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不可阻挡的“成功”:“去创业化”的创业板

——“创业十年”方可进入创业板“主力名单”

不能承受失败之痛的“成功”者,无一例外将落入“追求形式而忽视真正价值内涵”的陷阱。不是从“接受失败”来入手,而以“必须成功”为起点,行为选择时,难免是追求表面浮华,偏好功利。

真正的成功不是从“憧憬成功”开始,而是“准备失败”!然而,“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只拥有“对于成功的诉求”而全无“对于失败的宽容”,因此,创业板的“本色”缺失,甚至是一种必然,而“形式上的成功”同样不可阻挡。

形式上的成功只会带来一时愉悦,看看被玩残了的中国足球吧!

为了能够在世青赛、奥运会实现“崛起”,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着足坛,尤其是足协。思维模式至上而下的层层传递之后,“大成功‘卵翼’下的无数小成功”,也就自然而然遵循了这一游戏规则。

“超龄球员”这一速成方式,对于“欠发达”而“渴望快速崛起”足球洼地,是走向“快速成功”的首选。

2000年4月,当时的国少队进行骨龄检测,结果三分之二超龄,这些球员全部被开除出队。

仅仅一年后,在2001年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杯赛上,进入前四名的球队在赛后的骨龄测试中被发现全部都是由超龄球员组成的。

2001年12月30日,中国足协对国家少年集训队和参加U17冬季训练营的球员进行骨龄检测,在参测的881人中又有125人骨龄超标,这一年卷入超龄问题的“青少年”球员已经超过1600人。

2002年11月6日,参加全国U15大区比赛的4006名青少年球员中查出有 1098人超龄。仅2002年、2003年两年,被查出的超龄“青少年”球员就达2698人。

青年足球队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成年足球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构成了中国足球的一道“难以言表”的风景线。

事实上,任何“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案例都难免会走上同一条路径,中国足球并不“寂寞”——

创业板的首批幸运儿们向我们挥手走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诉求声中,仔细一瞅,却发现创业板俨然成为一只充斥着“超龄球员”的足球队——

大佬级6家:北陆药业(1992年成立)、银江电子(1992年成立)、南方电机(1993年成立)、汉威电子(1993年成立)、安科生物(1993年成立)、吉峰农机(1994成立)

主力级8家:红日药业(1996年成立)、爱尔眼科(1997年成立)、新宁物流(1997年成立)、成都硅宝(1998年成立)、乐普医疗(1999年成立)、北京探路者(1999年成立)、莱美药业(1999年成立)、立思辰(1999年成立)

小哥级9家:网宿科技(2000年成立)、沈阳新松(2000年成立)、金亚科技(2000年成立)、西安宝德(2001年成立)、神州泰岳(2001年成立)、佳豪船舶(2001年成立)、亿纬锂能(2001年成立)、中元华电(2001年成立)、北京鼎汉(2002年成立)

小弟级5家:华星创业(2003年成立)、华谊兄弟(2004年成立)特瑞德电气(2004年成立)、大禹节水(2004年成立)、华测技术(2006年)

没错,创业板上市标准中并没有关于成立年限的限制,不过,从上述公司的成立时间来看,没有五年的创业时间,基本不予考虑。“创业十年”以上方可进入主力名单。这样一帮满脸胡子茬的“非少年”,究竟是来“创业”,还是来“创收”?

如果一定要说,这些公司是中国创业企业中的佼佼者,恐怕我们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中国是否进入到创业企业“青黄不接”的时代?中国企业的创业路程难道需要十年或二十年才能走完?

是的,这一切是不可阻挡的“成功”的必然。

明天,当为创业板的“成功”而自豪,甚至鄙视诸国创业企业赢弱、其创业板“结构”不合理、治理缺乏技巧之时,不应该忘记,曾经我们也为中国足球“超白金一代”而自豪!而这样的快乐,和时间有关……

若干年后,当抱怨“成功”的创业板为什么“创不出”微软、GOOGLE之时,不应该忘记,曾经中国球迷也在抱怨中国足球为什么培养不出梅西、小罗!而这样的问题,俨然是同一个问题……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创业板只能是主板的“神经末梢”

“凭借少年时梅西的体格,没有机会入选中国国青队”。

创业板这只“青年队”将由一批“能跑、能跳、身体强健”的上市公司组成,然而,它却远离了“稚嫩、脆弱、创新、活力”。以“形式上成功”的诉求为指导思想,会更需要“投资风险小一些”,以及“相对时间而言”的“优与强”。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创业板就只会成为主板的一种“延伸”,而不会形成不同市场的层次上差异,太多的“中国特色”的充斥,而缺少“理所当然”的创业板“本色”。

建立一个“原汁原味”的创业板,并非一日之功,但建立一个“仿创业板”的中小板却可以临阵磨枪。5年前,就是这样推出了一个满含主板“影子”的中小板,那么,再推出一个满含中小板“影子”的创业板又有何难?

创业板过会审批的“高效”是建立在“走捷径”的基础之上,强调创业板公司“体格健康”,营业收入和经营现金流等财务指标的“完美”是必要条件,而关乎创业“本色”的因素,例如“科技含量、产业前景等”等隐形指标则居其次。

和中国足协注重“跑圈”、“叉腰肌”能力一样,这样的选拔模式,对于“超龄球员”而言是一种“政策倾斜”。从财务指标来看,已过会或拟过会的这些创业板企业,营业收入和经营现金流等指标上,大部分都已达到主板、中小板上市的条件。

当“超龄”因素被忽视,也意味着,对于创业公司的成长性考察,只是走形式而已,而不考察成长性的创业板,离创业“本色”有多远?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诉求下,“超龄球员”的顺利过会,剥夺了创业板的“本色”,同时,也凸显出,“形式上的成功”较“内涵上的本色”更为重要。

可以断言,“中国特色”的创业板将走向“不可避免的成功”,甚至找不出“不成功”的理由,质疑本次“成功”的可能性,犹如质疑“成年人足球队夺取青少年联赛的冠军”。

当然,如果丢失了创业板“本色”算作一种失败,你也可以拒绝为“成功”欢呼,但是,此刻,你很难在欢呼的人群中找到“同类”。


——不可阻挡的“成功”来了,“创业板”走了,这两件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创业板不是承载“改变市场劣根性”期望的诺亚方舟,它只是主板市场的另一个“延伸”,如同5年前的中小板一样。对于一脉相承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任何试图以形式上的区别来塑造“品性”上的差异,是徒劳。

据悉,10月10日创业板进行第三次全国联网测试,此次测试全国所有券商营业部均参与其中。

发行测试中,创业板股票被疯狂炒作,10只非上市首日的股票纷纷被打在涨停板,30只新股由于涨幅超过80%,无一例外被临停至收市前3分钟。

把这样的狂热视为创业板“本色”,加以抨击,既有失公允又刻意回避。A股世界的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必然发生这样的一个过程。无论是中小板、新股、权证等等……

而应该注意到的是,“人气”恰恰也是“成功”不可明言的组成部份。

创业板向“圈钱板”演化。首批十家公司募集资金飙至66.7亿元,比原先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预计的28.1亿多出38.6亿元。

这些幸运儿率先到达了“罗马”,还在苦苦等候主板、中小板IPO过会消息的“兄弟们”垂涎不已。“门槛更低,募资更多”,不少原计划上主板、中小板的企业趋之若鹜,纷纷谋划登陆创业板。

“新板+新股”在现有发行制度之下,一级市场的“无风险套暴利”更为强化,且为公认的事实,因此,现象本身只是继承了A股发行制度的“传统”,并未“创新”,更无深究之处。

另外,已通过了发审委审核的一些创业板公司中,不乏存在一些股东“突击入股”现象。据统计,在首批10家创业板企业中,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身份进入的机构共有13家,其中境内企业11家,境外企业2家。对企业投资的基金最短才3个月。

而所谓“娃娃股东”也浮出水面,众所周知,“娃娃股东”的背后会有怎样的猫腻。

事实上,无论是主板重组案例,还是中小板新股案例,上述现象都不是“新闻”。换言之,制度上并没有做任何“根本上的革新”,又如何要求结果上发生变化?“苛求”无异于痴人说梦!

重要的是,创业板所继承的这些“污点”并不影响不可阻挡的“成功”,这就足够了。A股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与生存环境有关,所以,除非奇迹发生,“改变”不会从创业板开始,所以,请释然!

不可阻挡的“成功”来了,“创业板”走了,这两件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中国创业板的“改革使命”

若将今天这个中国创业板与10年前国际上互联网热潮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国内开设创业板的初衷作一番比较,早已经物是人非。或者更准确地说,今日之中国创业板,虽然在准入制度等方面与主板有些许差别,但同纳斯达克这样比较典型的所谓成熟资本市场的创业板在性质上并不是一回事情。

创业板在西方发达国家诞生之初,其目的就在于为那些高风险、同时可能也蕴涵着高回报的具有潜在高成长性的企业提供一个直接融资平台。因为这些国家原有的证券市场之所以被冠之以“成熟”的称号,正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和严密的监管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而按照那套制度下的基本准入门槛(比如连续多少年盈利之类),有许多蕴涵高成长潜力(但目前可能还不具备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可能在很长时间内被拒之门外,这就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创业板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以放松企业准入门槛(及在某些环节的监管)的办法,换取某些对高风险有特殊偏好的投资者博取超额回报的可能性。因此,创业板的实际功能就变成了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渠道,而它的上市企业大多都是在技术或经营模式方面有不同寻常的创新行为的“非传统型公司”。

中国创业板大概不会承担这样的功能。至少从已经获准上市的第一批28家企业的情况看,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经营业绩稳定、但也看不出未来会有多少爆发性盈利空间的中规中矩的优质企业。

至于管理层一再提示投资者重视的所谓“风险”,我看主要是由它们申购价的高市盈率引起的。换言之,这是一种因可能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交易风险,而非创业板本身与生俱来的“成长风险”。

别的公司例子这里就不再枚举,最具典型意义的当数得到最多股民追捧的、也最富“眼球效应”的华谊兄弟。这家拍过许多叫好又叫座的大片的民营电影公司,从事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其盈利的可预期性和经营模式的传统性也是一览无余。

目前的中国创业板就其性质来说,与其叫创业板,更精确地还不如叫“民营企业板”——它实际上是专为业绩比较好的民营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而搭建的一个平台。

如果把观察的视野拉得更宽一点,我们会发现,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正在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形成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独立的市场板块。

粗略地说,上海的主板市场,是中央企业(2005年股改以后越来越表现为行政垄断性大型央企)的融资平台;深圳的中小板市场,则是地方国企(最初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如著名的苏宁电器)的融资平台;而未来的深圳创业板,则将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民营企业的融资平台。

这就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新的“中国特色”。

当然,这种格局迄今为止还只是初显雏形,并不能说已经在制度和程序上固定下来。值得关注的是,如果中国股市未来的确是朝着上面描述的这种方向演变,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和意义?

必须客观承认,中国股市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它的设立不是为了为社会提供一个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平台,而是为了筹集民间资本给国有企业输血。

虽然过去20年里金融监管部门做了不少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但从最本质的意义上看,中国股市至今仍然只是服务于国有经济的一个金融工具而已,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而目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股市中的绝大多数问题,根源皆在于此出发点。

我们有理由期待,即将启锚的创业板将会是一个相对还算单纯乃至规范的市场。原因在于,虽然如主板市场经常被披露的那种不规范操作、甚至钱权交易之类违法行为在未来创业板也一定会存在,但在性质上它们当属于单个行为,而非体制性弊端。因为在宏观政治层面,政府不会有运用行政力量刻意扭曲市场行为从而达到为民营企业输血的动机。这样,对各类操纵市场行为的监管也会比较单纯和容易一些。

一旦形成了我们预期的这种趋势,随着创业板的扩容,假以时日,有长远眼光的投资人和机构会逐渐把投资重点从主板转向创业板。到时候,也许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创业板反而会变成中国证券市场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而上海的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的主板反而会日益边缘化,虽然暂时看起来它的体量要大得多。

终有一日,现在还是个“微型市场”的创业板将会反过来对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这将是一个经典的“增量改革”的故事,它十分符合改革开放最初遵循的逻辑:当既有的僵化低效的利益格局难以打破,不强行削减它的既得利益,而是通过在它的体制之外再造另一套有活力的竞争性体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可能是双轨并存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竞争性体系会在比重上超过前者,最终将它逐步稀释并消解。

这是中国过去取得过成功的经济改革的经典路径,由衷希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板也能对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发挥如出一辙的功效。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