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从表面上看,中国人民银行(PBoC)8月19日最新一次上调利率的意外举措,似乎只不过是另一个例子,说明了全球央行是如何通过收紧信贷环境来消除通胀威胁的。然而,无论是对于中国大陆的国内投资者,还是对于希望介入中国日益壮大的股票市场的国际投资者,此次加息及未来可能进一步加息的影响并不明朗。
中国政府将行政措施和常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以期在努力推行金融改革的经济体中控制信贷规模,同时又不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这些措施与更为常规的政策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目前还很难预测。
尽管在亚太地区其它经济体中,加息的效果能够更容易地观察到,甚至可以做出断言,但在中国,政策措施是在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施行的,往往会使预测变成纯粹的猜测。
今年,在整个亚太地区,各央行纷纷追随全球趋势,提高利率。在香港、澳大利亚,特别是日本,投资者越来越习惯于在加息环境中评估投资机会。
例如,今年早些时候,日本央行(BoJ)转变政策,而国际股价纷纷下跌,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抑制了散户投资者对国际股市的热情,这一点在最新的投资信托数据中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国际投资者已从日本股市撤出。
中国政府在应对国内经济需要的同时,还需要维持一个(部分)封闭的金融体系,要预言它们将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确颇有难度。若其它因素不变,在实行固定或有管理的汇率体制及国际收支大笔盈余的情况下,中国的信贷环境应是宽松的。
实践证明,采取行政措施来应对这样的情况有时是有效的,但中国经济普遍已找到办法,绕过行政手段的严格控制。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一次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基点的举措,被视为试图控制信贷规模和投资的扩张。有意思的是,此次加息的不同之处在于,存款利率也上调了——外界认为,这项措施更为敏感,因为中国政府一直不愿引来外汇投机人士和短期资本流入。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加息声明发布前,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自去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以来的最大单日升幅。
中国进行4个月来第二次加息之际,适逢希望利用所谓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制的国际投资者,重新燃起在华投资的热情。该机制的实施已有数年,但一直在不断改进和讨论之中,以更有效地吸引长线投资者,而非寄望于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利的投机者。最新获得QFII投资额度的外国机构投资者是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5000万美元)和安保资本投资有限公司(AMP Capital Investors,2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中国政府批准的QFII总额度已超过56亿美元,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已宣布,计划建立基金,为国际投资者提供进入中国国内股市的机会。
此次加息也与希望利用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机制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关,包括基金管理公司。中国最近推出的这项创新举措,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QDII机制投资海外市场。在华开展业务的金融服务企业一直希望,允许投资海外证券将创造出一个有意义的商机。
另外,市场普遍猜测,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将首先得益于国际资产的重新配置。迄今,由于国内股市在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后走势良好,市场人气提升,QDII一直仅限于固定收益投资。调高国内存款利率可能会进一步阻碍QDII的发展。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迄今已批准了83亿美元的QDII投资额度,6家商业银行已获准推出QDII相关服务。有趣的是,汇丰银行(HSBC)推出两款投资于结构性票据的保本产品,第一款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第二款与香港恒生指数的上升挂钩。
这样看来,即便是在一个新兴的储蓄市场,也许是全球长期储蓄潜力增长最快的市场,从零开始的基金经理也面临竞争压力,因为其它一些金融机构能够有吸引力地将投资机遇与保本特色结合起来。
这符合亚洲地区的趋势。在这里,产品的趋同颇为普遍。
康礼贤是德盛安联资产管理(Allianz Global Investors)香港首席执行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