题每天24小时都可获得答案。纽约市数百家占卜算命店和许多高级命相师最近生意兴隆。他们说,在经济困局淹没金融市场的今天,民众深忧金钱损失,导致他们的生意火速增长。

按照广告上的电话打过去,那位曾被‘福布斯’杂志(Forbes)誉为‘华尔街的灵媒’的布朗透露,她接待的客人最近的确有所增加,她的顾客包括金融界大亨和名人。50岁的布朗表示,她跟那些利用别人恐惧心理赚钱的占卜者不同,她每次只收费150美元,总能指出他们的前程,让他们在金融危机中走出阴霾。在曼哈顿东村的一间公寓替人算命的灵媒查法萧则说:‘民众目前关心的是就业问题,我听到较多有关会否失业的疑问。’

与那些向算命师乞灵的人不同的是,也有一些人希望从宗教中寻求慰藉,在乱世中找到平衡。26日午餐时间,位于华尔街与百老汇大道相交处的三一教堂人骤然多了起来,有的是游人,但大多数是穿西装或套装的神情彷徨的男女,显然是周围金融大楼的上班族。他们坐在那里祈祷或掩面哭泣,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牧师波祖第─琼斯表示,他们中不少人表示,不知道他们的雇主是否能撑过明天。他因此在午餐时间布道中说:‘经济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不能信任财富、不能信任金钱。’他说,最近甚至有失去工作的人,请求他帮忙缴房租。

波祖第─琼斯表示:‘来教堂的人最近的确在增多。’该教堂未来数周将举办特别研讨会,包括‘在不确定时期处理压力’和‘转业咨询’。

离开华尔街前,记者特别去向位于金融区边缘的百老汇大道的那座着名的铜牛。一位观光客站在艺术家狄摩狄卡(Arturo Di MoDica)1989年为美国金融复苏而创制的7000磅重、11英尺高的大铜牛(Charging Bull)跟前留影。合影完毕,她好奇地打听说:‘我们希望知道熊在那里。’

她可能不知道,离华尔街不远、位于唐人街凯瑟琳街(Catherine Street)夹门罗街(Monroe Street)的史密斯游乐场(Alfred E. Smith Playground)上,摆着一尊由雕塑家曼休(Paul Manship)创作的姿态优美的铜熊雕塑。不过她也不需要知道,因为事实上现在的华尔街,熊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0-13 08:55

华尔街:从造富神话到罪恶之源

华尔街的一端是那头标志性的巨大铜牛,另一端则是17世纪的教堂和墓地。两端之间,步行最多20分钟。在哲学的意义上,短促得就像人生……

造富神话破灭后的罪恶本质

对于很多人来说,纽约华尔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也是全球经济的心脏。过去,华尔街曾是点石成金、一夜暴富的代名词,华尔街曾成就了巴菲特、索罗斯、格雷厄姆等亿万富豪。但是随着华尔街引发的次贷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华尔街的贪婪与欺诈赤裸裸地暴露在全世界面前,华尔街也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罪恶之源。

美林、雷曼兄弟、AIG……一个个不可一世的金融巨头轰然倒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些金融公司的最高层领导创造和采用的业务手段,无疑曾经创造了公司的辉煌,但却为这场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他们被称为是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令人愤怒的是,这些一手制造了危机的华尔街高层们,危机之后却拿着千万美元离职金全身而退,之后又改换门庭成为另一家公司的掌舵人最终为危机买单的是美国的纳税人、全世界的中小股民和新兴市场国家!

著名的金融学家邹恒甫认为,华尔街最近的全面垮塌是虚拟金融资本剥削、竞争、欺骗、非理性投机、金融腐败、只作假账、操纵市场的必然结果,与几年前安然的倒闭没有任何差别。畅销书《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华尔街的贪婪、欺诈和无知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骗局之始:贷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人

尽管“金融海啸”来势凶猛,扑朔迷离,但是追本溯源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造富神话。另一本畅销书《次贷危机》这样写道:世界上最好赚的是穷人口袋里的钱;把穷人打扮成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就可以赚全世界的钱。

从次级贷款到次级债,就是这样的逻辑。通过包装美国的穷人,造成美国房地产一片繁荣的假象,就可以在全世界圈钱,让全世界的人,帮着美国的穷人买房子,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于是,一个叫次级贷的金融产品就诞生了。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就是通过金融市场,把不具备消费能力的人,拉入了不该进入的消费市场,然后将这些贷款证券化,以高额的回报率卖给机构和个人投资。

一场资本豪赌就这样开始了。雷曼倒闭,就是因为在次贷中赌得太狠。华尔街流行一句名言:“哪里有股市,哪里就有丑闻”。华尔街的每一桩丑闻都与贪财有关。华尔街因贪婪而疯狂,华尔街因失去理性而恐慌。华尔街点石成金术——把贷款的纸片变成金钱的魔术彻底演砸了。

赤裸裸的欺诈:与评级机构狼狈为奸

美国的金融评级机构原本是为了确保债券的信用度而设立的,但是现在这些评级机构却丧失了中立,和华尔街一起欺诈全世界的购买者。美国这些所谓的权威评级机构收了一点好处费,就给这些“创新债券”盖上5A标记,欺骗全世界的购买者。一位接近纽约联储的专家表示,评级公司要为如今的危机负很大的责任,“他们不够自律、放松标准甚至造假,导致市场为资产定价的基础信息发生错误。”自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初,评级机构就饱受诟病。

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机构对于“违约率”这样一个房贷关键数据,使用的竟然是2001年-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进而有学者认为,机构之间存在着默契的“合谋”,认为评级机构受雇于投行,其与所评级产品的发行方利益共同体的性质,导致评级不够中立。

高管下课不过是换一个轮椅

在亏损不断增加并面临管理失误指责的情况下,许多高级银行家和交易员的职业生涯中断。不过,与其他行业的管理者相比,通过在另一家银行任职或创办自己的企业,他们安然脱险的几率很高。也正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华尔街的高管们只顾着自己贪婪地捞钱,因为他们知道即便出事了,最后也有政府出面收拾残局。10年前,时任花旗集团总裁的戴蒙被辞退,如今他却成为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

任何一个行业的高管都能让脱轨的职业生涯重入正轨。但在金融服务业,这个过程可能更快,也更为容易。华尔街动荡的本质常常有助于增强被免高管的理由:他们并非唯一因为犯错而离职的人。多数华尔街高管在丢掉工作后的很长时间都能保住自己的名誉,当然还有他们巨大的人脉。“相对于在食品或剃须刀行业打拼的人,金融业参与者更容易看到职场阳光。”一位高管猎头表示,“在更为广泛的工业领域,决策不会很快,行动也更为缓慢。在金融服务业,人们可能在一夜之间名声大起抑或名誉扫地,然后再重建自己的名誉。”

事实上,不少华尔街高管早在金融海啸袭来之前,及时带着巨额离职金“逃之夭夭”。不到一年前,美林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坦利-奥尼尔离职时获得如今价值6600万美元的丰厚报酬。而现在,美林已经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著名财经博客《宏图》的作者巴里-里科兹表示:“之前就是这些人在冒险,但是现在他们却无需为自己的决策付出任何代价。”

花旗银行总裁普林斯离职时带走1400万美元的现金、150万美元的额外津贴和价值50万美元的股份。而在普林斯离职之前,花旗银行刚刚公布远超人们预期的巨额亏损。

华尔街文化:“贪婪是好的”

1987年,迈克尔-道格拉斯凭借影片《华尔街》捧走了奥斯卡“小金人”,他饰演的银行家戈登有句名言:“贪婪是好的。”赚钱越多,在华尔街越受尊敬。因为贪婪,他们拼命追求高额利润甚至贷款投资,最终导致美国信用的破产。华尔街模式破产的事实表明:“贪婪不是好的。”

加拿大宏利集团全球投资部资深顾问陈思进表示,在AIG没有出问题前,该集团是世界保险集团的老大,而加拿大的宏利集团位居第二,但现在宏利是老大了。他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华尔街人太贪婪,扩张太凶猛。问题是,华尔街人赚钱后装进腰包,赔钱后却拍拍屁股走人,自己不掏腰包。“这与赌场不一样。在赌场赌钱,输赢都是自己的钱。在华尔街输钱的话,买单的是全国的纳税人。”他说,因为只赚不赔,再加上政府缺乏监管,这些人的胆子越来越大。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0-15 08:53

格里芬:华尔街最会赚钱的人遭遇滑铁卢

华尔街最会赚钱的投资经理、有“华尔街金童”之称的格里芬(Kenneth C. Griffin),10几岁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因偶而从《福布斯》(Forbes)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投资的文章,对投资发生兴趣,于是在学生宿舍成立两个对冲基金,趁课间休息时进行交易,30岁左右便在华尔街扬名立万,拥有自己的基金公司,管理多达20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人趋之若鹜。他立下的远大志向是有朝一日取代高盛(Goldman Sachs),成为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由次级房贷引起的金融危机,不仅让他的假想敌高盛等五家华尔街投资银行销声匿迹,他本人的财富也大量缩水,他的基金公司就在最近的几个星期内损失多达20%,为美国对冲基金平均损失的两倍。据《和讯网》报道称,眼看10月15日他的40岁生日将到,却还得前往首都华盛顿,为国会针对对冲基金的调查作证。

格里芬创立的基金公司The Citadel Group位于芝加哥,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运营良好,是华尔街最杰出的投资基金之一,此次却未能逃脱金融危机的打击,截至9月30日,公司的两个主要基金损失都达20%以上。另两个小型基金情况也不妙。根据《福布斯》的统计,格里芬的财富在去年为30亿美元,在美国富豪榜中排位 117。他还曾因1999年以6000万美元的大手笔收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Paul Cezanne)的名画《窗帘、水瓶和水果篮》而在艺术界引起轰动。

在这一波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备受冲击。Citadel公司营运长坦承:“9月份的情况是前所未有的。”该公司正式成立于1998年,从公司成立至2007年,其投资回报率每年都在20%,是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的三倍以上。Citadel公司成立时资产只有460万美元,但10年间该公司的储备资金已增加到60亿美元。如此骄人的投资回报率给格里芬带来财富,也使这位从未失手的投资家的胃口越来越大。就在不久前,他还在筹备让该公司上市,但现在的市况下,要上市恐怕难上加难。

Citadel公司今年遭遇滑铁卢,问题主要出在抵押资产交易以及两个套利的战略投资上。前者押宝在公司的兼并,后者则押在可转换债券上。其中不少都是从雷曼兄弟和美林公司买来的债券,这两家公司一家已破产,一家被抄底收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上个颁布的禁止卖空金融公司股票的规定也让格里奋损失不少。现在格里奋陷入两难,如果关闭这两个基金,他不仅失去20%的利润分成,还得支付客户的存款利息。该公司上市就更加渺茫了。

格里芬过去的成功故事,曾为华尔街投资家津津乐道。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时的一个壮举是,请人在他的学生宿安装特别的卫星天线,以便即时接受华尔街股市交易的实况数据。在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他获得投资家麦雅(Frank C. Meyer)的青睐,麦雅交给他100万美元让他管理,他的回报率很轻松就超过麦雅的预期。此后麦雅交给交易的资,回报率都超过麦雅的预期。他的名气很快就在华尔街打响。在他成立的基金公司里,他网罗的人才不光是金融专才,还包括数学、物理、工程、投资分析和先进电脑科技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为因应一片恐慌中大量投资者撤资的浪潮,格里芬正考虑减低投资人所付的昂贵的费用,以留住投资者。他正开发几种低收费的基金,按照“2/20”的结构,该公司只收取2%的手续费,投资人盈利后该公司再收取20%的利润。这比过去来说已大幅减少。由于投资者对卖空风险的担忧,他的一些基金也只做投资,不做卖空。

格里芬在过去10年中,以过人的智慧创造了华尔街的奇迹,如今面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他是否能安然度过,人们拭目以待。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0-21 14:47

华尔街死于自杀还是谋杀?

现在你很容易就会变成金融怀疑论者。且让我们提醒自己,将我们带进当前困境的金融创新,在不久前还显得理由十足。

谁不想让信贷市场为购置房产服务?因此,我们开始将真正的竞争引入抵押借贷领域。我们允许非银行机构开展房贷业务,让它们向有意购房但得不到传统借款机构的人提供更有创意、更负担得起的抵押贷款。然后,我们允许这些贷款被集中包装成向投资者出售的债券,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实现了风险的降低。我们进一步把这些住房贷款的现金流拆分成风险不同的若干部分,为高风险债券的持有者补偿更高的利率。接着我们号召信用评级机构证明:由风险较低的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安全到可以由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来购买。如果有些人还是放心不下,我们又创造出衍生产品,允许投资者为债券发行人的违约行为进行投保。

如果你想展示金融创新的好处,那么,恐怕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实例。多亏了这些债券,让成百上千万一直被排挤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产,让投资者赢得了高收益,也让金融中介机构赚足了服务费和佣金。

这项创新看来美得像一场梦——直到大约一年半以前,许多金融家、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还这么以为。

然后,一切都轰然倒塌。近几个月来,吞没金融市场的这次危机埋葬了华尔街,也动摇了美国的地位。美国财政部被迫提出对被困金融机构的近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让此前新兴市场的灾难——像1994年墨西哥的比索危机或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之下都显得小巫见大巫。

但到底错在哪?如果我们的补救措施没有对准真正导致危机的因素,我们新激发的监管热情就可能在杀死有毒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让有用的创新无法幸免。问题在于可疑的对象很多。是那些居心不良的抵押贷款者诱使毫无疑心的借款者陷入了债务陷阱?或许是。但是,这些策略对放贷者本身并没有意义,除非他们相信住宅价格会一直上涨下去。

那么,也许罪魁祸首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房地产泡沫,以及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不愿意放走泡沫中的空气。即便如此,债务抵押债券和类似债券快速膨胀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维持抵押借贷的所需。信用违约互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成了一种替代保险的投机工具,其总额则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62万亿美元。

因此,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如果没有在追求高收益时无所不用其极,这场危机可能不会达到现在的规模。可问题是,信用评级机构在做什么?如果他们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及时发布了风险预警信息,这些市场就不会吞噬掉这么多的投资者。这难道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宏观经济决策者本来可以齐心协力,及时采取行动消除不可持续的巨额经常账户收支不平衡。那样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流动性在市场上游来荡去,静候灾难的出现。但也许真正让我们陷入困境的是美国财政部在危机爆发时处置不当。虽然形势很不乐观,但致使信贷市场失灵的却是财政部长保尔森拒绝为雷曼兄弟提供救援。就在这项决策作出后,就连资金最充裕企业的短期融资实际也陷入了崩溃的状态,而且整个金融体系也都无法正常运转。

鉴于可能出现的后果,也许保尔森当时最好能克制住自己的厌恶情绪,对雷曼采取已经加诸于贝尔斯登、AIG同样的措施:拿纳税人的钱救它们。这样,华尔街也许可以幸存下来,而美国纳税人也许可以避免支付数额更大的账单。

也许,我们根本就无法找出导致金融体系在我们面前爆炸的单一原因。如果你还愿意相信金融理智,一个能带来些许安慰的想法是:这是一场“完美风暴”,一次需要许多星座同时连成一线才会爆发的非常罕见的灾难。那么,对华尔街的验尸结果会揭示什么?这是个自杀案件?是谋杀?还是意外死亡?还是一次罕见的器官全面衰竭个案?

也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立法者为防止危机再次爆发所制定的法律和防范措施,也因此必然难以摆脱效果不明显而且无法确定的困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旦这次危机消失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我们还是会在将来某一天面对另一次大规模金融危机,你可以把一生的积蓄都押在上面。事实上,你也许会这么做。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12-30 08:49

华尔街“卖方”:露脸和丢脸常常紧相连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以后,曾经名声显赫的美国五大投行已基本不复存在。李曼倒闭,美林和贝尔斯登被收购,仅存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变成了综合性银行。但我认为,大家不要被这些变化所误导,美国投行的业务不会因为这些变化而受到影响,因为顶着综合银行的名义,照样可以做投资银行业务,而且在原来投行业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存贷款的业务。同时,很多新的投资银行还会在美国不断地产生。这就是美国,只要市场有需求,提供服务的机构就会应运而生。当然,投行会不会象以往那样大起大落,从业人员能不能继续保持丰厚的报酬,倒是个值得观察的问题。所以,了解这一行业的特点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通常来讲,华尔街的“卖方”就业机会竞争比较激烈。在金融危机以前,投行的业务不仅具有挑战性,而且从业人员的收入颇丰。在经济好的年份,报酬是很高的。因为,一个好的投行,如果赶上股市暴涨的年份,要上市的公司就特别多,作为帮助上市的投行,承销这些股票就变得十分容易。因为,股市暴涨的时候,常常是投资人疯狂的时候,投行基本上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把这些股票卖光。想想看,在美国科技股泡沫的时候,或者在中国股票市场暴涨的时候,任何一个新的上市公司,其承购与发行比例哪个不是超过百倍!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投行赚钱就十分容易,投行的每个从业人员就会拿到十分可观的奖金。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好的投行在好的年景下,资深秘书的收入也会达到六位数,这曾被媒体广为报道。

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即投行的业务一般用人都比较少。因此,投行的工作直接与上市公司的上层接触,而且所涉及的资金周转金额往往都比较大。例如,一个公司准备兼并另外一家公司,其转手的规模动辄几百亿美元,一个这样的兼并案例完成,其佣金即使以较小的百分比计算,也会轻而易举地过亿。但从事这个兼并案的投行人员可能仅仅是几个人而已。特别是有些投行的激励机制如果是按照创造的利润提成的话,这些人的收入当然十分可观。

当然投行也不是一切都好。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投行的稳定性比较差。市场行情变化莫测,不要说年初和年末会有很大的差别,就是月初和月末也会有天壤之别。所以,能不能赚到那么多钱,能不能顺利地把一个公司推向市场,承担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所以,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在关键的时候,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把公司推向市场。当然也有不顺利的时候,就是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顺利地把股票推向市场,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发行价格和数量。这样的结果当然都是投行和融资的公司所不愿意见到的。

正是投行的这些不稳定的特点,决定了投行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往往比较差。当市场条件好的时候,大量公司准备上市,加上兼并和重组,使投行感觉人手不够。所以,投行在估计未来一年市场比较好的情况下,就会从应届的MBA或大学毕业生当中录用很多新人,让他们从事上市或兼并所需要的分析和营销相关的各种文件的准备工作。这种工作常常需要大量的人员,而且赶时间要速度。这些年轻的应届毕业生就成了最佳人选。他们常常一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急于表现的工作态度使他们少有怨言,大家有时戏称他们是最好的“奴隶”。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随着景气的降温,上市公司的减少以及业务量的慢慢枯竭,投行的瘦身也就开始了。那些经过一段卖命工作的新的“银行家”们该面临公司的定夺了。公司认为有发展前途的,当然不用担心;公司认为在未来几年可能不太需要的人,就成了不景气的牺牲品,加入了重新找工作的行列。

“卖方”分析师是另外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工作。卖方的分析师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市场和公司的情况,为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提供投资的建议。这些分析师在华尔街的地位与其所在的公司和研究的领域关系很大。但更为主要的将取决于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力。有些杰出的卖方分析师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一句话能够让股票上涨或下跌很多。这样的分析师其报酬也非常可观,拿到七位数的分析师在华尔街也大有人在。当然,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分析师则要经过相当的历练来提高自己的声望。这个过程对很多分析师也是个煎熬的过程。因为,他们无法隐蔽自己的观点,也无法隐藏自己的业绩。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投资推介,投资人的记忆是非常好的。错误的推介不仅有可能损及到公司的利益,很多时候还会断送这些人的职业前程。的确,卖方的分析师如果做得好,容易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要是做得不好呢,臭名远扬也在所难免,就像我的初中老师曾经说过的:露脸和丢脸常常紧相连。

华人在“卖方”无论是做投行还是分析师,要成为明星级的人物,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卖方人员的本领就是要有销售的本领,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要经常见客户,向客户推介你的投资理念。华人在这方面有一些天然的劣势,要想得到大多数美国投资人的认可,常常会付出比同行们更大的代价。对华人来说,在美国能做到顶尖的投资银行家就更为困难。因为,帮助分析参与研究往往较为容易,但要能够周旋于美国大公司的主管行列,使他们愿意把这些投行的业务交给你来做,就要困难多了。这就是为什么,真正能够做得比较好的华人投资银行家要么在香港,要么在大陆,因为,在那里延揽到业务的可能性将大大地提高。

在“卖方”还有很多其它相关的岗位,例如,交易和交易相关的助理与研究工作等等,在这里都不能一一展开了。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9-1-5 08:37

华尔街的经济学家和战略分析师们

华尔街的经济学家和战略分析师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极小群体。他们有的属于“卖方”,有的属于“买方”,具体划分应根据他们所服务的公司而定的。

说他们是一个极小的群体,是因为他们在人数上的确仅仅占华尔街就业人员的极小比重。尽管如此,他们的能见度很高,他们发出的声音很大,媒体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也非比寻常。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个职位赋予他们的市场或营销的功能。即便是“买方”机构的经济学家或战略分析师,他们不仅要服务于本公司的投资决策,更为主要的,他们常常是这些“买方”投资管理机构的发言人,把对市场的判断传递给他们自己的客户。

经济学家当然是研究经济的,但华尔街的经济学家与大学里的经济教授们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必须要研究当前的现实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资本市场。华尔街是应用理论的场所,投资人感兴趣的是如何去做。或者说当前的经济环境或趋势,为投资人提供必要的投资线索。

所以,这些经济学家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为那些需要宏观因素来决定其投资方向的机构和基金经理们提供了参考,但对于那些崇尚基本面分析或数量模型的投资者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各大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都有自己的经济研究部和首席经济学家。以“买方”的观点来看,这些“卖方”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常常差别很大,无论对经济增长还是经济衰退的判断经常是南辕北辙。久而久之,“买方”的基金经理们对这些经济学家的重视程度也减退了不少,当然,仍然作为经济判断的重要参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华尔街的经济学家们不太预测股票市场。华尔街的投资人也不太在乎他们的预测。原因十分简单:有经验的投资人都知道,预测股票市场在某个时间达到某个水平,实在是个自欺欺人的东西。不得已的情况下,说一说还行,要是叫起真来,没有人能够说的让人信服,即便是对了也是偶然的因素大于必然。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经济学家们预测股票市场似乎成为一种时髦,投资人对这种预测也过于认真,无形中增加了对国内经济学家们的压力。

在预测股票市场问题上,高盛的著名战略分析师曾经公开讲过:预测未来股市,能够准确判断趋势已经是成功了;如果非要给出确切的指数水平的话,最好不要给出时间,那样会留有一些余地。换句话说,可以告诉你道琼斯工业指数可以到一个高水平,但不能告诉你什么时候,当然可以无限期地准确;或者仅仅告诉你道琼斯工业指数明年会上涨,但不能告诉你具体涨多少。这不是笑话,这是实际情况。就这点来说,“卖方”的经济学家还是很难的,因为,他们不能隐瞒自己的观点,而投资大众却常常会记住他们错误的判断。正是这样一种原因,国内的经济学家常常成为投资人指责的对象。

其实,美国在华尔街的经济学家也是一样,预测当然有对也有错的时候,所不同的是,他们很少受到“买方”投资人的过多指责,顶多对他的预测置之不理就是了。

大摩经济学家罗奇的“小插曲”记得95年的时候,摩根斯坦利的经济学家罗奇到我们公司来参加午餐会,我们公司的大部分基金经理都到了,想听听他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那时他的观点比较悲观,但后来的市场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两年以后,他又来我们公司午餐会,参加的人包括我在内仅剩3个人,一个是公司分管投资的主管,一个是研究部的主任,我是唯一的一个基金经理。

如此冷清的场面,罗奇非常自嘲地调侃:“没关系的,我虽然经历了艰难的时间,但我老婆还和我在一起。”说了以后,他觉得调侃不到位,又补充说:“就是老婆最近有些不正常,因为那天我在衣橱里发现了一双男人的鞋子。”我们研究部的主任话接的很快:“确认一下,那鞋不是我的吧?”大家哈哈一笑了之。外国人可以拿自己的老婆开玩笑,这大概是西方人摆脱尴尬的一种幽默吧。

投资战略分析师风光就几年投资战略分析师研究的问题比经济学家要实际的多,他们不仅要给出市场的具体走势,还要提供详细的投资选择。至少,他们要建议投资人在资产配置上,什么是当前的最佳选择,例如,股票、债券和现金的持有比例,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股票配置以及不同类别的债券持有比例等等。好的战略分析师甚至对具体的股票选择也有很多独到之处。即便如此,这样的职位也很有挑战性,一个人可以一夕成名,也可以中断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90年代初,里曼兄弟公司的首席战略分析师伊林,在华尔街是鼎鼎大名的年轻女将。她的成名是在1987年成功地预测了股票市场的崩盘,因为她在黑色星期一之前,告诫她的客户尽快卖掉所有的股票。就因为这一预测,她很快成了华尔街的宠儿,到处演讲、预测。

90年代初其声望已如日中天。当然,她的报酬也直线上升,据传在80年代末,她的每年现金报酬就达到了250万美元,股票当然另计。不仅如此,她在里曼有很大的办公室,还配备了至少十几个研究人员供她调配。这样的明星当然对公司的管理层也构成了压力,从93年开始,上层给他配备了一个排名第二的战略分析师汉森女士,名曰帮助其工作,实则不愿意看到她不断增加的砝码。这当然是华尔街很多公司的一贯做法。

到了94年,里曼几乎就变成了两个战略分析师。但两个人对外的声音却南辕北辙。伊林认为未来的股市走强,建议投资人买入,但汉森女士认为股市会有问题,建议投资人减持。投资人面对这样来自同一个公司的报告,当然会感觉无所适从。只好向里曼高层抱怨,里曼不能这样对投资人不负责任。里曼管理层在这样的压力下,必须在两个人当中作出选择。出于政治的原因,里曼很快作出决定,选择了汉森女士,把伊林赶出了里曼。当然,两个战略分析师的矛盾结束了,可二位的结果却也不相上下。

伊林离开里曼以后,当然是自立门户,自己当老板,仍然做投资战略分析的研究,开始还有一些客户,据说后来也就不了了之。她的竞争对手汉森女士,在成为里曼的首席战略分析师以后,她当然必须坚持她对市场可能走弱的先前判断,但市场也不给她帮忙,却一直走强。坚持了几个月,似乎证明伊林是对的,这让里曼的管理层也很丢面子,在市场和舆论的压力下,几个月以后,汉森女士“自动”辞职,黯然离开了华尔街,结束了其战略分析师的职业生涯。

在华尔街,要能够成为常胜将军太难了!这里同样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就几年。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9-1-5 08:37

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

大家可能已经熟知退休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对冲基金,在此基础上,加上专门的理财公司和各种特殊账户管理公司等等,这就构成了所谓“买方”的投资机构。“买方”常常是华尔街比较喜爱的领域。不仅因为“买方”相对稳定的工作特点,还在于“买方”易于展示一个人的真实本领。

当然在“买方”更能够使从业人员有很大的缓冲时间,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建立自己的职业基础。也有人称“买方”是上上职业,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不会给“买方”人员带来就业的困难,相反,经验常常成为这些人的价值所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管钱”或理财当作自己职业的首选,致使“买方”的职位越来越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

“买方”虽然为很多人所青睐,但这个行业能够容纳的从业人员实在是比较少。在美国,即便是一个管理几千亿美元的公司,如果聘请外部结算机构的话,其管理人员也就是几百人。买方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人,因为,一个基金经理或理财专家,管理的资产可达数十亿,甚至到几百亿。

当时,富达基金公司的旗舰基金就高达 500多亿美元。正是因为“买方”用的人比较少,职位也就比较少,一个好的基金经理能够做几十年,投资人一直会追随这样的基金经理。所以,能够在“买方” 寻求到就业机会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那些直接拥有投资决策权的岗位就更难。

虽然“买方”用的人数较少,但“买方”的种类却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一个重要的划分方法就是根据政府对其监管的力度来划分。

政府管的最多,立法也相当严苛的是那些退休基金。

美国的退休基金有专门的“雇员退休基金法”作为其管理的根本条法。要求管理公司必须降低风险,投资策略十分保守,以保障退休人员能够获取最佳利益。在退休基金的管理上,由于法规的种种限制,投资上不能有太大的灵活性,这里的基金经理们在报酬上常常受到很多制约,特别是来自出资方和利益方的双重压力,使他们的报酬比其它买方基金经理要低一些。

好的方面是:退休基金常常是机构对机构,不会有每日报价的压力,其业绩和操作方法几乎不对大众公开。即便是管理公司对托管单位也大都是每季度报告一次,管理关系的变更往往要拖很长时间。

除了退休基金以外,共同基金是华尔街一个很大的“买方”形式。

政府对于共同基金的监管相对于退休基金要松一些。除了“共同基金法”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制约。当然,共同基金领域有自己的自律机构,通过自律性质的行业协会,使这个行业与政府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在管理上,共同基金公司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无论在产品的开发和发行上都比较容易。

当然,共同基金属于零售产品,面对的是普通民众,所以,在风险控制的要求上还是满严的。这里最主要的就是基金公司的透明度比较高,招股书不仅是投资人了解基金运作的主要文件,基金经理也必须遵从招股书的具体设计来规范其操作。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们的报酬比退休基金的要好,因为,好的基金经理在公众的声望很高,容易成为其他竞争对手挖角的对象。基金公司为了争夺人才,不得不对这些人付出较高的报酬。同时,共同基金的业绩大体上与市场同步,每天都有详细的结算价格。

对冲基金属于灵活性最高的“买方”投资形式。美国监管部门理念非常清楚,对冲基金不是面向普通大众的产品,是属于机构和少数有钱人的产品。监管部门对这类基金的最大制约就是不允许把产品销售给不合格的投资人。监管部门对所谓“合格的投资人”有严格的定义,例如,连续两年的平均收入要超25万美元,净资产在 250万美元以上等等。

这些具体的规定是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说白了就是怕普通人可能不能承担其风险。从另一方面说,这也给了有钱人某些特权。因为,对冲基金在管理上十分灵活,基本上不受金融领域很多法规和条款的限制。对投资的领域基本上也没有什么限制,既可以做长期也可以做短期;既可以控股也可以卖空;既可以做境内也可以做海外。更为主要的是可以用杠杆的原理,通过借贷来加大投资回报的效果。这个领域较好的基金经理收入相当可观。他们不仅仅收取高于共同基金的管理费,还分享投资的利润。在多数情况下,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赚钱以后的利润分成,常常占到利润的20%以上。

还有一些特殊的“买方”理财公司,他们所管理的不是公开在市场销售的共同基金,也不是某些公司或机构的退休基金,而是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分散账户。

这里既有有钱人,也有普通的中低收入的投资者。投资的管理者可能会帮助客户推荐或购买共同基金,也投资债券或股票。这些职业经理们常常兼具销售和管理两种功能。很多这类公司大都是传统的合伙人式的,或独立的家族性的公司。

“买方”的基金经理们的工作环境比较好。这个环境指的是他们工作的时间相对于“卖方”要短一些。还有就是心情相对比较好,因为这些基金经理们常常成为上市公司和“卖方”提供服务的对象。因为,他们掌握资本分配的权利。不仅那些需要资本的公司试图影响这些基金经理,即便是暂时不需要资金的公司心里也清楚,只有这些基金经理购买公司的股票,股票的价格才会上涨。对那些已经拥有公司股票的基金,能让他们长期持有才会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再有就是这些基金经理们常常会走遍世界各地,为了寻找好股票,实地考察是他们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

“买方”的基金经理要么来自于“卖方”的分析师,要么就是在“买方”已经锻炼一段时间,被证明很有经验的分析师转任。华尔街的大部分基金经理们,至少应该有5年以上的经验。在美国,很难想象一个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就能够有机会成为基金经理。

当然,“买方”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任何判断或操作上失误都可能给投资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当然,作为基金经理的当事人,为此承担的直接后果可能就是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基金经理的业绩都是有据可查的。那些专门评价各种投资基金的机构也会轻而易举地把其不良业绩录入其史册。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9-1-5 08:38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

交易员在华尔街是很多人向往的职业之一。交易员不仅直接接触市场,而且是在第一线搏击。业绩容易彰显,报酬也相对丰厚。当然这是就最好的结果而言。现实与这样的想象有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要取决于什么类别的交易员,什么层次的交易员。

交易员的称谓就像军队中参谋的叫法一样,可以是三军统帅的参谋,直接参与决策;也可以是最基层最不重要的某部门的参谋,仅仅是个头衔而已。我常听到国内一些说法,并不是十分理解。例如,国内有时讲的操盘手,不知道是指的交易员还是基金经理,但我觉得似乎是直接操作的人员。所以,正确认识美国交易员的多样性和性质,可能更有助于大家理解国际资本市场。

通常来讲,交易过程不是买就是卖,但交易员在这种买卖当中,所起的作用和基本功能,在整个资本市场上却有很大不同。“卖方”的交易员,常常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性质的,帮助客户完成交易。这样的交易员,有些是造市商,他们的交易过程纯粹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流畅,在此基础上赚取一定的买卖差价。这样的交易员,往往分类比较细,交易的产品专业化很强,但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种叱咤风云的大牌交易员。

那些大牌的交易员,往往是很多华尔街公司的自营交易平台。这些交易员实际上与基金经理类似。公司把自己一部分资本分配给这些交易员,让他们在市场交易,为公司赚取利润。在这点上来说,和基金经理的功能是一样的。他们在公司的地位是由其所能够推动的资本与盈利水平来决定的。

实际上,每年媒体经常讲的那些赚大钱的交易员,大都出自这个领域。这些交易员常常为较大的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以后,有些人开办了自己的对冲基金,但这些人大都在大公司训练过。因为,他们的经验是靠公司的资金训练出来的,他们对这个行业的熟练程度当然不是通过自学能够形成的。

交易员因交易的内容不一样而差别很大。有些人是交易政府债券的,相对来讲产品的规范程度很高,交易员之间的可比性较高。交易企业债券的难度可能要大一些,因为,企业债券的规范性比较差,波动性也大,所以,价值评估变得相对复杂。就股票交易员来说,其差别也有天壤之别。通常来讲,初学者通常是帮助完成交易的性质,资深的交易员或基金经理常常对交易方法和原则给出了适当的规范。所以,这些交易员不会有太多的主观下注的性质。作为机构投资人来说,比较有名而且得到重视的是那些能够大规模地交易,但又不至于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的交易员,这样对交易人员才是巨大的挑战。

即便是“买方”的这些交易员,他们的责任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我个人做基金经理十几年的经验,先后用过很多交易员,我发现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员。因为,再好的投资战略如果不是通过交易员及时、准确地变为现实投资行为,高回报率就是一句空话。

的确,即便是买方的交易员,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记得我曾经用过的一个老交易员,他在华尔街几十年,一直到退休,他几乎是市场的活字典。最绝的是他能够找到很低的价格买入,也能够以相对较高的价位卖出。他退休以后,我先后换了几个交易员,才深深地体会到那个老交易员的重要。

记得后来请来的那个交易员号称是在纽交所有十几年经验的交易员,但我实在不敢恭维。因为,当你让他买入的时候,他能够把价钱买高百分之十以上,但却没有买到多少股;而在接到卖单后,又常常把价格砸低很多,却没有卖掉多少。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不得不要求他暂时取消那些尚未完成的交易,因为,他已经暴露了公司的意图。后来发现,他是很难训练出来的,或许他在纽交所的交易和这里完全是两回事,最终我们不得不让他走路。

当然,交易员当中女性比较少,可能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吧,女性在这个领域要能够做得很大的确不容易。时间压力、业绩和家庭的压力可能是女性在这个领域不易施展拳脚的主要原因。

交易员的常常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内容。因为,市场的瞬息万变决不会等待一个交易员去拉开架势,按照既定的方针走完全过程,应变能力常常是区分好坏交易员的重要分水岭。丧失机会就意味着丧失利润,等待机会的时间常常是漫长的,说不定在等到下一个机会以前,自己的就业机会已经结束了。

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交易员,都免不了出差错,但重要的要看差错的性质和特点。没有人故意出错,但如果不能尽可能地避免那些重大失误,这样的人是不能做交易员的。最忌讳的交易错误就是做反了方向,基金经理明明让你买入某公司多少股,交易员却卖出了,这是最不能容忍的错误。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年轻的交易员,因为这样的一个反向错误,轻而易举就损失了上千万美元。短短两个小时后公司就让他走路了。

对那些在交易领域推动巨额资本的交易员们来说,一年的收入总是在7位8位数之间,最多的能够到10位数,这才是这个行业的巨大的诱惑了所在。

交易员这个令人向往又充满了挑战的行业,不知造就了多少富翁,也不知让多少踌躇满志的人黯然离去。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9-2-10 09:03

华尔街薪酬体系面临政府“接管”

从2002年到2008年,华尔街五家最大的证券公司共发放了约1900亿美元的奖金。在此期间这些公司共实现利润760亿美元。这五家公司去年共计净亏损253亿美元,但它们仍向员工支付了约260亿美元奖金。

虽然华尔街公司不会放弃其从明星交易员到普通秘书人人有奖金可拿的传统薪酬体系,但至少在本次金融危机结束前,华尔街高管和普通员工们将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薪酬期望值。

华尔街的薪酬体系尚未寿终正寝,但它正处于四面楚歌之中。

几家证券公司的管理人士承认,由于华尔街正极力避免遭受政府有可能更加猛烈的“修理”,未来几个月中,本已因企业利润缩水而大幅降低的员工薪酬或许会进一步缩减。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华尔街机构滥发奖金斥为“可耻”之举,这一谴责上周五在交易员、投资银行家和华尔街高管中间激起强烈反响。而民主党国会参议员克莱尔·麦卡斯基提出一项法案,目标直指那些接受联邦政府救助的金融企业,要求将其高管所获工资、奖金和股票期权的金额限制在美国总统的工资水平以下,即:40万美元(不包括福利)。这只相当于高盛集团首席执行长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在2007年时两天的收入。

华尔街的薪酬制度已经历了几十年的考验,无论形势是盛是衰。但有一点是无疑的:为了换取美国政府依据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F)提供的上百亿美元注资,华尔街正准备接受政府的“修理”。

华尔街的投资公司正一改向高管和明星交易员每年发放动辄5000万美元高薪的做法,开始在薪酬发放方面采取克制态度,至少以华尔街的标准衡量是如此。这些交易员在年景好时通过负债操作往往能为公司创造丰厚利润。许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首席执行长已决定放弃2008年的奖金,而在公司业绩长期不佳时用以限制员工薪酬的新机制也正在制定中。

但要颠覆已经成为美国金融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薪酬体制并非易事。华尔街上许多雇员的聘用合同目前都无法更改。此外,降低薪酬既无法弥补以往的过失,也不能保证金融机构今后不会再遭遇严重挫折。

一些银行和证券公司并不介意人们对华尔街薪酬的挞伐,因为这反而有助于这些公司将经营费用降至与华尔街已普遍降低的经营风险相一致的水平。由于华尔街公司正在纷纷降低负债率,因此当经济和市场形势好转时,它们大幅提高利润的难度也会增加。

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门2008年的奖金平均比2007年下降了50%左右。这家银行的发言人说,公司还规定,以现金方式支付给业绩最优者的奖金不超过100万美元,奖金将更多以股票方式支付。摩根大通还修改了奖金计算政策,确定一位银行家的奖金时要评估他给公司造成的风险,而不仅仅考虑他给公司创造的收入。

另外一些银行家担心,如果政府为华尔街公司的薪酬设置上限或其他限制,那么这些公司的最优秀人才将流失到那些监管较弱的公司中去。

花旗集团一位发言人说,公司将遵守首席执行长潘伟迪去年12月在一份致全体员工的备忘录中所立下的原则。潘伟迪在备忘录中写道:我们将参考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充分考虑向公司各个层面的优秀员工支付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公司的精英人物在薪酬方面会得到区别对待。

华尔街的薪酬咨询师艾伦·约翰逊认为,政府插手企业的薪酬决策令人不安,以政令的形式明规定不得向华尔街高管发放奖金更是有可能破坏金融机构的稳定,但这样的声音现在听来过于微弱。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乔纳森·梅西认为,华尔街的奖金发放体系是“腐败的”,因为奖金已经从一种业绩奖励变异成了一种期待,因此这一体系也失去了信誉。这样的看法正成为舆论主流。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9-3-2 11:01

华尔街“预言天后”自立门户

梅瑞迪斯•惠特尼的成名经历与华尔街这两年的衰败轨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位39岁的金发女郎是奥本海默公司的银行业分析师。在2007年10月底之前,她还只不过是个无名小辈。但当她于本周三从公司离职并将自立门户的消息传出后,一些媒体甚至在她的名字前冠以“guru”(大师)的名号。

惠特尼得以声名鹊起的原因是她于2007年10月31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她当时在报告中提醒投资者,花旗集团的现状十分糟糕,如果不削减分红以及调整管理层,将难逃倒闭的厄运。当天,花旗股价收于41.9美元。4天后,花旗首席执行官普林斯就宣布辞职。2008年1月,花旗正式宣布削减分红。今年2月18日,花旗的股价只有可怜的2.91美元。

也许惠特尼不是第一个看出花旗存在问题的人,但她却是第一个站出来提醒投资者的分析师。后来她回忆说:“当时没有人敢于把如此负面评价花旗写在报告中,而我做到了。我从来就不是一个胆怯的人,优秀的研究报告在走坏的市场里更有价值。”

去年3月,惠特尼预言美国的金融股将大幅下跌50%以上。当时她的判断被认为是危言耸听,但在近一年后,道琼斯美国金融指数已经下跌了65%。

2008年8月,当美国股市经历过次贷危机的第一轮考验而陷入数月的盘整格局之时,惠特尼又预测说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美国大型银行股以及整个金融业都将持续走熊。此后,美国股市开始了第二轮更加惨烈的下跌,一些大型银行股的跌势惨不忍睹。

一系列精准的预言令惠特尼逐步成为了华尔街的“天后”,美国《财富》杂志在去年则将惠特尼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商界50位女强人之一。她的言辞从而也备受投资者乃至华尔街巨头的瞩目。业界流传的一件趣事称,在去年10月摩根大通召开的电话会议上,惠特尼对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说,如果他认为市场很快就会看到美联储救市举措见效的话,那么他就会买入高风险资产;戴蒙回答说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他还说:“如果你不害怕的话,那你就是疯了。”惠特尼回应说,“我确实感到害怕”;戴蒙则打趣说:“我们知道你怕,我们正在等着你改变立场”。

据悉,在离开奥本海默公司后,惠特尼将在3月份成立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投资顾问公司。这无疑意味着她的分析观点今后只能被少数人分享。而在她离职前最后几次发表的预测中,惠特尼认为目前市场底部仍未出现,这场金融危机至少还要持续到2010年上半年,继证券市场与投资银行相继倒下后,随着失业率攀升、信贷紧缩等问题,接下来要承受痛苦的将是美国消费者,州政府预算严重不足的后续效应也将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

惠特尼还指出,过去15-20年以来,美国的信贷过度扩张,因此现在要让市场重回正常轨道也需要花上不少时间才行。过去一度走高到69%的美国住宅自有率的正常水准应该在65-66%间,因此还将有部分美国房主将失去自己的资产。

在得知惠特尼自立门户的消息后,很多美国投资者都在网上留言表示惋惜,并高度评价了她的预见能力。不过,也有投资者发牢骚说,随着美国金融援助计划的逐步深入,美国的大、小银行纷纷被政府救援并被“国有化”,投资者已经没有再关注金融行业的必要了。惠特尼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