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生 死 无 惧 [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7-8 09:35     标题: 生 死 无 惧 [转帖]


  一月
   
  1.1
  根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真的要好好运用今生为死亡早做准备,不要等亲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时,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我们不要注定两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而要即刻开始发掘人生的意义,视当下的每分每秒皆为改变的契机,诚心诚意、了了分明、心平气和地为死亡和来生铺路。
   
  1.2
  修习禅定是你今生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因为唯有透过禅定,才能发觉内心的真正本质,得到无论是活着或死亡都亟需要的平静和信心。
  禅定是通向觉悟的必经之路。
   
  1.3
  我常在教授禅坐前说:“把心带回家,放下,放轻松。”
  “把心带回家”意为透过完全专注的修炼,让心安住于恒定的状态。更深一层的意义来说,把心带回家就是把心内收,安住在心性中。这就是甚深的禅定。
  “放下”就是要放下执著,因为执著心的贪欲是所有痛苦、害怕和烦恼生起的原因。更深刻地说,因你日渐了解心性,而生起觉悟和信心,可以自然激起博大的宽容心,在禅定中慢慢消融心头的执著。
  “放轻松”就是要自在无碍,松弛内心的紧张。进一步说明,即是安歇在心性(本觉;Rigpa)之中。就像把满手的沙子倒在一平坦之处,每粒沙子都能平定在它本然的和谐状态。这就是心灵的安顿之道,让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沉淀、融化到心性之中。
   
  1.4
  有多少人被我称为“积极的懒惰”所袭击?东方人的懒惰和西方人的不同。东方人的懒惰就是每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是跟朋友喝两杯,就是鬼扯淡。
  西方人的懒惰则大不相同。总是把自己弄得忙碌不堪,填满各种事务,无闲面对真正重要的事。
  假如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会很清楚地发现自己老在忙着无关紧要的“责任”。有位大师将它们比喻为“梦中的家事”。我们总是告诉自己,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却老是没时间做。
  真是一筹莫展!我们把时间都消磨在电话闲扯、琐碎计划和许多“责任”身上——或者应说成“不负责任”比较贴切吧?
   
  1.5
  当你失去最爱的亲人时,才深刻体会到自己从不曾好好爱他,从未对他怀着感恩和宽恕之心,你才会对他如此冷漠。
  依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曾说:“我想教人们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你要在别人还可以听到时给他忠告。”雷蒙•穆帝(Raymond
  Moody)在作过濒死研究的工作后说:“我现在才知道死亡是如此接近我们,我现在更要让我所爱的人知道我的感受。”
   
  1.6
  激起慈悲心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别人想成完全跟你一样。
  达赖喇嘛说:“人到最后都是一样的——都是由肌肉、骨骼和血液所组成的。我们都喜欢快乐而趋避痛苦。再者,我们都同样享有快乐的权利;也就是说,了解我们与别人平等无二是非常重要的。”
   
  1.7
  虽然我们老是说要实际,但“实际”在西方却意谓着无知、自私、短见。我们目光短浅地以为只有今世,这是极大的欺幻,也是现代世界衰微和破坏性物质主义大兴其道的原因。没有人谈死亡,也没有人谈来世,因为人们认为谈死亡或谈来生会阻碍了世界的“进步”。
  如果我们真想要好好地活着,且继续活下去,为何我们要盲目地坚持死亡就是结束呢?为何不至少尝试着探索或许真有来世?如果我们真如所说的那么实际,为何不认真地问自己:我们“真正”的未来在哪里?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活过一百岁。通过了这点,无尽的永恒就街在那里了……。
   
  1.8
  藏传佛教把人的存在分为四种连结循环的实体: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
  这就是著名的四种中阴:
  1. 此生的“自然中阴”
  2. 临终的“痛苦中阴”
  3. 法性的“光明中阴”
  4. 受生的“业力中阴”
  中阴是获得解脱的绝佳时机,就如经典告诉我们的,此特定的时刻具有神奇能力和无比的潜力。任何行为都深具决定性且影响深远。
  我把中阴想成就像走向险崖边缘的时候;就如大师向其弟子传授最根本、最重要及最深奥的大法的时候。不过,在这些时刻中,最具威力和潜能的,还是死亡之时。
   
  1.9
  若你仔细审视,就会发现万物并非真正的存在,这种非独立的存在称为“空”。就如一棵树吧,当你想像一棵树时,会习惯想成具体明确的形象,不过若仔细端看,你会发现它根本不是独立的存在。
  仔细思考,发现它能分解成无数微细的关系网,延伸向整个宇宙。滴在叶子上的雨水、吹拂树的微风、滋养巩固的土壤;以至于四季、天气和日、月、星光等——所有的这些都组成树的一部分。
  若再更深思量,就会发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助长了树的长成;片刻都无法与其脱离,而树的性质分分秒秒都在微细变化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万物皆空”,一切皆无法独立存在的意义。
   
  1.10
  当更多的人了知其心性时,将更能珍惜这世界的灿烂光明,也会勇敢积极地为保存它而奋斗。
  很有趣的一点是,藏语的“佛教徒”是nangpa,意思是“内省的人”——从心性而非从外在寻访真理的人。
  佛教所有的教法和修炼都在帮人达成一点:向内审视心性,而能摆脱死亡的恐惧,了知生命的真相。
   
  1.11
  禅修大师知道什么是最柔软、最灵活的心灵。心灵若加以训练,凡事皆为可能。事实上,我们已完全被轮回所训练,训练成嫉妒、执著、焦虑、悲伤、绝望和贪婪;训练成对激怒我们的事愤怒回应。其实,我们已很习惯生起负面的情绪,甚至你根本就没有想到要这样做。
  所以凡事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若将心置于无明困惑中,还认为理所当然,如果诚心诚意地这样做,它就变成黑暗的无明大师,深陷其中,成为它最柔顺、最听话的奴隶。
  若专心致意于禅修,将心从幻妄中解脱,我们会发现,用时间、耐心、戒律和正确的修炼,此心会解缚松结,而了知其本有的极乐和清明。
   
  1.12
  人们那么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
  我们总认为改变等同于失去和痛苦。只要一有改变,就想尽办法麻痹自己不去接受,因为我们倔强盲目地认为恒常能够带来安全,无常则否。
  事实上,无常就像我们生命中邂逅的朋友,初识时难以相处,但相处久了,却发觉他比我们想像中的更为友善。
   
  1.13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在准备,
  准备,准备……,
  却忘了为来生做准备。
      ——惹巴格坚(Drakpa Gyaltsen)
   
  1.14
  什么是心性?
  想像天空的虚空、广阔、无始以来的纯净;心性的体就像天空。
  想像太阳的光明、晴朗、毫无障碍和自然放现,心性的相就像太阳。
  想像阳光公平地照彻万物,心性的用是慈悲的示现,就如阳光。没有任何东西能妨碍它,处处都能普照。
   
  1.15
  你会对那些还没有证悟真性的人,自然地生起慈悲心。它是如此地无边无际,如果可以用眼泪表达的话,你会哭个没完。当你证悟心性时,不只拥有慈悲心,还有无量方便法门;而且能自然解脱痛苦与恐惧(如对生、死和中阴身的恐惧)。
  假如你想描述觉悟的喜悦和快乐,就如诸佛所说的,把世界上所有的荣耀、快乐和愉悦都集合起来,也不及觉悟时所体验到喜乐的一小部分。
  ——纽舒仁波切(Nyoshuh Khen Rinposhe)
   
  1.16
  往内观在是多么困难!
  我们又多么容易被习气所驾驭!虽然它常带来痛苦,我们还是认命地接受,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向它投降了。我们也许会理智地认为要让自己自由,可是习气一旦起来,又成为它的奴隶。
  然而,反省观照还是可以慢慢增加智慧。当然我们可能一再掉入旧有的框架中,但慢慢地就可以挣脱出来,彻底改变自己。
   
  1.17
  藏文的“身体”是“lü”,意思是“可以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每次提到“lü”都提醒我们:我们只是一个旅者,短暂地寄居在这个肉身。西藏人不会把时间花在追求舒适的生活来困扰自己,只要够吃够住就满足了。
  像我们这样妄想改善生活,只会带来毁灭和混乱。脑筋清楚的人住进旅馆时,难道会去布置旅馆的房间吗?
   
  1.18
  业并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们有创造和改变的能力。业具有创造性,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如何及为何行动;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说:
  业,创造万物,如艺术家;
  业,构成万物,如舞蹈家。
   
  1.19
  藏文称心性为本觉(Rigpa),是最根本、最纯净、最初始的觉知;是可立即涌现的智慧;是可认知的、光明的,且时常保持醒觉的。变迁和死亡也无法改变它最深遂的本质。
  而此刻它隐藏在内心中——我们的凡夫心(sem),被短暂纷乱的念头和情感所遮蔽。就像强风吹走乌云,显露出闪耀的阳光和宽阔的天空,在某种情境下,某些启示可以让我们一瞥心性,这些瞥视含有许多深度和层次,但每瞥都能带来知识、意义和自由的光芒。
  这是因为心性是知识本身的知识。
   
  1.20
  我们的心是美妙的,但也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给我们添了很多麻烦。我希望心能像一副假牙,可以决定带走或留在昨夜的床旁桌上,至少可以暂停它无聊烦人的妄为,让我们得到休息。
  我们对自己的心是如此仁慈,甚至当精神教法在耳边弹奏美妙的乐音,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动时,我们还是退缩不前,因为有一些根深蒂固和令人费解的猜疑心把我们阻挡住了。
   
  1.21
  把心轻轻地安歇在某一对象上是很有效的禅定方法。你可以运用大自然美丽的景物,激起心灵的启示,如一朵花或水晶等,但一些真理的化身如佛陀、基督或特定的上师,会更有效力。
  你的上师是你与真理的连结者,只要你亲近上师,或只是看到他的法相,就能得到启示,将自性与灵感、真理连结一起。
   
  1.22
  想像一个从车祸后突然在医院醒来,发现自己患了失忆症,表面上一切都如故:面容和身形依旧;感觉和神识也还在,但对自己是谁却一点记忆也没有。
  同样的,我们也记不起自己真正的身分——本性。因为狂乱和害怕,我们到处寻找胡乱抓一个认同者,却抓到一个正掉入深渊的人,这种虚假无知的认同就是“自我”。
   
  1.23
  不要太过紧迫,这是真理的教义极端重要的一点,上师也是一样,这就是佛陀教诲我们的“四依”:
  • 依法不依人
  • 依义不依语
  •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依智不依识
  记住,真正的老师是传布真理的人,是慈悲智慧的显现。佛陀、上师和先知都是真理的化身,示现无数方便法门和慈悲法相,引导我们以其法义,回归我们的真性。
  首先,寻找真理的追随者比寻找上师更重要,因为通过追示真理,你会发现自己与上师连结在一起。
   
  1.24
  在我的传承教派中,我们尊敬上师更甚于佛陀。虽然佛陀时常示现法力和慈悲,但我们的昏暗无明使我们无法亲近佛陀,而我们却可以亲近上师;上师就在这里,生活、呼吸、讲话、行动,用尽各种办法示现佛陀的教法:解脱之道。
  就像我,我的上师是真理的化身,是觉悟显现于此身、此世、世间,甚至此时此地的确切象征;在我的修行、工作、生活及觉悟之道上,赐给我无上的启示。我的上师担负着预示觉悟的神圣任务,直至我真正觉悟。
  我知道,只有等到我觉悟时,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本质和无尽的宽容、爱和智慧。
   
  1.25
  怀抱着大慈悲祈求开悟,以利益一切众生即是菩提心(梵文Bodhicitta)。Bodhi与觉悟的本体有关;citta是“心”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要”。
  菩提心的开展和觉醒就使我们佛性种子的日渐成熟,这佛性的种子就是,当我们的慈悲达到圆满的状态,此种子就会开花结果而成佛。
  因此,菩提心是整个修行之路的泉源和根。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要如此迫切祈祷的原因了:
   
  祈愿未生珍贵菩提心者,
  能够生起;
  祈愿已生菩提心者,
  持续不灭,且日益增进。
   
  1.26
  观照死亡的目的,是要打从内心深处产生真正的改变。这通常需要一段时间静修和深刻的观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开眼睛,看清楚自己如何看待生命。
  观照死亡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出离心”(renunciation),藏文称为ngé
  jung。ngé的意思是“确实的”或“必然的”;jung则是“出现”、“浮现”或“出生”之意。
  时常深刻地观照死亡,可以让你对旧习产生恶感而离弃它。你会发现自己慢慢能够放下它们,最后能够解脱习气,就像上师们说的:“就像从乳酪中挑出头发”一样简单。
   
  1.27
  中阴教法源自于古老的大圆满密续,其中提到有一只神话中的金翅鸟,出生就已发育完全。这个影像象征我们的本性原自圆满具足。金翅鸟的幼雏在蛋中便已羽毛丰满,但在孵化前还无法飞。只有等到它破壳而出时,才能一飞冲天。
  同样的,上师告诉我们,佛性被身体隐蔽住了,当身体破败后,它就会显现出来。
   
  1.28
  佛教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智慧是:生与死就在心中,别无它处。
  心是一切经验的共同基础——它创造了快乐;创造了痛苦;也是创造了我们所谓的“生”与“死”。
   
  1.29
  敦珠仁波切有一天与妻子开车经过法国,一路上赞美着乡间旖旎的风光。当他们经过一处百花争艳的坟场时,敦珠仁波切的夫人说:“仁波切,你看,西方的每件东西都是那么整齐清洁,甚至连埋尸体的地方都一尘不染。东方人住的房子甚至都不比这还干净。”
  他回答:“嗯,是啊!这倒是真的;真是个文明的国家!他们为死尸盖了这么漂亮的房子。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也替活尸盖了这么漂亮的房子!”
   
  1.30
  如果你禅坐时,心与身没有融合一致(比如你觉得焦虑,或想着其他的事),你的身体就会觉得不舒服,也比较容易产生障碍。
  反之,如果你的心处在宁静、富有启发的境界,也会影响身体的姿势,能够更自然、更不费力。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让身体与体证心性所产生的信心联结在一起。
   
  1.31
  什么是“见”?它只不过是“看见”事物本然的状态;了解心性就是万物本来的面目;以及领悟心的真性就是绝对的真理。
  敦珠仁波切说:“‘见’就是赤裸觉醒的觉知,它包含一切万物;感官的认知、现象的存在、轮回和涅槃等。这种觉醒有两种面向:绝对层面的‘空’,和相对层面的‘境相’和‘觉受’。”
   
  二月
   
   
  “阿”代表“空”,“未生”的实相。
   
   
  2.1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个累世追寻真理的人,来到印度北部一个静谧的地方,端坐于菩提树下,发誓如果不觉悟真理就不起来。
  传说,他在黄昏时征服了所有黑暗的愚痴;第二天清晨,金星划破黎明的天空时,他在长久忍辱、持戒修行和圆满禅定后,终于成就了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觉悟。
  在此神圣的一刻,天地震动,好像“快乐得醉醺醺的”;经典上记载:“没有人愤怒、生病或悲伤;没有人为恶;没有人心怀傲慢,大地变得非常宁静,好似达到圆满的境地。
  他就是有名的佛陀。
   
  2.2
  执著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会带来痛苦,虽然万事万物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拼命地执著。我们害怕放下,其实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死命执著的悲剧和讽刺:执著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带来我们不想要的痛苦。
  执著的出发点或许并不坏,希求快乐也没有错,但我们一心执著的东西到头来根本无法执著。
  西藏人说:“同一只脏手不可能在同一流水中洗两次。”;又说:“无论你如何用力,还是无法将沙子榨出油来。”
   
  2.3
  从某方面来看,海浪似乎各各独立分开,有始有终,有生有灭;从另一方面来看,海浪并不存在,只是水的行为而已,“空”无任何个体,而是“充满”着水。
  所以当你真正思考海浪,会发现它只是风和水的短暂聚合,依赖着一不断改变的外在环境。你也会了解,海浪与海浪之间是共相依存的。
   
  2.4
  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
  造就我们死时的景况。
  每件事,
  绝对是每件事,都和它有相关联。
   
  2.5
  什么是大圆满的禅定?它只在“见”(View)被传授后,自然专注安住于“见”中。
  敦珠仁波切如此描述它:“禅定就是专注在本觉的状态,没有任何思维概念,同时又维持完全放松,毫不涣散或执著。因为‘禅定不是苦斗,而是自然地溶入本觉。’”
   
  2.6
  我们身本的细胞正在死亡,脑部的神经正在衰萎,甚至脸部的表情也随心情不断改变。我们所谓的个性也只是“心识的流动”而已。今天我们心情好是因为一切都好;明天就可能沮丧失意了,而我们的好心情哪里去了?
  还有什么能比我们的思想和情绪更难预测的?你知道你下一秒钟的念头和感觉?我们的心其实是空幻的、无常的,如梦般空虚短暂。仔细看念头:它来了,它停留,它走了。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生起,甚至连当下这一念,即现在所经历的,也成为过去了。
   
  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刻!
   
  2.7
  自性的要义
  没有言语可描述;
  没有例子可表明。
  轮回未让它变坏;
  涅槃未使它变好。
  它未曾生,
  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脱,
  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
  也未曾消灭;
  它无拘无束,
  也无法类归。
      一——敦珠仁波切
   
  2.8
  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体自然的美,以挣脱这座监狱。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2.9
  怀疑需要真正的方便法门才能对治,我发现很少人能真正了解如何克除或利用怀疑。
  这似乎是很讽刺的事:现代人如此信奉贬抑和怀疑的力量,却很少人有勇气怀疑“怀疑本身”。就像一位印度大师所说的:把对狗的怀疑转移到怀疑本身,揭开讥讽的面具,找出害怕、无助、绝望和不耐烦的真正根源。
  到时,怀疑将不再是障碍,而是觉悟之门,每当怀疑在心中涌现时,修行者会欢迎它,视为深入真理的工具。
   
  2.10
  自我无法了解我们的真面目,结果它不择手段地想勾画出一个“自我”,但那必定是善变骗人的,必须以不断改变来维持它虚构的存在。
   
  自我(ego)的藏文是dakdzin,其意为“我执”,是对“我”和“我的”、自我和他人的虚幻概念,以及因之产生的所有概念、欲望和行为的不断执著。
  此种执著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无功的,因为其中并没有任何基础和真正存在,而我们所执著的东西其根本本质却是不可执取的。我们如此不断执著的原因在于,在心灵深处,我们知道自我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就是这个秘密的、令人焦虑的认知,产生了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2.11
  你的慈悲心对临终者有三项大利益:
  第一,因为心胸的开放,使你能更容易、毫无条件地带给临终者亟需要的爱。
  第二是较深的精神层面:我一再看到,如果你能将慈悲付诸行动,就能创造一种气氛,激发他人的精神层面,或甚至开始修行。
  在最深刻的层面上,如果你继续对临终者修行慈悲,同时也激发他们修行慈悲,这样不仅可以治愈他们的心灵也可治愈肉体。你会很惊奇地发现所有精神上师所说的:慈悲的力量没有边界。
   
  2.12
  有位禅师有个很虔诚却天真的弟子,视他为活佛。
  有一天,这个禅师不小心坐在一根针上,他大叫:“噢哟!”跳了起来。弟子马上就对师父失去信心,而离开了他。他说他发现师父并未开悟而失望不已,否则,他怎么会大叫又跳脚?
  禅师知道弟子离开他后说:“哎呀!可怜的人!他应知道,事实上,不仅是我,就连针和‘哎呀’声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2.13
  学学老牛的楷模:
  它满足地安睡在马房。
  你总得吃饭、睡觉和拉屎,
  这是不能避免的,
  其他的就不关你的事了。
  做你该做的,
  永远做你自己。
      ——敦珠仁波切
   
   
  2.14
  在我所知道的修行法门中,施受法(藏文Tonglen:意为施予与接受)是最有用和最具威力的。
  当你遇到困境,施受法能告诉你别人的苦难;当你内心郁结,它能摧毁阻碍你的力量;当你感觉对别人的苦痛漠不关心时,它能帮助你发掘内在自我,显露你真性流出的爱和无尽的光辉。我执和我爱是所有痛苦和冷酷无情的源头,据我所知,施受法最具破解的效力。
  简而言之,施受法所修行的施予与接受,就是要承担他人的痛苦,而把自己的快乐、幸福和宁静给别人。
   
  2.15
  在我的经验中,若不先建立自己慈悲的信心和力量,要观想承担别人的痛苦,尤其是病人和临终者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种信心和力量能帮助你转化他人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对他人行施受法前,自己要先行修炼的原因。在你对他人付出爱与慈悲之前,你要先发掘、深化、创造和强化你自己;先治愈你的冷漠、痛苦、嗔恨和恐惧,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你修行施受法的障碍。
   
  2.16
  把禅修与生活结合是禅修的重点和目的。现代生活的暴力、压力、挑战和错乱,使得这两者的相结合更显迫切。
  两者如何才能结合运用呢?怎样才能把禅修的宁静与宽广自在融入日常生活?除了持续修行,别无他法,只有透过踏实的修行,才能不断地体尝到自性的宁静,而能将这经验延伸到日常生活。
  如果你真想达到这个境地,就要把修行当作每日必须的食粮,而非偶尔服用的药或治疗。
   
  2.17
  当我们修行佛法之后,一定会发现自己一些特别明显的事实:
  我们常常碰到的问题:某些因恶业所养成的习性,是我们一再重复和加强的;某些看待事情的方式(如对自己和周遭世界旧有的解释方式)原来是错误的,而我们却一直信以为真,曲解了事实真相。
  当我们坚守修行之路,且诚实检验自己时,它就会越来越显明,而我们的觉受不再是一张妄念的网。要认清我们的困惑,虽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它,不过它却带给我们智慧之光,让我们进入一种崭新的历程,一种治疗的历程。
   
  2.18
  我们都有遇见某种心灵之道的业因,我诚心诚意地鼓励你,用最大的信心,追寻一种最能启发你的法门。
  如果你老是在寻找,这种寻找就会变成僵化的执著,把你套牢。你便成了求道的观光客,忙得徒劳无功。就如敦珠仁波切说的:“把你的大象关在家里,却跑到森林里找脚印子。”
  专攻一种法门,并不是要限制你,或嫉妒地专制独断,而是帮助你持续专一的慈悲方便法门,虽然修行的障碍必定会出现,你也能继续走下去。
   
  2.19
  死亡之时,有两件重要的事:一是生前的所作所为;二是死亡那一刻的心理状态。
  纵使我们生前造了许多恶业,若在死亡之时,心灵能有真正彻底的改变,将对来世有决定性的影响,能改造我们的业,因为死亡那一刻是净化业的绝佳时机。
   
  2.20
  持咒是藏传佛教广泛运用的禅定法门。咒语的定义是“心灵的护卫者”,凡护卫心灵不造恶业,或免于受欲心所控制的都称为咒语。
  当你紧张、无所适从、感情脆弱时,持咒可完全改造你的心境,转化它的能量和气氛。这怎么可能呢?
  咒语是声音的根本之要,是真理的化身。每一个音都含有精神的力量,浓缩了深奥的真理,传载了诸佛的法语加持。心结合了气的微妙能量,可以贯通身体及净化全身的脉轮。所以当你念咒时,你就是以咒语的能量加在你的呼吸和能量,直接作用在心和全身上下。
   
  2.21
  我推荐给学生的咒语是: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藏音念成:“Om Ah Hung Benza Guru Péma Siddhi
  Hung”,这是莲花生大士的大咒,也是一切诸佛、上师和觉悟者的咒语。在这暴力无序的年代,持这个咒语具有特别强大的安详、治疗、转化和护卫的力量。
  安静专注地念诵这个咒语,让你的呼吸、咒语和你的觉知慢慢地融合为一。或者以一种启发心灵的方式念诵,让心安住在念诵后的深刻寂静中。
   
  2.22
  为何我们会活在死亡的恐惧之中?或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相信个人拥有一个私人的、独特唯一的身分,但如果我们胆敢面对它,就会发现这个身分完全建筑在一些永无止尽的东西身上: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传记”、伴侣、家人、工作、朋友、信用卡……,我们就把所依赖的安全感,建立在这脆弱虚幻的支撑上。若把这些东西都拿掉,我们还知道自己是谁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假想的认同下,一个神经质的童话世界,就跟《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乌龟一样不真实。因为被激情所催眠,我们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造在沙上。
  这个世界似乎非常真实地让人可以相信,直到死亡瓦解了我们的幻境,把我们从隐藏的地方揪出来。如果我们对真相一无所知,我们会怎么样呢?
   
  2.23
  我们之所以把周遭事物看待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以相同的方式,一再重复固化我们对于内外在实相的经验,一代又一代,这导致我们错想所看到的事相是真实的。
  其实,当我们在心灵之道上更为精进之后,就能学会对治僵化已久的觉知。所有我们对于世界、事物,甚至自己的观念,都将被净化、溶解成崭新的样子,你可以称它为“象天堂一样”的景象和觉知。
  就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所说的:
  如果认知的门被净化了,
  一切都会显露……本有,而至永恒。
   
  2.24
  就如佛陀所说,所有已经证悟的诸佛,都是依靠上师而成就的。他也说:“只有透过恭敬心,才能了知绝对的真理。”
  所以,了解什么是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盲目的崇拜,不是个人责任的免除,也不是毫无选择地跟从一个人或某种奇想。
   
  真正的恭敬心是对真理不能打破的接受;真正的恭敬心是根植在敬畏的、虔诚的感谢上,但却不失清楚的觉知、脚踏实地和智慧。
   
  2.25
  身为佛教徒,我视死亡为自然的过程,只要我还活着,必定会发生死亡的事实。因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就没有理由担心了。
  我喜欢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最终的结束。然而,死亡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备。
  ——达赖喇嘛
   
  2.26
  大圆满的教法认为,你的“见”(view)和姿势要像山一样。
  “见”就是全部认知的总和及因禅定而生起对自性的洞察,所以你的见应转化、引导你的姿势,以坐姿呈现你整个存在的核心。
  然后,你要如山一般坚定壮严地端坐着,不管强风如何吹袭,乌云如何缠绕,山还是一样安然自在。
  如山一般坐着,让你的心升起,飞扬。
   
  2.27
  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我是否知道此刻我正走向死亡?每个人、每件事也正在死亡?因此能时时刻刻慈悲地对待众生?
  我对死亡和无常的认知是否强烈、迫切到每一秒钟都致力于追求开悟?
  如果你都能回答“是”,那么你才可以说你对无常已经真正了解了。
   
  2.28
  这个大圆满禅定修习的要点是要强化和稳固本觉,并使它成长到完全成熟。
  凡俗宿习的心的投射力是非常强大的,当我们涣散、不专注时,它会一再重复且轻易地控制我们。
  就如敦珠仁波切常说的:“我们现在的本觉就像一个小婴儿,被困在念头不断生起的战场上。”我喜欢说,刚开始我们应该在禅定的安全环境中,当“本觉”的保姆。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7-8 09:37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1
  专一的修习揭显了你根本的善心,因为它消解了你的不善和伤害。
   
  只有当你除去心中的伤害之后,才能真正有益于他人。借此修行慢慢地除去你的不善和伤害,让自性的真正善心流露闪耀,成就一个温暖的环境,让自性的花朵绽放出来。
   
  3.2
  禅坐时,无论生起什么念头和感觉,就让它如海浪般生起和消散。无论你发现自己在想什么,就让念头生起和消散,不要压制强迫它。不要执著、增强、沉溺、紧抓着它;也不要让它具体化。不要追随念头,也不要迎接它;就如海洋看着自己的波浪,或如天空向下凝视着飘过的云。
  你很快就会发现,念头就像风,来来去去。其中的诀窍就是不要去“想”念头,让它流贯心头,保持心的自由和开放。
   
  3.3
  我现在七十八岁了,一生看过许许多多纷纷扰扰的事情。
  这么多的年轻人死了,这么多同年纪的人死了,这么多老年人死了;许多居高位的人沦落了,许多卑贱的人爬起来了;许多国家变故,这么多混乱和悲剧、战争和天灾,这么多的可怕事情在全世界蔓延着。
  然而这些只是黄梁一梦罢了,当你仔细思考,会发现没有一件事是永恒不变的,一点也没有,即使身体最细的毛发也在改变。这不是理论,是你真正可以了解,甚至亲眼看到的。
  ——顶果钦哲仁波切
   
  3.4
  佛陀静默庄严地禅坐着,天空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告诉我们:禅坐时心要像天空一样开放,但要稳如泰山。天空就是我们的绝对的本性,没有边界,无拘无束;地就是我们的相对的现实生活,我们的相对心和凡夫心。
  我们禅坐的姿势,象征着绝对/相对、天空/大地、天堂/世俗的融合,如鸟的两翼结合了天空般永恒的心性和虚幻有限的凡夫心地。
   
  3.5
  只要是诚实看待生命的人,就会发现自己老是活在一种不安幽暗未明的模糊状态。我们的心总是在清楚与迷惑之间游荡,如果我们一直在困惑之中,至少这也是某种清楚。让我们真正感到不解的是,虽然我们常觉得迷惑,有时候却十分清楚呢!
  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感,让人丧气和绝望;但如果你能观照,你会发现它的本质会产生间隔( gap) ,若你能看见且把握住,它就提供了转化的绝佳时机。
   
  3.6
  心性是生与死的基础,
  就像天空把整个宇宙拥抱在胸怀。
   
  3.7
  当我们死时,什么也带不走,尤其是我们一向如此珍视、如此盲目依赖、如此想要永远保有的身体。
  而我们的心却不见得比身体还要可靠。只要好好看它几分钟,你会发现心就像跳蚤一样跳个不停,念头无端地生起,每一刻钟都被混乱所席卷,沦为善变心的牺牲品。如果这是我们唯一熟悉的心识,死亡时还要依靠它,那真是一场荒谬的赌博。
   
  3.8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说:无明是痛苦的根本原因。但这种无明起自何处?又如何展现?
  让我来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想想我们认识的某些人,上天赋予他们卓绝的能力和智慧,如你所料,这些聪明才智不但帮不了他们,反而带来痛苦,这不是很奇怪吗?这简直是说,他们的聪明造成了痛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很清楚:我们的智慧被无明俘虏、扣压住了,而无明为达目的,就恣意利用我们的才智。这就是为什么聪明如我们也会犯错的原因了。
   
  3.9
  有时我们会短暂瞥见心性。一首美妙的乐曲、大自然的静谧安详或日常生活的点滴,都是启发的契机,当我们看着雪花慢慢飘落,或旭日升上山头,洒落一室的光芒,都可能瞥见自性闪现。每个人都曾拥有这样光明、宁静、喜悦的时刻,且奇妙得令人流连不已。
  我想有时我们对这种心性乍现实在是一知半解,但现代文明却没有提供我们理解它的基础和架构。更糟的是,现代文明非但不鼓励我们更深入了解,找出根源所在,反而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扼杀了我们的探寻。而就算我们把这体验与他人分享,也没有人会严肃对待。因此我们忽略了这些可能是生命最具启发的契机。这或许是现代文明最黑暗最纷乱的一面——对“我们到底是谁”的无知和压抑。
   
  3.10
  了知万物就如:
  缥缈幻影,浮云城堡;
  如梦,如魂,
  可见却无实体存在。
   
  了知万物就如:
  朗空明月照映清湖,
  而却未存在湖中。
   
  了知万物就如:
  音乐、声响或哭泣的回音,
  但回音中却无旋律回绕。
   
  了知万物就如:
  魔术师的幻术,
  变出马、牛、车子等东西,
  其中却空无一有。
      ——佛陀
   
  3.11
  慈悲是最好的护卫;就如古代大师所体悟的,它也是一切治疗的源头。假设你得了癌症或AIDS之类的重病,若你以满怀的慈悲之心,不仅承担自己的痛苦,还能承担与你相同境遇者的痛苦,毫无疑问地,你就可以净化过去所造恶业,而这些恶业是你过去、现在、未来之所以一直遭受痛苦的原因。
  在西藏,曾发生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例子:当人们知道自己病入膏肓时,会布施所有钱财,独自走到墓地等待死亡来临。在那里,他们修习承担他人痛苦的法门,令人惊异的是,后来他们却没死,反而痊愈回家了。
   
  3.12
  虽然我们的行为所种下的因,还没开花结果,不过总有一天一定会成熟的。
  我们常常会忘记,结果总是在很久以后才会降临,在这之前,我们总是无法将因和果联想在一起。
  吉美林巴说:“看看老鹰吧,它高高地翱翔天际,了无踪影,但一旦它侦测到地上的猎物,就会突然从高空俯冲袭击。当它降落时,它威嚇的身影就出现了。”
   
  3.13
  禅定和净心的初级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心成熟开放,直接体证真理。
  然后,在这种传授的有力时刻,上师可以把他对心性的证悟(我们称为上师的“智慧心”),直接传授给真正准备好的学生。
  上师只不过是把佛陀的真正面目传授给学生,唤醒学生当下内在的觉醒而已。在那种经验中,佛陀、心性和上师的智慧三者融合为一。学生将会在感恩的光明中,毫不怀疑地体悟到:在学生和上师之间,上师的智慧心和学生的心性之间,现在不可能,过去不可能,将来也绝不可能有所分隔。
   
  3.14
  万物本质皆为虚幻短暂,
  有分别心的人,如舔刀锋之蜜,
  以苦为乐。
   
  坚持万物实有的人,
  多么可悲啊!
  精神之友们,
  往内观照吧!
      ——纽舒仁波切
   
  3.15
  在佛陀证悟之夜,据说他历经了好几个不同的觉悟阶段。首先,他的心“清净无瑕,无所染污,趋于柔软、敏锐、专注和坚毅无比”,他开始回忆前世,以下是他对那个经验的描述:
  我记起了我的许多前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五十世……一百世……十万世。我对这些世的一切了若指掌:在哪里发生、我的名字、出生于那个家庭、做过些什么事等。我经历了每一世的好运和恶运,及每一世的死亡,又一再地投生。我用这种方式回忆了无数的前世,及其详尽的特质和细节。这是我在初夜时分所得的知识。
   
  3.16
  累劫的无明,使我们执意认为整个生命与自我是一体不可分割的。它最大的胜利就是诱使我们相信:它的最大利益,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甚至认为它与我们共相生死。这是个残酷的讽刺,因为自我和我执正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然而,自我却如此可怕得令人信服,长久以来我们都被它骗了,因此只要想到无我,就会吓坏了。自我向你低语着:“失去自我,就会失去做人的许多乐趣,就会沦落为死板的机器人或脑死的植物人。”
   
  3.17
  伟大的人会隐藏其非凡的能力,表现得一如平凡的我们,除非我们尽全力检视才能察觉。相反地,平凡的骗子却善于假扮圣人欺骗大众。
  ——贝珠仁波切
   
  3.18
  如果你持续观想慈悲,当你看到别人受苦,你的第一个反应将不只是怜悯而是深刻的慈悲。你要尊重甚至感激他,因为你知道,任何人以其痛苦让你开展慈悲心,就是给你最好的礼物,因为他们正帮助你增长通往觉悟之道的资粮。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在西藏,乞讨的乞丐和让你心痛如绞的老病妇,可能都是诸佛乔装而成的,在你的修行之路上示现,帮助你增长慈悲心,迈向成佛之境地。
   
  3.19
  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禅坐完不要太快下座,让禅定的宁静充盈你的生活。
  如我的上师敦珠仁波切所说:“不要跳起来就跑走,让你的正念与日常生活融合;就像头骨骨折的人,老是小心翼翼,惟恐别人碰到他一样。”
   
  3.20
  在死亡的那一刹那,我们的心境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死亡时心存正念,可改善我们的下一世,即使此生曾经造下恶业;而就算我们曾经善尽此生,死亡时若心意烦乱忧悲苦恼,也会有不利的后果。
  这意谓着:我们死亡前的最后一念和情绪,对于即将到来的下一世有极强大的决定力量。因此,上师们非常强调死亡时周遭的环境气氛。对于即将死去的亲人或朋友,我们应尽全力激起他正面的情绪和神圣的感觉,如爱、慈悲和恭敬心,尽量帮助他“放下贪念、欲望和执著”。
   
  3.21
  最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我在西方常常看见的“购物心态”:换了一个又一个上师、一个又一个教法,从不肯持续专注地修炼某一种法门。几乎所有的精神大师都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专修一种法门。全心全意地遵循一种法门,直到心灵之路的尽头。当然,你要同时保持一颗开放和虔敬的心,兼采不同法门的智慧。
  在西藏,我们常说:“了解一个(法门),你就完成了所有。”现代流行的观念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使我们吝于承担任何责任,这正是我们文化最大、最危险的迷惑,也是“自我”妨害我们性灵成长的最有效方法。
   
  3.22
  修习正念可能销毁我们多世以来所累积的负面的、攻击性的和混乱的情绪。你不用去压抑情绪或沉溺其中,重要的是,你要去“看”它们——你的思想和一切生起的东西,而且尽可能用开放和宽广的接纳和宽容来看。
  西藏上师说,这种睿智的宽容如同无垠的虚空,如此地温暖舒适,把你包住,保护着你,好像一条阳光的毯子。
   
  3.23
  上师就像一艘负载众生横渡生死苦海的大船;一个领导众生到达解脱之地的伟大船长;一场浇息欲望之火的大雨;有如照彻黑暗无明的日月之光;如同承载善恶力量的坚实大地;一棵含藏短暂快乐和无穷喜悦的如意树;一座埋藏广大精深教法的宝藏;一颗让人觉悟的如意珠宝;一位平等付出爱给所有有情众生的父母亲;一条慈悲的大河;一座超越世俗,不被无明之风摇撼的高山;一片充满雨水可以舒缓众生痛苦的云层。
  简而言之,他就是佛陀的化身。不管是看见他,听到他的声音,回忆起他,或碰触他的手,只要与他结缘,就能使我们走向觉悟。对上师绝对的信心是弟子成佛的保证。他的智慧和慈悲的温暖,熔化了我们的生命之矿,显露我们内在佛性的黄金。
  ——顶果钦哲仁波切
   
  3.24
  大部分的人都被业和烦恼遮蔽了,使我们无法看透自己的本性和实相。因此,我们执著地把快乐和痛苦当真,而我们愚蠢的行为又继续播下来世的种子。我们的行为把我们系缚在不断循环的生死轮回之中。所以,我们今生此刻所做的每件事都存在着一种危险:未来可能要替现在的所做所为付出代价。
  所以我们要认真而急迫地,以智慧为死亡早做准备,转化我们未来的业,避免一再掉入无明的悲剧之中,重蹈痛苦的生死轮回。今生是我们唯一可透过修行做准备的机会,这是此生的自然中阴不能逃避的讯息。
   
  3.25
  觉悟对于乔达摩(佛陀)来说,就如监禁他千年的牢狱被打破了。而愚痴就是这座牢狱的狱卒,因为愚痴遮蔽了他的心,如乌云掩盖了星月。
  心被无尽的妄念波浪淹没,而将现实错分为:主观/客观,自我/他人,空/有,生/死,这种分别心产生了邪见——感情、贪欲、执著的牢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会让这道狱墙变得更结实,我们唯一的能做的,就是逮住狱卒,看清楚他的真面目。狱卒应是愚痴……一旦狱卒走了,监狱就会消失,而永不再出现。
  ——一行禅师 《佛陀的觉悟》
   
  3.26
  很难专心安住于心性,即使只有片刻,都是异常的困难的,更别想去除生起的念头和烦恼。
  我们总以为那很简单,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极富理解力,或已经完全了解它。这是个很大的谬误。事实上,要经过多年持续的闻、思、修、观想和禅坐,修行才能成就正果。
   
  3.27
  若想祈求觉悟者的帮助,激起恭敬心或证悟自性,没有任何法门比“上师相应法”(Guru Yoga)更快速、感人和有力。
  顶果钦哲仁波切写道:“上师相应法即是与‘上师的自性相结合’,运用这个法门,可使我们的心与上师的觉悟心融合一起。”
  上师是诸佛、上师和觉悟者三者加持力的结晶,所以祈请上师,就等于祈请所有圣尊;将你的心和上师的智慧心相连结,就是将你的心与真理和觉悟的化身相结合。
   
  3.28
  佛陀快要入灭时,曾预言在他涅槃后不久,将有莲花生大士降世弘扬密宗教法。西元八世纪时,在西藏建立佛教的就是莲花生大士。对于我们西藏人,根本上师莲花生大士是浩瀚的、永恒的法则;他是宇宙的法师。
  当我遭遇艰难和危险时,我常常祈求莲花生大士,而他的加持和法力也从不曾失信于我。当我想到他时,我的所有上师都化现于他身上。对于我来说,他活在每个时刻。整个宇宙每分每秒都闪耀着他的美丽、力量和存在。
   
  3.29
  真正体认无常可以慢慢解脱我们的执著,认为万物有常的错误观念,及将安全感建立在外相上面的谬误。
  慢慢地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因执著不可能执著的东西而遭受的痛苦,在深层意义上而言,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刚开始接受无常的观念可能会觉得痛苦,因为它是如此的陌生。但只要我们不断反省思考,心灵就会慢慢地转变。“放下”变得愈来愈自然,愈来愈容易。
  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沉没我们根深蒂固的愚痴,不过只要我们越加反省,就越能开展“放下”的观念,届时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就会彻底改变。
   
  3.30
  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暴戾之气;心灵总被愤怒、执著或害怕等情绪所占,你就无法奢望能安详死去。
  所以我们若想死得安详,就要学习如何好好过生活:想要安详地死去,就必须培养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安详。
  ——达赖喇嘛
   
  3.31
  禅坐姿势的最大要点是要保持背部挺直如箭,或如一堆金币。这样气才能轻易流贯身体的脉,心才能得到真正安歇。不要强迫什么。脊椎下半部的自然曲线,要保持放松、挺直。头要保持自然平衡;肩膀和上半身带着力量和优雅,维持均衡但不要僵直。
  双腿交叉而坐,不一定要双盘,那是高级瑜伽所强调的重点。交叉的双腿表示生与死、善与恶、方便法门与智慧、阳与阴、轮回与涅槃的融合;和不二的境地。双手舒适地覆盖在膝盖上,这叫“正襟危坐”。若你想坐在椅子上,脚要放松,背要挺直。
   

   
  四月
   
  GOM
  Meditation
  禅定
   
  4.1
  万事虽如梦幻泡影,
  也要善尽其事。
  不管善或恶,
  接受或拒绝,
  你只要开怀大笑!
      ——龙钦巴
   
  4.2
  就像作家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舞者也要经过长久耐心苦练,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所以,当你明了禅坐的效用之后,就要用尽全部生命去修习,这需要付出极大的毅力、热情、智慧和训练。
   
  4.3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个年老的女乞丐,名叫“倚赖喜悦”(Relying on
  Joy)。她常看见国王、王子和人们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她衷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那样供养。但她乞讨到的油只能点燃一小盏灯。不过,她还是把这盏灯点燃,放在佛前并祈愿:“除了这盏小灯,我没有什么可供养,但我希望经由这供养,将来能够得到智慧之灯。希望我能解除众生的黑暗无明,净化他们的业障,引导他们觉悟。”
  当晚,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前来收集灯时,发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名老妇人所供养的灯,一直烧到天明。他觉得白天不需要点灯,就想把它吹熄,但无论他怎么吹都吹不熄灭。
  佛陀始终在旁边观看,就说:“目犍连,你是不是想把那盏灯熄灭?这是不可能的,你甚至无法搬动它,更别说熄灭它了。就算你把所有的海水都浇在灯上,它还是不会熄灭;所有的山川和湖泊都熄灭不了它。为什么呢?因为这盏灯是以无比的恭敬心和清净心所供养的,这个出发点使它产生无量的功德。”
   
  4.4
  在某种时空环境下,你必须把某些事当真,但如果你太过于执著,当真理真的来敲你的门时,你就不懂得把门打开了。
  ——佛陀
   
  4.5
  想像一个你很亲密的人正在受苦,当你吸气时,观想自己以慈悲心吸进他的苦痛;当你呼气时,观想你把你所有的温暖、治疗、爱、喜悦和快乐流向他。
  现在,慢慢扩大你慈悲的范围,首先去拥抱你觉得亲近的人,然后是你觉得较疏远的人,再来是你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最后甚至扩及那些你觉得简直像怪物或残暴的人。让你的慈悲变得广大浩瀚,遍及一切众生,无一例外。
   
  4.6
  一般人的心念之流是连绵不断的,但事实却非如此。你会发现自己每个心念之间存有间隙,当当下的念头逝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时,你会察觉间隙的存在,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所以,禅修就是要让念头缓慢下来,让间隙愈来愈清楚。
   
  4.7
  即使佛陀也不免一死。他的死是一种教示,震撼那些天真、怠惰和自满的人,唤醒我们了悟世事无常的真理,及死亡之不可避免的实相。佛陀临终时说:
    在所有的足迹中,
    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
    在所有的正念禅中,
    念死最为尊贵。
   
  4.8
  因为生命不过是生、死和过渡期的永恒流动,因此中阴经验时时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变成我们心理特质的重要部分。不过,我们通常会遗忘中阴和其间隙,因为我们的心从这个阶段跳到下一个时,会习惯性地忽略其中的过渡期。
  事实上,中阴教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片刻的经验都是中阴,因为每个念头和情绪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逝灭,又回归心性。中阴教授让我们更具觉知,尤其在强烈改变和过渡的时刻,我们如天空般、本初的心性将有机会显露出来。
   
  4.9
  我们已经被教导成浪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思想和投射,甚至当我们讨论“心”时,所谈的也只是它的思想和投射而已。学者在研究“心”时,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投射。
  心是一切生起的地方,却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楚它,因此就造成了一些悲剧的结果。
   
  4.10
  海洋中有巨浪也有小波;强烈的情绪,如愤怒、贪欲、嫉妒等也会产生。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认为它们是干扰或障碍,反而视为修炼的绝佳时机。其实,如果你以执著和厌恶的习性,来对待这些情绪的生起,表示你不但已经分心,而且并没有察觉本觉的存在。用此种方式反应情绪,不但更增强、深化情绪,更把你紧密绑在妄念的锁链上。
  大圆满的大秘密就是:只要妄念一生起,就立即识破它,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本觉能量鲜活炽烈的示现。当你慢慢做此修炼时,就算是最强烈的情绪也无法纠缠你,也会溶化;如同巨浪生起、高耸,而又沉没回到海洋的宁静中。
   
  4.11
  错误的见解和信念,是我们的妄想中最具破坏力的。希特勒和波帕(Pol
  Pot)不是也曾经坚信他们自己抉择吗?而我们也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从相信,到毫不犹豫地坚信,进而付诸行动,因而带给自己甚至别人无比的痛苦。
  另一方面,佛陀教义的精要就是要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正见”。正见是无所不包的观点,能够透过修行,使我们对心性和实相有完整的了解。
   
  4.12
  禅坐时,我们的心该怎么“做”?
  什么都不要做。
   
  只要不执著它,自然就好。
  一位大师描述禅坐为“心悬挂在虚空中,无所执著。”
   
  4.13
  有些人以天真的、轻率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因某种莫名的理由,死亡会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就不必去忧虑死亡了。
  想到这些,我忆起一位西藏大师所说的话:“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他们想:‘嗯,每个人都会死,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我会安然度过的。’”这是个很美的理论,不过一旦面对死亡就破灭了。
   
  4.14
  每个次原子的互动,都包含了旧者的毁灭和新者的产生。次原子的世界就是持续生灭的过程,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形体短暂出现又迅而消逝,创造出永无尽期,恒久创新的实体。
  ——葛瑞•如可夫(Gary Zukav)
   
  4.15
  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转世的地方和转世的方式,通常依业力而定,不过,死亡那一刻的心境,会影响我们下一世的品质好坏。
  因而,在死亡之时,虽然我们已经造了各种各样的业,但若我们努力营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强及激发善业,而有快乐的轮回。
  ——达赖喇嘛
   
  4.16
  即使同样出生在人道,每个人的业还是有所不同。人的外表看起来相类似,但认知事情的方式则大不相同,也都生活在自己独一、分离的个别世界中。如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说的:
  若有一百个人睡觉和做梦,每个人所经历的梦境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梦可说是真的,但不能说只有某人的梦是真实,其他人的则是虚假。但业力制约每个人的认知模式,却是事实。
   
  4.17
  在自然的深深宁静中安歇吧,
  这颗筋疲力尽的心灵,
  被业力和妄念鞭打得无助彷徨,
  如同永恒的生死轮回大海
  无情汹涌的猛浪。
   
  在自然的深深宁静中安歇吧。
      ——纽舒仁波切
   
  4.18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实践。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拿起一个铜板,想像它代表你所执著的东西。紧握拳头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只要你一松开,你就会失去它。这就是你要紧抓住它的原因了。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你可以松开手掌,但铜板还在你手上。手臂伸直,把掌心转向上,松开手,铜板还是在你手中。你放开了,而铜板仍然是你的,甚至其周围的虚空也是属于你。
   
  4.19
  我们需要认识真我(我们可以称之为佛性),因为我们常犯了致命的错误:我们对真我一无所知,却又用它来判断自己,责备自己,而产生了痛苦。
  这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评判自己或教法,而要以幽默的心态觉察自己的状况,了解目前的处境。
  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从某方面来看,在修行的路上,我们都面临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困难可以帮助你了解教义;然而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我们的问题到最后并不那么实在,那么严重,或不可克服,因为我们曾经这么告诉自己。
   
  4.20
  如果我们所认识的心,是我们死亡时会消毁的心,我们将对死后的一切了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入实相的崭新面向。
  所以在我们活着时,就要先熟悉心性,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唯有如此,当它在死亡的时刻,强大而自然地显现时,我们才能准备充足,很自然地认出它,就像中阴救度法所说的“有如孩子奔向妈妈的怀抱”一样,而藉由安住在此境界中,而得到解脱。
   
  4.21
  我们对丧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根本恐惧,大多源于自我。我们也许会对自己说:“我好痛苦,我要放下自我;但如果我真的这么做,我会变得怎样呢?”
  这时自我甜美地说:“我知道有时候我很讨人厌,但请相信我,如果你要我离开,我会乖乖地走开。可是你真的想这样做吗?请你想想看,如果我真的走了,你会怎么样?谁来照顾你?谁会像我多年来一样这么护卫你关心你?”
  纵使我们真的揭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恐惧而不敢放弃它;若没有真正了悟我们的心性或本来面目,就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可供选择。就像酒鬼知道酗酒会毁了自己;吸毒者也明白,在短暂的快感消失后,只留下痛苦和绝望;我们也以同样可怜的自怨自艾,一再地屈服在自我的欲求之下。
   
  4.22
  不要急着解决所有的疑惑和问题;如上师们所说的:“紧急的事,要慢慢完成。”我常跟学生说,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心灵的成长是旷时费日的。光学好日文或成为医生,就要花费数年时间,你怎能期待自己一下就能解开所有的问题,甚至在几个礼拜之内开悟?
  心灵之旅是不断学习和净化的过程。当你了解了这点,就会变得更谦逊。有句著名的西藏谚语说:“不要把了解当开悟;不要把开悟当解脱。”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期望开悟,只要终身修行。”
   
  4.23
  菩提心:觉悟者的慈悲心
   
  它是统驭死亡的仙丹;
  它是消灭世间贫苦的无穷宝藏;
  它是扑灭世间疾病的灵丹妙药;
  它是庇荫漂流于生死苦海众生的大树;
  它是从轮回的痛苦,通往解脱彼岸的大桥;
  它是驱除妄念折磨的晨月;
  它是根除世间幽黯无明的炽日。
      ——寂天菩萨
   
  4.24
  禅修之后,不要再以过往僵化的习气来认知事物。
  当你回到日常生活时,要将你禅修所得的智慧、觉知、慈悲、幽默、柔软、豁达和自在,扩及你的每日生活中。禅修能够唤醒你了悟万物虚幻如梦的实相;甚至在凶险的轮回之海上,也要时时保持这种觉知。
  一位大师曾说:“禅修之后,修行者要变成幻化之子。”
   
  4.25
  毫无疑问地,此刻我们的身体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我们毫不思索就将它与自我联结在一起;而这种轻率、虚假的联想,更加强我们认为两者是实体存在、密不可分的错觉。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我们的“我”似乎存在,“你”也似乎存在,我们一直不停向外投射的虚幻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实体存在的。
  当我们死时,这整个因缘和合之物,一夕之间就片片崩落成碎片了。
   
  4.26
  敦珠仁波切说,当本觉显露的刹那,“就像掀开你的头巾一样,多么无垠开阔!多么舒服!这是无上的“见”;见到前所未见。”当你“见到前所未见”时,一切都变得开放、舒展、轻爽、清新,生活充满活泼、美妙和活力。
  这就好像你心灵的屋顶飞掉了,或是一群鸟突然飞出暗巢。一切的藩篱都消逝不见,就如西藏人说的:“封盖被打开了。”
   
  4.27
  大圆满教法中的“在见中失去行”(losing the Action in the
  View)是很危险的。即使高深有力如大圆满教法,也常伴随着极大的危机。如果你无法去掉妄念和烦恼,却欺骗自己,而以为自己能像大圆满相应法行者一样自在无碍,那你就正在造恶业。如同莲花生大士所说的,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虽然我的“见”广大如天空,
  我的行为,和对因果的敬畏,
  必须纤细如面粉粒。
   
  4.28
  敦珠仁波切常说,初学者的禅坐时间不宜太长,一次维持四、五分钟,然后休息一分钟。休息时,放掉禅坐的方法,但不要散乱了。
  当你正精进于禅坐时,若你仍能保持专注和活在当下,很奇妙的,在休息片刻的当下,禅定却发生了。这就是休息与禅定同样重要的原因。有时,我会告诉禅修发生困难的学生,在休息中禅修,在禅修中休息。
   
  4.29
  密勒日巴最伟大的弟子冈波巴,在两人离别之际问他:“我什么时候才可能开始教导弟子呢?”
  密勒日巴回答:“当你已不是今日的你时;当你整个认知全部转化时;当你能够真正看清楚,你面前的这个老人无异于佛陀时。当你的恭敬心让你认知到这项事实时,就是你开始传法的时刻了。
  我对上师的恭敬心,赐给我传法的力量,及不断学习的开放和接纳。顶果钦哲仁波切一直都还谦虚地向其他上师学习,也常向弟子学习。恭敬心激发传法的力量,同时也让人不断虚心学习。
   
  4.30
  现在当此生中阴降临于我时,
  因生命短暂,我要离弃放逸,
  一无反顾地走上闻、思、修的圣道。
  让认知和心成为道,并了悟三身:觉悟心。
  如今我已获得人身,
  在觉悟之道上,没有时间再流浪彷徨。
      ——莲花生大士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7-8 09:38



五月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莲花生大师心咒
   
  5.1
  如果你把花在追女人或赚钱之类
  让人散乱的事的时间,
  腾出十分之一用来修行,
  几年内一定会开悟!
      ——拉玛克里希那(Ramakrishna)
   
  5.2
  有句名言说:“如果心不做作,就会自然充满喜乐;就像水,若不加搅动,自然清澈透明。”
  我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混水;你若愈不去搅动它,污泥就愈能沉淀,让水明澈的本性闪耀出来。心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加追逐,就会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安详而清明。
   
  5.3
  传说天神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终日沉溺于享受之中,从没有想要过修行的生活。诸事美好无比,直到死亡逼近,衰败出现,天神的妻子爱人再也不敢靠近他们,只是远远地丢花过去,偶尔祈求他们能再转世为天神。过去快乐舒适的回忆,也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火上加油罢了。所以天神总在悲苦中寂寞地死去。
  天神的命运,让我想到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病人或临终者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年老和衰亡。当老人不再有生产力和价值时,我们就遗弃他们,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们赶进养老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令人不安吗?
   
  5.4
  “聆听”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还要困难。如上师们所说的:真正的“聆听”是要完全放下自己,抛开一切讯息、观念、想法,及满脑子的偏见。
  如果你能真正听闻正法,那横阻在我们与自性之间的观念障碍,就会慢慢地被清洗干净。
   
  5.5
  如果你想从轮回的事实获得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开展善心,祈愿众生得到寂灭常乐,并付诸行动;培养、修习善心。
  达赖喇嘛曾说:“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高深的哲学;我们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5.6
  二十六岁时,我接受了轮回的观念。我的宗教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观点。甚至工作也不能让我完全满足。如果不能把今世所累积的经验和学问,运用在下一世,那么工作就徒劳无功了。当我了解轮回时……时间不再有限。我不再是时间的奴隶……我要把长远的生命观带给我的宁静与别人分享。
  ——享利•福特(Henry Ford)
   
  5.7
  想像你正坐在一扇玻璃门前,门外就是花园。你透过玻璃凝望门外的天空,你和天空之间似乎空无一物,因为你看不到玻璃的表面。如果你站起来,以为中间没有玻璃而想走过去,你会撞到鼻子,如果你触摸它,你会突然发现有东西挡住你的手指,把你和外面的虚空阻隔了。
  同样地,凡夫心的基础地,阻绝了我们进入虚空般的自性,即使曾经惊鸿一瞥。我们必须打破整个凡夫心的基础地,让本觉的新鲜空气进入。
   
  5.8
  虽然我们惯于称为的“心”,普受尊崇和讨论,但我们还是不了解它,甚至误解它,或一知半解。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了解,正如它不了解自己一样,
  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理论和思想。
  再者,因为凡夫不了解它,不识自性,
  所以一再流浪于三界六道,遭受无比的痛苦。
  因此,不了解本心是可悲的错误。
      ——莲花生大士
   
  5.9
  当你修习时,假设你达到一深刻宁静的状态,却只有刹那的瞬间,妄念和动作就生起,有如海上的波涛。不要费心排斥妄念,而想拥抱宁静,只要让纯净现前流动。这种禅定的普遍和宁静状态,就是本觉本身。一切生起的妄念,无非是本觉的光芒。这是大圆满教法的心要和基础。
  有种方式可以想像此种状况:你宛如乘着阳光回到太阳去;你立即追踪生起的念头,回到其源头——本觉。当你安住在“见”中如如不动时,你不再被任何生起的念头所欺骗和扰乱,故不会沦落为妄想的牺牲品。
   
  5.10
  凡夫心无法真正领悟绝对的真理。
  而所有伟大的智慧传统都告诉我们,超越凡夫心之道就是通过心的修持;而修心之道就是恭敬心。
   
  5.11
  禅坐完全打破了我们“正常”的运作模式,因为它是自由自在,毫无掛罣的境界,没有竞争,没有贪著,没有奋斗执取的焦虑,没有成就的渴望:这是个没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排斥也不接受,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这境界中,我们可以缓缓地舒放,将束缚我们的情绪和观念,化为自然纯朴的虚空。
   
  5.12
  要时常惦记着生命有如梦幻泡影,减少执著和嗔恨。
  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不管别人怎么对你,都要时时保持爱和慈悲。
  不管他们的行为如何,你只要把它当成梦一般,一切就变得不重要了。修行的要诀,就是要在梦中保持正念,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真正的修行。
  ——恰都土库仁波切
   
  5.13
  死亡是个很大的谜,但有两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一是我们一定会死;另外,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或如何死。
  所以,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而我们就把它当成借口,逃避直接面对死亡。我们就像玩躲猫猫的小孩子,蒙起眼睛就以为别人看不见了。
   
  5.14
  如果大圆满的禅定,只是在上师传授本觉之后,持续保持流动,我们如何才知道何时是本觉,何时不是?我问顶果钦哲仁波切这个问题,他简要地回答:“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动时,就是本觉。”
  如果我们完全不去驾驭或操纵心,只是让心安住在纯净和觉醒的不动状态中,那就是本觉。如果我们有任何驾驭、操纵或执著,那就不是。
  处在本觉的状态时,不再存有怀疑,没有任何心可以怀疑: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你达到这种境界时,一种完整、自然的肯定和信心,就会随着本觉涌现。这就是你觉知本觉的方法。
   
  5.15
  “厌离”同时带着忧伤和喜悦。悲伤是因为你领悟到了过去的生活不堪回首;喜悦的是当你能够放下时,视野也随之开阔。
  这是一种非凡的喜悦:带给你崭新、强劲的力量、信心和永久的启示,让你能真正摆脱习性,不再受其控制;有能力改变,变得愈来愈自在。
   
  5.16
  不管世俗有什么喜悦,
  都来自祈愿别人快乐;
  不管世俗有什么苦难,
  都来自祈求自己快乐。
      ——寂天菩萨
   
  5.17
  大圆满的教法认为,你的禅定和视线要像大海般辽阔;遍及一切处、开放且无边无际。就像你的见和姿势不可分离,禅定可以激发视线,然后两者相融为一。
  眼光不要特别定住一点,相反的,你要静静地凝视自己,延伸你的视野,愈来愈宽广,愈来愈普及。现在,你会发现你的视野变得开拓了,眼神变得更祥和、慈悲、宁静及安定。
   
  5.18
  总之,诞生两次并不比诞生一次更令人讶异。
  ——伏尔泰
  常有人问我:“若有前世,为什么我想不起来?”但为什么我们记不起前世,就表示没有前世存在?童年、昨天甚至一个钟头前的事,当时是那么鲜活,之后却不复记忆,好像从未发生过似的。
  如果我们连上礼拜一所想所做的事都记不起来,要想回忆起上辈子的事又谈何容易?
   
  5.19
  我们修行就是要终结自我特异的独裁。但自我似乎总是神通广大,破坏我们的修行,防止我们逃出它的掌心。真理很简单;佛法也很清晰;但我很伤心地一再看到,佛法一旦开始探触和感动我们,自我就企图将之复杂化,因为它知道它已经受到威胁。
  不过,虽然自我不择手段地破坏你的修行,但只要你继续精进,努力禅修,你会领悟到你被自我的诺言——虚假的希望和害怕,骗得有多惨。
  你将会慢慢了解,希望和害怕都是心灵平静的敌人。“希望”欺骗你,让你落空失望;“恐惧”则把你瘫痪在虚假认同的狭隘牢房中。你开始看清楚自我如何全然控制你的心。在禅定所打开的自由空间里,当你暂时放下执著时,你将瞥见自性的宽广和喜悦。
   
  5.20
  最痛苦的时候,可能是最开阔的时候;最脆弱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坚强的时候。
  告诉自己:“不要逃避痛苦,我要好好利用它,变得更具慈悲心和利他。”毕竟,痛苦能教导我们慈悲。若你曾经受苦,你会了解别人受苦的感觉。而如果你是在帮助别人,受苦可以让你理解和产生慈悲心,裨益你帮助别人。
   
  5.21
  有时,当我们经由上师或佛法的指点,而突然看见太多自我的真相时,可能会难以面对,害怕去认知,或太痛苦而无法接受。所以,我们就否认及排斥它,荒谬而急切地防止自己了解真相。
  当我们面临太强烈或太难接受的事时,我们就会将其投射到周遭的世界,尤其是投射到帮助我们最多、最爱我们的人身上,如我们的老师、教法、父母亲或最亲密的朋友。
  我们要如何刺穿防护系统坚硬的外壳呢?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就是,认知自己正被妄念活活套牢了。我曾经看到许多瞥见真理和正见的人,由于无明乔装的空幻邪见使然,一夕之间就崩塌落地。
   
  5.22
  虽然万事如梦幻泡影般虚幻,你还是要幽默地继续做事。譬如,当你走路时,不要有无谓的严肃和自我意识;相反地,你要自在地走向真理的宽广空间。
  当你坐着时,要做真理的保垒。当你吃东西时,要把你负面的身、口、意业,吞入空性的腹中,消解它们遍及虚空法界。当你大小便时,观想所有的障碍正被净化和消除。
   
  5.23
  很重要的是要领悟:我们活着时,虽然肉身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其实不过是个幻像而已。
  欲领悟这一点,就是在禅修之后,要“成为梦幻之子”;不要再受过往习性所牵引,对于自己及世界局限于旧有的认知;而且要一直继续保持“梦幻之子”的状态,了了分明,如同禅修时,把外相看成梦幻泡影。
   
  了悟肉身虚幻的真相,是帮助我们放下的最精深及最具启发的方式。
   
  5.24
  当我们的心处于负面状态时,只有怀疑没有相信。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怀疑是缺乏完全了解和精神教育的象征,但也可以视之为信心成熟的催化剂。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疑惑和困难时,不管我们的信心是薄弱、虔诚或概念化;也不管是强烈,是永久,心中都会产生深刻的智慧。
  你的信心,早晚都会遭遇到内在外在的试炼,它是信心和怀疑的必经之路。
   
  5.25
  如果人类不能跨越隔离人类和自己本性的深渊,那么登陆月球又有何益?
  在所有的探索之旅中,这是最重要的。
  缺乏这个,其他的不但变得一无是处,而且还会惹来灾祸。
      ——汤玛斯•墨顿(Thomas Merton)
   
  5.26
  想像你住在世界第一高峰顶上的屋子里。
  突然间,挡住你视野的屋子倒掉了,你可以看到四周里里外外的一切。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看见;那种经验没有任何东西可堪比拟;它是全然、完整、史无前例、完美地看见。
  这就是本觉直接显露时的感觉。
   
  5.27
  即使修行最高深的瑜伽行者,烦恼和喜悦还是会如往常般生起。而他与凡人最大的相异之处,在于他看待情绪和相应的方式。
  平凡人会本能地接受或拒绝它们,所以产生了执著和嗔恨,而造了恶业。
  而瑜伽行者不管生起什么念头或情绪,都不会去理会,让它们保持自然、初始的状态,无所执著。
   
  5.28
  敦珠仁波切的上师吉美杰维纽古(Jikme Gyalwe Nyugu),多年来一直在山洞中闭关。
  有一天,他走出洞外,日光倾泻而下;他凝望着一片云,看见它飘往吉梅林巴上师的住处。于是,他心中生起了一个念头:“我的上师就在那边”同时,心中涌现了一股强烈的渴望和恭敬心,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强烈,太震撼了,以致于使他昏倒了。
  当他苏醒过来时,他上师智慧心的加持力已经完全传送给他了。他到达了最高的证悟境界,我们称之为“穷尽法界”(the exhaustion of
  phenomenal reality)。
   
  5.29
  禅定时,要尽量放轻松,保持自然开阔。
  让自己从焦虑习气的羁绊中悄悄溜走,放下一切执著,安住在你的自性之中。把你的凡心、烦恼和妄念,视为阳光下的冰或奶油。如果你觉得很冷,让这种侵扰在禅定的阳光中消融。心要保持安详,让你纷乱的心平定,安住在“永恒寂灭”(Calm
  Abiding)的正念中。同时,唤醒你的觉知和清晰的观照(Clear Seeing)。
  你会发觉所有负面的东西都消除了;侵扰溶化了;你的疑惑也慢慢蒸发了,如迷雾消散在你宽广无瑕的自性天空中。
   
  5.30
  有生必有死;
  有聚必有散;
  有积必有尽;
  有起必有落;
  有盈必有亏。
      ——佛经
   
  5.31
  如何克服执著?只有了悟它无常性;这种了悟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它的掌握。我们将会明了上师所说,真正的态度改变是:好似自己是天空,看着云朵飘过;或像水银一样自由。水银滴落地面时,仍然保持完好无瑕,从不混杂污泥灰尘。
  当我们一直遵循上师的教导,慢慢去掉执著时,深刻的慈悲心就涌现了。当执著的乌云消散不见时,真正慈悲心的光芒就会闪耀出来。
   
     
  六月
   
  OM MANI PADME HUM HRIH
  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慈悲的菩萨
   
  6.1
  静静地坐着,身体不动,沉默祥和,无论生起什么念头或情绪,让它自然来去,不要有任何执著。
  这种境界像什么?敦珠仁波切常说:好像一个人在田野中辛勤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坐到火堆前心爱的椅子里。他已经工作了一整天,该做的事都已经完成;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诸事已毕,他可以完全放下所有的牵挂,自在而满足。
   
  6.2
  若你的心保持虚空,则随时都可以接纳任何东西;它是开放的。初学者的心灵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但专家的心却只有少许的可能性。
  ——铃木大拙
   
  6.3
  恭敬心是修行的精要。如果我们心中只有上师,和虔诚的恭敬,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把它视为上师的加持。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持续涌现的恭敬心修行,本身就是一种祈祷。
  当心中充满对上师的恭敬,就会自然产生“它会打理好一切事”的信心。一切色相都是上师,一切声音都是祈祷,一切粗细的思想都是恭敬心。万物在这种绝对真性中自然解脱,就像结在空中解开了一般。
  ——顶果钦哲仁波切
   
  6.4
  什么是慈悲?
  慈悲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同情心或关怀;也不只是向他表达你心中的温情;或清清楚楚地认知到他们的需要和痛苦;它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决心,愿意付出一切,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6.5
  在你禅修的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经验,好坏都有。你可能体验喜悦、清明或无念的境界,从某方面来看,这是很好的经验,也是禅修进步的象征。
  因为当你体验到喜悦时,这是欲望暂时消解的征象;当你经验到清明,那是纷扰暂时停止的征象;如果你经验到无念的境界,那是表示无明暂时消失。它们是很好的经验,但如果你执著它,就会变成一种障碍。
  这种经验还不能算是开悟,但若我们还是不加以执著,它们就会回归其本来面目——那就是开悟的资粮。
   
  6.6
  观照死亡并不是件恐怖或病态的事。
  当你受到启发、感觉松弛、舒服、躺在床上、度假、或聆听音乐等快乐时光,为什么就不能反省死亡?
  当你快乐、健康,充满自信,满怀幸福喜悦时,为何不反省死亡?你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反省自我?好好掌握这时机,因为它能带给你强烈的感受,能迅速改变你的世界观。这时,过去的价值观会自行崩溃,你会发现自己的转化。
   
  6.7
  在我的禅定教法中,禅坐时要睁开双眼。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刚开始打坐时,若易受外界干扰,可片刻闭上眼睛,静静内观。
  一旦你的心安静下来了,就要徐徐张开双眼,此时你会感觉自己眼神变得更安详和寂静。再往下看,顺着鼻势凝视前方约四十五度角之处。其诀窍就在,只要一纷乱,就降低视线;当昏沉想睡时,就拉高眼神。
  一旦你的心宁静了,而能明明了了观照时,就可以自由抬高视线,凝视前面的虚空。这是大圆满对禅坐视线的教法。
   
  6.8
  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
  ——莲花生大士
   
  6.9
  如果我们能与万事万物相互依存,那么,甚至连最微细的意念、语言和行为,都会影响整个宇宙。
  把一颗小石头丢入池塘里,水面就会兴起阵阵涟漪:一个涟漪吞没另一个,形成新的涟漪。万事万物都是相互纠结关联的。因此我们学习到,要对自己的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任;也要对自己、每个人、每件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
   
  6.10
  要谨慎注意,不要让心有任何负担。
  禅坐时,不要刻意控制心念,或企图让人平静。不要太严肃,或觉得自己正在进行某种仪式;甚至连正在禅坐的观念都要放掉。让身体和呼吸保持自然。
  把你自己想像成天空,拥抱着整个宇宙。
   
  6.11
  佛陀觉悟到,我们对自性的无明,是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源;而无明的根源在于心放逸散乱的习气。
  终结心的散乱,就终结了轮回;他了悟到其中的要诀,就是透过禅修,把心带回家,回到它的真实本性中。
   
  6.12
  如果死亡只发生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死亡。但幸运的是,生命是恒常的生死拥舞,无常之舞。每次我听到山涧奔腾、怒涛拍岸,或自己的心跳声,我就听到无常的声音。
  这些改变、小死亡,都是生与死的连结。它们是死亡脉膊,死亡的心跳,激起我们放下一切执著。
   
  6.13
  打坐片刻,然后休息约三十秒或一分钟。不管做什么,都要了了分明,不要心慌意乱或不自在。然后让自己清醒,再上坐。如果你常做这种短暂的禅修,你的休息会让禅修变得更真实和更具启发性;可以去除禅修过程的笨拙、讨厌的僵硬、严肃和不自然,而能越来越专注和自在。
  慢慢地,透过这种禅修与休息的交互运用,将可以打破禅修和生活的藩篱;两者之间的壁垒分明将会消容,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愈来愈纯净自然。毫无纷乱。
  然后,就象敦珠仁波切所说的:“即使禅修者,也要脱离禅修;而禅修永不脱离禅修者。”
   
  6.14
  因为业报是不可逃避、真实不虚的,所以当我们伤害他人时,其实是在伤害自己;当我们带给别人快乐时,就是储备了自己未来的快乐。
  达赖喇嘛说:
  如果你能消除自私的出发点(如嗔怒等),培养慈悲心,最后你会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有时候我会说,聪明的自私者应该照这样做。愚笨的自私者,老是顾着自己,最终招来恶果。聪明的自私者会想到别人,尽量帮助别人,结果获得大利益。
   
  6.15
  世上所有伟大的神秘教法都清楚表示,我们内在存有一巨大的能量宝库,蕴藏着智慧和慈悲的力量,这就是基督所称的“天国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善加利用它,不只可以转化自己,还可转化我们的周遭,这就是寻求觉悟的目的。
  有哪一个时代,比我们今天更亟需清楚地运用此神圣力量?有哪一个时代比今天更亟需了解这种纯净力量,及如何导引和利益世界?
   
  6.16
  有时候,我会开玩笑地问别人:“为什么你那么相信没有轮回?你有什么证据?万一你死后才发现有轮回,你要怎么办?”
  修行人(如禅修者)已发现许多关于心的事实,这是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因为当我们的心越来越开放,了悟超凡、浩瀚和不容置疑的自性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一切自以为了解的旧有认知开始消解了。因此,真有来生的可能性就变大了。到那时,我们才知道,上师对我们生死轮回的开示原来是真的。
   
  6.17
  人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无明就是沉默、愚笨、被动、没智慧。相反的,无明是敏捷狡滑、善变、精于诈骗的。而且我们的邪见和它强烈的说服力,是它其最危险的一面,就如佛陀所说的:
  只会伤害你的身体的大象,
  有什么好怕的呢?
  若受人误导而产生邪见,
  不仅会摧毁了你过去积聚的功德,
  也阻断了你的觉悟之道。
   
  6.18
  因为当下的觉悟就是真佛,
  在开放和满足之情中,我发现上师就在我心中。
  当我们了悟这个永恒的自然心,就是上师的本性时,
  就不需要执著、攀缘、垂泪祈祷或抱怨,
  只要安歇在这个纯真、开放和自然之境中,
  就可以获得自我解脱的加持。
      ——敦珠仁波切
   
  6.19
  不管你做什么,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纳它并保持敏锐。不管你多么绝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为事实上它赐给了你无价的礼物:让你透过修行,了悟忧伤背后的实相。
  路米(Rumi)写道:“悲伤,可以成为慈悲的花园。”若你的心能对任何事保持开放,在你追求爱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会成为你最大的盟友。
   
  6.20
  当你了悟到你的自性与上师的并无相异时,你和上师就永不分离,因为上师与你的自性融合为一,并以其本来面目示现。
   
  当你了悟你与上师永不分离时,心中就会生起无量的感恩和敬畏,敦珠仁波切称之为“知见皈依”。这是彻见自性的知见时,自然产生的恭敬心。
   
  6.21
  清楚地想像一个情境:想像你犯了错,心怀罪恶感,甚至根本不愿再回想。
  现在,当你吸气时,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完全负起责任,绝不辩解。坦诚你的过错,诚心请求原谅。然后,当你呼气时,呼出和解、原谅、治疗和了解。
  所以,你吸进责备,呼出伤害的消除;吸进责任,呼出治疗、原谅与和解。
  这种修炼法效力超强,可以激起你勇敢地面对受害者,也给你力量和意愿,直接与他对话,并从内心深处,真心请求原谅。
   
  6.22
  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禅坐修炼,更重要的是禅坐之后的心境。要将禅坐时的宁静和专注,扩及到日常生活。我很喜欢一则禅宗公案。有位弟子问师父:
  “师父,你怎么把觉悟付诸行动呢?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吃饭和睡觉。”师父回答。
  “但是,师父,每个人都会吃饭睡觉。”
  “但并不是每个人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啊!”
  这则公案产生了一句名言:“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就睡觉。”
  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就睡觉,就是要你完全活在当下,而不要让自我的纷乱阻断了。这就是禅修与生活的结合。
   
  6.23
  把死亡的那一刻,当成心灵的陌生边荒地区,如果我们没有了悟肉体虚幻的本质,一旦失去它,就会遭受莫大的情感创伤。另一方面,我们产生了无限自由的可能性,而此种自由却是因为丧失身体而来的。
  当我们从长久以来界定和驾驭自己认知的身体中解脱时,此生的业完全消尽了,而未来可能造的业尚未开始结晶。
  因此,死亡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裂缝或空间,在这个蕴含无比力量的时刻,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境。肉体被剥掉了,心赤裸裸地呈现,显露出它原有的本质:我们实相的建筑师。
   
  6.24
  我记得人们常常来看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只为了寻求死亡的开示。全西藏,尤其是东部康省的人都非常尊敬爱戴他,有些人甚至长途跋涉好几个月,只求在去世前能够得到一次他的加持。我的上师们都会给予这句忠告,而这正是你临终时最需要的:
  放下执著或嗔恨,让心保持纯净,与佛融合为一。
   
  6.25
  执著于喜悦感觉的人,
  却摧毁了长着翅膀的生命;
  当喜悦飞走而向它吻别的人,
  将活在永恒的朝阳之中。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6.26
  当你因为“正见”的启发而自然达到禅定的境界时,你可以长时间维持在那里,不会散乱,也不会太费力。不需要任何“禅定”护卫和维持它,因为你已存在于本觉智慧的自然之流中。
  那时候,你会明了,从过去到现在,它一直保持如此状态。当本觉的光芒闪耀时,疑惑的阴影消失无踪,一种深刻的、完全的智慧就自然而直接地生起。
  此时就是觉醒的时刻。一股深刻的幽默从内在涌出,你会对你过往对自性的错误观念,报以一笑!
   
  6.27
  禅坐时要保持眼睛张开的理由有好几个。第一,把眼睛张开,比较不会昏沉想睡。再者,禅坐不是避世的方法,也不是脱离世间,沦入一种恍惚的意识状态中。相反的,禅坐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与生活和世界产生联结关系。
  因此,禅坐时要把眼睛张开,不要闭起来。不要逃避生活,而要保持开放,永远祥和。让你的感官(听、看、感受)保持开放,让你们自然而然的,觉受了以后,不要加以执著。
  不管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理它,不要执著。让听就听,看就看,不生任何执著。
   
  6.28
  好好深思:了悟无常是我们唯一所能坚持,甚至是唯一永远的财产。它就像天与地,不管我们周遭改变或毁坏得多么厉害,它们都能默默承受。
  譬如,我们掉入了让人毁灭的情绪危机……整个生命都快要解体了……丈夫妻子突然不告而别。然而,地球仍在那里,天空也还在那里。当然,地球有时会摇晃摇晃,只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当然……。
   
  6.29
  佛教的所有法门都可以用根、道、果(Ground, Path, and Fruition)来解释。大圆满的根是基础的、初始的状态,是我们绝对的本质,是已臻圆满,永远现前的。
  敦珠仁波切说:“它并非要向外寻求;也不是原来没有,而要在心中产生。”所以,从“根”(绝对性)的观点来看,我们的自性与诸佛的无异;上师们说,毫无疑问,此时已不需教法和修行。
   
  6.30
  大圆满的上师们深刻地察觉到,把绝对和相对混淆是非常危险的。
  不解此道者,会忽略甚至轻蔑修行和因果业报的相关性。然而,真正常握大圆满精义的人,会更加敬畏因果业报,更加强净化和修行的需要。
  这是因为他们了解被遮蔽的内在是多么广大,因此要更加精进、自律地砍除横梗于他们与自性间的阻碍。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7-8 09:39



七月
   
   
  OM VAJRASATTVA HUM
  金刚萨埵的心咒
  具有净化和治疗的力量
   
  7.1
  禅定时的负面经验很容易误导人,因为我们习惯将其视为坏的象征,但其实它却是幸福伪装而成的。不要厌恶它,而要认清它的真面目——只是一种经验而已,如梦幻泡影。
  了悟经验的真面目,能让你免于经验本身的伤害和危险。因此,负面的经验也可能是大福报和成就的来源。曾经有无数的大师,运用此负面的经验,转成觉悟的催化剂。
   
  7.2
  我们常想知道,要如何面对和处理负面的情绪和烦恼。
  在禅定的无垠广阔中,你可以用一种完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当你的态度改变时,心的整个气氛就会改变,甚至思想和情绪也彻底改观了。当你越来越愉悦时,它们也会越来越愉悦;若你对它们没有什么意见,它们也不会造成你的障碍。
   
  7.3
  想像你与亲爱的人相处有困难,如父母亲、丈夫或妻子、情人或朋友等。
  如果你不把他想成他的角色,而是另一个“你”,另一个跟你有同样感觉,有同样快乐、害怕和痛苦的人;这样的助益和启示该有多大啊!想像他是个跟你完全一样的人,可以帮助你打开心扉接纳他,带给你更多的智慧去帮助他。
   
  7.4
  禅坐就像所有的艺术一样,必须保持松弛和警戒之间的微妙平衡。
  从前有个比丘叫亿耳,跟随佛陀最亲近的弟子修习禅坐。他不知道禅坐时要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他极力想专注,却头痛无比;所以他放松自己,结果反而睡着了。最后他求助于佛陀。
  佛陀知道亿耳出家前是个有名的音乐家,所以佛陀问他:
  “你在家时不是善于拉琴吗?”
  亿耳点头。
  “你怎么把琴演奏出最美妙的音乐?是要把琴弦调得最紧?或是最松?”
  “都不是。要不紧也不松,要刚刚好。”
  “这就对了,你的心就要像这样,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
   
  7.5
  在死亡的恐惧中,我隐居山中——
  再三观想死亡时刻的不确定,
  我占领了不死的、永恒自性的城堡,
  现在,所有死亡的恐惧已逝,永不再起。
      ——密勒日巴尊者
   
  7.6
  佛法告诉我们必须了解的真理,但要成就个人悟道,还是要先靠自己修行。经由修行,我们将能度过各种艰难、痛苦和怀疑,而这些艰难和痛苦,即成为我们最伟大的老师。
  经由它们,我们学到谦恭;认知到自己的局限;发觉到从习气和旧有框架中跳脱出来的内在力量和无畏;也领受到了修行开展出真正自由的广阔视界。
   
  7.7
  我们如此地沉溺于追逐外界的一举一动,却完全忽略了亲近自己的内在心灵。
  我们恐惧于探索内在,因为我们的文化并没有告诉我们,探索内在能够得到什么。我们甚至认为这样做可能会让人疯狂。这是自我最狡猾的诡计,让人无法发掘内在真实的本质。
  于是我们忙碌度日,以免冒险去探索自我,甚至连禅修的观念都会把人们吓着了。当他们听到“无我”或“空”的字词时,马上联想到好像是要被掷出太空舱,永远在黑暗、寒冷的虚空中漂流。
  没有什么东西比追求真理更重要了,但在这个追逐享乐、害怕沉默的世界,我们却以喧闹和疯狂的忙碌来自我保护。
  探索自性,已成为我们最害怕的一件事。
   
  7.8
  深奥宁静,
  解脱烦杂,
  明亮清澄,
  超越思议的心;
  这是诸佛的心。
   
  在其中,
  无物需要被消除,
  也无一物应添加,
  只有纯净无瑕,
  自在地凝视自己。
   
  7.9
  在这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个人和国家不再能独自解决问题,而需要彼此互助合作。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世界责任感。要捍卫及孕育这个世界家庭,扶持弱势的成员,并保育我们的居住环境,这是我们个人及大家共同的责任。
  ——达赖喇嘛
   
  7.10
  困难和障碍如果可以被正确地了解和运用,可以出人意料地转变为力量的来源。
  西藏国王格萨尔是伟大的战士,他的流亡历程,是西藏最伟大的文学史诗。格萨尔是“永不屈服”的意思,是永远不败的人。
  自他出生以来,他的叔父洛东就用尽各种手段想杀死他,但一次次的阴谋却让他越来越坚强。
  对于西藏人而言,格萨尔不仅是勇敢的战士,也是精神的战士。做为精神战士,必须具备特殊的勇气,天生拥有睿智、温柔和无畏。精神战士仍会恐惧,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有勇气去面对痛苦,认清楚恐惧的根源,毫不逃避地从困难中汲取教训。
   
  7.11
  对死亡及无常的省思,能让我们在尚有一息时,好好利用此生;当我们死时,才不会悔恨、反责自己浪费生命。
  就如西藏有名的诗人、圣者密勒日巴尊者所说:“我的信仰就是活着——死去——没有任何反悔!”
   
  7.12
  心思放逸,不省死之将至,
  尽行无益之事,
  若使空手而回,心将狂乱不宁!
  你要找到修行法门,
  此刻,为何不修习智慧之道?
  圣人言:“不记师训,即为己之欺妄者。”
      ——《西藏度亡经》
   
  7.13
  “锻炼”心灵并不是要强制征服或洗脑。首先要直截具体地审视心灵的运作,这是你从心灵修炼所得的知识,也是修习禅定的体验。
  然后,将此体验运用于训练心灵,小心翼翼地驯化它,让它越来越柔软,你就能做你心灵的主人,能够驾驭它,达到最完美、完善的境地。
   
  7.14
  融合智慧和慈悲是参与保育地球最有效的方法。
  现今许多宗教大师也了解到,不只出家人要修行,在家人不论其信仰及生活方式如何也需要修行。心灵开展的本质是非常实际的、动态的,我们所共处的险境使得心灵开展更显必要,因为我们不再认为它只是令人愉悦的事,而是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
  如同一个著名的西藏教法所说:“当世界充满邪恶时,所有的不幸都应转化成开悟之道。”
   
  7.15
  佛教徒接受轮回的根基是意识的连续。如果你追踪心灵或意识的轨迹,你会发现心念迁流不息的源头是无垠的虚空,这就是无始。
  所以,一定有持续不断的轮回,让心继续地存在那里。
  ——达赖喇嘛
   
  7.16
  终其一生,你的内心中存活着二个人:一个是自我,它总是喋喋不休、要求苛刻、歇斯底里并精于计算;另一个是隐藏深处的精神生命,它智慧坚毅的声音,你几乎很少听见或注意到。
  当你越接触教法,观想并将其融入生活,你的内在声音、内在智慧(就是佛教所说的“觉察心”)将会觉醒及强化。这时候,你可以开始辨别出觉察心的引导,和自我的喧哗迷惑声的不同;你真性的光辉和自信,也开始重返回来。
  事实上,你已经在自我之中发掘了智慧的向导。因为它智慧的指引,你的觉察力越来越强烈而清楚,你将可以开始分辨真理和自我诈骗的真相,而能以洞察力和信心聆听它。
   
  7.17
  心是万象之源。
  如果未经审视,
  它会横冲直撞,精于骗术。
  若你正确看穿它,
  它就不再有任何根源,
  本质上不再有来、停留和去。
      ——蒋扬钦哲仁波切
   
  7.18
  痛苦不可能被免除,你愈想要逃避痛苦,只会变本加厉,而且无法从经验中学习,这个事实我们不是一直却很清楚吗?
  就像里尔克(Rilke)所写的,一颗被保护的心,“从未失落,纯真安全,不解温柔;只有失而复得的心才能被满足:因为放弃一切而得到的自由,享受着自主的愉悦。”
   
  7.19
  要想得到帮助,只要祈求就可以。
  基督不是说:“只要祈求,我就赐给你;只要寻找,就会找到;只要敲门,我就替你开门。每个人只要祈求,就能获得”吗?
  然而,祈求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发觉多数人不懂得祈求。有时是因为自大傲慢,有时是因为不想请求帮助;有时是因为我们懒惰;有时是因为心忙于怀疑;散乱和困惑,而连最简单的祈求都无法办到。
  治疗酗酒和毒瘾病人的关键在于,只要他承认自己的病症和请求帮助。从另一种观点来看,我们都是轮回的上瘾者,当我们承认上瘾和祈求帮助时,就是我们得到协助的时刻。
   
  7.20
  想像你一辈子没洗过澡,有一天你决定要冲个澡,当你开始冲刷时,你惊讶地发现,污垢开始从毛细孔渗出,流下身体。你认为自己搞错了:你以为会越洗越干净,没想到污垢却越来越多。你疯狂地逃出浴室,觉得自己根本不应该去洗澡,你甚至比没洗更脏。你不知道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耐心地把澡洗完。刚开始看起来可能更脏,不过只要再洗一会,就会清洁溜溜了。这是净化的必经的过程。
  不管心中有什么怀疑,只要把它当成一个障碍,是一个待澄清和除去的障碍,基本上它并不是问题,只是净化和学习的过程罢了。让这个过程继续,并自己完成,同时绝不要失去信任和决心。这是过去所有伟大的修行者所遵循地方法,他们常说:“没有比毅力更坚硬的盔甲。”
   
  7.21
  死亡时,若你能满怀信心地将你的心与上师的智慧心相结合,且心情平静,我保证你会幸福美满。
  因此,我们在世时,就要不停地练习与上师的智慧心结合;让上师的形象,越来越自然地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和做梦之中。
  慢慢地,经过多年专注地培养恭敬心,你将会了解一切现象都是上师智慧的显现。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经是悲剧的、无意义的、恐怖的,也越来越清楚地显示,那是上师的加持和内在导师的直接教导。
   
  7.22
  让禅修变得有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你可以找些能够振奋你的音乐,打开你的心扉;你可以汇集一些让你感动的诗句、箴言或教法,随时带在身边,提升你的心灵。我一直很喜欢西藏的唐卡画,它的美丽带给我力量。你可以找些能激起神圣感的复制画,挂在房间墙上。
  你可以听大师开示的录音带,或神圣的唱诵。你可以在你的禅房,放一束花,点一柱香或蜡烛,供奉上师的照片或本尊、佛像。你可以把平凡的房间,变成舒适又庄严的空间,让你像老朋友会面一样,每天愉悦地面对真我。
   
  7.23
  从我内心深处,
  盛开的莲花之中,升起,
  哦,慈悲的上师,我唯一的皈依!
  我为过去作为和烦恼而忧苦;
  我祈求您,
  在我遭遇不幸时保护我,
  永远当我头上的宝饰,
  大喜乐的曼荼罗(mandala),
  激起我的专注和觉醒。
      ——吉美林巴
   
  7.24
  上师教示我们,心有一层面是它的最根本基础,称为“凡夫心的基础地”(the ground of the ordinary mind)。
  它的功能像仓库,过去烦恼所造成的行为,全部像种子一般埋藏在里面。当因缘合和时,它就会发芽长成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情境。
  如果我们有某种思考习惯,不管正面或负面的,那么这些习惯就很容易被引发再犯。由于不断重复,这些习惯和爱好慢慢变得坚固无比,即使睡觉时,它们还是会持续增加和累积力量。这就是习气左右我们的生、死和轮回的方式。
   
  7.25
  当本觉的智慧光芒闪耀时,会产生一种不可思量及无可动摇的确定和信心,认为“这就是它”;不用再去寻找什么,也不用再去企求什么了。这种对“见”的确定,必须要透过一再瞥见自性来加深,也要以持续禅修来巩固它。
   
  7.26
  大圆满的禅定对治念头的生起有很强的效用,并对它们有独特的观点。一切念头的生起,都观照它们的本质与本觉无异,不要敌视它,要把它当成是其“自我光芒”的显现,本觉能量的示现。这点非常重要。
   
  7.27
  谁是外在的老师?
   
  外在的老师就是我们内在老师的化身、声音和代表。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最深爱的上师的模样、声音和智慧,无非是我们神秘内在的外在显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够说明我们能与上师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
   
  7.28
  虽然看见不同的色相,其本质为空;
  然而在空中可感知到色。
  虽然听见不同的声音,其本质为空;
  然而在空中可感知声音。
  虽然不同的念头生起,其本质为空;
  然而在空中可感知念头。
      ——敦珠仁波切
   
  7.29
  西藏人一年中重要的节庆就是新年,如同把西方人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生日,全部合并一起庆祝。
  贝珠仁波切是一位伟大的上师,一生充满许多传奇故事。他让佛法变得与生活更亲近。他不像平常人一样过新年,互道“新年快乐”,却反而哭泣。人们问他为什么要哭,他说旧的一年又过去了,有那么多人们又往死亡迈进一步,却仍未做好准备。
   
  7.30
  如果在死亡那一瞬间,我们已经能够深刻地了悟我们的自性,刹时就可以净化我们的业障。如果我们持续认证,就可以进入本觉本初的广阔中,证得解脱,一下全部清除所有的业障。
  莲花生大士如此解释:
  这种只要认证自性,就可以证得如如不动的力量,就像火炬刹时消灭累劫的黑暗。因此,我们若能在中阴境相中认证自性,如同现在上师所教授的,毫无疑问地,我们将可觉悟。这就是为什么要即刻开始,藉由修行熟悉我们自性的原因了。
   
  7.31
  禅坐时,创造正确的内在环境是很重要的。一切的奋战和苦斗都来自狭小的心灵,所以营造正确的环境,能够帮助达到真正的禅定。
  当幽默和开阔的境界产生时,禅定就轻易生起了。
   
    八月
   
   
  8.1
  濒死经验最重要的启示是,它彻底转变了这些人的生命。
  有一个人说:
  我原是个迷失的人,终日行尸走肉,只想享受,没有目标。现在我彻底转变了,变成有强烈的企图心,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坚信生命必有报应。我对追求物质财富的渴望也消失了,反而渴求了解精神层面的东西,并且希望这个世界能够越来越好。
   
  8.2
  大部分人要等到临死那一刻才开始珍惜生命,这多么令人伤悲啊!我常想起伟大的佛教大师莲花生大士的话:
  那些相信他们拥有充裕时间的人,等到临终才开始准备死亡。然后,就满心懊悔,这样不是已经太晚了吗?
   
  8.3
  当炽烈的阳光照射在上师的雪山头时,
  他的加持之流将会倾写而下。
  ——西藏圣哲俊库康巴
   
  8.4
  今天的世界虽然危机重重,却也令人鼓舞。现代的心灵慢慢地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实相。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达赖喇嘛和德蕾莎修女等伟大的导师;许多东方的大师也到西方传法;介绍神秘传统的书籍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地球所面临的绝境,唤醒更多的人进行全球的改造运动。
  开悟是绝对真实的事,而且世上也还有开悟的大师活着。当你真正遇到了他,你会打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感动,你会明了过去你以为是观念性的字词,如“光明”和“智慧”等,其实是真的。
   
  8.5
  把别人想像成和你一模一样的人,可以促进你的人际关系,带给它崭新而丰富的意义。
  如果每个国家社会也同样这样看待其他国家社会,则世界和平及人类快乐融洽的日子就不远了。
   
  8.6
  禅坐时,你可能会经验到一个混浊的、半意识、飘浮的境界,就像有一条头巾盖在你头上;梦纪般的迟钝。这只是个混沌未明、无神的沉滞而已。
  要如何脱离这种境界?要保持清醒,背部挺直,呼出肺部污浊的空气,把你的觉醒力导向清明的虚空,清醒你的心。
  如果你继续停留在这沉滞的境界,你就无法进入禅定。所以当此阻碍发生时,你必须一一清除,尽量保持警醒,这是很重要的。
  ——敦珠仁波切
   
  8.7
  如果我们能清楚了解所发生的事,且生前已做好万全的准备,死亡的那一刻就是个绝佳的开悟时机。
  在死亡真正发生时,思考的自我心,会消逝而进入本体之内。在此真相之中,觉悟就发生了。
  如果我们生前就藉由修行,熟悉我们的自性,在死亡那一刻,自性自然显现时,我们就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就像孩子自然认出母亲,奔向妈妈的膝下一样,安住在这个境界,我们就能开悟。
   
  8.8
  有情众生遍满整个虚空,无边无际,
  愿他们毫不费力就能证悟自性,
  六道的每一众生,
  都曾是我前世的父母,
  祈愿他们一同达到本初的圆满境地。
   
  8.9
  大部分人最需要的,就是打从内心深处真正祈求的勇气和谦逊;祈求开悟的慈悲;祈求净化和治疗;祈求了解痛苦的意义和转化的方法;在相对层面上,祈求生活越来越清明、安详和睿智,并祈求与上师的永恒智慧心相结合,以觉悟绝对的自性。
   
  8.10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一样虚幻短暂,
  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的变换,
  生命就如空中的闪电,
  就像山涧冲写而下,奔腾不已。
  ——佛陀
   
  8.11
  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当下正视改变;这是为死亡作准备的最好方法。
  生命也许充满痛苦、悲伤和艰难,但这也是帮助我们面对死亡的大好时机。当我们相信万物是永恒时,就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8.12
  我的上师有个学生名叫阿帕•潘特(Apa
  Pant),是个杰出的外交官和作家,曾任印度驻许多国家的大使,也是禅修和瑜伽的修行者。他每次遇见我的上师,总会问:“如何禅修?”他遵循东方传统:学生要一再询问上师一个简单而基本的问题。
  有一天,当我的上师蒋扬钦哲正在锡金的首都刚德的皇宫寺前,观看喇嘛舞的表演时,被剧中丑角的滑稽动作逗得咯咯笑,阿帕•潘特却一直去吵他,问他如何禅修。这次上师决定告诉他一个最根本的答案:“瞧,就像这个:当过去的思想消失,未来的思想还没生起,这中间不是有个间隙吗?”
  “是。”阿帕•潘特回答。
  “这就对了,延长它,这就是禅修。”
   
  8.13
  西藏传统中最慈悲的智慧,及其对人类心灵智慧最神圣的贡献,就是对菩萨典范的理解和反复实践。
   
  菩萨就是承担众生痛苦的人,他修行解脱,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帮助他人。甚至,在他证悟解脱之后,并不就此溶入绝对的境界,也不逃避轮回的痛苦,反而一再回到世间,以他的智慧和慈悲奉献给全世界。
   
  8.14
  玛姬拉度(Ma Chik Lap Dron)是西藏伟大的女性上师,她说:“要警觉,警觉;可是也要放松,放松。这是禅坐时‘见’的重要关健。
   
  保持你的警觉心,也要放松,要放松到连放松的念头都要放掉。
   
  8.15
  轮回过程的相续存在,并不像珍珠项链上的珍珠,被一根灵魂的线串在一起;好像一堆骰子互相堆叠在一起。每个骰子都是分开的,却要支撑着上面的骰子,所以在功能上是相互联接的。每个骰子之间并无实体存在,只有因缘条件的和合。
  ——H. W. Schumann,历史上的佛陀
   
  8.16
  你越常听从你的觉察力,就越容易改变你的烦恼,看穿它们,甚至嘲笑它们的荒谬和可笑的虚幻。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越能从驾驭你的黑暗情绪中挣脱出来,这种能力的展现就是最大的奇迹。
  西藏的神秘学家特顿•索甲(Terton
  Sogyal)曾说,若有人能把地板变成天花板,将火变成水,他并不会感到惊讶。但是如果有人能够解脱,即使只解脱一种烦恼,那才是真正的奇迹。
   
  8.17
  亲人的死亡会迫使你直接面对生命,强迫你去发掘以前从未发现的人生目的。你的亲人过世后,你突然觉得很寂寞,会感觉好像被赐予了新的生命,好像有人问你:“这辈子你打算怎么过?为什么你想继续活下去?”
  对这些失去挚爱亲人而陷入悲伤绝望的人,我诚心的忠告是祈示帮助、力量和恩典。祈祷你要活下去,并发掘你所面对新生命的丰富意涵。要接纳忧伤,要勇敢和有耐心。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正视你的生命,学习把你的爱与他人分享。
   
  8.18
  计划未来就像在干河中垂钓;
  再怎么费心还是徒劳无功,
  所以,放下企图和野心。
  如果你还要思考什么,
  那么想想你不知何时来临的死亡吧!
  ——杰西仁波切(Gyalse Rinpoche)
   
   
  8.19
  我们应不断觉察教法和修行的微细运作,甚至当已没有明显的、戏剧性的变化,以固持我们的沉静和毅力时,也要如此。
  要善用技巧且温和地对待自己,永远不要沮丧放弃,只要信守心灵之路,并了解它有他的律则和必经的历程。
   
  8.20
  生命中的每个时刻都需要慈悲,但还有什么时候比临终时更迫切需要?让临终者知道你在为他祈祷,你正透过修行承担他的痛苦,净化他的罪业,还有什么礼物比这个更美好、更令人感到欣慰的吗?
  即使他并不知道你在为他们修行,实际上你也帮助了他,而他同时也帮助了你。他们正在积极地帮助你发展慈悲心,而能净化和治疗你自己。
  对我而言,每个临终者都是老师,因为他给予帮助他的人,一个经由修行慈悲而转化自我的机会。
   
  8.21
  禅坐时,嘴巴要微开,好像发出深沉的、放松的“阿”声。嘴巴微张,由口呼吸,这样可使业风(Karmic winds)所生的杂念较不易生起,而障碍了你的心和禅定。
   
  8.22
  不要犯了这个错误,以为只有我们的心才有自性。事实上,它是万物的本质。我们要不断强调:证悟自性,就是证悟万物的本质。
   
  8.23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尘世中不易修行,可发挥创意,走入大自然。大自然永远是灵感的泉源。要让你的心灵宁静,可以在清晨到公园散步,或欣赏花园里玫瑰花上的露珠。你可躺卧地上,仰望苍穹,让心延伸到无垠的天际。让外在的天空唤醒你内在的天空。你可以佇立在溪前,让心与奔腾的流水交相融合,与潺潺的水声合而为一。
  你可以站在瀑布旁边,让它具有疗效的笑声净化你的心灵。你可以散步在沙滩上,让海风亲密地吹袭着你的脸庞。你可以高声欢庆,让美丽的月光抚慰你的心。你可坐在湖边或花园中,静静地呼吸。当月亮自无云的夜空中优雅地缓缓升起时,让你的心灵平静下来。
   
  8.24
  死亡时,组成身心的一切元素都会败坏崩离。当身体死亡时,感官和微细的元素都会分解,接着是凡夫心(the ordinary aspect of the
  mind)的死亡,嗔、痴和无明等一切烦恼也跟着死去。最后什么都不留下,障蔽自性的东西一一消散。这时所显露出的是绝对本质的本初地,它就像纯净无云的天空。
  这称为“地光明”(Ground Luminosity)或“明光”(Clear Light)的显现,意识本身溶入无所不在的真理之中。《西藏度亡经》(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描述这个时刻为:
  万物的本质是开放、空荡、裸露如同虚空,
  光明的空性,没有中心和边际;
  纯净、裸露的本觉显现出来。
   
  8.25
  中阴教授来自诸佛的智慧心,他们看透生死,易如反掌。
  我们也是佛。所以,如果我们能在此生中阴好好修行,更加深入探究我们的自性,就可以领悟中阴的智慧,其真理会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
  这就是此生的自然中阴最为重要的原因。因为所有中阴所做的准备都要在此生完成。中阴救度法认为:“最好的准备就是当下立行——今世就要开悟。”
   
  8.26
  我有时候禅坐并不采取某种特别的方法。我只是让心好好安歇,然后就会发觉,尤其是在受到启发的时刻,我可以快速地把心带回家和放松。
  我静静地坐着,安歇在自性之中;不用去质疑自己是否处在“正确”的境界中。不用费任何力气,只有深深的了解、觉醒和无可撼动的安定。
  当我处在自性之中时,凡夫心已消失无踪了。根本不需要去维持和确定自己的存在:我只是我。一种基本的信赖感就产生了,不需要再特别做什么。
   
  8.27
  当“见”接连产生时,
  本觉之流持续涌现,
  两种光明自然地融合,
  一切妄想都彻底解脱,
  你不断生起的觉受就是本觉。
  像“禅定”之类的词汇并不十分适合大圆满修法。根本上,禅定暗示着“观”某物,而大圆满就只有永恒的本觉而已。所以,除了安住于本觉的纯净显现,没有禅定的问题。
  唯一比较可以描述它的是“非禅定”(non-meditation)。上师们说,在此境界,妄念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算你想在满地黄金宝石的岛上,寻找普通的石头,也是不可能找到的。
   
  8.28
  如果这头心的大象,
  被正念的绳索牢牢捆住,
  所有的恐惧就会消失,
  完全的喜悦就会来临。
  所有的敌人:我们情绪的老虎、狮子、大象、熊和蛇,
  及所有地狱的监护者、恶魔及恐怖,
  因为你驾驭了你的心,
  它们全都被绑缚和驯服,
  因为一切的恐惧和烦恼都来自于心。
  ——寂天菩萨
   
  8.29
  授予您的加持,让心灵与法合一;
  授予您的加持,让法向正道前进;
  授予您的加持,让正道净化困惑;
  授予您的加持,让困惑浮现智慧。
  ——冈波巴大师
   
  8.30
  生命的每次失落和迷惑,都在教导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当你从极高处掉落时,只会掉在地上——真理之地。如果你的修行有所成就,那么从高处跌下就不是灾难,而是内在皈依的发现处。
   
  8.31
  打开电视或翻翻报纸,你会发现到处都有死亡发生。这些空难和车祸的受难者可曾想到他们会死?他们和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有多少我们认识的人和朋友突然死去?我们甚至不生病也会死;我们的身体可能像车子一样突然停摆,无法正常运作;也可能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生病或死掉了。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7-8 09:40



九月
   
  EM MA YENG CHIK
  勿烦恼
   
  9.1
  刚开始禅坐的人常说,他们的妄念纷飞,比以前更乱。
  我一再向他们保证,这是好的征兆。这绝不是你的心念比以前乱,反而是变得安静,而能察觉到以前的心念多么杂乱。千万不要绝望或放弃。不管什么念头生起,只要保持当下的觉醒,即使在纷乱中,也要回归呼吸。
   
  9.2
  在无云的夜空,
  “群星之王”月亮就要升起……
  莲花生大士,我慈悲之主的容颜,
  放射出温柔的迎请,引导我靠近。
  我对死亡的喜悦,
  远大于商人在海上大赚其财的喜悦;
  或是国王和众神大大吹嘘凯旋的喜悦;
  或是圣哲进入禅定的喜悦。
  因此,就如时辰一到,就启程上路的旅人,
  我不再留恋这世间,
  而将安住在涅槃的极大喜悦之中。
      ——龙钦巴的最后遗言
   
  9.3
  要证得解脱和获得觉悟的智慧,只有一个方法:遵循真正的精神上师。他是帮助你渡过生死轮回苦海的向导。
  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即刻就照射在清澈澄净的水面。同样的,诸佛的加持总是加被在有强烈信心的人身上。阳光照射一切处,却只有放大镜聚焦之处才能引火燃草。当诸佛的慈悲通过你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镜时,加持的火焰就在你心中燃起。
  ——顶果钦哲仁波切
   
  9.4
  敦珠仁波切常提到一个印度大盗的故事。这个大盗在无数次的得逞之后,知道自己犯下了可怕的大错,而亟欲为所做恶行赎罪,于是,他就去参访一位有名的上师。他问道:“我是个罪人,我好痛苦。要怎样才能解脱?我要怎么办?”
  上师上下打量他以后问他有什么专长。
  “什么专长也没有。”强盗回答。
  “什么也没有?”上师大吼:“你一定有!”
  强盗默默不语,最后终于承认:“其实,我有一个专长,就是偷东西。”
  上师咯咯笑了起来:“很好!这就是你现在需要的技巧!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你的理解抢光;把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偷来,融入空性的腹中,融入心性无所不在的空性中。”
  二十一天后,那名强盗证悟了自性,成为印度最伟大的圣人。
   
  9.5
  当有人正在受苦,而你却不知如何帮助他时,你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去想。想像你正遭受同样的痛苦,而你要怎么度过。问你自己:“我会有什么感觉?我希望朋友怎么对待我?我最希望他们给我什么?”
  当你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角色与别人交换时,你就把你所爱的对象——你自己,直接转换成别人。所以,这种方法是解决我爱和我执,及启发慈悲心最好的法门。
   
  9.6
  不管你使用哪一种禅修方法,当你发现自己自然达到一种醒觉、开阔和安详的境界时,就放下它,或让它自己消融。
  然后,宁静而专注地停驻在此境界,不用再特别费心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已经达成了任务。不过,如果你的心又散乱了,就要再度使用禅修让你平静下来。
   
  9.7
  我们常在想:“我死时会是怎样?”答案就是:我们现在的心态是怎样,我们是怎样的人,如果不加以改变,死时就是那个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好好把握今生,在还有能力时,净化我们心灵的原因了。
   
  9.8
  开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每个人,不管是谁,只要处于适当的环境,和经过正确的修炼,就可以了悟自性,了解我们内在之中就有不死和永恒的纯净。这是世界所有神秘传统对人的承诺,也已有无数的人完全实践了它。
  这个诺言最美妙之处在于:它不是身外之物,不是空想的,也不是精英专有的,它是所有人类都有的。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证悟它时,才明白它是出乎意料的平凡。
  真理并不是刻意造做,也不是深奥的,事实上它完全是常识。当你证悟自性时,你的困惑被层层剥掉了。你并不是真的“成”佛,只是慢慢不再迷惑而已。成佛并非成为全知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9.9
  运用咒语,以专一的恭敬心虔诚地奉献你的心和灵魂,把你的心和莲花生大士或上师连结一起。
  慢慢地,就会感觉自己与莲花生大士越来越接近,你和他的智慧心的鸿沟也越来越小。逐渐地,通过此修法的加持和力量,你会真正体验到,你的心已经转成莲花生大士和上师的智慧心,认证出他们与你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把指头伸入水中,它会弄湿;把它放入火中,它会烧伤;所以若把你的心投入诸佛的智慧,就会转化成他们的智慧心。
  慢慢地,你的心会发现自己处在本觉的境界中,因为心的最内在本质即是诸佛的智慧。这就好像你的凡夫心慢慢死亡和消融,你清净的觉醒,你的佛性,和你内在导师都一一显露而出。这是“加持”的真正涵义——你的心转化进入绝对的境界。
   
  9.10
  为什么我们如此害怕死亡,不敢正视它呢?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自己终将一死。我们知道,就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说的:“我们如此恐惧,称之为‘尸体’的东西,此刻正跟我们生活在一起。”
   
  9.11
  禅坐的目的就是要唤醒我们如虚空般的自性,告诉我们,我们的真正面目,那个生死根本,永不改变的纯净觉醒。
  因为我们的心长久处在忙碌、散乱之中,所以我们已经无法看见内在深处的自性了,在禅坐的平稳和沉静之中,我们却瞥见了它,回到了深刻的内在本质之中。
   
  9.12
  人们常常在突然感觉失去亲人时,才会明白自己有多么爱他。然后,他们就更加执著了。但他越执著,对方就越逃避,双方的关系就会更脆弱。
  我们常想要得到快乐,但我们所追逐的方法却那么笨拙和生涩,以致于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烦恼。常常我们以为必须抓住什么,才能得快乐的保证。我们问自己:“如果不拥有,怎么可能享受?”“执著总是被我们误认为“爱”!
  即使关系良好,因为不安全感、占有欲和骄傲,爱也可能被执著破坏了。一旦爱远离了,你只剩下爱的“纪念品”和执著的疤痕。
   
  9.13
  在西藏,我们说:“恶行有一项好处:它可以被净化。”所以,希望永远存在。即使是杀人犯和最残忍的罪犯,都可以改变和克服促使其犯罪的情境。如果我们能运用技巧和智慧,利用我们所处的现况,就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痛苦的束缚。
   
  9.14
  当你探寻过各种伟大的神秘传统后,就要选择一位上师跟随他。踏上精神之旅是一回事,能够运用耐心、智慧和勇气追随到底,又是另外一回事。你也许拥有找到老师的业,但你要接着创造出遵循老师的业。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因此,不管你的教法和上师多么高超,最重要的还是你要有自觉自我的智慧和技巧,学习如何去敬爱和追随上师及教法。
   
  9.15
  全世界最需要的就是菩萨这种积极的和平公仆,如同龙钦巴尊者所说的:他们“穿戴坚毅的盔甲”致力于宣扬菩提心,并将智慧散播到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需要菩萨律师、菩萨艺术家、菩萨政治家、菩萨医生和经济学家、菩萨老师和科学家、菩萨科技专家和工程师,我们需要处处示现的菩萨,在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充当慈悲和智慧的通路;转化他们和别人的心灵和行为;孜孜不倦地传布诸佛和觉悟大师的智慧,以保护我们的世界,并创造出更具慈悲心的未来。
   
  9.16
  如果你的心可以自然安静下来,安歇在它纯净的觉醒之中,你就不需要任何禅定方法了。然而,绝大部分的人还是难以直接达到那个境界,我们全然不知道要如何把心唤醒,因为我们的心如此狂野和散乱,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方便的法门来唤起它。
  我所谓的“方便”是要让你了悟自己的自性,及瞬息万变的情绪,并经由修行产生洞察力,让你时时刻刻都能够面对自己。这样,你就在各种情境和危机中,找到应变之道,同时转化你的心境。
   
  9.17
  弥兰陀王(King Milinda)有一次问佛教圣者那先比丘(Nagasena):
  “人转世了以后,他跟刚去世的那个人一样?还是不一样?”
  那先比丘回答:“既非相同,也非相异……你告诉我,若有一个人他想点灯,这盏灯能带来整夜的光明吗?”
  “可以。”
  “第一晚的火焰与第二晚、最后一晚的火焰,是否相同?”
  “不相同。”
  “那是说,每天点燃的是不同一盏灯?”
  “不,是同一盏灯照亮整个晚上。”
  “轮回就跟它很类似:一种现象生起,另一个现象同时灭止;所以,新起意识的行为,既不与前一个相同,也不相异。”
   
  9.18
  你要时时记住一点,这是很最重要的:无我并不是首先有一个自我,再用佛法清除;相反的,一开始根本就没有自我。了悟这个道理,才能称为“无我”。
   
  9.19
  佛也是人,与你我无异。他从不说他是神,他只知道他有佛性——觉悟的种子,而每个人都同样具有,且是与生俱来的。我常说:“我们的佛性就象诸佛的佛性一样。”
   
  9.20
  十一世纪西藏最伟大的施受法上师哲卡瓦格西(Geshe
  Chekhawa),对于许多禅修法的知识和实践都非常有成就。有一天他在他老师的房间内,突然看到一本打开的书,其中有两行字:
    把一切利益和好处给予别人,
    承担一切失败和挫折。
  这两行字所含藏的广大不可思议的慈悲,震惊了他。于是他决定去寻找这位上师。有一天,在旅途中有个麻疯病人告诉他,这位上师已经圆寂了。但哲卡瓦格西仍不屈不挠地继续寻找,最后他终于找到上师的大弟子。就问他:
  “你知道这两行字所含的教法有多么重要吗?”
  上师的弟子回答:“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你若想要成佛,就一定要修习它。”
   
  9.21
  施受法神圣的秘密,是每个神秘传统的上师和圣哲都知道的秘密。他们的生命之所以充满喜悦,是因为他们以出离心、真正智慧和慈悲的热情,把施受法融入生活当中。
  现代有位奉献一生给那些病人和临终者,放射出施与受的喜悦的人,她就是德蕾莎修女。我认为她下面的这段话,最能表现施与受的真义:
  我们都希望进入神的天堂,但在此刻,我们就可以与他同在天堂。现在与他快乐同在的意义是:
  如他一般地慈爱,
  如他一般地助人,
  如他一般地给予,
  如他一般地服务,
  如他一般地拯救,
  二十四小时都与他同在,
  在他苦难的化身中接触他。
   
  9.22
  万物都可以成为禅定的对象。一个微笑;地下道的一张脸;水泥路上裂缝中的小花;商店橱窗中华丽的布料;阳光照在窗台花盆的景象。敏锐地觉察美丽和优雅的踪迹。时时保持清楚地觉察“沉默的消息”,为它献上你的喜悦。
  慢慢地,你就能掌控自己的喜乐,做自己喜悦的化学家,用种种治疗方法,去提升、激励、照亮和启发你的呼吸和动作。
   
  9.23
  众生已经生死轮回过无数次了。一次又一次,他们经历了无以名状的明光(Clear
  Light),但是,就因为他们被黑暗无明障蔽了,所以永无休止地在无边的生死苦海中流浪。
  ——莲花生大士
   
  9.24
  佛教提出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每一道分别由六种执著所造成:骄傲、嫉妒、欲望、愚疑、食欲和嗔恨。
  看看我们周遭的世界,再看看我们的内心,就知道六道是真实不虚的。他们存在的方式,是我们下意识地将烦恼投射出去,六道因此具体成形,而界定了各道的形式、样貌、气氛和内容。
  六道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里。在我们的身心系统之中,存在各种烦恼的种子和习性,只看环境的影响和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就随时准备好发芽成长。
   
  9.25
  当我们能够透彻业的法则,累世以来如何产生坚实的力量和绵密的回响,同时看到我们生生世世的我执和我爱,把我们反复纠缠成无明的天罗地网,而且越缠越紧时;当我们真正了解我执欲取的危险和注定毁灭的本质时;当我们真正探寻无明最微细隐密的行踪时;当我们真正了解我们的凡心被它束缚得狭窄黑暗,而让我们无法无私地爱,阻断了真爱和慈悲和泉源时;我们就可以极度的清明,了悟寂天菩萨的话:
  若世上所有的伤害、恐惧和痛苦,
  都来自我执,
  为什么我需要
  如此邪恶的念头呢?
  然后,我们会产生决心,摧毁我们最大的敌人——邪念。当邪念死亡,所有痛苦的本源都会根除,而我们自性广大有力的慈悲就会闪耀光芒。
   
  9.26
  证悟自性可以使你的世界观整个改变,自然而然地生出慈悲心利益众生。而且,不管你有何种方法,也不管你所处的情境为何,你都能找到最适切的方式利益众生。
   
  9.27
  上师们强调:要在禅定中稳定“见”,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有利的环境,进行闭关;在纷乱忙碌的红尘中,不管你怎样精选,都无法进入禅定。
  其次,虽然在大圆满修法中,禅坐和生活并无不同,但在你还没有经由适当禅修期证得不动的境界时,决无法将禅定的智慧与日常生活联结在一起。
  最后,即使在禅坐时,也可能籍由“见”的自信,让本觉之流持续流动,但如果你无法使它随时随地保持畅通,让禅定与生活相融,当挫折来临时,它还是无法成为你的解药,然后你又会被妄念和烦恼牵入困惑中了。
   
  9.28
  根据大圆满法,在自性无边无际的广大之中,一切显现和一切现象,不管轮回或涅槃,全都是永远圆满具足的。
  然而,虽然万物本质为空,及“本具清净”,它还是深具崇高的本质,蕴含无限可能,创造出无边广大有力、永远充盈的圆满。
   
  9.29
  当你身强体壮时,
  从未想到疾病将临,
  但它会象闪电般,
  出奇不意地袭击你。
  当你在红尘中翻滚,
  从未想到死之将至;
  它快得如同雷电,
  把你轰得晕头转向。
   
      ——密勒日巴尊者
   
  9.30
  我们所采取的禅定姿势,含有希望的火花,及带点玩笑的幽默。在其中,我们隐约知道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当你采取这种姿势时,你就是以轻松的方式模仿佛,让你了悟及鼓励你内在佛性的显现。
  同时,你仍然认为自己处在相对的世界中,但因你佛性所启发的愉悦的信任感,你较容易接受自己的缺点,较能仁慈而幽默地面对它。
  你禅坐时,让你自己去感受“你就是佛”的那种自尊、庄严和谦逊。你只要让自己受到这种愉悦的信任启发,这就足够了:禅定会自然从这种了解和自信中产生。
   
     
  十月
   
  DZOGCHEN
  一切诸佛教法的心要
   
  10.1
  在对抗你最强大敌人(我执和我爱)的战争中,再没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就是慈悲,把我们奉献给别人,不追求自己的享乐却去承担他人的痛苦;就是慈悲与无我智慧的联手,彻底摧毁让我们生生世世流浪轮回苦海的虚幻执著。所以,我们的传统把慈悲视为觉悟的来源和要素,及觉悟行为的核心。
   
  10.2
  古代禅坐的教法传述:刚开始禅坐时,念头毫无间断地,一个接一个生起,象高山的瀑布。
  慢慢地,当你的禅定境界提升了,念头就象深峻峡谷的水流,然后象蜿蜒流向大海的大河,最后心念象宁静沉稳的大海,只有偶尔兴起的涟漪和波浪。
   
  10.3
  有时候,我们要清醒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会醒来,或在何处。如果你呼出一口气,再也无法吸进来时,你就死了。就是这么简单。
  就如西藏谚语所说:“明天或来生,哪一个先到,我们从不知道。”
   
  10.4
  据说,佛陀证悟时,他想要让大家了解,众生皆有佛性,并完全分享他的证悟。但他也带着无限的慈悲和遗憾,清楚地知道:要我们了解他所证悟的境界,是何其困难。
  因为,虽然我们与佛陀一样具有自性,但我们却未认出它,因为它已被我们的凡夫心层层包裹缠绕住了。
  想象有一只空花瓶,其内外在的空间完全一样,只有脆弱的瓶壁阻隔其中。我们的佛心被拘禁在凡夫心的瓶壁中,当我们开悟时,就象花瓶裂成碎片,内外在的空间融合为一。那时,我们突然了解到:它们从未分割,也从未相异;它们始终相同。
   
  10.5
  所有的精神导师都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要与我们根本的、觉悟的自性相结合。就如《奥义书》所说的:
  有智慧之路,也有无明之路。它们遥遥相隔,且尽头各异……愚人陷入无明当中,还以为自己有智慧和博学,事实上却象盲人被盲人从此端牵到彼端,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那个超越生命的世界,是不会对幼稚的、不专注的、迷恋钱财的人闪耀的。
   
  10.6
  有个对受苦者发起慈悲心的技巧是,把他想成是你最亲爱的朋友或亲人。
  想象你的兄弟、女儿、父母或挚友,正遭受同样的痛苦。你的心自然会敞开,慈悲会唤醒你:除了解除他们的痛苦,你还能做什么?现在,把你的慈悲心,转移到那个需要你帮助的人身上。你会发现自己更能自然地生起助人之心,且付诸实行。
   
  10.7
  禅修真正的喜悦,不在其形式,而在其当下持续鲜活的体验及它的喜悦、清明、安详,最重要的是执著的放下。
   
  你越能放下执著,表示你变得越自由。你越能体验这种自由,我执就会越清晰,希望和害怕也会消融,而能了悟无量的“无我智慧”。
  当你活在这个智慧之家时,“我”和“你”,“这个”和“那个”,“内在”和“外在”的藩篱将会崩溃,最终将回到你真正的家:不二的境界。
   
  10.8
  我记得一九七六年时,有位美国中年妇女前来纽约参见敦珠仁波切。她走进房间,坐在敦珠仁波切前面,一开口就说:“医生说我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意料地,敦珠仁波切温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来,然后轻轻地说:“你看,我们都正在死,死只是早晚的问题,只是有的人比较早死而已。”
  他用这几句话,帮助她了解每个人都免不了一死,她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因而舒缓了她的焦虑。接着,敦珠仁波切对她做了临终和接受死亡的开示,并告诉她死亡中蕴含着解脱的希望。
  然后,他教导她一种治疗修行的法门,她就虔诚地奉行。最后,她不仅接受了死亡,也因为精进努力地修行而重获了健康。
   
  10.9
  西藏伟大的传统称自性为“平凡的智慧”。我很赞同这种说法:我们的真性和众生的自性并没有什么特别。
  讽刺的是,我们所谓平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不平凡,对轮回迷惑景象产生了疯狂的、执著的幻觉。就是这种“非凡”的景象,让我看不见“平凡的”、自然的、天生的自性。观想诸佛此刻正看着我们:当他看到我们致命的混乱时,他该有多么惊讶伤心啊!
   
  10.10
  曾经有一位大圆满行者,他不喜欢夸耀自己,却有一大堆弟子跟着他修行。有一个喜欢卖弄学问的僧人非常嫉妒他,他知道这位行者书读得不多,就想:“他只是个平凡人,怎敢去教导别人?他怎敢假装成老师?我要去考考他,好教他当面出丑,让他在弟子面前丢脸,这样他们就会背弃他而跟随我了。”
  有一天,他前往拜访这位行者,且轻蔑地说:“你们这些修大圆满的人,难道只会修禅?”
  行者的回答让他吃了一惊:“要修什么禅?”
  “原来你根本就不修禅!”僧人得意扬扬地大嚷着。
  “不过,我什么时候心乱过了?”行者回答。
   
  10.11
  我们的心充满着执著散乱,根本就无法保有片刻的宁静,这不是很奇怪吗?它是如此的不安、迷乱,以致于有时候我会想,我们生活在这个现代世界,就好像置身于死后中阴的痛苦折磨,意识备受不安的煎熬。
  我们碎成许多片段,我们不知道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不知道该认同或相信自己哪一面。这么多矛盾的声音、指挥和感觉,争相控制我们的内在生命,让我们不知所从,散乱不已。
  而禅坐,就是要把心带回家。
   
  10.12
  佛陀说:“现在的你,是你过去所造;未来的你,是你现在所造。”
  莲花生大士更深入地说明:“欲知过去世,看看今世之所受;欲知未来世,看看今世之所做。”
   
  10.13
  当教法与你的内心深处相契合时,你才真正拥有了“见”。不管你的处境多么艰难,你会发现你的内心宁静、沉稳,充满智慧和善巧,让你免于沦为邪见的牺牲品。
  在此“见”中,你会发觉有一个“智慧向导”,时时在旁边给你忠告,支持你,唤起真理。
  但你还是会产生困惑,这是很正常的,不过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你不再以盲目的、执著的方式来面对它,而以幽默的、前瞻和慈悲的眼光来看待它。
   
  10.14
  对无常的恐惧唤醒我们,一切皆不真实和非永恒。我们会明白,无常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因为它迫使我们去问:“如果万物都会死亡和改变,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一切表象之后隐藏了些什么?有什么是我们死后可以依靠的?”
  要时时记住这些问题,并仔细思唯,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将能揭开隐藏在改变和死亡之后的“某种东西”的真面目。
  在此时,我们将会反复瞥见无常真理所蕴含的浩瀚义理,因此产生了深刻的安详、喜悦和信心,让我们充满惊奇,也让我们逐渐相信,的确有“某种东西”是不可摧毁、不会改变,也不会死亡的。
   
  10.15
  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是过去业的反射。如果我们真正明了这点,不管遭受什么痛苦和困难,都不会把它当成挫折、灾祸或惩罚;也不会责备自己或自怨自艾。
  我们把痛苦看成是过去所造业的成果。西藏人说痛苦是“一支扫除恶业的扫帚”。我们甚至要感谢业报就要结束。我们知道“好运”是善业的果报,但若我们不好好运用,它可能会瞬即消逝;而“恶运”是恶业的果报,但也给了我们净化的大好机会。
   
  10.16
  有一天,当我们主宰了风、浪、潮汐和危机之后,……将能掌握爱的能量。到那时,即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第二次发现火。
  ——德哈•得查汀(Thilhard De Chardin)
   
  10.17
  相信轮回让我们知道宇宙间存有终极的正义和善。这种善就是我们一直想发掘和释出的。当我们为善时,就是往它前进;当我们做恶时,就是在隐藏和抑制它。当我们无法将它表现在生活或行动中时,就会感到痛苦和挫折。
   
  10.18
  上师们教示我们,要了解无我智慧和自由,就是要通过闻、思、修的修行阶段。刚开始,我们要反复地听闻正法。当我们听闻正法时,就是在提醒我们生而具有的智慧本性。
  慢慢地,在我们听闻正法时,其中某些段落或智慧打动我们,回忆起自性的点点滴滴,一种熟悉的、奇妙的深沉感觉将会被慢慢唤醒。
   
  10.19
  记住:禅修法门只是一种方法,并非禅定。通过娴熟禅修,而达到一种纯净的圆满示现,这才是真正的禅定。
  西藏有一句发人省思的话:“禅定什么都不是;只是熟习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禅定只是去熟习禅定的修法而已。就像这句话说的:“禅定不是苦斗,只是自然地融入其中。”当你持续修行禅定时,禅定就会生起。禅定不是你可以“做”出来的事;它是自然发生的,只要你熟习修行。
   
  10.20
  如果你肯对一种超强智慧的法门痛下苦功,就可能开悟。
  但是,我们的心却塞满了困惑和怀疑。有时候我会想,怀疑甚至比贪欲和执著更容易阻碍人类的进步。我们的社会崇尚聪明和智慧,赞扬我们智能中最肤浅、粗糙,和最没有价值的层面。我们已经成了假“聪明”和神经质,而把怀疑当真理。怀疑只不过是自我强烈企图抗拒智慧,却被神化为真理的目标和结果。
  这种恶劣的怀疑方式,是轮回的卑鄙王国,由一群“专家”服务,他们并没有教导我们开放的灵魂和宽厚的怀疑,而这正是佛陀认为检视教法价值所必须的;反之,他们教给我们一种破坏性的怀疑,让我们觉得一切都不可相信,没有一点希望,什么都不可靠。
   
  10.21
  这么多的障碍和错觉,阻绝了我们了解“我们正在死亡”的事实。当我们终于认清自己正迈向死亡,其他人也不例外时,就产生一种燃烧的、心碎的脆弱感,感觉到每分每秒、每个众生都是珍贵无比的,而对众生生起了无限深刻而有力的慈悲心。
  我听说汤玛斯•莫尔(Sir Thomas More)爵士,在他斩首前写到:“我们皆同处一辆车上,将被处死;我怎能怨恨别人,或希望别人受伤呢?”
   
  把心完全打开,去感受无常强大的威力,就能生起无所不包和不惧的慈悲心,点燃真正想帮助别人者的生命。
   
  10.22
  什么是伟大的修行者?就是时时活在真我的当下,并不断挖掘和运用深刻启示的人。就如当代英国作家路易斯•汤姆森(Lewis Thompson)所写的:
  基督,无上的诗人,热切地活在真理当中,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清净的行为和圆满的象征,展现超越的真理。
  展现超越的真理,就是我们存在这里的原因。
   
  10.23
  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点阻碍时,真正的修行者不会丧失信心而起怀疑;反之,他会洞察障碍的真面目——只是障碍而已。当你认清“障碍只是障碍而已”时,障碍就自然消除了。
  同样地,如果你无法认清障碍的真面目,而严肃地看待它,那么它就会更加强化坚固,最后变成真正的障碍。
   
  10.24
  天道的生活看起来似乎比人道好,但上师告诉我们,人身却更是无比珍贵。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人拥有觉知和智慧,而这是开悟的资粮;而且,人所遭遇的痛苦,更能激励人们追求心灵的转化。
  每一种痛苦、悲伤、失落和无尽的挫折,都有它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唤醒我们,迫使我们冲出轮回的苦海,释放出我们被拘禁的光芒。
   
  10.25
  我常觉得很好奇:我认识的某些上师,会问前来参访他的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相信轮回吗”其实他不是问他们是否相信这个哲学命题,而是问他们是否真心相信它。
  因为他知道,如果一个人真正相信轮回,他的生命将会改观,也将会更清楚自己该负的责任和应守的道德伦常。上师们觉察到,如果人们不相信轮回,必定会创造出短利的社会,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社会冷酷无情,毫无慈悲心存在,难道这种心态就是造就的主因吗?
   
  10.26
  观想佛陀、莲花生大士、你的上师鲜活地示现在你面前,把你的心向真理的化身开放,如此可以阵阵加持和转化你的心。
  当你启请佛陀时,你的佛性就被启发唤醒,如阳光下的花朵一般盛开自然。
   
  10.27
  顶果钦哲仁波切描述一位瑜伽行者走过花园的情形:他全然清楚花的灿烂美丽,也能欣赏它的色泽、花形和香气,但他心中却了无执著和“后念”。
  就如敦珠仁波切所说的:
  不管什么认知生起,你要象一个小孩走进华丽的寺院;他只能观看,而执著却一丝也无法进入认知中。因此你感觉每件事都是新鲜、自然、生动,未经破坏的。当你保持它的原状时,它的外形就不会改变,它的颜色就不会褪去,它的光辉也不会消失。不管出现什么,都不会被执著所染,所以你的认知都是本觉的本来智慧,是光明和空性的不可分割性。
   
  10.28
  万物都不圆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仍在生死轮回之中。就算你选择了一位上师,并虔诚地跟随他修行,你还是会碰到困难、挫折、矛盾和缺陷。不要屈服于障碍和小小的困难,它们只不过是自我幼稚的情绪而已。不要让它蒙蔽了你,你的抉择具有重要和永恒的价值。切勿不耐烦而放弃对真理的承诺。
  我一再感到伤心失望:我看到许多人热忱地选择了一位上师或法门,并发愿遵循,但一碰到不可免的小障碍时,就退回到轮回和旧习中,终而虚度终生。
   
  10.29
  要实际付诸行动才是真正的慈悲。
  在西藏,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法相拥有千手千眼。千眼可以看到全天下各角落的困难:千手可以延伸到各各角落提供助援。
   
  10.30
  禅坐时,要如平常一样地自然呼吸。
  把你的注意力轻松地放在呼气上,当你呼气时,跟随着呼气的动作转移。每次呼气,你就在放下和消除执著。想象你的气融入遍及一切处的真理中。
  每次当你呼气之后,吸气之前,你会发现有一自然的间隙产生,因为你的执著消失了。
  安住在此间隙之中,安住在此开放空间中,然后自然吸气,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只要把心继续安住在此开放的间隙之中。
   
  10.31
  中阴教法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要或不要为死亡准备,会有何种不同的后果产生。其实,这个抉择很清楚。如果我们现在不为死亡准备,就会为此生、死时和死后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将会摧毁此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我们会无法善尽此生,且拘禁于终将一死的自我之中。这种无明掠夺了我们开悟的机会,把我们永远绑缚在妄想之中,不由自主地永世轮回,就是佛教所谓的“轮回苦海”。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3-7-8 09:40



十一月
   
  HUM
  一切诸佛的智慧心
   
  11.1
  认真看待生命,并不表示要我们住在喜马拉雅山或古老的西藏,终日禅坐。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赚钱过活,但切勿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缚,而不去探寻生命的深层意义。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求取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要以行动过分膨胀自己,要越简单越好。寻得生活快乐平衡的关键就在简朴。
   
  11.2
  夫复多言?
  幼稚者只谋求自利;
  诸佛谋求众人之利,
  只要看看其中不同。
  若我不将己之快乐,
  与他人之苦相交换,
  我将永无可能成佛,
  在轮回中不得真乐。
      ——寂天菩萨
   
  11.3
  禅修时,心不要涉入评论、分析或闲谈。不要把心中持续不断的议论,(“现在我吸气,现在我在呼气”)当作是正念;最重要的是纯净的当下。
  不要太过专注于呼吸之上;只要百分之二十五的注意力就可以了,其余的百分之七十五则要沉静而深深地放松。当你越能专注于呼吸时,就越能活在当下,收摄起散乱的思想,回归内在,融合为一。
   
  11.4
  佛陀教义的核心是,如果我们能妥为准备,那么不管活着或死亡都充满了无限希望。佛法告诉我们:证得无穷和奇妙的解脱,在此生是可能的。证得解脱能让我们选择何时死亡,及选择下一世的投生。
  对某些修行成就者而言,死亡并非挫败而是令人欢欣之事,是此生最具荣耀的时刻。
   
  11.5
    菩提心的生起
  哦!被种种认知催眠,
  就如月映水中的幻象,
  流浪迷失在轮回苦海。
  从光明寻得安详自在,
  以及自性的无所不在,
  我生起菩提心觉醒心的
  无量爱、慈悲、喜悦与宁静。
      ——吉美林巴
   
  11.6
  我们的佛性有积极的层面,就是我们的“内在老师”。
  它从我们困惑的时刻开始,就孜孜不倦地想把我们带回自性的广大和光明之中。我的上师蒋扬钦哲说,内在老师不曾一刻放弃我们。它无量的慈悲,与一切诸佛和觉悟者的慈悲融合为一,不断为我们的进化而努力,生生世世,运用各种方便法门和情境,教导唤醒我们,引导我们回到真理之中。
   
  11.7
  业的运作真的难以看见吗?只要我们反省过去,不就可以明了行为的后果了吗?当我们扰乱、伤害别人时,不也同时反弹到自己吗?不就会留下痛苦黑暗的回忆,以及自我厌恶的阴影吗?
   
  那些记忆和阴影就是业;我们的习性和恐惧也是起因于业,都是过去所行、所言或所思的结果。如果我们能检视自己的行为,而能清清楚楚,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反复的模式。只要做坏事,就会得到痛苦;做好事,就会产生快乐。
   
  11.8
  要想在精神之路上有所成就,必须要克服许多挑战,和学习许多东西。
  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克除障碍和困难;如何澄清怀疑和洞察邪见;如何启发自己;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如何将教法付诸实际的修行;如何唤起慈悲心,并在生活中实践;以及如何转化痛苦和烦恼。
  在修行之路上,我们都需要来自领悟教法所产生的良好基础和支持,但这不能太过强调,因为我们的修行越精进,洞察力和智慧就会越加清晰。
  到时,当真理来敲门时,我们就会马上知道,高兴地把门打开,因为我们可能已经猜到是真理在敲门了。
   
  11.9
  禅定可以把心带回家,但首先要修习专一。
  从前有位老妇人前来参见佛陀,请问禅坐的方法。佛陀告诉她,在井边汲水时,手的每个动作都要明明了了,如果做到了,很快就能找到禅定的觉醒和广阔的宁静。
   
  11.10
  要激发慈悲的力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发现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方法。
  若我们能好好把握,日常生活就有许多开放我们心胸的机会。一个老妇人与你擦肩而过,脸上带着悲伤和寂寞的神色,手上是满满沉重得几乎提不动的两袋东西;打开电视,一个贝鲁特的母亲跪在她被杀死的儿子的身旁;一个莫斯科的老祖母指着一小碗汤说,这是她今天唯一的食物……。
  这些景象都能打开你的心眼,去看看世界上无穷的苦难。让它打开,不要浪费它所引起的爱与悲伤。当慈悲心涌现的那一刹那,不要扫到一边,不要耸耸肩,然后很快回到“正常”。不要害怕你的情绪或觉得不好意思,也不要觉得困恼。要保持敏感:运用那一闪而过的慈悲,集中注意力,进入内心深处,观想它、发展它、强化它、深化它。经过此修习,你会发现自己对痛苦是多么盲目。
  众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在受苦;把你的慈悲心自然而无量地投注在他们身上。
   
  11.11
  人们常问我:“一次禅坐时间应多长?早晚禅坐二十分钟比较好,还是分成几小节在白天做?”是的,禅坐二十分钟效果不错,但并不是说以二十分钟为限。我不曾在经典中看过这种记载,我想这是西方发展出来的概念,我称它为“西方禅坐标准时间”。
  重点不是在禅坐时间的长短,而在它是否把你带入明明了了和活在当下的境界。在此境界中,让你能够开放,与你的心相联结。清醒禅坐五分钟,比二十分钟的昏沉还要好!
   
  11.12
  就如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的,我们在轮回中所遭受的一切痛苦都源自于无明。除非我们从中解脱,否则痛苦是无穷无尽的。即使我们走上修行之路,还是会被它所迷惑。
  不过,只要你牢记,把教法谨记在心,慢慢地你就能看清楚无明无数困惑的真面目,而不会让它破坏了你的愿力和希望。
   
  11.13
  每一种精神传统都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深藏着你想象不到的潜能。如果你错过今生转化的机会,得要等上好久才能再度拥有。
  想象有一只盲龟,漫游在如宇宙一样大的深海中,每一百年才会浮出水面一次。浪涛中漂荡着一个木环。佛教徒说,出生为人,比那只龟浮出水面,而且刚好把头穿过木环还要困难。
  即使出生为人,能有接触佛法福分的人也是很稀有的;而能谨记教法,且付诸修行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11.14
  因为我们的文化太过重视智能,而让我们误以为开悟需要极高的智力。事实上,聪明有时候反而是种障碍。西藏有句话说:“你太聪明,反而会漏失重点。”
  敦珠仁波切说:“逻辑化的心似乎很有趣,但它却是迷惑的种子。”人们可能会沉溺在理论中,而错失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西藏人说:“理论就象外套的补丁,早晚会脱落的。”
   
  11.15
  虽然我们相信只要放下就会一无所有,但生命却一再显现出相反的事实:放下是觉悟的真正方法。
  就象海浪冲刷岩岸,并不会破坏岩石,反而雕刻出美丽的外形;同样的,改变能塑造我们的人格,磨平我们的棱角。经过改变的考验,可以培养出温和及无可撼动的沉稳;自信也增强了,从内自然发射出的善心和慈悲心,也益加强大;同时把喜悦带给别人。
  每个人心中都存有善心,它能超越死亡。生命就是在教导我们找到那颗善心,也是一个了解它的修炼过程。
   
  11.16
  不要把怀疑看得过分严重或膨胀它,也不要落入迷惑或去分别对错。而要慢慢改变对怀疑的观点:把我们的文化制约和感情掣肘转变为自有、幽默和慈悲。意思是要给怀疑时间,也要给自己时间,去寻找解答,不只是学理或“哲学”上的答案,也是生活的、真正的和可行的答案。
  怀疑不会马上自己消除,我们要用耐心,营造一个空间,详细客观地检视、分解、消除和治疗它。我们文化所缺乏的,就是这种心灵的正确、专注和广阔,这些唯有透过禅修才能达到,而禅修所生的洞察力才能使我们慢慢成长、成熟。
   
  11.17
  人一诞生,烦恼也随之诞生。
  有些人活得越久越愚蠢,因他想要逃避免不了的一死,而变得越来越焦虑。
  多么苦啊!为了这永不能实现的愿望。
  长生不老的渴望,使他无法活在当下。
   
      ——庄子
   
  11.18
  那些曾有濒死经验的人说,在濒死经历之后,他们产生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和改变。
  有一个女人说:
  慢慢地,我感觉心中生起一股浓烈的爱,能够把爱传输给别人,也能够在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上找到喜悦和乐趣。对于病人和临终者,心中产生了无比的慈悲心。真希望让他们明了: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11.19
  当我们长久祈求,渴望真理,经过多世,业被完全净化后,奇迹就会发生。
  若我们能了解并利用这种奇迹,无明就会永远结束;如影随形的“内在老师”,会以“外在老师”的面目示现,几乎像奇迹一般,我们就跟它相会了。这相会是生生世世最重要的事。
   
  11.20
  身体躺平在最后一张床上,
  口中低喃着最后的几句话,
  看着心中最后的回忆消逝,
  这戏何时在你的身上演出?
      ——达赖喇嘛
   
  11.21
  业的意思是,不管我们的身、口、意做什么,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即使是最微细的动作,也蕴含着结果。上师们说,即使最少量的毒药也会致命;一颗小种子也会长成大树。而佛陀说:“不要因为恶行小,就小看它;火花虽小,也能烧毁像山一样大的干草堆。不要忽略小善,以为它们没有什么利益;即使是小水滴也能充满整个大容器。”
  业不像物质会腐朽,或永远不活动。它不会被“时间、火和水”摧毁,它的力量永不消失,直到它成熟。
   
  11.22
  噢!爱。
  噢!纯洁深刻的爱,
  愿此时此地涌现,
  成为一切;
  世界溶化在你无瑕无尽的光芒中,
  脆弱的叶子与你一同燃烧,
  其光明亮于寒星:
  让我做你的仆人,你的呼吸,你的精髓。
      ——路米(Rumi)
   
  11.23
  佛陀教示我们: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怀疑,“就像解析黄金一样,要烧、切和磨才能测出它的纯度。”若我们彻底遵从这种怀疑,真理就会现前。但是我们既没有洞察力和勇气,也没有修炼。我们已经被训练成沉溺在盲目无用的反对中,一再剥夺了我们认识真理的尊贵、宽广和开放。
  为了取代当前虚无主义式的怀疑,我要请求你们,要有我所谓的“神圣的怀疑”,这是迈向觉悟所必须的。这个古老神秘教法所传给我们的伟大真理,是当今危机重重的世界所不容忽视的。与其怀疑“它们”,不如先怀疑我们自己的无知、自以为了解一切、贪欲和逃避。我们对于所谓的心灵热切追求,其实,实相的信差——上师们,早已用他那令人敬畏,无所不包的智慧告诉我们,实相并非如此。
   
  11.24
  我们甚至会半相信地说,慈悲真奇妙,但实际上却一点也不慈悲,只会造成自己和别人的挫败和悲伤,而非我们一直想要的快乐。
  这不是很荒谬吗?我们一直苛求快乐,然而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却让我们隔绝了快乐。
  究竟什么才会使我们快乐?我们都知道,精明的自我追求、机智的自私、自我利己的保护,有时候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当你真正看清楚我执和我爱时,你会明白它们是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根源。
   
  11.25
  有些人认为禅坐时不应有一点念头和情绪产生,一旦念头和情绪生起,他们就会恼怒而认为自己失败了。
  事实并非如此。有句西藏谚语说:“要肉不要骨头,要茶不要茶叶,这是很离谱的要求。”只要你还有心,就一定会有念头和情绪。
   
  11.26
  我们把自我关在黑暗狭小的牢笼中,却认为这是整个宇宙,很少人能够想像心的另一个面向。敦珠仁波切曾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只老青蛙一辈子都住在湿湿的井中。有一天,一只海边来的青蛙来看它:
  “你从哪里来?”井底之蛙问。
  “从大海来。”它回答。
  “你的海有多大?”
  “非常大。”
  “你是说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
  “大一点。”
  “大一点?你是说像我的井一半大?”
  “不,再大点。”
  “是不是……象井一样大?”
  “大得无法形容。”
  “这不可能!我要亲自去看看!”
  于是,它们就一起出发去看。当井底之蛙看到海时,惊讶得头爆成碎片。
   
  11.27
  不管我们投生于何处,佛性始终存在,切永远圆满具足。即使诸佛的无量智慧,也无法增添它的圆满。众生的无穷烦恼也不能破坏它。
  将我们的自性比喻为天空,凡夫心的困惑比喻为云。当天空被云完全遮住了,我们从地上往上看,很难想像天空除了云之外,还有什么。但只要我们坐上飞机,就会发现云上有无垠蔚蓝的天空。我们原以为它就是一切的云,看起来如此渺小,远在我们之下。
   
  11.28
  “行”就是要真正地观照你的善恶念头,不管什么念头升起,都要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既不追踪逝去的念头,也不期盼未来的念头。不执著喜悦的经验,也不会被忧伤的情境打败。
  若你能这样做,就能达到深刻宁静的境界。到那时,善和恶,喜悦和悲伤,就不分轩轾了。
  —敦珠仁波切
   
  11.29
  你可以把自性想像成一面镜子,拥有五种不同的力量或“智慧”。
  它的开放和广阔就是“虚空藏智”,慈悲的温床。能够准确照见一切微细生起的是“大圆镜智”;立于不偏不倚境地的是“平等性智”;明辨一切外在现象的是“妙观察智”;拥有能够使万物成就、圆满和自然示现的潜能的是“成所作智”。
   
  11.30
  要进入禅定,就要创造一个宁静、祥和的情境。在我们尚未主宰自心之前,首先要先清静心的环境。
  此刻,我们的心就像蜡烛的火焰一样,被思想和情绪的暴风吹袭得摇晃闪烁,不断改变。只有把风停息,火焰才有可能平静。
  相同的,只有把思想和情绪的纷扰平息,才可能瞥见和安住于自性。另一方面,当我们找到禅坐的稳定后,任何噪音和混乱都不会困扰我们。
    
  十二月
   
   
  12.1
  初学者的心,是开放的、空的心,是随时准备好接受的心。
  如果我们能以初学者的心来仔细聆听,就可以真正听到。若以一颗宁静的心来聆听,尽可能不受预存思想干扰和左右,教法的真理就可能深铭于我们心中,生死的意义就变得越来越清楚。
  我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说:“你越去聆听,所听到的也就越多;你越去聆听,你就越能深入了解。”
   
  12.2
  慢慢地,当你保持开放和专注,运用技巧将你的心越来越集中,你负面的东西会慢慢消失;开始觉得全身舒畅,就像法国人所说的:“être bien dans sa
  peau (在皮肤中感觉很舒服)。”你会产生一种轻松和完全的自在。我认为这种修行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自我治疗。
   
  12.3
  我们曾经想过和做过的每一件恶事,其根本是源自对虚假自我的执著和爱惜,而让它变成我们生命最亲爱、最重要的东西。
   
  所有造成恶业的负面思想、情绪、欲求和行为,都是导因于我执和我爱。它们是黑暗、强而有力的磁铁,让我们生生世世都遭遇了种种障碍、不幸、痛苦和灾难,所以它们是所有轮回痛苦的根源。
   
  12.4
  一次又一次静静地观想:死亡是真实的,且会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
  不要像西藏谚语所说的那只鸽子一样,整夜忙着做巢,到天明时连眼睛也未曾合过。
   
  12.5
  微细但完整地体悟“见”,能够转化你看待每件事的方式。我越来越了解,思想和概念都是障碍,常常让我们无法轻松进入绝对的境界之中。
  现在我明白了上师为什么常常说:“要努力学习不要有太多的希望和恐惧。”因为它们只会激起心灵的混乱。
   
  当“见”产生时,就可以看清楚心念的真面目:短暂而清晰,且只是相对的。你可以直接看穿每件事,好像你有X光眼睛一样。你不要执著思想和情绪,也不要加以拒绝;而要在本觉的广阔怀抱中欢迎它们。
  到那时,你以前所看重的东西——野心、计划、期望、怀疑和热情等,就不再那么深刻地左右着你,因为“见”已经帮助你看清它们都是徒劳无用的,并真正生起舍弃之心。
   
  12.6
  恭敬心是体证自性和万物最纯净、最快速、最简单的方法。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奇妙的相互依存现象:我们不断尝试从内在生起恭敬心,而这恭敬心可以让我们突然瞥见自性,而这种瞥见又增强了我们对上师的恭敬心。所以,最后恭敬心从智慧中产生:恭敬心和自性的实际体验两者五相激荡且密不可分。
   
  12.7
  除了短暂的舞姿之外,人生还有什么呢?过去做过的事,现在看起来不都如黄粱一梦?一起长大的朋友,儿时玩耍的地方,曾经执意坚持的意见和看法,都远远抛在脑后了。此时此刻,你读这本书时似乎那么真实,然而,就是这一页也快要成为记忆了。
   
  12.8
  禅坐时,不要“观”呼吸,而要让它自然溶入你,好像你就是它。慢慢地,呼吸的动作,呼吸者的气融合为一;对立和分离都消失不见了。
  你会发现这个非常简单的专注过程,能够过滤掉你的思想和烦恼。然后,你好像脱下一层旧皮,某种东西被剥落,而得到了自由。
   
  12.9
  静静地坐着,从内心深处,启请真理的化身——你的上师、圣哲或觉悟者,示现在你面前的天空中。
  观想上师或佛如彩虹般鲜活、灿烂和透明。
  如果你难以观想上师,可以把这种真理的化身想像成光,或去感觉他就在你面前的天空出现。让你心中生起的启示、喜悦和敬畏,取代观想。
  我的上师敦珠仁波切常说,如果你无法观想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去感觉这种示现,而且知道它是一切诸佛的加持、慈悲、能量和智慧。
  以无比的恭敬心,将你的心与上师结合,然后把你的心安歇在他的智慧心中。
   
  12.10
  就如佛陀教示我们的,生命短暂如闪电乍现;华兹华斯(Wordsworth)也说:“这世界再也受不了我们:得到了又用掉,我们浪费了我们的力量。”最令人心碎的是,我们浪费了我们的力量,背叛了我们的本质,放弃了今生(自然中阴)觉悟自性的殊胜机会。
  上师一直训示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如果到死亡时,还不知道自己是谁,那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12.11
  我们绝不要忘记:透过身、口、意,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选择这样做,就能终止痛苦和苦因,帮助自我的真正潜能和佛性唤醒我们。除非佛性能够被完全唤醒,解脱无明,与不死的觉悟心相结合,否则生死轮回将会永无尽期。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今生不为自己负起所有责任,我们的痛苦将不只延续几世,甚至千万世。
   
  就是这种清晰的真理,让佛教徒把来世看得比今生重要,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来世在等待着我们。这种长远的眼光,左右着他们的行为。他们知道,如果我们为了今世而牺牲了所有的来世,就好像把一辈子的积蓄一餐就吃喝光了,疯狂地忽略了其后果。
   
  12.12
  西方人可能会惊讶西藏有那么多转世的人,而他们大多是大师、学者、作家和神秘家和圣哲,对佛教和社会都有卓越的贡献,在西藏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相信这种转世并不仅限于西藏,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世界各地。历史上,出现过一些艺术天才、精神领袖和人道主义者,帮助人们向前,如甘地、爱因斯坦、林肯、德蕾莎修、莎士比亚、圣法兰西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等。
  当西藏人听到这些人时,会立刻说他们是菩萨:而我听到他们的名字、志业和远见时,我就被诸佛和上师伟大进化过程的庄严所感动,他们为了解脱众生之苦,改善整个世界而示现于世。
   
  12.13
  怀疑并非病,而是缺乏我们传统所谓的“见”所导致的症状。“见”就是对自性和实相本质的证悟。
  当“见”全部出现时,连一丝的怀疑都不会产生,因为我们会用实相自身的眼睛来看它。但在觉悟前,怀疑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怀疑是迷心的基本活动。对治怀疑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压抑它,也不要执著它。
   
  12.14
  要了解我所谓的慈悲的智慧,就是要完全看清楚慈悲的利益,以及不慈悲带给我们的坏处。我们绝对要区分清楚,什么是“自我的利益”,什么是“终极的利益”;错认的结果就是痛苦的来源。
  我执产生了我爱,我爱又因伤害和痛苦而生起了根深蒂固的嗔恨。然而,伤害和痛苦并非客观存在;唯有我们的嗔恨心才能让它们存在并赋予其力量。当我们了解这点,就会知道:是我们的嗔恨心让自己遭受了恶运和挫折,让生命充满了焦虑、期望和恐惧。
  藉由消除我执和对不存在自我的执著,我们就消除了那种嗔恨,而能去除逆境和挫折对你的伤害。因为,你怎么可能攻击根本不存在的人或东西?
   
  12.15
  每次禅坐前,都要有这种觉醒:我们和所有众生基本上都拥有佛性和最深奥的本质,为了觉悟佛性,必须灭除无明和痛苦。
  我们要让这种动机启发自己,以下面一切诸佛祈祷文的精神,致力奉献出我们的修行和生命给所有众生的觉悟:
  藉由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祈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和乐因;
  祈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和苦因;
  祈愿一切众生永不离神圣大乐;
  祈愿一切众生心保安详,了无执著和嗔恨,
  祈愿一切众生相信一切众生完全平等。
   
  12.16
  我常想像一些伟大的上师和获得甚深证悟的人,就如庄严的山鹰,翱翔于生死之上,透彻生死的真面目,和其神秘而纷杂的相互关系。
  透过山鹰之眼(觉悟之眼)俯看一切,我们想像中的生死的界线都相融而消失了。物理学家大卫.波姆(David Bohm)描述存在的实相为“流动中未破损的整体”。
  大师所清楚透视的,就是那个流动和那个未破损的整体。我们的无明所称的“生”和“死”,不过是那个流动和整体的不同面相而已。
   
  12.17
  当你经由戒律净化生活,和由禅修松懈你的攻击、执著和消极心,观照的智慧就会渐渐显现。
  在它光芒的无量清明之中,这种洞察力,可以让你清楚而直接地看见心和实相本质的最微细运作。
   
  12.18
  十九世纪的一位大师,有个愚笨的弟子。大师一直教授他认识自性,他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最后,大师非常生气,就告诉他:“看,我要你把这一整袋子麦子背到对面山顶,中途不可停留休息,直到爬上山顶。”
  这个徒弟头脑简单,却对上师有着无比的恭敬心和信心,就完全依照上师的话去做。袋子很重,他花了很久时间才完成任务。
  最后,当他到达山顶时,放下袋子,颓然倒地,虽然疲累却感到无比的舒畅。所有的阻碍都消除了,凡夫心也跟着融化。就在那刹那间,他突然觉悟了自性。他跑下山,不顾一切就冲进了上师的房间。
  “我明白了……我真的明白了!”
  他的上师对他一笑,故意说:“这么说,这趟登山之旅很有趣咯?”
   
  12.19
  修习专一可以把散乱的心带回家,把生命的各种面相集中起来,这称为安住或永恒的寂静。
  我们过去被分裂的部分,一直处在争战之中,现在都安定了下来,彼此交融熟悉。在这种安定之中,我们更能了解自己,有时甚至能够瞥见自性的光芒。
   
  12.20
  安住在本觉的清明和信心之中,能让你的思想和烦恼自然解脱,毫不费力地进入它的广阔中,就像在水中写字或在天空画画一样。
  如果你能熟习这项修法,业就没有机会积累,而达到漫无目的、自由自在的离弃境界,敦珠仁波切称它为“无拘无束、赤裸的自在”,因果业力再也无法将你绑缚。
   
  12.21
  要学习如何死,就要学习如何生;要学习如何生,就要知道生命不只有今生,还有来生。真正地转化自己,及学习如何投生为觉者以助益众生,是裨益世界的最有力方法。
  现在让我们想像:有许多人把握学习佛法的机会,致力于庄严的修行,证悟了自性,并运用死亡的机会更接近成佛,为了服务和利益众人而诞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12.22
  要如何描述诸佛的智慧心?
  把自性想像成你的脸;它始终跟随着你,却无法看见自己。然后想像你从未看过镜子。上师的教授,就像他突然拿出一把镜子,让你第一次看见自己的脸。
  就如你的脸,本觉的纯净觉醒并非上师赐给你的“新”东西,也不是你从外在可以找到的东西;它始终都是你的,始终跟随着你,但在那个震惊时刻发生前,你从未看过它。
   
  12.23
  西方人对我所谓的“禅坐技巧”非常着迷。现代人毕竟迷恋于机械结构和构器,对于纯粹实用的东西容易上瘾。但禅坐的心要不是在于技巧,而在其精神:是深富技巧、启发和创意的修行法门,也可以称为“姿势”。
  上师们说:“如果你能创造身体和环境的良好条件,禅定就会自然生起。”讨论禅坐姿势并不是神秘的无稽之谈,正确的姿势有助于创造一个更有启发生的环境,以唤起本觉。
  身体的姿势和心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交互关联的。当你的姿势和态度受到启发,禅定就自然生起了。
   
  12.24
  十九世纪伟大的上师米凡(Mipham),是喜玛拉雅山的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据说他发明了一个钟、一座大炮和一架飞机,但只要一完成,就把它们毁掉。他说它们只会让他的心更乱。
   
  12.25
  只要虚空存在,
  众生仍旧受苦,
  就要长住世间,
  消除所有苦难。
      ——寂天菩萨
   
  12.26
  慈悲远比怜悯还要伟大和高贵。
   
  怜悯的本源是恐惧、傲慢和施舍,甚至沾沾自喜的感觉:“幸好不是我。”就如史帝芬.李文(Stephen
  Levine)所说的:“当你害怕碰到别人的痛苦时,就成了怜悯;当你勇于面对别人的痛苦时,就成了慈悲。”
  要培养慈悲心就是要了解众生都是相同的,拥有相同的苦痛,尊敬受苦的人,并了解你既与众生不可分割,也不优于一切众生。
   
  12.27
  就像大海有波浪,太阳有光芒一样,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绪。大海虽有波浪,却不会被扰乱。波浪是大海的本质。波浪生起,又会往何处去?回到大海中。而浪又从何而来?从大海。
  同样的。思想和情绪是自性的光芒和呈现。它们起自于心,但又消失到哪里去了?回到心。不管心中生起什么念头,不要把它当成问题。如果你不是太冲动,而有耐心一点,它就会回归到它的本质之中。
  如果你能了解这点,那么生起的念头只会增进你的修行。但若你不明了它们的真面目就是自性的光芒,你的思想就会成为迷惑的种子。
  所以,要以宽阔、开放和慈悲的态度对待你的思想和情绪,因为事实上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家人,是你心的家人。敦珠仁波切常说:在它们面前,“要像个有智慧的老人,看着小孩子玩耍。”
   
  12.28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全世界的各各教育阶层,传授死亡和临终的觉悟智慧。不要“保护”小孩子不让他们接触死亡,反而要趁他们年轻时,让他们认识死亡的真相,从死亡中学习。
  为何不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这种智慧介绍给所有的年纪的人?让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认识死亡;了解如何帮助临终者,及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精神本质。在各级学校、学院和大学中,要以深刻的想像力来教授它;最重要的是,特别要教授给肩负临终照护重任的医生和护士。
   
  12.29
  我们的佛性到底存在于何处?它就存在于如天空般的自性之中,全然地开放、自由和无边浩瀚。基本上,它是如此地简单、自然而不受染污和败坏;它的纯洁甚至超越“净”和“垢”的概念。
  当然,我们说自性有如天空,只是一种譬喻,帮助我们想像它无所不在的无垠广阔;因为佛性拥有一种天空所没有的特质——觉醒的灿烂光明。
  有句话说:“佛性只是你的觉醒无瑕的显现,是洞悉一切、体悟空性,不经造作和清醒自在的。”
   
  12.30
  一旦你拥有“见”,虽然轮回的妄念还在,但你会像天空一般:当彩虹出现天空时,不会被它谄媚;乌云密布时也不会感到沮丧,而有一种深沉的满足感。
  当你看到轮回和涅槃的外相时,会打从心底发笑;“见”能够让你永远愉悦,心中一直沸腾着微笑。
  ——顶果钦哲仁波切
   
  12.31
  人们来了又走,来去匆匆,手足舞蹈,对死亡却从未发出一言。这样很好。不过一旦死亡降临在他身上,或是他的妻子、儿女和朋友,毫无预警地袭击他们时,就被激情的暴风淹没了,再来痛哭流涕、怒不可抑、伤心绝望!
  要想剥夺死亡对我们的宰制,就要采取完全不同的观点;揭开死亡神秘的面纱,去熟悉它,习惯它;时时惦记着死亡……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里环伺着我们,所以让我们随时准备好死亡。
  修行死亡就是修行解脱。学会如何死亡的人,就学会摆脱奴隶的命运。

作者: cj3512    时间: 2003-7-9 23:10

让我想起了充满智慧的伟大作品:西藏生死之书. 它能让你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作者: arinc    时间: 2004-5-30 10:39

作者: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   翻译:黄朝 每天三分钟 让你领悟生死 索甲仁波切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长大,为他日后的弘法事业奠下扎实的根基。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后,他又继续跟随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    他于1971年前往英国的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并于1974年开始于西方弘法。仁波切把将佛法弘传到西方,视为毕生的志业,因此写出《生死无惧》,提供修炼的基础,使人们能够了解佛法,并实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他具有天赋的沟通能力,且深谙西方人的心灵。他讲法清晰,亲切幽默,并能跨越宗教、文化和心理学的藩篱,直接揭示了佛法的精髓。    索甲仁波切的传法足迹遍及美国、欧洲、澳洲和亚洲等地区,并创立修行中心,提倡奥妙的生死修行法门。西藏许多得道上师都认为,他是当今最重要的精神导师,在东西方的佛教史上,都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
作者: 耍股疯    时间: 2004-6-6 18:08

佛法里有很多智慧的东西,也有很多愚昧的东西。想把自身修好------无论今世来生。这种为自己得到更大好处而修行,不也是一种投机或则投资?如此看来,境界也不过如此
作者: 耍股疯    时间: 2010-7-24 21:02

樓上罪過啊罪過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