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信贷危机对资本主义有何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9-24 08:22     标题: 信贷危机对资本主义有何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消息】这场重大信贷危机对竞争资本主义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了证明市场的力量,许多左倾修正主义政客不仅冒着毁掉前程的危险,而且还不得不抛弃毕生最深的信念。他们现在要掉过头来说自己一直以来都错了吗?如果这么做,他们会转向什么立场?即使最终我们遭受的不过是二战后的平均衰退水平,形势看起来仍将十分惊险,全赖诸如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等领导人做好了准备——不仅抛开自由市场原则,还审慎地冒险援助美国法人团体——才未酿成大麻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由市场原则都不会再有“快乐自信的早晨”。

正是出于上述理由,我很喜欢乔治·库珀写的《金融危机的起源》。本书虽然简短,但写得相当不错。库珀引用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理论,试图以基本经济理论解释显然很深奥的金融问题。萨缪尔森撰写的《经济学》(Economic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可能是20世纪最畅销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简要概述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如果一种商品(比如鞋)订单大量增加,那么价格就会上涨,生产者会生产出更多的鞋;如果茶叶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人们会饮用更多的茶,而生产者将减少供应。“于是将重新实现供需均衡。”

库珀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萨缪尔森在最后似乎是随口道出的一句话:“适用于消费品市场的道理,也适用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投入等要素市场。”库珀将重点放在他认为与消费品市场截然不同的资本市场。对于两者的关键差异,我的表述略有不同:价格取决于本身价值——按马克思主义者的话来说就是“使用价值”——的产品,与价格完全或部分取决于未来转手价值、从而易于形成泡沫的产品之间的差异。

库珀的主要论点是:资产市场特别容易受到盛衰的影响,因而是金融系统中真正的不稳定因素,而央行关注的却是消费者价格。所谓的“有效市场假设”在库珀的书中一再出现,并由此推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在什么地方,资产的定价永远都是正确的。

我相信库珀的话:有效市场假设是银行和对冲基金的“幕后天才”所设计模型的基础,甚至可能是现代央行不愿对资产泡沫采取行动背后的隐晦原因。这可不符合老派美联储主席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 McChesney Martin)的名言:美联储的工作是“在聚会渐入佳境的时候,端走宾治盆”。对于当今人们的品味来说,他的话无疑太具隐喻性,但他可能是正确的。

库珀最新颖的论点是:投资者未必要非理性才会产生泡沫。他们只是不具备有效市场假设的相关知识。但这种无知难道不是官方对资产价格采取行动的障碍吗?有些人希望看到,对官方资产价格行动的补充及其他措施能完全取代消费价格目标。

不过,不管有多么困难,信贷危机可能引起的反思必将为资产价格在央行目标中争取到更大空间,即使代价是一些认知方面的混乱。

库珀将当前的困境追溯到几年前美联储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信贷快速增长,对此读者不会感到意外。非常有意思的是,努尔丁·克里钦(Noureddine Krichene)撰写的一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报告令人信服地指出,在2003至2007年期间,没有一场冲击仅局限于石油或其他任何一种大宗商品,而是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价格联袂上涨。在此期间,消费价格走势保持平缓,从而产生了虚假的安全感。

如今终于自食恶果:通胀与衰退并存构成了央行的噩梦。克里钦毫不怀疑,我们正看到“过度扩张货币政策的延迟效应。在那种政策下,各种信贷大肆扩张,不管信誉如何”。我仍然担心,在中国和欧佩克(OPEC)拥有庞大储蓄余额的形势下,收紧货币政策会有什么效果?但结果很可能是:即使美联储不加以刺激,美国仍将作为“最后的消费者”。

回到我开头提到的有关“竞争资本主义”这个更为广泛的问题。现实情况并未表明:政府善于挑选优胜者,放开国际贸易是坏事,或者对消费者的选择可以不屑一顾。但我们需要谨记凯恩斯的格言:货币不会自我管理。这也适用于信贷。



(塞缪尔·布里坦/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9-25 09:12

美金融危机带给亚洲最好改革机会

美国《世界日报》9月17日发表社论说,美国金融危机带给亚洲最好的改革机会。亚洲如果不积极反省,做出改革,错失时机,那么,美国完成“改革”后,还是会再次独领风骚一百年。

社论摘录如下:美国金融体系遭遇海啸般的冲击,雷曼(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美国商业银行收购,美国五大投行惟有高盛和摩根史坦利仍在运行,美国联准会前主席葛林斯潘(格林斯潘)指这是美国百年一遇的危机,更多美国金融机构将会应声倒下,至此,“次贷危机”的风波终于结出了最坏的果子。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雷曼兄弟之后,是否还有大银行顶不住?这种不确定的因素把美国金融业抛进狂风巨浪之中,何时翻船,谁也不知,而能否重见青天,恐怕还要费时颇久。

雷曼兄弟之前,美国财政部伸出援手,对“两房”即房利美、房地美进行解困,引发一片讨论之声,政府应该不应该拯救这些金融巨鳄?在中国大陆,甚至出现高调要求北京政府向华盛顿看齐,出手挽救一路下跌的股市。就在这种全球起舞的动荡声中,美国政府对雷曼兄弟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任其破产,也不出手。消息一出,华尔街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道琼指数猛跌500多点,全球股市也遭池鱼之殃。刚刚欢呼过美国政府救市的中国股民,心情可能会突然低落,因为北京可能仿效美国,坚持不救市。

从资本主义运作的规律来说,美国政府当然不应该对雷曼弟兄解困,因为投资者和银行家不能只赚钱,而不对自己的冒险投资决定和政策负上责任,让政府来埋单消灾。

当然,美国财政部咬紧牙关,见死不救,显然已经有了把握,认为这不会带动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却有利于美国金融业优胜劣败,重新组合,再振世界领袖的雄风。不过,让人感慨的是,10年、20年前,美国还大声谴责日本金融业、中国金融业等亚洲金融业的腐败,裙带关系导致烂帐呆帐多,而且国家包庇银行业、证券业,不让其倒闭,美国为此要求日本、中国开放金融体系,让美国金融业把健康活力竞争力带进亚洲,改变亚洲的金融体质。

谁知,到了今天,美国金融系统的危机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大克星,满足美国人“穷凶极恶”消费欲的“次贷危机”,一路影响世界经济,让全球寝食不安,最终导致大金融机构的垮台,全球股市暴跌,全球股民为美国埋单,这正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世界没有永远不动摇的金融帝国,也没有永远不败的投资神话,更没有永远不散的“股市筵席”。

美国这一波的金融大震荡,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见证了美国霸权逐渐旁落的现实。高盛、摩根史坦利、美林、雷曼兄弟等投资银行,过去曾有“点石成金”的魔力,百年来,他们是美国崛起的动力和象征,同时,也借着美国庞大的国力扬威世界,创造财富,积累财富,汇聚全球投资,成为美国军事力量之外的另一种强大“国力”。如今,雷曼兄弟轰然倒下,美林改换门庭,美国怎能不悲?世界怎能不惊?

美国模式遭遇重大挑战,日本、中国似乎都有失去老师的彷徨。不过,美国金融体系模式的动摇,并不意味着20年前的日本模式和今天的北京模式就是对的,亚洲金融体系的弊端远远不会比美国少,只是依赖着国家的斡旋力量和集体主义的传统凝聚力,维持着漏洞百出的金融体系于不倒。

因此,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亚洲金融体系,不管是日本,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应该立刻吸取美国的教训,趁着大规模金融体系还能支撑的黄金时间,调整结构,去除弊端,以免重蹈美国覆辙。亚洲如果不积极反省,做出改革,错失时机,那么,美国完成“改革”后,还是会再次独领风骚一百年。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