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三十年的成就与成本

国际学术界——尤其是做发展研究的,包括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在过去这些年里,常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模式”的概念。所谓“中国模式”,当然主要是指从中国开放改革30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发展路径。

客观地说,如果我们对中国过去的30年做一个研判,它确实在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既不同于老牌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不同于二战以后日本、韩国等走过的道路。当然,相比起来,“中国模式”同日本或韩国的模式,比同西方模式更加相近,但也不能划等号。而且,“中国模式”又不同于冷战结束前的苏联和东欧的发展模式。

如果把上述三个参照系做一个比较,就会看到,中国在过去30年里,确实是没有完全照搬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至于中国本身的这个模式,该用什么样的社会科学概念去描述它,现在还是争议极大。但这个模式的客观存在,不应有争议。这是我要强调的第一点。

我要强调的第二点是,国际上之所以很多人,特别是研究第三世界发展的学者越来越重视“中国模式”,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中国30年来,在严格意义的发展领域里,确实取得了实在的成就。尽管海内外一部分人否认,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中国取得的成绩是不可抹杀的,可以拿出确实的数据,不管是来自中国官方的数据,还是来自世界银行、IMF,或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研究机构。尽管这些数据之间在统计口径或计算方式上有差异,但对于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长期的增长,基本上是有共识的。

国际上对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有质疑是长久的事。过去十几年,一些国际上有名的经济学家曾用了多种间接的方法,试图检验中国官方数据的可靠性。虽然他们的有些估算把中国的实际GDP增长打了两三个百分点的折扣,即便如此,中国在过去30年间累积的增长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吊诡之处在于,虽然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速度名列世界前茅,虽然全球公众对“中国模式”愈益关注,虽然一部分学者——既包括西方学者,也包括海外华人学者,也包括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一直试图把“中国模式”向世界推广,却麻烦重重。

推广中国模式,当然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而言;那些人均GDP比中国高出好多倍的发达国家,中国模式没啥适用性。问题在于,就是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推销“中国模式”,仍然是件很头疼的事情。我并非是中国道路的盲目赞许者,但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也想在海外学术活动中,能把中国的经验多做推广。但我发现这很难!我跟很多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都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难?

即使不提那些枯燥的统计数字,你只要每年有去中国进行一两次考察的机会,都能看到中国30年来所取得的实在成就——看看那些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工厂商场、城市广场、大坝电站,等等。这些难道不是真的吗?

但是,你就是很难向世界推广中国模式。为什么?因为从社会科学角度来讲,一个模式的推广,不仅要讲这个模式取得的成果——即作为要素之一的“What”;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How”——即这个成果是怎么取得的?

不少学者一开始对“中国模式”抱着很大的信心,但当他们分析到“How”这个关键环节时,就发现很难再乐观地说下去。因为中国模式操作的过程和机制,涉及到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取得高速经济发展所支付的巨大社会成本。我讲的社会成本是广义的,至少包括三大块。

一是发展过程中的公正问题,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三是发展的行政成本问题。

仅仅从这三个角度来讲,任何要向世界推广“中国模式”的学者,都绕不过这道门槛——它们所代表的社会成本是那么的巨大。

第一,相对弱势民众,在这样那样的事件中遭遇不公正对待的工人、农民、小商贩、业主、污染受害者、豆腐渣校舍倒塌的受害者、消费者等等——有依法组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会、农会、协会等团体,进行集体谈判、讨回公道的常规渠道?国际上几十年的社会科学研究都证实,如果劳工不能集体同雇主谈判,无法就其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方面的要求讨价还价,就会处于一个异常脆弱、不堪一击的地位。当劳工和雇主间出现严重的力量不对称时,政府的作为就变得非常关键。

第二,中国高速发展的巨大生态代价。这一点,从国际上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发表出来的指标都有证明。中国的环境问题之严重,在以前,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鲜明的对照机会。这次北京奥运,就强烈对比出来了:北京没搬家,北京周围的省市没搬家,中国北方的邻国也没搬家,但在奥运期间,北京的空气及整个环境是那么不同。这就说明,人为的环境破坏的程度,是何等严峻。

中国的生态恶化,其中最严重的是全国水资源被污染。长期以来,中国官方媒体都讲,原因主要归于中国人均水资源奇缺。德国的一个华人工程师查的数据表明,中国的水资源人均 2220立方米。这和德国的水平相当,它是2170立方米,但所有去过德国的人都能看到,德国的环境多么好!仅从人均水资源不充足来解释中国绝大部分河流被污染是说不通的。南韩的人均水资源比中国的少多了,只有1480立方米,但是我去过两次,看到的都是青山绿水。所以中国模式中,高速发展的又一个巨大代价是生态的恶化,这是无法抹杀的事实。

第三,中国模式的巨额行政成本。做公共管理研究的都知道,为了贯彻“GDP增长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发展政策,中国的各级行政系统常常是不计成本的。县领导定下一个大目标,往往就是“举县”去做;省市领导定下一个大目标,往往就是“举省举市”动员落实;国家级大目标,那当然就是“举国”动员落实。只要一“举”,其它的统统让路,代价超常难以计算。

中国3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很羡慕。但是,对中国模式的分析一旦进入第二个层次,说清楚这些成果是以怎样的综合社会代价取得的,就不好推广了。

推广一个模式不仅要讲其效果,更关键的是要讲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方法产出这样的效果的,不然别人无法操作。这就是欲推广“中国模式”的悖论,你仅仅看效果,确实非常显著,但你一讲成本,就吓死人了。

北京奥运会,中国正式公布的花费是448亿美元,这已经是雅典2004奥运会的4倍,是悉尼2000奥运会的5倍多,在目击了宏大北京奥运会的伦敦市市长说,2012年他们的奥运会预算在93亿英镑(174亿美元)以内,尽管英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弱:2007年它的GDP总值2. 730 万亿美元,是中国的83. 2%;人均GDP是45300 美元,是中国的18. 4 倍。

回顾和反思中国30年来走过的路,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巨大成果,也不能抵赖产生这些成果的巨大代价。目前中国从上到下正在讲“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创建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以不太长的时间,将前述的三大成本持续的降下来。

若是,才会使中国的发展不但成为可持续的,也是人道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世界推广“中国模式”了。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