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QFIIVS基金,谁更胜一筹?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9-2 10:03     标题: QFIIVS基金,谁更胜一筹?

近期,中国证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外管局联合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不仅向海外长期资金降低了门槛,同时允许QFII以自身名义直接开立证券账户,并将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共同基金等长期资金的锁定期由1年以上降低为3个月。

我国QFII制度的建立始于2002年末,当时,证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QFII制度的正式建立。经过3年多的试点,随着《管理办法》于2006年9月1日的正式实施,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2006年中期报告的披露完毕,作为本土机构投资者的代表基金公司与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代表QFII,其投资业绩与投资组合也呈现在广大投资者面前,两者的投资风格、投资重点、投资业绩有什么异同?谁在本轮行情中更胜一筹?目前的持仓结构预示了哪些未来的投资机会?

一、基金与QFII规模差距明显 

中国基金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6月30日,共有基金266只,4269亿份,净值5114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189只,净值3389亿元。而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已经获批QFII资格的机构有45家,其中39家已获投资总额度为74.95亿美元。

两家机构在总体规模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基金规模是QFII的7倍多,即使仅考虑股票型基金,其规模也是QFII的5.6倍。目前A股市场总市值约4.6万亿、流通市值1.4万亿,粗略估算,股票基金占总市值与流通市值的比例分别为7.37%、24.21%;QFII分别占比为1.3%、4.29%。

从2006年的发行速度看,基金的速度明显高于QFII,新发基金规模是新获批QFII规模的35倍左右。根据Wind统计,截至2006年8月15日,今年成立的基金个数已经达到52只,合计首发规模达到2071.74亿,创出历年基金首发规模的新高。除了上述已经成立的52只基金之外,目前还有华安宏利、兴业全球视野等6只基金正在发行。另悉,信诚、中银、国泰等多家基金公司的产品也在报批当中。预计今年基金的首发规模将有望突破3000亿份,而近期发行获得的资金有300亿元左右;再来看QFII,截止目前,已获批的QFII 机构有11家,其中7家已获投资额度,合计7亿美元,另外5家尚未获得额度,估算至少应有2.5亿美元,这样合计为9.5亿美元,未来几个月可能还有机构获批,估算下来全年大约有12亿美元左右,这样的年度获批额度与前些年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但应该能达到甚至略有超过2005年的水平。     

二、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决定投资收益的因素很多,主要反映在机构择时和择股两个方面。择时主要是对股票市场大的运行趋势的把握,以及股票买卖时机的选取上面;择股主要是根据自上而下的投资原则以及对个股投资价值的挖掘进行投资。

机构资金规模的不同导致对市场变化的反映速度、对市场的影响力度不同,由此对投资收益产生影响。一般来讲,规模较小的资金,灵活性好,择时能力更强,在行情出现拐点的时候,很容易跟上转变步伐,而相比之下规模较大的资金则行动较为迟缓,在择时方面就要逊色的多,这也就是常说的“船小好掉头”。根据上面的分析,基金与QFII在规模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是造成在05年下半年行情由跌转升呈现拐点、以及今年年初上升行情的初始阶段,QFII投资收益率明显高于基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当行情真正运行起来,大资金的规模优势便开始体现,资金规模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大,当资金集中投资某个或某几个行业的时候,会引来十分明显的市场效应,众多中小投资者会采取跟从行动,加重上涨预期,这也就是二季度基金投资收益高于QFII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行情维持上升已经有1年多的时间,最大上涨幅度也达到70%,最近2-3个月市场呈现出高位震荡格局,目前机构投资者以及证券分析人士对后市运行的看法普遍趋于谨慎,认为未来几个月呈现调整的可能性大,在行情出现变化的时候,将再度考验投资者的判断与操作能力,小规模资金的灵活性将再度体现出来,由此未来三、四两个季度,基金与QFII谁能取得更好收益还很难说。

投资风格上,基金与QFII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基金的行业配置较为均衡,而QFII对看好的行业敢于重仓投入。比如基金在重点行业方面,最看好的行业配置一般也不超过总持仓市值的20%,一般保持在15%以下,而QFII对特别看好的金属非金属行业持仓比例保持在30%上下。二是,基金对国内政策导向的捕捉能力更强,QFII则更具全球视野。比如基金从2005年中期就开始对机械仪表行业给予关注,并在之后一直增仓,这与国家支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政策不无相关,而在2006年对食品饮料行业大举建仓,与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相吻合。QFII从2005年中期就对金属非金属行业情有独钟,一直给予重仓,主要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飚升让其看到了投资机会,此外对交通运输也一直看好,主要是源于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行业垄断稳定的收益。三是,基金更加注重短期收益,在行业配置方面转换积极。而QFII更加注重中长期稳定收益,一旦看好某个行业,一般采取稳定持有的策略。比如,基金在2005年下半年对交通运输行业给予了较重的配比,但2006年上半年主要配置在食品饮料、机械制造行业。而QFII对看好的金属非金属、交通运输行业一直给予稳定的配置。四是,两类机构投资互相影响,相互借鉴。从对行业配置的变化来看,两类机构有趋同的迹象。如2006年二季度,排名前五位的重点行业配置中,有四个行业重叠。

从数据上看,在2005年下半年到06年上半年的上升行情中,基金在行情的初始阶段对行情几乎没有把握,业绩状况也不理想,但进入2006年后基金操作变得积极,盈利状况明显好转,到了二季度盈利状况十分优异。根据中国基金网的统计,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在2005年四季度几乎为零,进入2006年开始增长,2006年中期股票型、混合型、封闭式增长率分别为35.28%、33.45%、30.52%;基金净收益在2005年四季度表现为亏损,进入2006年开始获利,到2006年中期基金净收益总计410.09亿元,其中股票型、混合型、封闭式分别盈利167.97亿元、81.55亿元、141.46亿元。由于QFII没有公开披露资料,因此对其盈利状况不是十分清楚,但是可以通过相关数据进行推测。

二季度,上涨最好的行业是食品饮料、批发零售,而这两个行业刚好是基金重仓持有的行业;而一季度,上涨最好的行业是有色金属,这刚好是QFII重仓持有的行业,因此一季度QFII收益状况好于基金,二季度基金收益好于QFII。从最近两个月情况分析,基金与QFII重点配置的行业均出现了回落,其中基金重仓的食品饮料回落幅度较大,其重仓的批发零售回落幅度较小,其他回落幅度较小的行业还有金融保险、有色,基金与QFII均有配置,而近期涨幅最好的房地产板块,基金与QFII均没有重点配置,按照2006年中期的行业配置,初步推算三季度基金与QFII的收益情况均会出下滑,基金可能更为显著一些。

总体上看,基金与QFII的股票投资各有重点,风格也有差异,但有趋同的趋势,在不同阶段由于重仓品种不同,获得不同的收益十分正常,考察投资收益应该给予一较长的时间段(一年、两年……),不能以一时的业绩来简单判断哪家更为优秀。

三、机构重仓行业分析

由于基金是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在此我们主要以其作为分析的重点。  

1、 行业配置方面  

2006年二季度,基金行业配置的重点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制造业、机械设备仪表、食品饮料、金属非金属、金融保险五大行业依然是基金重仓持有的行业。

由于市值的变化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仓位的增减,二是已有持仓自身的涨跌,因此要判断基金在二季度的操作行为必须结合这两点来综合分析。通过对基金持有重点行业的分析发现:制造业、食品饮料两个行业市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行业二级市场自身的上涨,基金没有明显的增仓行为;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基金有一定的增仓行为;而批发零售贸易行业增仓迹象十分明显;金属非金属行业,虽然市值增长21.40%,但低于同期行业的上幅度,表明基金有减仓操作;对于金融保险行业,基金有明显的减仓操作,类似明显减仓的行业还有采掘、交通运输、房地产行业。

二季度市场表现最好的行业当属食品饮料,期间上涨幅度为73.60%,而基金早在一季度就对该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建仓,二季度没有继续增持仓位,仅凭原有仓位依靠市值的自然增长获得了74.16%的上涨幅度。应该说对于该行业,基金的把握还是十分准确的。

变化比较大的是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二季度增加比重十分明显。

2、重仓股票

基金因为在二季度重点持有食品饮料行业而获得了颇为丰厚的收益,进一步研究基金对该行业的重仓股票发现,重仓股票13只,其中G茅台、G伊利、双汇发展、G五粮液等被数十家基金集中持有,如:G茅台被71家基金持有,占流通股的41.29%;双汇发展被52家基金持有,占流通股比例达到52.63%。

如此高的持股比例,一方面表明基金共同看好该家公司,但另一方面流动性风险也不容忽视,在行情上涨的时候,集中持有可以很容易将股票价格拉升,但当想要派发的时候,流动性风险就显现出来,流动性不足将使可实现的利润与浮动盈利相比大打折扣。

这些重仓股票在二季度的上涨幅度十分可观,除了青岛啤酒之外,其他均获得了50%以上的盈利,而翻番股票也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白酒行业,如G五粮液上涨117%、G老窖上涨147%、G汾酒上涨103%。面对可观的获利,基金总体上还是坚持持有为上,但对部分股票开始进行逢高减持,如G茅台、G张裕、光明乳业,由于这些股票已经开始进入派发阶段,估计未来还会继续减持,所以投资者在操作上应该十分谨慎,避免落入基金诱多的圈套。而对于基金增持的股票,如G老窖、G汾酒等,未来可能还有表现空间,投资者可逢调整介入和基金共舞。

对于二季度基金增仓较为明显的批发零售行业,大商股份、苏宁电器、G综超仓位很重,均获得了不俗的涨幅,其中G综超是二季度基金大幅增仓的股票,随着筹码的集中,股票价格上涨很快。此外,明显增持的股票还有王府井、百联股份、G银座,但上涨幅度均已高。

由于该行业此前并没有受到基金的重点关注,二季度的迅速集中收集筹码、快速拉升操作,追求短期利益的意图比较明显,因此投资者在操作这些股票的时候要十分谨慎,不要成为最后的接棒者。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9-13 10:13

QFII VS 基金:投资差异开始逐步显现

从06年中报的情况来看,QFII和公募基金投资之间的差异开始逐步显现。导致二者在投资方式和最终投资结果方面出现差异的根源,是两类资产管理者自身收益的取得方式不同。前者靠绝对收益,后者靠管理资产的规模。

投资方式三大差异

第一,投资理念开始出现较大分歧。QFII投资方向基本没有改变,继续关注优势企业股票;而公募基金则百花齐放,价值投资、概念投资、准庄股模式运作等等,各行其道。第二,市场判断出现较大分歧,仓位变化出现差异。进入1600点之后,QFII选择了适度减仓;而基金则继续加仓运作。第三,重仓股票出现较大差异。QFII七大重仓股分别是宝钢、鞍钢、中兴、上港、长电、沪机场、和宇通客车。这些股票一度也是公募基金的重点持仓股票,但上半年基金选择了大规模减仓。公募基金的七大重仓股分别为招行、茅台、苏宁、大商、双汇、海工和五粮液。针对这些股票,QFII要么减仓处理,如招商银行;要么根本就没有参与,如苏宁、茅台、双汇、五粮液、海工和大商股份。

三个角度看收益差异

第一,股票投资收益大体相当。上半年基金收益高于QFII。统计显示,06年上半年,QFIIA股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为49.37%,而股票型基金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达60.75%。

第二,收益的取得途径各异。少数基金通过类庄股模式推高股价,进而获取了较好的短期收益;但QFII取得的收益,更多地是来自于企业真实的成长。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05年QFII的股票换手率为193%,低于基金、社保资金、券商集合理财和券商自营的换手率(分别为325%、218%、520%、360%),持股相对稳定。

第三,收益的未来可预期性迥异。一方面,QFII业绩更为稳健。从1998年以来,基金行业的收益总给人波动太大的感觉。一年赚、两年亏几乎成为惯例。相对而言,QFII自进入中国4年来,其长期投资优势企业的理念导致其投资收益保持了稳定。另一方面,QFII当前重点股票的市盈率要显著低于基金。从这两方面的情况来看,笔者倾向于未来QFII继续保持较好收益的可能性更高;而基金未来的收益仍有可能重复以前的老路——收益波动大。

制度因素导致“短期”驱逐“长期”

首先,资产管理人给自己赚钱的方式不同。同样是为了管理者自身最终的获益,QFII需要为投资者实现绝对的盈利;但公募基金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基金1%左右的管理费用,而这一收入与基金管理资产的盈亏无关。

其次,围绕各自的赚钱方式,QFII选择长期、稳定的盈利方式;而公募基金则选择昙花一现式的辉煌。只要当期收益高,就能够募集到足够多的资金,不管未来基金的收益如何糟糕。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04年部分基金依靠制造概念取得了很好收益,旗下基金规模也迅速膨胀。尽管后来基金收益一落千丈,但其规模并未受到太大的损伤。反观部分在04年没有参与概念制造的基金公司,当期收益不好,募集工作自然很差。至今公司规模始终停留在第二或者第三集团里面,个别公司甚至一度面临清盘。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