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2007:十大数据绘就中国经济成长之路

数字反映变化,数字演绎沧桑。2007年即将翻过最后一页,当我们对一系列枯燥的数据进行梳理时,它们既给人以成就的喜悦,又使人感到面对问题的冷静,反映了一年来中国经济克服困难不断前行的成长之路。

GDP增速达11.5%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预计,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约为11.5%。这明显超过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持在8%左右的目标,也高于2006年实现的10.7%的增速。

2007年,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依然突出。2008年,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中国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的保障。

财政收入破5万亿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预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超过5.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左右,财政大幅增收显示了国家日益富强,但连年超收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财政部明确表示,2008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超收部分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并向中西部倾斜。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预计,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实际增长7%左右。这与去年7.4%的增幅接近。另据社会科学院预计,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增长12.5%左右,高于去年10.4%的增长水平。

专家分析指出,今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显著增强。消费正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

劳动保障部日前宣布,2007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5万人,预计全年将超过1200万人,突破了年初制订的不低于900万人的预期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从前些年的每年新增就业900多万人,到去年的1184万人,再到2007年的即将突破1200万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呈稳定上升态势。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评价说,2007年将创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最好水平。

粮食产量超1万亿斤

刚刚闭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透露,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将超过1万亿斤。这是中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获得丰收,也是1985年以来粮食首次连续4年增产。

尽管2007年粮食大丰收,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尤其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物价上涨给百姓生活带来很大压力。对此,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将粮食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主要污染物首次“双下降”

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在2007年取得初步成效。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同比下降1.81%和0.28%,其中两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首次双双下降。

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表示,去年我国没有实现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的目标,2007年虽首次出现“双下降”,但在未来3年经济依然可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而又紧迫。

CPI涨幅达4.7%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攀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计,全年CPI涨幅可能在4.7%左右,这将是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这不仅突破了年初确定的3%以内的涨幅目标,也远高于去年1.5%的涨幅。

姚景源指出,尽管目前物价上涨仍属结构性上涨,但结构性上涨能够向除食品外的其他领域转移,同时美元疲软及全球商品价格上涨将使中国承受通胀压力。因此,明年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6%

12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31关口,以7.3079再创汇改以来新高,单日升值幅度高达219个基点。200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已超过6%,高出年初市场预期5%的升值幅度。

2007年,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加速升值”的特征,来自于贸易顺差扩大、CPI增幅上涨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成为升值推动力。2008年,人民币升值压力犹在,央行明确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外贸顺差达2500亿美元

据商务部预计,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将达到2500亿美元。前11个月,贸易顺差就达2381亿美元,而去年全年才有1775亿美元。

贸易顺差的扩大带来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2007年已突破1.4万亿美元。同时,贸易摩擦也进一步加剧,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明年,政府需要继续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沪深股市开户数超过1亿户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新统计显示,截至12月27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超过1.38亿户,全年新增A股账户超过3700万户,约是去年的12.9倍。

2007年,上证综指从年初不到3000点一度攀上6124.04点高峰,120家上市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募资高达4470亿元。数字见证了A股市场的繁荣,也印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盘点2007中国央行货币政策

【星岛环球网消息】如果说2007年外贸顺差加大是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2007年就有两件事是意想不到的,第一件事是国内猪肉价格会上涨如此之快;第二件事就是美国信用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会如此之严重。就是这两个意料之外和一个意料之中的事件,考验着央行2007年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而这一年正是央行动用货币政策最为频繁的一年,但这些工具似乎不好用,不但利率工具腹背受敌,汇率工具也在夹缝中生存。年底中央经济会议定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这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仍将在宏观调控中唱主角。

存款准备金:紧缩力度罕见

存款准备金,这个号称货币政策中的巨斧,在2007年被央行动用了10次,几乎平均是一个月一次,而最后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则调整了一个百分点,紧缩力度世所罕见。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本意是要防止银行间过多的流动性流向实体经济,造成经济运行过热。另外,也要确保银行体系不因过度放贷而发生清偿危机。而且除了提高外汇储备外,今年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也是惊人的。

不过,如此大幅度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大力度的公开市场操作都未能遏制住流动性泛滥。对此,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霍德明直言不讳地认为,这其实是流动性失控的表现。如果说不断扩大的外贸顺差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而过多流动性无法吸收的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银行对内对外开放程度还不够,而现存银行业还没有现代化,没有能力提供更多的理财产品来吸收流动性。

利率工具:腹背受敌

11月份CPI依然创出历史新高,猪肉价格依然是主要推手。这是让很多经济学家都没有想到的因素。从今年6月份开始,CPI连续3个月逐月推高一个百分点,为了防止CPI进一步走高,防止实际利率为负,加息就成为央行首当其冲的选择。

2007年3月至9月,央行共加息5次,但这5次加息的频率却很有特点,从3月开始,头3次是隔月加息一次,但随着六七八月份猪肉价格迅速推高CPI,通货膨胀苗头渐渐显露后,央行从7月份明显地加快了加息步伐,于是七八九月份连续加息。但是从9月份之后,尽管CPI仍在继续走高,央行加息步伐却戛然而止了。这其中的奥妙是,9月18日——就在央行第五次加息后不久,美联储加息了——一场次级贷危机让美国金融市场陷入了流动性困境,市场预计美国将可能由此进入减息周期。

随着美联储的加息,各国央行都在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中国也概莫能外。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2月份美联储第三次加息后承认,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不小。

可以说,这两个意想不到,让央行的利率工具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所以央行第六次加息的靴子迟迟不肯落地。直到12月21日预计美联储连续加息的可能性下降,央行才采用不对称加息的方式,将贷款利率小幅上调了18个基点。

汇率工具:夹缝中生存

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问题上,一直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国内外都存在不同的见解,学术界一些泰斗人物如麦金龙和蒙代尔都提出人民币不该升值,但亦有国际投行和国内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被大幅低估,应该加大升值速度,甚至一步到位来减缓贸易顺差加大带来的压力和投机热钱进入国内的压力。

争论归争论,人民币汇率依然按照它自身的轨迹行进。一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达到了6%。当然这背后有美元走弱的因素,也有来自美国政治上的压力。就在人民币岁末加大对美元升值幅度的同时,央行行长周小川则开始重提强势美元的话题。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面对麦金龙和里根时代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认为人民币汇率应保持稳定的看法时表态,中国将通过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契机来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从中也许可以揣摩,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央行还是坚持稳定的原则,毕竟当年日元兑美元的历史是前车之鉴,而加大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区域则可以减缓来自贸易伙伴的压力。

特别国债:财政政策的配合

说到2007年央行货币政策,不能忽视的一件事就是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的发行,这也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首次联手来对抗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2007年6月,首批特别国债发行,虽然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看,这不过是在央行资产方项目发生了变化:从今年8月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可以看出,由于购买了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债,央行资产方下的“外汇增长”明显比7月份减缓,而对政府债券方下的资产则增加了6000亿元。

虽然是一个小项目的变化,但此举却意味着切断了外汇储备增加和央行基础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其意义可谓深远,有市场人士评论:“长期来看,中投公司的成立、特别国债的发行使根治流动性过剩成为可能。”

此外,特别国债的发行对央行来说还增加了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工具,央行拿到特别国债后,可以根据市场上的资金状况,相机发出。所以特别国债的发行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信用工具:出手干预房价

本来,资产价格并不在央行的调控范围之内,但国内高居不下、节节攀升的房价让央行不得不动用了严格控制信用工具的手段。9月27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到40%,12月份又确定了二套房以家庭为单位的认定标准,已利用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家庭,再次申请房贷,将视为第二套房。在临近岁末央行的一次“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专题会议”的内部会议上,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再次发出了要坚决取消按揭和加按揭的从紧房贷调控的声音,这层层从严的背后是要防止炒楼者推高房价。

除了动用消费信用工具外,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额度亦在逐渐收紧。年末传出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明年将贷款逐月上报的消息,可以想见央行想控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心情之迫。2007年年尾,在盘点央行货币政策的同时,可以想见的是2008年的货币政策可能将比2007年动用的更为频繁,毕竟2008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从“适度从紧”转向“从紧”。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2007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并购好戏连台

【星岛环球网消息】2007年是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风生水起的一年。与外资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步伐相对应,中资金融机构也加大了走出去的速度,开始谋求全球布局。从银行到券商再到保险公司,中资金融机构全线出动,通过股权收购或者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在非洲、美洲、欧洲、亚洲遍地生根,投资涉及租赁、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诸多领域。

据报道,粗略统计,仅并购案就共计11起,涉及金额210亿美元,超过此前所有年度中资金融机构对外股权投资总额。中资金融机构此番大举进军海外源于多重背景:在实现股改上市后,中资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普遍提升;在全面开放背景下,混业经营提速;人民币升值、外储激增要求更高投资回报;资产全球分散的需要以及次贷危机使欧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贬值,凸显投资价值等。

展望2008年,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收购或拓展大戏仍有望继续上演。但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经济走向的不明朗,以及本地化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国际化道路仍面临一些风险。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主体篇:银证保全面出击

2007年,中资金融机构海外扩张的最大特色之一是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全面出击。尽管其中银行依然扮演着主力角色,但国内龙头券商业和保险公司亦不失时机地实现其国际化之梦。

2007年,中国四大行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在新年里率先发力,另两单备受瞩目的银行收购案则分别由国开行和民生银行发起,2007年10月才成立的中投公司则是另一收购明星。

证券和保险领域在2007年亦诞生了两起重大收购案。其中,中信证券10月宣布与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签署协议,出资10亿美元认购后者总股本的6%;平安保险则于11月宣布斥资27亿美元收购欧洲最大的金融综合服务商之一富通集团4.18%的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另外,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近日亦表示,公司计划收购欧洲或北美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战略性股权。

策略篇:股权收购成主要方式

在海外扩张提速的同时,与传统的直设分支机构相比,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倾向通过股权收购来实现其战略目的。工行行长杨凯生此前即表示,工行的国际化发展方式将由申设境外机构为主,转为兼并收购和申设机构并举。

这种转变的背后,既有中资金融机构自身资本实力提升的缘故,也有战略目标使然。杨凯生曾解释说,工行目前的海外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只占总体的3%左右,但从长期考虑,工行希望能将海外收入比重提高到10%。如按以往直设模式,这个目标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期才能实现。通过控股型的战略收购和参股型的财务收购,中资金融机构则可较迅速地提升在当地市场的地位、实现多元化经营并获取良好投资回报。从目前发生的收购案例来看,股权收购的方式非常丰富,包括协议转让、IPO认购、定向增发、认购可转债、二级市场的公开收购等。

以及中行、工行的伦敦子银行相继开业,交行法兰克福分行、澳门分行和建行悉尼代表处等海外分支机构亦纷纷设立。其中,招行获美国监管当局批准在美设分行,实现了中资银行的重大突破。

市场篇:主要立足新兴市场

从海外并购的地点来看,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海外并购依然主要立足新兴市场,如建行收购美银亚洲,工行的三个银行收购案等。其中,工行对非洲标准银行的投资尤为突出。

新兴市场的成长性及未来发展前景都较好,此外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投资较集中,这有利于银行在此类市场业务的拓展。但从民生银行入股美国联合银行、招行开设纽约分行以及其他中资机构对欧美大行的投资来看,中资金融机构也正在抓住机会拓展发达市场。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能与联合银行达成合作,即因双方在网络、特定客户对象、贸易融资等方面,存在诸多结合的可能性。而招行美国分行的获批,则显示了我国银行机构经营能力以及监管部门监管水平的提高。

至于中投入股大摩、国开行入股巴克莱、中信证券入股贝尔斯登以及平安保险投资富通集团等,则显示了中资金融机构对于次贷危机中所出现的商业机会的把握能力。由于次贷危机使诸多国际大行利润和股价出现大幅缩水,中资金融机构参股这些机构成为可能。市场人士预计,如果未来次贷危机继续恶化,不排除继续有中资机构收购外资金融机构股权的事例发生。

机遇篇:借次贷危机快速布局

中信证券入股贝尔斯登、平安保险二级市场参股富通集团、中投公司投资大摩……中资金融机构海外股权收购大单不断签订,2007年席卷欧美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使得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在这些投资里,中资金融机构大多作为一个纯粹的买家出现。由于所购买的股份一般不超过10%,它们不用遭遇来自所在国国家安全方面的审查;同时由于股份较少,被并购方管理层亦不会从中阻碍,认购多获顺利批准。

分析人士认为,次贷危机给中资机构加快国际化布局带来了机遇,也将给那些被注资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带来机遇。事实上,在上述的每一笔投资里,无不可见被投资机构主动抛来的橄榄枝。它们除了希望借助中国买家的资金恢复元气外,还希望能借机拓展中国市场。

金融业海外并购恰逢其时

2007年成为中国并购交易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买家共斥资292亿美元收购海外公司,海外投资者收购中国公司的支出则为215亿美元,中国在海外的收购额首次超过了海外买家在中国的收购额。

中国正迈入一个全新的海外投资时代,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金融业海外扩张步伐的加速。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业正在迅速崛起,目前全国金融资产总额已经达到45.9万亿元。

最后,从国际大背景来看,在全球流动性受次级债危机拖累之际,中国金融业进军海外也恰逢其时。分析人士认为,就流动性状况而言,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此时,正是中国疏导并发挥流动性充沛优势弥补国际真空的最佳时机。另外,当前美元走弱、全球市场物价相对中国较低,也有助于金融业国内外资产的置换。在上述背景下,一场全方位、立体式的海外并购攻势已然展开。

分析人士表示,收购后机构间的整合、战略上的协调、企业文化上的交融、管理层的磨合,都是更严峻的挑战,是交易最终成败的关键。因此,中国金融业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对这些挑战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雷曼兄弟亚洲经济学家孙明春称,中国对外国资产的胃口正在日益膨胀。雷曼兄弟的统计预期,中国对海外的投资将持续增长,今年总资本流出将超过1900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2500亿美元,而2006年该数字仅为1340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期,2008年还会有更多金融业并购行为发生。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