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管理层想看到真正的买方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6-1-10 11:10
标题:
管理层想看到真正的买方
在新一轮的QFII扩容浪潮当中,最早进入中国的几个QFII巨头频频失手,几乎是一无所获。而从监管层的态度看,投资银行类(或称券商类)的QFII不再受到青睐,取而带之的是“更为直接的投资者”纷纷进入市场。在这个背景下,QFII阵营开始出现分化。
目前的情况是,QFII额度的审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审批制又使各QFII之间形成一种所谓的平衡,使得一些下大力气的QFII深感不满,有这种情绪绝非一两个。
知情人士透露,作为QFII领头羊的瑞银集团在QFII投资方面正面临困境,而这种困难不是因为投资本身,而是来自政策,额度被看作是传递监管层态度的信号。这种在新增额度上的“喜新厌旧”已经引起最早进入A股市场的、特别是投资银行身份QFII的不满。
据悉,目前瑞银集团实际额度和客户需要金额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缺口。同时,瑞银集团在投资A 股方面投入不小,巨大的投入和因不能继续获得额度而导致的经营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瑞银集团中国证券主管袁淑琴透露,现在很多客户都在向瑞银集团要额度,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所以这些机构就转投其他QFII。
管理层在“三好学生”新增额度上的“喜新厌旧”,已经引起投资银行身份QFII的不满,监管层亦承认这一事实。不过,一位监管人士表示,这不是不公平,这实际上折射出了监管部门对QFII态度的变化。对于证监会来说,他们希望进入这个市场的是一些所谓的长期投资者或者说是直接投资者,简单说,就是海外的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等。”为何管理层由此政策偏向?
“管理层想看到真正的买方!”负责QFII和监管机构沟通的消息人士,透露了监管部门对QFII态度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据悉,海外的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如果投资A股很透明,甚至对于具体的投资品种的比例、时间、操作模式等等进行非常明确的说明。因此,监管机构非常容易看清他们如何下单、持仓。
而与此相对的,监管层根本没有办法看到投资银行类QFII背后的客户究竟是谁?一些自由的投资机构可以利用QFII的通道进行一些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市场的波动。有悖推行QFII的初衷。同时,部分海外的对冲基金也通过QFII进入中国,尽管比例很小,但由于对冲基金在中国的“臭名昭著”,监管机构对此也深感不满。
在这种背景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开始把中国市场作为其整体投资战略中的一个环节,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显然就成为了监管机构的首选。
“对于监管层来说,虽然直接投资者有更多的优势,但并不能就此抹杀投资银行类QFII的作用,更不能因噎废食,不给额度。”众多QFII如是说。
在QFII设立初期,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担忧重重,管理层也意识到这种压力,因此QFII推出之初充分动用了当时在国际上著名的中介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的力量。最初的15家QFII中绝大多数是投资银行,而其余部分则大多是国际知名的金融集团,而真正为监管部门所期望的直接投资者——海外的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投资客户则根本没有。
瑞银集团中国证券主管袁淑琴表示,在QFII操作伊始,瑞银集团几乎是在用自己多年和客户交往过程中的优质服务和客户对瑞银集团品牌的认同来游说这些投资者,希望他们可以投资中国A股。而他们许多机构尽管对即将投资的市场感到陌生,但依然选择了通过QFII模式进入中国,这和投资银行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
某外资机构认为,有关部门已经给予了这些所谓的直接投资者以QFII的资格,同时他们也占用了投资银行的QFII通道,如果不给予投资银行类QFII以新的额度显然有失偏颇。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