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基金黑幕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0-24 10:04     标题: 基金黑幕

华安事件会牵出“基金黑幕”?

10月17日华安基金发布的公告称,公司总经理被抓仅仅是其“个人行为”,与公司经营无关,但从各方透露出的信息看,更多的问题可能还会被牵出来。华安事件会否引爆新的“基金黑幕”,再度引发人们对基金的信任危机呢?

观点一:基金高管建“老鼠仓”的大有人在

有投资者认为,基金公司还是有一些不为人熟知的黑幕,基金公司掌握实权的人物,比如高管或基金经理,在外面建“私募老鼠仓”的,大有人在。看好某只票,“老鼠仓”先买,等价格买高、仓位建够后,基金才会买。像苏宁电器这些票,价格高得吓人,还是有新基金往里冲,市场好的时候无所谓,大家都有赚。一旦行情不行,“老鼠仓”马上就会溜之大吉,让基金坚守岗位。基金的盈亏与基金公司的收入无关,倒是和“老鼠仓”挂钩,受损失的肯定还是老百姓。

观点二:断言基金违规为时尚早

基民董先生表示:华安高管接受调查,与个人行为不当有关,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也不能肯定基金公司有违规行为,现在断言基金有黑幕还为时过早。

观点三:不能因噎废食

也有人表示,现在投资渠道这么少,银行存款利息又低,买股票既操心,还不一定赚钱。如果不买基金,还能买啥?总体来说,基金的运作比较正规,确实也能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收益,不能因噎废食,即使某家基金公司真的爆出黑幕,也不能因为这颗“老鼠屎”否定整个基金行业。

华安基金能“独善其身”?

华安基金的韩方河时代暂告段落。10月16日下午4点,华安基金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宣布韩方河因涉嫌个人违纪,正在接受调查。晚6点,华安基金拿出两份公告,一份是《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会声明》以及《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临时公告》。两份公告同时声称,接上级部门通知,公司总经理韩方河同志因涉嫌个人违纪,正在协助调查。上海的社保基金案爆发以来已有多人落马,从张荣坤到上海社保局局长祝均一,再到原市委书记陈良宇,牵涉范围之广之深令人震惊,此次又有金融高管被牵连进去。

另据坊间传言,本月12日至13日两天中,上海共有九名金融机构的高管被“邀请”去协助调查,其中包括祝均一的弟弟国泰君安董事长祝幼一。

目前,华安基金的日常工作由常务副总经理邵杰军同志负责,邵也是华安基金的老员工。在前任董事长王成明被抓后,来自上国投的俞妙根接任董事长,不过据悉俞只是代行,日常办公依旧在上国投。

个人违纪  与公司无关?

知情人士称,韩方河于10月13日下午被有关方面请去“协助调查”。华安基金对外发布的公告称,韩方河同志因涉嫌个人违纪,正在接受调查。华安人士称,直到16日下午才从上级部门获知韩方河出事,并称,华安目前所知,仅限于公告内容。

华安多位高层强调,韩方河接受调查,仅为涉嫌个人违纪,与公司无关。自华安基金1998年6月成立以来,韩方河一直担任总经理,处事较为低调,较少接受媒体采访。

对于上述事件,公司强调调查仅涉及韩方河个人,与公司及公司旗下基金无关。韩方河非职务个人行为,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在公司高层发生震动时,投资者势必受到影响。据悉,除了刚刚完成的股票型基金募集,截至16日,华安内地的首只QDII外币基金,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募集规模为1.4亿美元。

对此,华安基金董事会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公司经营团队,以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为原则,保证公司健康持续的发展。

疑与上海电气案有关

“韩方河事件”在上海业界引起较大轰动,业内各种版本流传,对于上海基金业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打击。业内人士分析,接受调查与上海电气有一定关系。消息人士称,早在8月份,调查部门就已经查清上海电气、华安基金相关事宜。

2004年12月22日,华安基金发布了股权转变的公告。原股东中的四家券商全部撤出华安基金,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市的四家大型产业集团。此次股权出资转让后,华安基金注册资本没有发生变化,但股东结构变为上国投、上海电气、上海广电、上海沸点投资、上海工业均持有20%股权。

当时,华安基金就此次转让表示,新股东的实力雄厚,财务状况良好,有利于保持公司财务和经营的稳定。5家新股东持股比例均为20%,可以避免大股东操纵、干预公司经营或利益输送等情况。上海沸点投资为张荣坤所控制,而事后上海电气的困境说明,这次股权转让并不成功。

利用基金高位接盘海欣股份?

此前,对于华安基金涉嫌高位接盘海欣股份之事,韩方河“正气十足”。韩表示,华安这么多年埋头苦干,从不说别人坏话,也不挖人墙脚,因而上述说法皆为他人的流言蜚语。

不过,今年8月《中国经营报》消息称,调查部门近日已经调出海欣股份的交割单,已经确认上海电气的资金参与炒作。上海电气后来逢高出货,而华安基金则以高位接盘,重仓海欣。

对此,华安基金督察长章国富说,华安基金参与海欣,是2000年增发的名义,其后虽从二级市场有买卖行为,但我们是严格遵守内部投资流程。而华安是否从上海电气接盘,这一点我们无从判断。

华安基金重仓海欣的“七年之痛”

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是最早成立的基金公司之一,也是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第一只QDII基金的出品人。该公司旗下基金虽有一些得意之作,但也不乏“失手之作”,如重仓持有海欣股份(下称海欣)长达7年,收益情况却并不乐观。更有报道称,海欣是华安基金高位接盘的结果。虽然该说法并无有力证据,但从走势上看,华安基金对海欣的7年钟情,换来的只是一把辛酸泪。

2000年增发时,华安基金旗下基金安顺、基金安信、基金安瑞分别认购1040.7万股、854.75万股和235万股,合计持有6.2%。之后,从2000年到今年中期,华安系基金一直是海欣的“铁杆”股东。

然而,复权价显示,海欣2000年底的价格为35.99元,2002年7月中旬,海欣股价达到上市以来的新高——复权后为67.11元,但随之而来的漫漫熊市,令股价下跌近60%。

今年“五一”之后,在大盘暴涨的带动下,海欣也结束了长期熊途,股价从2.45元一度涨到4.15元,。从7月5日开始,由于缺乏公司基本面支持,海欣逐步回落,华安基金的尴尬可想而知。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0-27 11:03

证监会高度关注三类基金、两大罪行

据悉,三类基金或将重点调查,基金业普遍存在的操纵股市、非法吸收存款再次纳入监管范围,基金业或面临重新布局。

三类基金或将重点调查

在基金业内和网络上,与华安有相似地位的基金公司或者强势基金公司“出事了”的传闻不断演绎出各种版本。据《经济观察报》消息,这些版本有:广发证券的老总和国泰君安的老总可能被“双规”;富国的独立董事也出现问题;广发基金因为洪都航空接受调查等。尽管多数传闻被证明并不真实,但投资者和业内对基金业信任危机继续在蔓延。

仔细分析,传闻主要集中于几类基金公司,第一类是大股东之间、大股东与基金公司之间关系很紧密的,第二类是基金公司旗下业绩做得太高的。一些基金经理认为,这两类公司存在着股东与基金公司捆绑在一起,直接捆绑投资或者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做同一只股票,从而获取超过行业业绩的行为。第三类就是管理层过于强势的基金公司。市场认为这类公司旗下基金容易被管理层利用为个人或者其他群体输送利益。

基金操纵股市、非法吸收存款是监管重点

就基金业本身来看,由于经营方面的问题、监管的缺位,无论是基金公司自身违法违规,还是被别人利用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公司出事只是早晚的事情,说穿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目前很难改变。

基金公司违法违规和证券公司有相似之处,主要是操纵证券市场价格、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家基金公司老总在一次基金年会上就曾公开表示,基金不把股价做上去哪里有钱赚。据悉,如果说操纵股价至少还有投资者欢迎的话,那基金公司拿投资者的钱来推高股价,从而帮助其他人在高位出货则恶劣很多。

基金业或面临重新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业可能会重新布局,老基金公司和前期强势的基金公司地位可能下浮,而最近走得比较稳健的新锐基金公司如上投摩根、交银施罗德会迎头赶上。



基金业曾三次治理均“侥幸过关”

从管理层2000年开始治理基金的情况来看,三次基金业整顿都平安无事。这固然和此前5年熊市有关。而这一次能否真正化解基金业风险,主要取决于管理层治理基金业的决心。

2000年“基金黑幕”逃过一劫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基金黑幕”余波未平,华安作为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同样被查出有对敲行为,只不过在所有基金中情节最轻。而其骄人业绩所凭借的正是饱受诟病的“集中持股大法”。但是,管理层救市心切,急于推出开放式基金为市场引来源头活水。现在看来,韩方河虽然在当时幸运,却也错过了一次及时反省的机会。事实上,基金黑幕风波过后,并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公司受到实质牵连。

2004年“基金严打”反而给了犯罪机会?

2003年,一直作为中国股市改革样本的美国股市出现动荡,缘起正是美国80家基金被监管当局调查。此后不久的2004年,为防范中国基金业向关联股东利益输送,证监会出台了“1+1”政策,规定一家券商只能分别参股和控股一家基金公司。同年12月,华安基金原股东中的四家券商悉数退出,上海沸点、上海电气等四家本地大型产业集团鱼贯而入。虽然随后的一系列事件证明,这是一次致命的联姻,但如果不是上海社保案事发在先,中纪委全力介入,其中内幕会否见诸于公众?人们不得而知。

2005年“利益输送”丑闻仍然“平安无事”

2005年,关于基金公司以公众基金为社保基金利益输送的丑闻又起,证监会启动此次调查的动因是:一些在封闭式基金上持有较大仓位的保险公司不满意基金公司的操作行为,就是向监管层状告基金公司违规操作。

不过,虽然当时有传言称,“违规的基金公司将遭到警告或更高级别的处罚”,其中深圳和北京各有一基金公司将受到处理。但在调查结束之后,深圳市证监局会很快撰写报告上交中国证监会,没有基金公司涉及“利用公募基金向社保基金利益输送”。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0-27 11:16

“韩方河罪名”将决定治理基金业底线

“华安事件”对基金业影响主要看对韩方河问题的定性,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仅仅以个人违纪,或者是与社保基金案中某个人的个人关系来定性,对基金业影响不大;但如果牵扯到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例如涉及到基金运作、资产安全,那对基金业影响就不容忽视。

从目前情况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些。据悉,华安发展中一直存在一些阴影,一直是基金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基金业普遍流行的股东和基金公司“走动”过于紧密、基金公司管理层主导公司话语权的模式一直没有改变。这主要与国内基金业发展的历史有关。国内基金管理公司一开始由券商发起设立,其管理层多属于股东方委派,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管理层强势。

之后,基金业虽然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基金公司大股东与基金公司管理层关系一直没有很好地厘清,存在大股东参与或干涉基金运作,基金公司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此外,华安基金还与当地太近,所以成也因此,败也因此。一些合资基金的股东总结说,他们已经在考虑基金公司未来如何处理与当地的关系。

韩方河到底犯了什么事?

韩方河所获何罪?一种说法是利用华安基金股东大变更的机会,用社保资金完成MBO,同时其中存在收受贿赂;另一种说法是帮助张荣坤等人的投资“分仓”和“锁仓”,比如高位接盘海欣股份等。

用社保的钱对华安基金MBO

2004年底,华安基金股东发生一次大变更。天同证券将持有的华安20%股权转让给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申银万国将持有的20%转让给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国投”)将其持有的20%转让给沸点投资,方正证券(原浙江证券)将其持有的10%转让给上国投,东方证券将其持有的20%转让给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知情人士称,当时在市政府的安排下,转让价格比较低,而沸点投资当时是拜托上海电气集团硬挤进来的。但让人奇怪的是,原本持有华安基金30%股权的上国投,先是将20%的股权卖给社保案主角福禧投资旗下的沸点投资,却转身以相同的每股价格从方正证券那里接手了10%的股权。

上国投卖出去又买进来的举动令人费解。为什么沸点投资不直接从方正证券收购10%,再从上国投收购10%?据《证券市场周刊》消息,之所以让上国投如此大费周章地来回倒腾,是因先前委托上国投持有30%华安基金股权的是一个主体,卖出20%的资金应归原委托人,而后来委托买进10%股权的实际上是韩方河与王成明等人。至于韩方河等是如何以及以何种方式从沸点投资那里借用社保资金的委托理财贷款,则无法详知。

利用基金锁仓掩护张荣坤维系资金链

2004年底的那次股权转让之后,上海电气派王成明担任华安董事长,沸点投资则派张荣坤担任董事。张荣坤入股基金公司,挪用公司资金显然不是他们的目标,因为基金公司有严密的资金托管制度,他们觊觎获得收益的最大可能是通过基金公司投资而间接获得。

据了解,在华安内部,韩方河并无权直接指挥旗下基金购买某只股票,更何况华安接盘海欣股份发生于2000年,而上海电气是2004年底才成为华安股东,而且华安接盘海欣股份之后,从2002年以来除了送股外,所持股份一直没有增持迹象。

知情人士透露,张荣坤的真实目的是通过相对控制基金,间接帮助这些大规模操控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和机构“分仓”和“锁仓”,因为只有在稳定住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之后,才能以股票进行抵押贷款获得滚动融资,从而保证资金链条不断裂。

在这个过程中,华安基金扮演着帮张荣坤们“造市”的角色。类似的例证则是上海市企业年金中心的重仓165万股的思源电器,同样也在华安基金重仓股之列,后者持股515.76万股,占流通盘的14.8%。

业内人士称,这些可能不仅是巧合,他们利用基金锁筹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该股票去融资,来堵他们的资金窟窿。韩方河可能就陷于其中的股票操纵。

Ps:公开资料显示,华安旗下基金安顺、安信、安瑞曾在2000年10月海欣股份增发时以每股13.97元的价格获得1120万股海欣股份,并在其后继续增持。2001年6月,基金安顺、安信、安瑞共持股2130万股,占流通股的20%左右。

而截至2006年6月30日,华安旗下基金仍持有海欣股份8600余万股,占流通股的17.83%。不过,在此期间,海欣股份价格从2002年一路走低。

韩方河会在基金业的口碑不错

韩方河,一个自喻没有牙齿的大鳄,一贯低调的作风很难让人想到他会“出事”。2001年,华安基金获得首家开放式基金牌照。五年之前的华安基金在韩方河执掌下正如日中天。但韩本人给外界的印象是:谨小慎微, 公司掌控的资金有数百亿之巨,但他的大部分家庭储蓄却用于购买国债;少事张扬,即使旗下的基金曾经在三年内取得翻番的收益,也坚持不用“之最”这样的字眼;不苟言笑,无论主持人怎么换方式问问题,只重复那个似乎是提前背过的答案;极重细节,公司招聘一个清洁工都要经过他的面试——韩全然不似一个在市场上翻云覆雨的猛庄。

韩方河和其领导的华安基金属于基金行业第一批创业元老之一和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1997-1998年期间诞生的第一批基金公司有10家,在华安事件之前,总经理没有发生变动的仅有华安的韩方河、富国的李建国、博时的肖风、华夏的范勇宏四位。

不仅如此,华安还创造了许多业内第一。2002年上半年之前,华安曾包揽了众多第一:中国基金市场上第一家基金公司、第一家管理多只基金的基金公司、发行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投资总监王国卫被评为国内十大明星基金经理人之一。

但在2002年到2004年间,华安内部多位基金经理被免职,人事面临调整,股权变更也传言四起。随着李炳旺担任副总经理,章国富为公司督察长,华安的人事调整基本到位,并于2004年年底最终完成了股权变更。但是也正是这样的股权变更,使得华安如今再陷泥潭。

作为国内基金业的元老人物,韩方河自1998年6月华安基金成立就一直担任公司总经理。此前他曾历任上海市物价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物价局政策研究处处长、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总部副总经理、证券投资信托部总经理等职,同时还是上海市经济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金融证券学科专家委员。

仅仅是个人问题吗?

尽管华安基金强调调查仅涉及韩方河个人,与公司及公司旗下基金无关,但在韩方河被调查之前,上海社保案已经牵扯出太多的资本市场大腕,而且韩在10月13日被专案组传唤,如果仅因为个人问题,华安基金有14日和16日两个可以公告的时间,为何选择在传闻满天下之后的17日才公告这一重大事项?

虽然10月20日华安系旗下基金出现了正回购,旗下股票出现反弹,但机构投资者已经对此保持高度谨慎。据《中国经营报》消息,在华安基金QDII推介会上,与会人士表示,正常情况下买基金即使亏了,也只能算投资失败,但如果明知道有问题还买,亏了,拍板人就要承担责任。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0-30 10:00

基金亏损=输送利益给券商、国企负责人

基金内部腐败,为券商高位接盘,对国企利益输送,已经凸现基金业股权结构弊端以及利益输送“黑幕”。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私设私分小金库,数目巨大,动辄上千万元,小到数百万元不等,且涉及面广。小金库资产与基金资产间经常发生利益转换。据悉,分设小金库现象应该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这在一些老基金中发生得比较多。这些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基金管理费用中给予客户的返还,但这笔钱没有给客户而是留在小金库中了;二是帮助一些庄家接盘从中收取的好处费。但该人士认为,这种私留小金库的现象近几年已经非常少了。因为现在很多基金经理的年薪都是过百万元,这些小金库资金顶多也只有2000万元,大家私分一下后每人手中拿到的也不会太多。

二是动用基金资产在高位违规买入股票,其中不少属于庄股,造成基金资产人为损失。知情人士认为,主要是为券商托盘的现象比较多。因为现在很多基金公司的大股东都为券商,而券商也有自己的自营股票,由于现在券商的资金面紧张,不能将自营股票很好运营起来,因此一般就会让其所有的基金公司资金帮助它托盘。

这种情况虽然很多,但要真的认定基金公司在为券商高位托盘却很难。分析人士称。现在证监会调研基金公司做股票时,很强调基金公司的投资程序。所谓投资程序就是,基金公司在投资一个股票前必须要经过投资决策委员会的通过,必需要有投资报告和决策报告。很多基金公司高位接盘时,也都走好了这些正规程序。在调查中,基金公司完全可以以我看好该股票2年后的行情为理由,认为没有高位接盘。因此,要对高位接盘这一违规行为进行调查,要立案的难度非常大。

当年的基金黑幕并没有完全消除,只不过变了一种形式而已。一位业内人士说,假如一只股票的市值是10元,处于相对高位(或历史高位),而券商要出货必须有接盘者,这时候基金公司就会出面接盘,而券商付出的代价是每一股返给基金公司1元。这部分收益通常是进入基金高管囊中,根本不可能体现到基金净值上。有些基金公司高位接盘后,股价开始下跌,不排除这种现象的发生。

三是在基金销售中,向认购基金份额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利益输送。基金业内人认为,这种情况现在非常普遍,在基金销售中,基金公司拨给销售部门的销售预算经费达到上千万元,只要一不把握好这个“度”的话就会马上出问题。现在基金产品的同质性很强,这导致了基金在销售中的竞争很厉害。而这种利益输送的情况发生得最多的主要是在大型国有企业和保险公司中。

知情人士透露,一般在购买基金份额的资金达到千万元以上资金的企业发生利益输送的情况很多。并且这些大型企业和保险公司的闲置资金一般都应该达到几十亿元,因此这些企业投资负责人那个几千万元投资基金的风险也比较低,收受利益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该人士还透露了一些利益输送的渠道,“比较隐蔽的做法是基金公司以管理费用返还的形式将这笔返还资金打到一些小企业中,比如小广告公司和小IT企业,这些企业其实都是这些国有企业和保险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开的。当然不隐蔽的做法则直接给钱,不绕弯子。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0-30 10:06

基金重仓股是此前庄股的“进化”

基金业存在操纵股价现象从2000年至今都没有改变,而期间经历了管理层对基金业的三次治理。

基金重仓股是此前庄股的“进化”。2000年的“基金黑幕”中,基金存在操纵股价的行为。随着2003年以来基金大力倡导价值投资理念,这种声音逐渐远去。然而,随着2004年4月开始的宏观调控,昔日基金重仓的周期性股票开始出现了跳水,基金持股偏好也被人们称为由“二八现象”转为“一九现象”。伴随着这种变化,基金呈现出非常之高的持股集中度,部分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甚至超过基金持股比例50%。同一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大量持有同一重仓股、多家基金管理公司交叉持有同一重仓股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比如,对比广发旗下基金十大重仓股明细可以发现,广发系基金交叉持股比较普遍。2005年三季度,19只重仓股中10只有交叉持股现象,占全部重仓股的52.63%。2006年前两个季度虽然略低于2005年三季度,但是在一季度全部24只重仓股中,有5只同时进入3家基金十大重仓股,占重仓股的20.83%。

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一些超大盘蓝筹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基金持有的一些品种已经呈现出类似庄股的走势,即与公司流通股本不相匹配的换手率、走势完全脱离大盘持续上涨等。

比如,近期基金云集的洪都航空已经在短期内下跌了50%,毫不亚于2000年的庄股,而在此期间洪都的基本面并未发生变化。尽管行为金融理论中的“羊群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基金重仓股的齐涨共跌,然而,这更能说明基金有操纵股价的动因和可能。不能因为这些股票是绩优蓝筹股便忽视对基金操作手法的分析。



基金:不可能找到操纵股价的证据!

2005年,华菱管线表示,5月17日、18日公司股价存在操纵行为,公司正准备向证监会提请调查。面对华菱方面将要动用“证监会调查”的激烈反击方式,机构投资者显得十分坦然,华菱不可能找到操纵股价的证据。有明确的法律定义来解释股价操纵,只要不出现自买自卖的行为,就不构成操纵股价,机构没有操纵股价。机构还补充道,卖空也不是操纵股价,它是合理的市场行为。

让我们再回到5月17日,当天机构投资者预料华菱管线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华菱管线的股价在17日或者18日在收盘时站上4.26元的临界价格,要么华菱管线履行回售条款。两种结果都存在套利空间,但事实上都没有发生。

在5月17日,曾经上演了机构所预测的第一种结果的瞬间演变过程。某机构投资人向记者回忆起当天多空双方的激烈战况时,显得意犹未尽,“收盘前的半个小时到15分钟左右,几乎所有转债持有的机构都在盘面上看出多方可能会在尾盘拉升的动向,大家都做好了准备。”

在收盘前1分钟(14∶59),“战争”打响了第一枪。先是多方迅速吃下上方积压的卖单,股价上冲到当天的最高价4.23元。眼看股价即将上摸到临界价格4.26元,电光火石之间,埋伏已久的空方顷刻间发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阻击多方上攻去路。“当时有500万股左右的封单压在盘面上,价格是在4.00元左右。”

最终,500万股封单成交了400万股左右,此时多方后备资金明显不足,股价逐渐回落。前后只有1分钟的激烈战斗,在15∶00戛然而止。股价收在3.97元,盘面依然可以看到卖单上4.00元的100多万股。战斗失利,多方输掉一城。在华菱管线的历史走势图上,用一根大“十字星”永远记载着这次激烈空前的战役。

据该人士透露,其实在5月17日当天,机构阵营当中还分出两方反向操作的势力,一方就是与多方奋勇搏杀的空方势力;另一方是希望5月18日,多方能够收复城池,把股价重新收回4.26元以上的投机势力,他们的成本价大概在4.00元左右。




会亏钱的基金才会“赚钱”

一边是基金亏损26.59亿,一边是基金高管拿着百万高薪,所有基金投资者心里面多少会有一些“疙瘩”。但人家是按规定办事,没看见说好了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按净值固定提取管理费。近日有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按现行的基金公司收入模式,基金公司只有“亏钱才能赚钱”。

说到底,基金公司的收入想要增加,不是让基金在市场上赚更多的钱,净值推得多高,而是令基金的份额保持一定的水平,只有份额稳定了,基金公司才能有钱赚。

在基金公司看来,基金净值的提高确实能体现出基金公司的操作实力,也确实能带来一部分客户,但是仔细分析一下,由于基金公司投资的股票存在市场周期性,如果基金公司和这个周期保持一致,在高点的时候把基金净值也推到最高,那么势必会造成投资者“落袋为安”,大量赎回,而赎回就是意味着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又少了。

这位业内人士还指出,虽然目前一些基金的净值比较高,市场形象也很好,但是以业内的观点来看,这些净值较高的基金容易给投资者造成投资成本增加的印象,更容易出现净赎回,份额不增反降,管理费也相应减少。

PS: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15日,基金行业的管理基金净值已经近5400亿元。与此同时,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公司经营出现明显分化的局面,年盈利最高者和最低者相差1.6亿元。在2005年末已经成立的53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当年盈利的只有31家,亏损的有22家,盈利面不足6成。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