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油价飙升是美国核心利益现实选择

现在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经济以某种危机的方式结束这轮调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最为重要的迹象,那就是油价的飙升。

油价飙升完全成了一个独立的金融问题,或者是被操纵的工具。因为无论是从供需、成本、地缘政治、稀缺性、世界经济增长对于能源刚性需求预期等等基本因素来看,已经无法解释短期内油价急剧上涨的背景。

没有其他解释,弱美元、高油价——美国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市场的力量至少与美国政府的意图形成了某种“共识”。

从短期利益看,显然华尔街的金融资本这次是获得了天赐的喘息休整之机,这么短时间就能摆脱次贷风暴损失万亿美元的梦魇,谁能想到。1季度,油价飙升了40%,与油品相关的衍生品价值增加数万亿美元。

坦率地讲,在全球金融资本约束管理的今天,救活了美国的金融机构,就是从根本上缓解信用收缩的问题,有利于遏制经济衰退势头。你如果认为,美国意图仅限于此,那就是短视了。从根本上讲,油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这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美国政府制定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市场机构总是在憧憬,油价飙升将引发美国通胀的恶化,将导致联储政策重心的调整,转向加息,的确,美联储的官员最近也频频出来喊话,要关注通胀的变化。

但是,请大家永远记住,与美国的对外负债问题相比,油价导致的通胀问题永远是个小CASE,美联储很久就不把自己当成一名忠实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捍卫者了(可能只有中国的央行还坚信如此),因为那不是美国政策的核心利益所在。美国的政策都是在围绕负债问题做文章,只要有利于负债问题的解决,意味着美元获得支撑,通货膨胀的问题自然就消失了。油价上涨的直接效果,是不断地消耗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多年辛苦累积的储蓄(不管是政府的、企业的还是居民的),很显然,这些储蓄的硬币另一面就是庞大的美国的对外负债。

如果说当今这个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能扛住油价的冲击,那就是美国。当前全球经济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20多年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美国已经完全变成了消费型经济体,80%三产,15%制造业,该转移都已经外移了,能源敏感度很小,经济对抗能源价格冲击能力很强。美国的产业都是居于世界尖端的高科技产业,军工、软件、传媒、数控机床、飞机,大部分是拥有高额垄断价格的超利润率产品,属于高附加值含量的产品。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不过是收缩了部分利润空间,基本上可以在企业内部得以消化。格林斯潘几年前就说过,今天美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反过来,油价上升的巨大成本自然很大程度上由承载着全球庞大的制造业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来承担。中国、印度都是实行能源补贴的国家,全球的金融资本看到这一点,事实上已经形成对赌局面,赌你财政能撑多久,赌你敢不敢取消补贴、放开油价,反复炒作需求因素,你要是不放开,就消耗你的财政(国家储蓄),消耗你企业和居民的财富;你要是放开,可能会冒通胀失控的风险。

面对两难,政策当局权衡之中, 特别是可能当面临一个比较大短期冲击的时候,很自觉的选择是,延续补贴,把通胀压力延后,期望国际形势的转机,同时采用更强紧缩货币政策打需求,加快升值和大幅提高利率,信贷紧缩。

如此,经济硬着陆风险开始显现:企业面临两方面压力,成本上升,信贷紧缩,盈利下降,实质是生产率下降,本币的实际汇率有了贬值压力,这时政府财政状况开始恶化,储蓄被大量消耗,价格上涨导致进口激增,国际收支也可能开始恶化。要命的是,通常名义汇率快速升值被当作抑制通胀的手段,这时候很可能已经被忽悠到了高位,与实际汇率贬值的趋势形成巨大的落差,各方面条件具备了,资本就开始外流,我们过去看到的“货币攻击”的一幕其实并非虚幻。

如果新兴市场国家扛不住通胀压力,先行溃败下来,需求骤然下降,资金自然撤出商品市场,回流美元资产,美元顺势转强,美国通胀解决了,美国以外的世界陷入通缩,再重新开启新一轮周期。在这个资金回流的过程中,累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庞大储备大幅下降,与此对应的美国对外负债大幅下降。

我越来越感觉这一切,正在向我们走来。


(刘煜辉/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廉价石油时代已终结

油价飙升令主张石油多头的人继续保有充沛信心。统计数据看起来也相当支持石油多头派的观点。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爆发力才刚刚起跑:美国人每年人均油耗是25桶石油,日本人均油耗为14桶,但是13亿人口的中国每年人均油耗消费只有2桶,11亿人口的印度甚至还不到1桶。

油价光在今年就大幅上涨40%,这波价格劲扬是供需不平衡的反应吗?还是美元贬值、商品投机以及机构投资者拉抬的结果?答案很难厘清。但许多人合理怀疑,油价一路向上不纯粹只是经济供需的理由。雷曼兄弟首席能源经济学家Edward Morse表示,“主张油价会继续上行不坠的乐观人士似乎忘了,140年来原油市场一直随着景气周期上下起伏。这次怎么会例外呢?”

2008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三十个成员国石油消费已经在下降,包括美国、西欧、日本和澳洲,这三十个国家占全球石油需求的57%。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和中东地区石油需求继续上升。美元疲弱和美国美联储的袖手旁观也助长原材料(尤其是石油价格)飙高。去年夏天起,美联储一口气将利率从5.25厘压到2厘,现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及其他官员发现,猛烈的连续降息策略让全球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假设美联储如同金融市场预期,在今年下半开始调升利率,此举将支撑美元反弹,并迫使投机炒作份子从石油市场中撤手。

美国还有一个办法压低油价,那就是出售部分战略石油储备(SPR),这一点大家甚少提及。战略石油储备是为国家紧急用油准备的,目前储备水平约为7.05亿桶,相当于美国国内35天的用油量。原油价格始终获得支撑,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石油库存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供给的压力可能持续纠缠石油市场,但是考虑到需求趋缓和一些其它因素,目前的油价似乎有些过头了。我们不可能确知泡沫何时会破裂,但是沙特阿拉伯6月22日的增产声明可能引发市场动荡,美元可能重新复苏、或需求可能大幅下滑,或者这些情况都即将发生。

如果油价开始下降,跌势可能会一泄千里,并将油价送回100美元的水平。降是降了,不过也绝对谈不上便宜。



油价上涨背后的美国黑手

【《国际先驱导报》消息】站在接近140美元的高位上回头看,国际油价38年来上涨了近80倍: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标价仅为每桶1.80美元。对油价历史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其重要转折与美国利用金融优势掌控世界的重要节点遥相呼应。

一石三鸟

全球油价1973年逐步升至每桶三美元。此时,美国已经不得不放弃履行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承诺。为挽回美元的颓势,金融家与跨国公司当年5月开会协商,建议“让国际油价上涨400%”。

油价猛涨一方面打击发展中国家的反美统一战线;一方面顺势大幅度提高美元利息,将石油涨价的代价化解成为资本回报,让石油美元回流华尔街;再一方面,使产油国成为全球公敌,伺机抓住他们的软肋。可谓一石三鸟。

此后,美国迫使欧佩克国家接受将美元作为石油结算的唯一货币,世界货币至此进入由华尔街主导的“石油本位”的新时代。

战争机器

伊朗1979年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并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随之突破20美元。1980年,美国与伊朗军事冲突“一触即发”,油价首次突破30美元。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伊拉克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两伊战争在1981年初达到白热化时,油价升至39美元。在油价高涨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下,再加上美英的高利贷,西方阵营控制了一个个对手。

日本从1987年到1989年积累巨额财富、在美国四处收购,美国金融资本做空日本股市,同时刺中了日本的软肋——石油。1990年,在美国默许下,萨达姆军队入侵科威特,促使油价突破40美元。随后,美国成功地逼迫日本出钱发动“沙漠风暴”,既控制了科威特石油,又彻底压服了日本。

投机推动

国际油价2003年3月以前一直维持在37美元左右。但美国以莫须有的罪名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军事入侵,此后国际油价一路峰起。美国放任对冲基金炒作国际石油期货,任何与油价有关或无关的事件都成了投机者的题材。

“强硬派”内贾德2005年6月当选伊朗总统,油价破60美元;2005年8月一场“卡特里娜”飓风让油价破70美元;2007年9月美国原油库存减少、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油价达到80美元;2008年1月尼日利亚局部暴乱,油价摸高100美元;5月5日,欧佩克产油国安全形势不确定,油价破120美元;6月16日,美元走软让纽约市场油价创出139.89美元历史新高。

这是巧合吗?你可以认为是,也可以深思美国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油价上涨进入第四次超级周期

超级周期论(Supper cycles)是关于石油价格上升长期分析方法。所谓超级周期,是指受主要经济体持续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影响,基础原材料价格出现持续十年以上的大幅上升。在周期波峰与波谷中,基础原材料价格指数会出现偏离平均趋势20%-40%的涨落。

有关研究表明,工业化以来已经出现了三次典型的超级周期冲击,1891-1919年周期主要是美国经济崛起的反映,1937-1952年的周期决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复兴,而1965-1981年第三次周期则突出了反映了日本和德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自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的石油与大宗基础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可能是第四次超级周期的到来,其中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是,自1981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年增长率约为1.4%,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工业化与城市进展最快,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增长率达到了3.6%。1981年亚太地区占全球的石油消费量为17%,2007年已经上升至30%,占同期全球石油消费净增长量的60%。

综合来看,石油价格大幅上升是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发展中问题,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夹杂了美国为摆脱本国危机任由本币贬值的不负责的大国行为,但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首先是要清楚醒地认识到目前石油及大宗原材料价格上升产生累积冲击的持续性。要看到20多亿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加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不仅是支持了全球经济增长,而且造成了世界石油与大宗原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只要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崛起过程仍在继续,世界石油与大宗产品的消费量就难以绝对下降。

冲击宏观经济

石油冲击对经济负面冲击减弱,可以类似为税收增加后企业行为反应的结果。石油冲击相当于突然开征高额资源税,如果制成品与服务领域企业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全社会价格水平随之上升,而如果企业不转嫁或是少转嫁增税负担,则石油价格冲击的负面影响减弱。而制成品和服务领域企业能够不转嫁或少转嫁负担,不决定于政府的价格管制,因为短期内政府价格管制可以发挥缓冲价格冲击的作用,从长期看则是无效的,显然真正的原因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消化生产成本上升因素。

此次石油及商品价格冲击不仅是货币现象,具有客观实在的物质基础,要求进行石油及大宗原材料价格与制成品与服务比价的调整,这是我国经济中长期经济增长面对真正挑战。

我们要做好以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化解冲击的政策准备,要力争在三到五年内以适度放缓经济增长为代价,完成逐步理顺价格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其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努力消除行政垄断是改革的关键任务。

应当明确,理顺价格体系并不简单是放开价格,在企业边际成本上升水平快于边际生产率提高时,市场竞争不充分一定会产生工资与物价的螺旋,因此理顺价格体系的前提是以加强市场主体竞争性为标志进行新一轮市场化改革。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率适度下降是短期需要,也是中长期需要。我国经济增长率下滑可能并不是“狼来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还是10%决定于生产效率与结构效率,技术不变与结构不变的高增长将使我国长期面对石油与大宗原材料价格冲击。需要强调的是,相对于宽松的总需求环境,一个紧缩经济会对企业加快完成结构调整形成更大的压力。

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我国生产率变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支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核心原因是生产率的上升,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未来我国三个主要的生产率提高因素都有放缓的可能:一是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我国经济运行制度性效率提升的潜力在弱化;二是经济全球化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潜力在下降;三是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潜力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释放。新兴的快速成长的产业集群仍不清晰。



(唐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CFTC修订数据见证石油投机本质

美国期货的最高监管机构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近日宣布,在调查石油期货价格是否被投机客操纵的调查中,有重大发现——一家“超级”石油投机交易商,总共持有高达3.2亿桶的巨额原油期货头寸,相当于近5000万吨原油。

《21世纪经济报道》报导称,因为潜藏的风险巨大,因此CFTC将此家石油交易商从原来的“行业交易商”(commercial trader)身份,重新划入“非行业交易商”(non-commercial trader)身份。这家单一交易商身份的重新认定,引起了整个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以往持仓报告中,“非行业交易商”的持仓比例接近38%,而重新“站队”以后,投机交易商的未平仓合约中的持仓比例,上升到48%。除了修正最新报告以外,CFTC还追溯修改了到2007年为止的全部市场数据报告。

数据修正以后,“投机交易商”持有的NYMEX原油期货和期权多头为32.7万张仓单,空头仓单为33万张左右。截至7月29日的上一个交易周,原油期货市场上周总持仓量增加3,162手至122万手。其中为投机资金持有的非商业净多头较上周增加约3000手,多头持仓增加3603手至201622手。

7月22日,CFTC发布中期报告称,2003至2008年6月期间,原油现货价格及其增量,主要由基本面供需失衡所致。同时,从合约持仓量、交易活动以及交易者数量来看,原油期货市场投资的活跃程度也正在大幅度增加。尽管这与原油价格上升通道相吻合,但调查组并不支持投机操纵油价的观点。仅仅两周之后,CFTC就“发现”了如此之大的一个“超级投机客”。作为美国大宗商品期货的最高监管机构,不免让人有些“工作马虎”之感。

另人颇感意外的是,CFTC的官方发言人拒绝透露该交易商身份,CFTC还表示,不会向外界确认此次调整仅涉及一家还是多家交易商。

之前在美国国会公开听证时,CFTC抗辩称,“行业交易商”和“非行业交易商”的数据结构非常合理。而且,未见“投机交易商”有先于市场波动而波动的行为。绝大部分投机者是在跟随价格变动而变更头寸,表明他们其实是根据市场信息来进行决策的,但是“行业交易商”倒是有这种行为发生。另外,CFTC自己也报告说,行业交易商中,“互换”交易量(SWAP)大幅上升,但是SWAP交易商市场看多和看空的净头寸几乎均等,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CFTC的监管过于宽松,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纵容商业投机。就是这种态度,让全球投机资本涌入美国大宗商品市场的。”David Masters,MASTERS对冲基金的管理人之前表示,Masters曾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作证称,在短短5年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的总头寸从130亿美元上升到2600亿美元,有大量的指数基金在大笔买进粮食到原油的大宗商品期货,但是从CFTC的“笼统模糊”的市场报告中却看不到一点端倪。

“CFTC的一个重要漏洞,就是他们对‘行业交易商’的认定和‘非行业交易商’的定义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们的市场报告里,数据是扭曲的,看不到投机者在市场上交易的真实数据。”Masters这样表示。“SWAP互换交易的特征是,起码有一方是实体的行业交易商。但是现在有双方都是金融机构的交易商在进行SWAP操作。这是很有问题的。”国际咨询公司Oliver Wyman的管理合伙人Larry Alberts认为。

而这一次CFTC的重要“改口”,而CFTC最新的行为难免让人产生这样那样的联想,证明了市场上对CFTC诸多监管中漏洞的强烈批评和质疑可能并非捕风捉影。

“这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行业新闻。可以说,CFTC从行业交易者分类里揪出了一个‘投机分子’。而以往CFTC的监管对“行业交易者’是比较宽松,这是整个CFTC监管思路的重大改变。”新湖期货的原油分析师叶燕武表示。

叶表示,如果想找出这个CFTC不愿透露姓名的“超级庄家”,可以从CFTC的市场报告中找到一点方法。CFTC的“行业交易商”持仓报告中,主要分成四类:生产商、制造商(消费者)、贸易商以及商品互换商。以3.2亿桶总持仓这个体量来看,这个“超级庄家”极有可能兼具几种身份。这样,在原来的市场报告中,就会看不出他们的仓位,因为分散在不同类别内。

但是,这个交易商又被CFTC认为“不合理持有如此大的仓位”,被划成“非行业交易商”,又有可能说明该交易商会是一家金融机构,通过大量的互换交易商将自己隐藏在互换交易的这种“深水”里。“不太可能是高盛这种大型市场参与者,因为他们是行业坐标,被监管得很严。很有可能是一家大型的对冲基金。” 叶燕武称。

“这次的重新分类会让很多人认为确实是投机资金在操纵原油价格,尤其是在这次原油价大跌的时候。投机资金毫无疑问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这次报告一出,公众舆论对加强对投机资金未来监管力度的呼吁会增加。“8月6日,Oliver Wyman的管理合伙人Larry Alberts表示。

“此次调查结果与美政府高官一向的论调向左。未平仓合约的增加,尤其是增加比例比较大,证实了投机资金在油价高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长期跟踪国际油价走势的上海源复公司首席分析师刘涛先生认为。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俄、格军事冲突背后的“石油战争”

随着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军事冲突愈演愈烈,南奥塞梯军事冲突将使该地区原油供应受阻。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驻墨尔本战略分析师马克·佩文称,国际市场正密切关注格鲁吉亚军事冲突,虽然它不是最主要的石油供应国,但它是通往欧洲的原油主要输出通道。

维也纳JBC能源咨询公司指出,阿塞拜疆共和国国家石油公司停止继续从巴统港和库勒维港出货,该公司将以“不可抗力”条款申请停止从这两个港口出口。不可抗力条款可使石油公司在因重大灾难或不可抗事件而无法履行时免责。

“能源走廊”断裂危险

俄军副总参谋长安东尼·诺戈维辛表示,俄军未轰炸包括通往土耳其地中海港口Ceyhan在内的输油管道。“我们没有轰炸输油管道。”他说。俄罗斯驻阿塞拜疆大使瓦西里·伊斯特拉托夫也表示,俄罗斯没有任何破坏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出口管道运营的计划。

据《东方早报》报道,2006年7月开始运营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简称BTC),每天经土耳其境内运送120万桶原油,被它的欧洲促成者称为“和平管道”和“能源走廊”,这条走廊也使得俄罗斯失掉了对里海油区“出口阀门”的地位。英国石油公司拥有该管道30.1%的股份,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Socar拥有25%的股份。管道的其他股东还包括美国雪佛龙公司和康菲公司以及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公司和法国道达尔公司。BTC作为中海地区高质石油的新来源,是俄罗斯油源供应的最大竞争对手。

同时,与BTC平行的南高加索输气管使得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摆脱了俄罗斯的控制,并打开了天然气通往欧洲市场的新路线。然而,格鲁吉亚发生的冲突事件动摇了石油市场对此“能源走廊”的信心保障。“俄罗斯有着非常明确的策略,希望欧洲通过俄罗斯而非其他独立国家输送天然气。”牛津大学的Dieter Helm指出。

据路透社报道,在俄罗斯战机轰炸格鲁吉亚之后,有少量途径黑海港口Poti和Batumi的石油船货已经暂停。8月初时每日从阿塞拜疆发运或途径那里的Azeri、哈萨克和土库曼原油与油品约有130万桶。根据交易商和政府数据,到了上周末这一数字已降至35万桶。

“Azeri原油的光芒尚未完全褪色,因为现在还不十分清楚这一运输通道的供应中断到底有多严重,持续时间将有多长。”瑞银集团在报告中称,“该运输管线面临何种风险也不清楚”。

欧盟谋求能源供应多元化

路透社报道称,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武装冲突,以及土耳其输油管线发生的大火,都凸显出高加索地区作为能源运输区域的脆弱与不堪一击。不过欧盟(EU)仍将其视为减轻对俄罗斯石油与天然气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该地区也是从里海地区绕过俄罗斯经格鲁吉亚向西方输送能源的首选线路。

欧盟也迫切希望避免过于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而过去俄罗斯的供应也被证明并不可靠,里海地区的供应因此仍有吸引力。欧盟大约25%的天然气需求依靠俄罗斯供应。其将希望寄托在Nabucco管线之上。该管线将在2013年投入使用,将把里海天然气通过土耳其运往西欧。

争夺里海能源出口

《东方早报》报道称,格鲁吉亚这场冲突也意味着欧盟一直以来想以“纳布库”管道计划(这条输送管道穿越高加索地区,将石油和天然气由里海和中亚输入欧洲)来缓解长期依赖于俄罗斯供应局面的想法暂时搁浅。

“纳布库”管道项目的背后财团就目前来看并不能保证在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竞争中顺利胜出,从而成为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供应商,但“纳布库”计划使俄罗斯开始致力于再建一条天然气输管,经黑海通入南欧市场并以此封锁土库曼斯坦竞争者的进入。

另据最新消息,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已下令该国停止经由格鲁吉亚黑海港口巴统(Batumi)出口石油,并表示,由于目前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爆发冲突,停止出口的石油将被改送至该国国内市场。

分析家称,俄罗斯可能会观望,是否愿意冒险因为破坏格鲁吉亚输油管道而与储油丰富的邻国们交恶。

里海地区石油储备最多的哈萨克斯坦,已经控制了位于黑海的巴统油港,并正在积极寻机投资格鲁吉亚的火车运输以服务于输油码头。

阿塞拜疆在格鲁吉亚海岸以北的库勒维港建了一座石油码头,同时,它正出资建造从第比利斯(格鲁吉亚首都)到土耳其边境的火车,为里海石油提供新的出口途径。阿塞拜疆正在考虑俄天然气巨头Gazprom要其从里海领域输入天然气的邀请,而这一举动将彻底断送“纳布库”管道计划的前景。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石油增长进入极限

当前的高油价已令全球深感不安。石油的真实现状如何,石油到底还能用多久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观察与分析的问题。人类规模化使用石油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大约已使用了1200亿吨石油,占已经发现的石油约45%(扣除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的油砂、 重油等非常规石油)。按现在使用量,现有已探明石油可使用约40年。

需要着重提到的是,世界石油的储量勘探发现高峰期已经过去,二战后世界石油开发进入高速发展期,从1945年的石油可采储量80亿吨增加到1999年的1385.88亿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是石油发现的高峰期,年平均勘探发现量在50亿吨以上。上世纪80年代平均发现储量下降到20亿吨,进入90年代年均发现储量仅为10亿吨。在80年代末期的几年内,储量发生较大增长,仅1987年和1989年增加储量就达286.9亿吨和158亿吨,远超过其他年度正常增长值,但这几年增加的探明储量仅25%是新发现,其余75%来自老油田的复算,其中通过复算,伊朗的剩余储量增长90.3%,伊拉克增长了112.3%,阿联酋增长了近两倍,沙特增长116亿吨,南美的委内瑞拉通过储量的重新评估,储量增加1.25倍。

近年来,除上述复算引起的较大增长外,其全年剩余可采储量增长已明显减少,上世纪90年代10年间仅增加了19.5亿吨,年均不到2亿吨。进入21世纪的几年情况稍有改变,主要是非洲的石油发现量有所增加,以及增加了加拿大的油砂。

综合石油勘探的历史以及近期的勘探结果,可以表明:世界石油发现的高峰已过去;全球待发现的资源不像已发现的那样高度集中,品位也远不如已发现储量。今后待发现的资源主要来自于中小型油田,资源更多地分布于地理环境十分偏远的地区,深部地层和更深水的领域,资源向可采储量转化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全球石油勘探已进入高度成熟期,随着勘探领域的扩展和勘探程度的加深,相信会有新的资源不断被发现,但总体说依靠勘探增加资源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在石油勘探和发现减少的同时,石油消费增长量还呈一个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过去的50年,发达国家10%左右人口消费了世界石油的约50%,虽然目前他们的消费量增长不大,但占世界人口70%左右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期。可以预见在未来的20-30年,全球石油消费还将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这种增长效应完全有可能超过再发现石油的作用。也就是说按现在的趋势发展,约在50年左右,石油时代就将结束。

从上述意义讲,目前就是石油的顶峰时期。某一时、某一年石油消费量达到最高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顶峰是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应在5-10年,或更长。但实际的运行将不会完全按上述方式发生,主要是有三个原因在起作用。

首先,全球石油分布非常特殊,石油主要蕴藏在不到全球人口2%的中东国家,其中45%蕴藏在不到全球人口千分之五的海湾六国。这些国家并没有强烈增产石油的愿望,这些国家处在沙漠之中,除了石油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资源,石油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尽量少卖,卖最好的价钱是其自然的选择。再者,资源多并不意味其生产能力就能无限扩大,不能到处去打油井。

再就是美国的石油自给率太低,并且自给率下降太快。美国是全球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经过近百年的奢侈性消费已耗尽家底。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美国有足够的底气,石油基本能自给。今天美国石油自给率已不足35%。美国是全球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占全球消费量的24%。现在美国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增加石油产量的经济手段来控制油价的能力,上世纪的三次石油危机,美国都是采取增加自己的产量和盟国的石油产量来对付中东国家的高油价。

上述原因以及供需问题是高油价存在的基本原因,这次高油价似乎是看不到尽头。果真如此,高油价将极大程度遏制住石油的消费量,这就是石油消费拐点的来临,也就是石油时代顶峰的来临。按高油价方式使用石油,石油使用年限将非常有可能扩大一倍以上,这极有可能是未来石油使用的实际情况。石油不是一种能随便浪费的东西,它是国之根本,更是现代文明的根本。



(刘建生/西南财经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石油生产格局决定世界经济走向

高油价不仅仅反映了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也反映了维持了几十年的全球石油生产供应格局的深刻变化。二战以来的50多年的石油经济、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已经走到一个历史的拐点上,决定历史发展风向标的主动权已经由发达国家交到资源国家手里。这就是高油价的根源,也是当 今全球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也是正在到来的后化石能源时代的大时代变革的根源。

到1999年底,世界保有剩余可采储量为1386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独占66.5%,南美和非洲各占5%左右,西欧仅占1.8%,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合计占有79%的份额,拥有世界剩余可采量的绝对控制权及影响力,并且其占有比例还在上升。

人类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中,石油勘探是花费最大精力的事情之一,能找的地方都找得差不多了,出现重大奇迹是很难的事情。最近10年发展结果基本印证上述描述。

石油可采资源量并不代表全球各个国家可以自由获取这些资源,可以获取的量是与石油分布紧密相关。目前,海湾六国、伊朗、伊拉克、俄罗斯加上委内瑞拉等10个国家占有未来的70%以上的可采资源。

稀缺的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分布极其不均衡,这就导致了全球石油生产的特殊格局。全球石油生产可以分为三大体系。

发达国家石油生产体系主要是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美国为主的北美石油生产体系;二是英国、挪威为主的北海石油生产体系。

美国是全球石油资源大国,为了维持巨大的石油消费,一个世纪以来基本保持了全球石油生产量第一的格局,近20年来这种格局发生了改变,由第一变为第三,产量由上世纪70年代的5亿吨下降到目前的3亿吨左右,下降了近40%,消费量却增加25%左右。美国现在石油的自己供给能力仅为33%。美国现在石油可采储量已由30多年前全球6%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2%,下降了60%多。近30年美国石油产量的下降相当大程度得到墨西哥石油产量增加的弥补,但30年来墨西哥石油可采量下降了75%,产量也开始明显下降,近3年已下降5%。

美国的石油经济基本面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这个过去最强大的国家需要其他国家的“石油输血”,并且依赖程度非常深。二是美国已基本丧失用石油资源影响全球石油经济格局的能力,这种能力曾是过去30年维持西方国家基本稳定的手段。三是美国巨大的“石油赤字”,需要半个中东的石油产量或全球石油出口量的30%左右来平衡。

发达国家北海石油生产体系主要由英国、挪威构成,经过20多年超负荷生产,英国在本世纪已基本退出石油出口市场,仅有挪威1亿吨左右的出口能力。照目前情况发展,发达国家欧洲石油生产体系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经合组织(OECD)30个发达国家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现在的35年基本上保持了全球石油生产量的23%左右。这个比例是支撑发达国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石油危机以来能够基本保持全球2/3产值的重要因素;这个比例也是发达国家35年来维持石油价格基本保持不变的关键手段;这个比例还是发达国家推行其核心价值体系——技术垄断、资源无价的自由竞争的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基础。发达国家维持上述局面是以“小马拉大车”、伤筋动骨的方式实现的,是以牺牲战略利益换来的暂时成功,是以全球14%左右的石油可采储量降到7%左右为代价实现的。如今,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失去了以自身的石油资源为依托,维持旧有的石油经济格局的能力。目前的高油价仅是这种大格局的一种表现。

发展中国家石油生产体系主要由人口大国中国、印度构成。印度储量与产量对全球格局没有多大影响。中国石油生产类同北海体系,以全球可采储量1.3%生产全球近5%的石油产量。这是一种非常不利于自己的办法。除了石油生产国以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石油生产体系基本没有影响力。

石油出口国石油生产体系主要由OPEC体系与苏联国家构成,它们生产了当今近60%的石油产量,提供了近全球石油出口量的80%左右。在未来10-20年,这个体系的演变将决定全球石油经济、石油政治向何处去。



(刘建生/西南财经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全球石油现状令人不安

【人民网消息】石油在现下经济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谁掌握着石油谁就遏住了世界经济的命脉,但是当前的全球石油现状却让人颇为不安。

147.27美元从2007年以来,油价开始加速攀升。原油期货价格在今年年初突破100美元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并在7月11日更是创下每桶147.27美元盘中新高。虽然一个多月来油价累计回落了20%左右,但是仍在110美元的高价位左右徘徊。

40%今年上半年,世界原油价格一浪高过一浪,先后突破每桶10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140美元,与2002年相比上涨逾5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国际油价也已超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时价格水平的40%以上。

41年2007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与2006年持平,约为1.24万亿桶,按现在全球生产量计,可满足开采超过41年。印尼如今的石油日产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大约150万桶下降到了86万桶,不断减少的石油储量很可能在10年内被开采完。

90万桶BP公司2008年6月中旬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2007年全球石油消费量比2006年增加了90万桶/天(4500万吨),增长率1.1%。石油消费数据包括陆上需求加上国际航空、船运以及炼制过程消费的石油产品。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消费也包括在内。

12.6万桶BP公司2008年6月中旬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2007年全球石油生产量每天下降12.6万桶,即下降0.2%,至每天8150万桶。2007年来自非洲、亚洲和前苏联地区的供应量所占份额增大,而中东、北美、拉美和欧洲所占份额有下降。

100万桶欧佩克公布的《石油市场月度报告》中下调了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预计今年全球石油需求日均8690万桶,比去年日均增长100万桶,增长幅度1.17%。这个数据比上个月预测下降了3万桶。

8070万桶滑坡的经济形势导致石油需求增长下降。欧佩克预测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日均8780万桶,比今年日均增长89万桶。估计2008年非欧佩克产油国日均供应量5000万桶,2009年日均5095万桶,比今年日均增长95万桶。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海湾六国:石油政治霸主

近十多年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石油政治已代替意识形态成为全球政治的核心要素。这种局面还将维持10年以上,甚至更久。

石油政治的威力全球石油资源格局、全球石油经济格局、全球石油政治格局交织一起的演变导引了全球经济、全球政治、全球社会的重大变化。当前正在展开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这三种格局演变的结果,高油价、高粮价、高资源价、高通货膨胀仅是这种演变格局的一种表象。

环顾当今全球,几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都是围绕石油展开,出口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获得进口石油的能力。10年前或者20年前全球还没有表现出这种格局,正是近10-20年的石油政治格局演变直接催生了这种国与国间对外经济本质关系的展现——产品最终由资源而成,资源主要由能源构成,能源主要由石油构成,而其物理本质就是出口产品的能量与进口产品的能量的平衡。

当前美国的大选就演绎了石油政治的威力。油价不打下去,共和党是必败无疑。为了报答布什政府,海湾六国在石油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还大幅增加石油产量。轻松地使油价大幅回落近30%。从而极大程度地有利于共和党的选举,进而影响未来全球政治的走向。当然这种油价是暂时回落,美国大选后很快会重新升势。这是一场经典的石油政治大戏。

新的“华尔街”就石油出口的现实能力和未来能力而言,海湾六国(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和巴林)是决定未来全球石油政治格局的走向的关键力量,海湾六国对全球石油政治格局影响与作用是以一种特殊的复杂方式体现出来的。一方面海湾六国是以四个“第一”构建的绝对实力,另一方面同时也缺乏政治上的硬实力。

海湾六国拥有全球第一的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全球的40%,是美国的16倍,是俄罗斯的6倍,是资源第二、第三的伊朗与伊拉克总和的2倍。资源第一决定了海湾六国在21世纪的石油经济、石油政治方面拥有最大和最长久的影响力与发言权。海湾六国拥有全球人均第一的石油可采资源量,是全球人均水平的80倍,是资源第二、第三的伊朗与伊拉克的近10倍,是俄罗斯的30多倍。这意味全球石油的出口能力、实际出口量将越来越集中于海湾六国的手中。因为人口多的国家随着自身经济发展,自身消费的增长将限制其出口能力,伊朗、伊拉克、俄罗斯都存在这个问题。

另外,海湾六国目前是全球石油产量第一的生产体系,石油出口量全球第一约为7.5亿吨,近全球的40%,这决定性地控制了全球石油出口市场。未来随着一些国家不同程度上退出石油出口市场(比如已经退出OPEC的印度尼西亚),海湾六国拥有的石油出口市场的控制力将越来越高。全球石油经济石油政治的关键走向就越来越取决于海湾六国。

油价未来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海湾六国,但油价不是要害,未来的能源问题不是油价高低问题,而是“有无”问题,是能否买得到的问题。海湾六国的资源、生产、出口量、人均拥有量的四个“第一”使海湾六国在未来全球的石油经济、石油政治处于强有力的地位。并且足以使它成为一个全球经济中心、全球政治中心。

海湾六国是以沙特为中心,内部凝聚力非常高的同盟,六国于1981年成立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其目标即是加强成员国之间各领域的协调与合作,推进一体化进程。海合会的政治影响力主要由沙特体现出来,沙特的这种影响力,是因为沙特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国,是穆斯林的天然精神领袖。另外沙特是目前中东唯一实行君主专制的国家,是政教合一的王国,海湾六国的国内政治基础都是建立在拥有几百年影响力的家族之上,这种影响力和控制力是非常强大的。

此外,海湾六国具有超强的金融实力。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海湾六国拥有的金融控制能力将达到一个空前的水平,甚至将达到全球第一。就此意义讲海湾六国可能成为21世纪的全球金融中心,21世纪的“华尔街”。

虽然海湾六国具有上述优势,但它确有政治的根本弱点——缺乏政治上的硬实力。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承载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政治大国。真正的大国是需要有足够的土地生产粮食和城市建设用地以维持足够的人口。没有能力解决人的最基本需求——吃、住,是不具有成为大国基本条件的。二是缺乏一个大国必须要有的水资源。三是除了石油外,缺乏其他矿产资源。四是缺乏大国必须要有的保卫自己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军事能力。五是缺乏健全完备的工业、科技、教育体系。

海湾六国是全球最特殊的石油资源国家,许多石油资源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不出口石油,但它们却必须出口石油,否则无法保持基本生活水准,更不说奢侈的生活。这一点将是未来石油市场还能看得到相当数量石油的关键。石油几乎是海湾国家的唯一资源,它们有最强烈的危机感。此外,超量的石油销售,变成随时都在贬值的货币肯定不如埋在地下,这将在不远的未来决定世界石油市场极为有限的石油供应。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石油对经济、社会太重要了,稍不小心,它将引起战争。因此,海湾六国在外交上采取与美国结盟是其利益的最佳选择。美国既有对它们的战争征服能力,也有对它们的战争保护能力,海湾六国与美国的合作一定是一个复杂的互利机制。



(刘建生/西南财经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所长)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次贷危机中的石油较量

目前,市场将2003年前后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及由其引发的地产泡沫,总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那么,房地产市场、通胀,与次贷危机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影响美国通胀率的关键2002年之后,影响美国通胀率的因素包括:美国的利率政策、石油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以及美元兑西方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还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该价格不仅受美元汇率影响)。利率政策是国内因素,其他方面则构成影响美国通胀率的外围因素。在影响美国通胀率的外围因素中,石油和进口商品起着正反向的作用。

美国作为全球的最终消费市场,在工业制成品的定价上有足够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就是进口商品用美元计价。2002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也包括加拿大这样的西方经济体,向美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提不上去。因本币兑美元汇率上升或人力等因素造成的商品成本上升,只能由出口经济体内企业自己进行消化,而难以转移到美国消费者身上。

2002年到2005年年中,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波动很小,美元并没有因为汇率(兑欧元和日元)贬值造成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这熨平了美国国内的通胀率。由于中国出口商品中缺少石油和重要原材料等自主定价权强的商品,因此,在美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中走势平滑,抑制美国通胀率效果明显。人民币自2005年7月升值,这一效果也没有得到马上改变。

而中国等经济体外贸出口积累的外贸顺差,又回流到美国的金融市场,作为“血液”,进一步支持华尔街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让传统行业的重要性“下降”,这个过程,形成了美国“低通胀高增长”的错觉。由于美国居民的收入同GDP增长基本同步,低位徘徊的进口价格指数和不高的通胀率,使得美元在本土日常消费品(特别是进口为主的商品)上购买力提高,因此产生了财富效应。2002-2005年初,石油价格处于20-45美元/桶之间,占家庭开支比例在6%左右,汽车轮子上的美国居民,不需要担心汽油方面的开销吞噬其收入,使其能放心大胆地投资、消费。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由此起步。

油价推高美国通胀率并扼杀了房地产2005年年中之前,石油价格逐步走高,美国通胀率没有像前两次石油危机时那样恶化。而在2005年年中,当油价尝试冲击70美元/桶时,情况发生了改变,美国的通胀急升,能耗占家庭支出比例达到1989年以来最高水平;而劳动生产率,则同石油价格一样,受到美元贬值的影响——油价快速上涨,意味着美元兑石油贬值速度加快,吞噬了生产率的提高幅度。2006年后的情况表明,美国经济仍然受到石油价格的牵制。

油价上涨,从两个方面影响了美国居民的消费开支:其一,推高通胀率,美元对内贬值,物价上涨;其二,石油涨价使得石油方面的开支增加,美国消费者在2006年时的能耗支出占家庭开支比重比2003年时增加30%。

2007年石油价格再次上涨,以中国为代表的出口商品稳定物价的作用已远远不及石油对价格上升的影响,占有美国重要进口比重的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石油在美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中占27%的权重),迅速跃升到2004年两至三倍的水平。中国在内的亚洲不少经济体对石油价格进行补贴,坚持出口商品在2006年前仍保持低价,但大宗商品和金属原料价格的上涨已超过了这些经济体的补贴能力,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体也都出现了通胀情况,这些因素同时传导到了美国国内,美国的通胀率直线上升,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市场加速恶化。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2003年开始的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只是在经济复苏期间的资产市场的重新恢复,是一个市场的自发过程,中间的利率因素和经济增长因素都不能忽视。但在利率成本提高,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带来消费支出增加时,住房市场的调整十分正常。石油价格上涨,影响最大的是消费者,奇低的居民储蓄率(美国居民储蓄率在2005-2007年间分别为0.4%、0.7%和0.6%)使得消费者对债务和价格非常敏感,会很快做出降低开支的举动。汽车厂商有大银行支持,且都有针对汽车销售的财务公司,油价的负面影响被暂时忽略,累积到了2007年才最终爆发。同2003年以来的黄金、大宗商品甚至股市(2008年前)相比,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是比较温和的。所以说用美元贬值、外资流入以及投机活动来解释,都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即便是包括次贷的理由,如“大量资信差、还贷能力弱的投资者被吸引到住房市场”,也并不足以解释房地产市场快速的大幅调整。

我们注意到在2006年,美国出现了一个危险的信号:美国国内石油消费量出现了负增长。由于2006年的石油均价高于2005年,因此在总销售额及石油公司收入乃至财政收入上,并没有很快反映出来。在2006年之前的26年里,美国曾出现过三次石油消费负增长,每次都伴随着年度或季度的经济负增长。2007年,美国石油消费负增长的趋势仍然持续,经济出现问题已不可避免,美国经济于当年第四季度出现负增长(-0.2%)。石油消费连续两年的负增长,同石油短缺没有任何关系,而与价格大幅上涨直接相关,伴随企业破产和居民收入增幅下降,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

华尔街和中国的油价博弈关于油价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无论从地缘政治和实际需求的角度,油价在6年时间里上涨7倍,特别是2007年1月份以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自50美元/桶上涨到147美元/桶,都难以找到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全球消费总量增幅甚至出现了下降)。因此,有必要考虑市场的投机因素。2003年美国的低利率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有相当数量的资金进入石油衍生品交易;美国以外的贸易顺差、石油美元,都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进入到美国市场,委托华尔街来“钱生钱”,这些资金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石油衍生品交易。

过去8年,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变化幅度不大,中国成为主要经济体中石油消费增量最大的,石油消耗总量由1997年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33%提高到2006年的占8.48%。中国可能还不足以成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理由,但却可以成为投机市场推动油价上涨的因素。2003年以来,中国连续提高成品油价格,希望同国际接轨,但价格一直处于国际水平之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加了石油需求,中国单位能耗超过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以倍计,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全球的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以此作为涨价的说辞。

伴随着国际油价大涨,中国政府在2007年又一次提高油价,但由于国内通胀急升的因素,政府锁定成品油价格并对石油企业进行补贴,直至2008年6月份才再次提价。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的举动使得给石油价格寻找空间的投机资金似乎变成了同中国政府在博弈。毕竟价格是供需和资金多寡的较量,这个博弈过程在一定期限内,取决于中国政府是否有足够多的财力持续补贴下去,投机资金的持久力则不在于其资金实力,而是西方市场(消费者和企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内承受高油价。因此投机资金的对手是两个:一是对成品油进行补贴的中国政府,另一个是实体经济中的消费者。而后者也是市场力量,显然,中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这一点上,美国居民站到了中国政府的一边。

此时,美元贬值又作为一个追加的理由,成为推高石油、黄金、金属乃至粮食的因素。这个过程,我们看到美国的房价加速下跌、失业率开始上升、破产增加(2007年美国破产企业和个人猛增38%)、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进入2007年后开始下降、通胀率直线上升,美国人见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场景。石油在70美元/桶时,因为消费者能耗支出负担增加,美国经济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而房地产市场下跌带来的波及效应同油价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形成了叠加,压死骆驼的稻草越来越多,越来越沉。

油价高企摧垮了房贷市场,而这些房贷的衍生品也掌握在这些推高油价的投机资金手中。这似乎是一个自杀的过程,是无意识还是没有掌握好火候?

石油价格的波动,使得危机在储蓄率极低、全球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引爆点是最早无法忍受油价而放弃支付债务的市场主体,房地产市场的个体投资者正是这个群体。衍生品(不止是房地产抵押贷款产品,比如石油期货等衍生品)遍布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投资者也散落于世界各个角落,其创设的初始目的在于规避和分散风险,但数十倍的杠杆比例,使得创设的结果变成了制造风险。 

从油价的角度考虑金融危机的走势,2005年全年最高价70美元是经济复苏的上限,WTI(西德州轻质原油)在2004年41.51美元和2005年56.65美元的均价可以看做是参考指标。

金银岛的投资理念:截断错误的趋势,让正确的趋势带着利润增长!
金银岛的行动指南:耐心等待机会,耐心掌握机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