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中国A股新股上市(IPO)概况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2006年6月19日,在大牛市开始半年之后,中国证监会终于恢复了新股上市(IPO)。在漫长的熊市中,IPO曾经令人谈虎色变,而现在却成为了吸纳过剩流动性、抑制市场过热情绪的工具。
从2006年6月19日到2007年9月28日,一共有153只新股在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总共筹集资金3956亿元。同一时期,在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也不过有约220只新股上市,筹集的资金约为220亿美元,大约只相当于中国市场IPO筹资额的一半。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中国A股都已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IPO市场之一。
在153只新股中,有29只在上海主板上市,134只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虽然在数量上是少数,但在融资金额上,上海主板总共筹集3520亿元,占据约89%;深圳中小板总共只筹集436亿元,占据约11%。差距如此悬殊,主要是因为上海主板聚集了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和“回归蓝筹”的IPO,而深圳中小板块吸引的大多是民营企业和地方中小企业,其规模完全无法相提并论。接下来还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2006年以来,在A股募集资金最多的是建设银行的IPO,总共筹资580.5亿元;其次是工商银行的466亿元、中国平安的388.7亿元、中国人寿的283.2亿元、交通银行的252亿元和中国银行的200亿元——以上均为国家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大型金融企业。在非金融企业里,融资最多的IPO是大秦铁路,总共筹集150亿元;其次是广深铁路的103.3亿元——这两家都属于铁路行业,是典型的国有垄断企业。而中小板块规模最大的宁波银行IPO只筹资41.4亿元,其余IPO规模大都在10亿元以下。事实上,中小板块自从2006年以来的所有IPO规模加起来都比不上建设银行的IPO,只能勉强与工商银行的IPO打成平手。
2006年以来中国A股IPO的估值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153只新股的申购价格的算数平均市盈率为27.23倍,已经远远超越其他市场的IPO估值水平;而按照融资金额加权的平均市盈率则达到41.15倍,实在有些骇人听闻。其中市盈率水平最高的几只新股包括中信银行(59.62倍)、中国平安(76.18倍)和中国人寿(97.80倍)。请记住这仅仅是申购价格,而这些新股在上市之后首日都历经了暴涨。当然,也存在一些估值较低的新股,中小板块就曾有若干市盈率小于10倍的新股。
现在,A股市场的胃口已经很大了。北京银行、建设银行和中海油服这三个大规模IPO几乎是接踵而至,却并未挫伤市场的热情;第四季度肯定要上市的企业还包括若干证券公司、地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自然资源公司,其总体规模可能不逊色于第三季度。在人类历史上,如此频繁的大规模IPO,已经有许多年没有发生过了。在美国,今年最大规模的IPO是黑石集团(Blackstone),总共筹集资金41.33亿美元;而在最近一年内,中国至少有三个IPO的规模超过了黑石。可见,中国的证券业在享受一个何等发达的黄金时代。(下面将不会探讨神华能源或其他即将上市的新股)。
二、行业分布
2006年以来上市的153家公司,可以粗略划分为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工业(包括化工原料、化工制成品、复合材料等)有21家公司,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包括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通信设备等)有19家公司,机械与工具制造(包括机械及零部件、专业工具等)有13家公司,金属采掘与加工(包括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的采掘、冶炼和压延)有12家公司,建筑材料与施工(包括建筑与装修材料、土木建筑施工、专业施工和装修施工)有10家公司,银行业有9家公司,日用工业品(包括日用化工品、金属及陶瓷制品、纸张和文体用品等)有9家公司,电气与电力设备(包括电气产品、发电与输电设备等)有8家公司,纺织与服装有7家公司,交通运输(包括铁路、航运、航空和港口等)有7家公司,计算机软件与服务(包括软件开发、系统开发与维护、通信服务等)有6家公司,煤炭与火力发电有5家公司,医药与生物科技有5家公司,房地产开发有5家公司,交通运输设备(包括交通工具及零配件、专用运输设备等)有4家公司,食品与饲料加工业有3家公司,渔业与水产养殖有3家公司,保险有2家公司,旅游与酒店有两家公司,贸易(主要是进出口贸易)有2家公司,石油天然气服务有1家公司。
看起来,以上行业分布还是比较均衡的,制造业占了大多数,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是,如果从融资金额的角度来看,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银行业的9家公司总共筹集资金2053亿元,占总融资额的52%,超过其他所有行业之和;保险业虽然只有2家公司,筹集资金却也达到672亿元,占总融资额的17%;以上两类金融企业占据了全部IPO融资额的三分之二以上。除此之外,筹集资金最多的是交通运输业,7家公司总共融资513亿元。化工行业虽然有21家企业,却只融资6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融资约3.2亿元;电子行业融资54亿元,机械行业融资44亿元,日用工业品行业融资33亿元,均不到金融业的一个零头。企业平均融资数额最小的是计算机软件与服务业,平均每个企业只融资1.5亿元;其次是医药与生物科技行业,平均每个企业融资2亿元;电气与电力设备行业、食品与饲料加工行业的平均企业融资都只有2.2亿元左右。这种规模的IPO,甚至连西方国家一般的私募融资的水平都达不到。在国有的巨型企业和地方或民营的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的鸿沟几乎是无限远。
在新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中,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明显的缺失。商品流通领域,包括物流、批发、零售业,没有一家新股;教育培训和媒体虽然在海外广受关注,也没有一家新股;汽车和船舶制造企业没有新股上市(可能是因为国内优秀的汽车和造船企业都早已上市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科技企业没有一家新股,最近上市的所谓生物制药企业大多是动植物提取和中成药企业。此外,真正的食品加工企业只有一家新股,服装业中拥有较强大的自由品牌的只有一家新股,计算机服务业中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也只有一两家。新上市的制造业企业虽多,大部分却仍然处于代工、零部件生产和仿制的阶段,这就不用多说了。
事实上,在整个工业(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相对于建筑业和自然资源行业,也处于非常薄弱的地位。房地产和建筑材料与施工两个行业,总共募集资金达到109亿元,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金属采掘与加工三个自然资源行业总共募集资金超过300亿元,而制造业(包括化工、电子、电气、机械、交通设备、纺织、日用工业品)总共只募集约260亿元。所有工业企业加起来,也只占总融资额的13%左右,其中制造业约占6%。制造业在融资中获得的份额,和它对中国经济的重大贡献相比,是非常不相称的。
更不相称的是,整个第一产业,即农、林、牧、副、渔,在这段时间,只有3家渔业企业上市。虽然农业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牧业及林业企业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却是渺小的。与农业距离最近的新股,是生产猪肉加工产品的企业,以及饲料和化肥企业。
最后,如果我们看到银行、金融和交通运输在融资中占据的比重,或许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即“中国已经是一个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了”。可是,无论是国有银行、铁路还是半国有的保险公司、航空公司,都不可能把中国变成一个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当国有的所谓服务业和运输业企业争先恐后上市时,中国民间的太阳能企业、计算机技术企业和制药企业却被迫远赴美国上市。这都是因为宝贵的融资资源被效率较低下的垄断或半垄断企业占据了,这些企业对GDP可能有很大的贡献,却对中国的经济创新毫无价值。
(来源:明宪商业评论)(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