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的偏见。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试图纠《史记》之弊,其论汉武曰: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基本给以肯定。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则纯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出发,谓:
“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贵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清吴裕垂《历朝史案》,则指出:
“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议和误国。则武帝所为,又岂宋人所能议乎?”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封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至于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与焉。盖舢舻千里,往来海岛,楼船戈船,教习水战,扬帆而北,慑屐朝鲜,一也。扬帆而南,威振闽越,二也。朝鲜降,则匈奴之左臂自断,三也。闽越平,则南越之东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国,北报乌孙,扩地数千里,而东则限于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莱,将焉取之了东使方士求仙,一犹西使博望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东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领如博望,故屡事尊宠,而不授以将相之权,又屡假不验以诛之。人谓武帝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为武帝所欺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诏书说: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
元朔六年诏书又说:
“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
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情况变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论三篇,史称天人三策。武帝召问之曰: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共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则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泽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受命的根据何在?天地之间的灾异为什么而发生?人寿的长短、人性的善恶是根源何在?如何教理?怎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政事祥和、五谷丰登,使天下百姓都生活得快乐幸福?]
他所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具有本体性战略性的大问题,表明此人视野之广阔。他要求作为哲学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论事地回答,而要讲出“大道之要、至论之旷。这说明他对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得很远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时应变之权,而是系统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他晚年曾对卫青说: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他认为他所从事的“内兴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于创立制度、为后世留下样板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他承认自己的政策会扰民(劳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他的扰民政治,他告诚后代必须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
翦伯赞描述汉武帝云
“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
在后来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尔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汉武帝具有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这种天才使他能运筹帷幄而决胜万里,处庙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则足以使西方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等驰骋于疆场的将帅暗然失色。
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色、骄傲、虚荣、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执;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但是,尽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凡人,那么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为,他仍然应被认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一个机智超群的智者,一个勇武刚毅的战士,一个文采焕然的诗人,一个想象力浪漫奇异的艺术家,以及一个令无数妙女伤魂断魄的荡子,最坏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仅开创了制度,塑造了时代,他的业绩和作为也深深地熔铸进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中。汉民族之名,即来源于被他以银河作为命名的一个年代——“天汉”。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幅射的范围,由成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则扩展成了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一个大文化圈。
伟人和天才是无法描画的,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用通常标准衡量的,也是无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评估的。
汉武帝的人生充满矛盾。他爱民如子,同时杀人如麻。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日“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时代导致了巨大的变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冲突,巨大的争论,使他成为一位备受争议以至误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阉割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这个人原来是最能理解他同时崇爱他的。结果此人由于恨用笔来惩罚他;使他身处的这一伟大时代和他的生平成为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时代。而他汉武帝则从此成为最被误解的一位谜一般的君王。
董仲舒与汉武帝元光决策 |
1
2 刘彻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作答。由于对策的首篇专谈“天人关系”问题。因此这三问三答以“天人三策”为名而载入于史册。 总体而言,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五项重大建议: (1)建立明堂礼制,约束贵族行为; (2)建立培养官吏的国家太学,从民间选贤良,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通仕之途; (3)提出一套天人学说,用以约束警策皇帝; (4)限制豪民占田,节制土地兼并; (5)以儒家经典统一政治思想,建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上述对策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是建议进行意识形态改革,确立以儒家的政治和历史思想作为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建立一套考试选贤的文官制度。“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汉书》) 对董仲舒的对策刘彻极为重视,亲自批览,召见面谈。他懂得,一个国家要走向强盛,首要之举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建立牢固的有凝聚力的社会组织。而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工具。为了保持社会安定和内部团结,必须抑制豪强兼并,也必须构建一套传承有序的政治意识形态。历来论者多将董仲舒看作“地主阶级思想家”。而我则以为未必然。董仲舒反对豪民兼并土地的思想,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依附于国家土地的自耕小农的利益。 我认为,董仲舒是汉代庶民知识分子(士)的政治思想代表。而汉武帝出于加强王权巩固国家的需要,也有意要扶植从庶民中出身的一个“士”阶层,以他们作为一种新生的政治力量,用以贬抑和削弱横行不法的诸侯贵族、大地主(豪强)和大商人。其政策倾向也具有庶民政治的明显色彩。 3
天人关系的核心是天人感应理论。董仲舒的这一理论过去一直被指责为“神学目的论”。其实,天人感应论是一套约束皇帝的理论,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民权理论。概括言之,董仲舒指出:
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民心、民意的支持与否,体现了帝王政德的好坏。政德坏则导致滥刑,酷刑生成冤厉之气,影响天象。天象以灾异示警,警诫帝王必须改良政治。如果多次示警无效,即会导致天命的改变,导致王朝的灭亡。此学说之流弊是西汉后期盛行的儒学神秘主义。而其本义,则是建立一个以天象示警约束帝王政治任意性的制约系统。以限制帝王肆意妄行的无上权威。
这一理论对此后两千年中国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某些情况下,大臣经常以“天象示警”的灾异理论对帝王进行告诫。表明这个理论工具在两千年中国政治中,是有效的。
汉武帝重视董仲舒的对策,基本采纳了其全部建议。但是对董仲舒其人,刘彻却并没有重用。原因就是不喜欢这一套“天人”理论。
董仲舒在对弟子讲学时仍然大讲天人感应一套。这一年汉祖庙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是由于皇帝不修德,导致田羛、淮南王刘安等权贵横行。有人盗窃其讲稿报告刘彻。刘彻阅后以妄言诽谤罪将其下狱,几乎杀头。
但数年后,淮南王与田羛政变的密谋暴露,证明董仲舒对田羛的指责是对的。武帝表示歉疚,乃派董仲舒的学生根据《春秋》经义审治刘安之案。董仲舒一生梗直,始终是一个直言快语不识时务、认为原则比现实更重要的迂夫子。
董仲舒是孔子以后,自秦汉至清代二千年间,对中国政治宗教思想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西汉学者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无以加。”刘歆亦云:“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但是,在现代,他所受到的误解似乎也最多。 |
《淮南子》与汉初政治斗争 |
1.建元初年的意识形态辩论 《淮南子》(即《淮南王书》)是西汉初叶淮南王刘安命手下宾客集体撰作的一部奇书。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叔父。此书杂采战国以来除儒学以外的百家之言,主要是黄老道家言论。包罗万象,从天地开辟、宇宙洪荒到黄白养生之术,无所不及。但表面上,却似乎丝毫未涉及当时政治与时局。因此,古今论者,都以为这是一部纯学术之书。 此书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而于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年间进献于朝廷。 后人读此书,无不以为此书只是一部意在求仙访道博采黄老言的道家之书而已。而黄老道则为汉初文景以来所尊之官学。殊不知,此书乃是建元初年间激烈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辩论的产物。 汉初意识形态论争的焦点是主张尊王攘夷的儒法家(宗荀子及公羊学派),与主张因循旧制、"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之争。从现代的观点看,前者主张国家主义,后者主张自然放任,即自由主义。 2.汉武帝一度危在旦夕 建元元年(B.C140)刘彻登基,时年仅16岁。他一登基即重用主张加强王权的儒士出任将相。准备采纳文景时期大为失意的贾谊、晁错一派的政治主张,即对内削弱诸侯、加强中央,对外则抗御匈奴。刘安撰作《淮南子》,其所针对的,就是初登基的汉武帝刘彻。刘彻志在尊王攘夷,削诸藩,破匈奴,实施"大有为"之政。刘安则主张因循旧范,无为而治。由此引申为政策,也就是要坚持汉初旧制,从而保护刘氏诸王集团裂土称王的既得利益。《淮南子》中有"主术训"一篇,专讲帝王之术。 而建元初年主导政治大势的,并不是已作了皇帝的年轻人汉武帝,而是素好黄老之道的太皇太后窦氏以及诸窦、诸刘列王贵威。窦氏于建元二年临朝干政罢免刘彻所任命的儒学将相,否定刘彻加强王权削弱诸侯的政策方向。这实际是一场未动干戈的宫廷政变。 在这场政治争论中,甚至汉武帝的舅舅、王太后之弟武安侯田蚡暗中也站到了刘安一边。《汉书》淮南王传记:刘安友善太尉武安侯田蚡。与私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宫车一日晏驾,非王而谁可立者?"淮南王大喜,厚赂武安侯。要知道此时之刘彻,年方十七、八岁,正值盛年。如不遇突然之变,发生非正常死亡,怎么谈得上"宫车一日晏驾"?而身居高位(汉太尉领有兵权相当于国防部长)的国舅田蚡,竟然与刘安私下计议关于刘彻的后事问题,并为他选定刘彻这位老叔父作年轻皇帝的继承人。由此可见当时刘彻政治地位之孤弱也。 建元六年(B.C135年)太皇太后病危,死前天上出现彗星。刘安认为这种天象预兆着"兵当大起",天下将要大乱。于是"治军械,积金?quot;,准备武装起事。于此而可见当时政局之险恶矣! 3.人文学术难以完全超离政治 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刘彻终于主持了大政。元光元年(BC134年)间,他召见名儒董仲舒。董氏向他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决心由此而推行全面改革。此即西汉史中值得大书一笔的"元光决策"。新政的首要方针是改革国家意识形态,即"罢黜百家,首尊儒术"。而所罢黜的百家言中,重点一为主张搞阴谋政治的纵横家言,一为黄老之道也。田蚡死后,刘彻知道了他与刘安的那次密谋。刘彻说:如果田氏仍在,当灭族矣!元狩元年(B.C122年)刘安积蓄已久的反谋终于被揭露,被追究而自杀身死。汉武帝取得了最终胜利。 这一段史事表明,历史中的人文学术难以完全超离于政治。但是,后人已超越了这场历史斗争。今人谈论汉初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常称叹称羡。然而,若不参照汉初及建元年间之大形势,汉初儒道两个学派这场大论争就不能真正被理解。今人读《淮南子》无不以为其仅是一部学术著作。其然,其不然乎? |
时 间
|
出嫁者身份 |
出嫁对象 |
出处 | |
文帝 |
1.前176年 |
同上 |
同上 |
《汉书·匈奴传》 |
2.前174年 |
汉诸侯王女 |
老上单于 |
同上 | |
3.前161年 |
汉宗室女 |
同上 |
《汉书·文帝纪》 | |
4.前160年 |
同上 |
军臣单于 |
《汉书·景帝纪》 | |
景帝 |
1.前156年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2.前155年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
3.前152年 |
汉景帝女 |
同上 |
《册府元龟》卷978 |
(表据王川著《汉景帝传》。) 桑弘羊生(死于B.80年)。 前六年(B151,庚寅),6岁。 夏4月,封卫绾为建陵侯。 [七王乱时,河间王太傅卫绾击吴楚有功,封为中尉。绾以中郎将事文帝,醇谨无他。文帝临终,嘱曰:“绾,长者,善遇之。”故上亦宠任焉。] 秋9月,以无子嗣,废薄皇后。 刘彻金屋藏娇故事当于是年。王夫人谋与窦氏结姻也。王美人命田蚡往游说。王夫人出身微末,但生性聪明温和。巧于应付。她塑造了童年刘彻早熟机敏的个性。 [何按:刘彻自幼蔑视出身显贵盛气凌人的异母兄长和权贵子弟。与其少年为友的是韩嫣、桑弘羊、司马相如一类贵族弃儿或边缘少年。] 王美人命大行请立太子荣母为后,以窥帝意。帝以大行妄议,受诛。 前七年(B150,辛卯),7岁。 冬10月,梁王武来朝。帝使使持乘舆驷,迎于关下。 春正月,废太子荣为临江王。 太子太傅窦婴力谏不可得,乃谢病免归。 太子母栗姬恚恨而死。 2月,免陶青丞相。任太尉周亚夫为丞相,免其太尉。 调济南守郅都为中尉。 [始,都为中郎将,敢直谏。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猪突入。上目都,都不动。上自持兵欲入救,都上前阻曰:亡一姬,复可进。天下所少,宁贾姬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乃止,猪亦去。太后赐都金百斤。及为中尉,为政严酷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嫉之,侧目以视,号曰“苍鹰”。] 夏4月乙巳,立王美人为皇后。 丁巳,立刘彻为皇太子。 以儒门子弟、中尉卫绾、王臧为太子太傅、少傅。 [王臧、鲁申公弟子。“申公,鲁人也,又称申培公。少从齐人浮丘伯受《诗》。申公亦精《春秋》,受谷梁学于荀子,浮丘伯,而传于瑕丘江公,即“谷梁春秋”。刘邦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鲁之南宫。(浮丘伯,荀卿弟子也。)傅楚元王孙刘戊。戊立为王,胥靡申公。”七国乱后,申公杜门不出。“弟子自远方受业者千余人。兰陵王臧从之受《诗》,已通,事景帝为太子少傅”。“及代人赵绾亦尝受《诗》申公。 [何按:值得注意者,武帝的两位师傅赵绾、王臧皆是儒生,且都是治《诗经》的学者。自孔子始,《诗经》即与政治和政教密切联系。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以《诗》艺作为政治寄托和讽喻的工具。 公羊学,今文家言尤如是。 儒家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秦焚《诗》、《书》,即因《诗》可以用作政治讽喻之象征。而《书》,即“周道”,重讲天命与人德,反对暴力与暴政,与秦道(以暴力取天下,以酷法治天下)大不合。儒家尤反对以暴政治天下,故始皇必焚之。 汉昭帝死后,昌邑王立,被霍光废,责其师卜式。“何以无谏书”?或答:“臣以《诗经》三百五篇当谏书,是以无谏书。”使者具闻,得减死论。 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刘彻少年时即以此为自任也。] 以汲黯为太子洗马,郑当时为太子舍人,二人乃黄老之士。 [何按:汉初儒法与黄老学之分,不惟学术不同,亦有地域之分别。儒学乃邹鲁学。黄学乃齐学,老学乃楚学。黄学主神仙家言,即方仙道也。法家之学乃郑韩赵之学,起于子产。子夏传儒,兼授法术,其学成于李悝、吴起,再传于商鞅、荀卿、韩非,而尊盛于秦。武帝治国以儒公羊今文经学为本,治术采行法家刑名,养生则亦杂信神仙家,并未尽废百家言也。] 以刘舍为御史。 中元年(B149,壬辰),8岁。 关西地震。 夏4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齐儒辕固生为博士,与黄生廷辩汤武事。面折窦太后,贬讥黄老道曰“此家人言耳”。太后欲杀之,为景帝所救。 [何按:汉初儒老之争,非单纯观念之争,而有重大现实涵义。老子主张不尚贤,而儒家则主张尚贤、传贤。 不尚贤,即听任自然,世官世守,世卿世禄,不变革贵族自然而传递的政治特权。 尚贤、用贤,即禅让制,实施权力财产的重新分配。以意识形态掩饰着关于汉初诸王诸侯制度合法性的重大辩论。老学主张顺应之道,儒家主张变革之道。故刘彻欲大有为,后乃弃黄老而采尊儒术也。] [《汉书·儒林传》: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弑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勿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母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击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太后默默,亡(无)以复罪。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疾免。武帝初即位,复召固,以贤良征。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公孙弘亦征,仄(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齐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窦太后指儒学为“城旦语”,本于秦之典故。李斯议焚坑疏云:“诗书百家语者,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故云。] 中元二年,(B148,癸已),9岁。 2月,匈奴入燕。 景帝闻报,下令中止与匈奴和亲,并命令边郡吏民予以抵抗。在汉郡抗匈奴战斗中,曾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名闻天下的卫尉李广屡立战功。李广,秦名将李信之后也。 3月,临江王刘荣坐侵太庙地,3月景帝下诏征召之,命中尉郅都审案,临江王自杀。 以太后故,帝免郅都,旋改任雁门守。 [何按:景帝以小罪任酷吏逼死刘荣,刘彻将来乃为惠帝也。] [临江王囚,欲得刀笔为书谢上,郅都禁吏不与。窦婴知之,使人与之。临江王作书谢上,因自杀。] 4月,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 7月,更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 9月,梁王恨袁盎,遣刺客刺杀之。景帝究治其罪,梁王客羊胜、公孙诡引咎自杀。 中三年,(B147,甲午),10岁。 冬11月,罢诸侯国御史大夫官。 春正月,废皇后薄氏死。(注:据《景帝纪》臣瓒曰。) 夏4月,禁酤酒。 免周亚夫丞相,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立皇子乘为清河王。 匈奴数掠扰汉地。景帝命中尉魏不害率车骑(骑兵)、材官(步兵)驻扎于代、高柳(今山西阳高县)等地,为备。 春,匈奴内变。匈奴王於军率部属来降。 9月,蝗灾。 11月庚子日,景帝封匈奴王於军为安陵侯,户一千五百。此举打破刘邦所立无军功不得封侯的祖制。 中四年(B146,乙未),11岁。 4月,建德阳宫(景帝庙)。 中五年(B145,丙申),12岁。 立皇子舜为常山王,以《诗经》博士韩婴为王子傅。 5月,封王皇后兄王信为益侯。 8月,易诸侯国丞相名为相,从此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 司马迁诞生。 (一说为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当以本年为是。)迁乃司马谈独子。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 匈奴东胡王卢它之(其父卢绾原为刘邦重臣、封燕王)来降。景帝封之为亚谷侯(封邑在河内郡),封户1500。 (对匈奴降者中重要人物亦封侯的做法,以此为始。) 中六年(B144,丁酉)13岁。 冬10月,梁王朝。求入侍,不许,归国。 2月乙卯,行幸雍,祭五帝。 4月,梁王死,7月,追谥孝王,窦太后极悲愠。 成阳共王、汝南王死。 诏分梁为三国,梁王王子皆封为王。 夏,改官制。命廷尉改称大理,将作少府改称将作大匠,主爵中尉改称都尉,长信事改称长信少府,将行改称大长秋,大行改称引人,奉常改称太常,典客改称大行,治粟内史改称大农。 6月,匈奴入雁门,至武泉,8月,入上郡,取苑马。 [何按:此役汉军吏士战死者达两千余人,这是景帝在位时期,匈奴人入汉境劫掠规模最大的一次。景帝闻报,派遣了“中贵人”跟随名将李广训练军队,以抗拒匈奴;此时,受景帝任命的另一位著名将领程不识也在边界战备中立功。] 减笞数,并制令,改笞背为笞臀。 后元年(B143,戊戌),14岁。 正月,下平冤狱令,赦天下。诏允审判不服者可上诉,直至廷尉。 条侯周亚夫因小过下狱,绝食5日,呕血而死。 3月,大赦天下。 7月,免刘舍丞相。 8月,以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封建陵侯。卫尉南阳直不疑为御史大夫。 后二年(B142,乙亥),15岁。 正月,雁门太守郅都出击匈奴。有斩获。 以太后命,免郅都,以冯敬继任。 太后杀郅都。以宁成为中尉。 3月,匈奴复发兵进犯雁门,冯敬战死。征车骑与步兵往屯雁门。 以岁歉,禁内郡喂马粟米。 [何按:卫尉一官,《百官表》云:掌宫门屯卫兵,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颜师古引《汉旧仪》云:卫尉寺在宫内。胡广云:主宫阙之门内,卫士于周垣下为区庐,若今之仗宿屋也。卫尉所掌必为南军。 卫尉掌南军,而汉制尚有郎卫,为郎中令所领。《表》、《志》及《汉旧仪》,皆列郎中令于卫尉之前,其与卫士虽同为宿卫宫廷之职,所掌又皆宫门内外之事,故马端临《通考》(同上引)以为郎卫与卫士均属南军。南军有郎卫兵卫,掌天子宿卫,北军则止于护城。《百官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武帝初元元年更名光禄勋。臣瓒曰:主郎内诸官,故曰郎中令。汉制宫卫凡四官,少府、光禄勋、执金吾、卫尉。 郎卫为诸侯及公卿大夫子弟之为郎者,郎中令掌之(《百官表》);卫士以郡国之材官骑士更给于中者,卫尉掌之(《盖宽饶传》)。郎卫初无定员,更直执戟,宿卫门户,出则充车骑。东方朔、扬雄皆以执戟为郎。 郎者,廊也。通道警卫曰郎卫。] 后三年(B141,庚子),16岁。 正月甲寅,太子行冠礼。 下诏勉农重农。 甲子,孝景帝崩于未央宫。卒年48岁。景帝体弱多病,又好色,多内宠,故早逝。 太子刘彻即皇帝位。 2月癸酉,景帝葬阳陵。 尊祖母前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母王氏为皇太后。(王太后凡立25年,后景帝15岁,于元朔3年崩,与景帝合葬阳陵。) 3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武帝建元元年(B140,辛丑),17岁。 10月,以“建元”为年号。中国历史从此以年号纪元。帝王以年号纪元,创始于武帝。 [赵翼《廿二史札记》:古无年号。至武帝始创为年号,朝野上下俱便于记载,实为万世不易之良法。然武帝非初登极即建年号也。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见曰“元光”,三元以郊得异兽曰“元狩”。是帝至元狩始建年号,从前之建元、元光乃“元狩”后重建嘉号,追记其岁年也。武帝自建元至元封,每六年一改元。太初至征和,每四年一改元。征和四年后,但改为后元年,而无复年号,盖帝亦将终矣。] 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① ①马克思:“一个统治阶级越是能吸收被统治阶级中最优秀的分子,它的统治越是巩固。越是危险。”(《资本论》第3卷第780页) [何按:《资治通鉴》记本年召见董仲舒策问。“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工)具也。’天子善其对。时董氏年已近六十岁。董氏生于高帝九年,以治《春秋》公羊学,孝景时为博士。《汉书·匈奴传》称董仲舒亲见四世(高帝、文帝、景帝、武帝)之事。 [汉高祖11年下“求贤诏”:“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之不交故也。今贤人已与我共平定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武帝求贤意亦仿高祖也。②] ②贾山《至言》:“秦始皇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无养老之义,无辅弼之士,无进谏之士。” 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曰“可”。贬黜诸家不用其从政自此始。 初征公孙弘为博士,董仲舒为江都相,严助为中大夫。 [何按:呈此一改汉初之轻儒政策。《史记·黥布传》:高祖语随何:“为天下安事腐儒?”郦食其传:“高祖好溺儒冠。”陆贾传:“陆生时好前称说诗书,高祖骂曰: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汉书儒林传:“孝文本好形名之言。及至景帝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博士具官,未有进者。”] 举行皇帝大婚大典,册立陈阿娇为皇后。 2月,行三铢钱。 夏4月行新政。诏立学校之官。 5月,诏修雍之祠,开立乐府,乐曲入礼。 赦吴楚七国奴输在官隶者。 6月,以窦太后命,免丞相卫绾退老归。 以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欲推行新制及儒家政治。 以桑弘羊为侍中,入宫主司财计,时年13岁。 [《食货志》:“弘羊,洛阳贾人之子。以善心计,年十三傅中。”洛阳乃周公所建居殷贵族之名城,在汉代亦为通都大邑。“东贾齐鲁,南贾梁楚”,商业最为发达。吕不韦失相后曾谪居洛阳。贾谊亦曾为“洛阳少年”。] 秋7月,诏罢苑马以赐贫民。 议设立明堂,以朝诸侯。 为询,明堂礼制,遣使征鲁申公。申公,宿儒,曾从学于荀子。征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古制。申公乃赵绾、王臧师也。 申公,儒林列传作申培公。集解引韦昭曰“培”,申公名。 [儒林传:“武帝初即位,王臧乃上书宿卫,累迁,一岁至郎中令。(引)及代人赵绾亦尝受《诗》申公,为御史大夫。绾、臧请立明堂,以朝诸侯。(用尊皇威也)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上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以迎申公。”] [何按:立明堂之制,以订诸侯朝觐之礼。盖武帝登基年少,诸侯王或为叔,或为从兄、兄长,蔑礼而不尊。 建明堂朝觐之制,序上下尊卑之礼,有尊隆王权之作用。此遂成为当时政治斗争一大焦点。 又儒家尊周礼,尚宗法及父权。而道家法殷礼、宗法不明、母权舅权为尚。此亦当时儒道斗争之一大争端。明堂之制遂成为斗争之焦点。] 建元二年(B139,王寅),18岁。 武帝于本年始,推行一系列新政。计其大事者: (1)令列侯归就国 (2)除关传 (3)以周礼为汉制 (4)谪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 [《通鉴》:“魏其、武安侯俱好儒术。令列侯就国,除关(除割据)。以礼为制,以兴太平。举谪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宗室,皆不愿就国。以故,毁新政日至窦太后太后。太皇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悦。] 冬10月,以窦太皇太后折阻新政,御史大夫赵绾请“诸政事毋奏东宫”(窦氏太皇太后所居地)。太皇太后闻之大怒,密访绾、臧阴过以让上。遂下狱,皆自杀。废明堂等诸议。王臧乃武帝为太子时师傅,与赵绾同受诗于鲁申公。申公免归。 以太皇太后命,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免官。 太皇太后乃以石建为郎中令,石庆为内史。 3月,以许昌为丞相。 至此,武帝建元新政皆废,此即“壬寅”年之政变也。 纳卫子夫为夫人。 [《汉书·外戚传》:建元二年上巳节,武帝拂霸上,过平阳公主。(主乃武帝姊,平阳侯曹寿妻。寿,曹参曾孙也。)主引见所侍美人,皆不悦。既饮,讴者进,帝独悦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还出欢甚,赐平阳公主千金。主因奏子夫入宫。子夫上车,主抚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入宫岁余,以陈后妒,为宫婢,不复见幸。后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召见其兄卫长君、弟青侍中。子夫生三女,元朔元年生男据,遂立为皇后。] 以卫子夫同母弟卫青为建章监,旋迁太中大夫、典护军。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皇后,长公主女,无子,妒。长公主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宫,未知名。长公主执办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 [何按:建元新政一年而失败。当时诸窦氏及诸刘氏贵族暗中已向太皇太后提出了更换皇帝的要求,武帝之所以得到保全,全靠窦氏长公主之迴护。《通鉴》记:“帝之为太子,公主有力焉。及即位,妃为皇后。窦太主恃功,求请无厌,上患之。皇后骄妒,擅宠而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欲以求子,然卒无之,后宠渐衰。王太后谓帝曰:“汝新即位,大臣未服。先为明堂,太皇太后已怒。今又忤长公主,必重得罪。妇人性易悦耳,宜深慎之。”上乃于长公主、皇后稍加恩礼。 田蚡以侯家居,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 4月,初置茂陵邑,徙郡国豪强于茂陵。① ① 徙豪强,没其田产,以其所占田非命(名)田也。所以田产得充为公田,后用以赐封军功得爵者。“命,谓爵命也。命家,谓受爵命一爵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优之也。”“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为公士者”。公士乃武帝时二十等爵之第一级,是免徭役成为自由民之条件。 [平准书:“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武断于乡曲。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任司马谈为太史丞,督建茂陵。 [何按:司马氏世为史官,善占星风角之术,故以督造陵寝,掌风水也。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自述其学术由来云:“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扬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太史公亦掌天下财计。如淳引《汉仪注》:“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付上丞相。”] 以吾丘寿王为太中大夫。主中秘。 武帝与大臣复议晁错案,以为冤,平反。务摧抑诸侯王策。 淮南王刘安献《鸿烈》(或说献书年为建元初年。不足信。) [刘安乃武帝之从父。约生于元帝元年(前179),文帝八年封侯。父故淮南厉王刘长。安为长子。其为人多才艺。文帝十六年继父号封淮南王。此书系统纂述黄老派学术。“鸿,大也。烈,明也”。此书乃当时儒道激烈论争、意识形态与政治斗争之产物也。故太史公言:“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 书中批评:“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恣,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主张:“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一日刑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实乃有所针对也。后刘向易书其名为《淮南子》,置《诸子略》内。] [《淮南》书原三篇,今仅传内、外篇,佚中篇。《汉书·楚元王传》记: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事,及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刘向父刘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刘向幼而读诵,以为奇。此似即《淮南子》中篇也。] 田蚡与淮南王刘安暗中策划政变,未果。 [刘安入朝,武安侯田蚡迎之霸上。谓安曰: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以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旦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刘安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阴结宾客,付循百姓。为叛逆事。案当时武帝方18岁,何言“晏驾?”晏驾者,废之也。则当时太皇太后及朝野皆有废立之意。田蚡乃刘彻至亲,亦感不安,故阿附于淮南王,欲求长自保也。由此可见,当时淮南王刘安之位尊势大之态。 《史记》田蚡貌侵,生贵甚。景帝晚年,田蚡为太中大夫,蚡善辩有口才,学兼儒墨名法。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蚡弟田胜,封周阳侯。建元初,蚡欲用事为相,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卫绾免相,上议置丞相、太尉。蚡从门客籍福说,微言王太后风上,让丞相于窦婴,自居主兵权之太尉。又以为诸侯王多年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及交游诸侯。 治宅甲诸第,田园膏腴,后房妇女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计其事。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 Powered by Discuz! 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