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10年中国财经报道第七辑——西部大开发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10-7-25 08:07     标题: 2010年中国财经报道第七辑——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确定10年目标

国务院近日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胡锦涛:西部大开发战略抓好六工作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三是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建立有利于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是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六是坚持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建设美好家园。




温家宝:西部居区域战略优先地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西部大开发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强西部大开发活力。四是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永续发展能力。

五是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




资源税改扩至整个西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明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西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会议明确,将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这意味着上月初实施的针对新疆地区的资源税改政策将推广到西部12个省份。今后10年,西部地区要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根据会议内容,资源税改革将扩大到整个西部地区。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府引导下,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将取得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并带动相关装备制造业的繁荣。




国家延续对西部企业减征所得税政策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国务院在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对西部地区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意味着此前西部大开发十年规划当中的减税政策将会持续。

有关专家指出,减税政策的实施,将会吸引更多外地企业来西部进行投资,也有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加大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的力度。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起始于2001年,此前财政部的规定是,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根据最新政策,减税将会延续。减税体现政府对西部支持的姿态,有关专家指出,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投入还将继续。




西部大开发会议和6822亿投资点评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75-6日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同时在75日,发改委公布2010年西部23个项目、6822亿元的投资计划。

其一,从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分别发表重要讲话,以及参会人员的范围来看,这次会议超越了“西部层面”,更像是一次全国性的经济会议。当然,西部大开发是会议的核心议题。

会议主要谈西部大开发,基本没有涉及对宏观政策的表述,对经济形势和结构矛盾的表述,也和此前一样。不过,“中央没有对政策和经济没有新的定调”本身就是一大看点。

其二,会议对2010-2020西部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最主要的就是四个基地的建设:“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四个基地建设目标,是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中提出的。由于西部有着丰富的资源,所以“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很容易理解。鉴于西部更多是风和光照资源,我们认为这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应该主要侧重于新能源基地的建设,而新能源则主要指风电和光伏发电。

其三,发改委所提交的23个新开工项目,涉及额度高达6822亿,这无疑将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投资机遇。

我们梳理了这23个新开工项目,主要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铁路、公路、机场项目合计10个,核电项目1个,水电项目1个,电网项目3个,水利设施项目4个,煤炭项目2个,新能源项目2个。

很明显,这个6822亿与0811月推出的四万亿的侧重点相近,都是集中于铁公基。

其四,我们认为这个6822亿投资计划,从经济效果上,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延续了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西部的投入,也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提升西部的硬件水平。




高层密集调研 未来将更突出区域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轴,并将逐步凸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6月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浙江调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河南考察;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赴辽宁调研……国研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说,从中央高层调研的地理空间分布可以看出,此轮调研尤其突出区域经济概念,特别是在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与运行上,调研重点突出,接下来中央将继续突出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如何掀起新疆的盖头?

新疆站在历史的起跑线上,但怎么样发现并建构新疆?是一个让 人困顿的话题。

中央政府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各方针对新疆实施以煤炭和油气为主的能源、资源开发战略,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战略支撑的同时,也必将大力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然而,掀起新疆的盖头来,实属不易。盖头下的新疆究竟是什么?如何发现并建构新疆?仍使我们困顿不已。

60年来,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因处地缘政治中亚前沿,令全球瞩目,审视其发展与稳定的博弈,反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得失,探寻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轨迹,重估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事关2000万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追求一个繁荣富强新疆的愿景。

从相关数据对比表明,1985年至2007年新疆GDP、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指标在全国排名始终在第24-26位之间,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均从1985年全国排名的第15位,分别降到2007年的第28位和第24位,特别是职工平均工资从1985年全国排名的第5位降到了2006年的第21位。

反观与新疆资源特性相似的中亚和俄罗斯经济区域,近几年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国际能源价格的高企,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其中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两国的人均GDP也由2000年的1000美元左右增长到2007年的5830美元和8030美元,分别增长了4.83倍和7.03倍。同期,中国新疆GDP和人均GDP只分别增长了1.54倍和1.29倍。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顺应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开放了若干个口岸,形成了大量的边境小额贸易,至今没有形成规模加工贸易;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对口支援”政策,新疆主要着眼于地面大农业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开发,对地缘和临近中西南亚的文化、市场优势认识不足,“对口支援”也仅仅是招商引资、引智、引技的“输血”过程,并没有实现各项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叠加,更没有形成类似珠三角、长三角大规模的出口加工业带。新疆本地仍然是资源输出经济,本质上是以央企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大农业只有番茄加工产业在全球具有强势竞争力,其他农业资源仍然是原料输出为主。

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确立,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拉大,而且落后于中西南亚国家。作为中国地缘政治的前沿,新疆经济必须与周边国家同步发展,否则新疆将从“不安定湖”中的安全岛变为动荡的不安全岛,同时由于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显现,将进一步影响到新疆的社会稳定。

因此,寄希望于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来拉动新疆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它的局限性。煤炭、石油、天然气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由中央政府主导,其结果对新疆地方财政、就业、民生收入作用有限。从国际经验来看,资源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慢得多。这是因为资源性产品需求弹性低,易受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冲击,也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损害了其他产业部门的出口竞争力。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储备区,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宏观调控,在全国能源供需格局下合理安排西部省区“梯级能源开发”,通过财税政策调整、转移支付等方式适当补偿资源地利益,防止地方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出现开发过热和重复建设现象。

另一方面,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不足。大规模过度开发资源,只能造成更大范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然恢复。这种“边开发、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模式,资源破坏的代价超过了资源开发的收益,环境污染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治理的速度,是“得不偿失”的大开发。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唯自然资源拉动型”经济发展观,新疆的核心优势是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必须依托上述三大优势,进行叠加和整合,才能跳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局。(唐立久)




西部地区十年来GDP年增16.0%


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各省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1、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2008年,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5万亿元,较1999年年均增长22.9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提高到38.7%,工业拉动GDP增长由不足2%提高到10.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5.7%提高到47.7%;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2万亿元,年均增长为16.4%;西部12省区市入境旅游者从438万人次增加到984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外汇收入从l3.6亿美元增加到37.56亿美元,年均增长19%。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1999-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由1.53万亿元增加到5.83万亿元,年均增长16.0%,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7.2%提高到19.4%。近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1999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3.741.035.32008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648136.3,不断趋于优化。近十年来,第一产业在总量增加的同时,所占比重下降了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7.1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比重持续提高的同时,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重点行业来看,能源、化工、装备、冶金、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已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在全国能源化工和部分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3、已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已经形成了一些在全国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甘肃、云南的。铅锌、四川的钒钛、内蒙古的稀土、青海的钾肥、贵州的磷肥等原材料工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建设加速推进。西部地区非油气矿产矿山企业近5万个,占全国同类矿山企业的39.3%,年矿总产量为17.97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8.73%,矿产开发和加工资源优势明显。西部地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1000多家,其中5A级景区2l家,4A级景区312家,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1.30%26.90%。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得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兵马俑、桂林山水、草原风光等一批旅游景点逐步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精品。

4、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逐步成长壮大

随着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陕西省的延长石油集团、有色集团、煤业化工集团等8户企业即将迈入超千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行列。四川省培育形成了以攀钢为核心的钢铁集团、以成都卷烟厂为核心的烟草集团、以五粮液为核心的食品饮料集团、以长虹为核心的家电集团、以一汽成都基地为核心的汽车集团、以东电和二重为核心的重大装备制造联合体。广西涌现了柳工、玉柴、柳钢等一批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从1999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星级饭店从1663座增加到3885座;旅行社从1833家增加到412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从310家增加到492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宝钢、首钢、神华、中粮、华润、国电、华电、东方电气、五矿集团、北车等百余家中央企业参与建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入驻西部地区,这些大企业、大集团成为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5、产业园区正逐步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承载地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加快产业集群化和园区化集聚发展的步伐,各类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迅速,成为招商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增长极。四川省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38个省级开发区。同时,全省还有作为产业规划集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各类产业园区148个。重庆市拥有各类工业园区4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左右。青海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甘肃省内各类开发区、示范区119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36个。新疆自治区国家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10个,还有一批正在逐渐形成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西藏目前形成四园一区的园区布局,其中包括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

6、科技创新基础正逐步增强

目前,西部省区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3个,占全国的l5.6%;省部共建实验室15个,占全国的34%;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3个。到2008年底,西部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占全国的20.6%;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39个,占全国的37.1%。西部地区建设了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仪器中心、国家减灾防灾分析测试中心和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等科技条件基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在乌鲁木齐、西安、成都等城市设立了镜像站点。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在西部地区的布局建设缓解了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为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7、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大幅增加。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0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19.5个百分点,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占全国的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到4.2%。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发展势头良好,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区累计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及外商投资企业近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达到403.57亿美元。10年来,西部省市通过境外投资方式设立了近1000家境外企业。




西部公路十年增长88万公里

交通运输部透露,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公路里程不断增长,通达深度不断提高。1999年底,西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532650公里,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21087公里,十年增长了888437公里。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张德华说,十年间,西部公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有里程的提高,更有质量的提升。1999年底,西部地区拥有高速公路2529公里,2008年底,西部地区高速公路达到16455公里,是十年前的6.5倍。

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西部地区桥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底,西部地区共有桥梁60718座,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桥梁增加到139519座。2009年底建成通车的贵州省坝陵河特大桥,同类桥型跨径居全国第一、世界第六。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西部地区改善通行条件、加强交流沟通、实现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公路桥梁建设成就的背后是国家经济与科技实力的总体提升。




西部各省区十年发展成果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即将开启新的10年之际,让我们回顾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足迹。

四川: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四川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10年。四川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经过不懈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至2008年,四川省GDP3711亿元增至12506亿元,跻身全国九个万亿GDP省区市行列;公路总里程22.4万公里,居全国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分别比1999年增加155元和2277元。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97.6%恢复生产,已开工重建项目数已占到需重建项目总数的66.1%,其中竣工14319个。

展望未来,四川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四川跨越发展新局面。

重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近10年来,重庆市牢牢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中央交付重庆的“四件大事”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三农工作,努力夯实发展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重庆进入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实惠得到最多的阶段。

云南:云南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全力抓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基础设施:公路通车总里程净增10多万公里,电力装机2274万千瓦,发电量895.63亿千瓦小时,原煤产量7755.19万吨。

优势产业:烟草行业年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矿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100亿元,生物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5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推进“澜沧江—湄公河”、“中印缅孟”两个次区域合作,近8年来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21.46亿美元,与全国30个省区市开展了各个行业的深入合作。

贵州:西部大开发吹响了贵州省改变自身命运的号角。贵州举全省之力,摆开了“西电东送”的战场,拉开了“大煤保大电”的攻坚之战,倾力打造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构筑了“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全省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029.2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3333.4亿元,年均增长10.8%,人民收入不断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公路通车历程达12万公里,建成了一大批电力、铁路和直线机场重点项目及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

西藏:西部大开发推动了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跨域式发展:全区GDP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青藏公路、林芝机场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3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达71.6万千瓦,比2000年翻了一番;牧民基本实现定居,用上安全饮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步形成卫生服务网络,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88.8%以上,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保护区面积居全国首位,社会局势基本稳定。

广西:10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坚持把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与国家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广西自我发展能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从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全区生产总值由1953.27亿元增长到7171.58亿元,增长了3.67倍。工业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广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陕西: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实现了历史的新飞跃。1999年到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487亿元提高到6851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由4101元提高到18246元,年均增长18.1%;财政收入由172.92亿元提高到1104.36亿元,年均增长2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19.27亿元提高到4835.15亿元,年均增长25.6%;进出口总额由20.08亿美元提高到83.6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

甘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省进入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由956亿元增加到3176亿元,年均增长10.9%,增速比1979年至1999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08亿元增加到965亿元,年均增长11.8%。一是基础设施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建高速公路1300公里、农村公路7455公里,铁路运营里程由1961公里提高到3093公里,航线增加到40多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骨架初步形成。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3.7个百分点,解决了114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68万平方公里。三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由24.07%提高至3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75元提高至10969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412元提高到2724元。

青海: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10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5%,远高于1978年至1999年的7.6%GDP1999年的238亿元增加到2008962亿元,韧劲GDP4663元增加到2008年的136亿元,增长了近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9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82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青海省经济水平得到极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省经济社会建设总体步入了良好发展的轨道。

宁夏:西部大开发的10年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中心城市带动科教兴民和科教强区的战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西部大开发10年是宁夏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宁夏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12%左右,GDP1999年的241亿跃升到去年底的1100亿,翻了两番还要多。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99年只有不到18个亿,到2008年底,达到了95亿。高速公路去年年底突破了1000公里,电力装机突破了1000万千瓦,人均产粮突破了1000斤。有6个地区实现了人进沙漠。万元GDP的能耗从从前的4吨多降到了3吨多。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去年年底达到了18.8亿美元。

内蒙古: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内蒙古自治区实现飞跃发展的10年,从1999年到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生产总值由1397.3亿元增加到776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已连续7年增速全国第一。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内蒙古走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发展道路,以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自治区工业进程化,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农畜产品、高新技术为代表的7大特色产业集群,用内蒙古发展速度创造了“黄土地上的蓝色奇迹”!

新疆: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积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03亿元、2226亿元、222亿美元和11432元,分别是西部大开发之初的1999年的3.6倍、4.2倍、12.6倍和2.2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为己任,发挥“中流砥柱、铜墙铁壁、建设大军”的三大作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兵团实现生产总值5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32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166.09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74.89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2934调整为353233;人均生产总值20291元,较上年增长12.6%。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长增长,屯垦戍边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中国西部大开发和美国一样吗?

美国人用了100年赶上了欧洲,新中国已经诞生61年,我们还有39年。

美国人西部大开发,有很多牛仔,激情洋溢;中国也开始西部大开发,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自从1987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年努力,到2007年全面的经济危机,走过了一个工业化初步发展的进程。

那么我们再往前推,1987年向前30年是解决农业自给自足的问题。所以现在的问题相当的明确,国家产业的三个部分是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农业的产业化和工业建筑业的产业化已经实现,现在是考虑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了。

东部和南部考虑实现现代化,而北部和西部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发展。这个是国家战略的问题。我们再来谈谈产业升级。

我们来分析一下,腾讯、移动、比亚迪和阿里巴巴及巨人,这些公司起步的时间短,或者说被大众熟悉的时间也不超过10年。但是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快速的被人们承认,乐于消费他们的产品?我觉得还是好用,满足了更高的生活要求的原因。腾讯开通网上聊天,满足了人们对更远距离的沟通的需要;移动以稳定的通讯网络和周到的服务为大众提供通话服务;比亚迪造出了更适合大众的低价高品质的好车;阿里巴巴满足小资金开拓市场的需求;巨人则是满足了闲暇娱乐的需求。

只有真正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才是真的好企业,才能被大众喜欢,最终达到企业赚钱,消费者满意,国家创造税收收入。

西部大开发是好事,但是为什么没有优先出台人才政策?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当年的“北大荒”和“深圳特区”,都是一批批热血青年创造出来的。为什么现在没有人愿意去西部,因为环境太艰苦,后续保障太差,想象空间基本没有。国家开发西部是做什么,主要是采油,那采了油跟其他人关系不大,又不会补贴给创业者。所以西部大开发是国家投钱,赔了赚了都算国家的,而最后西部的发展还是那么的慢。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就是人的需求的问题。

马斯洛说,人的需求是多个层次的。现在的人已经实现了生存需求,应该更多的考虑生活需求。满足人的求知实现自我价值,而附带产生的相关产业,正是未来我们投资和发展的重点。(姚亚林)




西部大开发总体三阶段

1999年,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出台。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主要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区市。

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使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

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

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中国区域经济争夺战

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借助两种能量,一种是势能,一种是技能,而势能往往比技能更重要。本文就从势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区域发展的大形势。

古人认为“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也可以表述为“近者为形,远者为势,势表示的是未来的趋向,“势”是衡量战略运筹胜败的标志。

古人对势的力量有着非常多的研究,老子认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孟子认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商鞅在变法时也强调乘势的重要性,“飞蓬遇飘风而至千里,乘风之势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 。以上讲的都是势的重要性。

关于势的运用,古人也有描述,《孙子兵法》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淮南子·兵略训》中也谈到,“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另外还有 “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蓄势待发”“龙从云,虎从风,人乘势”等,可见势作为我国古代战略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

今天人们对势也很看重,清华大学教授韩秀云教授在其演讲中就说过,“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左右你的不是因为你没有读书,不是因为你没有读MBA,也不是你没有学会管理,而是你不会看宏观大势”。

中国的国家的发展和地方的发展与借势分不开的,中国改革开放后就借助世界产业转移的大势,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因此从借势的角度来看,中国实行比较优势理论是正确的,但我们在借助世界产业转移大势的同时却忽略了自主创新这个更大的趋势,也算是“智者之失”吧。

我国地方的发展也与“借势”有关系,我们回顾一下广东的率先崛起和近年重庆的快速崛起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年的广东,不要说与上海、东北不敢比,即便是四川,也望尘莫及。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后,广东有一大势可以借助,那就是,人们的创业热情,当年那些饱受接受毛泽东思想教育的人们都怀着一颗战天斗地的心,但是计划经济却让人无用武之地,广东开放后国内各种各样野心勃勃的人,像狂飙突进一样,在广东大地上掀动着创业的大潮。广东从一穷二白做起,把思想、智慧和勤奋转化成财富,因此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占了先机。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开放,但是轮到上海的时候,大势已去,免费的资源没了,所有的资源,都要花钱到市场上购买,因此长三角只能靠血汗工厂赚钱。

本世纪前十年,是天津大发展的时候,但是喜欢创业的人都去深圳,制造业工厂都去了配套比较齐全的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而天津不得不以国家大项目为主。

在以上几大地区夺得发展的先机后,很多地区都想做中国的第四增长极,比如东北地区、比如广西的北部湾地区、比如海西经济区、比如长株潭地区、武汉经济圈等,但这些地区的发展都不是很好,关键就是这些地区走的仍然是大兴土木和招商引资的老路子,大兴土木搞基础设施建设不会对经济形成长时间的拉动,而招商引资又不是那么容易。

然而重庆地区蜗居西南一隅,又面临着成都的竞争,与以上地区比起来,不具备任何的优势,起步也不早,但是只有重庆成为了中国公认的第四经济增长极。那么重庆的发展是从何处借势呢。

“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被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声情并茂的说出来,不知迷倒了多少的中国人。中国的区域经济争夺战中,重庆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四增长极,关键就是占到了人和的优势。

重庆的人和优势,并非自古就有,基本上属于“创造条件也要上”,但,毕竟成功了,重庆打造人和优势,主要是从大事上把握住了以下几点:

1、重庆地区论文化并没有什么优势,历史上川渝地区自古匪患横行,重庆码头、袍哥文化源远流长,但是这一切都被突然崛起的红色文化给掩盖住了,人们提到重庆就会想到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的稀缺资源,中国人普遍存在着红色情结,红色意味着公平、和谐等,但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党的老巢,论文化民国文化比红色文化更多。重庆并没有打民国文化,而是打出了红色文化,可见很高明的。

2、重庆大搞国有企业,工人经历了私有化的痛苦后,对变身国企员工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如果这个时候,适当的扩大国企规模和国有经济的成分,那么因之而能够重新进入国企工作的工人,必将激发出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因为有了前车之鉴的他们已经完全明白,自己就是工厂的主人,厂兴我兴,厂衰我亡。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不仅仅是精神财富,更是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是国有企业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仅仅经过十年时间的操练,中国的国有企业就锻炼出了超强的盈利能力,国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也在日益提高,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国有企业非常重视创新,与昔日的国有企业判若天壤。

3、低房价,重庆作为国家直辖市,其房价应该算是比较低的,中国的年轻人吃透了高房价的苦,房价因素成为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因素,重庆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以大力吸引人才,重庆在短期内对人才的吸引力虽然赶不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但是做得人才不外流是没有问题的。

可见城市发展,除了招商引资和大兴土木外,还可以走其他路子。(翰啸)



.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