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粮食危机:谁惹的祸?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4-23 08:48
标题:
粮食危机:谁惹的祸?
世界市场上最危险的趋势是什么?信贷危机恶化,银行陷入困境,美元汇率暴跌,抑或是原油价格超过110美元/桶?也许用不了多久,一个新的答案便会后来者居上——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
仅过去的一个月,国际市场稻米价格就上涨超过50%。与去年同期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小麦价格涨幅超过140%,稻米价格涨幅超过80%。暴涨的粮价相继在海地、菲律宾和埃及等37个国家引发抗议和骚乱。甚至在香港这样的成熟经济体,也出现了抢购大米的风潮。
一场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悄然袭来。世界银行警告,全球超过一亿人口面临因粮价剧增而陷入赤贫。为保障本国市场,阿根廷、乌克兰、印度等国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近日举行的博鳌论坛上,粮价上涨亦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国内关于粮食问题的讨论正在升温。
令人迷惑的是,近年全球粮食产量一直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既然产量未减,目前粮价暴涨、粮食短缺的局面又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7年,被直接用作人类食物的粮食仅占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一半不到(10.1亿吨)。全球消除饥饿所需填补的粮食缺口仅0.5亿吨,剩下的粮食到哪去了?
首先,更多的粮食被用作饲料。随着人类变得更加富裕,食物结构中肉蛋奶等副食的比重大幅上升。生长1公斤牛肉大约需要8公斤谷物饲料,1公斤鸡肉大约需要2公斤谷物饲料。去年,全世界用作饲料用途的粮食达7.6亿吨。
近年来,这一趋势在亚洲和拉美的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凸显。人们以间接的方式更快地消耗粮食。在中国,粮食除饲料之外的另一大用途是酿酒,生产1公斤普通白酒大约需要粮食2-3公斤,而酿造1公斤茅台或五粮液这样的高档白酒则需要消耗近5公斤粮食。
第二,能源价格暴涨是造成粮食紧张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民为化肥、柴油(使用农业机械和运输)支付更高的成本,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生物燃料技术的发展,和一些国家的补贴政策,使大批粮食被转化为燃料,如玉米乙醇。世界银行一份报告称,给一辆SUV的油箱加满生物燃料所需的粮食大约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随着油价暴涨,越来越多的粮食正被人类“烧掉”。2007年,全球用于生产燃料的粮食超过1亿吨。恰恰是这1亿吨,打破了世界粮食市场维持多年的供需平衡关系。2007年,全球粮食储备总量已经下跌到3.09亿吨,仅仅相当于54天的全球消费量,而1999年全球粮食储备水平相当于115天的全球消费量。
第三,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加剧了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采取限制出口或高额出口关税的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国内市场的涨价压力,同时也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需矛盾,给全球粮价带来更大波动。受害最深的便是那些需要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食物消费的非洲贫穷国家。
近年来,中国尽管面临耕地面积下降和异常天气增多,粮食产量依然保持在5亿吨左右的高水平。总体供需基本平衡,短期内出现粮食危机的风险很小。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上述推动此轮国际粮食危机的三大因素,完全适用于中国国内市场。
国内猪肉价格的上涨可以视作第一个因素的作用。玉米加工业(燃料乙醇等)扩张推动玉米价格上涨,可以视作第二个因素的作用。尽管中国的稻米和小麦基本自给自足,但大豆则大量依赖进口(超过70%)。大豆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受国际市场影响大幅涨价,直接推动国内市场食用油价格上涨。从长期看,替代效应会进一步推动其他农产品涨价(农民可以选择不种小麦种大豆),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会逐步显现。
食品价格可以影响社会稳定,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政府重要的政策目标。稳定粮价当然不能靠提倡少吃肉。而针对后两个因素,中国已经取消了对粮食出口的补贴,且开始征收出口关税。国家发改委多次表示,对玉米乙醇项目的审批实施严格控制,防止粮食能源化。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是,允许粮价温和上涨,提高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同时增加对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补贴。
(吴钉/英国《金融时报》特约撰稿人)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4-23 09:17
大米危机猛于信贷风波
【路透社消息】信贷风波谈不上是今年最重大的经济事件,最让人揪心的是全球大米紧缺,因为大米是养活地球上五分之三人口的口粮。商品大师罗杰斯预言,今年全世界可能第一次出现有钱也买不到米的情况,大米的短缺会导致社会的危机,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今年来国际大米价格已经暴涨了55%,周二再创历史最高。粮食飞涨和信贷危机有相似之处,因为对未来价格改变的预期,使得市场里的流动性一下子没有了。信贷危机中现金为王,大米危机中则是谁手头有米,心里就不慌。大米危机解决了多哈谈判回合多年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各国不再给粮食进口制造各种壁垒了。
还是美国惹的祸
摩根士坦利中国经济学家王庆认为,大米危机是美国信贷危机的副产品。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危机,放手往市场里注入流动性,导致美元狂泻。美元跌了,资金总要寻找出处。商品价格大涨,投机客蜂拥而至。近年来,来自对冲基金、退休金、捐赠基金和个人的巨额资金流入商品市场,将大笔资金投入各类衍生产品。这些产品允许投资者像买卖股票一样买卖一篮子商品证券,使得商品价格进一步飙升,让粮食进口国叫苦连天。
但投机资金只能说是推波助澜,没有基本面的支撑,投资客之力尚不致将商品价格哄抬至目前高位。粮食价格飙升,是供不应求造成的,因为最近8年内有7年,全球消费者消耗的大米要比生产出来的多。
“印度政府这些年来忽视了农业,”摩根士坦利的印度经济学家Chetan Ahya说。“有几百万印度人对食品价格非常敏感,如果吃饭成为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社会问题,在菲律宾和印尼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控制价格只会越搞越糟
亚洲发展银行预测,今年亚洲的通货膨胀会达到一个世纪来的最高。这对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重拾自信的亚洲国家来说,意味着盛宴的结束。各国政府面对通胀,别无选择,不得不提高利率,给经济踩刹车。股市和经济不可避免地要受伤。
美国信贷危机,大不了把一些人从大房子赶出去住小房子,而对于还生活在贫困中的亚洲人来说,大米短缺性命交攸关,亚洲家庭将收入的一半花在食品上。学习西方国家,撇开食品看核心通胀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亚洲国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有60%是食品和食用油。
全球面对食品通胀一般有两个做法。美国在尼克松执政期间,实行价格控制,结果问题不仅没有改善,短缺反而越发严重。还有一种做法是通过减少货币投入,以及让货币升值,70年代德国和瑞士是这么做的。这对消费者来说是痛苦的,但有利于通过价格的提高,鼓励增加供应。现在亚洲地区,中国,印度和越南在走尼克松的老路;而泰国,新加坡,和台湾则试图通过后者来解决问题。
粮食保护主义致食品危机加剧
【英国《金融时报》消息】全球食品危机在加剧,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暂停外销,在印尼禁止本国农民将谷物销往国外之后,米价蹿升至创纪录高点。
此外,日本大型食品企业日本食品化工株式会社表示,高昂的玉米价格已迫使该公司首次购买较为廉价的基因改良型玉米,这是市场动荡的又一信号。此举在法律上虽未越界,但却打破了一项社会禁忌,表明面对创纪录的食品价格,反对基因改良食品的声音可能会减弱。
与此同时,全球第五大食品出口国哈萨克斯坦刚对本国小麦出口加以限制,加上印尼的大米出口禁令,将会使其他食品出口国面临来自进口国的更大需求,有可能使这些国家也实施出口禁令。
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出口
【哈萨克斯坦国家通讯社消息】哈总理新闻局报道,鉴于国际市场粮价的大幅飙升和全球范围出现的粮食紧缺,哈政府决定在新收获季到来之前,即今年9月1日前,禁止哈小麦出口以确保国内的粮食安全。在此期间,面粉的出口将不受限制。
资料显示,2007年哈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2010万吨,比2006年增长22%。其中1000万吨预计将出口到国际市场。
自2007年收获季以来,哈萨克斯坦已向国外出口粮食800多万吨,且目前继续以每月110万吨至140万吨的速度向外出口。针对这种情况,哈政府决定紧急叫停小麦出口。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4-25 10:30
粮食危机其实是一场货币危机
【《第一财经日报》消息】近期,豆类市场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美国农业部近期公布的作物种植展望报告,以及4月份的月度供需报告都呈现出浓厚的利空色彩,但是期价却反而像是吃了兴奋剂似的一路上涨,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粮食危机导致价格上涨的说法,本人也更倾向于认为当前粮食价格的上涨是一个货币危机而非粮食危机。
无可否认,粮食生产确实在近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北方遭遇了5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粮食安全拉响了警报,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0日,内地耕地受旱面积2.59亿亩,其中作物受旱4633万亩,春播白地缺秧2亿亩,水田缺水1223万亩。据了解,今年1月至3月上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不足10毫米,其中东北大部、华北中北部累计平均降水量出现1951年以来同期的最小值。
灾害性天气确实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了威胁,但这个其实只是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表面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美元贬值才是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最终因素。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包括注资和降息,采取这些措施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元贬值,其实质是美国正在转嫁危机,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通货膨胀正是美国输出通胀,转嫁危机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分析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之前先来分析一下美国的货币政策。
从美联储主席伯克南的货币政策思路来看,明显要比其前任格林斯潘激进得多,这一点在美联储在1月到3月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就把联邦基金利率从4.25%快速调降到2.25%的行动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随着伯克南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实施,美元出现了加速贬值的趋势,这不仅持续推升油价,也由于美国新能源法案的推进,将粮食价格成功绑定。而由于这些基础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消化成本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则有可能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全球资金为回避风险而持续进入原材料相关资产市场,花旗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全球共有400亿美元资产进入原材料商品市场,而全年的规模大约会有800亿美元,而总计进入原材料市场的资金则高达4000亿美元。大量资金的进入不可避免地造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酝酿出了通货膨胀的温床。目前,随着美元的不断走低,次贷危机逐渐走向平静,美国正在成功地将危机逐步输出,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时代将会逐渐显现。在美联储改变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之前,商品价格特别是象农产品这些基础商品的价格上涨将有可能一直延续,而这一切何时结束并不取决于这些粮食的供求面出现变化,而是取决于美联储何时改变其货币政策的取向,因为当前出现的粮食危机其实是一场货币危机。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分析粮食期货价格涨跌的时候就不会单纯着眼于单一品种的供求关系,而是要把这个商品放到全球商品的大环境中进行考虑,因为当前的商品价格反映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金融产品的价格。
(郑智伟/民安期货研发中心副总经理)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4-25 10:39
世界粮价危机的背后
【《华夏时报》消息】早在2006年11月,设在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就大声疾呼:爆炸性的美国乙醇生产用粮需求,将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遗憾的是,布朗的这一担忧今天已得到验证。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宣称,全球粮价大幅上涨,已经在36个国家内诱发粮食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警告:“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
以大米价格为例,泰国、越南、印度、埃及等大米输出国近几个月先后宣布限制大米出口以保证本国供应,导致3月份国际大米价格继续大幅上升,离岸价由月初每吨467美元上涨至月底的608美元,尤其是3月27日泰国大米出口报价比上月暴涨30%,创下20年来的新高。与上年同期相比,3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价格分别上升了137.5%、36.4%、79.2%、66.6%。
粮食危机已在世界广泛地区诱发动乱:海地总理亚里克西成为此轮危机中首位下台的国家领导人;在泰国的几个稻谷生产区,盗窃粮食行为甚至发展到大片大片成熟的稻谷深更半夜被人偷偷收割走;联合国过去3个月内救济达尔富尔难民的56辆卡车粮食被人劫持,至今不但36辆卡车和粮食仍无踪影,且24名司机仍下落不明;在多个国家,政府把粮库列为军事重点保卫场所,增加重兵把守;非洲、拉美十多个国家已发生大规模粮食骚乱,部分国家危机仍在进一步恶化。
不可否认,现代国际社会并非第一次经历粮食危机。如1972年前苏联天灾造成的粮食巨幅减产,就曾诱发世界小麦、大米和玉米价格成倍增长。然而,此轮粮食危机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往的危机要么因为天灾,要么来自战乱。今天的危机则是粮食国际供求关系发生结构性变化使然。
布朗把此轮粮食危机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发达国家要让8亿辆汽车烧乙醇应对油价上涨,却因此使世界上8亿穷人陷入吃不起粮或无粮吃的危机。包括布朗在内的多数专家认为,推动此轮粮价暴涨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规模发展生物燃料。有预计显示,今年美国用于乙醇提炼所需的粮食将达1.14亿吨,占美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8%。布朗所长的研究表明,仅此一项,就使国际粮食需求的增长幅度,由2005年的200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5000万吨。
导致粮价危机的另一大原因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新兴发展中国家有4亿人成为中产阶层并因此正在改善其饮食习惯。这类人对肉、奶、蛋需求比例的上升,大幅提升了粮食的需求,因畜牧业要产1斤肉需消耗4-7斤粮食。
在粮食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的增幅却因各种原因大幅滞后。天灾自不必说,气候变暖也是粮食减产中日益严重的因素。另外,人为因素也在上升,如农业国快速城镇化,乃至高尔夫球场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导致大量可耕地丧失。这些都是造成粮食危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从发展趋势看,鉴于此轮粮价危机与以往的实质区别是结构性的,所以目前的粮价上涨趋势就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扭转。为避免粮价、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为社会动乱或国家危机,国际社会就必须及早协调行动,控制粮食危机的事态发展。否则,粮食危机最为严重的穷国,就可能步步滑向“战乱国”或“失败国”,从而对世界和平形成更大威胁,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动荡。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4-29 08:49
限价令可能埋伏危机
【凤凰网消息】粮价飙升,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行为?生物能源是不是粮价上涨的“凶手”?中国农业是否将面临一个新的拐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的政策在未来将带来什么问题?
涨价还要持续
“国内粮价上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生物能源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就我个人判断,涨价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这样判断粮价走势。
面对粮食价格的上涨,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这与生物燃料的空前繁荣密不可分”。但是,张红宇认为,国内粮价的上涨,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生物能源发展。他认为,从2006年年底持续到现在的粮价高位运行,意味着中国的农产品的供给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新的供需平衡紧张阶段,且供给偏紧。
以工业化发展为例,2003-2006年中国玉米生产量年均增长7.9%,这样的增速在农业领域已属惊人。但同期,中国玉米的加工转化能力年均增长高达20%,三倍于玉米生产的增长。
除了工业化对农产品的消耗,城镇人口结构和食品消费结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变化。
截止到200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5亿人,其中有2.2亿人口是从事非农产业。“这些人过去是粮食、肉类的生产者,现在变成了纯消费者,需求大大增加了,自然极大的增加了我国粮食供给的压力。”张红宇表示。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
旧的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建立之中。中国18.27亿亩耕地要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无论如何,这个资源紧张状态将时刻存在。
抑制政策可能埋伏危机
稳定食品价格,已成为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实现全年“双防”目标的一个关键抓手。但也有参与讨论的农业经济领域学者,对政府出手干预农产品市场价格表达了担忧。
“我担心政府的举措虽然稳定了当下的价格,但可能会造成一年以后供给的严重不足。”南京农业大学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甫宁教授表示。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去年以来,一方面是政府控制粮食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种粮成本的不断攀升,导致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不断下降。据黄季焜不久前对东北、华北农村的调查,发现有部分农民将耕地从种植粮食作物转化为种植油料作物。而张红宇在调研中也发现,因为投入成本过高,南方一些水稻高产区已经出现了双季稻改单季稻的情况。
多位与会学者、官员预期,由于政府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导致的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未来国内粮食供给将会持续紧张,从而导致价格上涨压力更大。
“可能为未来几个月甚至是一年后的价格暴涨埋下了危机。”黄季焜说,“应该让粮食价格进行一定的适当的上涨,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粮油供应,才能保证未来半年到一年的价格稳定。”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是城镇的低收入消费者,食品价格的上涨的确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专家建议“国家应该出台一些食品补贴”。
但从长远来看,黄季焜等专家认为,必须要从提高农业生产力层面上考虑,比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
联合国:粮食储量跌至新低
【星岛环球网消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指出,今年全球粮食产量将较去年增加2.6%,达21.64亿吨,但粮食的储备量将继续下跌至4.05亿吨,较去年减少5%或2100万吨,创二十五年来的新低纪录。
预测报告说,如果今年的粮食生产能够一如预期,待农作收成之后,目前世界粮食供应吃紧的情况可望获得改善。但是变量在于气候,如去年的生产预测也较实际收成佳,后来受到气候异常影响,许多国家的收成不如预期,特别是澳大利亚的产量大减。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因为国际粮价高涨,受援助国家的政府要执行原订的粮食增产计划需额外增加12亿到17亿美元。
国际粮农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受到许多粮食出口国家管制外销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近几个月来更大幅飙升。至今年三月底止,小麦与稻米的价格已较一年前增加一倍,同期间内玉米的价格也增加三分之一。
粮价飙涨,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与运费亦大幅提高,预计世界最贫穷国家今年的粮食进口费用将增加56%,非洲低收入国家的粮食进口开支更将增达74%。目前全球有37个国家已面临粮食危机。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卓瑟兰德说,粮食价格上涨对贫穷国家的冲击远较富裕国家为大,因为在工业化国家,人民的食物支出仅占总消费的10%到20%,在开发中国家此一比率则高达60%到80%。
粮价或“先扬后抑”
【环球外汇网消息】粮食价格依然处于长期趋势向上的过程中,但由于短期内涨幅巨大,上涨的速率可能将大为减缓,甚至于某些时段,它可能会大幅回落。
在2007年中,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感受到了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目前来看,这一轮食品价格的上涨,像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一样具有扩张性和全球性,在短期内难以结束。
以稻米为例:2008 年4月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稻米期货价格上涨2.4%,达到创纪录的20.985美元/100磅(约合0.463美元/公斤),这一价格已经是一年前的2倍,是2001年的5倍。总的来看,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所以,上自显贵下至庶民都在担忧粮食价格是否会进一步上涨?而更让人忧虑的是上涨的速率是否依然会维持在令人恐怖的高位?
一般而言,粮价上涨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如供求因素、能源价格上涨、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收成、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和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报告,粮食供求关系失衡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缓解,因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处于3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气候变暖所导致一系列恶劣自然天气也开始无情地危及着农业生产。国际谷物理事会(IGC)指出,尽管2007—2008年全球粮食产量将增长6.2%,达到创纪录的16.66亿吨,但产量仍跟不上全球消费量,今年全球粮食消费量将达到16.80亿吨,较上年增长3.1%。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必然导致价格长期上涨趋势不变。
然而,本次粮食价格上涨与上世纪70年代初不同,除供需方面的因素外,还受到生物能源概念的极大冲击。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突飞猛进的时候,许多国家鼓励和支持的生物燃料行业,将粮食产品用于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生物能源产业方兴未艾。以美国为例,到2007/2008年度乙醇行业的玉米用量将比2007年增长50%,达到32亿蒲式耳。目前有大约80座乙醇厂正在投建当中,足以将目前的乙醇产能提高一倍,因而2008年近1/3的玉米产量将用来提炼乙醇。美国是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国,因而大量玉米用于生物燃料生产将会导致出口下滑,全球的大粮仓正迅速成为美国的燃料库。燃料乙醇行业的迅猛发展必然会持续导致全球粮食和食品价格普遍上涨。
此外,粮价走高也与国际金融市场走向有关。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多次下调利率,美元贬值,欧美股市屡屡下挫,急于为手头资金寻找出路的投资者纷纷转向商品期货市场,从而推动了包括农产品、能源和金属等在内的期货全面涨价。
因此,基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粮食价格依然处于长期趋势向上的过程中。但由于短期内涨幅巨大,上涨的速率可能将大为减缓,甚至于某些时段,它可能会大幅回落。以稻米为例:在全球供需基本保持平稳的情况下,由于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主要大米出口国为减轻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压力,纷纷采取措施限制大米出口,导致国际市场上稻米的供给减少,市场价格大幅上涨。而当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时,稻米主要生产国就更可能会采取相应的出口限制措施,增加本国供给,抑制本国物价,这进一步抬高了国际米价。于是,短期内稻米价格飙升,然而这种价格上涨无法维持,由于农产品之间的替代效用,当其他农产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将选择其他农产品如麦、玉米等,稻米的需求下降,于是稻米的价格也无法长期的维持在高位,在未来几个月内,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稻米期货震荡调整是其内在的要求。
对于中国来讲,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来自三方面——供求变化、政府调控和国际市场联动。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出现变化,肉、蛋禽类需求增加,导致饲料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尽管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年增收,2007年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但从短中期来看,中国仍面临粮食供求趋紧的挑战。其次,稳定国内粮价、抑制粮食出口成为近期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又一着眼点。今年年初,三项针对抑制粮食出口的调控政策接连出台,凸显政府利用税收等手段稳定国内粮食供应,从而缓解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增长过快。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经济互相影响、互相拉动,中国的粮食价格已经和国际市场有密切的关联度,国际市场的上涨趋势会很快传递到国内是必然的趋势。
总体上,2008年粮食价格保持稳步上扬的走势,但一季度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扬限制了后续时间的涨幅,在未来的大半年内,粮食价格震荡整固是常态,同时整体上可能保持小幅上扬。(何笑凡,葛成杰/国泰君安期货研究员)
IMF呼吁马上行动应对粮价飞涨
【英国《金融时报》消息】今年迄今,全球大米价格已上涨逾50%,其它多数食品价格也大幅扬升。随着全球经济放缓,所有种类的大宗商品价格都在上涨——与我们通常的预期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自新兴市场的旺盛需求。但金融动荡也增强了大宗商品作为资产的吸引力。
专家们预期,大宗商品(包括石油和食品)价格短期内还将继续上涨。其结果将是对全球最贫困人口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些人往往将超过一半的收入花在食品方面。
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管。除非我们现在就行动,否则全球将坠入贸易限制、主要食品价格上涨和饥饿的下行螺旋。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迫切需要额外资金,支持其运转良好的贫困人口粮食计划是一项道义和经济责任。
尽管援助是第一步,但在解决食品供应的长期挑战方面,我们必须胆子更大一些。
许多农民没有增加产出,是因为他们没有提高产量所需的设备,或者是市场扭曲让他们无法从食品价格上涨中获益。因此,袖手等待市场的自我调整,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选择方案。
我们绝不能忽视更长期的解决方案。这需要采取更为全球性的政策。农业政策必须改革。过去几年食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经济体用意良好但却被引入歧途的政策。这些经济体试图通过补贴和保护主义措施,鼓励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
食品价格高企也反映出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够审慎的农产品定价政策。这些也需要得到改善。
谁都不应当忘记,所有国家都依赖于开放贸易来养活本国人口。但我们已看到对全球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国家层面的行动,例如限制食品出口。完成多哈(Doha)回合谈判,将在这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有益作用,因为它将减少贸易壁垒和扭曲,鼓励农产品贸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都参与了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策的讨论。多边机构正加大对较贫穷和中等收入国家农业领域的贷款力度,以鼓励并支持良好的政策。但仍有更多工作要做,世界银行的全球粮食新政就是一个巨大进步。
我们还需要在减少风险和为农民与国家建立保险方面采取新的方法。就大灾保险和发展稳健的期货市场而言,援助国正在朝这个方向迈出重要的步伐。这可以极大地有助于向农民保证,如果他们投资,就会收获回报。
我们应当考虑以类似原理,应对宏观经济层面冲击——包括,但不限于,能源和食品价格。各国需要进一步确保,在需要的时候,人们可以获得保险型融资。IMF将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对于受到食品贸易冲击影响的国家,IMF随时准备迅速提供财力支持,满足其国际收支需要。我们已准备好重新评估我们的贷款安排,确保它们能迅速回应这类问题。
将食品交到穷人手中是我们的道义责任。世界能够负担得起,全球合作能够建立以持久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所需的宏观经济框架和激励措施。(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生物燃料对粮价“影响不一”
【中经网消息】相关数据表明,在2000年至2007年间,全球生物燃料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从48亿加仑增加到160亿加仑,但生物燃料在运输燃料总消耗中的比例仍不到3%。当前生物燃料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和欧盟。2007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中美国占43%,巴西占32%,欧盟占15%,余下部分为中国、印度、泰国等国所占。
美国的生物燃料工业主要是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去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约65亿加仑。2006-2007农业年度美国约有21.2亿蒲式耳的玉米(每蒲式耳玉米合25.402公斤)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占美国玉米总消耗量(国内消耗和出口)的18.9%;2007-2008农业年度有23.5亿蒲式耳的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占总消耗量的25.4%。美国农业部预测,10年后这一比例将达到33.3%。
巴西是最早大规模使用生物燃料的国家,2007年生产了约50亿加仑燃料乙醇,原料主要是甘蔗;还生产了6410万加仑生物柴油,原料主要是蓖麻子。由于原料主要不是粮食,巴西的生物燃料工业对其农产品出口没有明显影响,预计其大豆出口量在今后几年内将继续攀升。但一些原本用于种植粮食和油菜的土地被转而用于种植甘蔗,对粮食供应有间接影响。
与美国、巴西以乙醇为发展重点不同,欧洲国家的生物燃料工业以生物柴油为主。2007年欧盟生产了17.3亿加仑生物柴油,主要原料是油菜子;燃料乙醇产量约6.1亿加仑,原料是小麦和其他粮食、甜菜等。欧盟计划在2010年使生物燃料占运输燃料的比例达到5.75%,2020年达到10%。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预期欧盟的生物燃料作物种植面积和加工能力都将大幅增长。
作为增强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方案之一,生物燃料工业总体上仍受到推崇。不过,当前主要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特别是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一些学者和业界人士说,利用秸秆、锯末、草屑、废弃枝叶等农业废物来提取乙醇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但该技术尚未成熟。许多人认为,近几年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与当前的生物燃料生产直接相关,特别是玉米价格。在此前很长时间里,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保持在每蒲式耳2美元的水平,但近几年来持续飙升,2008年4月芝加哥玉米期货价格已突破每蒲式耳6美元。
生物燃料对粮食价格有多大影响,各方说法不一。批评者认为,大量玉米被用于生产乙醇推高了玉米价格;农民为增加收入而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削减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也使其他粮食价格上涨。玉米乙醇的支持者则说,粮价上涨的主因是一些重要农业地区天气干旱、油价高涨导致粮食生产的能源成本上升,加上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增加,玉米乙醇只是一个替罪羊。美国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认为,近来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应归因于生物燃料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去年年底说,当前的生物燃料发展计划将使食品成本上升10%至15%。
粮价、油价飙涨反助巴西经济
【《香港商报》消息】近年香港经济复苏,市民再能享受股市、楼市及工资上升之际,却又要饱受通胀上升之苦。其中粮食价格上升速度,最令人吃不消。由于粮食是必需品,这对一些较低收入家庭打击最大。事实上,粮食价格上涨是全球的现象,由于部分农作物的全球库存减少、而粮食需求却不断增加,全球粮价节节上升。本身缺乏粮食生产的国家,自然首当其冲,相反盛产粮食的国家,却大大受惠。
巴西创史上最高农业收入
农业出口大国巴西,就写下史上最高的农业收入纪录,估计今年可“种出”842亿美元的农作物,比去年的736亿美元增加14.4%。巴西农业部指出,巴西农业收入增加有65%得利于粮价飞涨,35%则得自产量增加,估计今年巴西谷物收成将增至1.4亿吨。巴西有10种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可说是“21世纪世界粮仓”。
现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粮食需求平均每年增长4.8%,而发达市场的需求年增幅为2.6%。可是粮食产量却遭受严重打击,受澳洲、欧洲和南美过去一年的干旱天气影响。全球玉米、大米和小麦的库存已大幅下降,较七年前减少了40至60%。再加上新兴市场都市化亦令农地减少,对农产品供应造成打击。因此农产品供不应求情况短缺不易改变,这可令粮食价格升势保持,支持着巴西经济有较高增长。
巴西受惠油价上升
此外,巴西亦是一个受惠油价上升的国家。继去年底宣布发现Tupi大油田之后,巴西国营石油公司(Petrobras)上周一又再在大西洋离岸深海区,发现另一座大油田Cari-oca,号称是30年来全球最大的油气蕴藏,规模可能达330亿桶原油,相当于全球第三大蕴藏量,这足够美国全国炼油厂6年之用。
其实在去年发现Tupi油田后,巴西已变成为石油输出大国。在本年2月巴西总统卢拉表示,在完成新油田的出口潜力之后,巴西将审慎考虑加入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如今更发现Carioca这个庞大油田,令巴西加入油组的机会进一步增加,这将改变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这有助巴西未来经济有更稳定的发展。
巴西股市强势基金看好
在多项利好因素支持下,虽然受着美国次贷问题影响,但巴西股市却表现强势,MSCI巴西指数年初至今逆市上升2.36%,显著优于其它新兴市场。笔者预料巴西股市的强势应可持续,巴西基金值得看好。(庞宝林/东骥基金管理董事总经理,香港证监会持牌人)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5-13 09:09
细数粮食危机“七宗罪”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生物能源
随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快速上涨以及针对生物燃料替代原料的关税壁垒,美国和欧盟开始大规模利用玉米、大豆、甘蔗和棕榈油等农产品生产生物能源,。而世界银行一份报告称,给一辆SUV的油箱加满生物燃料所需的粮食大约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贸易壁垒
各国都以粮食安全为由,试图将国内粮食供应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出口限制使粮食价格被人为压低,市场因此难以向国内的农民发出准确的需求信号。这样一来,那些无法以全球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的农民就会遭受损失。结果导致效率降低,能够刺激投资、增加长期供应的因素也受到了破坏。其中受害最深的便是那些需要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食物消费的非洲贫穷国家。
低储备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粮食产量增长停滞,全球粮食储备也降至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粮农组织称,全球谷物库存只能维持8至12个星期,而谷物产量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低的。统计数字表明,2007至2008年度世界谷物期末库存预计与期初库存相比将减少5%(2200万吨),仅4.05亿吨,库存消费比将低于15%,而世界粮食库存安全线公认为17%至18%。
生活水平提高吃肉需求增加
随着人类变得更加富裕,更多的粮食被用作饲料。食物结构中肉蛋奶等副食的比重大幅上升。生长1公斤牛肉大约需要8公斤谷物饲料,1公斤鸡肉大约需要2公斤谷物饲料。去年,全世界用作饲料用途的粮食达7.6亿吨。
能源价格高企推波助澜
国际市场油价连创新高,不仅推高了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还导致农业运输费用增加,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
气候变化不容忽视
全球变暖造成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化带来土地沙漠化,对世界主要产粮国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加拿大等的粮食生产构成了威胁,导致农作物减产。澳大利亚是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世界谷物第三大出口国,过去每年谷物产量约2500万吨。可由于全球暖化带来连续5年的旱灾,2006年产量仅980万吨,仅为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同时澳大利亚的旱灾和马来西亚的洪水还导致了棕油和大豆油的产量下降。
投机炒作兴风作浪
由于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转移风险需要,粮食成为被炒作的对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游资急于寻找出路,风险低、价格稳的农产品期货成为金融大鳄的盘中美餐,定价权部分转移到了金融机构手中。投机炒作,助纣为虐,导致粮价高企。
作者:
金银岛岛主
时间:
2008-5-13 09:10
粮食危机,我们怎么应对?
【英国《金融时报》消息】在金融混乱与粮价飙升这两重困扰着世界经济的危机中,后者更令人不安。近期的价格飙升几乎影响到所有主要粮食与饲料种类。然而,这些价格跃升本身,不过是更广泛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一部分。巨大的力量将能源、工业原材料和食品价格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力量包括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美元疲软及全球通胀压力。
那么,为什么粮价会如此强劲地上涨?这些高价格能够持续下去吗?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在需求端,中国、印度及其它新兴国家人均收入的明显提高,增加了食品,尤其是肉类及相关动物饲料的需求。土地用途的这些转变,减少了可供人类消费的谷物的供应。
“主要原因是美国用玉米生产乙醇”
此外,石油价格一路飙升,进一步刺激了受补贴的生物燃料生产的日益增长,提高了作为粮食作物替代品的玉米、菜籽油及其它谷物与食用油的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虽然生物燃料仍然只占全球液态燃料供应的1.5%,它们却占了2006-07年主要粮食作物消费增量的近一半,主要原因是美国用玉米生产乙醇。”
与此同时,在2006年和2007年,玉米、大米和大豆的总产量停滞不前。出现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旱灾,但油价上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现代农业对能源需求很高。由于供应增长疲软,需求增长强劲,谷物库存已跌至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断下跌的库存动摇了人们普遍持有的一种信念,即投机推动了价格的上涨,因为如果价格高于市场清算水平,库存会上升而非下降。
远比投机更令人担忧的,是供应方面疲软的中期增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绿色革命”时期的收成快速增长已经放缓。考虑到紧张的水资源供应,即便生产生物燃料造成的土地分流没有增添压力,长期供应前景也不容乐观。
价格是否将持续在高位运行?两种相反的力量正在发挥作用。第一种力量是市场,它往往会在供应扩张、需求减少时拉低价格。但需求减少是我们希望避免的,至少就穷人而言,因为减少他们的消费与其说是一种解决方案,不如说是一种失败。第二种力量是全球粮食系统目前承受的重压。不管是需求还是供应成本都面临这个问题。除非(或直到)能源价格下跌,否则,按历史标准衡量,价格都有可能继续维持在相对高位。
我们该怎么办?
于是,这就引出了那个大问题:我们该怎么办?答案可分为三大类:人道;贸易及其它政策干预;以及长期生产率与生产。
第一点的重要之处在于,更高的粮价具有强的分配效应:它们对最贫穷者伤害最大。不管是在国与国之间还是在国家内部都是这样。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列出了37个迫切需要粮食援助的国家。此外,世界银行(World Bank)称,日益高企的粮食价格可能导致至少增加一亿挨饿人口。
不管是以食品还是现金形式,对容易受到影响的人增加援助,这一点至关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确保额外的供应能送到那些最困难的人手中。选择方案取决于一个国家官僚机器的成熟程度。它们包括直接用食品支付工作报酬(这是一个剔除富裕者的好方法),向穷人定量供应廉价食品,或是代金券。最需要帮助的人群,是城乡的无地者和处于温饱边缘的农民。
现在我们转向政策干预。保护、补贴及其它此类荒唐做法对农业的扭曲大于其它行业。可惜,各国未能抓住全球价格异常高企的机会,消除进口保护措施。很多国家反而开征出口税,从而进一步割裂了全球市场,减少了对增加产出的激励,惩罚了那些贫困的净进口国。与此同时,富国正在鼓励——甚至是强迫——自己的农民去种植燃料而不是粮食。
目前的危机是消除众多有害干预措施的黄金机会。多哈(Doha)回合谈判关于降低高水平保护措施的政治重点已基本失去意义。相反,目前的重点应是推动农业领域向市场化发展,同时缓冲高价对穷人的影响。
最后,需要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扩大长期供应。增加研究开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旱地耕作领域。正如高收入国家转向核能一样,发展中国家转向转基因食品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同等重要的问题是,要通过定价机制与额外投资,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人们会反对其中一些政策,但大范围饥荒不是一个可以容忍的选择。
2008年的食品与能源危机是在提醒我们注意。没有人知道这些冲击会持续多久。但它们要求全世界迅速改变政策。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进一步分割全球市场还是进行市场整合,是帮助穷人还是听任更多人挨饿,是投资于改善供应或是让粮食缺口不断扩大。正确选择是显而易见的。做出抉择的时间就是现在。
(马丁·沃尔夫/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欢迎光临 .::金银岛财经::. (http://j-y-d.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