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股指暴跌22% 市值蒸发5万亿
收紧银根继续困扰股市,A股再现恐慌性大跌,整个8月份,A股累跌近22%,创15年来第二大单月跌幅,也令A股成为8月份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市值一个月蒸发5万亿元人民币,每个账户平均亏损3.7 万元。
整个8月,上证和深成分别暴跌21.8%和22.6%,结束了此前连续7个月的强劲升势。经过8月的跌跌不休,沪深两市总市值缩至18.71万亿元,较7月31日23.57亿元,大减4.86万亿元;沪市平均市盈率也由7月31日的29.41倍降至23倍。
据统计,8月份14个交易日内,A股已4次出现4%以上的暴跌。《中国证券报》引述统计指出,8月沪深股市有1,299亿元资金净流出,创今年来的新高;银行、房地产、煤炭石油、钢铁、有色金属股是资金撤出的重灾区。
8月31日跌停股票接近300家。当日传出8月份银行新增信贷同比出现负增长,令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开市1小时就达70亿元资金夺路逃亡,沪指一口气连破2,800、2,700点关,跌至150天线即2657点才有支持。中石化、S上石化等石化股,中铝A股、江西铜A股等有色金属股,兖煤A股、潞安环能等煤炭股均跌停板。银行股、房地产股也出现广泛性跌停板情况。
据一项对股市大跌的调查显示,逾70%股民认为跌市是受宏观政策变化影响,只有20%投资者认为这是正常涨跌调整。有70%的人认为A股反弹就此结束,重新回到熊市,超过60%的投资者都表明不看好后市。从这个调查可见,投资者认为是中央政策拖低股市,令股市由牛变熊。这显示若要令股民重拾对股市信心,必须令他们相信政策,确信不会有严厉抽资行动,确信不会有打击股市行动。
——3478点的“不信”
早在7月底,市场传言信贷资金已经开始收紧,7月份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估计只有3000亿元左右。
但第一反应却往往是,“不可能”。4、5月份下滑至5918亿元和6645亿元,而6月的新增贷款又冲到1.53万亿元。怎么可能在7月就下滑到3000亿元呢?
等到8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新增贷款为3559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5000亿元,这很是“意外”。
不过,银行贷款投放通常会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3月、6月和9月等季末月份新增贷款往往较多,4月、7月和10月等季初月份,新增贷款往往较少。
从规模看,7月新增贷款确实不如上半年,但仍大大超出前7年当月的平均水平。因此,7月信贷数据低于预期可能只是季节性的原因。
而支撑做出这个判断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宽松的信贷政策在10月前不会改变。
上半年投放的大项目都是3-5年期,贷款也是分3-5期投放,目前经济刚出现复苏的苗头就收贷款,很容易造成经济大幅波动,最坏的情况是经济会二次探底,这责任谁能承担?基于信贷在10月前不会收紧的分析,股市至少还可以炒到10月再收手。
——3000点的“侥幸”
7月数据显示,不仅是新增信贷数据低于预期,工业增加值亦只有10.8%,也低于此前预期的12%。更值得注意的是,7月地产行业新开工面积同比微涨0.7%,环比下降42%,远低于6月份环比增长55%、同比增长11.6%的数据。
少量机构开始反思,是否经济复苏并没有预期的乐观。未来投资能否持续,会不会对未来中国经济造成二次见底?经济复苏过程难免有些反复,但宏观经济向好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想法,仍是颇有代表性。
但不乐观因素在资本市场还是有明显反映,自8月4日至11日,市场出现2009年少见的连续下跌,而且跌幅达200点。
此时,只觉得这是股市连续上涨的技术性回调,3000点肯定是能扛得住的。自8月4日至17日,市场跌破 3000关口,并没有觉得恐慌或悲观。“牛市基础很牢固,市场只是正常回调”。
2800点:死扛
短短两周,市场从3400点直接泻到了2700点,这种类似2008年的“崩盘式下跌”,很是困惑。
看着市场跌跌不休,只能颇为无奈地感慨,A股总是不理性,上涨阶段炒过火,调整时期也要“跌过头”。不过,自知已经丧失了最好减仓时机的他,也只能选择“死扛”——“2008年是看不到希望,但今年至少经济是企稳的。”
而后,再次传来信贷收紧的传闻,“上半年已经投放了7.4万亿元,铺了这么大摊子,政府已是骑虎难下,下半年的信贷不可能大规模收缩,否则岂不是人为造成金融危机?”
8月28日,A股再次以下跌反映对信贷数据的担忧。市场纷纷流传四大行8月新增贷款约1000亿元,按照四大行信贷投放规模约占一半的常规情况估算,8月信贷数据不到3000亿元,比7月的3559亿元还低。
这些数据再次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到了这时,终于开始相信新增信贷已经连续两个月在收缩,不过,还是更倾向于相信“这种收缩只是暂时的”,等到9月,这种局面会有所改变。
——2600点的“认错”
上半年对市场上涨的逻辑判断是宽松的信贷政策和政府投资,刺激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并直接推动房地产新开工增加,再带动钢铁、水泥等制造业的回暖,最后是引发民间投资项目增加,经济复苏。
但如今,在此逻辑链条上,房地产作为关键的一环,其表现却超出了预期。
房地产的销量自8月以来也开始出现走弱的迹象。特别是8月底以来,深圳一天的成交量只有100套左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5月高峰期时,深圳日均成交量达到400套以上,即便是春节期间,成交量也有200套左右。这已是2008年年中时期的销售水平,根本看不到“金九银十”的迹象。
成交量下滑,会不会进一步传导到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走弱?当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之后,民间投资是否还能跟上去?如果房地产的成交量再不起来,其相关的行业会不会又来一次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担忧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成为了主流思想。
目前:“调结构”、“等补跌”
自8月4日以来,中间只经历了一个月,但机构已普遍由牛市进攻心态转向熊市的防御思维。由前期的周期性行业转为医药、零售百货等防御型品种。
在市场调整阶段,基金行为顺序通常为降仓位、调结构,最后是补跌。而目前,机构调结构才刚开始。
这亦是很多机构担忧的地方。目前的医药股、零售百货普遍为25-30倍市盈率,估值并不便宜。短期内,资金抱团取暖,确实有溢价效应。但调整到一定阶段,其他行业估值下降,相比之下,这些前期抗跌品种的估值显得高估,必然还会下跌。
基金调仓是为了追求相对收益,但在熊市防御的心态下,市场会走得很犹豫,很难发生持续性的上升行情。
根据过往市场中期调整的经验,下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是大家不知道为什么会跌,觉得莫名其妙;然后是有理由地下跌,寻找各种下跌的理由;而等到最后,当大家都觉得不可能跌时,再跌最后一把。 |