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股林赢家秀 (连载)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1:56     标题: 股林赢家秀 (连载)

杨百万:我炒股资产翻了500倍 在股市上成名已久的杨百万作客新浪网聊天室与网民(股民)聊天。虽是无声的交流,但从其言谈话语中,杨的幽默及睿智还是不时引起我们会心地微笑。以下本报特摘录部分聊天语录,与读者共飨。 网友:请问杨先生,您盈利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杨百万:我盈利实际上没有秘诀的,我认为在股市上要盈利,一个是工具,一个是技术,还有一个就是理念,三者有机的结合,就能够成功。 网友:杨老师,您自己研究了一个软件,为什么不公开卖呢? 杨百万:这个软件大家都知道,是一种工具,这是我自己使用的工具,也没必要公开卖,因为我并不是一个软件的销售商或者开发商,我是一个职业的股民。 网友:杨先生,散户在股市成功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杨百万:散户在股市成功最好的方法,首先纠正自己的投资理念。 网友:您最欣赏什么股票分析方法? 杨百万:在股市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选股方法。但是基本上有一条,就在低位和高位要有一个标准,或者对成交量有一个标准,基本上在低位放过量的股票可以进行关注。 网友:您的经历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受您的影响很多人走进了股市,请谈谈你的投资理念。 杨百万:我的投资理念是短线、长线兼做,我有一个论点,不做死多头,不做死空头,做坚定的滑头。 网友:您炒股时对市场传闻有什么看法? 杨百万:我一般不听市场传闻,因为市场有传闻的时候,你跟得早,往往还有一段蝇头小利,但是大部分的传闻都是庄家要出货的时候出现的,所以我不听市场传闻;第二个,市场传闻也就是一个消息,作为散户来讲,你也不是庄家的小舅子,更不是小姨子,人家会通过大众传媒让你挣钱吗? 网友:您这么多年股市风雨过后,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杨百万:股市也好,钱财也好,都是身外之物。在股市上失败了以后,能够通过失败有所感悟,那么你的灵魂就会得到升华,反之,就会走上一蹶不振的道路。 网友:您失败的时候心情怎样,会不会很沮丧? 杨百万:在股市上我还没有大的挫伤,因此还没有这个直接的体会。但是我这个人比较善于吸取别人失败时的教训,把它作为自己失败的比照,所以我活得很滋润,也很开心。 网友:请问杨老师,您常用什么技术指标? 杨百万:我什么技术指标都用,但是我从这些技术指标演变出自己特有的。比如说ISR、KD,我都进行优化了以后再使用。 网友:您认为股市的精髓是什么? 杨百万:股市的精髓就在于会买会卖。 网友:请问杨老师,您炒股以来,资产大概翻了几倍? 杨百万:我只能讲我翻了大约在五百倍左右。 网友:杨先生,您觉得股票工具重要还是理念重要? 杨百万:应该说两者不能偏废,有好的理念没工具,等于拿着大刀和巡航导弹打,如果有工具而没有理念,等于拿着巡航导弹往自己的国家炸或者像踢足球一样踢进了乌龙球。 网友:请问杨先生,你有没有保镖? 杨百万:我以前曾经请过保镖,这是全国都知道的新闻。现在开放改革了以后,社会那么安定,就完全没有保镖的必要了。 网友:请问您什么样的人适合去炒股? 杨百万:什么样的人适合炒股,应该说一个个性比较完善的人很适合炒股。换句话说,现在我们中国疆域之内,北方人性格比较坦率,往往炒股容易大赚大赔,南方人心眼多,有时候做生意、炒股票优柔寡断,南北性格有机融合,粗中有细,或者细中有刚,很适合炒股。 [em07]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2:04

施禧新: 我炒股领先大盘30倍 我们经常讨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投资组合呢?答案是做投资组合能达到与大盘基本同步的水平。在证券市场中,能与大盘同步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这个愿望常常不能得到满足。最新公布的某保险公司的理财连结基金中期报告显示,他们投资的重点是在二级市场中买卖证券投资基金。上半年,在上证基金指数涨幅达20%的情况下,他们的收益只有8%多一点,连指数涨幅的一半都没有达到。   其实,跑不过大盘是效率市场的共性。我国30多家基金从今年初到现在,能跑赢大盘的也就3家而已。专家理财尚且如此,个人投资者就更难了。   但最近我们却收到了一份投资者的传真,是他自己最近两年的交易对账单。从中可以发现,这两年来,在大盘上涨11%的情况下,他的账面资金从初始的25万元增值到了140万元(期间存入资金14万元),增值幅度为460%,扣除存入的部分资金,按照复利计算,也领先大盘整整30倍!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浙江嘉兴的施禧新先生。   施禧新的账户启动时间是1999年8月16日,当日上证综合指数收盘1645点。这一天,施禧新分别买入上海梅林(收盘8.1元)和亚盛集团(收盘9.41元),总投资21.6万元。此后,大盘绵绵下跌,1999年12月22日,大盘跌到1387点,他感觉大盘即将见底,因此再次投入3.4万元资金,使投入总量达到25万元。这一天,亚盛集团收盘7.58元,上海梅林收盘7.9元,他的账户实际亏损26000元,亏损比例为10%,而大盘的跌幅为15%。显然,他的股票抗跌性还是不错的。   1999年12月29日,在大盘跌到最低点1341点那一天,施禧新以不到7元的价格加仓买进亚盛集团;2000年1月10日,再次存入资金4万元,当日在8元多一点的价格继续买进亚盛集团。1月11日,他以15.17元的价格抛出上海梅林,获利65000元(3周后,上海梅林涨到33元,他实际上少赚了15万多元)。随后一直到2月18日,他持续买进亚盛集团,到2月23日一次性全部卖出该股时,盈利近6万元(卖出后不久,亚盛集团又上涨了5元,他实际上少赚了15万多元)。   从2000年1月10日开始到2月23日,施禧新还先后买进了PT永久、ST重机、豫白鸽、罗顿发展、渤海集团、鲁抗医药等6只股票,每只股票的数量都是几百股到2000股———很显然,他是在从众多股票中搜寻一两只可能比较好的股票。在抛出亚盛集团后,从2月24日开始,他逐渐加仓渤海集团和鲁抗医药,加仓的位置是在股价上涨之后回落到均线附近时,这几乎是他所有买进时机的共同点。到6月16日,他先后两次买进鲁抗医药(买进价格6.6-8.1元)、渤海集团(买进价格6.66-8.9元),并在上涨之后卖出,获利超过17万元。这个时候,他的账面资产已经达到了57.5万元,正好实现翻番。而此时上证指数才走到1926点,涨幅不过17%!   从2000年6月16日到8月14日,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从不到9元的位置开始买进渤海集团,最高买到12.8元,总持仓达到了59500股,平均价格9.66元。8月23日,他在13.6元左右的价格分次卖光所有股票,账户资金达到了80.6万元!这一天,大盘收报2057点。   可能是他的资金增值太快的缘故,很多人开始注意他的操作。为了缩小“目标”,他抽出40万元转移到别的营业部(下面只谈主账户,因为分出的账户基本同步操作)。从9月4日开始,他于12.7元左右建仓禾嘉股份,一直买到股价跌到12元,又涨到15元,总投入51万元(其中包括2001年1月再次存入10万元),持股41000股,平均成本12.43元,建仓完毕的时间是2001年1月11日。这段时间,他还反复买进卖出了南钢股份、齐鲁石化、工大高新、华一投资等多个股票,但显然都只是为了尝试,并没有赚钱。2月6日,全部抛出禾嘉股份后,账面盈利再次增加14万多元!   3月5日,显然是以前操作渤海集团的成功体验促使了施禧新再次买进渤海集团,一日之内持仓达到5万多股,平均成本10.4元———他的买进数量占当日该股成交总额的10%!这一天,是渤海集团下跌到9.65元后反弹到10.55元左右进入调整的日子,调整刚到5-10日均线之间,次日股价跌到10日均线之下,接近10元。一个月之后的4月5日,他分次抛出全部股票,再次盈利9万多元(他卖出的价格是12.3元,但两个月后,股价涨到接近15元)。   从4月6日到4月11日,他分12次买进东方锅炉(平均价10元),同样是在30日均线转头向上,股价在5日和10日均线之间时买进,此时东方锅炉离开大跌的底部已有17%左右的涨幅。7月26日,东方锅炉达到13.38元,但他没有卖出,7月27日股价跌停,他正好出差,也没有卖。7月30日开盘后慌乱逃出,只盈利7万元,少盈利近12万多元。   2001年8月1日,大盘仍在跌势中,他以10元左右的价格满仓买进了东方电机7万多股,并一直持有到现在,目前该股涨幅已经超过11%,他的账面市值也就达到了78万元,加上分出去的账户达到63万元,合计资金为141万元。   两年内,施禧新投入的资金起点是21万,再到25万再到29万,再到39万,这就他是全部的本钱。但两年内,能带来总增值100万元的成绩,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异常出色的投资者了。如果算一下复利,年收益已超过了150%。   回顾施禧新的操作历程,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彻底贯彻了“单一选股、波段操作”的思路。两年来,给他带来最大利润的股票屈指可数,不过就上海梅林、亚盛集团、鲁抗医药、渤海集团、禾嘉股份、东方锅炉、东方电机等6只股票。其他12只股票数量不大,纯粹是找感觉,因而基本上是亏损的。这就是最典型的“单一选股”的思路。尤其在渤海集团上,他真正贯彻了“波段操作”的原则。对于中小散户来说,要想赚大钱,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恐怕还是应该坚持“单一选股,波段操作”的思路,只不过要知道怎样选出那只优秀的股票———比如施禧新的先少量试探,后逐渐加仓等。   仔细看他的每一笔操作,都体现了足够的耐心。为了建仓一只股票,时间可以长达1-2个月,而持有一只股票,几乎没有少于1个月时间的。平均每次操作接近3个月。可见,盈利并不只是靠水平,还有恰当的运气成分在。但如果掌握了理论,就可以主动把握进出的时机。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施禧新的操作有以下特点:   建仓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大跌———出现底部———小反弹———小幅回落的最后一个环节上开始买进的。   买进的价格几乎都是在股价跌到5-10日均线之间的位置时。即使短线套住,也可以再次加仓。   买进的股票中,6只赚钱的股票没有一只是超过13元的,但也没有一只是低于6.6元的。   我们提倡中小投资者“单一选股、波段操作”,并不是叫大家随意选一只股票去买卖。施禧新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选低价股、选跌后反弹再回落的股、先小单试验,合适了才重仓、一段时间内原则上只做自己最熟悉的那一只股票、从买到卖的时间要超过2个月、卖了之后即使上涨也不追,不后悔、不管牛市熊市都有股票可做,等等。如果在你的实践中,能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形成自己的投资思路,即形成自己的选股思路、形成专家级的操作思路,那么,在股市中,你将无往不胜!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2:18

汤伟钢:一个博士后股民的三次飞跃   汤伟钢,现供职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后。早在1988年还在读大学三年级的汤伟钢就对股份制研究产生了兴趣,用他的话来说,当时国外不断传来股份制成功的例证,我们国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理论探索,他笑称自己出自爱国热情,苦苦钻研了股份制改造的大量书籍,这为他以后进入股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汤伟钢真正进入股市是在1992年,那时他还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当时主要是帮助自己的一个堂兄做参谋,谁知这一进去就赶上了那场大熊市,不过现在回忆起来,汤伟钢反而说要感谢那段熊市经历,因为它使一直从事理论研究的自己在实践中挨了当头一棒,从而迅速使自己走出理论研究的条条框框,使自己认识到了在股市中博弈论的价值远远大于经典投资学。这时,汤伟钢开始了自己的实战研究,同时对传统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也正是在这之后的实战研究才有了这位博士后股民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独创编辑分析法   格拉姆在他的《证券分析》一书中论述到,当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一个方法来与市场和他人博弈时,这个方法必须更新、修正,甚至被全部放弃。   汤伟钢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新的市场研究方法。他认为原来的市场研究方法包括波浪理论、K线理论经常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不知所措,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传统的或者说是经典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走出心理学和经验主义的桎梏,极易造成散户的跟风操作和操纵者的内幕交易。汤伟钢分析出在技术分析的背后始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规律,而至今都没有人来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来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研判方法,汤伟钢在这方面走在了前沿。   汤伟钢通过几年的钻研发现,股市规律可以通过经济学的模型来研判,而不是靠经验,更不能把经济领域的问题引申到玄而又玄的艺术领域。他通过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股市表征相结合的研究,创造出了股票编辑分析法,并在实践中进行了验证。其核心部分就是通过经济学中的编辑价格来判别个股的平均成本与未来走势的关系,进而决定自己的买入价格。简单地说,编辑成本和平均成本的交点就是价格的最低点,编辑产量(用在股市当中可以理解为成交量)和平均成本的交点就是成交量所能释放出的能量的最大点,可以推算个股后市的上攻和下跌能量。   汤伟钢遗憾地说,这个理论本来可以系统化并可以编成软件,但后来由于学业紧张被迫停顿下来,但这次尝试却开启了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股市的先河,虽然和传统理论不同,但可以证明传统理论的某些合理性。 第二次飞跃:市场结构理论分析   1995年汤伟钢拿到金融学博士学位后来到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继续从事投资学研究,在1995年到1998年间,汤伟钢完成了他对股市理论研究的第二次飞跃,即发现了市场结构理论,并拿自己的10000元作为原始投入,在边研究边实践的几年间把原始投入翻到了100万。   汤伟钢发现在技术分析的背后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着支配作用,他把这一种力量归结为股市的内部经济规律,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市场结构(筹码)的内在变化规律。具体分析起来就是经济学上讲的从筹码的自由竞争到寡头垄断再到完全垄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要点中庄家死穴,就能实现不菲收益。   市场结构的变化分四个阶段:首先是自由竞争阶段。这一阶段不管是庄家还是散户的吸货都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各路庄家有进场意图的全有机会进场;第二阶段是从自由竞争到寡头竞争的阶段。经过第一波的吸筹,为数众多的庄家已在上一个阶段交了第一次手,在这个阶段开始讨价还价,在走势上表现为一片死寂,表面上没有什么成交量,很长时间在历史空量的状态下横盘;第三阶段似乎从寡头竞争到完全垄断。这一阶段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寡头与寡头之间的价格竞争,此时的股价此起彼伏,并伴有巨量放出,这是庄家在试盘,由于此时庄家和庄家之间的纷争还没有结束,因此暂时还不能介入,但要密切关注;第四阶段暴风雨来临前。这一时间是庄家的死穴,盘面再次出现空量,但从时间上讲要比潜伏底空量时间要短,这标志着庄家的协议达成,市场上的平静是完全控盘的庄家欲擒故纵的结果,这时要毫不犹豫地介入。去年汤伟钢运用此方法成功地介入九江化纤、宁夏恒力和济南百货,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第三次飞跃:工厂化选股作业   炒股出了名的汤伟钢有时也被迫接一些资金理财,在他的客户中资金规模大概都在100万以上。在这样的规模下,汤伟钢认为再用原来的选股思路已经吃不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化的选股标准规程。他的这一套选股规程不同于一般股民的计划书,而是在每一个环节当中都有相当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程序,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   首先是黑马选择规程。第一个环节是选出自选股板块,既然庄家死穴出现在缩量的条件下,所以在这一程序中,首先选择出换手率小于千分之二的个股,两个市场当中符合这一条件的个股一般不会超过50只。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朦胧性的消息和公告进行分析,要说炒股讲究悟性,恐怕就在这一点上了,相同的公告可能读出不同的题材来;第二个环节就是不断地把自选股当中不符合条件的个股删除把新符合条件的股票加进来,在行情好的时候,每天加进自选股板块的股票有7、8只,删除的有3-5只,而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则是删除的多,加入的少,在这一进一出的过程中,不但精选了个股,而且增强了对大盘的感觉;第三阶段就是介入阶段。在这一阶段经过7、8道程序,在自选股当中就只剩下2、3只股票了,这时介入是非常安全的,至少不会被套。执行这样的一套程序每天不超过半小时,每年却能盈利1倍以上。   其次是风险控制规程。在这一规程中,汤伟钢把自己的经验归结为"十字箴言":分散,以降低风险;集中,以摊低成本;割利,善于止盈;割肉,敢于止损;顺势,遵循股市特有的循环规程。这里面包含着经济学当中的理性预期理论,就象农民种菜,他根据的是去年的价格,消费者买菜根据的是当时的行市,这就要求农民在种菜时能对来年的行市有个预期,这是预期理论最简单的应用,股票市场也一样,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市场经济的成员,都受看不见的手的控制。炒股和种菜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复杂程度不同罢了。   最后,汤伟钢先生对股民提出了四点忠告:一,永远不要相信小道消息;二,所有的消息都在图形上显示出来了,包括未来的;三,不要过分迷恋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心理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直接;四,任何庄家都逃脱不了经济规律的制约,多研究一下经济学。 [em19]

[此贴子已经被编辑过]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2:38

8年43倍 徐元晦的致胜秘决 本市有一个叫徐元晦的投资者,自1993年入市8年来,到2000年年底,账户市值为560830元,是8年前1993年底的13027元的43.05倍,也是1993年来总投入股市金额84531元的6.63倍,而同期上证指数只上涨了2.49倍。不但如此,据说他现在不但不阅读证券类的报刊,而且甚至也从不去证券公司查看行情。那么,他又有什么投资秘诀呢?开始,这位投资者并不愿接受采访,后来,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答应在家中接受记者的采访。于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怀着极大的兴趣,记者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在本市西南角的一幢普通的公房里,记者见到了他--一个四十多岁中年人。他的脸上,完全没有写着在股市中已苦战了八年的经历,反而是一脸的悠闲与自在,但他对于记者最关心的问题--自己投资股市8年的致胜秘诀始终闭口不谈。最后,经过记者的一再要求,他才把自己的"家底"在桌上亮了相:几本记载着他8年来每笔交易的厚厚的账册以及一张记录着他资金详细变动情况的记录表。     发现了他的致富秘笈   徐元晦是在1993年6月进入股市的,当时的大盘整体呈现着向下的走势,而他初入市,买股票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则,最后甚至到了只要哪只股票的名称听起来顺耳就买进,而一旦行情不对,就马上卖出。他当时就买过辽源得亨,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得亨用上海话说起来有大亨的谐音,当然,这最后带给他的,只能是巨大的亏损。这样,他从“天桥”、“兴业”、“异钢”到“峨铁”等等,轮番轰炸,而战果却是1993年一年亏了19.58%。进入1994年,情况并没有好转,那年的亏损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72.48%。   虽然连续亏损了两年,好在他从投资股市一开始就对每笔交易进行记录,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一张自己的资金状况变动表。而最为与众不同的,就是这张变动表特别的详尽,包括当年买入、卖出笔数,当年持有股票的帐面盈亏,A、B股合计盈亏以及年末账户总值等22项。而每个数字,都按照他自己真实的交易情况加以记载,没有丝毫的水份。当时,他通过分析表上1993、1994年的资金变动状况,发现他这两年的亏损主要是由于过于频繁进出,屡买屡套所造成的,他说:“当时看着这张表,就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股市,做短线的结果只能是一个亏字。不过,那时,这还只是一闪而过的火花,还没有上升到成为自己的一种理念。”   于是他耐心起来,从1995年初开始就一直捂着上实联合、申华实业等一些股票,终于,在那年的5月18日,国家宣布暂停国债期货的交易,股市出现井喷上涨,他初尝了胜利的战果。“其实,这张表就是我投资致胜的武器!在投资者中的确也有一些人是记账的,但却绝少有人记得像我这样详细。”   在入市8年后的今天,他一边翻着他的账册一边继续对记者说道:“你看这张表,我从1995年起年年盈利,在1996年末实现了盈亏平衡,并在以后每年都跑赢了大市。从现金存取净额的情况来看,我从1997年始就不再依靠新存入资金来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而在1995、1996两年,一旦排除新增资金因素,账户总值的增幅就明显降低。我现在长期持股,而原因明显地由过去的被套后被迫长期持股,转变为有赢利但因该股行情未到头而持股不动,也就是实现了从等待解套到主动买套的大转变。另外,你有没有注意到,从我每年收益来源的分类来看,中长期的投资收入已远远高于中短期的投资收入,并且在2000年我的盈利额已高于该年的年交易额。”   “我在平时经常会看看这张表,如果发现自己的投资出现什么问题,就会及时修正。”听他说着,我和同来的摄影记者一起仔细地从头至尾把这些账册翻阅了一遍,并抓住机会,立刻用照相机把它拍了下来。   点评:不论股票的名称好听不好听,好股还是好股,劣股还是劣股。而频繁地做短线,完全跟着感觉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亏损。股市太过瞬息万变,股票又太过繁杂,你怎会有可能把握得那么多呢?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喜欢通过电脑上的K线图来作出自己的投资决定,而却没有想到要仔细回顾一下自己过去的投资曲线,而这恰恰是你可以发现自己投资弱点,从而把握致胜机会之所在。   绩优股、ST股、PT股、转配股   回顾徐元晦8年来投资生涯,其中三次重要的长线投资,对他最后成为股市的大赢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97年5月7日,经过多方面的分析,他决定买入轻纺城。他说:“当时我已开始接触到长线大师巴菲特的一些理论:就是你要买的,是一个能够有稳定盈利的桥梁型的企业。而轻纺城是一个经营轻纺产品的大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收费的桥梁。”在持有轻纺城股票一年多之后,他全线出局,首次获得了一次大胜。在这之后,他又选择了多佳股份,当时,他仔细研究了该股的招股说明书,发现它将投资的一个项目--染印一体化,有着很好的前景,其投资收益十分可观。结果,在整个1998年中,沪深两地的股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这只股票却逆势上涨。他总共持有了22个月,而最后获得了近6万元的回报。   1999年的5月19日,在股市行情又再起波澜的那天,他再次入市,这次他的对象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名称为河北华玉的深圳股票。而买入之后,他也没闲着,不但去信向公司要了一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又风尘仆仆地去开了股东大会。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就一路持有这只股票,一直按兵不动至今。而此股最终也没有让他失望,在2000年的一年时间里,上涨了近90%。问起他为什么至今不抛,他神秘地一笑:“因为,我在开股东大会时,了解到该公司潜在的一个特大利好,到现在还没有兑现,所以,好戏还在后头。”河北华玉终于成了他赚得最多的一只股票,他的成本价在10元多,而现在,账面利润已经达到了20万。   而谈到B股市场,他的回答却让记者大吃一惊:“我现在满仓PT水仙。”而且他还是在水仙退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以0.173美元的价格抢入的,这似乎与他以往的操作风格有点不符。看到记者疑惑表情,他笑着说到:“其实,我只关注两类股票。一种就是所谓的好股票,但是,这类股票只有在别人还不知道它好的时候,才值得买入。另外一种,就是被所有人都唾弃的股票。就像我从来也没有买过ST股票,因为,它们还没有到人人都不要的地步。但我却经常买一些PT股票,因为这些股票才是真正的无人理睬。我现在就持有一些PT农垦商社和PT网点,而这次买入PT水仙也是基于这个思路。只要你耐心地长线持有,一旦这些股票自身有了质变,那你就有可能获得几倍的利润。”   而在1995、1996年,他也有意识买过转配股。当时,他的做法就是:如果哪个股票要进行转配,他就在合适的价位买进,然后等它除权转配,再把本股抛出。而其中的福建豪盛是一个特例,当时这家公司的1600万股转配股全部向社会公开出售,售价2.5元/股,在发售的当天,7分钟内就被人一抢而空。而他由于先知先觉,一早就填单入市,也分得了一杯羹。最后,他是在10元多的价位抛出该股的。买转配股他一共投资了16000多元,而得到平均的收益是6倍。这时,他笑着指指放在厅中的那架三角钢琴:“这就是用转配股赚的钱买的,花了近40000元,因为这一直是我太太的一个心愿。”   点评:看来“长线是金”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徐元晦的一个投资秘诀就是要买市场上还不引人注目的好股票,像河北华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是徐元晦的又一个投资心得。其实在某类股票最不被人看好的时候,也正是你入市的良机。因为这时,它的价格最低。而如果你认为它有投资价值,就应该大胆介入,长线持有,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投资、生活两悠悠   正采访中,徐太太回来了,记者抓住机会和她聊上了几句,说起丈夫炒股,他太太的第一句话就是:“钱的方面,我随便他!”而“报喜不报忧”是她对自己丈夫炒股的评价。   其实,他们是在1990年才回到上海的。二十多年前,作为知识青年,两人去了安徽,同在当地的一家医学院工作。当时,他们的收入都很低,每月也都只有几十元钱。记得在刚调回上海时,要买家俱,而当时一套最便宜的也要2400元,但他们身边却只有2000元,最后,还是借了400元才买回来的。听到这些,记者不禁看了看那套家俱,而眼光最后又落在了那架三角钢琴上。   当然,丈夫赚了钱,首先想到的就是妻子。妻子喜欢弹钢琴,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拥有一架真正的三角钢琴,而丈夫的投资却帮她了这个心愿。另外,他们也十分喜欢旅游,这几年间,已经到过十几个省观光,还出了两趟国。而徐元晦最特别的习惯,就是每年,他都要把全年的公休调在一起,然后去参加一次异地的股东大会,这对他来说既是旅游,并且也的确给他的投资带来了不小的帮助。   1998年,他第一次参加了轻纺城的股东大会,而第二年在多佳股份开会,中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他一大早便赶到了这家公司,但是股东大会要在下午才举行,他实地参观了一下之后,中午便自行外出吃饭。这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家公司的很多员工也都在外面的大排档吃饭。此时,他灵机一动,在其中的一家坐定之后,便借故与同坐的两位员工攀谈起来。在交谈中,他了解到,他们的收入不是很高,但每天的工作却十分繁忙,经常要加班加点,工作到很晚。他立刻觉得这是一个重要信息,说明公司的生产任务重,也预示着公司的销售形势一定不错。这一信息的获得,也为他后来在多佳股份上打的那个大胜仗奠定了基础。   而最令他难忘的,是2000年河北华玉公司的股东大会,那次他成了参加会议的惟一的公众股股东,并且还是异地的。那此会议的地点是在河北的邯郸市,而到了开会的当天,他才发现,他不仅是这次会议的惟一的公众股股东,而且也是该公司上市四年来惟一去参加会议的公众股股东。当然,这次开会也是不虚此行,通过实地了解,他探知了这家公司一个潜在的特大利好,而直至今日,这个利好还没兑现。他笑着说:“这个利好从没有报道过,而且去开会的只有我一个人,也许,我就成了惟一知道的投资者了。”而今年的5月8日,他又去武汉参加了汉商股份的股东大会,当时开会人也不多,记者采访他时,他正在阅读汉商公司给他的来信,他说:“很多异地上市公司还是很欢迎你去开股东大会的。”   点评:生活、投资两不误,自然是我们股市中人所要达到的一个理想境界,深入地了解上市公司,又是每一个投资人必做的功课,而参加股东大会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方式,这倒可以给那些每天紧盯K线图的投资者一些启示:只有真正地了解了自己所投资公司的基本面,才会使你做出正确的投资抉择,坚定你长线持股的信心,并不会被股评家们的花言巧语所吓倒。人在江湖,风风雨雨,对于那些身在股市中沉沉浮浮的人,家里人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爱,而少一点埋怨。放宽心,随遇而安,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一个轻松的富有者。   眼看时间不早了,记者准备起身告辞,徐元晦最后这样说道:“比起那些大户来,我也不能算是发了大财。这次,我之所以接受采访,就是看到身边有很多人在股市里整天忙忙碌碌,而最终却没有什么收获。我想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尤其是那些散户朋友们:想做好股票,就是要做到怎样才能'不关心'你手中的股票,而多从更深的层次考虑问题,这是你能否成为股市赢家的关键。”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2:56

徐晓平:漫漫求索股市路 著名的投资人只铁先生在他的《短线英雄》中说:千百年来,人类总有极少数优秀的人用宗教般的专注和毕生的努力来捍卫自己选定的事业,哪怕它是异常孤独而寂寞的苦难生涯。徐晓平便是这样的人,虽然他说自己普普通通,但他对股市的那份专注和执著的确令人感动。 1993年,当大多数人对股票还充满疑惑甚至畏惧的时候,徐晓平就已经勇敢地踏进了股市,在这个充满风险和激情的市场一干就是8年。他将自己大部分青春都挥洒在了股市里。在这里,他曾经跌倒过,但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和拼搏后,他又重新站了起来。 在他成功的背后,浸透了许多辛勤的汗水和痛苦的泪水,同时也忍受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孤独和寂寞。寻 觅 1993年底,徐晓平所在城市的一家公司正在发行股票,金融意识十分超前并早已通过新闻媒体关注着上海、深圳两地股市风云的他知道原始股上市后很赚钱,就带了一笔钱去排队抽签。几天后,中签结果公布出来,让他惊喜万分的是:他竟然中了三个号码。转眼间到了1994年2月,这家公司的股票上市了,3元多的原始股开盘后不久就涨到了8元以上,于是徐晓平找了个机会在高位抛掉了手中所有的股票。 股票市场的丰厚回报使徐晓平仿佛找到了成为百万富翁的捷径。他决定全身心地投入股市,在股票市场大显一番身手。然而1994年长达大半年的下跌行情使他很快从美梦中清醒过来。由于频繁的短线操作,他的资金一亏再亏,他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他开始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找到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来准确地预测大盘和个股呢?这时,有两件事使他的思维产生了质的变化,从而坚定了他寻找测市方法的信心:第一件是1994年8月1日,由于三大政策出台,上证指数从7月29日的325点暴涨到9月13日的1052点;第二件是1994年8月5日,一家证券报上刊载了一篇记者在7月15日对香港著名股评家许沂光的采访录,许沂光预测中国股市将在8月1日从94点(深圳综指)开始爆炸性的上涨。7月15日就能预测8月1日的走势,而且时间、点位是这么精确!这篇文章强烈地震撼了他,也使他坚信股市确实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从此他迈开了探索股市运行规律那漫长而又艰辛的无悔人生路。 求 索 1994年8月,徐晓平开始了研究的第一步。他系统地学习各种技术分析方法和经典的投资理论,并且对大量的图表进行分析。那时没有电脑,参考资料又欠缺,他经常挑灯奋战到深夜。随着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徐晓平对市场产生了一种相当朴实的思维:股价走势不外乎“升、跌”两种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在下跌行情结束时成功地抄底,也就是说在行情刚刚启动时的最低点或相对低点买入,那么无论我们买的是清华同方还是PT水仙,等着赚钱就行了,只是赚多赚少而已;同样如果我们能够在上涨行情结束时顺利地逃顶,那么就不会亏钱。有了思维,就有了探索的方向,于是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怎样寻找底部买入信号和顶部卖出信号上。为了找出股市大跌或暴跌时黄金般的买入时机信号,徐晓平查阅了1994年9月、1996年12月、1998年8月股市三次暴跌行情中所有个股的底部特征。分析研究中他发现“当今股市分析界各种流派互不相容是导致技术分析至今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根本原因,若能取各家之长而后进行组合,也许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徐晓平对波浪理论、江恩理论及一些投资操作理念进行大胆的弃糟取精,系统集成。通过无数次的实战检验,徐晓平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分析测市方法,他把它定名为“XXP证券投资分析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三个主要分支,分别用于抄底、捕捉主升段和逃顶。 对于基本面的研究,徐晓平也有自己独特见解:技术面能帮助我们寻找到较好的买、卖点,基本面则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市场、板块和个股较长一段时间的趋势,两者间有互补的功能,测市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作用会更大。

[此贴子已经被编辑过]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3:01

5000元滚成40万—一个成功股民的自述 我从16岁到22岁生日前,把当初投入到股市里的5000元压岁钱,魔术般地变成了40多万。其后,以每年超过50%的幅度增长。   在1992年的云南,股票对于当时上初中的我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开始发行云南白药股票时,我向家里要了20元钱去碰运气。2元一个号,买了10个号。结果只差一个号码而没中。有的人中了号转卖掉,一个号就可以赚100元。当时在我看来,是个了不得的大数字。   由此,激起了我对股票的好奇心,并开始从一些为数不多、通俗易懂、类似文学作品的书中了解深圳、了解股票。   直到满16岁有了身份证、办好股东账户,正式开始入市买卖股票。那时是1994年2月,现在想来,是妈妈那句“赚了算你的,亏了我给你补上”这句话给了我勇气,但更重要的是年轻人无畏无知和自己必胜的信心。也许青年人的无畏就是最大一宝,有了无畏你就能大胆地去想、去做、去试、去闯。   股市福星   刚入市什么也不懂,不知道买什么股好。那时电视上整天是浦东的消息,陆家嘴、浦东金桥、外高桥不时听到。我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是23元的200股陆家嘴。成交之后股价腾腾往上涨。第二天我把它卖掉赚了几百元。可它还在突突往上涨,这时候我不敢把它再买回来。此后它又涨了一大截,到了29元。后来,看到浦东金桥还在23元,就买了浦东金桥。可买入之后它就往下掉。好在我已开学,任它涨涨跌跌不管它。第一次被套时间不长,过了2、3个月就解套了。大约在5月份的一天,通过配股除权填权,5000元已变成了9000多!当时我异常兴奋,一回到家就大叫“我要成万元户啦!”手舞足蹈高兴地不知如何是好。当年的暑假期间,股市跌的惨不忍睹。外高桥已跌到7元。听说它有10送10的分红方案(这就是高成长的股票,买高成长的股票,我把这看成是股市赚大钱的铁律)。我就买了外高桥。不久它涨了起来。几乎天天涨。我接受第一次的教训,涨了1元没有卖,涨了2元还是没有卖。涨到14元时,我才把它出手。一下子资金账户有了16000多元。   但我从中得到了教训———正在涨升的股票要一路持有赚个够!待它涨不动了,甚至从最高价回落后看它再也涨不回最高点时再卖也不迟。也就是不指望卖出最高点而是追求卖在次高价。这使我日后几次赚了大钱。   赚了四川长虹4万   1995年暑假期间我开始购买四川长虹和它的转配股。四川长虹实施分红配股方案,10配2.5转配7.41后再10送7。我算了一下,一下子1股就可以变成3.3847股。当时,四川长虹年报每股税后利润达2.7元,是深、沪两市最高的,可股价仅十几元。不知是何原因,那时除上海本地股票外,外地股业绩再好也没人炒,股价远远落后上海股。我就想,论业绩四川长虹在深沪两市数一数二,又是彩电行业老大,股票市盈率低得令人难以置信,转配股每股才4元多,市盈率连2倍都不到,才1.56倍,相当于原始股的价位。这么便宜的股票到哪去找啊!于是,我把所有的钱(又将其它股票也统统卖掉)共计2万多,统统买了四川长虹。配股递单时,接单小姐吃惊而又善意地提醒我:“你买转配股?”我毫不犹豫地说:是的,我买转配股。所买股票送配后约4500股,除权那天,我稀里糊涂卖掉了包括转配股在内的约3100股,获利4万多,净赚一倍还剩1400股转配股!后来才知道,我那是搭了证券公司违规的车卖掉了部分转配股。证券公司所得被没收,而我们散户卖出的无人追究。这4万元对于我来讲是多么重要,它为我在1996年大牛市来临之前,准备了必要的资金。   滚动操作:令我欢喜令我忧   我最成功的滚动操作要算是1996年的大牛市中。1996年初我隐隐觉得牛市真的要来了。听人说深发展是龙头股(当时我并不懂得龙头的真实含义),而且有10送10分红方案。那时已跌到每股7元。我就买了2000股深发展。买入之后不久公布了10送10的实施方案,可令人不解的是,有如此利好,股价不仅不涨反而下跌了2、3角(现在看来是庄家打压吸筹)。我倒也没在意(我总是比较麻木,好像钱不是自己的)。不久,它马不停蹄地涨了起来,在9元、13元我又陆续吃进2000股。在18元时出手3000股。在年底深跌前我又以19元(即10送10后填权后的价)吃进2000股。虽然曾跌到15元,但后来它涨到49元,我在回落到39元看它无望反弹到更高时全部出手。   那时股票少,价位低。基本没有什么股评刊物,完全靠自己的感觉(自己也根本不懂技术分析)。买入后涨了就抛掉,不涨就由它躺在那。赚来的钱也总闲不住,看着哪只还在原地未动就买进来。基本没被套过。有的两三天就翻一倍。左一次翻番右一次涨升,三蹦两跳我的资金就上了台阶。现在看,这大体上就是成功的滚动操作。   1997-1999年:最难过的日子   早在1996年我曾在2.4元价位买入2400股琼民源(2.7元买入2000股后10送2的除权价)。后来见到它那马不停蹄的架势,我又在4元、7元、14元处共买入2000股。大约从1996年底开始,曾有众多股评家众口一词地隆重推荐它。不光有各种利好消息而且每股税后利润可达3.7元(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奇迹了),还有10送10的分配预案。我确信不疑,决定把大部分资金转到琼民源上。放寒假期间,我盼望着股价能小幅向下盘整,直到1997年2月临去北京上学的前一天,非但没下来还略有上升,在21元价位把所有的余钱统统买了1900股琼民源。   那时,亦在一边读大学一边炒股的儿时的伙伴,对我那么钟情琼民源很不理解,而我对琼民源那些假消息深信不疑,对流传它的大股东有高层背景也格外看重。以每股3.7元的税后利润计算着,做着发大财的美梦。认为即使10倍的市盈率股价也要到37元,如果20倍就要到70元,如果追上深沪两市平均市盈率就要上百元啦!就是那么容易相信一切(以后我再也不敢轻易相信什么了,尤其是对股评家的强力推荐保持警惕)。   万没想到,才到学校没几天,琼民源弄虚作假的事情被揭露,不久,琼民源被停牌。我共持有6900股,占了一半仓位,因停牌被统统锁住不得流通。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琼民源复牌渺茫。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8年我的投资理念没跟上新变化,没有抓住垃圾变黄金的机遇。相反,却因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蓝田股价一天天下落。我心急如焚,终于熬不住了,在7元处全部割肉卖出,心想亏损总比颗粒无收好。   1999年的7月11日,这是我难以忘怀的日子。琼民源由于严重的问题,其主要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琼民源公司被中关村置换出局。琼民源的股东转而成为中关村的股东。   7月11日,中关村闪亮登场。当日股价最高冲至38元。每个股民手上的股票,当天涨幅都在70%以上。我的账户上折成现金达到40多万。后又以10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3:04

股市暴富三年成名“北京操盘手”自述炒股妙语   2000年的“首届中国股民精英群体报告及交流会”上,“北京操盘手”李克华与号称“中国散户第一人”的杨怀定(杨百万)、人称“三湘股神”的邱力原等其他5位“股民精英”一起,并排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6个人当中,李克华的年龄最小,仅31岁,股龄也最短,只有3年。李克华的成名要感谢互联网的存在。正是由于他在一些财经网站上对股市发表的评论,及准确度较高的荐股水平,才使他声名鹊起。   综合能力赢先机   在北京,李克华坐在自己用炒股票赚的钱买的一套三居室公寓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给记者留下较深刻印象的除了李克华自己设计的以黄蓝色为基调的厨房外,就是他排满了整整一墙书柜的书房,里面摆着两台电脑,一台用来上网,一台用来看股市行情。   李克华在总结自己做股票的特点时,自认为:一、比较有理性,盲目的投机或者感情用事比较少。二、综合能力比较强,这导致自己对大盘的分析比个股分析还准,而这个特点与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湖北宜昌普通中学教师家庭中的老大,父母对李克华的要求非常严格,12岁上初中后就开始住校,培养了他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当班长,学习期间的生活,对李克华今后的为人处世帮助很大。其中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考虑问题时不能太片面,应该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因为李的父母经常教育他,考虑问题时,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其次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最后还要站在旁人的角度。这样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才会更客观、更公正。每每回想到这一点,李克华就感慨万千。他说,现在我做股票时也一样。作为跟风盘,自己首先要站在跟风盘的角度,然后要站在庄家的角度,最后还要考虑上市公司,这样才会对一只股票能否上涨做到心中有数。   凭着自信做股票   1992年李克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当时的五星啤酒集团。先干技术,后来干过质量管理、新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营销策划等,4年后跳槽到了中关村的一家信息咨询公司,搞市场调查和研究。由于和老板有分歧,工作一年就辞职了。   辞职后,李克华开始认真考虑自己应该干什么?什么赚钱最快?当时正是1997年,他看到周围有朋友在股市上挣了很多钱,自信的他想: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自己干的都不比别人差,做事总是全身心投入,既然有“杨百万”,为什么就不会有“李百万”?   凭着这种自信,李克华开始了做股票的历程。但是股市上光凭自信是远远不够的,看着别人赚钱感觉很舒服,但真正进入股市后,才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所以,1997年年底,李克华也同样犯了初入股市的人都容易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到处打听消息。因为有朋友告诉他,与其自己拼命研究发现股票,不如花钱买消息。结果到了1998年年底,他才发现简单地凭消息炒股,大部分股票反而没有赚到钱。   所幸的是,1998年下半年李克华开始告别散户大厅,买了电脑自己在家研究。事后一总结,才发现自己的判断也并不差,如今回想起来,李克华颇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悟。他自嘲地笑着说,1998年,是我最不自信的一年,也是最失败的一年。   99%研究+1%买卖=成功   那么,怎样面对股市中的失败呢?李克华的经验很简单,就是不要悲伤,分析、总结、操作,再分析、再总结、再操作。李克华也曾有过一夜不睡觉,从5只候选股票中挑选了1只股票,结果第二天,另4只股票都大涨,就自己买的那只股票大跌,以致辛苦一个月赚的钱被最后一只股票全部摧毁这样的悲剧。尽管他的家人多次劝他,但李克华还是没有离开股市。   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后,李克华就制定了1999年炒股的原则:什么消息都不听,完全按照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操作。结果1999年的收益有80%,而2000年的收益差不多有4倍多。   谈到为什么在这么短时间内,自己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时,李克华总结道,一是自己很刻苦。早晨6点钟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浏览各种消息,比如基本面、上市公司公告等,对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简要记录,便于在交易时间重点关注。七、八点开始看电视新闻,9点钟就坐在电脑前面等待交易了。交易时间认真看盘,对于盘中的异动股票随时关注,并记录在案。中午也不休息,看财经新闻,到下午3点收市后,总结思考并记录分析,然后写文章。晚上12点才睡觉,忙的时候也会到两、三点才睡。   第二个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刚刚开始研究股票、寻找股票规律的时候,根据哲学的一个经典理论,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因此得出股票也有规律,包括普遍性和特殊性。于是对运作比较成功的股票进行个别的研究,然后从其个性中找出普遍性的东西,总结出规律后再到实践中检验。有了定性分析,就要有定量分析,这就涉及到概率论。李克华认为,如果一类图形走好的概率是90%,就大胆地满仓操作;达到70%,可1/2以上仓位操作;如果是60%,可选择情况,具体分析后,适量参与;若在50%以下,绝不参与。有的图形非常特殊,即使有1只涨得非常好,哪怕翻几番,但同类的其它图形,可能有9只都失败了,那么这种图形没有普遍性,根本说明不了问题,即使赚钱也是靠运气。   说到这里,李克华非常自豪地拿出一摞笔记本,那是他记录总结的心得,以及用花花绿绿的彩笔对自己关注的股票手工画的图表。他说,对股票进行分类,最初是从技术面开始,以后逐步加入一些基本面的分类,至今已有45个大类,350多个小类。虽然分得非常细,但有些类型的案例比较少,自己还需要不断积累。而且我总是用99%的时间研究分析判断,只用1%的时间买卖操作。   记者看到他背靠着的墙上,摆满了很多大大的文件夹,上面写着诸如“黑马”、“止跌”、“刻意划线”、“不破不立”等字样,也许这种分类标准只有李克华本人才清楚其意义何在,但这种工作强度和细分绝非普通的股民能够做到。   交谈中,可以时时听到李克华爽朗的笑声,感觉性格比较外向。一问,果然如此。但李克华又摇摇头说,其实过去我也非常爱玩,现在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剩下的时间我都用来研究股票了。   为什么股票对他有如此大的魅力呢?他颇有感触地说,你一旦研究进去了,就会发现总有很多问题等待你去解决。虽然自己炒股票有了一些成果,但那也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路还远着呢。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3:40

垃圾股里的掘金王——记北京股坛奇才王燕奇 中国证券市场10年来孕育出了一个个股市高手。有做长线的,有做短线的;有善抓历史性大机遇的,有在平常的交易中屡战屡胜的。而在北京的股市奇才王燕奇,则以出奇制胜著称,他专在垃圾股中埋头挖掘黑马,事实证明他一次次吃进的股票后来几乎都成了大牛股,一次次获得高额回报。周围的股友们无不为之惊叹,称他为“垃圾股中的掘金王”。 小试牛刀即有斩获 王燕奇是一个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人。1986年,他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汽车厂从事生产设备设计。1989年去日本留学,主攻经济管理专业。1992年回国后,他选择了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谋求创业机会。受朋友的影响,当年即开始了炒股生涯,虽小试牛刀,但均有斩获。从此王燕奇与股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根据自己对房地产行业的独特判断,毫不犹豫地笫一笔买入深万科,获利卖出后又买入同是深圳房产板块的深物业。仅仅两个月时间,他投入的2万多元资金就增值了近一倍。1992年底,王燕奇从深圳回到北京,并从此开始了职业股票投资人的生涯。 在1993年的大半年中,王燕奇都在不停地做股票,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后期股票市场在走下降通道,他做的每一笔交易却或盈利或平手,很少有过失误,因而每周都有3%-5%的收益。聚沙成塔,这大半年里大部分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而王燕奇却获得了100%的收益。此时的他已彻底迷上了股票,并倾尽全力以自己的悟性做股票,虽谈不上什么“章法”,却也颇为成功。到年底,他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10万元户。 早期的短线操作,养成了他对股票走势特别敏锐的直觉,他甚至靠这种直觉能够判断什么股票会涨,什么股票要跌。 做大波段赚大钱 短线操作大获成功的王燕奇,并不满足于短线微利,他又开始做大波段操作赚大钱了。要想抄大波段的底卖大波段的顶,对主要靠直觉操作的王燕奇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王燕奇硬是靠一个“悟”字,攻破了如何操作大波段这道坎。从1993年夏季开始,王燕奇每天都在钻研股票的涨跌机理,每天晚上琢磨股指会到什么点位会走出怎样的曲线,第二天再拿到证券市场上去验证。对不明白的图形,一直到搞懂为止;对判断失误的,也一定要追根寻由方才罢休。每逢节假日,他更是闭门不出——每天想的除了股票还是股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王燕奇突然明白了由基本面、技术面合力构成股票大波段涨跌的机理,此后王燕奇对股票的操作也取得了质的飞跃,达到了理性操作的境界。1993年下半年,股指在下跌到859点后反弹到1124点的这一运行波段中,他大举满仓杀入,并从此开始成功地抓住了一次次股票市场的大波段。个股的炒作也非常成功,他买入的陆家嘴、真空电子、飞乐股份等,均获得了翻番的收益。3年来,王燕奇的保证金每年翻一番有多,也因善抓黑马出了名,身边常常围绕一批“追星族”,并大都跟着他赚足了黑马的钱。 恪守规则组合操作 王燕奇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立志要做中国股市最守规矩的股民。他为自己订立了10多条“规矩”,其中包括不代客理财、不超过自己的能力使用资金、实施组合投资防范风险、3%止损、根据股票走势交叉持股、只做自己选定的股票,看不懂的股票坚决不做,模棱两可的股票坚决不碰等等。 1996年,他实施既抓黑马股又防范风险的投资组合操作模式,组合中共有5只股票,并保持手中必有2只短线股、2只长线股和1只中线股,其中有相对高位的强势股,也有低位刚刚启动的个股;有顺势股也有逆势股。组合式操作令王燕奇即使在熊市中也能多次利用这种组合重仓持股并大幅赢利,被人称为“活多头”。1997年以后,王燕奇抓黑马的技法又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开始专门在所谓垃圾股中挖掘大黑马。他通过对我国股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发现,中国的垃圾股正是极易产生重组黑马的地方。 在中国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王燕奇如今对盘面技术分析已非常熟悉,一匹匹重组黑马被他牢牢抓住。1997-1998年,他成功地挖掘出6只黑马,这些股票他都是从7.8元至10元以下介入,以高于买入价1-3倍的价格抛出的,令业内人士敬佩不已。 1999年初,王燕奇深感要不断适应市场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学习力度,因此加盟了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担任证券分析师,将自己置身于专业队伍中再学习。 2000年末,王燕奇作为“垃圾股中的掘金王”,被推荐到首届中国股市精英群体六人报告会上,向全国同行传经送宝。 把握规律总结经验 在中国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王燕奇认为,做股票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他深信股价的波动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探索,进而发现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设计操作方案,同时注重在具体操作中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不断纠正偏差,直至获得最后成功。 王燕奇将他近10年炒股不败的秘诀总结为6条:1、务必理解市场,战胜自我,根据市场及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2、独立分析市场,保持超然的心态,不为周围各种因素所诱惑。3、时刻记住“风险”二字,要拥有时刻防范风险的方法和手段。4、对价格理论与技术理论从根本上加以理解,继而结合市场特点把握市场在每一特定阶段的涨跌机理,并认真总结这些理论在市场中是如何反映的。5、市场很大,股票逾千只,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根据市场走势和基本面情况,精选20-30只股票长期跟踪足矣。6、操作中务必灵活,尽量通过交易手段化解因判断失误而带来的各种风险。 [em12]

[此贴子已经被编辑过]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4:09

“股海大亨”:我是如何用五千赚到一个亿 1999年6月22日中午12:30,一辆黑色的奔驰车悄无声息地停在地处开发区的一家证券公司门前,车上下来的中年人面容清瘦,头上的白发依稀可见。   证券公司二楼的大户室休息厅,三五个大户正在交头接耳,中年人的头刚在楼梯口一露,大户们便一拥而上,“吴老师,你来了。”“老吴,下午的大盘侬哪能看?”“我准备出货,先出一半。”那个被称作吴老师的人满脸认真,“老王,轻工你手里有两万股对吗?我手里的轻工下午可是要全部放脱的。”老王赶紧站起来:“是吗?那么后市一开我就先走,你等等我。”“没问题。”   下午2:30左右,经过近两年盘整的股市沪指正在向它的历史最高点1558点顽强逼近,大户室贵宾1号间内的6台电脑不停闪烁着,吴开此刻已经完成了他的计划:放脱一半股票,然而他并没有闲看,作为这1号间唯一的客户,他的双手正不停地切换这6台专属他使用的电脑键盘上,一页页翻看着个股行情。   终于,沪指冲破了1558点,再创历史新高,楼下交易大厅散户中间轰然爆发出一阵欢悦的掌声,吴开的脸上也现出了一丝微笑,用不着太多计算,他也清楚知道时至今日他已经在股市里累积起了多少资产,那个数字是:1亿。   他的确有理由微笑,从3年前他的股市账面上首次出现这个天文数字时起,他的每一次巨量吞吐交割,都会使那只股票的K线“抖一抖”,3年后的今天,虽然这种人为震荡随着股市大盘的扩容而日渐式微,但吴却至今保持了这样一个让大户室同仁们挑大拇指的习惯,如果谁持有和他相同品种的股票,他在换筹时总要先打招呼:不好意思,我准备动了。   吴开微笑中蕴藏的深长意味或许会在下面的叙述中逐渐显现,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这个“股海大亨”身上。   五千元起家   20年前,当时的吴开和周围许多同龄人一样,凤尘仆仆地踏上了从安徽农场回沪的道路,比起周围的人来,他的内心除了回家的喜悦之外更多一层快慰,这是一个说出来很难让人相信的收获,“再教育”的生涯竟让他积累下了整整五千元的钞票。   “能谈谈这五千块钱是怎么来的吗?”“怎么来的?”他显然有些激动了:“告诉你,回城后我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考大学,1角4分的一本历史教材,我舍不得买,就整整在书店里看了三个小时……”   大学终究没有考上,他被分配到一家工厂的宣传科工作,不久建立了家庭。在当时,他拥有的这一切足以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如果生活就按照这样的固有逻辑推演下去,那么今天的吴或许完全会是另一个样子。然而就在这时,一个让吴一辈子都铭感于心的人出现了。他姓徐,是吴同厂老职工,吴告诉记者:“老徐是带我出道的人,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那是80年代初某年的一个春节,吴开在老徐的带领下坐上了去广州的火车,几天后,他们抱回来4台“天虹”牌12寸黑白电视机,很快又在浙江出了手。这是吴第一次“跑单帮”。   再后来,书店里书的品种日渐丰富了起来,老徐和他排长队在新华书店捧回一本本文学著作,阅读完后便在淮海西路上那个爱书者自发组织的旧书地下夜市再流通出去……   一个贫瘠的时代并不意味着身处其中的人也都会是贫瘠的,在吴开看来,老徐就是个活得丰富的人,老徐教会他的那些今日看来简直鸡毛蒜皮的“买卖”不仅给他带来了物质上的回报,更是使他感到内心不甘平庸的肇始。于是,当标志整个时代不再继续平庸的新生事物股票交易出笼时,他便义无反顾地掏出所有积蓄冲进去。   40万借款恶搏   刚进股市时的情景无异于盲人摸象,至今,吴仍然记得西康路全上海第一家证券公司门前,他边啃面包边看股票投资参考书的日子。那时候,交易的柜台窄得容纳不了几个人,买进卖出的标志是在墙上挂一块牌子……   在最初的老八股中,吴并没有觅到什么机会,然而他并不着急。渐渐地,股票的品种多了起来,吴对股票操作的经验也在一笔笔小进小出的买卖中得到磨炼,两年后,他的目光渐渐聚集在一只国企小盘股上。   “我对股票的经验当时还只限于书本,这是实话,但是我那个时候就是凭书上的理论觉得这只股票有前途。”吴开在下定决心之后,迅速地找到了和他同时期下乡回城的一位朋友,一开口就向那位朋友借40万资金。   朋友是做生意的,尽管如此,40万在当时绝非是个小数目,没有多说话,一张支票交到了吴手中,原因只有一个,下乡时,是吴把不会游泳的朋友从河沟里拖了上来。这件事吴不敢告诉任何人,甚至吴的妻子也一点都不知道丈夫已经开始了他生命中第一次“冲刺”,又整整捱过了一个星期,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牢这只走势不温不火的股票,一遍遍地推算着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   40万全部扑了上去。当天,这只股票就开始启动攀升,吴却突然不再去股市了,而是不动声色地回到厂里继续他平日的工作,似乎完全忘却了他买过股票这件事情。时间一点点过去,股价不断上扬,吴却依旧按兵不动,他知道他通过书本看到的理论将会在这注投资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证实,终于到了1993年2月,当股指首次翻过1500点时,吴开的40万获得了将近7倍的利润:280万。   直到此时,吴才把自己已经是百万富翁的消息告诉做小学教师的妻子,没有料到换来的竟是她的勃然大怒,妻子的理由令他无法辩驳:“借40万炒股却瞒着我,你把我当成什么?万一你亏了,我们拿什么来还人家!”谁都不会想到,这件原本天大的喜事会成为夫妻俩感情不睦的导火线。   南北跑单帮   潮涨总有潮落时,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只是绝大多数人们没有想到,股市的低潮会来得如此迅速、凶猛。1558点昙花一现,股指一路下行,好多身价不菲的股民连割肉都来不及便纷纷“深套”,更有甚者,经受不住大跃的精神压力而彻底崩溃。1994年7月29日,沪指数下滑至历史最低点325点,稍有股龄的投资者也许还记得伴随着这个黑色日子一齐到来的一幕惨剧:一个散户在仅有几万资金被股指“抹平”后,跃身投入了吴淞口滔滔江流之中。   “那个时候,没有人不亏的,但是我自己设置了10%的‘停损点’,现在想想,我是具有超前的‘跌停板’意识。”吴开的回忆中流露出庆幸的神情。   市道黯淡,但却并非没有生财的机会。吴开割肉空仓后,飘然离开了大户室。   几天后,他的身影出现在山东枣在。原来,股市的扩容带来的原始股发行,正是吴要捕捉的第二次“战机”。当地的人们怎么也搞不懂,这个千里迢迢赶来的上海有钱人为什么要买下这十几种在本地刚发行的一块钱一股的原始股,而且,一买就是300万股。吴老师买原始股的股权证整整装了好几个麻袋都装不了。最后,当地派了一辆拖拉机,连人带麻袋将他送到车站。   这次“跑单帮”又为他带来了收获,不久有证券机构以每股两块半至三块的价格收购吴手中的股票,吴的资产就此飚升到了千万元的台阶上。   在股灾中搏得巨利的传奇使他受到了大户室里同行们的一致推崇,无论年纪大的年纪小的,都客气地叫他吴老师,他也随口答应着,他喜欢和几个人围在一起看盘,紧张时从别人口袋里掏烟,不论好坏放到嘴里就抽,时间一长,自己感至老抽“伸手烟”“不好意思,就买几条中华牌放在大户室里,见人就发,一圈发完后,自己要抽时,手却又伸到别人口袋里去了。   然而,股市中的好运气并没有带到家中。1994年底,“吴老师”夫妻间爆发了最后的也是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我想辞去公职,她和她家都不同意;她要出国求学,我不同意。”最后,两人各自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平静地分了手,吴开在这个城市西区的高级公寓买了房,生活重新开始展现在也面前。   感情用事的炒作   近期人民日报评论员针对股市的撰文为股市的长期利好奠定了基础,记者原本想就这个问题请吴开谈谈看法,没想到却勾起了他另一段回忆。   “那还是1996年人民日报出第一篇有关股市需整理的社论时候,当时所有人都看跌,我一个人和他们争,后来我用实际行动摆给他们看,人家抛,我就是不抛……”谁知第二天,一开市股指就大幅下滑,吴开的屁股还没坐热,账面上就被抹掉了50多万,周围的人都发现他的脸色有点白。他二话不说,跳起来就走人,当天再也没见他露过脸。   “炒股对我而言是一份职业了,职业要有职业精神,那次是我头一次感情用事,也是唯一次早退,值得检讨。”吴开言辞恳切。   唱歌、跳舞、麻将他都不碰,每天晚上,吴开的必修课有两样,一是看财务报表,二是看新闻。年近半百的他记忆力之强足令很多小伙子都自叹弗如,沪深两市六七百只股,只要你报得出名字,他就能把该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说个八九不离十;每晚对每一档新闻他都不放过,从里面他总能找到自己有用的信息。有一次新闻里一家杭州上市公司老总在接受采访时谈了该公司未来资产重组的计划,吴听后第二天就飞到杭州,用一天时间实地到该公司转了一圈,回来便大量吃进该股票,资产重组股终成热点,“吴老师”可称未雨绸缪。   然而,吴的真正看家本领要算是他对股票“焐”功的精通。在旁人看来,他对一只股票上涨值期待的贪婪程度与为此付出的忍耐力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石化3块多拾进8块多放出,兴化11块多吃进50多块放出这些堪称经典的手笔让他从吴老师变成了“焐”老师,终于焐出了一个亿元的股票超级大户。“你是哪一天发现你账面上资金超过1亿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想象这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记者饶有兴趣的问。“忘了,哪一天真忘了,要说感觉,其实最有感觉的是资金将近1亿的那段时间里,眼看着只要任同一只股票上一上就可以冲到了,这种感觉就像跳一跳就能碰到篮球筐。”吴回答得十分轻描淡写。   “炒股票很累,每时每刻,你都在跟自己作选择,下决心,拾总想拾最低,抛总想抛最高,做好,心态就很好,做不好,心态就很差,有时候短短的一天,心态好好坏坏要变几变。”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大户都会对记者说句意思大同小异的话,“吴老师是‘模子’,素质好,他的神经就像钢丝绷的一样,坚强无比。”   会赚钱不会用钱   谁都知道吴开的生活很俭朴,穿衣服从不见名牌,平时更不喜欢下馆子吃饭,在没买车之前,他的那辆凤凰牌“老坦克”旧得送给人也没人会要,但是,绝没有人会说他是一个“抠门”的人。因为他每年都要捐给希望工程一笔钱款,数目足够建一座希望小学。   两年前,他把自己家隔壁的一套房子买了下来,硬是把他恩人老徐师傅的两口接来住,徐师傅的子女还以为他要送房子给他们爹妈,还没来得及乐,他就把他们找来,明白的告诉他们,房子产权还是他自己的,哪一天徐师傅老两口“过去”了,房子他立马收回,换句说就是:你们没份儿!   有人说,股市是“三点钟前开着的银行”,三点钟后,钱就不是你的了,这句话在今年春节让吴吃足了苦头。亿万资金都放在股市里,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他才突然发现自己竟忘了提点钱出来过节,他也有信用卡,但自己知道里面钱不会多,一划卡,果然只有两千多块钱。没办法,只有跑到朋友那里借钱,连年夜饭都是在老徐家“蹭”的。   “有人做学问觉得有成就感,有人做官觉得有成就感,我觉得投资金融让我有成就感。”吴说。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一种设想,某一天你的资产一下子到两亿了,5亿了,或者有一天,你的钱全部亏光了,怎么办?”记者又问了个冒昧的问题。   “没有,我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一文不名。”   “为什么?”   “我是个钓鱼的,不是吃鱼的。”   “你有没有想过再找一个太太?”   “有,也谈过几个,可我总有点担心,她们会只看上我的钱……”吴无可奈何地笑了起来。

[此贴子已经被编辑过]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5:38

李云:炒股要讲“股感” 听说李云的名字是在某报举办的“短线高手打擂台”比赛上,没想到这位一路名列前茅的短线高手就是深圳首届证券投资大赛“金牛奖”得主。 短线最见真功夫 “我天生就是个炒股的人!”这位财经科班出身的湖南小伙的开场白充满了自信。今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云原本是湖南某电台的财经节目主持人,1996年来深圳后一直供职于某证券公司。1999年7月,在深圳首届证券投资大赛中,尽管当时大势相当低迷,他还是在25个交易日中创下了54.8%的收益,以领先第二名18.8%的绝对优势夺得大赛的“金牛奖”。 那场大赛的时间是去年的6月28日到7月30日,李云由于报名晚了,直到6月30日才入市。他见东方集团小量封涨停,便全仓杀入,哪知第二天正赶上行情急转,李云果断将其斩掉,这样,李云第一回合的资金收益率是-4%。此后,他瞄准了当时价位偏低的次新绩优股科龙电器,并即刻重仓买入,这一役使得李云在短时间内盈利20%。接下来李云快进快出于ST板块之间,收益率升至27%。最后,李云杀进超跌股中信国安(0839),抢得可观的反弹,一举胜出。 “如果不是那么频繁的进出,在当时急跌的大势中我怎能取得如此高的收益呢?”曾在一天有过12次交易的李云深有体会地说,“短线最见真功夫,经历了那种短兵相接的实战后,我操盘才有了感觉,就像下棋多了有了手感,外语念多了有了语感一样,炒股高手也应有‘股感’。有了自己的感觉,做事才有‘准星’。” 此去蓬山无多路 要培养这种“股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早在1996年,已经是某证券公司操盘手的李云就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共两万元投入股市,以寻找切身感觉。他于1996年11月份在15元多的价位买进粤电力A,结果被那年年底的“大跳水”逮个正着,当时李云也没多想,便慌里慌张地斩仓了,结果亏了20%多。那可是打工的血汗钱呐,李云痛心不已。 1997年,李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的时间消化了一堆关于证券和期货的书籍,直到自信地认为专业过硬了,理论功底扎实了,于是他又一次作出决定:还是趁自己有年纪轻、反应快的优势出手吧!从燥热的初夏开始追涨杀跌直到年底,他户头上的保证金从30000元又亏成了25000元,又是一个20%,他突然在并不寒冷的南国感到了严冬的来临。 “1998年对我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确立了我与股票须臾不离的缘分。”李云于这一年把账户转到了南方证券,并在这一时间对过去的操作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李云不再认为自己了不起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年的打打杀杀倒也给自己奠定了做短线的基础。他在9元的价位吃进中科健A(0035),两个月后以16元的价格卖出,获利近90%。接下来的深科技(0021)、中信国安(0839)等股票同样给李云带来不菲收益。 李云也有改变战略的时候。1999年的李云把兴趣转到了“垃圾股”上,同时操作手法也从原来的短线为主改为中长线相结合。他买的ST白云山、ST振新,一直持有到今年元月,获利150%。不要框住了手脚 “一定要有耐心。”李云举了一个例子。今年9月,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的朋友,现在已是证券研究员了,他在经过认真的研究之后发现麦科特这只股票不错,便在该股上市的第一天以16.8元的价格买进,之后他跟李云说:“我要找个保险柜把股东代码卡锁起来”,言外之意是一定要长期持有它。谁知第二天,当股价在17.5元至18元之间震荡时,他终于忍耐不住在17.60元的价位走掉了。“除了手续费,我每股还赚5毛钱,只有一天的时间呵。”他得意地告诉李云。但后果谁都知道,半个月后麦科特涨到了28元。真是不识股票真面目,只缘身在股市中。 与整天泡在股市当中的股民相比,李云倒显得有点轻松写意。“如果像赌徒一样只想赢,没有风险意识, 没有亏钱的心理准备,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只有用投资者的眼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看得分明。”李云这样谈起了他的炒股心得。 作为一个一年250个交易日都觉得有行情做的短线高手,李云认为做短线投机是他的第一炒股理念。在目前国内股票市场上,投机就是寻找投资的机会。如果你能把握好短线机会,你的投资收益将是惊人的。算一算,如果以10万元入市,一年250个交易日每天都能有10%的收益,那么10万元将会变成多少呢?1000万元。 投机炒短线,李云向记者抖露了他的投机秘诀:第一,如果一只股票突破半年或者一年的阻力位,那么突破后的第一个涨停板应该追进;第二,看准要买的股票,下手要快,不要害怕;第三,紧跟股市热点;第四,不要给自己定太死的目标位。 李云最后强调,炒股最好能做到心中无股,讲原则但不能被框架束缚了手脚。要做到这些,最终还得靠“股感”。 投机就是寻找投资的机会——和李云关于市场的对话关于选股 记者:做短线讲究“稳”、“准”、“狠”,这就要求一个短线高手要有一套自己的选股思路,以短线操作闻名的你,在选股方面有何诀窍? 李云:面对深、沪两市上千只股票,我采用的是层层剥离筛选法。 从行业分布上看,我比较看好高科技股和“垃圾股”,这相互对立的两类股票蕴藏的投资机会却是对等的。高科技股是市场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投资科技股看中的是它的高成长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科技股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我在选择科技股时,一般要“过四关”:一是看它所处的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二是看它在本行业中是否具有优势;三是看当时大盘处于何阶段,是牛市还是熊市;四是看它处于什么价位,在顶部还是在底部。 记者:你刚才谈到比较看好“垃圾股”,这倒是个新鲜观点? 李云:我认为在中国股市里超级“大黑马”往往就藏在“垃圾股”中间,尤其是小盘“垃圾股”,就怕它“垃圾”得不够。 其实,我选“垃圾股”是有根据的。首先是政策上还没有建立起退出机制,所以,就不能忽视“壳”的价值;再者,我一般选“垃圾股”中最差的,这些公司的重组会更迫切;第三,我选“垃圾股”时,如果加上有利空消息“配合”就更理想了,利空消息往往意味着买“垃圾股”的最佳时机到了。巴菲特有句名言:如果有什么利好就不用通知我了,但如果有什么利空一定不要忘了告知我。 记者:除了上述两类股票,对于一般投资者关注其他类型的股票,你有何建议? 李云:当然了,股市中更多的人关注的并不完全是上述两类股票。一则现在中国股市当中的所谓高科技股的价值多数已被高估,透支了远期投资价值,让投资者不敢碰;再者,“垃圾股”的高风险,也让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更多的人更多时候买卖的还是传统行业的股票。 我在做一般行业的股票时有自己的几大原则:首要的是流通股本不超过5000万股;绝对价格要有个顶,一般不超过10-20元,相对绝对价格来说,当时的市况和公司所处的行业都可以看成是是次要的;地域上的要求也很重要,这往往表现为市场上的板块联动。如近几年新疆、湖南的股票走势强劲。关于买点 记者:在选中了你看好的股票之后,你是如何选择最佳介入时机的? 李云:对于不同类型的股票,我在介入时机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新股,我一般会在开盘后的第一个5分钟作出决定,如果能在5分钟内收出阳线,换手率超过10%以上,就意味着要立即杀进; 对于“垃圾股”,我一般要等到利空消息出来时进仓。如我买PT振新选择在它刚由ST“改编”过来时,买ST郑百文是在取消两类股票的跌幅限制之后。 其它的股票我一般选择中低价的庄股。所谓中低价,我个人的界定是在10-20元之间,并且要长期在箱底或着接近箱底震荡,这时建仓是最安全的。假如错过了这样的机会,还有一次最后的机会,那就是股价走势以斜线向上推进的过程中突然加速时。我买济南百货和泰山石油都是在第一次大幅上扬后追进去的。 记者:一天当中,你买股票一般会选择在什么时间? 李云:除了中长线选股外,追涨的短线品种我都在上午10点钟之前买进。有人说下午更容易发现强势股,我不以为然,下午的大盘是明朗了些,但好股票也大都涨势已高。关于卖点 记者:刚才在你的对账单当中,我发现深天地23.98元的历史高价就是你抛出来的,你在卖点的选择上有何经验? 李云:我在抛股票时从不设严格的止盈、止损位。特别是追涨的股票,如果第二天没有高开,我一般都会走掉。 记者:今年的股票走势有这样一个特点:在股价抬高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出现了第一根阴线,有人认为是震荡,但往往会一去不回头,这时股民应如何把握? 从技术上讲,要区别庄家骗线其实并不难。对于走势当中出现的第一根阴线,要看它的实体部分是否深入前一天阳线的实体部分,如果没有就是庄家的骗线行为,反之则应该慎重。 现在的股市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资金市”,如果是成交量的特别(10%以上)、持续的放大(3-5天),也应该先出货观望为妙。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如果是涨幅过高的股票,没有成交量也要小心,海虹控股前期就是无量跌停的一个明证。

[此贴子已经被编辑过]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6:01

刘璐:操盘练出真个性 见到刘璐时,他正在大户室给客户讲盘,一间小小的屋子,挤满了人。操盘三年来,每天收市后,他都要给他的客户分析一下当天的行情特点和某些股票的走势变化,从不间断。 走向职业股民 我的老家在湖北,1994年我只身一人来到深圳。我工作的公司主要做纺织品贸易,那时公司生意非常红火,员工待遇也很优厚。每次领了工资,除去日常开支,我就将剩余的钱全都存入银行。不久,我就攒下一笔数目不小的存款。钱存在银行,得不到多少利息,这时,我便想到了投资。我将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买国债;一部分则买了股票。那段时间工作特别忙,经常出差去外地收款,买了股票也顾不上看。   95年我依然边工作,边做股票,年终结算,小有盈利。96年牛市行情来临,我买的股票许多涨幅惊人,但由于未及时抛出,有的股票开始从高位回落,致使我的帐面利润大幅缩水。看到一些股民专职炒股,天天逮住一匹又一匹大黑马,我便有了辞职去做专职股民的想法。那时候公司的生意已不如以前红火,正逐渐走下坡路。5月份,我终于鼓足勇气向公司辞了工,成为一名职业股民。 操盘五步曲   在讲述的过程中,刘璐始终保持着自信的微笑,我却有些疑问,于是问他:“你操盘做得这么好,有人透露消息给你吗?操盘时,你是如何看盘、如何选股、如何建仓、又是如何出货呢?”他笑了笑,回答道:“有些股票确实知道一点消息,但是,我操作过的大部分股票,都是通过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对个股走势的判断、对庄家行为的研究后自己从市场中挑选出来。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这样:在操盘时,我是站在同庄家一样的角度去研究行情,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以庄家的心态选股建仓,以散户的手法盯盘、出货。在建仓前,我要做好两项工作:   首先,要判明大市的方向。也就是大盘未来的趋势是上涨,还是下跌。判明大盘的方向、判明大盘处于行情的什么位置(是处于行情底部、顶部还是中间位置),这两点,对于我操盘来说,相当重要,为了回避市场风险,在大盘处于顶部或者没有发出明确信号见底之前,我一般不会选择股票建仓。   其次,要选好建仓目标股。判明大市后,下一步我就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股票建仓。以前股票少时,个股选择难度不大,如今两市股票上千只,要想从中挑选一两只好股已不太容易。我选择股票时,除了留意流通盘小、股本结构、业绩状况、行业特点和发展前景外,主要是看是否有庄进入(观察盘面是否出现异动,如成交量突然放大或者某一天突然涨停或者某一天震幅巨烈等)以及后期是否有可供挖掘的题材(如:股权转让、资金重组、进军高科技、配股、职工股上市等)。99年以前,我一般选择小盘股买入,因为小盘股庄家易于控盘,99年起,由于机构投资者增多,市场资金面相比以前宽裕,我开始选择适合大资金进出的中、大盘庄股。目标个股明确后,我就要开始逐步建仓了。建仓时,如果我的目标个股还处于底部,庄家同我一样,也正在收集,我就采取“分散买入、分批吃进”的方法慢慢建仓。我将资金分成三部分:刚开始建仓1/3,如果建仓后股票开始上涨,就再跟进1/3仓位,但是如果遇到利空的影响,造成股价下跌后,我就分批在低位补进1/3仓位。通常情况下,我不满仓,只保持80%的比例入市,以免满仓后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操盘时,我十分留意买入股票的盘口变化,时时观察股票的一些大的阻力位的抛盘情况以及股票在一些关键的支撑位的接盘情况和大市回调时庄家的护盘情况,以随时洞察庄家及其他投资者的意图。   建仓完毕后,遇到庄家震仓洗盘时,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在操盘时,根据股价在某一价位的换手率的累计成交情况,大致估算出庄家的建仓成本,这样,当庄家震仓时,不管他怎样折腾,我自岿然不动。   出货时,我会打低价位,抢在庄家前出清。庄家资金量大,出货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遇到散户都在抛出时,庄家有时会在下面用大买单托盘,这时,我会照着庄家托在下面的买单价位抛给他,庄家也没办法,只好干瞪眼。当然,如果人气旺,买盘踊跃,我也会趁庄家奋力上拉时,高挂几个价位在高位“守株待兔”。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17:19

“定”、“慧”、“赢”之路 ——与徐兴华关于市场的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在你的投资理念中反复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那么,你如何保证资金安全呢?或者说,你的选股思路是怎样保证你的投资理念的贯彻的?   徐兴华(以下简称徐):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两个能力:第一是不追逐市场热点的定力;第二是有一定的专业分析能力。二者不可或缺。   从定力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心态和理念的东西,这里不再赘述。一定的分析能力是必备的,这里指的是基本面的判断和技术面分析,对于像我这样做中长线的人来说,基本面是第一位的。对基本面的判断主要是发现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这里必须强调“严重”两个字,因为无论是公司的公告还是投资顾问方面的价值分析报告,都只能作为一个大概的参照,其精确度值得怀疑。如果某只股票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也就给我们的价值判断留下了安全余量,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即便是不懂技术分析的人都能挣大钱。   记:你所选的股票当中,有没有什么偏好?比如说你前一段时间做ST深安达做得不错,但你几乎不怎么碰高科技股?   徐:的确,我几乎不炒高科技股和钢铁股。我认为股市中总有不变的规律,如果你热衷于“投机价值”,你就选择行业很容易被改写的股票。改写行业有个成本核算在里边,因此,要求所选公司的规模很小,总股本一般不应超过1个亿。如果选择蓝筹股,则最看中的是它所处的行业前景、公司在该行业中的位置、管理者对本行业的理解和热爱、股价是否被严重低估、公司的主营业务和财务的稳健(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是否合理。资金的回流是否正常,这里强调的是现金流量而不是账面上的)、资产状况和持续增长能力等。   不是我不喜欢高科技股,只是我认为现在的股票市场高科技股的价值已经被严重高估了。人们不惜以高价来买高市盈率的高科技股,看中的是它的高成长性,而当其前景不明朗时,这种高成长性就大打折扣了。而钢铁股的产业总是夕阳西下,旦盘子又都偏大。   我做ST、PT股票主要选择那些债务不重、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强、股本结构合理的公司。ST深安达就是这样的典型:公司流动负债不到2亿,长期负债很少,现金流入大于流出,经营很正常、很健康,主营业务一直是盈利的,亏损的部分主要是经营战略的失误造成的,随着战略的调整,前景看好,另外该公司的股本结构合理。   记:在初步框定了自选股的范围后,你是怎样把握最佳介入时机的?   徐:这就要求技术方面的支持了。我一般从下面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在同等条件下我是先介入小盘股。这里我一直采用国际标准:总市值不超过10个亿;第二,介入时最好能选择历史的低价区;第三,越是在低价区下跌、图形变坏的股票越是最佳介入时机;第四,如果是新股,则要比较他和同行业中其他公司的绝对价位,参照公司业绩预测和比价效应决定是否介入。这里强调一点,我介入股票从不考虑庄家,因为庄家也在选择股票,好股票不怕没庄。   记:做长线关键在“捂功”,你把你的投资顾问公司的名字取为“定、慧、赢”包含了什么道理?   徐:“定”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不理会市场热点,二是不做短线投机。   如果你总是跟着别人追逐市场热点,如果你总是做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你只有亏钱,注定是要被归入到亏钱的大多数中去的。股票市场本来就是个大家投钱,少数人成功的场所。另外一点,形成市场热点的股票大多都已经被高估。做短线其实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到10%的利润就跑,最终结果十次赚的抵不上一次亏的,这不是职业投资者的选择,最优秀的投资者不奢望抓住所有的投资机会,只需要做到抓住的都是正确的。所以我从不用主要的资金做短线,哪怕机会失去。不要想着把所有的利润都赚完,赚你应得到的部分,耐心持有与你有缘分的股票。一般没有50%以上升值潜力的个股我是不会考虑的。   “慧”主要是指选股的功力。除了前面讲过的选股策略外,还要警惕两个陷阱:首先是上市公司的收益陷阱。税后利润只有真正代表了公司获利能力的时候才有意义。这就要看主营业务在正常情况下的利润贡献率,这需要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通常是五年)中来考察其可持续性,特别是大起大落的公司。其次是伪科技陷阱,不是所有的高科技公司都具有成长性,或者在你拟投资的时间段内还显现不出来,要辨证看待。   “赢”主要是指成为市场的最终赢家。正确的投资理念、良好的投资心态、心如止水的定力、选准股票和介入时机的智慧、安全第一的原则,形成良性互动,你能觉得亏钱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0 20:36

一个短线高手的成长的故事 作者简介:雷军,33岁,拥有5年股龄的职业股民。在市场追涨杀跌变奏曲中长期坚持短线操作,帐户资金每年增长150%以上。 三天净赚30万   我进入股市的时间是95年5月,当时刚刚从国债期货市场中退出来。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工作分配不太理想,于是辞职下海,独自经商。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几年,积累了一笔原始资金,94年下半年,国债期货交易火爆。在一个朋友的鼓励下,我携20万元资金进入其中进行交易。凭借娴熟的专业知识和灵活多变的交易策略,20万元资金很快就炒到了300万元。胜利的喜悦还没有消失,95年2月13日一次错误的交易,就使我的资金损失了一大半。“327国债风波”爆发后,我意识到期货市场的风险性,就带着剩下的80万元投入到股市之中。   也许是做惯了国债期货的缘故,置身股市,我仍然采取“短线操作,快进快出”的投资手法,而且第一次交易就获得了成功。95年5月18日,受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通知的影响,深、沪股市跳空上扬,一路走高,两市指数收市分别劲升33点和180点,升幅高达31%和28%,创下历史单日升幅最高纪录,当天我在3元附近买入了15万股武汉长印(600681)(现已改名为诚成文化),5月20日,该股上摸6.7元高位,我在6.50元将其全部抛出。三天时间,净赚了30万元,这一次交易,不仅使我的资金突破了百万元,还坚定了我做短线的信心。 短线:不变的追求   为了能够在市场中短线快速获利,我一般选择跟庄追涨的操作方式。我通常不买庄家在底部慢慢吸筹的股票,因为等庄家吸够筹码发动行情已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了;我也不买市场中正处于调整的股票,我选择的对象是那些技术指标走势良好,图表形态将要形成突破,庄家即将放量拉升的股票,或者是庄家已经开始拉升,但前期涨幅不大的股票(涨幅不超过15%-20%),一旦在盘中发现这样的个股我就及时追涨买入,与庄共舞。去年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我发现深天地(0023)成交量在前一天的基础上开始迅速放大,股价快速上涨,日K线图上形成一根大阳线而且一连向上穿破5天、10天、30天三根均线,KD指标刚刚在低位形成交叉向上,于是我在股价上冲途中以9.6元买入。春节过后,该股一飞冲天,竟然跳空连续拉了3个涨停板,股价也直冲到19.06元。有时,我也会追涨买入一些盘中突然启动的冷门庄股和次新庄股,如今年上半年,我相继买入了马钢股份(600808)、河池化工(0953)、中通客车(0957)等。   对于那些长期在大箱形里运行的股票,我则采取低吸高抛做差价的方法,比如冰箱压缩(600619),今年以来一直在11元-14元的大箱形内整理,波段运行很有规律。于是每当其股价跌至11元附近时,我便买入,然后等它涨到14元左右抛出,不要小看这点差价,几个波段下来,获利也不错。   做短线需要跟庄炒作,但也不能盲目,需要弄清市场热点,辨明主力资金动力,然后再顺应市场的变化,从而选择个股,参与短线炒作。就像一盘音乐专辑中总有一、二首主打歌曲一样,每一波行情到来的时候,主力资金总会参与一些市场中热门板块的炒作,如网络股、科技股、资产重组股、ST股等等。因此,善于把握市场热点,及时抓住市场中稍纵即逝的机会很重要。6月26日,人类基因工作草图绘制完毕的消息刚一公布,我马上意识到含有基因概念题材的股票将会掀起一番炒作,我便在12.20元买入了8万股友好集团(600778)等,等其他投资者醒悟过来,追抢基因概念股时,我已经在18.50元获利了结。此后的纳米概念(苏威孚、小鸭电器)近期的光谷概念(华工科技、江钻股份、东湖高新)我都及时跟风参与了短线炒作,并且获利不少。 半清半醉之间   在市场中,永远保持一份清醒是我做短线坚持的一条原则。短线操作得好,比中、长线获利快,但如果做的不好,也容易亏损,因此在追涨杀跌中得保持一分清醒,面对市场中的成败得失,保持一分良好的心态是必要的。   在交易中,我根据市场情况制定了一套操作纪律并且严格遵循执行。我还根据盘面变化随时制定出新的操作计划,以随时应变,保持与市场同步。   资金的安全是我入市交易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宁肯失去机会,不可失去本钱。”碰上自己看不懂的行情我坚决不入市。我也从不满仓操作,入市资金比例,最高控制在85%以内。   期货市场有句俗话“不怕错,只怕拖”,用在股市也是一样。为了避免因操作失误拖延而使短线变中线、中线变长线,最后亏损累累,导致心态变坏影响日后的操作,我对买入的股票设定8%的止损位。一旦买入股票亏损超过8%就予以斩仓,当买入股票趋势发生逆转或者与预期走势不符,出现判断失误时,更会立即止损。 盘下十日功   短线要想做得出色,没有高超的看盘技巧是不行的,而这些技巧需要靠平时的认真学习和研究、逐渐积累经验取得。   95年我刚开始进入股市时,为了准确把握K线形态以及庄家如何利用K线图迷惑散户进行打压建仓、震仓洗盘、拉升派发,我每天画图到深夜。久而久之,我对各种K线已了如指掌。现在,单凭数根K线组合形态,我就能准确地分析出某只股票后期走势。   平常,在大户室中闲来无事,我就仔细研究近一段时间市场中出现的每一只黑马股票的图表形态以及成交量、技术指标的变化特征,从中找出庄股的共性和个性,归纳出短线进出的方法。   对于近期市场比较活跃的股票(如量比、涨幅、资金量、成交量排名居于前列的股票)我铭记在心,并从中挑选出10只未来有上涨潜力的股票加以密切关注以便放量启动时跟进。每隔二个星期,我就剔除一部分未上涨的股票,重新加入新的活跃的股票。这样我能够及时地抓住盘中的一些异动股。   每天,我坚持收集证券三大报上关于上市公司的公告和消息,并一一整理成册,以便了解相关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变化情况,从中挖掘出市场未发现的题材。   五年来,在股市中,我经历过成功,也遭遇过失败:有过逮住黑马、连拉涨停的喜悦,也有过割肉斩仓欲哭无泪的痛苦。就这样,我一步步走向成熟。总结这几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我想说:顺应市场,与市场相磨合,使自己的投资行为与市场运行一致,是我在市场中短线取胜,获得成功的原因。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2-3-12 20:27

◆连续三年成交额超过10亿 买过的股票超千只 操盘手因他而下岗 龙洋:狂赚来的“荣誉”   懵查查入了行   龙洋,1985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进了深圳的一个电子厂,起初是技术员,后来做到了工程师,尽管职称变了,但收入还是没有“多收三五斗”,连宿舍用的冰箱都是借钱买的。穷则思变,龙洋时刻都在寻找着赚钱的机会。   80年代中期,深圳的一些企业像深宝安、深原野(现世纪星源)、深万科和深金田等都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试点,并向社会公众发行了最初的股权原始凭证,这些公司就是后来所说的“老五股”,它们所发行的权证当时很有限,市场供不应求,因此价格曾一度上涨,也活跃了当时的“黑市”交易。龙洋说当时炒作权证主要是在街边“黑市”,像电影里演的地下工作者一样:接上头了,买到了,几天后卖掉就能赚钱。龙洋当时和一个亲戚一共凑了10000多元钱买了100多股深金田(那时的股票还没有拆细),没过几天深金田就涨了,龙洋和亲戚也没有贪心,看到有钱赚就赶紧抛了,几天时间,每人赚了3000多元。和许多原始股民一样,当时龙洋还不知道权证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懵查查地赚了钱,并从此和股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后的几年里,龙洋所在的工厂效益一直不好,因此他拿上班也不那么当回事儿,上午8点到办公室点个名就去了股市,等下午3点股市收市以后才回到办公室。就这样一直到1995年,已经有了一定积蓄的龙洋才辞掉原来的工作,成了一名职业股民。用龙洋的话说,通过几年证券市场上的业余锻炼,自己已经具备了在证券市场上持续赚钱的本领。   长线套成短线   龙洋真正意义上的炒股生涯是从做长线开始的。1993年10月,有亲密股友打电话告诉龙洋说辽物资(即现在的银基发展)如何如何有戏,如果长线持有的话可能会翻番,那位朋友告诉他由于自己资金不足,所以才想到和龙洋合作,并声称赚了钱和龙洋一人一半。听了朋友的“谆谆教导”,龙洋在9元多的价位重仓杀入辽物资,当时让龙洋感到不知到如何处理的是这只股票打他买进后就没有表现过,他警觉到消息不可靠,但一时也没能下定割肉的决心,愣是眼看着辽物资下跌了半年多的时间,最后还是割了。   打那时起,龙洋及时做了深刻的反思。他明白告诉他消息的那位朋友并不是存心害他,辽物资当时也真的可能有主力要做,只不过消息传到他朋友那里已不知道是第几手了。反过来站在庄家的角度想一想,连市场中的散户都已经看透了的计划,还能再做下去吗?   龙洋从那以后极少再做长线了,倒不仅仅是因为一只辽物资让他损失了多少钱的缘故。龙洋认真总结了中国股市的特点:影响中国股市运行的可变因素太多,短线操作能最大限度地回避风险,加上自己是个急性子,所以龙洋认定了自己应该是做短线的料。   “操盘手因我下岗”   作为一个常年在股市征战的老股民,10多年来经历的难忘的事应该是不胜枚举的。龙洋向记者讲述的自己在股市里的特别难忘的经历,简直填补了中国股市的“空白”。   1996年8月19日,汕电力低开到0.5元的价位,这种庄家的刻意行为怎能逃脱龙洋的眼睛?!他迅速买入了10000股。接下来该股一路急升,龙洋就一路吃货,当天该股收到5.40元。龙洋想这次肯定有得赚了。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在0.50元买进的10000股股票被冻结了,后来又接到了成都市公安局的调查通知,因为当时汕电力的庄家把盘放在了成都,他们向当地公安局报了案,说是有人盗卖了他们的股票,成都市公安局说等处理后再说,那10000股的成交无效,按0.50元/股计算把龙洋的本金退回。龙洋所在的营业部知道龙洋的一贯操作风格,认定龙洋是冤枉的,没有收龙洋的手续费。这样的事件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是不多见的吧?不过,更离奇的还在后头呢!   2000年7月11日,粤美的等四只股票的庄家用同一手法开盘后往下大单猛砸,日K线看起来像一根“针”,在龙洋的印象中这几只股票的基本面都不错,不可能是突发利空,认定是操盘手在做图形,于是就大肆买进。当时这四只股票中的两只———粤美的和万杰高科都有10多万股被龙洋买到了。由于龙洋所在的营业部和粤美的的庄家所在的营业部同属一个系统,所以很快就有人来深圳调查,他们怀疑该股的操盘手和龙洋有什么关系,后来听说那位操盘手被炒了鱿鱼,龙洋说真的冤枉了那位操盘手了。   2000年12月的一个交易日,盛道包装的走势出现异常,龙洋同样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情况,并快速作出反应,在低位买进80000多股。随后又是庄家报案说自己的股票被盗卖,庄家所在地的北京市公安局找到龙洋所在的营业部调查情况,营业部的负责人告诉北京公安局的人说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龙洋的操作风格就是这样,尽管这样公安局的人还是把龙洋的交易记录带走了。龙洋第二天就把盛道包装的股票抛出,后来该股也没有再往上做,可能庄家的意图过早被龙洋识破了,从而连庄家也失去了信心。   类似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现在反思起来龙洋觉得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有可能是庄家或者操盘手在“送红包”,结果被自己“截流”;另一种可能是私募基金在代客理财过程中,在已经帮客户实现盈利目标后,把客户的筹码低价转交,从而完成利润转移。不管怎样,龙洋说庄家这种蹦蹦跳跳的把戏是逃不过他的眼睛的,这种洞察力是短线高手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终身荣誉员工”   当问及他这样频繁地操作岂不是给营业部创造了不菲价值时,龙洋拿给记者看了他的“荣誉证书”,他去年被国信证券振华路营业部授予“营业部终身荣誉员工”称号,享受除员工工资之外的所有福利,比如节假日旅游等等。   龙洋说无论在牛市还是在跌市中他都保持了频繁的操作,在牛市中他几乎是天天全仓操作,每天都会买进50-60只股票,到现在为止深沪两市上千只股票他几乎都买卖过了一遍,因此,你提到哪一只股票的基本情况他都会有印象,他说这种平日里的积累是他在短时间内作出买卖决定的重要参考,这能够使他在看到某只股票在技术达到了他的条件后在第一时间作出决定。   龙洋说随着资金量的增大,再全仓操作的难度很大,所以他现在频繁操作的一个账户只有800万左右,即便这样,他的成交量也已经连续三年超过了10亿元,相当于一个普通营业部一年的总成交量了。难怪他觉得自己这个“终身荣誉员工”当之无愧了。 龙洋的频繁的短线操作不仅给营业部带来了上千万的佣金,更重要的是自己从一介散户炒到了身家几千万的大户,你一定觉得他身怀诸多秘笈与绝技吧?其实不然,他的诀窍恰恰就在一个“量”字上。   记者:在你的操作中,最看中的是什么?   龙洋:成交量的异常变化,最好是在某一时间段内连续出现几笔大单。因为从技术面来讲,任何图形和技术指标都是可以人为地做出来的,唯有能成交量反映庄家的真实意图。   记者:你是怎样把握成交量的异常变化所带来的机会的?   龙洋:我的电脑上设置了大单跟踪的指标系统,在市场行情一般的情况下,我把5万股以上的买单定义为大单,有超过5万股买单的个股就会出现在我的监控范围之内,如果能连续出现几单这样的大买单,证明这只股票将会有所动作,应立即警觉起来。   记者:怎么判断大单出现不是主力出货呢?   龙洋:这里面就需要有点基本功了。比如我在3月7日买进九江化纤,就是因为它在9元多的价位持续放出大单。你想,该股的增发价都在10元左右,又有业绩支撑,并且时下增发股又在热点上,怎么会是出货呢?   记者:你所说的基本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个快速综合反应能力?   龙洋:可以这样理解。这是短线投资者应当具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拿我本人来讲,因为我的频繁操作,在充分发挥了资金利用率的同时,也使我保持了一种特有的市场感觉,我在这几年中炒作过上千只股票,对于这上千只股票的股性和基本面我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当某一只股票突然达到了我的选股条件时,在我的大脑里马上就会产生一种综合反映,这种综合反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我这种一天有50-60次买卖的人来说现查资料是不赶趟的,这也正是我为什么在熊市中也保持每天10多次交易的原因。   记者:你是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   龙洋:没错。我在盘口买入的关键时刻尽管考虑很多,但该出手的刹那决不犹豫。只要有连续大单放出,个股属于时下热点,基本面不是很重要,只要在印象当中还不错就足够了。如果这么简单的判断有的股民都不能做到,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有的股民套牢了就不看盘,这是一种逃避,每个股民都应该找到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赚钱方法,并将其基本固定下来并模式化。   记者:你是怎样卖出股票的?   龙洋:滞涨时就卖。任何股票在变盘时都会出现一个拐点,我从不设什么自欺欺人的止盈和止损位,股票涨了,什么时候涨不动了就坚决卖出,不去估计他后边还会涨多少;买错了,亏了,就坚决出局,哪怕是碰到了慢庄我也不会等,因为随时都会有更具有短线攻击力的个股,为什么不提高自己的资金利用率呢?我不敢想象看到了行情而手头没有现金是什么滋味。   记者:要做到像你这样的快速反应需要什么外部条件的配合,比如硬件和软件设施?   龙洋:我对硬件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你刚才也看到了,我个人工作室里有十几台电脑是同时打开着的,桌上的这四台是下单用的,对面墙上八台分别显示的是深沪两市的走势图和涨跌幅榜等,这些信息随时出现在我的眼底,综合起来就是一种感觉。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看盘方式。对于软件我没什么特别的要求,我现在用的就是营业部统一安装的“宏汇”系统普通版。因为我平时用的技术指标很少,最近比较留意30分钟线的走势,因为30分钟KDJ指标在时下的行情中反映个股走势比较及时。   记者:你平时是怎么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的?   龙洋:绝对没有什么特殊的渠道。平时就是在第一时间翻报纸,如果报纸来晚了就上上财经网站,一定要在开市前把所有的公告了解个大概,这样才能为盘中个股的异动找到基本面上的因由。
作者: 褐蝶    时间: 2003-2-1 16:29

“那个时候,没有人不亏的,但是我自己设置了10%的‘停损点’,现在想想,我是具有超前的‘跌停板’意识。”吴开的回忆中流露出庆幸的神情。 [em18]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2-18 11:52

一个准私募基金的诞生 一个朴素的愿望,一个狂野的梦想,铺就一个操盘手的成长之路。   工资只有200元时把代人炒股的1万元亏掉了一半,发现自己三四年不吃不喝才能还清时,他的朴素愿望就是一定要搞清楚别人是怎么赚钱的。当他已明白其中道理,并任上海某证券公司主操盘手时,他狂野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几十亿、上百亿规模的基金,成就“巴菲特之梦”。而今,文先生已是一个能操作10亿元资金的准私募基金的主持者。   自信、勤奋以及与众不同的思维,会实现人们所有的梦想。人应该多些梦想,股市更是放大这种梦想的地方。 初入股市开门绿   与许多的普通股民一样,最初文先生也是借钱炒股开始的。   “在大学里我是学经济的,亲戚朋友拿了一些积蓄交给我炒股,说好赚了平分,当时都没有风险意识,根本就没考虑亏钱的问题,在经历过一次次盲目的追涨杀跌之后,凑来的一万块钱就不见了一大半。当时,我月工资也就只有200来块,即使不吃不喝也要三四年才能还上!”   讲起当时惨痛的教训,他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想来想去,既不服气又不甘心,惟一的希望是从股市上把赔的钱再赚回来。”   “我当时想到,要搞清楚别人是怎么赚钱的,我又是怎么亏钱的。因此,接下来的半年多,我就没有再去买卖股票,而是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当时还不多见的一些炒股的书籍、股市的公告、公司的材料,与其他股民聊天,了解他们的盈亏。” 模拟炒股小有名气   “慢慢地,就有了一些感觉了。我开始每天模拟着买卖了一段时间,效果还不错,又开始实际买卖,却接连失手,赶紧就停了下来,分析原因,就发现做模拟的时候和实际拿钱买卖的心态有很大的差别。”   不久,文先生在他所在的H市惟一的证券营业部里就小有名气了,大家都知道他虽然不买股票却看得很准,很多人都来向他请教。文先生每天公布自己的模拟操作,大群股民跟着他买进卖出。营业部的经理请他吃饭,请他做兼职的投资顾问,每天在营业部公布模拟操作,给股民作建议,营业部按照每月跟他操作而产生的成交量给予他300至1000元不等的提成,他欣然接受了。   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模拟操作的成功率比较高,不光散户,一些中户、大户也开始注意他的模拟操作,他的投资方案在这段时间,最多的一天曾经带动营业部近70%的成交量。 停薪留职闯荡沪上   “三四个月后,一天中午收市,营业部的经理找到我,说他有个朋友想认识我,问我有没有空去聊一聊。当时我就去了。”   找上门来的是某证券公司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当时正在四处物色一些“有潜质的对象”,准备培养做操盘手的,双方面谈完之后,不久,文先生就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到了上海。   在上海两年多时间里,凭着他的勤奋、聪明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角度,文先生由一个生手变成了投资项目的负责人,也就是所谓“主任操盘手”。期间,他操作过的两只庄股,在业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包括前一段时间“中科事件”中的某家被几易其手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操盘手的经历使他对庄家操作股票的各种手法悉数尽知。   “那时市面上就能够看到介绍外国投资家和投资理念的书了,我们当时都对股神巴菲特敬佩不已,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拥有一个几十亿、上百亿规模资金,由我操控的基金公司,进行长线控股投资,成就我的‘巴菲特之梦’!” 神机妙算“5·19”   1998年,上海某实力机构找到他,开出了难以拒绝的条件:按获利提成10%,要请他策划兼操盘。他再次来到上海,重操旧行当。   但同时,文还兼着指导大户操作和为操盘手找资金的工作,为了解决一身不能顾两头的问题,他推出了会员制,会员们的资金量要求在5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会员每月缴纳固定数目的会费,可以获得投资指导。他找了几个信得过的朋友和亲戚,出资成立了一个投资咨询公司,负责处理与会员有关的日常事务,会员们有疑问可以由公司代为转达,重要的也可直接跟他联系。   这次,项目的运作出了一些问题,坐庄机构许诺的资金未能全部到位,他不得不在几天之内坐着飞机,转遍半个中国,去找一些朋友和机构借资金。而由于操作方式、风格等技术性的问题,与机构老总闹得很僵,最后又由于坐庄的消息泄漏,争得不可开交,不得不改变原计划,提前出局。结果是不欢而散,文先生没有得到许诺的10%,因为机构坚持认为他对消息泄漏负有责任,而文先生说自己根本没有向任何人,包括他的会员透露过。   这一次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要自己组建一个投资基金的信念,1999年二三月间,当一些市场人士对后市极度悲观,认为沪指将跌破800点时,他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出:将有一波冲天的主升浪行情到来,因此加快了招收会员的工作。   5月7日,“导弹事件”引发股市大跌,他指挥着各地的会员抢进科技股和网络股,随后的一个多月,他们基本上享受着天天涨停板的快乐,6月25日,当市场陷入看好后市的疯狂中时,他在1650点给各地的会员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把你们手上所有的股票统统抛掉,把资金划出来,然后回家去睡觉,不要再踏进营业部。”7月1日,大盘高开之后迅速跳水,两天之内,几百只股票一度跌停。经过这轮行情,会员们已经死心塌地的要跟着他了,更多的资金找来,挤破了门槛。无奈之下,他只得将会员的资金要求提高到100万以上,即使如此,他还是很快吸引了数亿元的资金。 为了规范运作,他规定,资金在每次参与合作前,预先缴纳本期的会员费16800元,确认收到钱后,公司统一安排介入某只股票的时间、价位、方式,而这些事先已经经过公司与操盘手详细的沟通,每次合作,公司承诺为会员实现10%的赢利,超过部分对半分成,为了不出现过多资金加入打乱坐庄的计划,文先生对他的会员作了严格要求,发现有违规行为就会有处罚,乃至结束合作。而操盘机构由于能够经常打印股东名册,对于名册中股东名单的变化了如指掌,一旦发现有异常的大量增持,马上就会有应变措施。组建准私募基金   这种情况下,文先生实质上已经拥有了坐庄一只股票的资金,不再需要看人脸色做事了。联合几个操盘手朋友,再筹集了一些自有资金,他们玩起“散变庄”的游戏,通过周密的安排和有序的调度,以及充分地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操作了2000年初的某只引起轰动的股票。   经过筹备和募集,文先生终于注册成立了他自己的投资公司,实现了他一直梦想的像巴菲特一样执掌庞大私募基金的第一步。   新公司成立后,原来委托操盘的客户与公司订立了代客理财协议,规定了委托的时间资金量和利润对半分成,公司也拿出10%的资金作为保本的抵押金。双方将资金都转到信得过的营业部,代客理财协议也由该营业部作保,公司享有运作权,客户不能干涉,公司会定期向客户通报资金的市值,但不涉及具体的股票。如果发生亏损,双方协议就此平仓或由公司出资补足。不过据文先生讲,他的公司还没有发生过亏损的事情。   除此之外,文先生还自己坐庄,以手中掌握的资金买进股票,遇到资金不足,就将股票通过营业部抵押贷款,由于可以调动数目庞大的高级会员的外围资金,文先生的运作显得举重若轻。   通过各种合作,这个私募的投资公司所操控和带动的逐利资金己接近10个亿   
作者: 褐蝶    时间: 2003-3-21 21:20

殷保华 操盘的提成就有300万:走进摸准股市脉搏的人 2003-03-21 11:20:22   股市是一个创造神奇的地方,它不仅可以使人一夜暴富或者一夜破产,而且它是一个造就奇人的摇篮。   算起来,殷保华可以说是一位股市奇人了。但按普通人的眼光,瘦瘦小小的殷保华实在是毫无奇特之处,甚至长得太容易让人忽视。他自己也称:“我父亲和儿子都是大个子,单单把我给忘了。”不过,在长期饱受股市折磨的小股民眼中,殷保华可真是个奇人,他预测的点位与实际情况常常误差只有几个点,他们甚至称他为股市的小“若查丹玛斯”。   股市中的小“若查丹玛斯”   法国大预言家若查丹玛斯凭藉他特异的四维预知能力,几乎达到料事如神的地步。早在400多年前,就准确地预测出汽车的出现,全球乘飞机旅游热的兴起;以及希特勒的出现,原子弹的爆炸促使日本投降等等,预言命中率达99%。   和若查丹玛斯比起来,殷保华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不过,他对股市的料事如神,他对股市买脉搏的把握,却颇有点若查丹玛斯风范,因而人称小“若查丹玛斯”。   初次听说殷保华是在2001年6月1日,一个中国股市都难以忘记的日子,当天,B股市场对中国境内人士开放,一时间,中国的中小投资者群情激奋,认为,B股必定还要翻倍。然而,殷保华却说,B股气数已尽,接下来就要大跌。果不其然,B股在6月1日上摸点,之后一路下跌,最低直至110点。   不过,殷保华当时名气还不是特别大,还没有引起媒体的注意,他的那一次经典之论今天已无据可查。有据可查的是从2001年8月初,当时,大盘在上摸2245点高度后,突遇国有股减持的空袭警报,一路狂跌,8月6日下探1867.86点后,终于迎来一波像样的反弹。在长期牛市惯性思维的左右下,股评家仍是一片看好股市,8月10日,某著名咨询机构在媒体上堂皇地推出《大盘上涨的理由及建仓的计划》。第二天,殷保华就唱起了反调,他著文《警惕大盘8月份再破1887红色警戒位》,提醒投资者大盘一旦破了1887点,将要加速下跌。9月1日,他又著文称,1887点前还有最后一次逃命机会。文章刊登后,无人相信。果然,8月13日,星期一开盘后,大盘就一路下跌,8月24日跌破1887点,9月5日反抽至1888.90点,之后大盘阴多晴少,于10月22日最低探至1514点。10月23日,管理层叫停国有股减持,大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烈反攻,市场的恐慌心态略有回转。然而,殷保华认为这还不是底部,11月10日,殷保华清楚地记得,当天下午,他在沪西工人文化宫举办讲座时,也讲了这一观点,并预测大盘要跌到1361点。那天讲座未完,就遭到了听课者的强烈反对,40多人围着殷保华,指责他不懂股市,1514点是政策底,骂他“憨头”。然而,事实是无情的,大盘反弹后,一路下滑,2002年1月22日收盘于1358.69点,误差不到3点,之后,大盘拉升。   2002年4月1日,殷保华成为本刊一名专栏作者,他的第一篇稿子《股指中期严峻》,文中写到:“4月1日收盘收不到1612点以上请减持手中股票。”4月8日,在全国股评一片看好时,殷保华仍提醒中期存在风险。国有股不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的消息出台,“6.24”行情迸发,市场信心大为提高,很多人认为这下大盘即使上不了2000点,1800点至少是马上可以看到的。但殷保华却清醒地看到了一切,他著文质疑“美餐过后谁买单,花轿坐满何人抬”。认为在股市向好成为共识时,庄家是不可能拉抬股价的。众所周知,“6.24”成了2002年的最高位。以小聪明著称现年53岁的殷保华有着丰富的经历。在他17岁、完全还只是个不谙世的小孩时,就去了苏州下乡插队;1973年,他如愿以偿当了一名野战兵;1977年,退伍回到上海,在建国招待所当清洁工;1983,招待所改建成宾馆,他被调配到新亚集团的新城饭店当电工;2000年2月,辞职,“跳槽”到股市。   殷保华每到一处都体现出他的聪明活络和肯于专研。在苏州插队时,他很快学得了一手插秧绝活,插得比农民还快、还好,参加插秧比赛还获得嘉奖。后来,他还拜师学了整套裁缝手艺,经他的手做的衣服服贴、细巧,乡亲们都爱找他量体裁衣。在部队当兵时,殷保华也是个多面手,他射击时计算目标方位脑子反应快,枪法特别准。那时,部队正提倡训练体操,他居然很快达到了专业运动员的水平,成了全团的体操总教练。一次在全师一万多人的体操大赛上,他担任总教练,没有任何头衔的他居然和师长一起坐在主席台上,这在等级森严的部队是一种何等的荣耀。殷保华回到上海,在建国招待所当清洁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工,等到去新城饭店,他早已是一名“超级电工”了,从宾馆的空调、冰箱,到家庭的电视机、录音机,都熟练掌握了原理并进行修理。   还有许多小故事可以说明殷保华的小聪明。比如说在大家还在用火柴点火的煤气炉时,他就自己动手给家里的煤气炉装了自动点火装置;他在家安装的自动窗帘会在天亮时自动打开,在天黑或他出门时自动关闭;他给自己的助动车安装了报警器,并将之连到自己的BP机上,以至别人找不着他的时候,只要去推一下他的助动车,他就来了。   更为称道的是,他入市后,利用“分析家”股票分析软件平台,汇聚了周易、江恩理论的神奇数字(黄金分割的0.618、1.618和2.618等)和大机构操作密笈,编制了神奇的殷氏定律,该定律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50%理论。若股票向下跌,第一波只是跌了50%,还得往下跌同样的高度;反之,向上突破创新高,必定还要再涨50%。第二部分,价值平均理论。该理论有二根重要的平均线:25日线和181周线。大盘或股票跌破25日线,殷保华要劝大家“有钱的去香港,没钱的去乡下”,不要再理会股市了。而大盘或股票跌到181周线之上,必有一波中级反弹;跌破181周线,再反抽到181周线,是最后的逃命机会。第三部分,江恩八号线和底部三绝。江恩八号线由四根日线、四根周线组成;底部三绝是发现黑马的指标。第四部分,即最新推出的箱体理论。该理论由9线组成,在任何一条线之上,该线是支撑位;在其之下则是压力位。曾经也是个无助的小散户其实,殷保华对股市的觉醒很晚,而且刚入市时,他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小股民一样,盲目、冲动、无助。   那一年,他离了婚,按照离婚协议,房子和儿子归他,而全部的存款都归她。于是,他的兜里只剩下74元钱。当夜,他失眠了,他想他该找点路子赚点钱,留给儿子读书。   终于,他想起了给人装空调。下了班,捆上安全带,殷保华就成了一名空调安装工。装一台300元,在1996年夏天,殷保华一个月就赚了5000元。   殷保华很是满足,他却未曾料到,在他46岁时,他的人生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   1996年10月31日,新亚股份上市,他的900股职工股中有450股可以兑现(另450股三年后上市)。那天,一大早,他就和同事们来到证券公司,一开盘就急急地填了个单子,12元多抛了,多年前的450元变成了5000多元轻松入账了。殷保华一下觉得股市确实是个好地方,它能让小钱生大钱。他决定开始做炒股赚钱。接着,11月4日,他反手买进了400股飞乐音响,第二天就赚了200多元,他立马抛了。   毫不费力,金钱就滚滚而来,对股市一窍不通的殷保华蠢蠢欲动。他把自己装空调所得5000元从银行搬到了股市,加上原来股市中的钱,共计1万多元,殷保华决定大干一番。12月10日,他听人说,原水股份放量了,可以追涨,他听了,就信了,在9.5元附近全线买进.哪知,1小时后就被套住了。之后,原水股份一路下跌,5天后就只剩6.66元了。从未想过炒股还要亏钱的殷保华这下可吓坏了。当晚,他再次失眠了,他的钱是冒着生命危险挣来的,他为此感到无比心痛。第二天,殷保华又在证券公司听人说,原水不行了,还得跌,他越想越害怕,一狠心就在7元左右全割了,亏损近3000元。哪知不久,原水就一路拉升,涨到了17元。这次,殷保华输得刻骨铭心。   殷保华不肯服输。于是,他再次杀入股市,由于资金少,他专捡低价股买,如电真空、华源制药等,但折腾来折腾去,账户上的钱越折腾越少。“咱惹不起,躲得起。”殷保华,一个无助的小散户,无奈之下只得离开了股市。如痴如醉专研指标但命运之神不允许殷保华远离股市。   那时,上海世基投资等公司成立了一个黑马俱乐部,每周六下午都要在新城饭店的4A房间举办证券研讨会。有一次,4A房间的空调坏了,要殷保华去修,他修完了,也情不自禁地坐在旁边听。听着那些行家里手对股市的高谈阔论,他由衷地羡佩他们。会后,他壮大胆走到其中一位有名的股评家跟前,怯怯地向他请教“什么是60分钟的55天线”,这位股评家只是轻蔑地看了看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这一小小的插曲使殷保华感到莫大的屈辱,也极大地激怒了他。他下了狠心,从股市账户上拿出了5000元,买了台拼装电脑、接收股市行情的通视卡和一大摞技术分析的书籍,不分白天黑夜地研究。   股票的涨涨跌跌变成有序的线,渐渐在殷保华的眼里清晰起来。他逐渐入门,逐步掌握了一些重要指标的走势。例如CCI向上突破100,可以买进,向下击穿-100,是卖出信号;又如KDJ,金叉买进,死叉卖出……   虽然,殷保华再也用不着到证券公司的散户大厅和别人去抢电脑,事实上,炒股也最忌讳扎堆,但殷保华是个喜欢热闹的人,他还是情不自禁地又回到了原来的散户大厅。在散户大厅,殷保华几个月的钻研终于让他崭露头角,行情让他说对了好几次。渐渐地,他的身边围了一群人,从前将他从电脑上赶走的人,现在主动将他从后面请到前面来。   殷保华的本领在股市中越传越神,有一天,两个大户找到他,给他开出2000元/月的工资,条件是每天为他们技术解盘。殷保华当然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从此,他进了大户室,有6台电脑随他用。他如痴如醉,用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在6台电脑反复对照研究,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呆到下半夜。1998年6月,殷保华利用江恩八线成功地预测了龙头股四川长虹在7日到达37.2元后将进入下降通道,这一次使殷保华名声大振。   也许是功力不足,作为技术派,殷保华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段时间以后,殷保华感到原先清晰的股市走势又变得模糊起来,总是判断错误,那些原来围在他身边的崇拜者渐渐远去。他苦闷、困惑,以致于听到萨克斯《回家》(电视台播放股市行情的背景音乐),就浑身发抖,他想象着自己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了股市。   然而,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来。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江恩理论的神奇数字,并摸索出了一整套独具风格的看盘和操作思路,创立了自己的江恩八线和底部三绝。   殷保华因祸得福,技术长进不少,他的名字很快在股市东山再起。2000年春节前,一位有3000万元资金的超级大户找到他,要他辞去工作,当他的操盘手,开出的工资是每月底薪3000元,赚钱部分按10%提成。他痛苦地思考了两天两夜,终于决定一搏。   2000年春节过后,殷保华便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专业操盘手。他根据指标分析,于3月10日买进了30万股大庆联谊,可东家说这是个问题股,把他骂了一整天;3月13日他又买进30万股马钢股份,东家责问他究竟在为谁托盘;后又买进了9万股望春花、9万股三峡水利,可东家又说这些都是贫农股。结果,这些2000年的大牛股,全被东家硬抛了,有的甚至还是亏钱抛的。而殷保华可谓骑上了牛背,又被活生生地被拽下来了。于是,忍无可忍的殷保华只得与东家不欢而散。   2000年12月,他被几个亏得一塌糊涂的超大户请到了浙江余姚。这一次,他还是替他们买进了望春花、三峡水利、大庆联谊等,不过操作已变为短线持有。但频繁操作的战绩相当可观,仅殷保华的提成就有300万元。操盘手变成“教练员”2001年5月,殷保华感觉股市不能再炒了,就回到了上海,开始找工作。   毕竟51岁的人,殷保华的工作很不好找。他先是应聘到易坛信息公司当操盘手,不久公司老总神秘失踪了。后来,他又与一家科技公司谈合作事宜,终因谈不拢而崩了。屡试屡败后,殷保华一气之下自己注册成立了天胜投资公司,自任总经理。有感于自己初入市时的贸然举动,他决定以举办技术分析讲座、指导小股民炒股为主业。从此,殷保华的身份由操盘手摇身一变为教练员。   让殷保华颇感得意的是,他的讲座自开办以来,场场爆满,讲座完后,大家还是不愿离开,大家,围着他“殷老师、殷老师”得问个不停,有好几次,他的手提电脑和投影仪被推到了地上。   也许正应了一句老话:背运时喝口凉水也塞牙,运气来时推也推不掉。殷保华的讲座越来越受欢迎,现在,他的日历已被排满了讲座。当然,殷保华也为此牺牲了很多,比如说休息。他说,每天累得不行,最大的愿望就是倒头大睡上几天。但是,小股民等不及,他们急等着殷老师给他们实战指导。不过,有个消息,小股民们听了肯定会着急,那就是他们的殷老师打算过了今年就“功成名退”了。 (郭娴洁)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4-22 19:02

在“垃圾”中淘金的人    ■把“垃圾”变成了抢手货   1946年出生的迈克尔·米尔肯(Michae1Milken)天生就具备犹太人最杰出的素质:对金钱的敏感。1970年,他获得沃顿商学院MBA后,进入德雷克斯投资公司当分析师。在一群身为盎格鲁-撒克逊裔白人新教徒的同仁中,他显得讳莫如深,不仅因为血统相异,更主要是,他在角落里买卖着别人都不想干的债券。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等级不高甚至没有等级的债券,是不能带来任何回报的垃圾。   米尔肯却不这么想,在他看来,传统的华尔街投资者只看重那些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企业,却对新兴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屑一顾,这种投资理念显然与新经济发展环境背道而驰。在米尔肯进入德雷克斯的第二年,公司成立了专门经营低等级债券的买卖部。他从此开始了在“垃圾”中的淘金之旅。   米尔肯四处游说,向高回报互助基金宣扬垃圾债券的好处:1)人们出于对垃圾债券的成见和担心,使之价格较低,反而导致了债券的投资收率的上升。2)由于这些债券的回报是与公司的发展前景相连,而不是与利率挂钩,因此在利率风险较大的时候,这些债券反而能保持稳定。随着经他推荐的机构投资者投资回报率逐年上升(最高时达50),越来越多的机构成为了米尔肯的客户。   1974美国年出现了信用紧缩。由于认为垃圾债券会影响基金的质量形象,许多手里拿着大量垃圾债券的基金开始急于将这些债券出手。第一投资者基金也因此向米尔肯咨询意见时,得到的回答大出意外。米尔肯建议他们应专营垃圾债券。因为如果抛售这些回报率高的债券,效益的下降将更影响基金质量形象。采纳建议的结果是:从1974年至1976年,第一投资者基金连续3年夺得全美基金业绩之冠。米尔肯声名鹊起。   有这么一个数字可以说明米尔肯的业绩:在他经营债券买卖部的头一年,其部门利润仅占德雷克斯公司总利润的1/3;仅仅过了3年,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了100%。   发展新的投资平台   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垃圾债券市场已经十分抢手,米尔肯意识到,与其坐等企业信誉滑坡,信用降级,不如自己去找那些正在发展之中的公司。如果放债给这样的公司,它们的欣欣向荣将会给自己创造不菲的收益。于是,一个新的投资平台诞生了。米尔肯从买卖已发行的债券,发展到为中小企业承销低级债券和帮人收购所需的低级债券。   到80年代末,米尔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垃圾大王”。往往只需一个电话,他就能获得上亿美元的资金,米尔肯成了中小企业眼中的“财神爷”。如今家喻户晓的CNN和麦克劳移动通讯公司,当年均得益于米尔肯通过包销垃圾债券而实现的资金筹措。由于当时华尔街的金融机构还根本意识不到向新兴企业融资的好处,米尔肯在这一领域又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垄断。他曾经炫耀道:如果需要,他可以筹集到足够能购买通用电气公司的资金。应该说,在促进美国上世纪80年代新兴产业,尤其是光纤业与移动通讯业的发展,米尔肯居功至伟。而他个人从中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仅1986年,他的交易佣金就达到了5.5亿美元。   转战新的投资市场   从80年代中期起,米尔肯发行垃圾债券的最大用途从投资转为了兼并和收购,这使米尔肯陷入了“违法经营”的控诉深渊。1990年米尔肯锒铛入狱,被判处10年监禁,赔偿和罚款11亿美元,并被禁止从事证券业。   然而米尔肯又怎么闲得下来呢?1993年被提前释放的他,怀揣着剩余的5亿美元,又瞄准了新市场下手。这次他看好的是教育产业。其实早在他36岁时,就组建了美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专门赞助教育与卫生事业的米尔肯家族基金会。他说,美国垃圾债券市场每年才2000亿美元,不过是教育市场的1/4。   米尔肯创建了知识环宇公司。虽然不再涉足证券业,然而在证券业上所成就的垄断欲望的血液依然在他身上流淌:他计划将公司建成一个全面覆盖知识和教育领域的巨型综合企业,让一个人从出生直到去世为止的教育需要,都可以在其中获得满足。他能实现理想吗?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这家从1700万美元起步的公司,如今的年产值为15亿美元。   也许,在米尔肯传奇的一生中,有一个小花絮也很值得他回味:1991年他尚在狱中时,哈佛大学创立了Ig诺贝尔奖(又称搞笑诺贝尔奖),虽然Ig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研究成果通常十分荒诞离奇,但大多数获奖者都对入选感到自豪,因为这个奖项鼓励“不同寻常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米尔肯,正是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人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6-2 08:46

亚洲最佳基金经理陈进贤   陈进贤有着“亚洲最佳基金经理”称号,他加盟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致力于让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投资模型本土化、以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经验培养基金的投资团队      陈进贤的华人长相让人误以为他是“海归”,其实他在新加坡出生长大,在那里完成学业、开始他的投资生涯。在招商基金管理公司,从上到下都直呼他的英文名字“Marc Tan”。 陈进贤是招商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总是一脸微笑。面对着一位笑眯眯的基金经理,采访的气氛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游刃于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   12年前,新加坡正处于经济迅速崛起之际,陈进贤正逢其时进入新加坡华联银行做普通的投资分析师,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在这里他熟悉了本土市场并积累了本土市场的丰富经验。1994年起,他把目光转向了更为广阔的新兴市场,开始涉足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香港等金融市场。因为他在新兴市场的卓越业绩被提升为基金经理。   “即使不是直接管理那里的资金,也要了解熟悉各个市场,”陈进贤说,他那时要香港、台湾等地的市场研究报告,并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每年他至少去这些国家三次,每次拜访20多家公司。   陈进贤笑言,自己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挑战和学习,怕在同样的工作上做得太久。1996年,他决定跨出东南亚乃至亚洲市场,去了解和投资更为不同的欧美成熟市场,同时继续保持对新兴市场的关注。“做过许多市场对你是有好处的,你可以熟悉各个地方的各种情况。但前提是你要用心去做。”显然,这种对不同市场的不断对比使陈进贤对每个市场的特点把握更加准确,对于新兴市场未来发展的脉络也了然于胸。   在眼界不断拓宽、经验逐步积累的同时,陈进贤融会贯通的能力让他获得了副总裁和高级基金经理的职位。他管理的基金取得了不俗的佳绩,这在后来不断为人所津津乐道:旗下的亚洲基金获得了标准普尔Micropal(美国与晨星公司齐名的基金评级机构)颁发的亚洲地区(不含日本)三年期(1997年-1999年)、五年期(1997年-2001年)和十年期(1990年-2000年)最佳业绩表现奖等;而旗下的全球基金的奖项则包括路透社、《新加坡商业日报》和渣打银行评选的最佳年度表现奖(1999年)和标准普尔Micropal、路透社、《新加坡商业日报》和渣打银行共同评选的三年期(1998年-2000年)最佳表现奖。   陈进贤拥有这些荣誉,但每次领奖时,他自己都不上台,而是让老板代领。陈进贤说:“因为在聚光灯下会使人陶醉其中,而骄傲是失败的开始。”    “我要好好报答姑婆的祖国”   在陈进贤立足新加坡,叱咤于亚洲、得意于欧美之时,中国内地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封闭状态。而全球第十一大资产管理公司、《财富》500强排名前30位的荷兰国际集团(ING)给他带来了机会。2000年,ING旗下的投资管理公司(亚太区)和新加坡华联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OUB-Optimix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陈进贤担任首席基金经理。因为预期中国加入WTO后会开放基金业,包括ING在内的多家海外金融集团开始考虑发展中国内地的业务。   ING和招商证券的合作主要由位于香港的ING投资管理公司亚洲北区负责。陈进贤回忆说,当时OUB-Optimix基金管理公司的老板将他作为极为合适的人选向北区负责人强烈推荐,负责人在香港问他愿不愿意去内地做投资。他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做出了决定。从此,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为什么这么痛快就决定了?你对这里知之甚少呀。”不少人这样问陈进贤。“我的同事说我要在这里结婚。”他先是哈哈大笑地开起玩笑,继而认真起来:“虽然和亚洲其他市场相比,中国内地显得没有那么先进,但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她将成为亚洲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市场。再过几年要投资亚洲市场,肯定无法忽视这个市场。所以我要先行一步。”陈进贤相信,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行业发展以及上市公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亲历其中。   在陈进贤看来,中国内地的市场有着相当明显的新兴市场特征,突出的表现就是政策影响力比较大。但是总体来看,中国市场是向透明化方向迈进的。“这是一件好事。人为因素减少之后,你把握了大的趋势,出台的政策就不会离这个方向差得太远。”   相对于职业发展来说,还有一个更富人情味的因素支持陈进贤来到这个古老的国度:“我从小是由姑婆照顾大的,她在我小的时候由福建来到了新加坡,到我18岁时才离开新加坡重回故里。”陈进贤缓缓道来,平静的口气却掀起听者心中的波澜:“姑婆对我很是宠爱,她临走时跟我说:‘你有时间、有机会,一定要过来看看中国。’我想光看看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地了解。我要好好报答姑婆的祖国。”   从2002年1月起,陈进贤开始不断往来内地,进入10月,合资基金公司的组建开始,他便来往更频繁了。到年底,招商基金管理公司被中国证监会批准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像内地首发基金的诸多基金经理一样,陈进贤既要忙于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和上市公司的调研,又要拜访潜在的客户、推销自己的投资理念。    国际投资模型可以减低风险   如果把你的人生看成一项投资,那么来内地的风险是什么?陈进贤说:“最大的风险应该是一切要从头做起。以往的成绩和荣誉都成了历史,如果做得不好,还可能会落伍甚至埋没于市场之中。”说到此,他话锋一转:“但我觉得ING的投资模型可以减小这种风险。我愿意来内地,也是因为对这个模型有信心。”   被ING广泛用于海外成熟市场和亚太新兴市场的这套投资风险模型,主要是采用系统化的投资方式,降低主观性、随意性。它的过程首先是用PFG(数量筛选)模型,以定量指标对可投资股票进行评分排序;然后对排名靠前的股票应用SRS(股票评级)模型作进一步的股票定性分析;既而用IRS(行业评级)模型对行业的投资机会进行评估,确定行业配置权重,建立模拟股票组合,并通过风险控制工具不断进行调整,确定最终可供执行的股票组合。   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成保良对这套系统赞不绝口:“现在你看到的是一个模型,其实ING底下是做了几百个模型、经过多年的反复比较后筛选出来的。我也可以请几个学金融工程的人来编一套程序,但里面有极大差别的,这差别就是老牌跨国金融机构的深厚根基和底蕴。”   ING模型在世界各地使用时,都要进行指标、数据等方面的调整。陈进贤说,他来内地除了管理基金外,一项主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个模型本土化,找出中国内地市场影响股价的因素,完善给每个指标打分的标准。    基金经理是管理者   在内地,陈进贤看到 “亚洲最佳基金经理”的称谓时,表现得很吃惊。他觉得这种称谓不合适:“投资做得好的基金很少是一个明星基金经理做到的,而是有一个好的团队,做好基金投资要做很多工作,一个人的力量通常不够。”陈进贤来招商基金就是要组建一个投资团队。和其他很多基金管理公司不同,招商没有把投资和研究分开,而是延续了ING在海外一贯的“二合为一”做法,“割裂开会有很大的浪费”。在陈进贤看来,好的基金经理更像一个管理者,不仅管好钱,更要管好人。   “这很不容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这需要基金经理有很强的协调能力。有的投资分析员对市场感觉好,有的对行业了如指掌,有的善于做独立的上市公司分析。”他的工作,就是要让这些各有所长的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并教会中国同事用ING的模型进行研究和投资。在公司的网页中,投资管理团队的口号是“中西合璧,优势互补”。   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提出,专业化的投资就像一台机器,要流水作业,发挥投资团队中每个人的专业能力为整个基金工作。团队组合出来的专业化程度是个人难以达到的。   陈进贤拥有不同市场的经验,他认为,无论新兴还是成熟市场,采取的分析方式都差不多。新兴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政策影响力比较大、有些股票是被人操控的,上市公司业绩弄虚作假情况会多一些。不过,只做一次假的公司比较容易被识破,根据前后的历史记录就可以发现异常的地方;那些一贯作假的公司,比较不起作用;不过,还是有一些可以利用财务分析方法找到蛛丝马迹,比如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等会计项目,对照观察还是可以发现的。   “新兴市场有很多迅速成长的企业,它们会由小变大,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在实地调研中,陈进贤有他常用的一些“招数”。比如,他要求投资分析员在调研上市公司前,通常要进行两三个星期的案头准备工作。投资分析员要把所有要问的东西都写出来,甚至把对方可能的答案都写出来;如果他答得不一样,要注意记下来。“有了这样的准备后,到上市公司调研就不是一件花费时间的事情,速度可以很快,一天甚至可以调研三四个公司。”    少做仓位调整   和国内很多已有基金不同,招商安泰系列基金的三只子基金都很少做仓位调整,股票持有量最多上下浮动10%。陈进贤认为,市场未来的涨跌是很难准确判断的,这种判断的本身包含了很多臆断因素。“在100只基金中,可能只有10只能够较好地把握机会。另外90只怎么办?与其做错,还不如不做。”他也不太认可追涨杀跌的操作方式:“增加仓位需要时间,这时股市正在上涨,你其实已经失去机会了。”   很少做仓位调整的另一个理由是,他认为每一个市场都有一些股票在下跌时比下跌的幅度要小,上涨时比上涨的幅度要大。“所以基金经理就是要找到这些股票。”说到此处,陈进贤偷偷一笑说:“其实我也有做资产配置的经验,结果还不错。甚至曾经拥有过股票仓位从0到100%的决定权。不过那是单独委托我管理的资金,我提前向客户强调了其中的风险因素。对于面向一般公众的开放式基金,这不适合。”   陈进贤说,招商安泰之所以按照股票仓位多少来设计三只子基金,就是为适应风险承受力不同的基金投资人。“不要只看回报,要首先了解自己能承受风险的水平,然后再选择相应风险的基金。你要问问自己,投资一块,输五毛,可以吗?可以,你就投资风险大的品种。如果只能输一两毛,那就投资没什么风险的品种。”    不看好汽车股   陈进贤对即将投入的内地市场充满乐观和信心。他认为,和其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股市有两大特点:一是政策的影响比较大;二是很多公司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国有公司不一定差,有些国有公司管理得还不错,有一定的竞争力。”   从政策面来看,他相信证券市场今年的情况要比去年好。“因为市场指数不断走低的同时,大家的信心也跌到了最低点,这是管理层不愿看到的,他们希望恢复大家的信心,因此近期的目标是稳定,不会出台利空政策打压这个市场。”   另外,市场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在年初做了一个测试,无论是PE(市盈率)、PB(市净率)还是以EVA(企业经济增加值),都显示今年初的市场是个低点。不过随着市场的上涨,情形发生了一些变化。陈进贤比较关注金融、港口等行业,对于热门的汽车股,他却摇摇头:“汽车股业绩不错,但已经涨了很多。而且,汽车产业受很多政策因素影响,比如交通、环保等,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未来的目标,陈进贤并不要求立竿见影,奢望6个月内做到第一。“暂定的目标是6个月内,首先跑赢自己的业绩基准,其次跑赢半数同类基金,也就是达到中游水平。然后就争取向更高的目标、更好的成绩迈进。”   陈进贤简历   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不动产管理学士学位,现为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基金经理。1990年至2000年,在新加坡华联银行(Overseas Union Bank)资产管理公司担任副总裁和高级基金经理。2000年,加盟OUB-Optimix基金管理公司,历任首席基金经理、执行总经理和投资总监。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8-22 01:17

华尔街最顶级操盘手揭秘 斯蒂夫·科恩是大腕。但他的名字从来没人听说过,既不是巨企CEO,也不是政府高官,他是华尔街最顶级的操盘手。在对其进行数月的深入调查后,最近一期美国《商业周刊》推出了对这位隐身幕后的亿万富翁的报道。 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个县,是这个世界最富的国家最富的州里最富的一个县。一些超级对冲基金蛰居此地,操纵着影响华尔街的核心业务。科恩创立的SAC基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天交易量2千万股,每年光付掉的佣金就高达1.5亿美元,是华尔街10大客户之一。当然,也就妨碍了同行赚钱,所以他在业界结下的梁子不少。不过,即使是死对头们谈起科恩也是一副由恨生爱的口吻:“他永远都是第一个抢到消息,比如一只股票信用评级是升级或降级之类。”那么,科恩到底是怎么成功的呢? 成长:十多岁就会看股市行情 47岁的斯蒂夫·科恩,全家住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一座14.5平方英亩的庄园里,泡泡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之类当然应有尽有,不过他并不在乎这些。科恩工作得闲的时候,最习惯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证交所现场操盘录像,反正每天变幻无穷,看也看不完。这是他自十来岁看会股票行情以后,养成的习惯。 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科恩很小就开始培养投机之道,在制衣企业工作的父亲,每天晚上会带一份《纽约邮报》,他读体育记分栏,接着又爱上金融版,因为数字更多,变化无穷。才十多岁,科恩已经会到当地的经纪人事务所看股票行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读经济学学士学位的时候,他对班级之间盛行的股票交易十分狂热。所以,1978年大学一毕业,他直接就去了华尔街,在一家公司的套汇部门里当初级交易员,很快就能给公司日进斗金,每天纯利润达到10万美元。那家公司老板至今都为他的本事倾倒不已:“他很快就学会如何在大公司里做团体交易,而且操纵得比谁都好。”1984年开始,他在公司里组织了自己的交易团队,到1992年,创建了SAC基金。 赚钱:在业界堪称“不择手段” 比起著名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科恩操盘40亿美元基金的数字不算大,但他每天的交易数量非常大。在他的金融帝国中心,共有40个中层交易商,每人掌管1-15个交易员和分析师,他们手里又各管一摊。科恩自己的投资能量还远远超过公司7类基金的涉及范围。 每天早晨8点,科恩会被他那辆银灰色的B MW745轿车准时送到办公室,坐在由无数显示屏包围的会议桌旁。这张桌子,有个别名叫“中央司令部”,接下来的一天,这里将为他赚进百万美元。 2002年,整个市场下跌了22%,SAC却增长了11%。在SAC工作的人大概是世界上最辛苦的200名员工,“没业绩,毋宁死”,他们年薪通常200万美元以上,但关键要看各人表现,而不是SAC整体赢利情况。所以外界同行评论SAC上下一心,做业务的时候堪称“不择手段”。 据说,SAC会推断其他投资基金可能采取的动作,然后进行打压,或者不惜伪造进行某项交易的迹象,骗取别家跟进,自己却及早抽身,或者使分析师对某些股票升降级,引起市场波动。但SAC这些以前看来不算无尽违规的操作,在今后证券市场加强监管的形势下,也可能出轨。 生活:呆头呆脑不懂花花世界 从外表看,科恩一点都不像证券市场里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47岁的亿万富翁,秃头,身材不高不矮,好像总在想着什么,表情不太自信,看起来倒有些笨拙不堪。工作的时候,他倒似乎在娱乐。一名跟了科恩10多年的同事,早就习惯了他那副一成不变的模样:“就算手里正在做一个几百万美元的交易,样子都像是叫一客三明治而已。”据科恩的多年好友描述,虽然科恩身价亿万,但他并不是为利益所驱动的人:“他就是喜欢做这行,钱不过像记分板而已。” 科恩对生活并不像工作那样狂热。他第一次婚姻结束后,通过婚介服务找到了现在的妻子亚历山德拉,如今全家7个孩子。 妻子的密友开玩笑说,这个小巧玲珑的黑发女郎从小就宣称长大后要嫁个百万富翁,大概连她都没想到到手的竟是亿万富翁。要不是娇妻也哄得科恩一起领略了环球购物、艺术旅游等各种新鲜花样,他大概从来也不知道花花世界是什么样。5年前,科恩一家还花了1500万美元购进这 座建于1930年的庄园,又花了差不多的钱把旧宅翻新。科恩的最神秘之处是,在庄园里装了一套庞大的警报系统,只要有人踏入或踏出其中一个房间都会铃声大作。 行踪:同事们都觉得他无比神秘 众所周知,即使拥有最清白声誉的对冲基金也行迹诡秘。不许采访、不许拍照、不许对合伙人之外的任何人透露内部信息。有些措施是为了保护交易,有些则是为了隐瞒其利润。科恩更是如此,他行动十分低调,拒绝了无数次采访要求,连同事们都觉得他十分神秘。 因此,《商业周刊》在深入调查科恩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负面记录。甚至调查SAC几十名员工对老板科恩的印象时,所有人都签订了保密协议,但可以看出的是他们对老板都又敬又畏,有人形容他“面对镜头十分害羞,公开场合能不去就不去”,有人说他“有超常的直觉和离奇的本领,面对大量信息,他能飞速注意到最该被注意的东西。”也有人透露SAC使用了某种手腕,从而在获取信息的竞争中保持领先。有知情人士说,SAC以此要求各家投资银行提供最好的信息,华尔街人称“第一呼叫”。 命运:善始不一定能善终 大基金的管理者虽然可以一时登顶,却往往不能善终,并可能以爆裂为最终命运。对冲基金投资者不比投资于其它共同基金的人,他们要付出巨额费用,一旦基金开始亏损,立刻就会抽走投资。这就要求基金卖掉一些基金单位,但若亏本出售,就会导致情形恶化,引发雪崩。 每天管理几十亿美元更是折磨。但更痛苦的是,对冲基金经理人还必须经常玩短线。一名颇有声誉的对冲基金经理说,“现在这市道,玩短线实在太折磨人了,因为对冲基金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玩。” 对冲基金:多数玩家闻所未闻 意指“风险对冲过的基金”,现已成为一种新型投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最著名的有索罗斯的“量子基金”。 在过去3年美国经济衰弱的岁月里,一些操作对冲基金的短线玩家从下跌趋势中大发横财。对冲基金本来就是设计在牛市和熊市中都要盈利的。一些最好的对冲基金在1990年代的牛市中狂赚,又在接下来的熊市中同样获利,似乎成了华尔街最后的盛宴。虽然这样,那些主要玩家却可能是人们几乎闻所未闻的人。他们为那些鲜为人知的公司工作,在绝密情况下运作数十亿计的美元。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