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莲花生大师心咒
5.1
如果你把花在追女人或赚钱之类
让人散乱的事的时间,
腾出十分之一用来修行,
几年内一定会开悟!
——拉玛克里希那(Ramakrishna)
5.2
有句名言说:“如果心不做作,就会自然充满喜乐;就像水,若不加搅动,自然清澈透明。”
我常把禅坐中的心,比喻为一罐混水;你若愈不去搅动它,污泥就愈能沉淀,让水明澈的本性闪耀出来。心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加追逐,就会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安详而清明。
5.3
传说天神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终日沉溺于享受之中,从没有想要过修行的生活。诸事美好无比,直到死亡逼近,衰败出现,天神的妻子爱人再也不敢靠近他们,只是远远地丢花过去,偶尔祈求他们能再转世为天神。过去快乐舒适的回忆,也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火上加油罢了。所以天神总在悲苦中寂寞地死去。
天神的命运,让我想到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病人或临终者的态度。我们的社会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年老和衰亡。当老人不再有生产力和价值时,我们就遗弃他们,这不是很可怕的事吗?我们把他们赶进养老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令人不安吗?
5.4
“聆听”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还要困难。如上师们所说的:真正的“聆听”是要完全放下自己,抛开一切讯息、观念、想法,及满脑子的偏见。
如果你能真正听闻正法,那横阻在我们与自性之间的观念障碍,就会慢慢地被清洗干净。
5.5
如果你想从轮回的事实获得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开展善心,祈愿众生得到寂灭常乐,并付诸行动;培养、修习善心。
达赖喇嘛曾说:“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高深的哲学;我们自己的头脑和心灵,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5.6
二十六岁时,我接受了轮回的观念。我的宗教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观点。甚至工作也不能让我完全满足。如果不能把今世所累积的经验和学问,运用在下一世,那么工作就徒劳无功了。当我了解轮回时……时间不再有限。我不再是时间的奴隶……我要把长远的生命观带给我的宁静与别人分享。
——享利•福特(Henry Ford)
5.7
想像你正坐在一扇玻璃门前,门外就是花园。你透过玻璃凝望门外的天空,你和天空之间似乎空无一物,因为你看不到玻璃的表面。如果你站起来,以为中间没有玻璃而想走过去,你会撞到鼻子,如果你触摸它,你会突然发现有东西挡住你的手指,把你和外面的虚空阻隔了。
同样地,凡夫心的基础地,阻绝了我们进入虚空般的自性,即使曾经惊鸿一瞥。我们必须打破整个凡夫心的基础地,让本觉的新鲜空气进入。
5.8
虽然我们惯于称为的“心”,普受尊崇和讨论,但我们还是不了解它,甚至误解它,或一知半解。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了解,正如它不了解自己一样,
而产生了无数的哲学理论和思想。
再者,因为凡夫不了解它,不识自性,
所以一再流浪于三界六道,遭受无比的痛苦。
因此,不了解本心是可悲的错误。
——莲花生大士
5.9
当你修习时,假设你达到一深刻宁静的状态,却只有刹那的瞬间,妄念和动作就生起,有如海上的波涛。不要费心排斥妄念,而想拥抱宁静,只要让纯净现前流动。这种禅定的普遍和宁静状态,就是本觉本身。一切生起的妄念,无非是本觉的光芒。这是大圆满教法的心要和基础。
有种方式可以想像此种状况:你宛如乘着阳光回到太阳去;你立即追踪生起的念头,回到其源头——本觉。当你安住在“见”中如如不动时,你不再被任何生起的念头所欺骗和扰乱,故不会沦落为妄想的牺牲品。
5.10
凡夫心无法真正领悟绝对的真理。
而所有伟大的智慧传统都告诉我们,超越凡夫心之道就是通过心的修持;而修心之道就是恭敬心。
5.11
禅坐完全打破了我们“正常”的运作模式,因为它是自由自在,毫无掛罣的境界,没有竞争,没有贪著,没有奋斗执取的焦虑,没有成就的渴望:这是个没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排斥也不接受,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这境界中,我们可以缓缓地舒放,将束缚我们的情绪和观念,化为自然纯朴的虚空。
5.12
要时常惦记着生命有如梦幻泡影,减少执著和嗔恨。
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不管别人怎么对你,都要时时保持爱和慈悲。
不管他们的行为如何,你只要把它当成梦一般,一切就变得不重要了。修行的要诀,就是要在梦中保持正念,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是真正的修行。
——恰都土库仁波切
5.13
死亡是个很大的谜,但有两件事是可以确定的:一是我们一定会死;另外,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或如何死。
所以,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不知道何时会死,而我们就把它当成借口,逃避直接面对死亡。我们就像玩躲猫猫的小孩子,蒙起眼睛就以为别人看不见了。
5.14
如果大圆满的禅定,只是在上师传授本觉之后,持续保持流动,我们如何才知道何时是本觉,何时不是?我问顶果钦哲仁波切这个问题,他简要地回答:“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动时,就是本觉。”
如果我们完全不去驾驭或操纵心,只是让心安住在纯净和觉醒的不动状态中,那就是本觉。如果我们有任何驾驭、操纵或执著,那就不是。
处在本觉的状态时,不再存有怀疑,没有任何心可以怀疑: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你达到这种境界时,一种完整、自然的肯定和信心,就会随着本觉涌现。这就是你觉知本觉的方法。
5.15
“厌离”同时带着忧伤和喜悦。悲伤是因为你领悟到了过去的生活不堪回首;喜悦的是当你能够放下时,视野也随之开阔。
这是一种非凡的喜悦:带给你崭新、强劲的力量、信心和永久的启示,让你能真正摆脱习性,不再受其控制;有能力改变,变得愈来愈自在。
5.16
不管世俗有什么喜悦,
都来自祈愿别人快乐;
不管世俗有什么苦难,
都来自祈求自己快乐。
——寂天菩萨
5.17
大圆满的教法认为,你的禅定和视线要像大海般辽阔;遍及一切处、开放且无边无际。就像你的见和姿势不可分离,禅定可以激发视线,然后两者相融为一。
眼光不要特别定住一点,相反的,你要静静地凝视自己,延伸你的视野,愈来愈宽广,愈来愈普及。现在,你会发现你的视野变得开拓了,眼神变得更祥和、慈悲、宁静及安定。
5.18
总之,诞生两次并不比诞生一次更令人讶异。
——伏尔泰
常有人问我:“若有前世,为什么我想不起来?”但为什么我们记不起前世,就表示没有前世存在?童年、昨天甚至一个钟头前的事,当时是那么鲜活,之后却不复记忆,好像从未发生过似的。
如果我们连上礼拜一所想所做的事都记不起来,要想回忆起上辈子的事又谈何容易?
5.19
我们修行就是要终结自我特异的独裁。但自我似乎总是神通广大,破坏我们的修行,防止我们逃出它的掌心。真理很简单;佛法也很清晰;但我很伤心地一再看到,佛法一旦开始探触和感动我们,自我就企图将之复杂化,因为它知道它已经受到威胁。
不过,虽然自我不择手段地破坏你的修行,但只要你继续精进,努力禅修,你会领悟到你被自我的诺言——虚假的希望和害怕,骗得有多惨。
你将会慢慢了解,希望和害怕都是心灵平静的敌人。“希望”欺骗你,让你落空失望;“恐惧”则把你瘫痪在虚假认同的狭隘牢房中。你开始看清楚自我如何全然控制你的心。在禅定所打开的自由空间里,当你暂时放下执著时,你将瞥见自性的宽广和喜悦。
5.20
最痛苦的时候,可能是最开阔的时候;最脆弱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坚强的时候。
告诉自己:“不要逃避痛苦,我要好好利用它,变得更具慈悲心和利他。”毕竟,痛苦能教导我们慈悲。若你曾经受苦,你会了解别人受苦的感觉。而如果你是在帮助别人,受苦可以让你理解和产生慈悲心,裨益你帮助别人。
5.21
有时,当我们经由上师或佛法的指点,而突然看见太多自我的真相时,可能会难以面对,害怕去认知,或太痛苦而无法接受。所以,我们就否认及排斥它,荒谬而急切地防止自己了解真相。
当我们面临太强烈或太难接受的事时,我们就会将其投射到周遭的世界,尤其是投射到帮助我们最多、最爱我们的人身上,如我们的老师、教法、父母亲或最亲密的朋友。
我们要如何刺穿防护系统坚硬的外壳呢?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就是,认知自己正被妄念活活套牢了。我曾经看到许多瞥见真理和正见的人,由于无明乔装的空幻邪见使然,一夕之间就崩塌落地。
5.22
虽然万事如梦幻泡影般虚幻,你还是要幽默地继续做事。譬如,当你走路时,不要有无谓的严肃和自我意识;相反地,你要自在地走向真理的宽广空间。
当你坐着时,要做真理的保垒。当你吃东西时,要把你负面的身、口、意业,吞入空性的腹中,消解它们遍及虚空法界。当你大小便时,观想所有的障碍正被净化和消除。
5.23
很重要的是要领悟:我们活着时,虽然肉身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其实不过是个幻像而已。
欲领悟这一点,就是在禅修之后,要“成为梦幻之子”;不要再受过往习性所牵引,对于自己及世界局限于旧有的认知;而且要一直继续保持“梦幻之子”的状态,了了分明,如同禅修时,把外相看成梦幻泡影。
了悟肉身虚幻的真相,是帮助我们放下的最精深及最具启发的方式。
5.24
当我们的心处于负面状态时,只有怀疑没有相信。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怀疑是缺乏完全了解和精神教育的象征,但也可以视之为信心成熟的催化剂。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疑惑和困难时,不管我们的信心是薄弱、虔诚或概念化;也不管是强烈,是永久,心中都会产生深刻的智慧。
你的信心,早晚都会遭遇到内在外在的试炼,它是信心和怀疑的必经之路。
5.25
如果人类不能跨越隔离人类和自己本性的深渊,那么登陆月球又有何益?
在所有的探索之旅中,这是最重要的。
缺乏这个,其他的不但变得一无是处,而且还会惹来灾祸。
——汤玛斯•墨顿(Thomas Merton)
5.26
想像你住在世界第一高峰顶上的屋子里。
突然间,挡住你视野的屋子倒掉了,你可以看到四周里里外外的一切。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看见;那种经验没有任何东西可堪比拟;它是全然、完整、史无前例、完美地看见。
这就是本觉直接显露时的感觉。
5.27
即使修行最高深的瑜伽行者,烦恼和喜悦还是会如往常般生起。而他与凡人最大的相异之处,在于他看待情绪和相应的方式。
平凡人会本能地接受或拒绝它们,所以产生了执著和嗔恨,而造了恶业。
而瑜伽行者不管生起什么念头或情绪,都不会去理会,让它们保持自然、初始的状态,无所执著。
5.28
敦珠仁波切的上师吉美杰维纽古(Jikme Gyalwe Nyugu),多年来一直在山洞中闭关。
有一天,他走出洞外,日光倾泻而下;他凝望着一片云,看见它飘往吉梅林巴上师的住处。于是,他心中生起了一个念头:“我的上师就在那边”同时,心中涌现了一股强烈的渴望和恭敬心,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强烈,太震撼了,以致于使他昏倒了。
当他苏醒过来时,他上师智慧心的加持力已经完全传送给他了。他到达了最高的证悟境界,我们称之为“穷尽法界”(the exhaustion of
phenomenal reality)。
5.29
禅定时,要尽量放轻松,保持自然开阔。
让自己从焦虑习气的羁绊中悄悄溜走,放下一切执著,安住在你的自性之中。把你的凡心、烦恼和妄念,视为阳光下的冰或奶油。如果你觉得很冷,让这种侵扰在禅定的阳光中消融。心要保持安详,让你纷乱的心平定,安住在“永恒寂灭”(Calm
Abiding)的正念中。同时,唤醒你的觉知和清晰的观照(Clear Seeing)。
你会发觉所有负面的东西都消除了;侵扰溶化了;你的疑惑也慢慢蒸发了,如迷雾消散在你宽广无瑕的自性天空中。
5.30
有生必有死;
有聚必有散;
有积必有尽;
有起必有落;
有盈必有亏。
——佛经
5.31
如何克服执著?只有了悟它无常性;这种了悟可以让我们慢慢解脱它的掌握。我们将会明了上师所说,真正的态度改变是:好似自己是天空,看着云朵飘过;或像水银一样自由。水银滴落地面时,仍然保持完好无瑕,从不混杂污泥灰尘。
当我们一直遵循上师的教导,慢慢去掉执著时,深刻的慈悲心就涌现了。当执著的乌云消散不见时,真正慈悲心的光芒就会闪耀出来。
六月
OM MANI PADME HUM HRIH
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慈悲的菩萨
6.1
静静地坐着,身体不动,沉默祥和,无论生起什么念头或情绪,让它自然来去,不要有任何执著。
这种境界像什么?敦珠仁波切常说:好像一个人在田野中辛勤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坐到火堆前心爱的椅子里。他已经工作了一整天,该做的事都已经完成;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诸事已毕,他可以完全放下所有的牵挂,自在而满足。
6.2
若你的心保持虚空,则随时都可以接纳任何东西;它是开放的。初学者的心灵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但专家的心却只有少许的可能性。
——铃木大拙
6.3
恭敬心是修行的精要。如果我们心中只有上师,和虔诚的恭敬,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把它视为上师的加持。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持续涌现的恭敬心修行,本身就是一种祈祷。
当心中充满对上师的恭敬,就会自然产生“它会打理好一切事”的信心。一切色相都是上师,一切声音都是祈祷,一切粗细的思想都是恭敬心。万物在这种绝对真性中自然解脱,就像结在空中解开了一般。
——顶果钦哲仁波切
6.4
什么是慈悲?
慈悲不只是对受苦者表达同情心或关怀;也不只是向他表达你心中的温情;或清清楚楚地认知到他们的需要和痛苦;它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决心,愿意付出一切,实际行动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6.5
在你禅修的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经验,好坏都有。你可能体验喜悦、清明或无念的境界,从某方面来看,这是很好的经验,也是禅修进步的象征。
因为当你体验到喜悦时,这是欲望暂时消解的征象;当你经验到清明,那是纷扰暂时停止的征象;如果你经验到无念的境界,那是表示无明暂时消失。它们是很好的经验,但如果你执著它,就会变成一种障碍。
这种经验还不能算是开悟,但若我们还是不加以执著,它们就会回归其本来面目——那就是开悟的资粮。
6.6
观照死亡并不是件恐怖或病态的事。
当你受到启发、感觉松弛、舒服、躺在床上、度假、或聆听音乐等快乐时光,为什么就不能反省死亡?
当你快乐、健康,充满自信,满怀幸福喜悦时,为何不反省死亡?你有没有注意到,有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反省自我?好好掌握这时机,因为它能带给你强烈的感受,能迅速改变你的世界观。这时,过去的价值观会自行崩溃,你会发现自己的转化。
6.7
在我的禅定教法中,禅坐时要睁开双眼。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刚开始打坐时,若易受外界干扰,可片刻闭上眼睛,静静内观。
一旦你的心安静下来了,就要徐徐张开双眼,此时你会感觉自己眼神变得更安详和寂静。再往下看,顺着鼻势凝视前方约四十五度角之处。其诀窍就在,只要一纷乱,就降低视线;当昏沉想睡时,就拉高眼神。
一旦你的心宁静了,而能明明了了观照时,就可以自由抬高视线,凝视前面的虚空。这是大圆满对禅坐视线的教法。
6.8
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
——莲花生大士
6.9
如果我们能与万事万物相互依存,那么,甚至连最微细的意念、语言和行为,都会影响整个宇宙。
把一颗小石头丢入池塘里,水面就会兴起阵阵涟漪:一个涟漪吞没另一个,形成新的涟漪。万事万物都是相互纠结关联的。因此我们学习到,要对自己的所做、所说、所想的一切负责任;也要对自己、每个人、每件事,甚至整个宇宙负责。
6.10
要谨慎注意,不要让心有任何负担。
禅坐时,不要刻意控制心念,或企图让人平静。不要太严肃,或觉得自己正在进行某种仪式;甚至连正在禅坐的观念都要放掉。让身体和呼吸保持自然。
把你自己想像成天空,拥抱着整个宇宙。
6.11
佛陀觉悟到,我们对自性的无明,是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源;而无明的根源在于心放逸散乱的习气。
终结心的散乱,就终结了轮回;他了悟到其中的要诀,就是透过禅修,把心带回家,回到它的真实本性中。
6.12
如果死亡只发生一次,我们就没有机会认识死亡。但幸运的是,生命是恒常的生死拥舞,无常之舞。每次我听到山涧奔腾、怒涛拍岸,或自己的心跳声,我就听到无常的声音。
这些改变、小死亡,都是生与死的连结。它们是死亡脉膊,死亡的心跳,激起我们放下一切执著。
6.13
打坐片刻,然后休息约三十秒或一分钟。不管做什么,都要了了分明,不要心慌意乱或不自在。然后让自己清醒,再上坐。如果你常做这种短暂的禅修,你的休息会让禅修变得更真实和更具启发性;可以去除禅修过程的笨拙、讨厌的僵硬、严肃和不自然,而能越来越专注和自在。
慢慢地,透过这种禅修与休息的交互运用,将可以打破禅修和生活的藩篱;两者之间的壁垒分明将会消容,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愈来愈纯净自然。毫无纷乱。
然后,就象敦珠仁波切所说的:“即使禅修者,也要脱离禅修;而禅修永不脱离禅修者。”
6.14
因为业报是不可逃避、真实不虚的,所以当我们伤害他人时,其实是在伤害自己;当我们带给别人快乐时,就是储备了自己未来的快乐。
达赖喇嘛说:
如果你能消除自私的出发点(如嗔怒等),培养慈悲心,最后你会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有时候我会说,聪明的自私者应该照这样做。愚笨的自私者,老是顾着自己,最终招来恶果。聪明的自私者会想到别人,尽量帮助别人,结果获得大利益。
6.15
世上所有伟大的神秘教法都清楚表示,我们内在存有一巨大的能量宝库,蕴藏着智慧和慈悲的力量,这就是基督所称的“天国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善加利用它,不只可以转化自己,还可转化我们的周遭,这就是寻求觉悟的目的。
有哪一个时代,比我们今天更亟需清楚地运用此神圣力量?有哪一个时代比今天更亟需了解这种纯净力量,及如何导引和利益世界?
6.16
有时候,我会开玩笑地问别人:“为什么你那么相信没有轮回?你有什么证据?万一你死后才发现有轮回,你要怎么办?”
修行人(如禅修者)已发现许多关于心的事实,这是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因为当我们的心越来越开放,了悟超凡、浩瀚和不容置疑的自性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一切自以为了解的旧有认知开始消解了。因此,真有来生的可能性就变大了。到那时,我们才知道,上师对我们生死轮回的开示原来是真的。
6.17
人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无明就是沉默、愚笨、被动、没智慧。相反的,无明是敏捷狡滑、善变、精于诈骗的。而且我们的邪见和它强烈的说服力,是它其最危险的一面,就如佛陀所说的:
只会伤害你的身体的大象,
有什么好怕的呢?
若受人误导而产生邪见,
不仅会摧毁了你过去积聚的功德,
也阻断了你的觉悟之道。
6.18
因为当下的觉悟就是真佛,
在开放和满足之情中,我发现上师就在我心中。
当我们了悟这个永恒的自然心,就是上师的本性时,
就不需要执著、攀缘、垂泪祈祷或抱怨,
只要安歇在这个纯真、开放和自然之境中,
就可以获得自我解脱的加持。
——敦珠仁波切
6.19
不管你做什么,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纳它并保持敏锐。不管你多么绝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为事实上它赐给了你无价的礼物:让你透过修行,了悟忧伤背后的实相。
路米(Rumi)写道:“悲伤,可以成为慈悲的花园。”若你的心能对任何事保持开放,在你追求爱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会成为你最大的盟友。
6.20
当你了悟到你的自性与上师的并无相异时,你和上师就永不分离,因为上师与你的自性融合为一,并以其本来面目示现。
当你了悟你与上师永不分离时,心中就会生起无量的感恩和敬畏,敦珠仁波切称之为“知见皈依”。这是彻见自性的知见时,自然产生的恭敬心。
6.21
清楚地想像一个情境:想像你犯了错,心怀罪恶感,甚至根本不愿再回想。
现在,当你吸气时,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完全负起责任,绝不辩解。坦诚你的过错,诚心请求原谅。然后,当你呼气时,呼出和解、原谅、治疗和了解。
所以,你吸进责备,呼出伤害的消除;吸进责任,呼出治疗、原谅与和解。
这种修炼法效力超强,可以激起你勇敢地面对受害者,也给你力量和意愿,直接与他对话,并从内心深处,真心请求原谅。
6.22
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禅坐修炼,更重要的是禅坐之后的心境。要将禅坐时的宁静和专注,扩及到日常生活。我很喜欢一则禅宗公案。有位弟子问师父:
“师父,你怎么把觉悟付诸行动呢?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吃饭和睡觉。”师父回答。
“但是,师父,每个人都会吃饭睡觉。”
“但并不是每个人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啊!”
这则公案产生了一句名言:“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就睡觉。”
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就睡觉,就是要你完全活在当下,而不要让自我的纷乱阻断了。这就是禅修与生活的结合。
6.23
把死亡的那一刻,当成心灵的陌生边荒地区,如果我们没有了悟肉体虚幻的本质,一旦失去它,就会遭受莫大的情感创伤。另一方面,我们产生了无限自由的可能性,而此种自由却是因为丧失身体而来的。
当我们从长久以来界定和驾驭自己认知的身体中解脱时,此生的业完全消尽了,而未来可能造的业尚未开始结晶。
因此,死亡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裂缝或空间,在这个蕴含无比力量的时刻,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境。肉体被剥掉了,心赤裸裸地呈现,显露出它原有的本质:我们实相的建筑师。
6.24
我记得人们常常来看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只为了寻求死亡的开示。全西藏,尤其是东部康省的人都非常尊敬爱戴他,有些人甚至长途跋涉好几个月,只求在去世前能够得到一次他的加持。我的上师们都会给予这句忠告,而这正是你临终时最需要的:
放下执著或嗔恨,让心保持纯净,与佛融合为一。
6.25
执著于喜悦感觉的人,
却摧毁了长着翅膀的生命;
当喜悦飞走而向它吻别的人,
将活在永恒的朝阳之中。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6.26
当你因为“正见”的启发而自然达到禅定的境界时,你可以长时间维持在那里,不会散乱,也不会太费力。不需要任何“禅定”护卫和维持它,因为你已存在于本觉智慧的自然之流中。
那时候,你会明了,从过去到现在,它一直保持如此状态。当本觉的光芒闪耀时,疑惑的阴影消失无踪,一种深刻的、完全的智慧就自然而直接地生起。
此时就是觉醒的时刻。一股深刻的幽默从内在涌出,你会对你过往对自性的错误观念,报以一笑!
6.27
禅坐时要保持眼睛张开的理由有好几个。第一,把眼睛张开,比较不会昏沉想睡。再者,禅坐不是避世的方法,也不是脱离世间,沦入一种恍惚的意识状态中。相反的,禅坐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有效方法,并与生活和世界产生联结关系。
因此,禅坐时要把眼睛张开,不要闭起来。不要逃避生活,而要保持开放,永远祥和。让你的感官(听、看、感受)保持开放,让你们自然而然的,觉受了以后,不要加以执著。
不管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理它,不要执著。让听就听,看就看,不生任何执著。
6.28
好好深思:了悟无常是我们唯一所能坚持,甚至是唯一永远的财产。它就像天与地,不管我们周遭改变或毁坏得多么厉害,它们都能默默承受。
譬如,我们掉入了让人毁灭的情绪危机……整个生命都快要解体了……丈夫妻子突然不告而别。然而,地球仍在那里,天空也还在那里。当然,地球有时会摇晃摇晃,只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当然……。
6.29
佛教的所有法门都可以用根、道、果(Ground, Path, and Fruition)来解释。大圆满的根是基础的、初始的状态,是我们绝对的本质,是已臻圆满,永远现前的。
敦珠仁波切说:“它并非要向外寻求;也不是原来没有,而要在心中产生。”所以,从“根”(绝对性)的观点来看,我们的自性与诸佛的无异;上师们说,毫无疑问,此时已不需教法和修行。
6.30
大圆满的上师们深刻地察觉到,把绝对和相对混淆是非常危险的。
不解此道者,会忽略甚至轻蔑修行和因果业报的相关性。然而,真正常握大圆满精义的人,会更加敬畏因果业报,更加强净化和修行的需要。
这是因为他们了解被遮蔽的内在是多么广大,因此要更加精进、自律地砍除横梗于他们与自性间的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