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黑石发展历程是华尔街新传奇

黑石集团本身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个诱人的华尔街新传奇。1985年,黑石公司创立时,只有两位创始人与两位员工,启动资金也仅有40万美元。22年之后的今天,黑石集团拥有57个高级董事,340名投资、咨询等主管级专业人士,员工总数高达710人。公司旗下控制着47家公司,员工超过20万人。

华尔街新贵

黑石创立时,创始人之一的彼特·彼得森已经59岁,无论是商界生涯,还是政治生命,都已经功成名就。所以严格来讲,创立黑石对彼特·彼得森来说并不是重拾尊严与成就的二次创业,反而更像是一种余热的发挥与余威的释放。

但是对于刚刚38岁,正处于黄金创业时期的另一位创始人史蒂芬·施瓦次曼来说,意义完全不同。黑石不仅将构成他全部的商业生命,还寄托着他全部的商业梦想。

也正因为如此,彼特·彼得森从一开始就只担任董事会主席,以制定战略为主,史蒂芬·施瓦次曼身兼CEO与总裁,全权负责公司运营。连黑石的名字,都是史蒂芬·施瓦次曼在前,彼特·彼得森在后。施瓦次曼(Schwarz)在德语中意为"黑", 彼特·彼得森名和姓中都有一个Peter,其意在希腊语中则为"石头",而德国与希腊又分别代表两人的祖籍。

咨询度日

1985年,两人各出20万美元,公司正式开张。起初公司只有2位员工,但事实上,他们还基本上不需要员工,因为业务根本开展不起来。

两人一同从华尔街投资银行出来,第一步就想做私募基金,以天文数字般的美元进行大手笔投资、并购与整合,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令投资银行都羡慕的事业。

但现实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私募基金犹如初生婴儿,无人问津,垃圾证券则正貌美如花,狂受追捧。当时的《华尔街日报》正在天天报道垃圾债券大王迈克·米尔肯,以及恶意收购高手(亦称公司袭击者)卡尔·伊坎。

史蒂芬·施瓦次曼要施展手脚,缺少的不是专业水准,而是巨额资金。为了融资,他到华尔街四处敲门,但一连数月,无人点头。结果,投资没拉来,成本却在不断消耗,眼看弹尽粮绝,两人40万美元所剩无几。

无奈之下,史蒂芬·施瓦次曼决定先"重操旧业",做点金融咨询业务糊口。凭借彼特·彼得森的人脉,他们成功拿下索尼并购好莱坞巨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咨询业务,虽然数字不高,但总算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善意买卖

史蒂芬·施瓦次曼推广私募基金确实不是时候。

在恶意收购盛行的上世纪80年代,私募基金的收益在垃圾债券的一本万利面前,显得不足挂齿。而在投资银行高手林立的华尔街,黑石连公司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等咨询业务都属于无名小辈,不值一提。

史蒂芬·施瓦次曼很为难,因为他也知道"那是别人的钱"。但他必须前进,把自己的私募基金理念推销出去,换回钱来。

为了更好地接近目标,除了超人的努力之外,史蒂芬·施瓦次曼还总结了两条重要原则:专业、诚信。这两个词至今仍是黑石集团经营理念的核心。

最初两年,史蒂芬·施瓦次曼只能沿着彼特·彼得森提供的人脉,四处碰碰运气。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近500次碰壁之后,1987年,史蒂芬·施瓦次曼终于找到第一位愿意在他身上冒险的人:美国保险业巨头保诚(Prudential)的首席投资官兼副总裁加内特(Garnett L. Keith, Jr.),他愿意拿1亿美元试试。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史蒂芬·施瓦次曼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20年后,很多人拿着2亿美元的支票追在他身后,要求入伙。

据悉,加内特当时之所以敢相信史蒂芬·施瓦次曼,是因为他经常与雷曼打交道,很多雷曼员工对史蒂芬·施瓦次曼印象颇好,甚至赞不绝口。不管这笔投资有多少运气成分,有多少专业水准,反正自此之后,黑石的首只公司私募基金顺利起航。

事实上,加内特运气也不错,因为他赌对了,而且大赌大赢。

众所周知,1987年10月16日,美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在半小时左右下跌200多点。而就在这次历史上最严重的股灾之前,不知道是出于专业预测,还是又凭借运气,史蒂芬·施瓦次曼刚刚把黑石的投资退出股市。股灾之后,他重新择时返场。结果,黑石私募基金开业第一年,平均收益高达24%。比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公司的平均回报高两倍,还超过了不少垃圾债券支撑的恶意收购。

黑石名声大振,再加上保诚效应的示范作用,巨头们对史蒂芬·施瓦次曼纷纷慷慨解囊: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大都会人寿、日本日兴证券(Nikko Cordial)等32位巨头先后加盟黑石,成为首只公司私募基金的大客户。

1998年,全球第一大保险巨头美国国际宣布向黑石投资13.5亿美元,拉开了黑石集团又一波融资大幕。到2007年5月1日,这只基金旗下的资金总额已经高达196亿美元,累计并购交易金额高达2960亿美元,而收益率几乎从未低于20%。

"骷髅会"成员

史蒂芬·施瓦次曼1947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父亲是一位百货商人,还做过窗帘生意,家境不错。关于他早年的故事不太多,为人熟知的是,他1965年考入耶鲁大学,并与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同窗。据说两人还同住在达文波特学院一个宿舍楼,曾一起组织过著名的"骷髅会",这让很多人对他后来的人脉无限遐想。但事实是,当小布什2000年当选美国总统时,史蒂芬·施瓦次曼也已经接近功成名就。

1969年从耶鲁毕业后,史蒂芬·施瓦次曼直接进入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雷曼(Lehman)。与此同时,他还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MBA课程。

由于表现突出,1978年,史蒂芬·施瓦次曼31岁就被晋升为业务主管,而且是主管公司当家的并购业务,成为华尔街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发现这颗新星的正是他后来的创业伙伴彼特·彼得森。

彼特·彼得森在担任雷曼兄弟董事会兼CEO期间,他发现了业务新星史蒂芬·施瓦次曼,对他进行了特殊的栽培与提拔,使这位毛头小伙子迅速成长为雷曼兄弟的并购业务主管,直接参与公司所有重大并购业务。

商务部长履历

彼特·彼得森1926年6月5日生于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的Kearney市,父母都是希腊移民,到美国后以开故乡特色的餐馆为生,而连这聊以糊口的生意还常受3K党骚扰。但家境不如意反而让彼特·彼得森的人生更具传奇色彩。

彼特·彼得森1943年考入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学院,主修工商管理。1947年毕业后以第一名身份进入芝加哥Mar-ket Facts市场研究公司。之后,他工作学习两不误,成功考入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时,职位也晋升为公司常务副总裁。

1953年,彼特·彼得森加入芝加哥McCann Erickson广告公司,第二年即升任副总裁。1958年,他应邀加盟电影设备制造商贝尔·霍韦尔(Bell and Howell ),5年后从副总裁做到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成为美国商界的希望之星,一度被《生活》杂志选为40岁以下美国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

在此期间,他还应邀担任索尼、明尼苏达矿业与生产、联邦百货、通用食品、大陆集团等多家公司的董事,成为商界宠儿,也为黑石集团后来的创业积累的丰富的人脉。

1971年,在商界走向辉煌的彼特·彼得森受到尼克松政府青睐,受邀担任总统国际经济事务助理,一年后又晋升为商务部长,同时兼任尼克松政府全国生产委员会主席,以及美苏商务委员会主席。

1973年,彼特·彼得森应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之邀,投身华尔街,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至1984年。而从1977年起,他一边主管雷曼兄弟,一边还兼任Kuhn与Loeb(雷曼兄弟1977年并购)两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CEO,辉煌至极。

但1984年的一场公司政治打乱了彼特·彼得森的职场节奏,他愤而辞职。年轻气盛的史蒂芬·施瓦次曼决定跟随自己的老领导,也一同递交辞呈。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私募三强

在当今各种私募基金排行榜上,与黑石集团几乎同列的还有另外三大私募基金。

凯雷集团(The Carlyle Group):管理资金398亿美元。

凯雷虽然总部位于华盛顿,但被人们习惯地称为纽约上东区富人与权贵阶层的投资俱乐部。

凯雷目前的当家人是曾经效力于IBM,让一度失血不止的蓝色巨人重新跳舞的知名CEO郭士纳(Louis Gerstner Jr.),而其总裁是前纽约证交所主席列维特(Arthur Levitt)。此外,美国前总统老布什(2003年退休),克林顿政府时期的三军参谋长迈克(Mack McLarty),主管美国电信业的联邦通信委员会前主席比尔(Bill Kennard)也都是凯雷的重要成员,因此有人戏称凯雷是"总统俱乐部"。

凯雷近几年的重大并购集中在电信领域,曾先后买下Qwest通信公司的Dex目录业务,Verizon通信的本地电话业务,以及一家德国电信公司Casema。

高盛私募集团(Goldman Sachs Private Equity Group):管理资金390亿美元。

高盛是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更是经常为美国贡献财政部长的公司。保尔森在任时,高盛已经开始介入私募基金业务,一度在全球大规模并购或入股。保尔森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后,交易员出身的劳埃德(Lloyd Blankein)接任高盛CEO,他在保尔森的基础上,又大幅度提高私募基金与资产管理在公司中的地位。

凭借高盛的投行优势,私募集团成立后业务进展极快,2006年收入增长64%,为公司贡献14亿美元利润,而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虽然也表现不俗,年增长42%,但利润贡献仅为13亿美元。

高盛私募基金集团近几年的重大并购包括:2007年组织279亿美元资金买下移 动通信公司Alltel;2006年组织216亿美元资金买下能源巨头Kinder Morgan;与黑石集团联手以109亿美元买下Biomet。

KKR(全名Kohlberg Kravis Roberts):管理资金329亿美元。

在上世纪80年代,KKR是很多私募基金公司的偶像,是行业开创者之一。在恶意收购盛行的上世纪80年代,KKR曾以314亿美元的交易价并购美国著名的烟草公司RJR Nabisco,成就一段传奇。公司的名字是三位创始人Jerome Kohlberg,Henry Kravis及George Roberts姓氏的组合,三人当年同为美国著名债券基金公司Bear Stearns效力,所以其并购风格一直是借助垃圾债券进行恶意收购。垃圾债券在90年代受到严格监管后,KKR的辉煌也渐渐淡去,被黑石集团、凯雷及高盛超过。

KKR近几年的重大并购包括:以277亿美元买下第一数据公司(First Data);以205亿美元买下英国零售商Alliance Boots;与德州太平洋联手以438亿美元买下TXU。

如今公司正准备步黑石后尘,寻求公开上市,并准备募集166亿美元成立新基金。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