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韩国企业“赤裸撤离”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9-1-22 09:18     标题: 韩国企业“赤裸撤离”

面对越来越多的韩企从中国出逃,韩国舆论大多认为,此现象破坏了韩国企业的形象。

近年来从中国出逃的韩企到底有多少家?曾参与青岛等地实地调查的中国韩国商会对此也没有具体数字。该商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说出去多丢人,生意失败,只能逃走,这种事情谁都不会说,所以统计起来有难度。

分析原因时,韩国媒体的立场还算公允。《东亚日报》报道称,企业“赤裸逃跑”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企业是适应不了急剧变化的企业环境;有些是受不了中国拖沓至极的清算程序;有些企业是怕来自客户的人身威胁;也有些企业家整日忙于饮酒、打高尔夫球,荒废了事业。因此可以说,简单地指责某一方是错误的,并于事无补。

因此,《东亚日报》建议,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两国政府应该出面,为经营困难已达极限的在华韩国企业能够按各自情况进行清算提供帮助。

目前,韩企外逃事件的后续处理也在韩国开展起来,但还没有惩治条例。韩国知识经济部长官李允镐近日表示,韩国政府正在与中国政府商讨简化企业清算程序的问题。

实际上,面对着产业空洞化的危险局面,韩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乐于看到这些韩企离开中国,回到国内。李允镐公开声称,进入中国的企业回到韩国,将可以入驻政府提供的产业园区。

出逃企业盯上其他国家不过,相比于中国,韩国的人力成本还是太昂贵,而出逃中国的韩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政府提供园区,免除一些税收,他们在韩国生产,还是无利可图。因此,出逃韩企,现在把目光盯上了印度、越南、菲律宾以及东欧等其他发展中国家。

伤害了两国民众感情事实上,从中国出逃的韩国企业老板,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韩国时就已信用不良。韩国GS集团精油部门的黄在洙部长提及在中国青岛和东莞等地出逃的韩国企业,一脸不屑:“那都是一些小企业!”在韩国,小企业几乎就意味着不稳定和没信用。

不过,出逃的韩企也有苦衷。的朋友曾给他发来这样的信息:“在中国生产玩具和首饰到韩国来卖,已经将近12年了。但近来中国工人工资提高的程度让人喘不过气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再加上出口关税退税率的调整,都使中国产品的价格大大上涨,有的产品甚至比在韩国生产还贵。”

后来,越来越多的韩企从中国出逃,引起了两国政府的注意,并上升成为外交问题,韩国媒体和民众才开始认真关注。韩国《朝鲜日报》去年年底报道称,因为青岛等地韩企外逃,严重影响了韩国企业的形象,两国国民的情感也因之恶化。

包袱留给地方政府从山东省外经贸厅公布的数字看,2003年以来,青岛地区非正常撤离的韩企共206家,这一数字在2008年初开始进一步扩大,而韩企出逃事件,也正是因2008年1月13日烟台最大的韩资服装企业世刚纤维有限公司韩国高管集体出逃而为中国民众所熟知。

虽然山东各地方政府部门至今未公布本地区韩企非正常撤离的具体数目,但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高度关注。去年年初,青岛市政府针对韩企的非正常撤离成立了专门“应急办”。不久前,市劳动保障局又出台了对外资企业分类监控和重点监控有恶意撤离迹象企业的新政策。无疑,韩企非正常撤离后遗留的巨大包袱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

私企老板的愤怒

进出青岛的几条高速路因为大雪而早早关闭,但私营纸箱厂小老板张伟涛仍不死心。他骂骂咧咧地跑出院门好几趟,眼瞅着停雪无望后,他犹豫了一下,仍发动了停在院里的车。

这时,屋里传来了妻子的抱怨:“自家的厂子被拖垮了不算,还把他小舅的厂也拖垮了……”张伟涛苦笑了一下,这样的声音他已经听了整整一年。

自从去年1月拖欠货款的韩国企业老板“半夜出逃”后,张伟涛一年来就拿着韩国老板留给他的一堆欠条和“空头”支票,漫无目的地找律师,跑法院,甚至去上访。绝望的时候,他就开车到离家50公里外的空厂房前去转转,“哪怕打听不到关于跑掉老板的丝毫音讯,但总比坐在家里傻等强!”

因为下雪,这五十多公里路,整整开车晃悠了两个半小时。

和以往的遭遇一样,张伟涛又吃了个“闭门羹”。一座三层的小楼,三排高大的砖房,漆黑冰冷的电动门紧闭着,门口墙壁上公司的“名字”已经被人剥落,挂在上面的是一条写有厂房招租字样的广告横幅。这家曾经生意红火的“青岛黄金钟科教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如今却杳无人烟。

“被这个韩国老板骗了的不止我一个,一样被欠款的供货商还有十几家,光我们这些供货商的欠款少说也有四百万吧!还有他的100多名员工,工资拖欠了30多万!还有厂房租赁费、水电费,凡是和他有经济联系的,不被欠款的我还没有听说……”张伟涛愤怒的双手抓住冰凉的电动门狠命地晃了两下,电动门随即发出刺耳的哗哗声。

最让他沮丧的,是介绍妻弟的工厂给韩国老板供货。“开始约好每两个月结一次账,执行了几个月就开始拖欠了,当时还觉得它的经营状况好,放松了警惕,直到手里的欠条累积到了40万,才真的担心了。”

而当一百多名员工和二三十名供货商堵住了这家韩企的厂门时,张伟涛才清楚意识到,那个曾经承诺“诚信”的韩国老板,就这样通过“蒸发式撤离”,骗走了他们的血汗钱。

青岛周边的城阳、胶州等不少市区都出现了韩国老板“半夜逃跑”的事,“我们当初那么好的厂子,都被这些做人没有底线的韩国人弄垮了!”说着,他的眼里涌出了泪水。此事发生后,张伟涛和圈子里的朋友再也不相信韩国人了。

农民工的无奈

山东沂水的农民工小孙越来越感觉到有家而不能回的沉重。他不知道今年春节在哪儿过,而不愿回家的主要原因就是“没脸回家”:不能给家人带回多少钱,甚至连回家的车票钱能不能凑够还是问题。说起自己一年经历的辛酸,小孙拼命咬紧了嘴唇。

他打工的企业是青岛城阳区的一家韩资企业,三个月前,这家韩国老板“神秘地蒸发”了。“头天晚上还跟我们一起吃晚饭哩,第二天早上上班时,大家突然发现老板不见了,紧接着工厂被查封,我们才知道半年多的工资被他卷跑了……”小孙回忆道,他们厂有500多名工人,去年春天,韩国老板信誓旦旦地向全厂承诺,大家的工资准备用来扩大工厂生产规模。等规模扩大了,员工的工资就会翻番。“现在看来,他早已开始秘密筹划逃跑了,我们还那么信任他,真的太傻了。”风雪中,站在桥头送老乡回家的小孙勉强挤出一丝苦笑,似乎充满了无法掩饰的悲凉。

同时,越来越多的被欺骗的农民工在要钱无望、找韩国老板无望后,又踏上了一条谁也无法预料结果的上访路和诉讼路。

“虽然工厂倒闭一年多了,但成百上千的外地农民工并不愿意离开,他们还在等着法律能还一个公道。”胶州一知名律师所的张立夫律师近来代理了多起韩企非正常撤离引发的劳资纠纷案件。

韩国企业非正常撤离后丢下了大量的欠条和债务,虽然这些纠纷的事实非常清楚,可“讨债”成功的希望却非常渺茫。胶州市人民法院的一位负责人印证了张律师的说法,他这样概括一年来法院工作的压力:相关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涉及人数多,解决难度大,最容易引起上访,最让法院头疼。

去年,胶州市人民法院专门成立了一支特殊队伍,来应对韩企非正常撤离后留下的法律问题。但遗憾的是,在“机器只能当废铁卖”的残酷现实面前,工人们最终得到的“安抚费”或者“遣散费”,最多只不过七八百元。


银行职员的追问

信一皮革有限公司和信五皮革有限公司曾是胶州小有影响的韩资企业,1000多人的企业规模,令人羡慕的待遇,曾是员工引以为豪的工作岗位。但昔日的辉煌现在已消失殆尽:透过锈迹斑斑的铁门和铁索链,空荡荡的厂房前堆满了小山似的建筑垃圾,三四台破旧的机器东倒西歪地躺在垃圾堆上,厂区的空地上长满了没膝深的野草。

当2007年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地“失踪”后,迄今未见韩国老板的身影。不少过路人十分肯定地说:“其实,这两家韩资企业是一家企业,为了互相担保贷款方便才分成两家的。”路人的说法很快得到了证实。

胶州市农业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介绍,信一和信五在胶州的农行和中行是互相担保贷款的,两家的贷款额度有上亿元人民币,但当两家企业的韩国老板一夜间失去踪影后,这些贷款都成了坏账。

“跑掉的韩资企业,其实对我们的招商引资政策和贷款政策了如指掌,哪些地方有漏洞,他们一清二楚!”他继续说道,韩国老板“出逃”后,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追债办法,但效果都并不尽人意。

“毕竟在国外追讨,难度太大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有些无奈,也有些愤怒,“其实对于他们的非正常撤离,无论是银行还是公商、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都是可以预先监控的,可为什么等到出事了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呢?难道韩资企业落地后,就可以放任自流无人监控了吗?”

在证据保全过程中偶然发现,拖欠张60万供货费的韩资企业,在城阳当地银行开设了六七个公司账户,其中,绝大多数款项的进出时间都没有超过两天,而且所有账户上几乎都没有钱,最多只留下了几十块钱的记录。



基层干部的悔恨

一名基层副镇长反思道,在前几年的招商引资中,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有些急功近利,几乎每个干部身上都背着招商引资的指标,这成了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再加上有关部门对招资项目落地后缺乏有效监管,最终造成了大量韩企非正常撤离的被动局面。

说起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的教训,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中黄埠社区的办公室主任面有愧色。

在这里的招商引资项目——京利礼品有限公司,曾是社区招商引资的一面旗帜。“租赁厂房费一年交给社区几十万,解决了几百个居民的就业问题,每年还交给当地数目可观的一笔税,没想到说跑就跑了……”据他介绍,京利的韩国老板跑时,同样拖欠了500多位工人的数月工资,为了安抚和遣散这些工人,社区拿出了10多万元的安抚费,这让本不富裕的中黄埠社区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熟知内情的社区居民私下说,去年10月中黄埠社区的书记曾专门跑到韩国去追讨债务,但查询了那位韩国老板的账目后才发现,他名下已经没有什么存款和值钱的东西了。“人家还能等着你去查吗?有财产也早该转移了呀!”居民们提及此事很气愤,“厂房是我们的,工人是我们的,材料是我们的,他们只带着10多万元的设备和项目,赚了钱就跑,包袱都由我们背!”

此后,中黄埠社区再也不敢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进驻了。“我们宁愿招投资大的,说不好听些,即使老板跑了,光机器设备也能多卖几个钱啊!”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