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土地公有制决定中国制造大国地位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8-8 09:07
标题:
土地公有制决定中国制造大国地位
要说拥有廉价剩余劳动力这个因素能全然解释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逻辑,是有问题的。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土地的公有制或者政府所有制,而过度发展制造业不是中国的自然禀赋决定的道路。
要思考和回答为什么中国走上了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寻找一个可以参照的(可比的)经济。我们可以选择印度作为参照,因为中、印都是人口庞大的农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30年前应该是大体相当的。在上世纪50年代,两个国家都受苏联的影响而组建了相当程度的国有经济部门,实行了计划管理。两个国家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经济自由化的改革。
尽管新德里政府尽了很大的努力,实施了不少目的性很强的政策,但制造业至今也只占印度GDP的四分之一。农业占了另外的20%,其余的55% 的GDP归属于印度的第三产业(服务)。在服务业中,金融和软件业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服务业是低端的。
也许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就是:在一个大国经济中,正常情况下,它的制造业比重应该不会超出它的服务业。这是因为,服务业在资源相对贫瘠和低收入的经济中更容易发展,它不需要太多的资本,也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更不用消耗太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而且,人口规模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对服务业应该比对制造业发展更有利。对发展中的经济体而言,服务业毫无疑问是劳动密集的,而且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和维持足够的消费需求。既然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印度的经济制度和政治结构要比中国更接近于“标准模型”,我们把印度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作为参照值,也就有了一定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印度作为参照,那么,中国今天能够把制造业扩张得比服务业更快(中国的制造业占了GDP的一半)显然是有特殊原因的。我认为这个原因不在于廉价劳动力资源,也不在于技术跨国转移,也不在于政府支配了金融资源,更重要的原因是土地的公有制或者政府所有制。由于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成为政府控制的资产,将农业耕地转变成工业用地就成为一个类似金融的杠杆,被中国大大小小的地方政府巧妙运用,竞争性地承接外来的加工制造业。再加上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增值税而不是所得税,就更加驱使地方政府加快制造业的“招商引资”。就这样,2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直线上升,迅速超出服务业。而在外人看来,这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印度,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农民,数年前,印度政府要筹办类似中国的“经济特区”,希望跨国公司的制造业落户印度,但因为农民的抵抗,这个动议最终变成了“纸上谈兵”。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